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作者:温铁军浏览次数:3718发布时间:2007-10-12文章来源:天益讲坛我国的农村政策,从根本上说主要产生于本国农村实践。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转变意义的大政方针,更是如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出台之前,很多地方的基层已经有了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多种创造。作为研究农村发展的人员,我们的基本观点,一是强调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二是主张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只有与我国农村实际相结合才能实事求是地做“真学问”。

尽管社会上和理论界一些人对我们这些年的做法和观点还有些不同意见,但我都着意坚持这些看法。因为,基层的实践经验和抽象的理论探讨,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总结以往各地农村试验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我们需要从乡村基层开始,搭建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怎样提出的

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的,是1999年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此后的2001年,我开始把一般的农村调研发展为组织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志愿者下乡,直接操作农村基层的调研、培训和试验。

在2005年金秋时节党中央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时候,各地有些部门的领导干部似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基层的同志已经较早地考虑到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有了相关的政策安排,有的甚至已经取得了成绩。此前的3年时间里,我们在各地相继开展试验,陆续总结出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因此,可以说:

新村运动(国外)+新乡村建设试验(国内)+N个缓解三农矛盾的基层经验(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毋庸讳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执政党长期以来不断完善的执政理念,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理论联系实际的本土化认识过程。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的,是1999年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此后的2001年,我开始把一般的农村调研发展为组织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志愿者下乡,直接操作农村基层的调研、培训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既结合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经验,也融入了邱建生和刘湘波等青年人的提法,把晏阳初、梁漱溟等前辈上世纪20年代创立、在国际上已经颇有影响的“Rural Reconstruction(意译为‘新乡村建设’)”作为我们当代的乡村支农活动的名称。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理论家对新农村运动的概念解读,和在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中结合本土历史凝练的概念有所不同;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没有正式结合,但在讨论中我们愿意主动呼应理论家这种有积极意义的努力。我曾经在林毅夫教授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过,他关于新农村运动必要性的论述,对我开展的基层试验工作有重要参考作用;并且不止一次地对媒体说明,他的提法在理论界是最早的。

2003年党中央连续提出“三农问题乃重中之重”的口号以后,我和香港CSD(中国社会服务及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健芝、英国AA(援助行动国际组织)的张兰英等小型NGO的负责人联合,先后指导和资助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下农村基层开展制度建设试验,并在翟城村开办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随后,又进一步资助受训农民回乡创办各种合作社和社会公益组织。在这些试验中形成的政策建议除书面材料外已经两次向国务院领导当面汇报,并得到积极回应。

这几年,之所以能够比较实际地对新农村建设的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讨论,主要在于我和很多年轻同事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农村考察,尤其是开展了直接与农民相结合的基层试验。否则,就不可能有条件对这些经验教训作归纳分析。

经济高速增长累积的问题

1992年城市取消了粮票、布票,同时取消了各种各样的居民消费票证,当年就出现了原来潜在的、隐性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突然爆发,农民工如开闸洪水一样宣泄而出。当年的人口流动才四千多万,就造成严重问题了。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统一认识的难度很大,因此有必要先讨论认识问题。

众所周知,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已经明确了战略性转变的意图,无论是在目标上,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政策方针上,都已经相对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战略转变的要求。2002年的十六大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要实现的大目标,这本身就意味着对以往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基于对以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而提出的。

首先,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话是辩证的,也是全面的。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搞出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这个预警,应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在背景认识上,社会学界陆学艺同志的研究值得重视。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他主持的全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两极分化已经客观存在,并已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因此,在十六大之前,对报告征求意见的时候,已经在思想理论界引起过很多讨论;其中就有关于“公平与效率”哪个应该优先的争论。只不过做地方实际工作的同志和在部门工作的同志对于十六大之前的有关讨论没有太多关注。今天我们的战略转变不是突然提出的,而是十六大以前对有关问题讨论时就已经有很多涉及了。我们不妨再引述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分析。

1999年林毅夫教授在一个小型讨论团体―――“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的一次发言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是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就在同一年,他提出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新农村运动”。

所谓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是指什么呢?

