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细则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模版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模版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模版一、前言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石,有效分类和准确评估信贷资产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
本细则制定的目的是明确风险分类原则、流程及评估方法,确保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和准确评估,夯实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基础,促进健康信贷业务发展。
二、风险分类原则1.信贷资产的分类应当以风险等级为导向,建立根据内部评级和财务指标的分类原则,采用全面考虑的方式综合评价资产风险。
2.信贷资产应根据客户及保证人的违约概率进行分类,分类应建立客户维度的逾期档位,使逾期档位代表客户的信用质量。
3.信贷资产应当根据其信用性、担保情况、行业、用途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财务指标进行分类。
4.针对与客户风险相关联的条款和条件进行分类,如虚假财务报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
三、风险分类流程1. 内部评级对于所有信贷资产,应建立内部评级制度,并根据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内部评级人员认真评估资产风险,综合考虑客户财务指标、偿债能力、担保情况、行业及市场前景等因素。
2. 违约分类根据客户的违约概率将信贷资产进行分类,分为五档: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正常:按合同履行,没有违反约定,且借款人财务状况稳定;关注:客户偿还能力受到一些影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没有到次级或可疑的标准;次级:客户偿还能力进一步下降,表现为过去逾期,逾期时间较短;可疑:客户偿还能力出现重大问题,表现为逾期时间较长,逾期金额较大;损失:客户已经违约并不可恢复,或者资产质量非常差。
3.应急分类针对与客户风险相关联的条款和条件进行分类,如虚假财务报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应急分类。
4. 資産評価应当根据信贷资产的信用性、担保情况、行业、用途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财务指标进行分类,确定资产的风险等级。
5. 风险点评根据上述分类流程,进行风险贡献分析、全面点评和分析,对风险进行监控和控制。
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照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小企业风险分类方法》(银监发〔2007〕63号)、《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七级分类治理暂行方法》(粤农信联发〔2020〕7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农信社信贷资产实际情形,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七级分类(以下简称七级分类)是以风险为基础来评估信贷资产质量的分类方法。
通过对借款人财务、非财务、现金流量和担保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动态、真实地反映借款人各个时期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贷款风险变化情形,判定贷款的实际缺失程度,并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一、正常二、关注一、关注二、次级、可疑和缺失等七类。
前四类合称正常信贷资产,后三类合称为不良信贷资产。
七级分类设置与监管部门(原五级分类)贷款五级分类的对应关系如下:(一)正常一、正常二对应原五级分类的正常类。
(二)关注一和关注二对应原五级分类的关注类。
(三)次级类、可疑类和缺失类分别对应原五级分类的次级、可疑和缺失类。
第三条信贷资产七级风险分类核心定义。
(一)正常一:借款人能认真履行合同,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二)正常二:借款人与农信社往来情形正常,能够履行合同,但存在阻碍借款人以后进展的不确定因素,只是目前尚未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借款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三)关注一:借款人可依靠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但已存在一些可能对贷款偿还产生不利阻碍的因素。
(四)关注二:尽管借款人目前尚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财务状况连续转差,阻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不利因素已较明显。
(五)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显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缺失。
(六)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确信要造成较大缺失。
(七)缺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旧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细则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全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有效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办法》,特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实行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原则上总行每年对全辖开展一次全面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检查。
(二)一次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当年度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的考核以一次检查的结果为准。
(三)持续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情况持续检查、监测。
第二章考核内容和标准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定性方面考核基础管理质量,定量方面考核偏离度。
本办法中的偏离度是指全行在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时不良贷款总体分类中存在形态划分结果与实际形态相差异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偏离度=检查确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被检查单位自认定的不良贷款比例。
第四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基础管理质量的考核内容具体包括领导班子对分类工作的重视度、分类管理办法完善程度、分类工作的实施情况、分类报表报送情况、分类培训开展情况、分类工作质量内部检查监督情况、分类档案管理情况等方面。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基础管理质量分为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够完善、较为混乱四个档次。
第五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情况的考核,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计数据和实际检查的结果,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划分为四个档次:(一)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个百分点(含)以下的,为基本真实。
(二)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2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不够真实。
(三)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2-3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失真。
(四)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3个百分点以上的,为严重失真。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专业完整版)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改进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方法,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分类信贷资产,是指贷款、贴现、垫款等表内各类信贷资产;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信贷资产。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类别档次的过程;是判断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能否按时足额偿还信贷资产本息的可能性;是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真实质量,评估信贷资产的内在损失;是及时地对信贷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评价认定的一套更加审慎、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它不仅包含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结果,也包含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过程。
