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文章编号:4""&5%4"6(!""#)"$5""$&5"$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周武忠"(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4""47)88摘8要:本文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和谐共生机制、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文化遗产地旅游规划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镇)旅游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形象策划、文化遗产旅游地市场营销、文化遗产旅游地信息管理等九个方面,对我国首次举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评述;作者认为,作为本次会议标志性成果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南京宣言》的发表,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个世界难题给出了积极的划时代的答案。

88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国际会议综述;《南京宣言》88中图分类号:9":8888888888文献标识码:2$%&’()5*()+,-.,&/012,%&345,4-.56&-(,./&7-1,&8,(1).)9$14-(:;<&=&51>;&),———2;<=><?=1@<=>@A<BC@AD-EFGCHBIF C;<?=.ID<I>AD’=>B<AJ=K>C<=L<BC@A@M3CI>BHF*=N=DCGF=@<O’/(O?C@J5PI88一、会议简况!""#年%月!&、!6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东郊国宾馆召开。

本次会议是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东南大学、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联合主办,由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市旅游局具体承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旅游局等单位支持的一次专业学术研讨盛会,会议主题主要关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对策——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对策——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作用显著 , 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保 留住非物质文化。但 化名镇 5 个, 其中国家级 3 个、 省级 2 个; 拥有 国家级非物 快 , 质文 化遗产项 目4 项、 省 级项 目 5 项、 市级 项 目 1 0项 , 其 中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被动接受 ,自身缺乏生存
加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自身原因, 保护工作 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 活力 , 也会 出现这样那样 的问题 。现在 , 就 以吴 中区的非遗保 护工 艺的组成部分 , 于2 0 0 9 年被列入联合 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拥有非遗项 目代表性传承人 6 4人, 其中国 作谈谈对策与建议。
必须培养 自 身的造 承人名录 , 又承载着一定传承技艺的传承者 , 评定为农村中 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 目来说 , 高级实用人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传 习活 血功能 ,使其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适应性 从而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承。与此同时, 文化管 动。这一系列举措对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 调适 , 极助推作用, 保护成效显著。 理部门要主动出击 , 让市民了解非遗、 走近非遗 , 这才是更 高级别的保护方式。 2 0 1 5 年6 月2 8日, 吴中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日 为
( 二) 支 持有力
事。如果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下, 能够将石湖棹歌进行搜
近年来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 吴中区始终 集整理 , 甚至彩排展演, 这必将是石湖文创旅游项 目中的一 只要进行认真宣传、 推广 , 就能使人们认同 坚持“ 保护为主 、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的工作方 个亮点。所以说, 针, 按照“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 , 长远规 棹歌 、 了解棹歌 , 再从 内容到形式进行合理转化 , 强化其 自 划、 分步实施 , 点面结合 、 讲求实效” 的工作原则 , 非物质文 身在社交活动中的功能作用 ,使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双向互 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 , 取得了显著成效。吴中区政府、 动, 营造新的传承环境, 促其活态传承、 延续。 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项 目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一、本文概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江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学旅行产品的创新开发。

文章首先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紧迫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其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旅游方式,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和推广的独特价值。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江苏的非遗资源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产品。

文章提出了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原则、开发策略和实施路径,包括产品定位、目标市场、内容设计、线路规划、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文章还分析了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江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研学旅行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江苏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非遗资源概述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地区。

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它们既是江苏深厚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江苏的非遗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领域。