第一是人所共知的劳动力过剩,到2003年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之后,温家宝总理曾经有过明确表述。我们国家劳动力的总规模,几乎是全部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的两倍。发达国家尚且有政府如何面对失业、如何提供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有社会不安定,罢工游行等事情。因此当大家讨论制度问题、体制问题、政府改革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应该考虑: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体制,什么制度,什么政府,什么政党能够解决如此庞大规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放开市场易,解决市场带来的问题难。近年来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之后引发的问题。以前劳动力过剩是隐性的,因为有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是不能自由流动的,那时有矛盾,但不显著。可现在是在其他要素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率先让劳动力完全走市场。有谁想过,释放8亿农村劳动力进入市场,难道不是如洪水一般吗?

对于这个问题,当然应该辩证地看。我们一方面认为市场经济是有效的,党中央在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但那时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没有搞市场经济的经验。1992年城市取消了粮票、布票,同时取消了各种各样的居民消费票证,当年就出现了原来潜在的、隐性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突然爆发,农民工如开闸洪水一样宣泄而出。上点岁数的人都记得,那时候火车汽车都爆满,顶上都有人,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当年的人口流动才四千多万,就造成严重问题了。

于是,从1992年社会开始惊呼民工潮,一呼就是13年。这个潮只涨不落,从当年四千多万到现在的1.2亿,几乎是当年的三倍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劳动力几乎属于绝对过剩,是无限供给的生产力要素。而按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价格的原理,就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收入绝对是最低的,低到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基本生活需求都不够。所以,在那些劳动力待遇太差而物价指数较高的地方,外来民工就开始用脚投票———不来了,沿海某些地方就出现了民工荒。这本来是一个经济规律导致的结果。可我们很少有人认真讨论这样的问题,大家还停留在以往一般发展主义和市场主义的语境中,没有回顾1999年林毅夫的提法:第一位的矛盾就是劳动力过剩,当然会导致恶性循环———劳动力绝对过剩,无限供给,导致工价下跌,购买力下降,随之造成内需不足,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第二个矛盾是资本过剩———目前我国银行部门存款大于贷款的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外汇储备也已经超过9000亿美元。我在过去发表的文章中分析到:中国早在1995年即成为世界上所有转轨国家中货币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据1995年世界银行对28个转轨国家的统计,中国当时M2和GDP的比值超过百分之百,同期俄罗斯只有27%,美国76%,记得那时只有日本超过百分之百。中国90年代通过大量增发货币,把资源和资产用推进货币化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当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金融资本的相对过剩。

当资本过剩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按照一般经济规律,当然应该是资本价格下降,因为过剩要素的价格应该下降。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在劳动力下降到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之下的同时出现了资本要素过剩,结果就暴露出了体制问题:在

生产力诸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结合上,以某种制度安排来维持相对较高的资本价格。是什么制度呢?金融垄断制度———与权力结合的垄断能够维持资本要素的相对高价。

于是,劳动力走市场,金融资本客观上却不能完全走市场。这种双重过剩,确实会造成林毅夫所说的恶性循环。

金融垄断资本的体制条件之下,为了维持高价格,金融部门只能追求投资收益高的领域,于是,大量过剩的金融资产在股市收益高的时候进股市,房市收益高的时候进房市,但就是难以进制造业、民营经济,更不进中小企业和高技术风险投资,因为只有在高收益的领域中才能获得资本的回报。

这导致实体经济部门在运转上出了问题:一方面劳动力无限供给,一方面金融垄断,这两个问题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了尴尬的状况———大家看到房地产大发展,基金业、股票、期货等也神速发展,而真正的实体经济部门仍然有很多困难。

实事求是的战略转变

中央在所有新的指导思想提出过程中间,始终强调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随一号文件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而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变成新世纪党中央的惠农政策。

回顾一下这些问题就可以了解,并不是今天才有这种战略转变的思考,而是之前就已经有相当多的讨论。我们看到关于这些问题的早期讨论,就应该注意到,中央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作出的调整,乃是执政党的一个实事求是过程。

从2002年全面小康大目标提出之后,中央的战略转变指导思想日益清晰起来。温家宝同志说,“全面小康大目标提出非常重要,但难点重点都在农村。”到2003年1月份党中央提出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明显表现出中央调整战略方向的意图。要想实现全面小康,就得把重点放在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发展上。

