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 每章总结部分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需求(1)定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一个给定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被称为这一价格下的需求量,简称为需求量(假设其他因素不变)(2)表示: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函数(3)需求规律含义: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会越少;反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越多。

需求的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

特列:二、供给(1)定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个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被称为该价格下的供给量。

供给反映了供给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就是各种可能的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

(2)供给规律: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这一特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供给规律——正向变动关系。

(3)特例:三、均衡价格(1)定义: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均衡的一种状态。

(2)蛛网模型:优势较好地刻画了农产品等生产周期较长、供给量调整滞后的一类产品的市场均衡过程,反映了这类产品的市场上出现的价格持续波动。

缺陷它假定生产者的供给量由上一期的价格所决定,这忽略了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修正。

四、弹性理论:(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相应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其他需求弹性:(4)供给弹性:需求与供给的对比五、应用示例: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满足需求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满足供给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作用第一节需要分析在经济中,需要受到价格、收入以及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法则:需求和价格呈反向变动关系,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低,反之则反。

需求曲线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需求法则存在的原因: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吉芬商品就是需求法则的例外,所谓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下降)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减少)的物品。

一种商品只有同时具备“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两个条件时,才可以被称之为吉芬商品。

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1.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2.消费者的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测。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对商品的需求,如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政府的消费政策以及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

恩格尔系数被用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第二节供给分析供给法则:供给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供给曲线可能表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正。

土地、古董和文物、劳动(时间)等都是供给法则的例外。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1.投入要素的成本;2.技术水平;3.厂商对未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供给分为厂商供给和行业供给两方面。

第三节、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供给法则或供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影响: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均增加;需求减少,则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减少;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影响: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均衡价格增加,均衡数量减少。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解析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解析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本章知识点【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知识点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知识点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未经加工的;经过加工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注意1】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注意2】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3.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4.社会生产方式(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学基础总结

经济学基础总结

Chap1稀缺性与经济学稀缺性:是这样一种经济事实——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可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由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足以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点相对性:既定的资源vs.无穷的欲望绝对性:存在于所有社会所有历史阶段。

例外:苦行僧一箪食一瓢饮足矣结果:1.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付出代价;2.出现商品和价格;3.需要付费才能获得商品评论:欲望也推动了社会进步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也叫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在既定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来的两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的曲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性质:负斜率:此消彼长,体现了资源的稀缺性凹向原点:表明不断将资源从一种商品如电脑中转移出来去生产更多的另外一种产品如汽车时,每增加一单位汽车的生产,需要放弃的电脑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资源生产不同产品适用性是不同的:一些资源适用于生产汽车,另外一些适用于生产电脑。

因此,当汽车的生产增加时,不得不把更适合生产电脑的资源转移过来。

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用来说明:稀缺性生产有无效率资源配置经济增长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一种选择或决策的代价——将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必须放弃的其他最好用途的价值。

关键:1. 所有资源都要考虑,时间与金钱。

2.只与这些资源的现在价值有关3. 可以做到在既定历史开支下,收益最大4. 竞争条件下使用土地的机会成本就是其市场价值。

关于机会成本的总结:一些关键事实1它是有“前缀的”,是指做一个事情的成本,一个决策的成本,或者是做出选择的成本。

2做一个事情也就是做出选择或决策,都是要动用资源的,因此成本是指动用各种资源的价值。

例如养育孩子的成本包括孩子衣食玩育上的实物开支,更包括父母的时间成本。

3成本是因为使用资源而放弃了的最好用途的价值。

4在竞争条件下,机会成本就是所用资源的市场价值。

5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性有关。

呼吸就没有机会成本。

经济学基础总结

经济学基础总结

《经济学基础》总结
《经济学基础》是一本非常全面的经济学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经济学。

书中涉及了五大章节,分别为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学等内容。

市场经济章节讨论了市场的基本特性,价格的影响因素,供求关系,以及市场机制如何协调供需关系等内容。

宏观经济章节讨论了经济指标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贸易政策,财政赤字,财政收支,货币供给,国际收支,国际金融等内容。