第四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过程,是指采取以风险为基础的,以动态的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偿债能力和信贷资产实际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判断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准确识别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从而对信贷资产风险因素作出及时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化解。
第五条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促进本行进一步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三)发现信贷资产投放、管理、监控、催收(回收)以及不良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管理;(四)为提取充足的资产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章分类原则第六条风险原则。
风险分类应以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信用等级只能作为风险分类的参考因素,逾期状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逾期天数是最基本的原因。
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第七条真实原则。
以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真实反映其风险价值。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信贷资产风险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信贷资产风险,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通常会实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本文将介绍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实施细则,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一、分类标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标准主要包括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两个方面。
还款意愿是指借款人是否愿意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还款能力是指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按时偿还贷款。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标准,可以将信贷资产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正常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良好,按时足额还款。
2.关注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或还款能力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未出现明显的违约行为,但需要特别关注。
3.次级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存在较大问题,可能拖欠一定期限的还款,但情况尚未到达严重的违约水平。
4.可疑类:指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明显不足,已出现一定程度的违约行为,但情况尚未到达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水平。
5.损失类:指借款人已经无法履行还款义务,资产已经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水平。
二、分类依据对于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可以根据风险的不同来确定其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
具体的分类依据包括:1.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包括借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企业的信用历史。
3.担保物品的价值:包括抵押物和担保人的信用状况。
通过对这些依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将借款人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
三、分类方法1.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担保物品的价值来判断其风险等级。
评估结果以分级方式表示,通常使用五级分类。
2.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和历史还款记录来计算其风险等级。
可以使用财务比率分析和信用评级模型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四、分类制度建立和管理建立和管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分类准则:根据监管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分类准则。
2.建立分类模型: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需求,建立可行的分类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
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银监发[2007]63号)、《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分类,是指按照信贷资产授信后风险表现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可能性。
第二章分类程序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总体按如下程序进行:(一)收集、整理、阅读信贷资产分类档案。
授信业务经办人员按照信贷资产分类文档要求,及时收集所需文件材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审查分类信贷资产的基本情况。
授信业务经办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借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还款记录等;(三)确定债务偿还的可能性。
授信业务经办人员通过对借款人的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等,来进行综合判断该笔债务按时付息以及到期偿还的可能性,并认真填报《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底稿》;(四)授信业务经办人员逐户填制《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审批表》,严格按信贷资产核心定义提出初分意见,并撰写信贷资产风险认定报告、提供风险分类依据的证明材料;(五)经营行负责人通过对以上分类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初分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后,签批审核意见;(六)各经营行向总/分行风险管理部上报初分材料;(七)总/分行风险管理部对经营行上报的初分情况进行审查,按总行规定的权限由有权人或组织确认分类结果;(八)总/分行风险管理部将最终分类结果告知经营行,同时,分行风险管理部将分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最终结果以总体风险分类报告的形式上报总行风险管理部备案。
第三章分类流程第四条小企业、自然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流程(一)每季次月初经营行授信业务经办人员对管户小企业、自然人信贷资产根据逾期情况和实际风险状况,对照风险分类标准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填制《小企业、自然人风险分类批量处理明细表》,经营行授信业务经办人员交叉复核、汇总,填制《小企业、自然人风险认定汇总审批表》,由经营行负责人进行审定,签字确认并加盖经营行公章后将整套信贷风险分类认定资料交由支行风险监控官或总/分行风险管理部;(二)配备外派风险监控官的经营行或业务机构由其风险监控官对照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进行最终审核认定,签署审定意见,并将相关资料进行专档保管。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规程模版
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根据《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x银行境内各级机构办理的表内外信贷资产。
第三条x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群是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实施平台,各环节操作均应通过系统完成,计算过程中所使用的参数由总行统一维护和修订。
第二章十二级分类第一节分类方法第四条十二级分类采用定性分析和量化测评相结合的方法。
(一)对定性判断符合总行规定的低信用风险业务标准的信贷资产、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及买断式转贴现票据,直接认定为正常一级。
(二)对定性判断符合损失级分类标准的信贷资产,认定为损失级。
(三)对采用分池评级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信贷资产,按照借款人信用等级和担保方式直接认定分类形态。
(四)对其他信贷资产,分别从客户的违约风险和债项的交易风险两个方面进行量化测评,对照十二级分类矩阵及分类特别规定,确定分类测评结果。
十二级分类指标体系由客户评价指标与债项评价指标构成,均采用打分卡方式进行测评。
(五)对分类人员认为测评结果不能准确反映信贷资产实际风险状况的分类事项,可根据分类核心定义按程序及权限进行分类推翻,确定分类结果。
第五条客户评价,以客户年度信用等级及得分为基础,通过即期财务指标调整与风险信号调整,对客户违约风险进行量化评估。
评价方法为:(一)测评公式。
客户评价得分=年度信用等级基础分-基础分调整-特别调整(二)评价指标。
1.年度信用等级基础分,是通过引用客户年度信用等级及违约概率,综合反映客户偿债能力及意愿。
2.基础分调整,是通过计算客户即期财务指标变动率,体现年度评级时点至分类时点客户财务方面的不利变化。
3.特别调整,是通过对即期风险信号及严重程度的判断,体现分类时点客户存在的非财务风险事件对偿债能力的不利影响。