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筹备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加强对农村的倾斜投入,把财政资金新增部分用到县以下的农村公共开支,把国家的农业投资主要用到村以下和农民相关的项目。这一思想早在全面小康大目标提出之后,就已经在党内明确了。

但是,投资方向调整起来很困难。尽管党中央强调,但在2003年还是难以给县以下农村基层增加多少公共开支,也没有给村以下农民需要的小项目增加多少投资。当年的建设占地变本加厉,耕地一年就减少了三千多万亩。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的征占土地,失地农民超过三千万,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经济高增长,另一方面资源、能源消耗都是空前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表示决心,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是2003年中央第一次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背景。

矛盾客观存在,认识不统一的问题也客观存在。到2003年末,中央讨论当年的经济情况和2004年的经济预测的时候,部分学者提出,我们确实存在某些部门或者某些领域、某些行业的经济过热,建议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事实上,2003年农业农村形势的严峻导致了2004年的宏观调控;而2004-2005年的宏观调控使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连续超过9.5%,被海外媒体称为“奇迹”。在中国执政党新一届领导集体2004年推动宏观调控以后,中国连续两年出现了曾经在2001年的美国出现过的“两高一低”———高增长、高就业、低物价———这就是曾经一度被国内学者和媒体炒作过的“新经济现象”。但中国经济界之所以没有如国外那样炒作自己的新经济现象,是因为我国近代社会科学大体上师从西方,可西方至今还难以正视中国的发展历程,更遑论形成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只有英国人提出了个“北京共识”,也是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来探寻中国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特色。

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到认识不一致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结构的作用。

2002年十六大提出转变战略,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接着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策问题和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放弃单纯追求GDP的目标导向,转向综合发展,并提出了五项统筹,其中城乡统筹放在首位,针对性很强。三中全会之后这些提法进一步明确为“科学发展观”。

这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发展的前提发生了改变。原来各地都是以招商引资论英雄,其实是以资本为本,以GDP来看政绩。这是很多地方心照不宣的发展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前提改变了———以人为本。目标也很清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前提出发,为了达到目标,就有了一系列新的提法,例如,有效经济、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等。要改变增长方式,改变原来单纯追求GDP导向之下的行为方式,改变政策的指导思想,就要有一系列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动作是:中央使用了宏观调控手段,同时紧缩“两根”———银根和地根;并且使用行政力量,使得我们能够在短期内避免出现过大的损失,经济能够较快地健康增长。

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出台了宏观调控文件;党中央出台了新世纪的一号文件。中央在所有新的指导思想提出过程中间,始终强调把三农问题放在首位。为贯彻一号文件增加农民收入而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也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1月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思想:把财政更多用于县以下农村基层的公共开支,把国家农业开支更多用在和农民相关的小项目上。这些都正在变成新世纪党中央的惠农政策。

但是,在没有转变各个部门的行为前,在各级干部完全跟上中央的政策思想前,必须要让局面有所缓解。怎么办?2004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免除农业税的政策,有效地配合了国家宏观调控,使2004年经济稳定、健康并且较快增长。对此,我曾发表文章说:“2004新政之最大者莫过于免赋”。

接着人们看到的是,中央在2004年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强调到政治高度———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建设,于是就有了新的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理念的提出,就等于对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特别是对党的负责干部提出了政治上的要求,如果不能按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来调整行为,加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就是不能主动和中央保持一致。在此之后,2005

年两次举办省部级高级干部研讨班,统一全党思想,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提出之大背景很清楚,就是党中央在推进战略转变,提出新的执政理念和新的发展思路。但是,因为原有的利益结构已经固化了,条块分割,利益复杂,所以,有必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新的战略转变时期的指导思想上来。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农村领域中的诸多问题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来,到五中全会召开,已经是第五次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了。在这些问题上,共产党员应该坚定不移地跟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加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哪些行为不符合,就要及时调整。

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1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典型案例 一、德安村基本情况 德安村位于上街基镇西南6公里处,共有农户288户,人口1023人,耕地面积10658亩,共有党员18名,积极分子2名。2010年被富锦市委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0元。 二、德安村发展历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村”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强村”,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近年来,德安村在富锦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了富民强村。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镇党委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德安村的支部书记郭志勇,参军退伍后,自学了中专课程,1995年被推选为德安村村主任,2002年被推选为支部书记。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村两委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100万元建成农机合作社,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面加工厂、挂面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企业,安臵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使集体经

