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介绍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该地区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超过30%。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1. 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密度较低,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不足,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自我保护意识差。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3. 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留守儿童教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案例中,留守儿童小华的父母在外打工,长期无法陪伴孩子。

小华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2)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3)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2.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案例中,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

(2)改善教学设施。

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

(3)开展特色教育。

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3. 社会关爱不足案例中,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关爱。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_教师教育叙事范文_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及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所产生的,这一问题也曾一度引起社会及有关专业人士的关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宴冰性别:男年龄:十二岁班级:五年级一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宴冰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等。

本文通过对多个留守儿童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一:小明,男,10 岁,父母均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小明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老师反映他经常在课堂上发呆,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

(二)案例二:小花,女,12 岁,父母外出打工多年,由姥姥照顾。

小花曾多次逃学,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还染上了抽烟的恶习。

(三)案例三:小刚,男,8 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住在叔叔家。

小刚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晚上经常做噩梦,身体也比较瘦弱。

三、案例分析(一)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小明性格内向、在课堂上发呆,很可能是因为内心的孤独和缺乏自信。

小花逃学、与不良青年交往,可能是为了寻求关注和归属感。

小刚经常做噩梦、感到孤独无助,说明他在情感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安慰。

(二)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

由于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佳。

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可能会受到同学的歧视和欺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

比如,小花与社会不良青年交往,就增加了她受到伤害的风险。

(四)家庭环境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可能过于溺爱或疏于管理,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四、解决对策(一)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即使远在他乡,也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跟踪(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跟踪(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例,通过案例跟踪,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0岁,来自某农村地区。

父亲在广东务工,母亲在附近乡镇打工,小明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明只能就读于当地一所农村小学。

在学校的课堂上,小明表现较为沉默,与同学互动较少。

课后,他喜欢独自在校园里玩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三、案例跟踪1. 家庭状况通过与小明的奶奶交流,了解到小明家庭情况较为困难。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承担家庭经济重任。

小明父母在外务工,很少回家,与孩子沟通较少。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影响。

2. 学校状况学校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较为简陋。

教师普遍缺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握不足。

此外,学校课外活动较少,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3. 社会状况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社会资源匮乏。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忽视。

同时,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这一问题愈发严重。

四、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2. 学校因素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同时,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 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五、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在外务工时,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2)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家庭增加收入。

2. 学校层面(1)提高教师素质。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案例(2篇)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概述某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高,留守儿童现象较为严重。

据统计,该地区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比例为30%以上。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三、留守儿童教育现状1.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和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在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成绩较差。

2.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往往依赖老师的讲解,对作业敷衍了事。

3. 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抑郁、自残等极端行为。

4. 社交能力较弱。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社交能力较弱。

这导致他们在融入城市生活时遇到困难。

四、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监护缺失,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引导。

2. 学校因素。

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3. 社会因素。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关爱和支持。

五、对策与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

政府、学校、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 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生活照顾、学业辅导等服务。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应组织各类课外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位于我国一个偏远农村,学生总数为3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0%。

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2. 案例描述(1)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学校,他们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学业成绩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业成绩普遍较低。

在学校,他们经常抄袭作业,对学习失去兴趣。

(3)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沟通能力,导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

在学校,他们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容易产生矛盾。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2)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

(3)建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学业成绩提升针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立奖学金制度,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 人际关系改善针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人际交往问题。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我班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我班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我班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我镇地处偏远山区、库区,人均土地不到半亩,为了生存家长不得已进入城市谋生。

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这个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也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

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不仅给农村教育、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在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许多“留守儿童”出现逃学、厌学、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脆弱、无助感、被遣弃感、无价值感、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小偷小摸、自杀行为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溺水、触电、烫伤、烧伤等生命安全事故。

正因为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

现将本班的一个留守儿童进行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赵某,男,8岁,父母为了生计在他3岁就都出去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都有年迈的奶奶照看,溺爱,学习无人监督,日常生活无人更好的管理。

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关怀,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从不写作业。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乱丢垃圾。

3、贪玩,有时逃课,甚至还带着班上的其他孩子去逃课。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时不服从老师管教。

二、问题分析由于从幼儿期便开始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所以不仅与父母感情淡漠,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也有猜疑、狭隘、孤僻等负面倾向。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教师和同学说心里话,还有30%留守儿童表示心里怨恨父母。