第六条债项评价,是通过对债项的优先等级、第二还款来源保障程度、结算匹配情况、贷款资金流向、基础合同履行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量化评估债项交易风险的过程。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1. 背景介绍在金融业发展中,信贷业务一直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信贷业务风险也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等情况下,信贷风险更为突出。
因此,为了规范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于2006年制定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计提拨备规则》并于2008年进行修订,提出了信贷风险分类管理制度。
在此基础上,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也应运而生。
2. 实施正文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是细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计提拨备规则》的具体实施规定和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按贷款类型分类根据借款人的还款特性,将贷款资产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四种风险等级,具体定义如下:•正常类:风险较小,没有证据表明本息无法按时足额收回。
•关注类:有一定风险,可能会因借款人信用状况、贷款偿还能力等原因而导致本息不能按时足额收回。
•次级类:风险较大,可能会因借款人资信状况持续下滑、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而导致本息开始出现逾期或不良。
•可疑类:风险最大,可能会发生重大信用损失和本金损失,或者远期还款能力出现可疑。
2.2 按行业分类根据借款人所属行业的风险特点,将贷款资产分为一般类、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四种风险等级,具体如下:•一般类:向表内、表外客户发放的贷款,不属于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的贷款,也未发现与特定行业、业务有关的风险信号。
•关注类:借款人所属行业出现轻微风险信号,但业务基本属正常状态。
•次级类:借款人所属行业发生较大风险,但尚未造成严重损失。
•可疑类:借款人所属行业出现较大风险,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或者可能导致重大损失。
2.3 按担保方式分类根据贷款担保方式的不同,将贷款资产分为抵质押类、保证类、信用类、无担保类四种风险等级,具体如下:•抵质押类:以房地产、机器设备等为质押、抵押物的贷款,风险较低。
•保证类:由第三人提供担保的贷款,风险较低,但与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相关。
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
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的五级分类工作,保护信用社的资产安全,有效防控风险,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是指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水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五个风险分类,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第三条: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科学的原则,确保五级分类结果真实准确。
第四条:信用社应当建立完善的五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五级分类工作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
第二章:五级分类标准第五条:正常类是指信贷资产完全符合信用社信贷政策及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期足额归还借款本息,并具备较好的还款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
第六条:关注类是指在正常类的基础上,虽然具备按期足额归还借款本息的能力,但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加强监控。
第七条:次级类是指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逾期90天以上,或者在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基础上,由于借款人经营或者财务状况恶化,可能对信贷资产造成损失。
第八条:可疑类是指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逾期180天以上,或者在次级类的基础上,由于借款人经营或者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对信贷资产造成重大损失风险。
第九条:损失类是指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逾期360天以上,或者在可疑类的基础上,由于借款人经营或者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对信贷资产造成无法收回或者无法收回全部本息的风险。
第三章:五级分类操作流程第十条: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包括客户信息收集、信息核查、风险分析、五级分类判断、五级分类结果反馈等环节。
第十一条:信用社应当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收集机制,收集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包括个人或企业全面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社会信用等。
第十二条:信用社应当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核查,验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包括查询征信记录、财务报表、工商注册信息等。
第十三条:信用社应当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因素,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所属的五级分类。
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信贷资产七级分类是指贷款、债券等信贷资产按照其风险程度进行分类,以便银行对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
七级分类实施细则是对信贷资产七级分类的具体操作办法和流程进行规定,并包括评估标准、分类依据、分类结果等内容。
以下是关于信贷资产七级分类实施细则的详细介绍,共计1200字以上。
一、评估标准1.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规定,银行应制定风险相对应的评估标准,以便对信贷资产进行评估和分类。
2.评估标准包括财务分析、市场评估、行业分析、项目评估等方面的指标和方法,以综合评估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分类依据1.银行应根据评估标准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因素。
2.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可以通过个人征信报告、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其历史还款记录、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因素。
4.还款意愿可以通过借款人的还款记录、欠款催收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估,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拖欠情况等可以作为还款意愿的评估依据。
三、分类结果1.根据分类依据,银行将信贷资产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记录在信贷资产调查表中。
2.分类结果主要包括优质资产、正常资产、关注资产、次级资产、可疑资产、损失资产等分类,其中优质资产风险最小,损失资产风险最大。
3.银行应按照分类结果对信贷资产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减少风险暴露和损失。
四、分类调整1.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的变化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调整。
2.分类调整的依据主要包括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等因素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变化。
3.银行应及时根据分类调整的结果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和管理,以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风险报告1.银行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向上级金融监管机构提交风险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分类结果、分类调整情况、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等内容。
2.风险报告应真实、准确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情况,帮助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和监管。
银行信贷部工作标准与检查考核细则
银行信贷部工作标准与检查考核细则1. 背景银行信贷部门是金融机构中负责评估并提供贷款的部门。
为了确保工作的规范和质量,制定一套明确的工作标准和检查考核细则是必要的。
2. 工作标准2.1 申请资料的准备- 客户申请贷款所需的资料必须齐全、准确。
- 所需资料应包括客户的个人信息、财务状况、担保物品等。
2.2 信贷评估- 针对每个贷款申请,必须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和财务分析。
- 评估结果应客观、合理,并进行适当的风险控制和预测。
2.3 贷款审批- 在评估完成后,进行贷款审批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内部审查和讨论。
- 严格遵守内部审批程序和相关法律法规。