在传统表演艺术方面,有昆曲、扬剧、淮剧等地方戏曲,以及扬州评话、苏州评弹等曲艺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形式独特,技艺精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江苏更是名扬四海,如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江苏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南通的濠河灯会、泰州的溱潼会船等,这些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反映了江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传统节日方面,江苏也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都体现了江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参考)[管理资料]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参考)[管理资料]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参考)01 基于SWOT分析的莫泰经济型酒店发展思考02 浅谈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以常山县桃花源农家乐为例03 浅谈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04 浅析苏州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05 我国酒店业绿色营销浅析06 浅谈社会餐饮压力下苏州酒店餐饮的发展07 苏州吴中区旅游发展研究08 浅析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09 浅析上海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10 浅论酒店忠诚顾客的培养11 厦门鼓浪屿特色家庭旅馆的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12 旅行社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旅游为例13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研究-以如家酒店为例14 浅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周庄旅游景区中的运用15 浅析上海希尔顿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策略16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分析-以昆山锦溪为例17 酒店如何留住优秀员工18 主题公园竞争力分析:中华恐龙园个案研究19 基于居民感知的休闲空间满意度调查-以金鸡湖湖滨大道景观为例20 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周庄国际旅游节为例21 盐城湿地旅游资源开发22 论饭店忠诚顾客的培养23 徐州汉兵马佣旅游开发分析24 苏州民俗旅游发展研究25 微博营销:网络时代旅游景区营销新途径26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发展状况分析27 溧水县旅游开发研究28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29 主题餐厅个性化设计研究30 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31 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解说系统研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32 苏州市导游服务质量研究33 中式快餐的发展分析——以“老娘舅”为例34 浅析历史街区开发以无锡惠山历史街区为例35 浅析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发展-以无锡市崇安寺为例36 追求自由的行动者:国内背包客现象及行为分析37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南通濠河景区开发建设研究38 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39 上海主题公园在迪斯尼落沪后的发展分析40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对策--以扬州"双东"历史街区为例41 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以无锡为例42 锦江酒店集团经营管理与创新43 苏州乐园发展的SWOT分析44 现代化轨道交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__以苏州为例45 中华恐龙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46 浅谈低碳旅游的发展之策47 论周庄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8 浅谈旅游饭店的情感战略49 论星级饭店个性化服务50 浅谈苏州旅游商品的开发51 现代酒店贴身管家服务探析52 基于SWOT分析的扬州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研究53 浅谈节事旅游的市场化开发-以江阴为例54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徽宏村为例55 度假型酒店管理特色分析56 浅析苏州地区乡村旅游57 苏州“水”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研究58 浅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以同里为例59 敦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60 浅谈酒店餐饮的可持续发展61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和保护对策-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62 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的分析与思考63 我国酒店餐饮营销的策略研究64 浅析双休日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65 现代酒店餐饮竞争策略分析66 苏州水上旅游的发展思考67 浅谈苏州古街区旅游文化资源管理——以平江路为例68 浅析苏州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发展69 主题公园错位竞争浅析——以苏州乐园为例70 论旅游景区的开发-以扬州瘦西湖为例71 常州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研究72 高星级饭店餐饮经营面临的内外压力分析-以苏州为例73 浅析旅行社自驾游的开发74 苏州经济型酒店发展研究75 浅谈中国主题酒店的发展策略76 浅谈苏州西山乡村旅游的发展77 浅谈经济型酒店对服务补救的运用-以如家为例78 浅析昆山希尔顿逸林酒店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79 酒店品牌的维护-以昆山花桥希尔顿酒店为例80 主题酒店的设计理念81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酒店管理的影响82 苏州五星级酒店市场细分及其营销策略组合83 浅谈苏州状元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开发84 论拙政园旅游环境的保护85 浅谈苏州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6 浅析苏州中小型饭店客户关系管理87 连云港花果山旅游景区开发研究88 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开发89 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利与弊分析90 主题公园的创新发展探讨-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例91 浅谈分时度假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92 大学校园餐饮店经营现状及对策分析93 论忠诚客户的培育与驱动因素94 导游与游客双赢的现状及发展95 以周庄青年旅社为例探讨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发展对策96 浅谈酒店文化的建设与实施97 迪士尼对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启示98 旅行社低价竞争问题分析99 民俗旅游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100 浅谈饭店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101 我国自助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02 浅谈符号中国——“京剧”文化主题酒店103 周庄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104 生态自助游的可行性及推广策略研究105 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初探-以苏州周庄为例106 旅游企业品牌战略讨论107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研究108 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兴化开发区为例109 