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繁殖概述分析
鱼类的繁殖概述
四、鱼类的繁殖力 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 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在统计怀卵数量时, 通常只统计成熟的卵粒,不计算较小的卵母细胞。 但也有认为凡是开始积累卵黄的小型和中型卵都 应计入。
鱼类的繁殖力可区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绝对繁殖力是指一尾雌鱼的怀卵总数;
•相对繁殖力是指与单位体重[公斤(kg)或克(g)]相应 的怀卵量。
鱼类发育阶段的划分及变态
一、发育阶段的划分 鱼卵自受精起,新的生命乃告开始。在孵出之
前,鱼胚为卵膜所包围,处于胚胎发育阶段。从
仔鱼孵出起以至衰老的整个胚后阶段可划分为下
列发育时期
(一)仔鱼期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 入仔鱼期。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 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 期:
雄:
成熟精子 输出管 付睾(中肾前部,不具 泌尿机能) 输精管 贮精囊(末端突起一长的 盲囊――精囊) 尿殖窦 尿殖乳头 泄殖腔
雌: 管
成熟卵子 腹腔 输卵管腹腔口 卵壳腺 子宫 泄殖腔 输卵
真骨鱼类的生殖导管,大多利用腹膜褶连成,其
左右侧生殖导管或在后端连和一起,通过尿殖窦,
在此与输尿管会合,最后以尿殖孔共同开孔与体
歪尾型: 脊柱上弯,伸入尾鳍上叶,尾鳍上下叶不对称,多
见于鲨类和鲟类。
正尾型: 脊柱末端仅达到尾鳍的基部,尾鳍上下叶对称,
多见于硬骨鱼类。但尾鳍的外形也有多种形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鱼类 生殖系统 由生殖腺及输导管组成,体内受精的种类具交配 器。
一、生殖腺(性腺)
产生生殖细胞的地方,雌为卵巢,雄为精巢, 一般成对,若单个为次生现象,位于鳔的两侧下方。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方式在水体中培育和繁殖各类水生动物的经济活动。
其中,鱼类的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的相关内容。
一、鱼类繁殖技术鱼类的繁殖技术是指通过控制鱼类的生殖行为和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以促使鱼类进行产卵和受精,从而达到繁殖状况的一种技术手段。
1. 产卵技术鱼类在达到性成熟期后,会通过产卵来繁衍后代。
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产卵技术有人工产卵和自然产卵两种。
人工产卵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刺激,使鱼类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产卵。
此技术要求掌握鱼类的生殖生态学特点和产卵需求,如温度、光照、水质等因素的控制。
自然产卵则是利用鱼类自身的生理行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自主产卵。
此技术需要营造符合鱼类生存习性和需求的水质环境,并提供适宜的产卵底基和隐蔽场所。
2. 受精技术受精是指通过雄性鱼类的精子和雌性鱼类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孵化出鱼苗的过程。
受精技术主要包括自然受精和人工受精两种方式。
自然受精是指将雌性鱼和雄性鱼放入同一水域,让其自然交配受精。
此技术要求掌握鱼类的生殖行为,如交配特点、交配地点等,以提高受精率和繁殖成功率。
人工受精是指将提前采获的鱼类卵子和精子分别取出,通过人工方式将其结合,从而实现受精。
此技术需要科学掌握鱼类的解剖结构和受精过程,以保证受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种苗培育技术种苗培育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将鱼类的受精卵孵化成幼鱼,并进行后续的饲养和管理的技术过程。
1. 孵化技术鱼类受精卵经过一定的孵化期后即孵化出幼鱼。
在种苗培育中,孵化是一个关键环节。
孵化技术主要包括卵孵化、孵化场设计和操作等。
卵孵化是指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或孵化槽中,并控制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水质条件等,以促使卵发育、孵化。
孵化场的设计主要考虑到物理结构、光照、通水通氧、清洗、抗病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
2. 饲养技术幼鱼孵化出来后,需要进行适当的饲养和管理。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
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与繁殖方式鱼类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脊椎动物之一,其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和保持种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养殖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
一、繁殖行为1. 抱卵行为许多鱼类都会进行抱卵行为,即雄鱼和雌鱼为了孵化卵子而进行特定的行为。
例如,部分观赏鱼,如孔雀鱼和剑尾鱼,通常是雄性鱼负责孵化卵子。
在抱卵行为中,雄性鱼会将雌性鱼产下的卵子收集到自己的嘴里,并将其保护起来,直到卵子孵化出幼鱼。
2. 繁殖舞蹈一些鱼类在繁殖期会进行特殊的舞蹈来吸引异性。
这些舞蹈通常包括摆动身体、扇动鳍片、变换颜色等动作。
例如,鲑鱼在洄游期间会进行美丽壮观的跳跃,以吸引雌鱼注意。
3. 灌溉巢穴一些鱼类在繁殖季节会挖掘巢穴,并通过灌溉巢穴来提供更适宜卵的孵化环境。
例如,康吉鳗会挖掘大约1米深的巢穴,并用嘴巴将水灌入巢穴中,保持卵子的湿润维持卵的健康发育。
二、繁殖方式1. 卵生卵生是鱼类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之一。
在这种方式中,雌鱼会将卵子产到水中,然后雄鱼会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卵子随后会漂浮在水中,直到孵化成幼鱼。
这种方式适用于许多养殖鱼类,如金鱼和七彩神仙鱼。
2. 胎生胎生是一种少数鱼类的繁殖方式,其中雌性鱼会将卵子连同虫卵一起孵化在体内,并产下幼鱼。
这种方式在雷电鱼和鲨鱼等一些物种中很常见。
胎生方式使幼鱼得到更多的保护和营养,提高了存活率。
3. 子宫孵化子宫孵化是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只存在于一些特定的鱼类中,如卡路里鱼和口孵型鱼。
