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合集下载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001]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001]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第一节序言1第二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3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3二、矿冶7三、燃料和动力9四、机械制造12五、化学工业14六、建筑17七、运输和通讯18八、新技术19九、国防21十、农、林、牧21十一、医药卫生24十二、仪器、计量及国家标准25十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科学情报27第三节任务的重点部分27第四节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29一、数学29二、力学30三、天文学30四、物理学31五、化学31六、生物学32七、地质学32八、地理学33第五节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33第六节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35第七节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36第八节国际合作37第九节结束语38注释39第一节序言进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为着实现国家的这样一个基本任务: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又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在这个期间内,将全部地或部分地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任务,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更新。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铀、钍等原子核内所蕴藏的能量来发电了,不久还将进一步学会利用水里的重氢的核子聚变作为动力的来源。

电子学技术的应用,原来只限于通信和广播的范围,现在已经成为进行各种观测、传达、计算和控制操纵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局部的自动化早已实现了,现在正在实现全面自动化,机器不仅能够用来代替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某些机器像电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人脑的某些劳动。

1956年12月22日:《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出台的那一刻

1956年12月22日:《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出台的那一刻

1956年12月22日:《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出台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1956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批准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簡称《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沿着规划的方向,我国开始了大踏步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历程。

回顾历史,1956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当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作大会主题报告,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

1月25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按照这一指示,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拟定出1956~1967年的12年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陈毅任主任,李富春、聂荣臻等负责具体组织领导工作。

600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近百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

《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对科技发展更具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2.电子学中的新技术(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仪器和遥控技术);3.喷气技术;4.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5.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矿物原料基础地的探寻和确定;6.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7.综合利用燃料,发展重有机合成;8.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9.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10.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11.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的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及消灭; 12.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中央和地方都应当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的制造工业,争取到1962年生产化学肥料5百万吨到7百万吨左右,1967年生产1500万吨左右。积极发展细菌肥料。
(七)改良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
根据生产的需要,经过地区适应性的试验和改制,积极推广那些适合当地条件的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经常注意农具的保养和修理的工作。加强新式农具使用的技术指导。
农业合作社应当鼓励社员在自留地上种植蔬菜和饲料。城市郊区和工矿区附近的合作社和国营农场,应当按照国家的计划种植蔬菜,充分地保证城市和工矿区的蔬菜供应。
(三)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的合作化,应当按照各地情况,分别规定不同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发展国营牧场。
大力保护和繁殖牛、马、驴、骡、骆驼、猪、羊、兔等家畜和适当地繁殖各种家禽。特别注意保护母畜、幼畜和种公畜。建立配种站,改良畜种。
现有的、数目不多的初级合作社,在条件成熟了的时候,应当引导它们自愿地转为高级合作社。加强对现在还存在的少数个体农民的教育和领导,争取他们自愿地陆续加入合作社;不愿入社者,听其自便。
(二)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
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其中的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山区、无霜期很短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大面积垦荒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
本纲要所述各项任务中,有一些任务,例如绿化,勤俭持家,消灭老鼠、苍蝇、蚊子,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提倡有计划的生育子女等,城市居民也应当实行,并且一定要城乡配合进行才能有效地实现。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2)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2)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一九五六年二月,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着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能力的基础性建设(上)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能力的基础性建设(上)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能力的基础性建设(上) 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2期逆风飞行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随后,《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将导弹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紧急措施”之一。

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航空、导弹技术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力学研究所,中央军委成立了负责导弹研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随后以1059导弹的立项为牵引,中国导弹工业能力建设开始驶入快速轨道。

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研究、设计、生产及试验的导弹科研与工业体系,为后来自主研制各类导弹和航天技术产品铺平了道路。

但在这一历史过程的前前后后,钱学森扮演的角色和影响长期以来不够清晰。

本文的目的正是将事情依头缕当,还历史于本来面目。

20世纪最惹人瞩目的事迹,莫过于贫穷落后的中华民族,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二次大战的残酷斗争中,迅速觉醒、奋战、崛起。

特别是近50年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成功,确立和巩固了大国地位,成为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威仪凛然。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还没见过什么是火箭、导弹,只有钱学森等少数科学家在国外做过它的研究、实验和发射工作。

