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

合集下载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24
❖十七、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
❖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最新版整理ppt
25
❖十八、 表现手法及作用(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渲 染气氛、抒发感情。
❖ ⑵伏笔悬念。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
❖(九)联想想像 ❖(十)托物言志 ❖(十一)借古讽今 ❖(十二)虚实结合
最新版整理ppt
28

❖ 15、记叙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最新版整理ppt
23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所有的侧 面描写都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
❖议论句、抒情句通常与文章的主旨由
密切关系,主旨句通常以抒情句、议
论句形式出现,它们通常位于文章的
开头或结尾,议论句、抒情句的作用
主要从主旨方面答题就行,如表现
(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
心),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等。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方法与技巧 名师教学获奖PPT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方法与技巧 名师教学获奖PPT课件

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社戏》
赏析:“ 点、磕、退后、上前、架”等动词,生动形象地 写出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娴熟,也表现出他们去看戏的兴 奋激动心情。
字词句段篇赏析
答题格式:
角度 +
↓ 修辞 词语 描写 表现手法
效果 ↓
(对象+特点)
+
中心

(感情、哲理、人物形象)
念)。 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辨驳的力量,
强调了……
字词句段篇赏析
答题格式:
角度 +
↓ 修辞 词语 描写 表现手法
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象+特点)
+
中心

(感情、哲理、人物形象)
试一试:
例2: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考点: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2--22分) 二、古诗文阅读(19--24分)
1、诗词阅读(5--6分) 2、文言文阅读(14--16分) 三、现代文阅读(5--44分) 1、记叙文阅读(12--16分) 2、说明文阅读(7--12分) 3、议论文阅读(9--12分) 四、写作(50-60分)
三、《拔掉心底的篱笆》 3、 语言品味(4分) 1)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赏析加点词语) 2)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 ,“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
非常“有戏”。(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
经典例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 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 “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 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 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 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 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 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 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 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 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 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 ,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 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

记叙文阅读八大考点及解题技巧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提分技巧
6. 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 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
答题格式
考点四 理解、赏析重点语句
1. 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 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 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 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 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 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 物感情的作用)。
常见题型
考点五 理解、赏析重点词语
1. 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 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 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 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 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
、埋伏笔等。
答题格式
考点三 分析重点段落作用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共20张PPT)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共20张PPT)

分析记叙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 插叙:
• ①交代…(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或补 充…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
• ② 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 ③刻画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倒叙: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下文,或首尾呼应。
②强调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情感,突出中心。
• 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叫补叙。

补充交代…内容,使故事情节完整。

人称的作用:
• 第一人称:“我” • ①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 • ②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 ③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 第二人称:“你” • 增加亲切感,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 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 • 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 第三人称:“他” • 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不
起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 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
的性格特征; • 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人物描写及作用(动、语、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心)(主角)
• 1.指出人物描写方法:仔细分析有几种 • 2.分析作用:人物怎样的心情,心理,表现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感情。 • 3.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如对比,铺垫
启示; • 3.谈谈我们在实际中应该怎样做。
• 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答:通过记叙记……事件,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观点、看法。 • 思路:看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一般一类人物表现一类主题,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修辞手法的作用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记叙顺序作用:
01
法则:
02
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模仿创新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小提示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幻灯片PPT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幻灯片PPT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描写的感官角度: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生动形象,使人身
临描其写境角度: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衬托、突出……的特点
景物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了……的
特点
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
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 人情、社会背景、
……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材料立意与自己的体验结合 ②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与联系。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 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安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 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答题格式:我认为……比方……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寻找线索的方法〕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常见的表达顺序
▪ 1.表达类型: ▪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开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 如:?散步??丑小鸭?,?秋天的思念? ▪ 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重要片段提到前面表达,然后再
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能提醒人物思想产生和导先找出描写的句子, 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 代背景综合考虑。
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
月、星辰、天气、自然 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
1、能衬托气氛 2、表现人物的心情 3、表现人物的品质
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开展起 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
十二、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 补充一段文字。
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 性格的开展,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 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 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 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

记叙文答题技巧(8张PPT)

记叙文答题技巧(8张PPT)

三、记叙文开头段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 渲染气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 (2)总领下文,引出某个人物的出场 (3)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5)照应题目,开篇点题。 (6)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7)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四、记叙文结尾段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 1、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 谨。 ②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上: ①画龙点晴,点明中心。 ②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③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④巧妙地揭示事情真相。 ⑤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上文或下文情节相照 应(或“为下文故事情节做铺垫”) 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文章主旨,寄托了作者…如果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先指出,再答其作用:标 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设置悬念),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揭示特定环境或特定时间。 ④揭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内容。 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一语双关,表面写……,暗写……
五、记叙文过渡段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 引起下文的……。
②使文章思路清晰、文脉贯通,结构严谨, 衔接自然。
六、插叙的作用:
(1) 内容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 补充、说明,使内容更充实。
(2) 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 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3) 突出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升华主 题