这其中的原因正如20世纪4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

这一关系将直接导致一个人信赖和自我信任的形成,并且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

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农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农村小学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是一所偏远山区小学。

该校共有6个年级,学生总数为200人,其中留守儿童100人,占学生总数的50%。

这些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情关爱,学习生活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三、实践措施1. 家庭关爱行动(1)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档案。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建立关爱档案。

(2)开展亲情热线。

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亲情热线,定期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传递关爱。

(3)组织亲子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如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等,增进亲子关系。

2. 教学关爱行动(1)开展分层教学。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教师开展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加强个别辅导。

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兴趣小组。

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等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心理关爱行动(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2)建立心理辅导室。

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团体辅导。

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社会关爱行动(1)争取社会资助。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资助,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2)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帮助。

(3)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成长。

四、实践效果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该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某,男,13岁,父母在温州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和外婆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王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王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王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

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案例分析余海波当今社会,家长都希望孩子“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

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

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就这样,我们班的谢世何很快纳入我的视线,因为这是个特别内向、敏感、的学生。

五年级上期才从碑垭完校转来,父母因外出打工,只的奶奶在羊角街上照顾他读书,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从这一天起,我就开始观察他。

一、留守儿童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场景一:谢世何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在坐在位置上发呆,一次我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所有学生都出来了,就只有谢世何还在门口站着,我微笑地向他招手示意,让他知道快出来了。

可是他明明看见了,却故意把目光转向一边,我生气了,大步走过去,训斥道:“同学们都在等你了,你还在这里愣着干嘛?”谢世何什么也没说,只是一个劲的哭,从他眼里,我看到了,委屈,愤怒,憎恨。

训练拍球的时候,学生们拿着皮球来到了操场上,便开心地散开,寻找自己的小天地开心地练拍球,谢世何站在那一动不动,于是我对他说:“谢世何,你怎么不拍球啊?要认真练习的呀。

农村留守儿童保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保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保育案例分析概述: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保育的案例,探讨其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的孩子们。

他们面临着教育、心理、社交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研究留守儿童保育的现状,分析其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

他一直生活在农村,由外婆照顾。

在研究方面,由于学校资源的匮乏和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小明的学业成绩下降。

同时,他在社交方面也受到局限,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2. 案例二:小红是另一个留守儿童,她的父母也在外地打工。

与小明相似,小红在研究和社交方面也面临许多困难。

然而,她的情况稍有不同,因为她经常受到亲戚的关注和帮助,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她的困境。

问题分析:1. 教育问题: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优质的学校资源,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未来。

2. 心理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孤独感会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3. 社交问题:留守儿童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缺乏正常的社交体验。

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支持:鼓励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照顾孩子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教育,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导。

2. 增加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交和心理辅导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心理咨询、社工服务和学业辅导等支持,为他们提供全面的保护和关爱。

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保育问题涉及教育、心理和社交方面的挑战。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支持、增加课外活动和建立关爱机构等措施,可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支持留守儿童的成长。

留守儿童特殊生教育案例(2篇)

留守儿童特殊生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农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特殊生教育案例。

二、案例介绍1. 学生基本情况小明,男,10岁,某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父母因外出打工,将其留在了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数学成绩不佳。

2. 问题表现(1)学习方面: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较低。

数学成绩较差,对数字概念模糊,计算能力较弱。

(2)心理方面: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缺乏自信。

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与同学关系紧张,容易产生孤独感。

(3)生活习惯方面:小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混乱。

喜欢玩游戏,沉迷于电子产品。

三、教育措施1. 建立关爱机制(1)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调整心态。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提高学习成绩(1)针对小明的数学问题,安排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1)加强生活自理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整理床铺、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

(2)开展家庭作业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培养责任感。

4. 关注心理健康(1)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3)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树立自信。

四、效果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数学成绩从原来的不及格上升到及格。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

2022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三篇G625.5 A1004―0463(____)21―0037―01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尤其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心理上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卑、胆怯。

如果在教育实践中,不及时地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谈几点感受。

一、教育案例分析1. 我当官了。

班上有一名学生辉,性格倔强,有点偏激,比较厌学,由于贪玩,作业经常拖拉,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班上他是老师经常批评的对象。

因此对学习没有多少积极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生活老师让辉当上了生活小组组长,这让他激动不已,并有了出色的表现。

