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
建筑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分析探讨
措施,雨水资源化利用主要用于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 面冲洗,车辆冲洗,冲厕,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等。
建筑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可采取的综合措施有建设下凹式 绿地,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小区 道路等可采用渗透性路面,促进雨水下渗,达到雨水资源综合 利用的目的且不增加径流量。
国发办〔2020〕23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社,2019.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
版社,2016. [5]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S].北
规划和设计阶段文件应包括雨水控制及利用内容。雨水控 制及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使用。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 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建龙,涂楠楠,席广朋,等.已建小区海绵化改造途径探讨[J].中
国给水排水,2017,33(18):1-8.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 候嘉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雨水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
学,2017. [7] 何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教材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8:133-135. [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既有小区、老旧小区均为已建小区[1],对于有地下车库(地 下室)的小区,应根据车库顶板的覆土厚度、排水方式,合理确 定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的构造并采取防渗措施。同时, 优先考虑雨水的源头控制,采取雨落管断接的方式将屋面雨水 断接引入周围绿地或者高位花坛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 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雨水收集设施。有景观水 体的小区,优先利用雨水作为景观水体的补水水源,并发挥景 观水体的雨水调蓄功能。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行解读,旨在为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雨水控制及利用的意义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旨在对城市内的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利用、排放,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内的水涝问题。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给自足能力。
通过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定的非常规水源,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其次,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水环境的恶化。
而通过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将雨水进行预处理和储存,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最后,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
合理设计的雨水管理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的水涝问题,改善城市的排水状况,提升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品质。
二、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是整个工程设计的核心部分,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区域。
通过对小区或建筑进行分区,在不同区域设置雨水收集设施,以便更好地收集雨水。
收集区域的规划要考虑到降雨量分布和建筑物布局等因素。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雨水收集设施。
常用的雨水收集设施包括屋顶集水系统、雨水花园、地下雨水收集池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收集设施,并合理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收集雨水。
最后,要考虑雨水的处理和利用方式。
收集到的雨水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和污染物等。
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浇灌花园、冲厕、景观用水等,也可以作为非常规水源储存供应。
2. 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是保证城市雨水排放畅通的关键部分。
其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合理规划排水管网。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10)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5.5.1 建设用地内平面及竖向设计应考虑地面雨水收集要求,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收集设施。
5.5.2 硬化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流量应按本规范第(4. 2.1-2)式计算,管道水力计算和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 B 50014的相关规定。
5.5.3 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10~20mm。
5.5.4 雨水口担负的汇水面积不应超过其集水能力,且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m。
5.5.5 雨水收集宜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成品雨水口。
5.5.6 雨水收集系统中设有集中式雨水弃流装置时,各雨水口至弃流装置的管道长度宜相近。
5.6 雨水弃流5.6.1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密闭形式。
雨水弃流池宜靠近雨水蓄水池,当雨水蓄水池设在室外时,弃流池不应设在室内。
5.6. 2 地面雨水收集系统设置雨水弃流设施时,可集中设置,也可分散设置。
5.6. 3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自动控制弃流装置,其他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
5.6.4 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
当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可采用2~3mm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采用3~5mm径流厚度。
5.6.5 初期径流弃流量按下式计算:5.6. 6 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
5.6. 7 截流的初期径流可排入雨水排水管道或污水管道。
