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
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日喻说的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下面是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原文: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②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啦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啦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啦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啦,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初中诗歌阅读】“黔之驴”苏轼《日喻说》比较阅读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黔之驴”苏轼《日喻说》比较阅读答案扬州)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14分)【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日喻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日喻说》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
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通“猝”,仓猝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 分)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③莫之见而意之④学以致其道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人识日”比喻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B.作者指出了“昔”“今”之士对待“道”的错误态度和不足,肯定吴彦律的“有志于学”,劝勉吴彦律下功夫读书。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导语:有关苏轼文章《日喻说》,各位可以练习一下翻译。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原文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导语:有关苏轼文章《日喻说》,各位可以练习一下翻译。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原文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日喻》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14.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
这个句子是(2分)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16.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
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4分)【参考答案】13.(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1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15.(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
”(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16.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
评分标准: 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日喻说阅读答案与翻译
日喻说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日喻说阅读答案与翻译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下面是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请参考!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日喻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注: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
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B.(人)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文言文《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日喻①苏轼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⑥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扪烛而得其形()(2)道之难见也甚于日()(3)自盘而之钟()⑷皆求道之过也()⑸然则道卒不可求欤()⑹君子学以致其道()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⑻方求举于礼部()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日喻_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日喻_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日喻_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日喻宋代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20XX年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
20XX年日喻说文言文翻译以及注释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宋〕苏轼日喻说文言文注释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终于,终究。
⑨欤:吗,助词,表疑问。
⑩没:能潜水。
⑪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日喻说寓意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
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
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
古诗日喻说翻译赏析
古诗日喻说翻译赏析《日喻说》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日喻说》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翻译】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
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下面是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请参考!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苏轼《日喻》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日喻》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日喻[宋] 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②:“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③,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④,他日揣籥⑤,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⑥,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⑦,岂有既乎⑧?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⑨,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⑩?孙武曰(11):“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12)。
”子夏曰(13):“百工居肆(14),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15),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16),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17)。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18),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19),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20),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本篇选自苏轼《东坡经进文集事略》。
②或,有人。
③扣,敲打。
④扪,摸。
⑤揣籥,揣,摸索。
籥,形状略如笛子的管乐器。
⑥之,与下一“之”均作“到”字解释。
⑦相,形容。
⑧既,尽。
⑨意,猜测。
⑩致,至,达到。
(11)孙武,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学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12)善战,出自《孙子·虚实篇》。
意谓善战的人能调遣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遣。
(13)子夏,名卜商,孔丘弟子。
(14)“百工”二句出自《论语·子张》。
肆,手工业作坊。
(15)没人,能潜水之人。
(16)涉,过河。
(17)水之道,水性。
(18)以经术取士,指王安石变法,改用诗赋取士为经术取士。
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
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日喻说的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下面是日喻说的文言文翻译,请参考!原文: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②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啦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啦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啦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啦,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苏轼日喻说文言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文言文翻译日喻苏轼〔宋代〕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日喻说》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
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日喻说的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学习。
日喻说原文及翻译日喻说作者:苏轼原文: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翻译: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
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
抽象的道理比起太阳来要难见得多了,而普通人尚未明白它,也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两样。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
【日喻说】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导语: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以下是小编整理日喻的课文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⑥,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⑦吴君彦律⑧,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⑨,作《日喻①》以告之。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①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②眇:瞎子。
③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④苏子:苏轼自称。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
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苏轼《日喻说》课文翻译原文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翻译(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喻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日喻说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
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
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
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
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
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
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
家小品文精品》)注:眇(miǎo):瞎一只眼睛,文中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
龠(yuè):
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没人:能潜水的人。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A.扪烛而得其形扪:抚摸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
达也达:通达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D.士知
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以其未
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C.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D.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眇者)揣龠,以为日也B.(人)
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D.(吴
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
文主要在阐述治学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
文章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
者正如眇者之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而是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却就
此而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
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
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
者写作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
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
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
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
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4分)②夫没者,岂苟然哉!(2分)参考答案:16.B (知道、明白)17.B(B项“其”代词,他们。
前句指瞎子,后句指古之圣人;A项“而”,前句连词,表承接,后句连词,表修饰;C项“于”,前句介词,引进与动
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后句助词,补足音节;D项“则”,前句用在假设关系中,相当于那么,
后句连词表转折,却。
)18.B(北方之勇者)以其言试之(于)河,未能不溺者也。
19.C
(“南方之人”的说法错,应是“北方之人”。
)20.①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
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肆”1分,“成其事”1分,“致”1
分。
)②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岂”1分,“苟然”1分。
)附:
参考译文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
状象铜盘。
”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了声音。
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
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
”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
有一天,瞎子揣摩一
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又把它当作是太阳了。
太阳与钟、龠差得远呢,但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是因为瞎子从未曾见过太阳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的缘故。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普通人尚未明白这个道理,这与瞎子不知道太阳没有什么差别。
了解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去很好地开导,也并不比用铜盘与蜡烛的比喻来说明太阳的比喻的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这样,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是(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而)自然得到的而不能强求的。
”什
么叫自然而然地得到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不是强求道而是使道自己自然到来,这就是“致”的意思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这是因为天天与水为伴的缘故。
他们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五就能潜入水里了。
那些会潜水的人,难道是随随便便学会潜水的吗一定是掌握了水的规律。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如果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请教怎样潜水的方法,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到河里试着游泳,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于强求道的,其实都象北方人学潜水一样。
过去国家以讲究声律的诗赋考试择取人才,所以士人所学繁杂而不是立志学习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知道要追求儒道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应试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相关文档:
•
•
•
•
•
•
•
•
•
•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