由此,我发现这些被教师忽视的学困生群体,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

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好好地表扬了他,他格外的兴奋,表现更好了。

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后进生,由于偷懒、调皮、不守纪律等,使得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

在老师和别的同学眼中,他们是坏孩子,看到的尽是缺点,没有优点,因此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没有信心。

如果老师长期训斥他们,批评他们,那只能是让他们感到更加自卑,破罐子破摔,越走越远,最终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无穷的问题。

与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教育方式呢,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双眼,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点滴进步,适时地给予表扬和赏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希望。

2. 妈妈,您在哪儿。

班里婷娟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平时比较孤独、自卑、胆怯。

在她的记事中,妈妈总是痴痴呆呆的,更别提对母爱的诠释了。

由于父亲忙于生活,经常外出打临工,因此无法在家照料她,懂事的她除了学习还要照看生病的妈妈,帮干家里的农活。

生活艰苦的她,穿着比较俭朴,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甚至都不喜欢和她坐同桌,这使得她总是独来独往,不太合群,感到无比的孤独、自卑。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四年级留守儿童教育案例(3篇)

四年级留守儿童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日益严重。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案例以一位四年级留守儿童小明的教育过程为线索,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描述小明,男,10岁,父母均在广州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在学校,小明经常被同学嘲笑,自卑感较强。

班主任王老师发现这一问题后,决定对小明进行关爱教育。

1. 了解小明家庭背景王老师首先与小明奶奶沟通,了解小明家庭情况。

奶奶告诉王老师,小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

小明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学习上也存在困难。

2. 关爱陪伴,建立信任王老师开始关注小明,每天放学后,都会主动与小明交流,询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

小明渐渐感受到王老师的关爱,开始与王老师分享自己的心事。

王老师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帮助他结识新朋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沟通,助力教育王老师定期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告知他们在广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同时了解小明在家的表现。

王老师建议父母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小明,关注他的成长。

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小明父母决定每年回家一次,陪伴小明度过假期。

4. 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绩王老师针对小明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

每天放学后,王老师会辅导小明完成作业,讲解难点。

同时,王老师鼓励小明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经过一段时间,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

5. 举办家长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王老师邀请小明父母参加家长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家长会上,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与其他家长交流心得。

家长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案例分析1. 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关爱陪伴本案例中,王老师通过关爱陪伴,使小明感受到了温暖,消除了自卑感,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

”这是国际基础教育界的一句名言。

然而,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留下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母亲的关爱,父亲的呵护。

这些孩子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如何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缺少父母的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已成现在及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更是高达50%以上,有人曾说过: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

那么如何教育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根据自己的班级实际,结合真实的案例作了如下探索:案例:记得刚刚接手七年级(2)班的时候,就发现这个班有个很特别的孩子,他叫郭文通,是一个长相精神的小男孩:黑黑的脸蛋,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一排小白牙。

长相这么精神的男孩却很孤僻,平时很少说话,课堂上更别说回答问题了,要求小组讨论的时候,别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热烈,他总是睁着那双大眼睛呆呆的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就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出了教室,尽情的玩耍,游戏。

而他依旧在教室里闷闷的一言不发,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发觉这种情况,课堂上我就留心的为他创造机会,学生喜欢读课文,当有读书的机会时我就点名他来读,每每此时他都是非常紧张,脸红的不得了,不敢看我的眼睛,总感觉他和大家之间离得好远.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他竟然出现在乒乓球台前,而且球技不错。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我想和他来一场比赛。

于是我走上前去说:“郭文通,让老师和打你打一场怎么样。

”他一看到我,脸又开始红了,刚刚的神采消失的无影无踪,眼睛里写满了问号,看来他是很怕我的。

于是我微笑的开导他:“课堂上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下课了我们就是朋友,难道朋友之间就不能打一场乒乓球吗”听了我这番真诚话语,他终于拿起了球拍。

学生们一看老师要和学生比赛了,全都围了过来,我一看这场面心里不禁打起了小鼓:我的乒乓球打的很烂,在老师中是人尽皆知的,如果今天输给了学生,颜面何存!但是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打了。

刚开始我稍稍领先,但是学生不断给郭文通加油助威,他越打越猛,结果他以2:1战胜了我,学生都围着他祝贺他的胜利:“郭文通,你真棒!”,“郭文通,你太厉害了,老师都给你打败了……”他倒是显得很不好意思,小脸涨得红红的,瞪着一双大眼睛不安的望着我。