老年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老年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一、XX村、老人的基本事情介绍 (一)对于村庄 作为一具随着改革开放在村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板材加工业的村庄,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在贫富分化上两极差距更大。 本村按照经济总量的话就是兰考县小康村之一,事实上不过有特别富有的农户而使经济总量增大而已,其人均收入的差异很大,贫富分化严峻,经济进展并别和谐。 传统社区集体经历痕迹尚存,多少显示出一些非市场的日子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集体时代日子载体的老人,关于传统曲曲折折经历犹新。并且支书感到难以组织农民从事村中有利于村民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村支书感到,取消农业税后,组织农民搞水利建设是最大的困难。 (二)村庄内的老年人状况 李村老年人情愿独自过日子的、以空巢型家庭形式居住的占很大多数。 在李村,55岁以上的老年人似乎有3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200人。普通而言,传统农村社区的家庭基本上老年人跟自己的孩子日子。可是在李村,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基本上自己日子,不管是有老伴依然丧偶,形成了残缺家庭或是空巢家庭。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诸多咨询题的产生。如老年人们晚年日子比较孤单、日子条件差、迷信滋生等。 分居后,亲孩子、媳妇则按月给老年人一定的粮食或面粉以供日子,也会在平时给点零花钞票;更多的老年人若还能下地干活则自己凑合着搞生产、独自过日子;也有少数老年人靠做生意或小买卖、或者在村里的厂子做些力所能极的活儿挣钞票来养活自己。例如,73岁的齐秀英大娘和71岁的老伴日子在一起,齐大娘靠做鞋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具月能挣些钞票补贴家用;老伴在家里也开了小卖铺,每个月有300左右的收入。如此,他们就别需要向子女伸手。没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也有不少表示:假如有可能也情愿自己独住,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见,情愿独自过日子的养老观念,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决定因素。 二、老年人协会与新农村建设 (一)老人协会的背景与源起 何慧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于2003年8月始,借着中国农业大学与开封市“校市共建”的机会,来到兰考挂职副县长。因为要紧负责农业,而三农咨询题又是一具整体,因此必须统筹思考。在她看来三农咨询题的实质是中国在人多资源少的条件制约下,由于追求工业化、都市化而造成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民长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别脚”状态、乡村日趋凋敝的咨询题。何慧丽第一次到XX村时的所思所想算是上面观点的具体印证。2001年的时候村子里也算是惟独一具文艺队,成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真的老年人协会成立的基础所在。 基于此,何县长经过外部资源的激发和带动,促成一些村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的建立,渐进地改善村庄管理,探究出全面进行乡村建设的内源性机制;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留在乡村的人寻出一条全面小康的可行性之路。怎么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小农组织起来,别但能以规模化的方式对接科研单位,对接大市场,使农民在能够互助合作的领域进行增收或节支;而且能够使被市场经济所消蚀的村庄重新增强凝结力,使广阔村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活出一种精神,活出人的自信和尊严,这是缓解“三农咨询题”的全然所在,也是在兰考进行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文化合作成为了这个地方最早的一种实验模式。 借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既有资源,在整合了各种人力和社会资源后,经过5年多的探究,何慧丽等在兰考县六个乡的六个村庄组建了五支农民文艺队、九个合作社、两个老人协会。阎楼乡XX村老人协会算是其中的一具。从目前的实践总结看来,何慧丽带领下的新农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一: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阳澄湖路是苏州市相城区的一条集行政、经济、娱乐的城区中心大道,在路的东头有苏州中兴高尔夫球俱乐部和依云水岸、江南村、镜丽湖、静湖绿色生态不墅区。XX村就座落于此,全村占地面积6.5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783人,计1426户,35个村民小组,党员133名。村属各类注册企业124家,村级农贸集市二个。2005年实现产值2.73亿元,销售2.46亿元,上交税收1587万元,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7元,村连续多年被区评为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党总支一班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整体素养,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进展生产力的目标。XX村始终坚持加快富民强村、实现两个领先不动摇,坚持和谐进展,创新进展的方针,差不多达到了奔小康社会的标准。 走进XX村的村部,看到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上的内容,墙上挂满的荣誉奖状。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打算,一条条规定,一块块奖牌。反映出XX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风貌,体现了XX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总观XX村所取得的成绩要紧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养。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和个人化,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困难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村党总支着力从解决宽阔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村民爱视力故乡、爱集体,为进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养,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决的思想基础。 第二方面,常抓村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XX村一直把对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制作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宽阔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究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宽阔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治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宽阔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宽阔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2005年,XX村的村民自治工作通过了省、市、区的验收。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状况,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将很难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得到保障。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欠缺,社会事业的不足,收入水平的低下,也直接带来城乡矛盾、工农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