2.4 合同签订与抵押登记- 合同内容必须与审批结果一致,确保明确的借贷条款和责任。
- 如有需要,必须及时办理相关抵押登记手续,确保贷款安全。
2.5 贷款追踪与管理- 贷款发放后,必须进行有效的贷后管理和追踪。
- 定期进行还款核对,及时处理逾期和不良贷款。
3. 检查考核细则3.1 申请资料的准备检查- 检查申请资料是否齐全。
- 检查申请资料中的客户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3.2 信贷评估检查- 检查信贷评估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检查评估结果是否合理和客观。
3.3 贷款审批检查- 检查贷款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 检查审批结果的一致性和合法性。
3.4 合同签订与抵押登记检查- 检查贷款合同的内容是否与审批结果一致。
- 检查抵押登记手续是否齐全和及时办理。
3.5 贷款追踪与管理检查- 检查贷后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 检查逾期和不良贷款的处理情况和及时性。
4. 结论本工作标准与检查考核细则旨在确保银行信贷部门的工作规范和质量。
---以上是《银行信贷部工作标准与检查考核细则》的文档内容。
最新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
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第三条五级分类的目的(一)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为充分提取呆账准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五级分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风险原则。
以信贷资产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二)真实原则。
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信贷资产准确分类,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价值。
(三)审慎原则。
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本操作细则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原则上应归入低级档次。
(四)灵活原则。
信贷资产原则上应逐笔分类。
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且条件基本相同,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前提下,可将多笔贷款合并分类。
(五)动态管理原则。
在定期进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重新认定。
第五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模版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精细化管理,促进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根据监管部门要求,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按照规定的标准、程序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形态,并对损失情况进行预估的过程。
第三条需进行风险分类的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银行卡透支、各类信用垫款等表内信贷资产和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信贷资产。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目的:(一)促进本行进一步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的质量;(三)为提取充足的信贷资产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第五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风险分类应当以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影响信贷资产分类的诸多因素,围绕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真实客观地反映其风险价值。
(二)及时性原则。
在定期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调整分类结果。
(三)充分性原则。
对影响信贷资产分类的诸多因素,要根据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按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的要求,通过对影响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偿还债务可能性诸多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评估,合理划分资产风险类别。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信贷资产,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二章分类对象划分第六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时,根据分类对象不同分为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个人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第七条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根据分类对象用信金额不同将其分为一般企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和小企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保障资产质量,促进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
一、风险分类原则1.风险综合评估:银行在进行资产风险分类时,应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担保情况等各方面因素,全面评估风险。
2.风险自检机制: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自检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信贷风险,确保风险分类准确。
3.风险分类标准:银行应根据监管要求和市场实际情况确定风险分类标准,并不断优化完善。
4.风险分类透明度:银行应确保风险分类的透明度,及时向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维护市场秩序。
二、风险分类流程1.风险识别: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及时对贷款资产进行分类,发现潜在风险。
2.风险评估:银行应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险的大小和性质,并进行合理分类。
3.风险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应将信贷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不同类别,以便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4.风险控制:银行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信贷资产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和监控,避免信贷损失。
5.风险处置:针对风险较大的信贷资产,银行应及时进行处置,减少损失,保障资产质量。
三、风险分类指标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银行应根据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控制风险。
2.资产质押率:资产质押率是评估信贷资产抵押价值的重要指标,银行应根据质押率的高低,判断资产的风险程度。
3.资金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是评估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指标,银行应根据资金利用率的情况,调整信贷政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四、风险分类管理1.风险分类监控:银行应建立健全的风险分类管理体系,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
2.风险分类报告:银行应定期编制风险分类报告,向董事会和监管机构报告信贷资产风险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操作实施细则(试行)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操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信贷管理理念,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提高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水平,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经营人员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动态、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本细则所分类的信贷资产,包括法人行对客户发放的表内信贷资产(含本外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各类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含银行承兑、信用证、银行保函、贷款承诺等)。
对表外信贷资产分类时,要将客户近期表内信贷资产分类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原则上同一客户表外信贷资产分类不得高于其近期表内信贷资产的分类类别。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全省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法人行)。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的信息,正确运用风险分类分析工具,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准确估计信贷资产内在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
