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教学的特征。
1、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首要特征是注重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因以人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人格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堂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知识的获得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潜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2、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员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
②全程参与。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③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表现为:独立学习时间多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表现机会充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三方面:
①交往主体的互主体性。
②交往活动的互动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③交往效果的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4、建构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5、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强调开放、生成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学生也要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把学生的个人经验、生活实践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
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封闭的过程是预设性的,开放的过程则是生成性的,有效性课堂教学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6、教学有效性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7、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8、有效教学也是一套教学策略。
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