怎样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率,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之举。但是必须看到,我国人口多,即使将来高度城镇化了,也仍然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把农村建设好,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 切实促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几亿人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把这几亿人的问题解决好,事关城镇化成败,事关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长期以来,进城农民工很少通过落户方式彻底转为市民。如果大批长期进城农民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其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并未完全城市化,这种含水分的城镇化既难以有效拉动内需增长,也很难促进社会结构成功转型,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因此,要统筹考虑人口聚集、土地集约、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镇位于富顺县城东北,距县城1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有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4%以上,辖农业村20个,村民小组321个。由于受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等实际困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

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颍上县汤店镇调研报告 周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把握地区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安徽省颖上县汤店镇结合自身是煤矿塌陷区的地区特点,将发展旅游业与村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在发展规划、人才吸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应做更多地积极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开发村镇建设 Analysis on a typical case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 report on Tangdian_Town Zhou Yan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hui hefei 230053)Abstract: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must grasp area characteristics. Tangdian in Anhui province is a town which is a typical coal mine collapse area.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angdian comb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n. Because Tangdian is confronted with some problems, the town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on the plan of development\ the attraction of tal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balanc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颍上县汤店镇调研报告 周艳

2018关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

2018关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 实践表明,党支部是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党支部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备 受社会关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XX关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XX关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1】 工会党支部在开展标准化党支部建设活动中,按照学院党委要求,结合实际、突 出重点、创新思路、力求实效,注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在抓好党建 促“工建”上下功夫,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上下功夫,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下功 夫。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委文件,充分认识开展标准化 党支部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建设标准化党支部,是提高党员的先进力、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力的需要。通过标准化党支部建设活动,使 工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明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对学院党 委的重要部署和文件精神都能及时传达,认真贯彻,做到思想和行动上与党委保 持一致;全体党员能在各项活动中高标准、严要求,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围绕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建。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 活动的开展。在注重设,有力的促进了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同时,还注意加强基层工会干部的学习培训,共举办两次工 会干部培训班,使全院专兼职工会干部,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高,较好的完成了 工会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xxxx年x月,在较短时间内,精心筹划、认真准备,工会同志利用寒假时间完成了两会各项筹备工作,在x月初成功的召开了第一届双代会。教代会制度的建立,对于推进学院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民主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年末前又召开了一 发展规划和新校园建设的决议,为学院 届二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学院“十三五’’ 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创新工作机制,力求党、工建规范化和标准化。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无论是 开展党建活动还是做好工会工作不仅需要建一个好班子、带一支好队伍,还必须 有一套好的工作制度、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我们建立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建 立健全工会各项规章制度,每一项工作、每一次活动都明确责任、落实任务,规 范运作,务求实效。工会全体同志在党员的带动和影响下,积极工作,热情服务, 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支部活动,加强同基层群众的联系。党 员同志带头捐款为代理的雷锋小学困难学生助学,不仅解决部分学习费用,每年 春节还给购买新衣服和学习用品。用组织部提供的党员活动经费为新农村建设联 系点购买了“文化大院”活动用品。做到了在服务学院工作上顾全局,在服务教职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农村经济 2005.11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李炳坤 内容提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进一步解决 三农 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又一重大步骤。它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建设农村现代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和把握实际操作要点,切实做到扎实稳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反哺农业 公共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 建议 ),在这个重要文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在这里,笔者想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谈谈个人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早就出现过。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关的中央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时常出现这个名词。2005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 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放在了 十一五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十分显要的位置上。 如此突出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的。笔者认为,提出建设新农村的背景,可以概括为 四个并存、两个条件 。 (一) 四个并存 第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相比之下,城市面貌的变化更大,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在各地相继建成,可以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农村的变化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大,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许多新房,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旧房,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破房、土房。即使在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农民住房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往往形成 有新房、无新村 的格局,农民依然不能享受现代城镇的公共服务,农村整体环境还处于 脏、乱、差 的状况。 第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开展以来,城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居民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村委会自查报告