微观经济章节讨论了经济行为如消费,生产,投资,储蓄,税收,预算约束,消除投机等方面的政策。

国际经济章节讲述了国际贸易理论,外汇市场,国际金融,全球经济合作和发展,国际投资,汇率,国际贸易协定,区域经济合作和投资等内容。

最后,其他经济学章节讲述了经济理论,经济历史,经济政策,经济统计,经济哲学,经济社会学,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内容。

《经济学基础》总结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特别强调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并对以上三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还涉及了其他经济学的内容,使得读者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报告

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报告

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报告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规律,它主要关注的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分配和运动,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政府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决策、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微观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效率和公平、市场结构和行为等。

3.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商品和服务可以更自由地流通,投资和技术更容易跨国传播。

全球化的优势在于促进了资源的优化分配,提高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用效率;但也会导致国际贸易不平衡、劳动力转移等问题。

4.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增加。

它可以从经济总量指标(如GDP)、人均收入指标等方面来进行测量。

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率提高和资源的投入。

5. 资本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是指公司等机构通过、债券等证券形式筹集资本的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各类金融工具的发行和交易市场,如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6.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商业交易。

它可以分为进口和出口,以及贸易平衡和贸易不平衡。

国际贸易发展的好处在于扩大了各国市场和资源利用效率,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和等。

7.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综合效率,包括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贡献。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但是它的提高也需要付出高额的研发投入。

8. 劳动市场劳动市场是指雇主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就业招聘和劳动力供需交易的市场。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工资设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都关系到就业和收入的问题。

9.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和受益的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卫生、国家防御等。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五章-第十章思维导图

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五章-第十章思维导图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引致需求(二)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一)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完全竞争生产者在购买要素时是完全竞争的,即生产者完全是要素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边际要素成本和平均要素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也是完全竞争产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大量的生产者,在某一价格的市场要素需求量,应该是该价格下所有生产者需求量之和。

但是,当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调整产量时,产品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者的的要素需求曲线会变得更陡峭。

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一)生产要素供给的一般分析(二)劳动和闲暇(三)劳动的供给原则要素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在一定要素价格下,将其全部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生产者对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间派生出来的。

我们把这种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

(1)边际物质产品:也称为边际产量,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2)边际收益产品:增加单位要素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的增量。

=边际物质产品×收益(3)边际产品价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价值,=边际物质产品×产品价格。

(4)边际要素成本: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边际物质产品×边际成本。

(5)平均要素成本:平均每单位要素投入的成本。

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企业内部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要素的使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MFC=MRP.(四)劳动的供给曲线劳动的边际效用表示增加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效用。

劳动的效用实际上是收入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

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

微观经济学各章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原理-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第二章: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计算和意义-市场福利和市场效率-市场结构和垄断的产生及其对市场机制的影响-价格歧视和公平性的讨论第三章:个体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和效用最大化原则-预算约束和货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和计算-混合品和边际替代率的应用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出递减-边际成本的概念和计算-长期和短期成本的比较-规模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的选择第五章:市场结构和垄断-垄断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定价和利润最大化-垄断的福利损失和政府干预-自然垄断和垄断竞争的比较第六章:企业策略和市场均衡-市场竞争和均衡价格-不完全竞争的特点和存在原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行为- Oligopoly和游戏理论的应用第七章:财政与政府干预-公共产品和原则代理的概念和分类-税收和供给侧政策的效果-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的考量-政府干预的成本和效果评估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正面和负面外部性的影响和后果- Pigouvian税和补贴的应用-公共物品和市场处置的问题第九章:信息经济学-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性质-隐性行动和道德风险-信号模型和屏蔽效应的应用-信用市场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第十章:劳动经济学-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工资决定-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分化-最低工资和劳动合同的效果第十一章:地租与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土地和城市规划的问题-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冲突以上只是对微观经济学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具体内容可能因不同教材和教授的教学方式而有所差异。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还应注重理论的应用和例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

经济学根底概念总结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

时机本钱:为了得到*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边际变动:对行动方案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标准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时机本钱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时机本钱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经济学基础(精要版)第6版1_3章课后复习题详细讲解

经济学基础(精要版)第6版1_3章课后复习题详细讲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1—3章)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P17一、关键概念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经济学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经济学基础知识思维导图