当条件允许,也可就地排入绿地。
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应确保污水不倒灌回弃流装置内。
5.6. 8 初期径流弃流池应符合下列规定:1 截流的初期径流雨水宜通过自流排除;2 当弃流雨水采用水泵排水时,池内应设置将弃流雨水与后期雨水隔离开的分隔装置;3 应具有不小于0.10的底坡;4 雨水进水口应设置格栅,格栅的设置应便于清理并不得影响雨水进水口通水能力;5 排除初期径流水泵的阀门应设置在弃流池外;6 宜在入口处设置可调节监测连续两场降雨间隔时间的雨停监测装置,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7 应设有水位监测的措施;8 采用水泵排水的弃流池内应设置搅拌冲洗系统。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雨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给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而雨水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雨水利用工程的定义与作用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雨水利用工程是指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的工程设施和系统。
雨水利用工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节约: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可以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情况,降低城市用水成本。
2.减少雨水排放: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量,减少城市的污水处理压力。
3.改善城市环境: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4.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雨水利用工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1.设计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雨水收集面积的确定:根据建筑物和小区的实际面积和雨水排放量确定雨水收集面积。
(2)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包括雨水收集管道、雨水储存设施、雨水净化设施等的设计。
(3)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包括雨水利用设备、雨水利用用途等的设计。
2.施工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施工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施工材料的选择: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水材料、储水设备、净化设备等。
(2)施工工艺的规范:应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确保雨水利用工程的质量。
3.运行与维护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运行与维护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定期检查与维护:对雨水收集系统、储存设施、净化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记录与报告:建立雨水利用工程的运行记录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意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和实施对于推动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培养人们节约用水的习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雨水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水利用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内涝现象,减轻污水处理压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规范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述雨水利用是指收集城市屋顶、道路、庭院等建筑面和地面上的雨水,进行蓄存、净化和利用,以满足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环境冲刷、灭火、建筑施工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用水的质量要求。
本规范旨在规范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雨水利用设施的分类1.屋面雨水利用设施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系统、蓄排系统和净水系统。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管道、雨水收集箱等组成;蓄水系统主要由蓄水池、雨水调蓄池等组成;蓄排系统主要由蓄水池、雨水收集箱、蓄水管、蓄水动力泵等组成;净水系统主要由过滤器、沉淀器、消毒器等组成。
2.地面雨水利用设施包括路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系统、雨水湿地系统等。
路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由路面铺装、雨水收集井、雨水收集池等组成;雨水花园系统主要由花园植被、排水设施等组成;雨水湿地系统主要由湿地植被、湿地地貌、湿地排水系统等组成。
四、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原则1.综合利用原则雨水利用工程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采取综合利用、多功能设计原则。
2.分级利用原则雨水资源的不同质量和量级,应逐级利用,如优先利用于景观水体、生态冲刷、灭火等无需净化的场所,次级利用于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等需要净化的场所。
3.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雨水利用工程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要求1.雨水收集屋面和地面的雨水应通过管道、井、池等设施进行收集,并输送至蓄水池或者直接利用。
2.雨水蓄存设计储水池的容积应根据城市的降雨量和利用需求确定,要求蓄水容积充足,且能够保证水质的稳定。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4)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4.1 一般规定
4.1.1 雨水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
1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
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
3 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
4.1.2 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应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等。
4.1.3 雨水入渗系统的土壤渗透系数宜为10-6~10-3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大于1.Om;收集回用系统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调蓄排放系统宜用于有防洪排涝要求的场所。
4.1. 4 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 防止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2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3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4.1.5 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规定的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2年确定。