记叙文把握记叙顺序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1

记叙文把握记叙顺序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1
3. 针对题型“文章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回答的时候,直接用第一 类题型某种 顺序对应的作用来回答就行了。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
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 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 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 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 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 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 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 “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別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
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大喜过望(或. .喜形于色、幸灾乐祸) 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 实现了。 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 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分)
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补叙中有对人物进行
描写,则有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本文(某部分)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本文某段与某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3.文章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7分)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修辞方法及作用 事物的xx特点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 )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 特点。 事物的xx特点 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事物的 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 )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 印象。 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调语气,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 )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合相关语句分析。 合相关语句分析。
品味题目可以从—— 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 内容上 主题上 线索 设置悬念上 味。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1) 示例:( )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 实指…, 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 主题,耐人寻味。 主题,耐人寻味。 (2)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结合修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9.了解人称的作用。 .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阅读技巧与答题策略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技巧与答题策略ppt课件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 ②用概括法。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 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同的段落概括出联合 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10、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 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 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 复体会。
题目含义及作用
1.题目的含义: 记叙文的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富含哲理,常见 答题方法: ⑴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对题目中的 关键词需要分别加以阐述。 ⑵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需要由表及里加 以理解,深层含义多为文章中心。 2.题目的作用: ⑴题目新颖别致,有意蕴,吸引读者。(多用 好处) ⑵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⑶体现(表达、寄托)。。。。。。的感情。
5、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 会:(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 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 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 身经历。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 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13、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 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 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 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 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 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 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14、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 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 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ppt

文章中间(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注意: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03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04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05
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06
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
01
题目的含义
02
题型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02
短语(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记叙文答题技巧++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记叙文答题技巧++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01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题目含义表面意:内容要素概括(文章中哪些内容 与题目相关,把它概括下来即可)深层意:主题要素 概括(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感情、文章揭示的道理)
2.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谈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启发?
这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问题时,需要联系文章的 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最好能有具体实例说明,表 述合理通顺即可。
十一、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 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七、记叙顺序
• 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顺叙及其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及其作用 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 头来记叙。 【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及其作用 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 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 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 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 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 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精品PPT课件

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及技巧精品PPT课件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 (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 主题。
某句话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 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 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 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1.叙述 2.描写 3.说明 4.议(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4.人物描写 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 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表达方法: 1.句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
比、夸张等);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寓情于景、
以小见大等); 3.叙事方式(顺叙、插叙、倒叙、补叙); 4.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教学课件: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九 - 鉴赏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共49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教学课件: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九 - 鉴赏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共49张PPT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 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 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答题模板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为议论抒情提供 依据。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说明
补充例题

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急待地带着他 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 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 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 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 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 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急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 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 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 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动静结合
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充满情趣。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虚实相生
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揭 示主题。
⑧范老头把一张张纸郑重地堆放好,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居然调 皮地向我们一笑,然后便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他那一笑 不打紧,除了几个胆大的说,为了爱,谁都不惧。其他人,都被吓得自 认为是上了范老头的当,以后有苦日子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老王》 (2)核心事物 :《 风筝》 (3) 核心事件 :《一件小事》 (4) 核心地点: 《芦花荡》 (4)作者情感: 《难忘2008》
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含义:一语双关: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 么,或者象征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回答) (2)作用: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 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 性和趣味性。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 分;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 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 间变化分析。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 抒情、描写、说明。 8、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夸张 (4) 排比 (5) 对偶 (6) 反复 7) 设问 (8) 反问 (9)引用 (10)反语 (11)对比







叙事类作品常识: 1、文章体裁 : 小说、散文(抒情散 文、叙事散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 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题型

一、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 二、题目的含义
句子赏析



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 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 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从思想内容情感上赏析,突出句子所蕴 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哲理。
答题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 用/表达效果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 举例: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 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 还化作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倒更远 的地方。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米在土 地滋养下,愉快的、茁壮的生长的动人情景,同 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的由衷喜悦之情。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 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 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 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 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 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 的土地。 答:突出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 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 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 例: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 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 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用“啃”和“啧啧”写出了他吃相的不雅, 用词准确而生动。“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脸面油腻的特点,全句 生动的表达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
记叙文阅读 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 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 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 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 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 要再读全文。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 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 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 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 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 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文章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 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突出的方式, 通常是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要注意 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 抑、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 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 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描写方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 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记叙文阅读方法


1、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 抒情句,把握文章主旨。 2、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 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 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 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3、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