美国前国防部长赫尔德?布朗清楚地记得,钱学森是“美国火箭、导弹研究、实验的先驱”,美国媒体也曾多次报道他的科学成就,认为“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二战结束时,美国空军曾高度赞扬“钱学森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1999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还刊文称,“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洲际导弹系统的建立,包括那些今天北京仍然对准美国的系统,都是钱学森智慧的产物”,这无疑是对钱老之于祖国导弹能力事业的高度评价。

钱学森在美国的早期学习经历钱学森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1929~1934年在交大机械工程系学习。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等尖端技术早期规划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等尖端技术早期规划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等尖端技术早期规划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科坛春秋近期将陆续推出钱老的回顾性文章对于新中国科技事业来说,1956年称得上扬帆起航之年。

这一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史称“十二年规划”。

刚刚归国的钱学森参加了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担任综合组组长,负责评价、选择、确定并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供中央最终决策。

在参与科学规划过程中,钱学森运用渊博学识、聪明才智和综合集成本领,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出色地完成了科学规划制定工作,使规划内容既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又符合当时我国国情。

特别是,他对喷气和火箭技术、原子能等国防尖端技术规划即“紧急措施”的制定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思想,对我国国防高科技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14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安排,要求国家计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在3个月内制定出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这为科学规划定下了基调。

随后,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挂帅领导科学规划工作。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陈毅、李富春两位副总理负责组织实施。

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包括中央各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人员参加的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动员大会,宣布成立以范长江为组长,由范长江、张劲夫、刘杰、周光春、张国坚、李登灜、薛暮桥、刘皑风、于光远、武衡等10人组成的“科学规划小组”,进行具体的组织、领导工作。

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以领导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任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为副主任,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任秘书长,委员为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科学界的35人。

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

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

中共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各省(市)委、自治区党委、西藏工委,国家机关各党组: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十二月二十日报告中的意见。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是国家的重要规划文件[1],希望你们注意研究,并将意见和各方面的反应,告诉给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

中央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关于征求《一九五六—一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央:《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修正草案,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则批准的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三同志十月二十九日的报告,我们已于十二月二十日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名义发给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人民委员会征求意见。

希望他们着重就两个方面的问题用简便的方式组织讨论:(1)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原则和体制问题(各省市还应多注意地方科学事业问题);(2)关于规划中的科学技术内容问题。

为了把这个征求意见的工作作得更好,我们希望国务院各部、委党组和各省(市)委、自治区党委能注意加以领导和研究。

因此,希望中央将这个报告批转给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党组和各省(市)委、自治区党委。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根据中央档案馆提供的原件刊印注释〔1〕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已经制订,并且已经作为试行草案,付诸实施。

”一九五八年十月八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科学小组、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十二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央在批示中要求:“苦战三年,基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面貌,争取提前五年,即在一九六二年完成科学技术远景规划,赶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

历史上的科技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目录一、1956-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三、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四、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3)六、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5)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5)一、1956-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 背景及做法随着建国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制定了相当宏伟的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955年,国务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规划纲要(草案)》,经反复讨论修改,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2. 内容及特点《十二年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其中《规划纲要》包括序言、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四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

规划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主要是科学院、产业部门和高等院校三个方面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原则)、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在组织上,规划工作由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并组织了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和近百个苏联专家历时半年多讨论制定,尽了当时条件下的最大努力;在编制思路上,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技部门的力量汇集到统一的目标下;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监督重点任务的实施等任务,并向中央报告规划实施的检查报告,确保了规划任务的完成。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中国航天史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这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里程碑之一【青铜时代】: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白银时代】: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

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黄金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探月时代】: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大事纪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航天大事举要

中国航天大事举要

中国航天大事举要1、1955年9月,加州理工学院火箭专家钱学森和150名旅居欧美的华裔科学家回国2、1956年3月,国务院制定《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标志着中国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3、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4、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5、1956年10月17日,中央批准聂荣臻的“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己有的科学成果”导弹研究成果6、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议》7、1957年,苏联赠送给中方R—2型导弹。

其中一枚做研究,一枚进行仿制8、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拟定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9、1958年1月,国防部制定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10、1958年3月3日,中央书记处批准在西北地区建立导弹实验靶场,在辽西建立海上导弹实验靶场。