经济学基础第四部分:统计第二十三章:统计与统计数据一、统计学二、变量和数据三、数据的来源四、统计调查第二十四章:描述统计一、集中趋势的测度二、离散程度的测度三、分散形态的测度四、变量间的相互分析第二十五章:抽样调查一、抽样调查基本概念二、几种基本概率抽样方法三、估计量和样本量第二十六章:回归分析一、回归模型二、最小二乘法三、模型的检验和预测第二十七章:时间序列分析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四、平滑预测法第五部分:会计第二十八章:会计概论一、会计基本概念二、会计目标三、会计要素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五、会计基本前提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七、会计法规第二十九章:会计循环一、会计确认二、会计计量三、会计记录四、财务会计报告第三十章:会计报表一、会计报表的概念二、资产负债表三、利润表四、现金流量表五、会计报表附注第三十一章:财务报表分析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第三十二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核算特点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第六部分:法律第三十三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一、“调整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法”二、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第三十四章:物权法律制度一、物权概述二、所有权三、用益物权四、担保物权第三十五章:合同法律制度一、合同的概述二、合同的效力三、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四、合同的担保和保全五、合同的转让、变更和解除六、违约责任第三十六章:公司法律制度一、公司法和公司概述二、公司的设立与公司法基本制度三、公司治理结构四、公司的股份(权)转让和股份公司的股份发行五、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第三十七章:其他法律制度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四、反垄断法律制度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六、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二、市场供给三、均衡价格四、弹性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无差异曲线二、预算约束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与企业理论二、生产函数与生产曲线三、成本函数与成本曲线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一、市场结构的类型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二、完全竞争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三、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二、市场失灵的原因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三、消费、储蓄和投资四、总需求和总供给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三、经济发展第九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二、就业与失业三、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相互关系第十章:国际贸易理论一、国际贸易理论二、国际贸易政策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一章:公共物品给与财政职能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二、市场与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三、财政的基本职能四、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第十二章:财政支出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三、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第十三章: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二、税收三、税负转嫁四、国债第十四章:税收制度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二、流转税三、所得税四、财产税五、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第十五章:政府预算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五、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十六章: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第十七章: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四、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经验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八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一、货币需求二、货币供给三、货币均衡四、通货膨胀第十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二、货币政策第二十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二、金融市场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一、金融风险二、金融危机三、金融监管理论四、金融监管体制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第二十二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一、汇率制度二、国际储备三、国际货币体系四、人民币跨境使用。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含以下基础知识点:1.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供应量。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做出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机会。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经济活动的成本和效益。

4.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时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优选择。

二、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政府的干预。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它是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对消费和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正在找工作的人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可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

4. 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物价和经济活动。

三、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

以下是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1.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决策中会比较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以追求个人最大化效用。

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变动时,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化的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

供给和需求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分配。

4. 波动及不确定性:市场经济中存在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不确定性。

了解波动和不确定性对经济决策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四、国际经济学知识国际经济学涉及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1、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3、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用现价计算的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4、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发展。

5、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6、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两因素分解法(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一项生产要素,劳动或资本与其生产率的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2)三要素分解法(运用生产函数,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要素分解);(3)全要素生产率是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金属进步因素对机构及增长的贡献份额。

7、索罗余值:GA=GY-αGL-βGK8、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矿长和收缩。

经济周期需要通过一组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金融市场指标等才能够说明情况。

9、经济周期主要有三种类型: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1)长周期又称长波周期或康德拉耶夫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平均50-6-0年;(2)中周期又称为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8年左右;(3)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软周期,他的平均长度约为3-5年。

人们一般关注的都是中周期。

10、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分为:古典性周期和增长型周期。

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总结怎么写

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总结怎么写

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总结
一、引言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
动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构成了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对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个方面总结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框架。

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国民
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

在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和货币政策等。

这些概念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

三、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主
要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价格理论和生产理论等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有助于理解个体经济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互动。

四、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国际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等内容。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五、结论
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是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国际经
济学构成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框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预测经济走势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深入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框架,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重点资料共15章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重点资料共15章