论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旅游的深化发展110 周庄古镇旅游环境容量研究111 南京淳溪镇古街区游客满意度研究112 苏州市体育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113 周庄旅游商品需求差异性分析114 苏州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可行性对策分析115 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例116 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以镇江为例117 旅游饭店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18 树山乡村旅游开发研究119 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以苏州为例120 苏州观前游憩商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21 浅谈优化我国主题公园盈利模式122 浅探我国酒店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123 浅论在线点评时代的酒店发展124 论商务酒店的品牌建设125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昆曲为例126 上海奖励旅游发展探究127 周庄景区旅游发展对社区影响研究128 宝应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29 高淳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30 山塘街游客满意度分析131 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132 高档酒店员工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133 苏州农家乐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34 周庄旅游小企业发展研究135 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以苏州市为例136 苏州旺山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分析137 苏州园林旅游者行为分析138 千灯古镇旅游开发初探139 拙政园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探140 海南发展博彩业的探索141 苏州木渎“姑苏十二娘”旅游开发初探142 节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以镇江旅游节为例143 苏州旺山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144 苏州旺山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145 旅游购物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146 旅游专业大学生在饭店业中流失现象探析147 旅行社网络营销发展初探148 浅析旅行社低价竞争149 旅游景区的品牌塑造-以丹阳中华齐梁文化旅游区为例150 酒店员工激励机制的构建151 苏州丝绸旅游商品市场分析与发展对策152 如家酒店的4Ps策略研究153 海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54 酒店人才流失個案分析以泰通凱悅大酒店為例155 酒店服务人员从业能力培养研究156 苏州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57 锦江酒店集团的品牌管理研究158 迪斯尼乐园中的中美旅游者消费行为差异分析159 周庄景区自驾车旅游发展分析160 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分析——以苏州市高校为例161 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初探–以常州为例162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63 苏州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164 我国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探析165 旅游购物品的开发研究----以剪纸为例166 大学生闲暇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苏州大学为例167 浅谈我国旅游网络营销168 浅论旅行社奖励旅游市场开发策略169 浅析苏州环城河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170 浅析大学生兼职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171 上海创造性主题节庆活动研究172 浅谈苏州特产的保护173 从“轧神仙”看苏州传统节庆活动174 游客满意度视角下的旅行社服务质量初探175 周庄旅游资源开发浅析176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苏州某高校为例177 基于CIS的苏州乐园形象设计178 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客源市场调查分析179浅议酒店员工培训管理180茶文化与意式咖啡文化的比较181关于发展苏州民俗旅游的思考182我国旅行社商务旅游的开发183旅游阴影区浅析—以徐州汉兵马俑为例184导游职业化背景下的导游管理创新策略研究185试论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186靖江马洲公园的旅游开发及评价187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探析——以常州恐龙园为例188我国老年旅游产品的开发189浅析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190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91饭店优秀员工的流失及对策分析192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193旅游定点餐厅投诉与防范研究分析194浅析我国奖励旅游市场开发195浅谈创建绿色饭店196我国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研究197浅谈节庆旅游产品开发以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为例198旅游饭店餐饮与社会餐饮的差异分析199饭店个性化服务的措施的分析——以金钥匙服务为例200主题公园选址因素探析——以上海迪斯尼为例201基于旅游感知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分析—以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202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途径浅析203论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以《非诚勿扰》对杭州西溪湿地影响为例204浅论苏州吴中区状元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5以人为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析206周庄游客满意度调查的研究207旅游交通对目的地旅游市场的影响分析——以南京市为例208自助游者行为分析与研究——以苏州市为例209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差异——以苏州公办与民办大学生为例210酒店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运用——以常熟金玉良缘酒店为例211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212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及营销策略——以主题公园为例213绿色饭店的创建策略研究214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策略研究——以如家为例215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探析216酒店客用品配备情况分析217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218苏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219影视事件驱动型旅游发展研究220论苏州老字号餐饮业的现状与发展221酒店受益最大化研究22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策略研究223上海喜来登六西格玛管理状况实施224基于中外对比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探析225试论饭店员工培训策略226经济型酒店新领域一百元酒店发展现状研究227论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28浅析国际酒店员工管理229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230扬州市假日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231关于旅游对环境问题影响的思考232导游员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策略探讨233试论旅