11、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建立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东风基地12、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3、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研制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4、1960年9月10日,用国产燃料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苏制p——2型弹道式地地导弹。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题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题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题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练习题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典型例题】例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 A生产领域 B军事领域 C生活领域 D 影视娱乐B 【解析】解本题抓住时间因素,是在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因为美苏争霸激烈争霸,导致国际紧张局势,各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在军事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把高新科技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答案】B【基础练习】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A钱学森B邓稼先 C朱光亚 D钱三强B 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间是在 A1963年 B1964年 C1965年 D1967年B 3.我国拥有战略核导弹的标志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C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成功爆炸D“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C 4.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是在A1965年 B1970年 C1973年 D1975年C 5.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突破的标志是A“银河―Ⅰ型”机诞生B“银河―Ⅱ型”机诞生C“银河―Ⅲ型”机诞生D“银河―Ⅳ型”机诞生C【能力测试】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华夏飞天梦圆――回顾中国航天历程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

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

科技发展规划回顾科技发展规划回顾科技计划/规划是政府直接参与、实现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的有力手段;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组织和协调各类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解决对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的重要措施。

建国以来,我国共编制了八次科技发展规划,国际上也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我国各个科技发展规划的背景和做法、内容及特点以及国外科技规划情况如下:一、《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背景及做法: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制定了相当宏伟的目标。

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我国当时还很薄弱的科技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955年,国务院科学研究计划工作小组提出了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著名科学家来华,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历经七个月完成了《规划纲要(草案)》,经反复讨论修改,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内容及特点:《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规划纲要》包括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等九个部分。

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 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 展了“长征2号”、“长征三号”和“长征 四号”系列运载器。长征二号目前是中国 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拥有“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 征二号捆(E)”、“长征二号F”等型号, 承担近地轨道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目
前承担高轨道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 目前有“长征三号”、“长征三号 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 号丙”等型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太
阳同步轨道和极轨道的发射任务。 目前有“长征四号甲”、“长征四 号乙”、“长征四号丙”等型号。
续3

神舟八号飞船,是一艘无人飞船, 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 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 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 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 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 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 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 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 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 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 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 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 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美好中国梦

在科技越来越发展之后,我相信中国的空 间站也会建起来,航天事业也会迅速发展, 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我的放映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了成 号 基功 捆 础, 绑 年 。为 式 发火 月 射箭 载首 日 人次 , 航在 “ 天西 长 器昌 征 打发 ” 下射

有际 “运 了商 亚载 一业 洲火 年 席卫 箭 号 之星 成 月 ” 地发 功 日 卫 。射 发 , 星 服 射“ , 务 美长 中 市 国征 国 场 研 在 中 制号 国 占 的” 1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第一节序言 (2)第二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5)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5)二、矿冶 (11)三、燃料和动力 (15)四、机械制造 (20)五、化学工业 (23)六、建筑 (27)七、运输和通讯 (29)八、新技术 (31)九、国防 (35)十、农、林、牧 (35)十一、医药卫生 (39)十二、仪器、计量及国家标准 (42)十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科学情报 (44)第三节任务的重点部分 (46)第四节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 (49)一、数学 (49)二、力学 (50)三、天文学 (51)四、物理学 (51)五、化学 (52)六、生物学 (53)七、地质学 (54)八、地理学 (54)第五节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 (55)第六节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58)第七节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 (59)第八节国际合作 (61)第九节结束语 (64)注释 (66)第一节序言进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为着实现国家的这样一个基本任务: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又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在这个期间内,将全部地或部分地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任务,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更新。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铀、钍等原子核内所蕴藏的能量来发电了,不久还将进一步学会利用水里的重氢的核子聚变作为动力的来源。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
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 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 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 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 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 1967
• 1966 12 26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 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 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 颗科学实验卫星。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 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 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 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 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 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 试验获得成功。
• 1970 4 24
次 试 首 成 射 次 功 成 飞 。年 年 功年 行年 。“ 试 月月 和 验月 平基 日日 二本 中 空 号 成日 远 间 ” 功中 程 技 固 。国 火术 体 研 箭研 燃 制 飞究 料 的 行院 气 中 试成 象 程 验立 火 火 首。 箭 箭

