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几个抓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的几个抓手

3.1 抓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必然落实到“以现行教材为根本”.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看到:教材是考试内容的具体化;教材是中、低档试题的直接来源;体现高校选拔需要的高档题也是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编拟的,只不过是在综合性和灵活性上提出了较高要求;教材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生长点.试想,离开了课堂和课本学生还能从哪里找到解题依据、解题方法、解题体验?

离开了教材就离开了高考,问题在“怎样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高考复习的难度,在于如何用好教材;高考复习的成功,在于真正用好教材.

如何抓教材?

1 以《指导意见》为基本框架,整体认识教材体系,有机整合素材,注重挖掘联系,形成体系和网络

1.1 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体系

以5条主线统揽整体内容:函数与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算法

案例:函数的单调性教材内容简析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过程:图象—最值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的方法和思想(编写意图、教材价值):数形结合,概念迁移,新知获得,最值求法.

我们可以体会,体现的教材体系是什么?数学学习、掌握一般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途径如何? 单纯讨论这类问题已经没有意义:确定函数1()f x x x

=+的单调区间.

在没有学习导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根据单调性的定义解决:设定义域为D ,x 1,x 2∈D ,且x 1

121212

1()()()(1)f x f x x x x x -==--.

欲使12()()f x f x -<0(或>0)恒成立,x 1,x 2应在定义域D 的怎样的子集内?(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

如果利用导数,问题的解决即属于基本的操作了:

显然,由21()1f x x '=-与0的大小可得函数1()f x x x

=+的单调区间.

新课程将高中数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或专题,但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应既“身在”模块又“胸怀”整个数学课程,既基于模块但同时又能“跳出”模块,从课程整体的视角实施教学.

但对于不同部分内容的教学,处理应视具体情况不同处理.如不等式、空间向量.

1.2 中观上,明确单元结构和联系

案例 圆锥曲线中的轨迹问题.

2.2椭圆椭圆的定义.

2.2椭圆例3:斜率之积.

2.2椭圆练习4:斜率之商.

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商是2,点M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2.2椭圆例6:到点的距离与到线的距离之比.

2.2椭圆习题2.2-B3:点M与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 =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2.3双曲线双曲线的定义.

2.3双曲线例题之后的探究:斜率之积.

2.3双曲线例5:到点的距离与到线的距离之比.

2.3双曲线习题2.3-B3:求到定点F (c ,0)(c >0)和它到定直

线l :x =2

a c 距离之比是(1)c c a a >的点M 的轨迹方程. 2.4抛物线习题2.4-B3:斜率之差.

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直线AM 的斜率与直线BM 的斜率的差是2,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圆锥曲线复习参考题A 10:斜率之积.

已知△ABC 的两个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5,0),(5,0),且AC 、B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 (m ≠0),试探求顶点C 的轨迹.

圆锥曲线复习参考题B5:斜率之和.

已知点A 、B 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 、BM 相交于点M ,且它们的斜率之和是2,求点M 的轨迹方程. 到两点的距离之和、之差:——第一定义.

能否扩展到之积、之比,甚至平方和、差等?——从运算的角度进行探究

点点距与点线距的比:——第二定义.

动点与两定点连线的斜率之和、差、积、商:——? 2012年四川卷文科21题:

如图,动点M 与两定点A (-1,0)、B (1,

0)构成△MAB ,且直线MA 、MB 的斜率

之积为4. 设动点M 的轨迹为C .

(Ⅰ) 求轨迹C 的方程;

(Ⅱ) 设直线y =x +m (0m >)与y 轴相交于点P ,与轨迹C 相交于点Q 、R ,且||PQ <||PR ,求||||

PR PQ 的取值范围

.

1.3 微观上,理解各个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和联系

案例:斜率、线性规划

当然,有的对象具有综合性,如三角函数的定义.

2 高度重视概念的形成与辨析,注重法则、定理的理解与运用

准确掌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涉及的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深刻领会概念与数学知识的本质,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或特殊情况)理解概念的实质;深入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案例2002年全国卷21题.

设a为实数,函数f(x)=x2+|x-a|+1,x R.

(1) 讨论f(x)的奇偶性;

(2) 求f(x)的最小值.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反例有奇效;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性质和图象的运用是根本.

函数性质是核心,单调性、奇偶性都是重要性质(最根本的当然是单调性).解决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定义、利用图象直观,反映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

认知心理学认为,反例为辨析概念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在概念、性质和法则的教学中,使用反例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解的重要策略之一.

3 通过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成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4 挖掘典型例题和习题的价值,通过变换拓展,扩大学生视野、强化能力培训

提炼本质,对例题与习题进行适度的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