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原考点整理
南京大学马原考点整理
⻢原考点名词解释1、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资本 资本是⼀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产关系中是⼀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阶级(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定的社会⽣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取得归自⼰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集团,由于他们在⼀定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个集团的劳动。
5、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用来满⾜⽣产者自身需要的,⽽是要满⾜别⼈、社会需要的。
)6、发展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7、⽣产关系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8、理性认识 ⼈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种能⼒,更准确地说是⼀种欲望,是我们⼈类⼼中⼀种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的欲望。
9、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
【1】马原12个高频考点
第一篇马原高频考点第一章哲学概述高频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高频考点2哲学的基本派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主要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两个基本派别。
点存,不为桀亡的影子;理在事先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第二章辩证唯物论高频考点1物质1.物质的定义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备考小贴士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和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高频考点2意识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能动作用的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复习重点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南京大学温权马原重点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马克思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3.核心特质实践简答: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涵2.剩余价值规律以及资本周转3.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之前有何不同及其内涵5.对于认识真理的辨证过程哪些环节认识问题论述:1.核心概念总体思路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史观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三者间的关系2.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的来源实践的基础名词解释马克思唯物史观1.生产力(P110):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关系(P1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经济基础(P11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4.上层建筑(P116):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实践(P58):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剥削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的利润(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简答:对于名词解释当中相应概念的拓展1.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内涵(p45-p55):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范畴包括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
其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实质和核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马原复习整理南京大学
第一章:绪论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到奴隶社会的人身隶属关系再到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人类社会的唯物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商品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加速进步,使人类社会的辩证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B 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工业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最早的卢德运动,到经济斗争,再发展到政治斗争(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标志着工业无产阶级的正式形成,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1.细胞学说——奥肯最早提出细胞假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施旺发现有机细胞。
(第一次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现当代辩证法)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代表人物有迈尔、焦耳等。
(一种形式也是可以转化、是有联系的)3.生物进化论——沃尔弗发表了《发育论》,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理论,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看到了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出现了进步的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星球也是运动变化的)、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地球一直在变化,但是很慢)、道尔顿的“分子——原子学说”、门捷耶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维勒则用无机物首次合成了有机物——草酸和尿素。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创立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是其“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创立了机械形而上学的、“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其“基本内核”。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
马原知识点和总结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质。
唯物论包括自然界的唯物论和社会的唯物论两个方面。
1. 自然界的唯物论自然界的唯物论强调物质的本原性和绝对性,认为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这是自然界唯物论的核心思想。
2. 社会的唯物论社会的唯物论是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劳动为原理,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认识论。
从而形成社会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社会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社会实践的唯一的转移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人的观念和认识。
这就坚定了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的转化规律。
1. 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辩证法的联系性观点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所以达尔政策直接引向格局、认识问题的联系性观点。
2.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面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它们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对立统一观察辩证,抓住事物发展矛盾的矛盾性,就能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
3. 辩证法的转化规律辩证法的转化规律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旧的转变为新的,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由低级阶段转变为高级阶段。
所以我们应该抓住事物转化规律的实质,从整体和全面的高度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主要包括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两个方面。
1. 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有着一定规律性的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关系形式变化规律,社会历史发展不等,不可逆。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知识点哲学部分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3)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4)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①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受到反动没落的社会阶级的拥护和利用,所以得到保存和留传。
根源不能说主观和客观相背离,因为它是认识错误的原因,可以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②社会根源:社会分工、脑体劳动分离,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③认识论根源:在认识过程中,将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加以夸大。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5)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6)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即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上。
(7)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②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南大马原 周春梅老师重点
一、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义以及社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分:马义哲学、马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4.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6. 【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唯物主义)7.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考点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们根据他们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哲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是指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辩证法运动的唯物主义。
c.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d.历史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实践;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想。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们的意识、观念和思想。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发展的关系,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同时,社会意识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存在的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 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指人在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存在和发展。