游活动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234苏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235试论中小旅行社的营销策略—以徐州为例236浅论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以苏州为例237试论会展业中服务体系的缺失问题与对策238南通军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对策研究239试论酒店顾客忠诚度240浅析大学生二日游线路设计—以苏州旅行社为例241试论盐城市会展业的定位与发展对策242生态旅游发展探析—以环太湖旅游区为例243旅游地的形象策划与传播—以镇江为例244试论苏州的城市旅游特色规划245旅游景区形象策划——以木渎景区为例246导游个性化服务247论导游回扣问题及其改革对策248浅析酒店经营管理中传统文化249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研究——以高淳为例250论单身女白领旅游市场开发——以北京为例251南京出境旅游市场开发浅析252浅谈酒店业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253旅行社市场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原因及对策254苏州白马涧生态园发展对策研究255浅谈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以苏州为例256浅谈旅游饮食特色的开发——以苏州为例257酒店前厅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分析258江宁农家乐开发研究259分析饭店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260论双休日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261周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262浅析旅行社诚信缺失现象——以苏州市旅行社为例263酒店服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甪直阳明山酒店为例264浅析徐州新沂窑湾古镇旅游资源开发265云南石林旅游景区发展对策的分析266主题公园生命周期及经营策略——以苏州乐园为例267苏州城镇居民环太湖近郊休闲游的市场及发展分析268浅析苏州友联假日酒店餐饮部人才流失现象269旅行社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270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苏州乐园为例271以人为本理念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以万豪酒店集团为例272江苏玫瑰园大酒店员工培训初探273浅析自驾车旅游市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74浅谈苏州中小旅行社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275关于周庄旅游景区人文景观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276苏州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平江路为例277酒店电子商务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无锡锦江大酒店为例278周庄古镇文化旅游发展初探279浅谈旅行社人才流失280苏州度假旅游发展初探281南京江心洲农业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282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初探283浅谈肯德基店与中式快餐经营战略之比较284连云港旅行社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285观赏型体育旅游的消费市场研究286论导游人员的形象塑造287浅析苏州乐园的发展288浅谈苏州的旅游购物289节事旅游活动的市场化研究—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290旅游饭店产品创新291浅谈酒店职业经理人的培养292浅析旅游景点免门票跟风现象--以江浙为例293城市古街区的开发——以苏州山塘街为例294浅析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的创新经营295论饭店业质量观念的更新--以香格里拉为例296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浅谈瘦西湖景区新的发展模式297酒店如何留住优秀员工-以喜达屋酒店为例298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299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300浅谈宜兴旅游资源都再开发301主题公园赢利模式探析-以迪斯尼乐园为例302扬州餐饮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303旅行社市场不正当价格竞争分析-以苏州旅行社市场为例304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305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苏南为例306论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307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之路-以锦江之星为例308论我国在线旅行服务公司-以携程为例309青少年红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310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311影视主题公园发展的理性思考—以无锡影视公园为例312论我国导游队伍存在问题与对策313浅谈苏州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发展314苏州海外旅游市场开发分析315主题公园赢利模式探究—以常州恐龙园为例316上海世博会对苏州会展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317节事旅游活动的市场化SWOT分析—以苏州市为例318信息时代旅行社的战略管理思考319浅谈民俗节庆旅游的开发320基于消费者心理的餐饮业发展研究321浅谈旅游活动中导游私拿回扣的问题322庐山旅游客源市场分析323论饭店的绿色经营及未来发展324自助游的发展研究325苏州会展业发展研究326女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327度假型酒店发展现状分析328以生态旅游带动苏州旅游发展329国内导游薪酬体制的研究——以苏州为例330中外自助旅游的比较分析331饭店实习生职业素质培养332长三角休闲旅游发展研究333中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比较334浅谈酒店如何培养忠诚顾客——以经济型酒店为例335浅谈酒店的跨文化管理336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337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湿地公园开发策略研究——以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苏州市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苏州市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苏州市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研究
刘佳雪;夏泽宁
【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1(37)6
【摘要】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生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基础.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且结合各评价元素的模糊打分数据对苏州市姑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昆曲的潜力等级为Ⅱ级,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苏州评弹(苏州弹词、苏州评话)的潜力等级为Ⅲ级,整体旅游开发潜力较大.结合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还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9页(P102-110)
【作者】刘佳雪;夏泽宁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
2.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3.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
游开发潜力研究4.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其生态保护研究报告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旅游利用潜力评估以及开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的互动_以_苏_省略_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