在这种方式中,雌性鱼会将卵子产到体内,并在子宫中孵化,直到孵化出幼鱼。
子宫孵化方式使幼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
总结: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繁殖方式对于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养殖环境,创造更适宜的繁殖条件。
同时,根据鱼类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幼鱼的存活率和饲养效率。
鱼类的繁殖和生命周期
水草丰茂的水域。
求偶行为
02
部分鱼类会通过特定的求偶行为吸引异性,如展示鲜艳的色彩
、发出特定的声音等。
繁殖季节
03
鱼类的繁殖季节通常与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亲代抚育行为及其意义
亲代保护
部分鱼类在产卵后会留在产卵场保护卵和幼鱼,避免其受到天敌 的捕食。
营养供给
有些鱼类在幼鱼孵化后,亲鱼会提供一段时间的营养供给,如分泌 乳汁等。
提供营养和氧气。
繁殖优势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具有较高 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
下进行繁殖。
不同繁殖方式的比较
繁殖效率
卵生鱼类的繁殖效率较高,一次可产大量卵;胎生鱼类和 卵胎生鱼类的繁殖效率相对较低。
受精方式
卵生鱼类采用体外受精方式;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采用 体内受精方式。
仔鱼成活率
胎生鱼类和卵胎生鱼类的仔鱼成活率较高;而卵生鱼类的 仔鱼成活率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水质净化
部分鱼类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有助于净化水质。
生物多样性维护
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命周期的影响
过度捕捞
过度捕捞导致鱼类种群 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 绝,破坏生态平衡。
水域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 等污染物排入水域,对 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 重影响。
产卵场所
多选择水流较缓、水草茂盛或石砾、树根较多的地方 作为产卵场所。
卵的性质
卵黄含量丰富,呈圆球形或椭球形,具有粘性或附着 性,可附着在水草、石砾等物体上。
胎生鱼类繁殖方式
体内受精
雌鱼在体内与雄鱼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成仔鱼后产出。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具有丰富多样的繁殖方式。
不同的鱼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鱼类的繁殖方式。
1. 卵生繁殖卵生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雌鱼会产下大量的卵子,然后雄鱼会释放精子使其受精。
受精后的卵子会漂浮在水中,通过水流的冲刷,最终孵化成小鱼。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鲑鱼和鳗鱼。
2. 胎生繁殖胎生繁殖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雌鱼会孕育卵胎,即将卵子孵化在体内,直到小鱼完全发育成熟,然后才会生下。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鲨鱼和魟鱼。
3. 口孵育幼口孵育幼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鱼类繁殖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雄性鱼会将受精的卵子吞入嘴里,用嘴巴保护和孵化,直到小鱼孵化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雄性鱼会不吃食物,只靠体内储存的营养供给。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刺鱼和锯鲨。
4. 鱼群交配鱼群交配是一种大规模的繁殖方式。
在一些鱼类中,雄性和雌性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鱼群,进行集体交配。
雄鱼会释放精子,雌鱼会释放卵子,从而实现受精和繁殖后代。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金枪鱼和鲨鱼。
5. 父母共同照顾后代在一些鱼类中,雌性和雄性会共同照顾孵化出来的小鱼。
它们会轮流在巢穴中孵化卵子,保护和喂养幼鱼,直到幼鱼长大可以独立生活。
这种方式的代表性鱼类有孔雀鱼和口孵育鲶鱼。
总结起来,鱼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卵生繁殖、胎生繁殖还是口孵育幼,每一种方式都展示了鱼类为了延续后代而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
通过了解鱼类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水生动物。
小鱼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小鱼繁殖后代的过程称为鱼类的生殖。
鱼类主要有两种生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卵生是指雌性鱼产卵,然后雄性鱼通过外部受精使卵受精成为受精卵。
受精卵通常会在水中进行孵化。
大多数卵生鱼类会选择适合的产卵场所,如水草丛、沉木或洞穴等地方,将卵粘附在那里。
在孵化期间,雄性和雌性鱼类通常会保护和照料受精卵,以确保其安全孵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精卵会孵化成为鱼苗,然后逐渐长大。
胎生则是指雌性鱼在体内孕育胎儿并直接生下鱼仔。
胎生的鱼类通过内部受精的方式繁殖后代。
雄性鱼通过产生精液,将精子传递给雌性鱼,受精卵在雌性鱼的体内发育和孵化。
这些受精卵在雌性鱼的体内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保护,直到完全发育为鱼仔。
然后,雌性鱼会通过产卵将鱼仔释放到水中。
总的来说,小鱼的繁殖后代主要通过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卵生鱼类会产卵并在水中孵化,而胎生鱼类则通过内部受精,在雌性鱼的体内孕育胎儿并直接生下鱼仔。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