4.1. 6 设有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有雨水外排措施。
4.1. 7 雨水利用系统不应对土壤环境、植物的生长、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室内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
4.1.8 回用供水管网中低水质标准水不得进入高水质标准水系统。
第1页共1页。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排放压力,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是建筑与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制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原则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先控制,后利用”的原则。
即在控制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尽量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2.可行性分析在进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降雨情况、雨水径流特征、建筑与小区用水需求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定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行性。
3.系统构成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等环节组成。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设备选择在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收集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利用设备等,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三、雨水收集与处理1.雨水收集雨水收集设备通常包括雨水采集装置、雨水收集管道和雨水过滤装置。
收集设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2.雨水处理雨水经过收集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包括除沙、除污、消毒等工艺,以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四、雨水储存与利用1.雨水储存雨水储存设备可选择地下式储水池、地上式储水罐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并保证储存设备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泵、管网、水箱等,需要保证雨水利用系统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协调性,并保证雨水的稳定供应。
五、安全与环保1.系统安全雨水利用系统需要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安全运行、供水稳定性等方面。
2.环境保护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包括雨水的净化处理、雨水利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六、维护管理与运行1.设备维护雨水利用系统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洗、检修、更换等,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所需的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中的雨水也在增加,然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将雨水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雨水的浪费和城市内涝的发生。
因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解决城市面临的雨水排放和利用难题。
本文将就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避免雨水对城市的侵蚀,减少城市的污染。
2.资源利用: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收集与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3.节约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于灌溉、清洁、冲厕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4.构建生态城市:通过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构建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原则1.分级利用原则:根据雨水的水质等级,将雨水利用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处理和利用。
2.综合规划原则:雨水利用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进行综合规划,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
3.技术先进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
4.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的雨水市场化机制,促进雨水的合理利用和推广。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工程技术规范1.雨水收集系统(1)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雨水通过排水沟、雨水篦子等设备进行收集。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屋面雨水收集到集水系统中进行储存和利用。
2.雨水利用系统(1)一级利用: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地坪冲洗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2)二级利用:通过二次净化处理,将雨水用于冲洗、冲厕等生活用水需求。
(3)三级利用: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将雨水用于工业用水、饮用水等高级别用水。
3.雨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手段去除雨水中的杂质。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2.硅砂透水砖路面 1)适用场所: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人行道、步行街等,也可用于道路、道牙、树池等的砌块 铺设;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a、做法同普通透水砖路面。 b、硅砂透水路缘石:
c、硅砂排水沟、硅砂蓄水池、硅砂渗排水管渠、硅砂雨水井等。
d、硅砂透水树池:
