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一、单元知识体系:学生已学完整数、小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会较多的数量关系式,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例1、例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例3~例7: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练习:理清知识脉络,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合计建议8课时)二、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单元教学难点:等式性质的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材编排特点与建议: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中要注意的是: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
质量与重量是不同的。
质量是指含有多少物质,所以质量是不变的。
重量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产生的,是可以变的,比如在地球上与月球上同一质量的重量也不相同。
天平与其它称不同,我们说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都说的是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
“含有未知数”也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关键特征。
在第1页的两道例题里,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
教材首先告诉学生: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教案与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东山学校李媚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难点:基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整理与复》。
教材主要涉及“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共安排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方程”,第三单元为“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为“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为“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为“解决问题的策略”。
此外,第六单元为“圆”,涉及“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二单元为“统计”,涉及“统计与概率”领域。
本册教材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也进行了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了三个单元。
其中,“积与积的奇偶性”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种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
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二是学生能够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三是学生能够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四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研究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是学生能够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六是学生能够在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积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五年级下册《圆》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苏教新版五年级下册《圆》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初步认识扇形,知道什么是弧和圆心角,知道同一个圆里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会应用圆和扇形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主要教学圆的有关知识,其主要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并且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圆这样的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并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用圆规画圆,初步认识扇形,初步理解扇形与所在圆的关系;第二段,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了解圆周率的含义,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第三段,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以及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圆的基本特征以及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这不仅是因为上述数学知识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因为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身也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将对学生的数学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数和数的运算- 理解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 掌握整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正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以及正负整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二、第二单元:小数的认识与认识- 理解小数的概念,包括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排列。
- 学会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和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
三、第三单元:长度的认识- 认识长度单位,包括厘米、分米和米,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长度加减运算。
四、第四单元:容积的认识- 认识容积单位,包括毫升和升,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的容积,并能够用适当的容积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容积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容积加减运算。
五、第五单元:质量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包括克和千克,并能够互相转换。
- 了解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能够用适当的质量单位进行测量和比较。
- 研究质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质量加减运算。
六、第六单元:时间的认识- 认识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分、时和天,并能够互相转换。
- 掌握不同活动所需时间的概念。
- 研究时间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包括相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和不同单位的时间加减运算。
七、第七单元:角度的认识- 认识角度的概念,包括直角、钝角和锐角。
- 了解不同角度的特征和分类。
- 研究角度的度量和比较,包括用直尺度量角度的大小。
八、第八单元:平方与平方根的认识- 了解平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和负整数的平方。
- 认识平方根的概念,包括正整数的平方根和非正整数的平方根。
- 研究求平方与开平方的计算方法。
九、第九单元:数据图的认识- 认识常见的数据图形式,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图形中的数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最新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石硐小学五年级(1)班:徐来贵一、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运算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式与方程第一单元:方程;探索规律第五单元:找规律;解决问题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第十单元“圆”图形与位置:第二单元“确定位置”(三)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统计(四)实践与综合应用1、数字与信息;2、球的反弹高度;3、奇妙的图形密铺;4、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各单元分析第一单元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7课时本内容共分三段安排:1、例1、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2、例3-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3、例7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整理与练习。
线索:认识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要借助天平这一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寻找等量关系。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一)和(二),并在相应的过程中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通过具体情境寻找等量关系并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分析
五数下册各单元教材详尽剖析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剖析本单元教课方程的知识 . 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课方程 . 波及的基础知识比许多 . 教课内容分红三部分编排。
第 1~2 页教课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 . 依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 3~11 页教课等式的性质 . 解方程 . 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质问题。
第 12~14 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 . 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质问题的历史记录。
1从等式到方程 . 逐渐建立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别对象 . 教材用属观点加种差的方式 . 按“等式 +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课方程的意义。
( 1)借助天平领会等式的含义。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 .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平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 为了有利于方程观点的成立 . 本单元教材第一让学生领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均衡 . 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均衡 . 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
让学生在天均匀衡的直观情境中领会等式 . 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 1 在天平图下方表现“ =”. 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 . 从中领会等式的含义。
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 . 是因为天平与其余的秤不一样。
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 . 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教课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 . 但不用作过多的解说。
例 2 持续教课等式 . 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第一 . 有些天平的两臂均衡 . 有些天平两臂不均衡。
依据各个天平的状态 . 有时写出的是等式 . 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
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觉中 . 能进一步领会等式的含义。
第二 . 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 . 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 . 为教课方程的意义累积了详细的素材。
第三 . 写四个式子时 . 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方程计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的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方程的学习上,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解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理解等式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
2.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未知数。
2.知识讲解:讲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方程案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和等式的性质。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方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关键知识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单元分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单元分析《整理与复习》单元分析郭园小学----陆文文本单元复习全册教材的主要知识,分“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和“应用广角”四个栏目编写。