鱼类人工繁殖及家族特性分析鱼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动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心灵上的安慰。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野生鱼的数量正日益减少。
因此,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鱼类人工繁殖以及其家族特性分析。
一、鱼类人工繁殖的意义人工繁殖是指人类通过控制父母鱼的交配来实现子代鱼的繁殖。
相比于野生繁殖,人工繁殖的优势在于控制、可控、高效以及大规模生产、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
由于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些鱼类的繁殖技术,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生产出鱼苗。
采用这种方式繁殖出来的鱼苗可以用于人工养殖和放流等目的。
二、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鱼类人工繁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鱼类自然繁殖、人工授精、人工合子、细胞发育、基因编辑等。
不同的繁殖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1、鱼类自然繁殖: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繁殖方式。
只需将雌雄鱼放在一起,让其自然交配即可。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种鱼类,但是难以控制和调节繁殖的过程和结果。
2、人工授精: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繁殖方式。
首先,要提取雄鱼中的精液,并将其保存。
然后,将雌鱼的卵巢切开,将卵子取出,并放到一个浅盘中。
随后,将一定量的精液加入到盘中,使卵子受精。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可以控制鱼类的品种以及性状等。
3、人工合子:这种繁殖方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
它是通过直接将多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融合起来,来创造新的鱼类品种。
这种方法具有可控性和高效性,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操作。
三、鱼类人工繁殖的家族特性分析1、先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鱼类在出生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体型、颜色、鳞片形状等。
这些特征通常是由基因决定的。
因此,通过控制基因可以实现对鱼类外貌的改变。
这种特性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遗传分析得到。
2、后天性特征:这种特性指的是在鱼类生长过程中类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寿命、大小、体质等。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繁殖技术和繁殖环境控制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鱼类的繁殖技术和繁殖环境控制方法水产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鱼类的繁殖是一个关键环节,繁殖技术和繁殖环境的控制对养殖效益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养殖鱼类的繁殖技术和繁殖环境控制方法。
一、繁殖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繁殖鱼类的方法。
首先,需要选取适龄、健康的鱼作为亲本。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将亲鱼捕获并用无菌方法处理。
接下来,使用细长的软管将雄鱼的精液收集到容器中,然后将精液注入雌鱼体内,完成授精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繁殖效率,控制繁殖过程,获得优良品种。
2. 自然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的繁殖力量完成鱼类繁殖的方法。
在养殖池塘或水域中,提供适宜的水质和饵料条件,让鱼群自由繁殖。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人工干预,但繁殖效果较难控制。
3. 人工孵化技术人工孵化技术是指通过控制孵化环境来促进鱼卵孵化的方法。
首先,将收集到的鱼卵放入孵化箱中,利用恒温器、搅拌机等设备控制水温和水流。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鱼种的要求,调整水温、搅拌频率和饵料供应量等因素,以促进卵胚迅速发育和孵化出苗。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育种繁殖中,能够有效提高繁殖效果。
二、繁殖环境控制方法1.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鱼类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需要保持水体清洁,定期清除废弃物和余饵,控制养殖密度。
其次,要监测水质指标,例如溶解氧、pH 值、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使用必要的处理设备进行调节。
此外,还要控制水体温度和水流速度,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促进鱼类繁殖。
2.光照控制光照是鱼类繁殖中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鱼类对光照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鱼种的特点,合理控制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
通常情况下,鱼类需要一定的光照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繁殖行为。