2. 人的能动性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和社会。
人的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常考点目录
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p22: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内容: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p24: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p27: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所有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意识的能动作用p29: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p30: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p33: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联系得普遍性的含义p35: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考点名词解释1、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资本 资本是⼀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产关系中是⼀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阶级(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定的社会⽣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取得归自⼰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集团,由于他们在⼀定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个集团的劳动。
5、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用来满⾜⽣产者自身需要的,⽽是要满⾜别⼈、社会需要的。
)6、发展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7、⽣产关系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8、理性认识 ⼈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种能⼒,更准确地说是⼀种欲望,是我们⼈类⼼中⼀种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的欲望。
9、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产⼒⼀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与“上层建筑”相对。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导论:⻢六点三贡献1、创建⼀种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2、创建剩余价值学说(意义,解释资本主义的运⾏秘密,确认资本主义的剥削特征;撕开资本主义神圣面纱,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对资本主义社会进⾏深刻批判——物化/商品拜物教明晰为什么资本主义要“灭亡”,根源在于基本⽭盾不可调和——经济危机。
)3、引⼊阶级概念、创建阶级⽃争理论三影响4、指导建立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类社会的历史进程5、帮助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独立、富强两⼤目标6、对未来⼈类社会还将产⽣重⼤影响本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即物质与意识的先后关系问题。
⼀般来说,坚持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理论被称之为唯物论,⽽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意识决定物质的学说属于唯⼼主义哲学。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般来说,认为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学说称之为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的称之为不可知论。
⼆、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1、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把原⼦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延性、不可⼊性和不可分性)当成⼀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和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是指物质运动在⼀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的关系(1)区别: 运动是⽆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相对的。
(2)联系: 在相对静⽌中有绝对运动的⼀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的⼀面,即动中有静.4、事物之间的样态: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种瓜得瓜。
(3)、联系的普遍性①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必然、偶然】5、事物的趋势:永恒的发展发展的定义: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1)、对立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盾律)事物运动的本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形成了事物的内在⽭盾。
⽭盾就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立统⼀。
事物内部的⽭盾是⼀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 ⼒,⽽其他因素只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即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如⼀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呢孵化为小鸡,⽽⽯头永远⽆法孵化成小鸡。
①、⽭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a、⽭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盾,⽭盾⽆处不在;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终的⽭盾运动,时时有⽭盾,⽭盾⽆时不有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盾。
”b、⽭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包含三种情形:⼀是不同事物的⽭盾各有不同特点;⼆是同⼀事物的⽭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如何理解⽭盾的特殊性:1、⽭盾性质的特殊性。
运动取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盾2、⽭盾地位的特殊性。
根本非根本,主要次要,主次⽅面3、⽭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非唯⼀性)c、⽭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者⼀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盾双⽅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盾的⽃争性:⽭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b、同⼀性和⽃争性的关系区别:⽭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联系:同⼀之中有⽃争,同⼀性不能离开⽃争性⽽存在;⽃争之中有同⼀,⽃争性也离不开同⼀性c、⽭盾的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盾双⽅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盾双⽅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盾双⽅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盾的⽃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盾的⽃争性促使⽭盾双⽅的⼒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盾的⽃争性引起⽭盾双⽅的转化,推动事物发⽣质变。
e、⽭盾双⽅既同⼀又⽃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认识世界⼀、两种错误的认识论和能动的反映论1、唯⼼主义认识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主义认为⼈的认识是主观自⽣的,是“内⼼反省”的结果,是⼼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主义则认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承认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它们认为这种反映只是⼀种⽣物学意义上的作用,如同动物的感觉和⼼理活动⼀样,是⼀种直观、机械的被动反映,世界难以被认识。
3、马克思主义引⼊了实践的概念,创建了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指⼈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2)反映具有创造性,指在反映过程中,不仅有⼈对对象信息的接受,⽽且还有⼈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
⼆、实践与认识1、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反映过程实际上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没有脱离实践活动的抽象认识,或者说脱离了实践活动的认识没有意义。
2、实践是能动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础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准确地认识世界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实践到认识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认识到实践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法即⼯作⽅法,⽅法是理论的具体化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产⼒与⽣产关系1、⽣产⼒是⼈类在⽣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量2、⽣产⼒的要素:①⽣产资料(⼈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是⼈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具。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们在⽣产过程中进⾏加⼯的东西。
包括天然的和⼈⼯的两部分。
)③劳动者(具有⼀定⽣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产实践活动的⼈。
)3、科学技术是第⼀⽣产⼒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和巨⼤进步②科学应用于⽣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幅度提⾼管理效率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地提⾼劳动⽣产率4、⽣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5、⽣产关系结构:(⽣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是区分不同⽣产⽅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①⽣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②⼈们在⽣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关系6、⽣产⼒与⽣产关系⽭盾运动规律①⽣产⼒决定⽣产关系a、⽣产⼒状况决定⽣产关系的性质b、⽣产⼒的发展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变⾰②⽣产关系反作用于⽣产⼒a、⽣产关系适应⽣产⼒状况,促进b、不适应,对⽣产⼒发展其阻碍作用7、理解⽣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1、⽣产⼒影响⽣产关系的说明①⽣产⼒是从根本上影响⽣产关系,其过程曲折、反复,反对直接对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