科技战略3

科技战略3

3
1956年1月31日,国务院召开有中科院、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的领导人和科 技人员参加的制订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动员 大会。李富春在报告中,阐述制订远景规划 的目的、要求、要注意的原则以及规划的内 容。陈毅要求在制订规划中,各部门“党委 及行政负责人和科学家建立同志式的感情, 找彼此间的共同语言,打破隔阂,发挥科学 家的积极性。”会上宣布成立以范长江为组 长的10人科学规划小组。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草案) 划纲要(草案)
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 水平,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和教育目 前的状况不行,需要有一个机构,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随后, 各地方、各部门开始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1977年12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规划 会议,动员了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 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同年 10月,中共中央正式转发《1978~1985年全国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划 19 纲要》)。
第三讲
科技发展规划
1
历次科技发展规划
1、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 2、《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简称《十年规划》 、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3、《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八年规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简称《 、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划纲要》 划纲要》) 4、 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 《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 八五”计划纲要》 5、《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 年长期规划纲要》 、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 年长期规划纲要 报稿) 报稿)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 科技发展规划) (科技发展规划)》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8、《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第一节序言 (2)第二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 (5)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5)二、矿冶 (11)三、燃料和动力 (15)四、机械制造 (20)五、化学工业 (23)六、建筑 (27)七、运输和通讯 (29)八、新技术 (31)九、国防 (35)十、农、林、牧 (35)十一、医药卫生 (39)十二、仪器、计量及国家标准 (42)十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科学情报 (44)第三节任务的重点部分 (46)第四节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 (49)一、数学 (49)二、力学 (50)三、天文学 (51)四、物理学 (51)五、化学 (52)六、生物学 (53)七、地质学 (54)八、地理学 (54)第五节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 (55)第六节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58)第七节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 (59)第八节国际合作 (61)第九节结束语 (64)注释 (66)第一节序言进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为着实现国家的这样一个基本任务: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又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在这个期间内,将全部地或部分地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任务,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更新。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铀、钍等原子核内所蕴藏的能量来发电了,不久还将进一步学会利用水里的重氢的核子聚变作为动力的来源。

电子学技术的应用,原来只限于通信和广播的范围,现在已经成为进行各种观测、传达、计算和控制操纵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局部的自动化早已实现了,现在正在实现全面自动化,机器不仅能够用来代替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某些机器像电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人脑的某些劳动。

高温、高压、高速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殊性能的物质的人工合成方法,使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利用自然资源,把社会生产的领域空前地扩大起来,以丰富人类的生活。

这些科学新成就,正为人类社会准备一次新的生产技术大革命。

我国在这个大革命的前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一切科学技术成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充实和发展这些成就,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比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落后了几十年。

解放前,虽然在某些科学部门中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但因受到旧的社会制度的限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

解放以后的几年当中,随着整个社会条件的转变,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许多部门如资源调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气象、地震、医药卫生以及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和培养干部工作,都结合国有的需要,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但是,几年来的进步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状态。

在近几年的建设事业中,不只是一些特别重大的复杂的技术总是就连某些比较一般性的问题,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还必须依靠兄弟国家的帮助。

目前在我国,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处在萌芽阶段。

和这些新技术有直接联系的某些重要科学部门,如原子核物理、空气动力学、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等几乎还是空白,或十分薄弱。

某些原来较有基础的部门,虽然这几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们和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不但不见得有所减轻,却更显得尖锐化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努力使我国科学技术工作逐步走上自立的道路。

对于科学的空白部门必须迅速加以填补,原来较有基础的部门必须迅速加以提高和加强,务须迅速摆脱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现象,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我国科学技术既然还很落后,在短时间内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按计划进行的,服务于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必须配合整个建设计划的需要。

因此,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必须实行全面规划。

只有这样,才便于国家更有效地加强地科学技术战线的领导,把全国各部门分散作战的力量组织起来,把一切潜在的和仍被闲置的力量发动起来,组成一个全国性的相互协调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力量,来完成巨大的任务。

根据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和我国科学技术力量的现状及其可能的发展速度,并参考世界各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特别是苏联发展科学技术的经验和我国工业建设初期发展技术的经验,我国发展科学必须执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实现这个方针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学部门的力量汇合在统一的目标下。

在所确定的各项重要任务中应挑出更重要的和更急需的任务作为重点,在这些重点上,集中必要的力量,大力开展研究,并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发展。