通过提供合适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繁殖,提高繁殖效果。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鱼类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环节,它对于保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节层面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1. 自然繁殖技术自然繁殖是指鱼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繁殖行为。
它依赖于鱼类的生理活动和环境条件,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通常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下进行,以确保繁殖的成功率。
在自然繁殖中,适当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河流改造、湖泊修复等手段提高繁殖环境的质量。
2. 人工繁殖技术人工繁殖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手段,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鱼类的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包括鱼种选择、人工授精、孵化和育苗等过程。
首先,鱼种选择非常重要。
合理选择具有良好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的鱼种,对于繁殖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人工授精是人工繁殖的关键步骤。
通过收集母鱼和公鱼的生殖细胞,并在适宜的时间、环境下进行授精,可以提高受精率。
授精后的受精卵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孵化,如孵化箱孵化、流水孵化等。
最后,育苗阶段需要进行合适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这包括饲料的合理搭配和供给、水质管理、病害预防等。
只有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3. 基因技术的应用基因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也为鱼类繁殖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改良和选择育种,可以改善鱼类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性状,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鱼类体内,可以使鱼类具备抗病、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
此外,利用基因标记和基因组学等手段,也可以对鱼类进行遗传分析和品种鉴定,帮助水产养殖者提高选育效果和遗传进展速度。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基因技术等。
合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渔业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效益,为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鱼类繁殖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水产养殖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们独特的繁殖方式也是令人称奇的。
鱼类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卵生和胎生。
一、卵生鱼类繁殖方式卵生鱼类是指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鱼类。
这种繁殖方式广泛存在于各个水域中,不同鱼类的产卵特点也各不相同。
1. 外产卵:大部分卵生鱼类都属于外产卵,即鱼类在水中产下卵,然后将卵留在水中自行孵化。
这类鱼类一般会选择水草丛或者石缝等地方产卵,以保护卵的安全。
常见的外产卵鱼类有鲤鱼、鲫鱼等。
2. 内产卵:少数鱼类属于内产卵,即鱼类在体内孕育出卵,然后通过产道排出。
这种繁殖方式一般发生在有较高保护需求的鱼类身上。
内产卵鱼类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鲨鱼,它们在体内孕育出幼鱼后再通过产道生产。
二、胎生鱼类繁殖方式胎生鱼类是指通过胎盘或卵黄袋等方式将卵孵化后的幼鱼留在体内,直到能够独立活动。
这种繁殖方式相对较为特殊,仅少数鱼类采用。
1. 胎盘鱼类:胎盘鱼类是指通过胎盘孵化的鱼类。
它们在体内孵化的过程中,胚胎会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得到充足的养分供给。
胎盘鱼类中最为典型的是鲨鱼和鲎鱼。
2. 卵黄袋鱼类:卵黄袋鱼类是指通过卵黄袋孵化的鱼类。
它们在体内产下卵后,雄鱼会将卵吸附在体表的卵黄袋上,保护卵的安全并提供养分。
当幼鱼孵化后,会从卵黄袋中自行游出。
卵黄袋鱼类中最为典型的是海马和海龙。
总结:鱼类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分为卵生和胎生两大类。
卵生鱼类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可以是外产卵或内产卵。
胎生鱼类则是通过胎盘或卵黄袋等方式将卵孵化后的幼鱼留在体内,直到能够独立活动。
不同的繁殖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使得鱼类能够在各种水域中繁衍生息。
这种多样性也为我们了解和保护鱼类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和思考。
鱼类的生殖行为
鱼类的生殖行为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其生殖行为因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生殖行为,包括繁殖方式、交配行为和卵的产卵方式等。
一、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卵生和胎生。
卵生鱼类是指将卵产放在外部环境中孵化的鱼类,而胎生鱼类则是将卵孵化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生产。
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的产卵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鱼类是在水生环境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进行产卵,如淡水鱼类会选择水草丛或者河床中的沙石缝隙等地。
在水生环境中,卵生鱼类的产卵可以是单个或成对进行,有些甚至是集体产卵。