3.透水混凝土路面 1)适用场所:小区与公园的轻荷载道路(仅允许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和停车场、小区 等道路)、广场等;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a、类型分为三种: (1)间接利用(雨水入渗);(2)直接利用(收集回用);(3)只控制不利用(称调蓄排放)。 b、组合形式: (1)雨水入渗;(2)收集回用;(3)调蓄排放;(4)雨水入渗+收集回用;(5)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6)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 ▲适用范围要点: a、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595mm,但由于降 雨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优先入渗,收集回用要考虑经济性,根据项目 综合考虑)。 b、雨水入渗设施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10-6~10-3的工程,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不适用 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永久性冻土土壤。 ▲源头减排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并尽可能实现雨水资源化。 a、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按国标或地标执行。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
●国标: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定如下: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6.1.2条: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 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 于50%;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 ▲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控制项) 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海绵型小区雨水系统构成的三个层次: a、源头减排雨水系统,处置常年(出现频率为50%,对应P=2a)以内的雨水;b、传统(灰色)雨水系 统,处置重现期3a或5a内雨水;c、溢流雨水系统或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处置约50a重现期以内的雨水。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一、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1工程设计依据
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建立在《城市雨水利用规范》和《建
筑排水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特殊情况。
主要包括:
1.1.1排水量统计:对小区内田畴、建筑物、道路等各种生活水系统,应将其各用水形势编制计算,得出排水量统计。
1.1.2雨水基本要求: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根据雨水的性质、数量和使用方式确定小区雨水的基本要求。
1.1.3设计高程:根据不同的雨水利用方式,确定雨水应该收集或排放的相应高程,以确保雨水的正常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要考虑水
位上升对建筑物结构和活动室间造成的影响。
1.1.4设计负荷:计算和校核雨水收集和/或排放系统的设计负荷,包括水量、水压、流量、水头和其他地形的影响等因素。
1.1.5设施设计:按照小区的集水收集、分水利用和装置排放的需求进行设计,包括各发雨水和污水分集沟渠及雨水管网、各雨水收集装置、入水口和泵站、出水口等各类设施。
二、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要求
2.1小区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
2.1.1设计原则合理:要求小区中雨水排放系统设计原则合理,能够有效地避免污水池积水以及雨灾,保证妥善管理雨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2比例适当:在设计时,应考虑小区各类水系统的容积比例,避免把大量的排水量积放在少量的系统里;
2.1.3渠道设计科学:在设计计算渠道参数时应尤其注意,渠道形状、节距、防护构造应满足规范和要求;
2.1.4闸灌制度齐全:不同的收集系统应有相应的闸灌制度来控制雨水的收集。
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的规范要求与应用案例
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的规范要求与应用案例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发展的加快,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
本文将介绍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的规范要求,并给出一些应用案例,以展示其在实际建设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规范要求1. 设计与布局要求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降雨情况、建筑形态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
雨水收集面积的确定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屋面、道路和其他可能用于收集雨水的场地。
同时,系统的布局应尽量减少管道长度,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2. 雨水收集设施要求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的设施包括收集面、沉淀池、过滤器、水泵和储存设备等。
这些设施应具备耐用性、可靠性和易于维护的特点。
收集面应具备较好的防水性能,并且不会对收集到的雨水造成污染。
沉淀池和过滤器应能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确保储存的雨水达到可再利用的标准。
3. 雨水利用要求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消防应急等多个领域。
在利用雨水时,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确保水质达到卫生要求,避免引起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同时,应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避免浪费。
二、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应用案例1. 某商务大厦的雨水收集系统该商务大厦位于中心城区,建筑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
其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屋面和庭院的收集面,通过沉淀池和过滤器去除杂质和污染物。
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和灌溉绿化景观。
该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物用水需求和降雨情况,实现了雨水的高效利用。
2. 某住宅小区的雨水收集系统该住宅小区位于山区,周边环境优美且降雨充沛。
由于自来水供应不稳定,该小区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解决居民的日常用水问题。
系统通过屋面和道路的收集面收集雨水,并经过过滤和消毒处理后供居民使用。
这一系统不仅解决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也减轻了当地水资源的压力。
三、结论建筑物雨水收集系统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手段,已经在实际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小区雨水排放工作原理
小区雨水排放工作原理一、小区雨水排放的必要性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增加,城市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减弱,土地变为建筑物和道路,导致雨水无法有效地渗入地下,容易形成城市积水。
当暴雨来临时,城市积水可能引发各种问题,如交通堵塞、水毁道路、房屋被冲毁等。