27869经济学基础总复习资料1-15章27869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2009年经济学基础复习資料(一)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2)、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但其所指的第一阶段,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是指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实行按劳分配,后者则实行按需分配。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薄弱的经济基础,而其终点则是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力不平在总体上比较低,而且在地区、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市场和计划。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生产力。

7、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章所有制结构1、生产资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数据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人们从事物质数据生产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2、生产数据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数据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对生产数据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关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29分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均衡价格一、需求:购买欲望、支付能力供给:愿意、可能二、影响需求因素:消费者的偏好、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预期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生产成本、生产技术、产品价格、相关产品的价格、预期四、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曲线上点的移动)需求变动: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供给数量变动: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点动供给变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曲线的位移五、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最高限价——保护买方利益—市场短缺、黑市高价、生产者变相涨价、配给制保护价格——保护卖方好处—市场过剩、黑市低价、出产者变相降价、收购和储备系统六: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点弹性合用变动较小的场合;弧弹性合用变动较大的场合。

点弹性:分母是原需求量和原价格弧弹性:分母是平均需求量和平均价格影响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Ed>1高弹性、Ed<1低弹性、Ed=1单一弹性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需求交叉弹性系数:>0替代品;<0互补品;=0无关商品需求收入弹性:>1高档品;<1必需品;<0低档品供给价格弹性:时间(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替代品第二章消耗者行动分析一、经济人假设: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效用可加减——边际效用分析序数效用论——偏好次序效用不可加减——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偏好于多而不是少三、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越远偏好程度越高、不能相交、凸向原点,斜率为负无差异曲线——消耗者偏好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四、预算约束线:预算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5、消耗者效用最大化:消耗者均衡的前提前提:偏好稳定;收入稳定;价格稳定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耗曲线推导出来。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202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1、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3、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

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4、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7、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8、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变投入。

9、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10、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11、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和产出。

13、规模报酬: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①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②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③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4、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

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5、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6、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①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②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经济学基础 每章总结部分

经济学基础 每章总结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每个国家都面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

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我们必须选择某一个产出方案(生产出什么)。

当我们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允许范围,就产生了稀缺。

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了在当前可得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产出的上限。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各个可供我们选择的产出组合。

所有生产都包括机会成本:我们要生产更多的A产出就必须减少B。

B产出的减少就是产出A的机会成本。

如何生产的问题着眼于生产中投入了什么生产要素。

它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为谁生产的问题关注的是产出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问题。

社会的目标就是要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几个基本问题的最佳可能(最优)答案。

最优答案会因为社会价值和生产能力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借助市场机制,中央计划体系,或者市场信号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机制。

价格信号是市场机制的关键特征。

消费者通过对某产品支付某一价格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些商品的需求。

生产者收到价格信号后,集中生产要素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导致了错误的产出组合、不合意的生产方式或是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当不能改善(甚至恶化)经济结果时,政府干预也会失灵。

经济学集中于对资源配置的研究。

宏观经济学关心如何分配所有资源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比如充分就业)。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单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目标。

名词解释经济学机会成本生产要素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投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自由放任混合经济市场失灵外部性政府失灵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第二章美国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答案从经济特征中反映出来。

这些答案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出的基本指标。

实际gdp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后,衡量一国经济产出价值的指标。

美国大约生产十万亿美元的产出,超过世界产出总值的五分之一。

美国人均gdp是全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学面临的挑战每个国家都面临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

由于生产能力有限,我们必须选择某一个产出方案(生产出什么)。

当我们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允许范围,就产生了稀缺。

生产可能性曲线描述了在当前可得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产出的上限。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各个可供我们选择的产出组合。

所有生产都包括机会成本:我们要生产更多的A产出就必须减少B。

B产出的减少就是产出A的机会成本。

如何生产的问题着眼于生产中投入了什么生产要素。

它往往还伴随着一些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为谁生产的问题关注的是产出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问题。

社会的目标就是要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几个基本问题的最佳可能(最优)答案。

最优答案会因为社会价值和生产能力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借助市场机制,中央计划体系,或者市场信号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机制。