另外,也有一些卵生鱼类会选择产卵后将卵黏附在父母的身体上,这种现象称为父母咬卵,此类鱼类通常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场所,如洞穴或岩石缝隙。
父母咬卵的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卵的安全,防止其他捕食者的侵袭。
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的繁殖方式与哺乳动物类似,幼鱼在母体内发育直到成熟后才会产下。
胎生鱼类的交配行为通常会伴随着精液的传递,并在母体内受精。
幼鱼在母体内通过摄取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发育,直到它们达到适合生存的阶段后才会被母体产出。
二、交配行为交配是鱼类生殖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类的交配行为多种多样,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交配方式。
1. 鱼类的外育方式很多鱼类通过交配行为进行外育。
在这种方式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释放到水中,然后雌性鱼类会游到释放精子的区域,将其吸入体内,进行受精和产卵。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精子与卵子的接触面积,提高繁殖成功率。
2. 鱼类的内育方式有些鱼类采用内育方式进行交配。
在内育中,雄性鱼类会将精子直接输送到雌性鱼类的生殖道内,进行受精。
雌性鱼类会将受精卵保留在体内,直到幼鱼发育成熟后再产出。
三、卵的产卵方式卵的产卵方式因鱼类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卵的产卵方式。
1. 浮游卵有些鱼类会产卵成浮游卵,这些卵会随着水流漂浮。
浮游卵通常非常小,以便能够更容易地传播和分散。
项目三 淡水鱼类的人工繁殖
• 效应时间 5. 每千兊雌鱼催产剂注射量(雄鱼第一针不注射 ,第二针剂量减半 ):
鲢鱼:第一针,促排2号0.1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1微兊+HCG 800~1000 单位。
• 效应时间 鳙鱼:第一针,促排2号0.2 微兊。 第二针,HCG 400 单位(复方绒促性素B 型)。
效应时间 草鱼:第一针,促排2号0.2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2 微兊+HCG 1000 单位。
4、催产剂注射时间
• 上午7:00-9:00拉网,选择亲鱼,编号,称重;
4、催产剂注射时间
上午9:00-10:00雌鱼注射第一针,雄鱼不注射。立即 放入 产卵池。
• 效应时间
• 间隔6-10小时,徐州为8小时。
• 效应时间
•下午5:00-6:00雌鱼注射第二针,雄鱼剂量减半。 •效应时间6-12小时,徐州8小时。 •凌晨1:00-2:00发情产卵。
二、性周期变化觃律
3.夏季(5~7月),卵巢V期,精巢V期, 轻压腹部卵子或精液流出,性腺占体重的1720%。
二、性周期变化觃律
徐州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时间为 5月1日-6月10日。
三、催产原理
外界环境→外感受器→脑→下丘脑( 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脑 垂体(PG)(分泌促性腺激素GtH) →性腺→产生性激素、排卵、产卵、 排精。
效应时间 青鱼:第一针,促排2号5 微兊。 第二针,促排2号5~8 微兊+ DOM 5 微兊。
体腔注射
任务四 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二)
一、催产剂注射方法
• 注射剂量:2-5毫升。 • 注射部位:胸鳍基部无鳞凹陷处。 • 注射角度和深度:6-8号针头朝鱼体前方与体轴成4560°角,刺入1厘米。
(二)催情产卵 1.催产期 早晨最低水温持续稳定在18℃以上一个星期时,可以催 产。 徐州为5月1日-6月10日。 催产顺序:鲢-草-鳙-青。
鱼类繁殖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鱼类繁殖的名词解释有哪些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为普遍和丰富的种类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繁殖方式而闻名。
鱼类繁殖是指鱼类通过生殖行为和过程,产生新的个体,以维持种群的增长和生存。
在鱼类繁殖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涵盖生殖器官、生理、行为和环境等方面的名词解释。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对鱼类繁殖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一、生殖器官解释1. 鱼类内肺鱼类内肺,是一种特殊的气体交换器官,主要存在于某些鱼类的体内,包括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
它允许这些鱼类在没有依赖于水的情况下进行呼吸,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内肺在雌鱼产卵和雄鱼受精卵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鱼尾鳍鱼尾鳍是鱼类的尾部肢体的一部分,它能够通过摆动产生推动力,帮助鱼类在水中进行游动。
在繁殖过程中,雄性鱼的鱼尾鳍常常具有较长和华丽的特征,用于吸引雌性的注意力。
这种特殊的鱼尾鳍被称为“拟饰器官”,显示了不同鱼类之间的交配选择和性选择。
二、生理解释1. 孵化孵化是指鱼类卵经过一定时间后,内部胚胎成长并最终破壳而出的过程。
孵化的时间和方式因鱼类的不同而异。
有些鱼类的卵在水中自然孵化,而有些鱼类的卵则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人工孵化。
2. 受精受精是指雌性鱼类卵子与雄性鱼类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在大多数鱼类中,受精是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的,雌性鱼类将卵子散布在水中,雄性鱼类排放精子以进行受精。
然而,也有些鱼类具有内部受精的能力,即雌性鱼类在体内存储雄性鱼类的精子,以后再对卵子进行受精。
三、行为解释1. 游走回归游走回归是一种特殊的迁徙行为,指的是成年鱼类从海洋或其他水域回到它们出生的河流或湖泊,以产卵和繁殖的行为。
许多鱼类都具有游走回归的本能,它们会穿越各种环境障碍和水域,找到合适的繁殖地点。
2. 预倾斜预倾斜是指鱼类在即将进行产卵行为前,雌性鱼类的体内生产和储存大量的卵子。
这种生理现象允许雌性鱼类在产卵过程中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卵子,提高繁殖成功率。
四、环境解释1. 孵化床孵化床是一种提供适合鱼类卵孵化的特殊环境的设备。