为了有效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小区需要进行雨水排放工作。
二、小区雨水排放工作的原理1.雨水收集:小区在设计和建设时会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通常包括屋顶排水系统和道路排水系统。
屋顶排水系统通过雨水管将屋顶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存放在雨水池或地下水箱中。
道路排水系统通过设计排水沟、雨水篦子等设施将道路上的雨水收集起来。
2.雨水储存:收集起来的雨水需要进行储存,以备排放。
小区通常会设置雨水池或地下水箱来存放雨水。
雨水池或地下水箱通过设计的排水管道与收集系统相连,将雨水引导入存储设施中。
3.雨水处理:为了确保排放的雨水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小区需要对收集起来的雨水进行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沉淀、过滤和消毒等。
通过沉淀,将水中悬浮的杂质沉淀下来;通过过滤,将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悬浮物去除;通过消毒,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4.雨水排放:经过处理的雨水可以安全地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通过排水管道,将雨水引导到排放点,通常是小区周围的雨水河道或市政雨水排放管道。
排放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小区的地理条件和排放标准进行确定。
5.雨水回用:除了进行排放,小区还可以考虑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绿化、冲水、洗车等非饮用水场景。
通过再利用雨水,可以减轻对市政供水系统的需求,实现节水效果。
三、小区雨水排放工作的重要性1.防止城市积水:小区进行雨水排放可以有效防止暴雨导致的城市积水问题,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生活环境。
2.保护环境:排放未经处理的雨水可能污染地下水和河流,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通过对雨水进行处理,可以保护地下水和水体的水质,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3.节约水资源:通过再利用雨水,可以减轻对市政供水系统的需求,实现节水效果。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9)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5.4.1 屋面溢流设施的溢流量应为50年重现期的雨水设计流量减去设计重现期的雨水设计流量。
5.4.2 不同高度、不同结构形式的屋面宜设置独立的收集系统。
5.4.3 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产品的最大泄流量,雨水斗应水平安装。
5.4.4 悬吊管可无坡度敷设,但不得倒坡。
5.4.5 收集系统应方便安装、维修,不宜将雨水管放置在结构柱内。
5.4.6 收集系统的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宜采用达西(Darcy)公式(5.4. 6-1),沿程阻力系数宜按柯列勃洛克(Colebrook-Whites)公式(5.4.6-2)计算:5.4.7 最小管径不应小于DN40。
各种管道流速应满足下列规定:1 悬吊管设计流速不宜小于1m/s;2 立管设计流速不宜小于2.2m/s;3 虹吸管道设计流速不宜大于1Om/s;4 排出口管道的设计流速不宜大于1.8m/s,否则应采取消能措施。
5. 4.8 系统从始端雨水斗至排出口过渡段的总水头损失与流出水头之和,不得大于始端雨水斗至排出管终点处的室外地面的几何高差。
5.4.9 雨水斗顶面至排出管终点处的室外地面的几何高差,立管管径不大于DN75时不宜小于3m,立管管径大于DN75时不宜小于5m。
5.4.10 系统中节点处各汇合支管间的水压差值,不应大于0.01MPa。
5.4.11 虹吸雨水管道应采用钢管、不锈钢管、承压塑料管等,其管材和接口的工作压力应大于建筑物高度产生的静水压,且应能承受0.09MPa负压。
5.4.12 系统内的最大负压计算值,应根据系统安装场所的气象资料、管道的材质、管道和管件的最大、最小工作压力等确定,但应限于负压0.09MPa之内。
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2)
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一、前言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是一种利用建筑景观区域的雨水进行回收和利用的技术。
它能够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并有助于环境保护。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实际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结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建筑景观区域的设计需求和空间限制;2. 高效性:能够高效收集和储存雨水,并通过合理的管网进行回收和利用;3. 环保性:能够减少城市雨水排放和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4. 经济性:能够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资源。
三、适应范围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建筑景观区域,例如公园、商业综合体、居住小区等。
它可以考虑不同的设计要求和场地条件,进行定制化设计和施工。
四、工艺原理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收集: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坛、地下蓄水池等,将雨水收集到指定区域;2.储存:将收集到的雨水储存到储水设施中,如地下贮水池、屋顶雨水桶等;3. 利用:通过设置合理的管网和过滤装置,将储存的雨水用于景观灌溉、地下水补给等用途。
五、施工工艺建筑景观雨水回收利用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设计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方案;2. 土方开挖:根据设计要求,在景观区域内进行土方开挖,形成雨水收集区域;3. 安装雨水收集设施: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安装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坛、地下蓄水池等;4. 安装储水设施:安装地下贮水池、屋顶雨水桶等储水设施,并与雨水收集设施连接;5.建立管网:根据设计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管网,将雨水引导到储水设施中;6. 安装过滤装置:在管网中安装过滤装置,对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以保证雨水的质量;7. 利用雨水:通过设置灌溉系统或地下补给系统,将储存的雨水用于景观灌溉或地下水补给等用途。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30) 雨水弃流
雨水弃流5.6.1 规定屋面雨水的弃流设施设置位置。
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目前可分为成品和非成品两类,成品装置按照安装方式分为管道安装式、屋顶安装式和埋地式。
管道安装式弃流装置主要分为累计雨量控制式、流量控制式等;屋顶安装式弃流装置有雨量计式等;埋地式弃流装置有弃流井、渗透弃流装置等。
按控制方式又分为自控弃流装置和非自控弃流装置。
小型弃流装置便于分散安装在立管或出户管上,并可实现弃流量集中控制。
当相对集中设置在雨水蓄水池进水口前端时,虽然弃流装置安装量减少,但由于通常需要采用较大规格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事故风险。
弃流装置设于室外便于清理维护,当不具备条件必须设置在室内时,为防止弃流装置发生堵塞向室内灌水,应采用密闭装置。
当采用雨水弃流池时,其设置位置宜与雨水储水池靠近建设,便于操作维护。
5.6.3 规定弃流设施的选用。
虹吸式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一般需要对管道流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便于弃流装置通过时间或流量进行自动控制。