应把风险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并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动态进行风险认定,调整分类结果。
三、充分性原则。
应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担保因素、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分析,综合评估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并根据分类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风险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和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第五条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促进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
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评估的一种重要制度,旨在评估银行信贷资产的违约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壮大,金融风险也面临着不断增加的挑战,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阐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
首先,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分类,二是按照借款人的抵押物或担保品情况进行分类。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分类依据,可以对不同借款人和借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实施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情况,评估其违约风险的大小;二是根据借款项目的抵押物或担保品情况,评估其风险覆盖度的高低。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将借款项目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
然后,在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中,对各个等级的资产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对于正常类资产,银行可以维持原有的信用政策,并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查。
对于关注类资产,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用审查标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次级类和可疑类资产,银行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如要求增加担保物或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对于损失类资产,银行需要在核销、赔偿或提取担保物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偿或向相关方追究责任。
最后,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实施还需要各级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并进行风险预警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此外,金融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银行风险分类的监管,定期检查和评估银行的风险分类工作,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实施细则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估和分类,可以帮助银行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最新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
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信用社(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操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6]23号),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以下简称“五级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第三条五级分类的目的(一)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三)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为充分提取呆账准备提供依据,增强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五级分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风险原则。
以信贷资产内在风险为主要依据,逾期情况只作为重要参考因素。
内在风险是指潜在的、已经发生但尚未实现的风险。
(二)真实原则。
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用记录为主要依据,对各类信贷资产准确分类,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价值。
(三)审慎原则。
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和本操作细则要求,通过对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原则上应归入低级档次。
(四)灵活原则。
信贷资产原则上应逐笔分类。
同一借款人有多笔贷款,且条件基本相同,在不影响总的分类结果前提下,可将多笔贷款合并分类。
(五)动态管理原则。
在定期进行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变化情况,对风险状况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重新认定。
第五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表内各类信贷资产(包括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包括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三篇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三篇篇一: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建设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及时准确揭示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增强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的能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供依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财政部《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帐核销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和建设银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XX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简称“本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建设银行的信贷经营、管理人员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标准、方法、程序等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第三条本细则所指的“信贷资产”,是指由建设银行发放、提供信用以及承担信用风险而形成的信贷资产,具体包括:(一)建设银行用信贷资金发放并纳入综合统计报表统计的各类本外币贷款(含境外筹资转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贷款、贴现、信用卡透支等,下同);(二)表外业务中的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证、信贷证明业务;(三)国家投资债券贷款、委托性住房金融业务中由建设银行承担风险的贷款。
对上述业务中表内外应收未收利息,只认定其中损失部分的金额。
第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各行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信息,严格按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分类,充分估计现实和潜在的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
(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各行应对债务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同时结合授信方式、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银行内部管理等,分析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偿还意愿,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三)重要性原则。
各行应根据影响债务人偿还债务可能性的诸多因素,区别其重要程度,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操作实施细则