鱼类的繁殖行为
鱼类的繁殖行为鱼类作为水生生物的一大类,拥有丰富多样的繁殖行为。
它们在繁殖过程中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繁衍后代的成功。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繁殖行为,并介绍不同种类鱼类常见的繁殖策略。
一、产卵与育幼大部分鱼类采用产卵的方式进行繁殖。
雌鱼会在特定的季节或特定的地点释放卵子,而雄鱼会在其周围释放精子进行受精。
这种方式被称为外产卵。
一些鱼类也会选择在岩石或植物上产卵,以提供更好的保护环境。
除了外产卵,还有一些鱼类展现出了内产卵的特点。
雌鱼在身体内孵化卵子,并在卵孵化后将小鱼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这种方式被称为内部受精与卵孵化,它提供了更高的存活率和更好的保护机制,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二、洄游和迁徙一些鱼类会进行长途洄游或迁徙来完成其繁殖行为。
洄游通常发生在远洋环境中,鱼类会穿越大片海域,最终返回到它们诞生的地方来产卵。
这样的洄游途中常常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危险,只有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的鱼类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存活下来。
迁徙则是指鱼类根据季节或水域状况进行的较小范围的移动。
一些淡水鱼类在雨季时会迁徙到更适宜繁殖的水域,以确保后代的生存。
这种迁徙行为也能帮助鱼类避开水域中的天敌,并获得更好的繁殖环境。
三、竞争与选择在鱼类的繁殖行为中,常常涉及到竞争与选择。
雄性鱼类会为了争夺配偶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它们可能展示出华丽的色彩、复杂的舞蹈或大胆的攻击来吸引雌性的注意。
在这个过程中,雌性会选择最有吸引力或最具竞争力的雄性来进行交配。
这种选择性繁殖有助于保障优良基因的传递,并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
四、合作与保护一些鱼类也会选择合作来进行繁殖行为。
例如,一些鱼类会形成群体来共同保护它们的卵和幼鱼。
这种社会行为有助于提高群体内的存活率,并减少敌害的风险。
一些鱼类会在洄游或迁徙时形成庞大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也能提供协作和相互保护的机制。
总结:鱼类的繁殖行为展现了其多样性和适应性。
无论是外产卵还是内产卵,洄游还是迁徙,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确保后代的繁衍和存活。
如何全面了解鱼类的繁殖习性
如何全面了解鱼类的繁殖习性鱼类的繁殖习性是其对历史和现实环境条件的一种反映。
但并不是每种鱼都有下面介绍的全部繁殖习性;对特定种来说,可能是只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1、产卵场和生殖洄游鱼类为了种族的繁衍有季节性成群地沿着固定路线游向产卵场所的迁徙活动,称生殖洄游。
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卵不仅在体内受精,而且在输卵管或卵巢腔内发育,仔胚受到母体很好保护,这些鱼类繁殖一般不受特定的繁殖场所限制。
卵生的雌体必须将卵排出母体,在水中与雄性所排出的精子相遇才能完成受精和胚胎发育。
通常卵子入水后很快会失去受精的可能性,所以产卵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地,而且雌雄必须相聚在一起。
产卵场所因种类而异。
有些鱼必须逆流而上,到山涧溪流浅水的沙底上产卵,如欧洲的斑鳟等;有些在较深的流水中产卵,如鳊等;有些常在较平静的河水中生殖,如鲣、鲫等;有的在深海沙底上产卵,有些喜欢在多藻类的水池中产卵,如飞鱼属。
以上提到的鱼类产的都是粘性卵。
至于产漂浮卵的鱼,总是希望有较多的水量,如我国四大家鱼不仅要求产卵场有相当的流速,而且水深要在3—5以上。
许多卵生鱼类在繁殖季节到来时,常集结成群到产卵场进行繁殖。
大麻哈鱼和鳗鲡是最典型的例子。
大麻哈鱼在海洋中度过幼鱼期,性成熟后,成群游向河口。
逆水而上,到离海洋数百公里的河流上游产卵,途中既不进食,也不停息,有时为越过障碍竟碰死于石壁上。
到达目的地后,体内脂肪消耗殆尽,绝大部分在排精及产卵后死去。
生活在江河中鳗鲡,在繁殖季节要成群地回到海洋中产卵,遇到河道阻塞时,会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重重障奔赴大海。
它们在完成使命后有的会衰竭而死,存活下来的则与其后代一起回到江河中生活。
2、繁殖场所准备和领域防卫这是指鱼类的筑巢及保护巢周水域、防止同种或异种入侵的行为。
多数鲑科鱼类在产卵前选择河流的清冷支流或浅水源头的砂砾河床为产卵场。
雌鱼通过身体的强烈弯曲在砂砾上挖坑,产出一批卵后移到上端另挖一坑,新坑中挖出的砂砾掩盖了老坑中剐产的卵,这样不断挖坑直到将卵全部产出。
鱼类的繁殖与繁衍增加族群数量
鱼类的繁殖与繁衍增加族群数量鱼类作为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其繁殖与繁衍对于维持鱼类族群的数量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通过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繁衍方式,鱼类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确保种群的持续增长和生存。
一、鱼类繁殖的方式和周期1. 卵生鱼类卵生鱼类是指产卵后,卵通过外界条件的作用孵化出鱼苗。
这种繁殖方式广泛存在于鱼类中,包括各类淡水和海水鱼类。
卵生鱼类的繁殖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与温度、光照和水质等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一些淡水鱼类在春季水温上升至一定程度时,会开始产卵。
2. 胎生鱼类胎生鱼类是指孕育鱼卵的过程发生在母鱼体内的鱼类。
这种繁殖方式相对较少见,只有一部分鱼类采用这种方式。
胎生鱼类具有更高的生存率,因为它们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不需要靠卵进行繁殖。
胎生鱼类的繁殖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
二、鱼类的繁殖行为鱼类的繁殖行为对于成功的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
不同的鱼类会展示出不同的繁殖行为,如交配前的追逐、打斗、模仿和展示等。
这些行为有助于提高繁殖成功率,筛选出良好的遗传基因并保护卵或幼鱼。
例如,雄性巴西鸣鳄会在繁殖季节用獠牙抵抗对手,以争夺交配权。
三、鱼类的繁殖策略1. 游弋繁殖游弋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繁殖策略,适用于活动范围广的鱼类。