据有关资料,屋面雨水属于水质条件较好的收集雨水水源,因此被弃流的初期径流雨水可通过渗透方式处置,渗透弃流装置对排水管道内流量、流速的控制要求不高,适合于半有压流屋面雨水收集系统。
降落到硬化地面的雨水通常受到下垫面不同污染物甚至不同材料的影响,水质条件稍差,通常需要去除的初期径流雨水量也较大,弃流池造价低廉,容易埋地设置,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管道汇合后干管管径通常较大,不利于采用成品装置,因此建议以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作为地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方式。
5.6.4 推荐初期径流雨水弃流量无资料时的建议值。
条文中地面弃流中的地面指硬化地面,径流厚度建议值主要根据北京市雨水径流的污染研究资料。
我国北方初期径流雨水比南方污染重,故弃流厚度在南方应小些。
5.6. 6 规定弃流装置应具备便于维护的性能。
在管道上安装的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装置在截留雨水过程中,有可能因雨水中携带杂物而堵塞管道,从而影响雨水系统正常排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和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
一、设计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如图所示。
1场地设计
(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
(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
(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
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其他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标准执行。
(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
(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
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
2建筑
(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
(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3)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
(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
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
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能量。
(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
3小区道路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
(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
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
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4小区绿化
(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2)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
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雪水宜经处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单项设施
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1透水铺装
概念与构造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透水铺装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
透水铺装还应满足以下要求:(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
透水砖铺装典型构造如图所示。
透水性铺装材料应用的必要性人类在创造为自己创造生存空间,建设城市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的环境,破坏着大自然的循环与平衡。
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有的天然植被不断被建筑物及非透水性硬化地面所取代,从而改变了自然土壤植被及下垫层的天然可渗透属性,从而破坏了大自然中水和气的原有循环,因而产生了很多负面问题。
(1)硬化地面使雨水从地面流失或者被阳光蒸发掉,阻断了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难以得到补充,,造成城市地下水位下降。
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
(2)不透气的地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交换。
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差,且由于硬化地面的高反射率,使它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反射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区和乡村高2~3℃,产生“热岛现象”;
(3)不透水的道路容易积水,降低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当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雨水只能通过下水设施排入河流。
大大加重了排水设施的负担。
并且雨水挟带路面的污染物注入江河造成二次污染,在城市里形成一种有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矛盾局面。
(5)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
包括城市广场、建筑、道路等设施在内的城市下垫层代替了大自然原有的森林、绿地和田野,形成了“城市荒漠”,野生动植物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不断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6)暴雨季节内涝频发,当短时间内集中强降雨时,不透水路面导致排水不畅,雨量过度集中造成路面积水、内涝,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交通瘫痪。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状况使得暴雨时城市排水设施不能有效满足排水及防洪的要求,市区硬化地面常常出现雨水蓄积和漫流现象,这是我国很多城市夏季产生城区内涝的重要原因。
不透水
地面只能依靠表面汇水系统及城市排水管网排除地表降雨,在暴雨时这种地面径流急剧增高,很快出现峰值,流量急升急降。
(7)城市道路交通生态缺陷车辆在不透水路面行驶噪声较大,雨天易形成积水飞溅,无雨天易形成扬尘,危害人的健康。
适用性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透水铺装应用于以下区域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
(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2)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优缺点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
2绿色屋顶
概念与构造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所示。
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优缺点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三、屋顶
1绿色屋顶构造
2水循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