2、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尽量避免重复研究国外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由于有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帮助,我们是有便利的条件可以运用的。

在学习、掌握和利用国外的成就时,应该特别注意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和技术要求,总结我国的经验,取长补短,发挥创造性和实事求是精神,防止简单的一味抄袭和盲目的模仿。

3、必须及时地积极地积累自己的科学储备。

科学储备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理论的储备,既包括基础科学理论,也包括技术科学和其他应用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泉源是生产实践,但理论既经形成就对生产实践的发展有重大指导作用。

根据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上带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

因此,要想在今后逐步作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依赖地位,就必须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科学理论储备,大力加强和充实理论研究的力量,克服忽视理论研究的近视的倾向。

根据上述方针,我们就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科学研究机构和人员、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规划。

首先从十三个方面提出了五十七项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

这十三个方面是:(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二)矿冶;(三)燃料和动力;(四)机械制造;(五)化学工业;(六)建筑;(七)运输和通讯;(八)新技术;(九)国防;(十)农、林、牧;(十一)医药卫生;(十二)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十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科学情报。

第一个方面有一项或几项任务。

每一个任务又包括若干个中心问题。

每一个中心问题都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和最近两年的研究题目。

这些任务都是针对我国今后十年左右经济建设事业各个重要方面的需要提出来的。

因此五十七项任务是国家的、重要的、综合的、长期的任务,需要各个科学部门配合起来解决,需要有关的各个部门和科学家们把它们放在优先地位上用共同力量来完成。

除这些任务外,尚有一些研究项目,没有列入这个规划中,这些项目可以由有关部门根据需要与可能进行研究。

57项任务总共包括616个中心问题,工作量是十分浩大的,在目前人力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些任务,必须根据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抓住最关键性的问题,着重加以解决。

这一类的问题综合成为第三节中所列举的12个重点。

这些重点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必须优先予以保证。

在57项任务中,已经包括了和国家建设直接有关的各种科学理论问题,并且还专门把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列为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又从学科角度对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科学部门做了规划,初步确定了这些部门的发展方向。

由于现代科学正向着许多新的领域发展,在12年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内,随时都会有新的发现。

随着这些发现和其他条件的变化,我们现在所拟定的某些解决中心问题的科学途径、某些中心问题、某些任务、甚至某些重点项目都会有一些变化。

因此,在今后执行这个规划时,必须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以适应我国建设情况和世界科学的发展变化,并避免束缚科学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规划中还对全国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主要是科学院、产业部门和高等学校三个方面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原则)、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

对于若干重要紧急的任务,还做出了比较具体的措施。

至于人员机构的更具体的安排,应在今后的长期和年度计划中进一步平衡。

国际科学合作的规划是按照这样一个原则进行的:就是力求自力更生,但要有计划地合理地运用兄弟国家的帮助,虚心地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并把学习外国长处和继承发扬科学遗产、总结本国的经验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第二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一、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我国幅员广阔,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和高原,也有广大肥沃的平原;海岸曲折,全长达11,000公里。

我国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要使这些优越的条件和富饶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及时的开发,必须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以便掌握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提出利用和开发的方向,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各区和全国国民经济发展远景以及工、农业合理配置的方案。

地图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必不可少的基本资料。

我国现有地图,从质量和数量上说,都远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地理的特点,掌握和改进测量制图的新技术,发展测绘科学,以加速制成全国的基本地图。

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研究,既可服务于农林、水利、运输、渔捞及基本建设等事业,又可对海空军及其他兵种活动提供海洋及天气的情况。

为了充分利用水文、气象的有利因素,避免或改造其有害因素,就必须首先建立统一的海洋、陆地水文、气象站网系统,改进仪器和观测方法,进行精密观测,取得全面资料,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改进海洋、陆地水文、气象的短期及长期预告。

为了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对矿产、水流和生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在工业建设上,首先要解决的是矿产资源问题。

必须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阐明矿产的形成及分布规律,同时,还必须掌握和发展各种新的勘探方法。

我国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水能的储藏量很大,但是目前若干地区还受着严重的水旱灾害的威胁。

我国的几条主要河流具有许多特点,如长江流量大、洪水大;黄河泥沙多,河床变迁剧烈,并且河床的泄洪能力也感不足,华北和江淮平原地势平缓,经常积涝成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