这些鱼类通常产卵后,将卵散布在水域中,借助水流的作用将卵带到较为安全的地方。
游弋繁殖的优势在于能够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增加繁殖成功率。
2. 筑巢繁殖筑巢繁殖是一些底栖鱼类常见的繁殖策略。
这些鱼类会选择一个适宜的环境,如河床的沙石缝隙、水生植物叶片等,精心筑巢并将卵产在巢内。
通过筑巢繁殖,这些鱼类能够为卵提供保护和氧气,并降低卵被掠食者捕食的风险。
四、人类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在人类的活动中,水域污染、水流调节和过度捕捞等行为对鱼类的繁殖行为和策略产生了负面影响。
水质污染会影响鱼类的繁殖地选择和卵的发育,导致繁殖成功率的降低。
水流调节和河道改造会破坏鱼类的产卵区域和栖息地,影响繁殖的正常进行。
水产动物繁殖专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鱼类繁殖学鱼类的繁殖包括繁殖习性﹑性腺发育和成熟﹑精卵的发生﹑性别的决定和分化﹑胚胎的特点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存活等等。
1、鱼类卵子的类型根据卵质的密度和卵膜性质分浮性卵和沉性卵。
浮性卵通常在卵细胞质中有一个或几个油球; 沉性卵很少有油球,比重大于水,产后慢慢下沉。
根据卵膜吸水后有无粘性,又可分为粘性卵和非粘性卵。
根据卵内卵黄的多少与分布,可分为少黄卵和多黄卵两种类型。
2、卵子的基本结构1)壳膜由壳膜和卵黄孔两部分组成。
2)卵孔管卵孔管又叫精孔管,位于动物壳膜的中央,是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
3)卵膜一般卵膜分为三种:初级卵膜次级卵膜三级卵膜鱼类只具有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
2、鱼类的繁殖习性繁殖习性包括繁殖周期、繁殖季节、繁殖时间及繁殖方式等(1)繁殖周期:又称为生殖周期或性周期,大致可分为4种:1)一生一次产卵型2)一年一次产卵型3)每年一次的产卵季节中多次产卵型4)全年产卵型(2)鱼类往往在一定的季节进行繁殖,这种特定的繁殖季节与内源性的繁殖周期相关。
(3)、繁殖方式:鱼类因种类而异有各种各样的繁殖方式,多数鱼种是雌鱼将鱼卵产出体外(产卵)、雄鱼将精子排出体外(排精)的在体外受精的方式。
但也有的鱼类是体内受精、卵胎生和胎生等。
3、鱼类的受精过程(1)精子入卵:精子与卵子相互作用标志着受精的开始。
(2)受精膜的形成。
(3)雌雄原核结合受精过程基本可分3个主要步骤:1)是精子认识卵子;2)是卵子调动精子入卵,使众多精子中的一个精子的遗传物质与卵子的遗传物质结合;3)是使处于休眠状态卵子激活,产生代谢作用。
4、鱼类人工受精的过程1)获得未受精的精子与卵子:采卵方法有剖腹法、挤出法、空气采卵法等。
采精方法多使用挤压法。
2)2、媒精方法人工授精的方法有湿法、干法、洗卵法。
湿法:在淡水或海水等环境,水中人工授精的方法。
干法:卵不在液体中浸泡,直接与精液混合。
洗卵法:将卵子放到不会激活卵子的生理盐水或林格尔氏液等与体液等渗液中,用该液体洗卵,将坏卵除去后再行媒精的方法5、内分泌重要的激素(雌雄激素的区别)1)鱼类卵巢所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
鱼类的繁殖——精选推荐
鱼类的繁殖第五章鱼类的繁殖繁殖是鱼类⽣命过程中的⼀个重要环节,是维持种族绵延永盛不可缺少的⽣命活动。
掌握鱼类的繁殖习性和性腺的发育规律,对于研究鱼类的⼈⼯繁殖、选种与育种、移植驯化及鱼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第⼀节鱼类的性腺发育与性成熟所谓性腺是指鱼体内产⽣殖细胞的组织。
绝⼤多数鱼类为雌雄异体。
雌鱼的性腺为卵巢,雄鱼的性腺为精巢。
性腺由卵巢系膜或精巢系膜悬系于腹腔背壁,位于消化道背侧、鳔腹⾯两侧,呈长囊状或圆柱形,⼀般成对,左右对称,成熟的⽣殖细胞通过⽣殖导管(输卵管或输精管)输送到体外。
⼀、性腺发育(⼀)卵巢的结构和发育1.卵巢的结构卵巢是雌性鱼类的⽣殖腺,是产⽣卵⼦的器官。
鱼类的卵巢⼀般成对,多数左右明显分开。
有的种类则完全合并,如河鲈;有的在后部合并,如梭鲈;有的在中部合并,如条鳅。
也有的左右不对称,如⾹鱼、池沼公鱼;有的只有⼀个,如黄鳝的左侧卵巢发达,右侧退化。
在未成熟时呈半透明的条状,成熟时则呈长囊状。
颜⾊多为黄⾊,也有的种类因卵的颜⾊不同⽽呈现其他⾊泽,如鲶鱼成熟的卵巢呈绿⾊,⼤⿇哈鱼成熟的卵巢呈橘红⾊。
根据卵巢外⽅腹膜的有⽆及输卵管与卵巢是否相通等特点,可以将鱼类的卵巢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1)游离卵巢⼜称为裸卵巢,即卵巢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囊所包围。
这种类型的卵巢⼀般不与输卵管直接相连,成熟卵先排⼊腹腔中,再经过输卵管腹腔⼝进⼈输卵管。
⼀般认为游离卵巢代表原始类型的构造,如圆⼝类、板鳃类、全头类、硬鳞类等的卵巢。
(2)封闭卵巢⼜称为被卵巢,卵巢被腹膜所形成的卵巢囊所包围,卵巢囊上有环肌和纵肌,其收缩可排卵。
成熟的卵⼦⼀般不排到体腔中,⽽是直接落如卵巢中的卵巢腔内,卵巢囊后部变狭成为输卵管。
这是⾼级类型的卵巢构造,真⾻鱼类的卵巢属此类型。
封闭卵巢外层腹膜下有⼀薄层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它向卵巢腔内部伸出许多由⽣殖上⽪、结缔组织和微⾎管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卵⼦的地⽅,称为产卵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Ⅳ期卵巢:卵巢很大,占据腹腔的大部分,卵巢 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卵粒易分离,但多数卵粒未透 明,不流动。 Ⅴ期卵巢:性腺完全成熟,卵粒透明,提起亲鱼 时,卵子从生殖孔自动流出,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 流出。
Ⅵ卵巢:产完卵的卵巢,卵巢松弛,萎缩,充血。 有的会残余少量卵粒。
若卵巢介于相邻两期之间,就写上述两期的数序, 在中间加上破折号,比较接近于哪一期,就把那一期 的数字写在前面,如写Ⅳ—Ⅲ期时,表明卵巢比较接 近Ⅳ期。
2
二、鱼类的两性系统
染色体性别:鱼类性别最基本表达方式应该是由 遗传基因控制的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由卵和精子的 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又称染色体性别。 生理性别:在遗传性别的控制下,通过个体原始 性器官分化而形成的性别,称为生理性别,或性腺性 别。 在性腺性别基础上,鱼类的性别可进一步分为雌 雄异体、雌雄同体和单性型三种系统。雌雄同体又可 分为不同时性雌雄同体(雌雄间体)和同时性雌雄同 体。
鱼类的繁殖概述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策略和两性系统(自学)
第二节 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第三节 生殖群体
第四节 繁殖习性