为促进ⅩⅩ农村商业银行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信贷管理理念,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提高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水平,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精细化管理,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指由Ⅹ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经营人员按照本细则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动态、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并将信贷资产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
本细则所分类的信贷资产,包括法人行对客户发放的表内信贷资产 (含本外币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各类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资产(含银行承兑、信用证、银行保函、贷款承诺等)。
对表外信贷资产分类时,要将客户近期表内信贷资产分类情况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原则上同一客户表外信贷资产分类不得高于其近期表内信贷资产的分类类别。
本细则合用于全省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法人行)。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真实性原则。
应广泛搜集有关客户的信息,正确运用风险分类分析工具,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方法和程序,准确估计信贷资产内在风险状况,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
二、及时性原则。
应把风险分类纳入日常信贷管理工作,及时、动态地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并根据借款人经营管理等状况的变化,动态进行风险认定,调整分类结果。
三、充分性原则。
应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合担保因素、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分析,综合评估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并根据分类核心定义确定关键因素进行风险分类。
四、审慎性原则。
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风险进行整体评价,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对难以准确判断借款人还款能力的贷款和介于相邻类别之间的信贷资产,应适度下调其分类等级。
通过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一、促进树立审慎经营、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揭示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全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有效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办法》,特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实行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原则上总行每年对全辖开展一次全面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检查。
(二)一次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当年度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的考核以一次检查的结果为准。
(三)持续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情况持续检查、监测。
第二章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定性方面考核基础管理质量,定量方面考核偏离度。
本办法中的偏离度是指全行在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时不良贷款总体分类中存在形态划分结果与实际形态相差异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偏离度=检查确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被检查单位自认定的不良贷款比例。
第四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基础管理质量的考核内容具体包括领导班子对分类工作的重视度、分类管理办法完善程度、分类工
作的实施情况、分类报表报送情况、分类培训开展情况、分类工作质量内部检查监督情况、分类档案管理情况等方面。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基础管理质量分为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够完善、较为混乱四个档次。
第五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情况的考核,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计数据和实际检查的结果,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划分为四个档次:
(一)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个百分点(含)以下的,为基本真实。
(二)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2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不够真实。
(三)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2-3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失真。
(四)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3个百分点以上的,为严重失真。
第三章考核方法
第六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采取总行信贷管理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现场检查为主的方式,以现场检查结果作为评判被检查单位该项工作质量的依据。
第七条对已由银监部门或其他部门现场检查的单位,总行原则上不再安排现场检查,对该单位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的评价以银监部门或其他部门检查结果为准。
第四章考核操作
第八条总行成立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由省联社组织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现场检查有关争议事项的处理、检查结果的最终确认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的处理。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贷管理部,具体负责处理该项工作的相关事宜。
第九条总行涉及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的部门包括信贷管理部、稽核审计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
信贷管理部负责制定考核操作细则及组织考核,稽核审计部负责被检查单位该项工作的后续审计稽核工作,人力资源部负责相关组织人事工作及风险金的扣罚兑现工作。
第十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的对象包括分类过程中涉及的基层直接分类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领导班子责任成员,按照其在分类过程中所起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基层支行负责人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各基层支行分类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第十一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综合评价以定量考核结果为主,同时考虑定性考核结果。
第十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为“基本真实”的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整改。
第十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不够真实”的单位,应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同时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分类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第十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失真”的单位,总行对其领导班子责任成员给予扣除其个人上年度50%风险金(应发工资总额10%)的经济处罚,并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给予相关人员处罚。
第十五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严重失真”的单位,总行对其领导班子责任成员给予扣除其个人上年度全部风险金(应发工资总额10%)的经济处罚,并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同时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给予相关人员处罚。
第十六条对不良贷款率偏离度在2%以上的单位,在等级社考核中调整其等级,并在考核等级确定后再下调一级。
第十七条被检查单位应按照总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有偏离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
第十八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参照我行员工违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管理和分类质量要求参照本操作细则执行。
第二十条本操作细则由****银行负责解释、修订。
第二十一条本操作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并报省联社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