村委会自查报告 自开展贯彻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活动以来,我们一是积极组织集中时间认真学习《规定》,二是在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自查自纠,努力做到自我检查、找准问题、对症分析、自我纠正,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 一、存在问题 1、平时忙于中心工作,系统的理论政策和法规学习比较欠缺,特别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败斗争的相关政策理论和法规 学习不够。 2、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基础。 3、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少数个别同志对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吃饭、抽烟、喝酒等一些生活方面。 二、整改措施和方向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执政党的基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造就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权利,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备要求,为此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深入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特别是《廉政准则》和《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的若干规定》,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履职尽责,做到警钟长鸣。 2、建立健全好廉政承诺制和各种监督约束机制,用制度管人,以增强全体同志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3、健全好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对村级重大事务实行党组织提议,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协商,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进行公开。 4、建立健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建国60年来中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陈锡文: 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发布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很多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说粮食的总产量,建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260亿斤多一点,到现在达到10570亿斤,增长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跨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的人均收入60年来也有非常明显的增长。当然,建国初期统计的情况还不是很健全,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概建国初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增长速度非常明显。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更重要是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国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这个过程大家都比较清楚。 陈锡文: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其中当然包括农业和农村问题。如果现在有机会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大家会发现,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这部分标题就叫做“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2005年年底开始中国农村就喊响这么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我想做一点说明,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曾经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我们现在查找到的资料,至少在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这个章程是当时为了引导农民举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通过审议这个章程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指出,说这个章程就是指《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这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的法规。到了1960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当时主管农村工作的谭震林副总理向人民代表大会介绍这个《纲要》的时候就指出,这个纲要是一个群众性纲领,它能够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那以后党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前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这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条件。以前提出社会主义新社会,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文案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真抓实干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区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争取“六个突破”,切实抓好“五动”,使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宁夏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加需要注重从自身实际出发,确立合理目标,明确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在真抓实干中实现发展进步。 明确建设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宁夏地域虽然不大,但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既有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川区,也有“十年九旱”的中部干旱带,还有“苦瘠甲天下”的南部山区。全区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宁夏农业和农村发展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约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以我的家乡为例 一、实践目的: 1.参与实践,体验生活,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2.了解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政策的实施状况。 3.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村民们的生活状况。 二、实践背景: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开封市内的一个小村庄,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各级政府积极行动,人民群众的热情也极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以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我村有极其幸运的被选为示范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宽阔平坦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各家门前的排水设施整洁通畅;文化大院里,村民正在欢快地扭着秧歌;娱乐室里,村民们或下棋打扑克,或看报纸读书,其乐融融……这些场景是我村农民普通生活的缩影,更是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三、实践内容: 作为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我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感到无比的高兴,也为中央的好政策感到无比的欣慰。于是在这个暑假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以及简略的分析。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脚踏实地的抓生产发展,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加大了农业科 技投入,全县农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全县90万亩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372.5公斤,总产33.5万吨(图1-1)。40万亩大蒜单产达1250公斤,总产50万吨,亩产值近4000元,总产值16亿元,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0元。秋粮种植面积50.9万亩,总产21万吨。由于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0%,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村民的收入增加非常重视,村两委的同志积极思考,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在种蒜大户中积极宣传,鼓励他们发展,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使种蒜大户发展信心足,干劲大。他们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今年以来积极筹划,扩大投资,通过上级的大力支持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我村的大蒜产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好作为省级示范村的优势,积极争取支持。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投入300多万元,现已基本建设结束,为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自全县实行村财乡管以后,严格地履行财务审批手续,我村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了加强,近年来村级财务化解明显,很少发生新的债务,村民政策负担为零。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

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二、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荷兰豆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2、林业生产。利用荒山、荒地、荒坡、荒坪等资源,抓好植树绿化工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工程。加强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水利死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道路硬化工程。 3、村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综治、计生阵地和村支部阵地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及新农村绿化建设。 (三)村容村貌建设 解决本村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做好清洁家园工程,逐步解决村庄“脏、乱、差”形象,树立新农村新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