我径直走到他身边,轻轻的拍着他的肩膀由衷的说:“郭文通,好样的!”虽然我输了,但是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他自信的一面。

因为这次比赛他成了班级的焦点人物,他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在班上他也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案例分析:针对该生这种情况,我及时进行了家访,从他爷爷奶奶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是家中独子,从小父母就没有给过他多少的自由的空间,总是担心孩子在外面有危险,所以总把孩子“圈”在家里,孩子独处的时间太长。

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

因此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不合群也显得分外孤单。

孩子转变后的原因分析:1、在游戏中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重拾自信。

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利用打乒乓球这个学生擅长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找到了到被关注的幸福。

2、教师的爱心打开孤独的心门。

留守儿童在家没有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又解决不了他学习上的问题。

老师在他心目中又象征着权威,有事也不敢问老师。

笔者打破了这种局面,在比赛中输给了他,并且在班会上表扬了郭文通的球技,他觉得老师是可以亲近的,于是我们的师生关系就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以此为契机对他进行长期的关爱,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面对留守儿童,请多一些教育智慧!3、老师在孩子们的眼中,占有多么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真诚的爱学生,学生也会用自己积极的行动回报我们的。

其实有时自己认为是一点微不足道的付出,而他们都会加倍的珍惜,作为一种向上的力,带给我们莫大的欣慰。

面对留守儿童请老师们多一些宽容!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感谢魏老师的高招,让我与学生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面对留守儿童,请多一些等待!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用爱激励留守儿童进步)上传: 钟有桂更新时间:2013-6-26 22:44:18案例一(逆反心理型):案例:黄宝聪同学是我校二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

7岁那年,他因为要去广东打工的父母与爷爷奶奶闹了意见而被寄养在姑妈家,并在那儿读书。

过了一年,父母又与姑妈闹翻了,又把他托付给外公外婆,就这样他成了我校二年级的学生。

外公外婆年老多病,既要照顾孙子孙女,又要照顾外甥——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

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

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

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案例二(自由散漫型):案例:温火娇同学是我校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庭破裂父母离异,跟父亲一起生活,是典型的单亲家庭。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

后来,父亲打工去了,他跟随年迈的婆婆一起生活,婆婆哪有力气管住她?不久,婆婆去世了,又把她寄托在姑妈处,姑妈忙忙碌碌,哪有时间顾及她?就这样,由于常期放任自流,她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

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生活上,没有约束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逃学成了家常便饭。

分析:这类学生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

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一、每班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留守儿童后进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二、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让他们时时得到你的温暖。

如安排座位,注意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多激励留守儿童后进生踊跃发言,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没有时间让思想开不差;班级活动,多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父母离异的学生,要求老师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

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求老师多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案例三(冷漠孤独型):案例:黄敬卓,我校三年级学生。

他,高高的个头,胖墩墩的,同学们都叫他“八戒”。

据了解:该生一至二年级成绩相当好,各方面表现也很好,尤其擅长表演。

但三年级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开小差,课后不完成作业,和同学打架,欺负小个子同学,说脏话……班主任对其进行劝解和教育,收效甚微。

他父亲给我打一个电话后我终于找到了“秘方”。

原来,黄敬卓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他一直由母亲单独带大。

然而,有了钱的爸爸在外有了外遇……爸爸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就这样,黄敬卓变了……反思:单从表面看,黄敬卓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他渴望亲人的关爱,渴望父母和睦,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如下:一、要做好家校联系,沟通家长,了解学生。

二、允许反复,耐心教育,对症下药。

三、多关爱,注意心理辅导。

总之,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留守儿童旷课逃学的现象越来越少。

2)、留守儿童打架等违纪现象少。

3)、留守儿童的性格开朗多了,合群多了。

4)、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找到了经典方法:1)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保证。

2)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关键。

3)以耐心、恒心陪伴他们孤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捷径。

成绩是喜人的,但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却逐年上升。

我们老师的责任反而加重,压力更大。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做好几点:(一)、要实施关爱,在关爱中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教育。

让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

(二)、转变角色,换位思考,让留守儿童真正把你当作朋友。

(三)、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透过现象看实质,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

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学生王舒帆,男,9岁,父母离异,母亲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

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王舒帆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