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摘要:
汉语有许多特点,汉语语法就是语言单位的组合法,主要就是一套组合规则的系统,本文归纳前人,认为其有三大根本特点: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
关键词:语法特点非形态语境韵律
虽然汉语的历史很长,古代也不是没有语法观念,但是,国内研究者很长时间没有把语法作为系统的学问来研究(不像对文字训诂,对音韵,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长,成果很丰富)。系统的研究汉语语法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19世纪末,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发表后,才逐渐有些人对汉语进行系统的语法研究。对于汉语语法的特点,总体上有如下几种看法:
一、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说,这种语言不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表示某些语法意义,或者说表示某些语法范畴。例如,形态语言,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这些变化用词的不同形态来表示。像性、数、格,我们平常说这是语法意义,语法范畴。动词有时、体、态等等,这些也是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也是用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的。汉语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类形态变化,不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这类的语法意义,语法范畴。这种观点是多数学者对汉语语法相持的一种比较统一的观念,认为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或是根本特点。
其实,汉语的语法,可以说就是汉语的组合法,汉语有一套组合规则的系统,它的特点是,组合是有规则的,就是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还用不用点辅助手段才能组合起来,是有规则可循的,不是没有条例,没有规则的。然而,组合的规则涉及的方面很广。所以,它既有一定的规则,又有不少变化。例如,在汉语里一般说来,修饰性的成分总是用在被修饰者的前面,这是个一般的规则,可
以说是一条规律。然而,先说被修饰者,然后再补说修饰性成分,在某种情况下是许可的,甚至是需要的,或者说是比较好的表达方式。修饰者在前,被修饰者在后,有的要用个组词“的”帮助组合,有的不需要,有的甚至不许可用。
所谓组合法,它既有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的规则,就是说必须这样,不这样不行。或者至少说一般要这样,只有特殊情况之下,才不这样,这也就是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就像把修饰成分放在前面,被支配成分放在后面,这就可以说是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我们说汉语是有语法的,这些地方就表明了,它有些规矩,一定要这样做,或者说一般要这样做,不具备特殊条件,就不能不这样做。如果不照这个一般规则来说来写,必须具备特殊条件,不会发生误会才行。以组合规律为主体的汉语语法带有强制性的因素。然而这种组合规则,究竟不像形态变化那种语法手段。那种语法手段是绝对的强制性的。比如,有格变的语言,在某个地方需要要用某格,就必须用某格。汉语语法是强制中有灵活,灵活中有强制性。
汉语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两方面因素,使它有比较多的特殊现象。特殊现象在任何语言里都有,就是说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性说法,按照一般语法规则是不容易理解的,或者会觉得不对。可是大家都那样说,很长时间这样用,说出来写出来,大家都会同样的理解。所谓约定俗成即习惯说法,这种现象每种语言都有,而汉语里这种现象更多一些。一则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它是非形态的,没有那种形态变化的标志,都是小的语言单位靠语序直接组合起来,至多用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来帮助。由于汉语使用的历史长,人口多,地区广,方言繁杂,古今交错,因此,那种特殊现象同其他主要语言相比就显得更多。
总之,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汉语语法以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法为主题,这个总的特点派生出来一系列具体特点,其强制性之中有灵活性,灵活性之中有强制性,总的说,强制性规则少,而又可选择的规则比较多,选择的基本标准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其核心是语义问题。从这里又与语言问题、逻辑问题挂上了钩,这是学习汉语语法,运用汉语语法必须注意到的一点。
二、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
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意义关系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表达作用,在组合之中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
样的,不过,在汉语中,意义关系在语境之中显得更加重要。
英语中,即使谈话双方都明白的对话,语境带来的宽泛性远比汉语的小得多,因为英语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硬性的语言规则,如Who is Li Ming? I’m Ling Ming.或者Ling Ming is me.相对来讲,因为在汉语里硬性的、强制性的规则很少,灵活性大,这与第一条特点有极大的相关性,即汉语有许多组合规则,实质上都与语言环境有关,因而选择的余地就更大,如上面的英语在汉语里相对应的就可以说成,我(me),是我(is me),我是(it is me),在特定语境下汉语往往可以省略成分却不影响交流沟通,这也就是为什么汉语可省略了重要的虚词而依然能表达出不被理解错误的意义的原因,这与语境有关。汉语里常常省略,只要语境允许,只要不引起误解就可。
三、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每个音节不仅有元音、辅音(传统的音韵学是讲声母、韵母),同时,还有声调。传统的说法,每个音节(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是每个语素)有声、韵、调三个因素。汉代汉语普通话有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音节少,而有声调,于是语音的变化、声调的变化在语言运动中就比较重要,其中有一部分也有语法作用,更多的虽然没有语法作用,也有与表情达意很有关系的表现音律节奏的作用。无论具有哪种作用,都提供了又一个可选择的方面。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在诗文还是表达都讲究声律,可以说声律在人们的使用言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韵律指音节的多少、读音的轻重、声调的平仄以及押韵与否等因素形成的语音节奏和规律。汉语是韵律性很强的语言,四六骈文、诗词格律的形成跟汉语的韵律特点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的韵律特点及其与语言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音律节奏也是人们注重的一个方面。例如就“不欢迎吸烟”这句话如果放在公共场所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却起不到劝导的作用,看着也不正规。如果用“禁止吸烟”“不准吸烟”等代替,则强制性太大,看似法律用语,用于公众场合也显得不协调。用“请不要吸烟”又显得不够整齐郑重,失去了严肃的成分。因此人们从文言中选了“勿”代替“不要”,于是上一句就变为“请勿吸烟”,既客气,又严肃郑重,在音节上更是顺口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