1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策略和两性系统(自学)
一、繁殖策略和繁殖技术
繁殖策略(reproductive strategies):也就是每 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 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 所表现的一系列特性。 繁殖技术:由于个体所处环境变化而引起个体繁 殖特性表达的变动的技术性反应。 个体的繁殖技术只能在物种繁殖策略所规定的范 围内变动。
17
四、鱼类的性周期
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产出等过程,都有 严格的周期性。 1 、寿命长的种类,初次性成熟需 2~5 年, 达到性成熟之后,一般每年生殖一次。
2 、大麻哈鱼、鳗鲡等,一生只产一次卵, 亲鱼产完卵基本死亡。 3 、一些热带鱼类,如罗非鱼,一年可以 生殖多次。
18
五、鱼类发育阶段的划分
10
亲鱼成熟与卵子成熟
在人工繁殖工作中所称的“亲鱼已经成熟”,是 指性腺发育已达IV期、经催情注射激素能起正常成熟 排卵反应的鱼。 “卵子成熟”是指卵子发育到第V期。
11
(三)卵巢的分期
鱼类卵巢成熟度的划分有目测法、组织学测定 法、成熟系数测定法和卵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多
数硬骨鱼类卵巢发育过程,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
3
第二节 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一、性成熟与年龄和生长的关系
2 、不少学者认为,决定性成熟开始的主要因素 是生长速度即鱼体的大小,而不是年龄。但是,有一 些鱼的性成熟开始早晚与年龄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当 达到某一年龄时,即使个体间的体长有所差别,它们 都能成熟产卵。 3 、雌雄两性间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是鱼类 中比较普遍的现象。通常雄鱼较雌鱼早成熟,而且总 是雄的先进入产卵场。
4
1 、不同鱼类的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有很大的差异。
二、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
1. 饵料。
2. 水温。
3. 光照。
4. 其它因素:水的盐度、水流速度、水质、透明 度等条件,有时对性腺发育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5. 鱼体本身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脑垂体的作用。 神经系统→脑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发育。
5
三、性腺发育
7
大生长期
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Ⅲ时相, Ⅲ期卵巢。 卵黄充塞阶段:卵黄充满整个细胞,卵母细胞成 熟的第Ⅳ时相,Ⅳ期卵巢。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熟期
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和平均分裂。
第一次成熟分裂,即减数分裂,卵母细胞由初级 卵母细胞变为次级卵母细胞。
第二次成熟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变成成熟的卵细
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目前,各国采用的卵巢分期方法不尽一致,日
本、美国、印度等国有采用五期划分法的,也有的 采用七期划分法的,而我国基本上都采用六期划分 法。
12
I 期卵巢:性腺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呈 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 Ⅱ期卵巢:为性腺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 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肉眼可分辨雌 雄,但看不到卵粒。 Ⅲ期卵巢:卵巢体积增大,肉眼可以看到卵粒, 但卵粒不能从卵巢隔膜上分离剥落下来。
胞。
鱼类卵母细胞由母体产出到受精以前正处于第二 次分裂中期,到精子进入卵中才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 二次成熟分裂。
9
(二)排卵和产卵(自学)
在卵细胞进行成熟变化的同时,滤泡上皮细胞 分泌一种物质把滤泡膜与卵膜间的组织溶解并吸收, 于是成熟的卵就排出滤泡之外,成为卵巢囊内流动 的成熟卵,这个过程叫排卵。 当成熟卵成为流动状态时, 称为成熟的第V时相,此时的卵 巢属第V期。 在适合的条件下,已经完成 成熟和排卵,处于游离状态的卵 子从鱼体内产出,称为产卵。
Ⅲ期精巢:呈圆杆状,挤压雄鱼腹部或剪开精 巢都没有精液流出。
16
IV 期精巢:呈乳白色,表面有血管分布。早期 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这期的晚期则 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V期精巢:各精细管(实为精小囊)中充满精子, 轻压鱼体腹部时,大量较稠的乳白色精液就从泄殖孔 涌出。 Ⅵ期精巢:体积大大缩小。精巢一般退回到第Ⅲ 期,然后再向前发育。
14
成熟系数
成熟系数也是衡量性腺发育的一个标志。其计算 公式如下:
性腺重 成熟系数(‰) 1000 纯体重
一般来讲,成熟系数越高,性腺发育越好。
15
(四)精巢的分期 (自学)
精巢同卵巢一样,也可分为六期。 I期精巢:生殖腺很不发达,呈细线状,紧贴在 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肉眼无法区别雌雄。
Ⅱ期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 血管不显著。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自学)
卵原细胞发育到成熟的卵子,大致需要经 过三个时期:
( 1)卵原细胞分裂期 ——卵原细胞分裂为 卵母细胞。 ( 2)卵母细胞生长期 ——这期又可分为卵 母细胞的染色体交会期、小生长期及大生长期。
(3)成熟期——卵子完全成熟。
6
小生长期
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 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 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Ⅱ期卵巢。性未 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