价格信号是市场机制的关键特征。

消费者通过对某产品支付某一价格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些商品的需求。

生产者收到价格信号后,集中生产要素以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导致了错误的产出组合、不合意的生产方式或是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当不能改善(甚至恶化)经济结果时,政府干预也会失灵。

经济学集中于对资源配置的研究。

宏观经济学关心如何分配所有资源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比如充分就业)。

微观经济学则关注单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目标。

名词解释经济学机会成本生产要素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投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自由放任混合经济市场失灵外部性政府失灵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第二章美国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答案从经济特征中反映出来。

这些答案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产出的基本指标。

实际gdp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后,衡量一国经济产出价值的指标。

美国大约生产十万亿美元的产出,超过世界产出总值的五分之一。

美国人均gdp是全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

如此高的人均gdp反映了美国工人较高的生产率。

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现代化的管理等诸多因素都是促成这一较高生产率的原因。

美国产出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服务业。

服务业继续以超过商品生产行业的速度增长。

美国绝大部分产出由消费品和服务构成。

投资品只占总产出的18%。

从数量上看,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几乎是有限公司的五倍。

然而,有限公司却创造了美国90%以上的产出。

税收体系本身对于收入的平等程度没有多少影响。

然而,诸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由税收作为资金来源的转移支付政策,却能对收入的重新分配产生深刻的影响。

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 人均gdp 经济增长投资收入转移出口进口生产要素资本密集生产率人力资本垄断外部性收入的个人分配实物收入累进税累退税第三章供给与需求消费者、厂商、政府机构和外国人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或者生产要素参与市场。

参与市场的动机是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利润最大化(厂商)或者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机构)。

市场中的相互作用涉及生产要素或制成品的交换。

虽然实际交换能在任何地方进行,但是我们根据交换内容确定他们是发生在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上。

愿意而且能够以某一价格购买特定商品的消费者构成了该商品市场需求的一部分。

所有愿意而且能够以某一价格销售特定商品的生产者构成了该商品市场供给的一部分。

总的市场需求或供给是个人需求或供给的总和。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数量或者供给数量如何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潜在的消费者数量和他们各自的偏好(欲望)、收入、其他商品及预期。

如果这些决定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改变,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只有商品价格变化才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每个市场上实际交换的商品或资源的数量取决于所有买方和卖方的行为,正如市场供求曲线所示。

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下,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将被确定。

市场均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是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唯一一组价格----数量组合。

价格较高时,卖方供给的数量高于买方愿意购买的数量(生产过剩);价格较低时,需求数量超过供给数量(市场短缺)。

只有均衡价格下市场才能出清。

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是政府在市场上施加的非均衡价格。

这些价格控制引起需求数量和供给数量间的不平衡。

市场机制是用来确立价格以及实现产品和资源流动的工具。

同样,它可以用来回答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市场机制明显的高效率促使人们提倡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的政策。

名词解释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物物交换供给需求机会成本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法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需求的移动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供给法则均衡价格市场短缺市场过剩价格上限价格下限政府失灵自由放任市场机制第四章消费者需求我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源于个性和社会动力,且无法用经济理论加以解释。

经济学理论关注需求------也就是在不同价格下,我们购买某种商品的能力和意愿。

效用是指我们从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感。

总效用是指我们从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商品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我们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越多,我们从每附加的一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快乐就少。

这是需求法则的基础。

需求的价格弹性(E)用来定量地描述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率除以价格的变化率。

如果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提高价格会降低总收益。

只有在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时,价格和总收益才能以同方向变化。

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偏好、预望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和可得性。

如果以上因素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就不成立了,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广告设法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刺激购买意愿。

如果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需求曲线也会发生相应的移动。

名词解释需求市场需求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需求法则需求曲线需求的价格弹性总收益第五章供给决策供给决策收到生产能力和使用成本的限制。

短期内部分收入(例如土地和资本)数量固定。

(短期内)产出的增加来源于可变收入(例如劳动力)的增加。

生产函数表明在可利用生产设施条件下,不同可变投入所对应的最大产出。

生产函数上的没一点都代表有效率的生产。

产出能力指既定生产设施下所能生产的产出最大值。

既定生产设施下随着雇佣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产出倾向于以递减的比率增长。

追加的工人使现存设施紧张,每人分得的工作空间和设备减少。

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例如租赁的工作场所和设备)即使在没有产出的情况下同样存在。

