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设计 教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设计

《新课程标准解读》指出:有效数学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例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实践中实现的。

例题教学是课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对例题进行精心设计、创设情境,采用新颖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就是问题的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笔者在观摩海宁市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中发现:精心设计的例题正是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起点,解决问题的载体,归纳应用的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好例题这个“点”,以它为载体,带动整堂课,为课堂提优增效。因此,在设计出有效的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

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课堂例题设计的原则

1. 例题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例题教学是希望通过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总结归纳能力。例题设计除了要考虑变式的全面性、新颖性,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例题教学的目的。一般来说,新授课中的例题教学应以基础为重,设计时可着重于某一点的变式,而复习课中的例题教学则要求一题多变、“以少胜多”,这样的例题教学才能真实、简洁、高效,摆脱“题海”战术。

2. 例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学生思维并非“一步到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渐进过程,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根据例题的特点,选择重点,如一些综合性的例题,设计时应该注重前期的过度铺垫,对一些基础性的例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开阔学生的思维,这样的设计,才能让学生处于顺理成章的状态。

3. 例题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效的例题设计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一些看似平淡的例题配上引“生”入胜的情景,把封闭题改为探索、开放题,把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为学生提供一些提高学生的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素材,

与度,让学生在“想想、猜猜、辩辩”中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设计

1. 引例的设计――在精彩中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需要精彩的课堂导入,笔者认为如果设计一问题引例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有一定的内涵,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引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笔者在“双高课”《5.1不等式》中设计了引例:我来到你们学校开课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也非常开心。初次见面我准备了两个苹果(一大、一小)送给大家,但是数目有限,笔者只能把它送给手举得最高的前两名同学。

设计一:由全班同学做评委,选出手举得最高的前两名学生。

设计二:第一名同学选择苹果?并且说出选择的理由。

师问:你想选择哪个苹果?

生答:我选择大的苹果。

师问: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像“举得更高,大的苹果”的不等量关系。

若第一名、第二名同学举手的高度分别为a,b,拿到的苹果质量分别为x、y,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答:a>b,x>y

师问:给上面的式子取个名字,什么名字好?

生答:不等式

师问:你能类似的举出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式吗?

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学

生学得轻松、愉快,听课教师也是坐车观景,心情愉悦。课后通过各位教师的点评,笔者又更深刻地领悟到这样设计的恰到好处,因为不仅创设了师生交流的生活化背景,而且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思维铺垫。

2. 类化例题的设计――在对比中前行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混淆不清的问题。精心设计例题,将此类例题分类归纳,并集中力量解决同类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2.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幂的运算、乘法公式的教学学生容易混淆。在讲完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后,笔者改编例题

1为题组例题A、B组及拓展。 A组:计算下列各式,结果

用幂的形式表示

(1)65×63 (2)(-3)5×(-3)4 (3)(-6)6×63 (4)66×(-6)3

设计意图:前两个是同底,后两个是互为相反数的幂的运算,在学生对比区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法则运用的注意点。

:1反馈练习

(1)22×25 (2)(-2)2×(-2)5 (3)(-2)2×25 (4)

-22×(-2)5

B组: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1)x4?x3 (2)(x-y)2?(x-y)(3)-x4?x5 (4)(y-x)2?(x-y)

设计意图:1. 同底数幂相乘时,不能疏忽指数为1的情况;

2. 公式中的a可以代表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式子。

反馈练习2:

(1)x?x4 (2)(x-y)5?(x-y)(3)x?(-x)4 (4)(y-x)5?(x-y)

拓展题:计算下列各式,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

(1)58×53×52 (2)a2?a5?a (3)(-5)8×53×(-5)2 (4)-a2?a5?a

设计意图:掌握am?an?ap=am+n+p(m,n,p都是正整数)反馈练习3:

(1)33×34×35 (2)z3?z2?z4?z (3)(-4)2×(-4)3×44

通过对易混淆例题的精心设计,把知识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变式例题的设计――在拓展中飞跃

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所谓“变式”,

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