前三个栏目依次复习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领域教学的知识,第四个栏目相当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
这些编排与五年级上册的期末复习基本相同,目的是调动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回忆整理、练习应用是最主要的复习方法。
通过回忆整理,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提取;通过练习应用,可以重温解题活动,形成必要的技能,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数的世界”里,着重复习式与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有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五个单元。
在《简易方程》里主要教学方程的意义,列方程与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
在《因数与倍数》里主要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的意义,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在《分数的意义与性质》里主要教学分数的概念以及用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和通等内容。
《在分数加法和减法》里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主要教学转化的思想与方法。
“数的世界”里提出三个问题: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要注意什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适当的反思。
如,知道谢谢了哪些内容,哪些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从而明白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复习可以按单元分块进行,每一块都要回忆、整理,以帮助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方程一、单元教学内容:方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二、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在教学方程的特征前先认识等式。
2.依据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方程知识先初步认识方程,再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
2.数学思考: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共8课时)方程的意义……………………1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整理与练习……………………2课时六、学习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1.对等式与方程的概念区别模糊。
2.由生活情境到数学问题的过渡有一定距离。
3.用等式解方程的前期理性认识可能准备不充分。
七、单元教学建议: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方程的意义。
教材先教学等式,再教学方程的意义。
教学时,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让学生经历由图过渡到式子的抽象过程。
先通过观察天平图,判断物体的轻重,再用式子表示两端物体的质量关系;(2)最后一个图,可以写出X+X=200,但要引导等号左边写成乘法形式,得出2X=200,这有助于学生认识方程的外延;(3)在交流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时,应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中的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本单元在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教学方程的知识。
包括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具体内容。
方程是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
数学学习从算术范围跨入代数范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飞跃。
算术用数字符号表示数量关系,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
这种不同,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初学方程阶段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全单元编排十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等式的含义例2方程的意义例3等式的性质(一)例4用等式的性质(一)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5等式的性质(二)例6用等式的性质(二)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7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例8~例10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编排的几个特点。
第一,在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教学安排比较细,编排的例题多,推进的步子小。
这是因为学生从习惯了的算术思考转变到代数思考,是很不容易的过程,他们克服思维定势,适应新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
这期间的教学适当缓慢些,符合学生的现实,有利于他们转变思维习惯。
第二,编排两道例题教学等式的两条性质,还编排两道例题教学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可见,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
当然,用四则计算中的各部分关系,也可以解方程,但不能因它而淡化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第三,把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开编排,先教学解方程,再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解方程和列方程是两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且都有些困难。
分别教学,便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稳步掌握基础知识。
第四,把解两、三步计算的方程和列方程解决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合并着教学。
例8~例10表面上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既在教学列方程的相等关系和技巧,也在教学解方程的思路与方法。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等式表示相等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等式是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况,但不是所有等式都是方程。
3.等式有加减乘除的性质,可以通过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来保持等式成立。
4.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求解这个未知数。
5.解方程的关系式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解题时需要注意等号对齐和检验答案。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偶数)的和等于中间数的5倍。
7.解应用题时需要仔细审题,理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案。
8.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之间的转换公式是F=1.8C+32.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反映数据的数量和变化情况,方便比较两组相关数据。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注意描点、标数、实线和虚线的区分,以及统计时间的准确性。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个数有限;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倍数个数无限。
2.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2、4、6、8,5的倍数的个位数是5或0,3的倍数的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
3.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其他因数的数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一个数的质因数是它的因数中的质数,将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就是将它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5.几个数的公倍数是它们的倍数中的共同元素,其中最小的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表示。
6、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指两个数都能整除的数,其中最大的公因数被称为最大公因数,用符号()表示。
7、两个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合数。
例如,3×5=15,15是合数。
8、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例如,[6,8]=24,(6,8)=2,24是2的倍数。
9、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①若两个数存在倍数关系,则最大公因数为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为较大的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word版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
优
质
教
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7、8、9、10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分析稿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目标为: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约分和通分的含义,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约分、通分;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其实教学这些知识,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为分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准备。
在学习了约分、通分之后,再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是因为分数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分数的意义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前面的知识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本单元教材编排的特点有:1、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与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教材相比,本单元的教学更注重探索过程的设计。
例如,教材精心安排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活动。
例1和例2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按“呈现现象——发现规律——联系相关知识”的线索组织教学活动。
例1的图形是四个圆,其中三个圆大小相等,各个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这道例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中,有些分数的大小相等,有些分数的大小不等。
并对分子、分母不等,但分数大小相等的现象产生兴趣。
例2承接例1,在对折正方形纸的活动中又得出一些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分别写成等式1/2=2/4、1/2=4/8、1/2=8/16,再次让学生感受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
写出的三个等式,是研究分数基本性质的素材。
然后让学生观察相关等式中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充分的交流,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和互相辨析起到进一步巩固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还渗透了通分、约分所需要的思想。
二是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沟通这两个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活动的需要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难点:基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判断和预测。
课时安排:
折线统计图……………………………… 3课时
“蒜叶的生长”………………………… 1课时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分解质因数…………………………………………1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3.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分数的含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7.理解分数的性质并进行通分和约分。
课时安排: (15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0~84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编排两道例题。
例1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期中,例题重点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随后的“试一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例2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随后的练习十二中,通过题组对比,引导学生自主领会整数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尝试进行相应的简便计算。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为此后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相应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
六、课时安排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课时
机动……………………………………………………………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