可变成本(例如劳动力和原料)只有当厂房和设备投入使用时才存在。

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

ATC曲线通常呈现U形。

边际成本指增加一单位产出时,总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成本由于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增加。

生产决策指利用现存设施生产多少产出的短期决定。

生产者愿意进行生产的最起码条件,是产品价格至少要弥补边际成本。

长期的特征是不存在固定成本。

投资决策包括是否获得固定成本,也就是是否愿意建造、购买或租赁厂房和设备。

生产的经济成本包括所使用的全部资源价值。

会计成本通常只包括实际支付的美元成本(直接成本)。

纵观历史,生产投入在工艺和品质上的进步是导致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这些进步使得生产函数曲线上升,并促使成本曲线下降。

名词解释供给生产要素生产函数边际物质产品(MPP)收益递减规律短期长期利润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ATC)边际成本(MC)生产决策投资决策经济成本第六章竞争市场结构影响厂商行为并因此影响市场结果。

市场结构范围从完全竞争到垄断。

完全竞争性厂商没有改变其出售产品市场价格的市场权力。

即使相关的市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完全竞争性厂商仍面对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

利润最大化促使竞争性厂商以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出率进行生产。

这代表了厂商的短期均衡。

竞争性厂商的供给曲线既边际成本曲线。

短期内供给数量依旧价格变化而上升或下降。

决定供给的因素包括投入要素的价格、技术水平和预期。

如果其中之一发生变化,厂商的供给曲线就会移动。

如果成本或行业中的厂商数量发生变化,市场供给曲线将会移动。

如果某竞争性行业存在短期利润,新厂商将会进入市场。

随即发生的供给移动将迫使市场价格沿着市场需求曲线下降。

随着价格的下降,行业及厂商的利润减少。

竞争性价格和利润的减少在价格下降到最低评价总成本时达到极限。

额外产出和利润只有在技术革新(降低了成本)或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果市场价格降到低于评价总成本,厂商将会退出行业。

价格只有在进入和退出都停止时(获得零利润)才能达到稳定。

竞争性市场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给价格和利润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

在迫使生产者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方面,竞争的威胁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竞争性市场最好地完成了市场的职责----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

名词解释市场结构竞争性厂商竞争性市场垄断市场权力生产决策总收益利润边际成本(MC)竞争性利润最大化原则供给市场供给均衡价格进入壁垒市场机制效率(技术上)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定价第七章垄断市场权力是指影响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能力,其极端的情况就是垄断。

在垄断情况下,市场上某一种特定商品的供给完全由一家厂商提供,该厂商对市场上的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任何具有市场权力的厂商可以被辨认的特征是,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是一致的。

垄断者所面对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带来了边际收益和价格之间的分离。

为了售出更多的产品,垄断者必须降低价格。

边际收益是总收益的变化量除以产量的变化量。

垄断者会按照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产出率进行生产。

在垄断情况下边际收益总是低于价格,因此垄断厂商的产量要少于面对同样市场需求和成本条件下的竞争性厂商。

而按照向下倾斜规律的市场需求曲线,减少的产出将以更高的价格售出。

垄断行业会获得较竞争性产业更高水平的利润,因为它具有使行业(也就是它自己)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能力。

相反,竞争性行业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因为竞争性行业中的各个厂商不能控制市场供给曲线。

垄断带来的较高利润会引起其他窥视已久的厂商羡慕。

因此建立壁垒,阻止其进入并扩大市场供给,就是必要的。

专利权就是一种进入壁垒。

其他还有法律诉讼,独家授权,捆绑产品和政府特权。

对市场权力的辩护有如下理由:(1)据说大厂商具有长期研发的能力。

(2)获得市场权力的机会中固有的激励。

(3)更大规模的厂商才能获得效率(4)垄断市场的可竞争性。

前两点的效果会因为如下事实而有所削弱:在巨大压力下的竞争性厂商的创新活动一旦付诸实施,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