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的互动_以_苏_省略_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

规划设计
Ur ba n De sign
滨河空间是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研究内 容, 体现在各个重要节点的深入设计, 以及 对各节点之间的总体韵律感和两岸景观均衡 性的把握。
岸线的设计对于滨水区空间品质有着直 接的影响, 是滨水区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 针对保留岸线与改造岸线犬牙交错的复杂状 态, 我们采用分类设计的方法进行控制, 分 为 “大尺度滨水空间、 小尺度滨水空间、 生 态草坡、 硬质驳岸” 四种典型的驳岸形式进 行深入研究, 确定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并在 总体上进行统一的控制, 以达到既协调统一, 又丰富而具有变化的滨水空间效果。
6 实施策略和步骤
滨水区域的复兴往往面临着复杂的现状 情况、 多种利益主体和较长时间的实施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 为实现滨水复兴的美好蓝图,
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根据何 垛河两侧现实情况和规划预期, 将开发过程 分 为 启 动 — ——推 进— ——完 善 三 个 实 施 阶 段 , 每个阶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建设和用 地建设三部分内容, 并对每个阶段进行项目 梳理和经济测算, 形成经济循环滚动、 环境 有序推进、 地块逐步成熟的开发建设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坚持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 的方针, 继承发扬以桃坞木刻年 画为代表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 继承发扬独特的民风、 习俗, 如端午节、 庙 会、 轧神仙等民俗活动。 规划利用新三馆、 工艺百老汇、 苏昆剧团、 创意产业园、 泰伯 庙等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 科学 研究、 旅游休闲的空间场所。 (表 2)
4 桃花坞旅游发展的特色体现
4.1 独特品格— ——“成就古城旅游的独特 品格”
在资源、 文化、 生活三大特色上统一协 调认知的旅游场所, 桃花坞旅游是从原真的 苏州古城空间、 人文环境中发展出来的, 仍 然有居民及古城的日常生活, 普通市民如同 中外游客一样是行动者, 成就一种带有苏州 情感的古城旅游独特品格。

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_以苏州为例

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_以苏州为例
[ 8] M acCannell (1993 ) 、 Richards (1996 ), [ 9]
Stebbins
( 1996) 区分了一般意义上的 旅游者和真正的文化旅游者 。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 游者是 指那些 对特定的 文化有 特殊 的 喜好 , 在文化旅 游中 明确 地 知道 他们 需 要什 么的 旅 游者 。 Stebbins ( 1996) 称这类游 客为 文 化旅 游 的 “ 中 介” 。 大 众 文化游客是最主要的 游客 , 这 类游客 的出游 动机不 完全 是 文化吸引 , 有的游客 虽然对文 化感 兴趣 , 但 其出游 时还 可 能有探亲访友等其他 的动机 ; 有的游 客出游 的主要 目的 不 是文化 , 文化旅游只 是附带活 动等 等 。 大众 文化游 客喜 欢 比较成熟的产品 , 但是 有的大 众文化 游客通 过旅行 累积 各 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性知识 , 对文化的了解和期 望也较高 。
( Center for T 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 Zhongsh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275 , China)
Abstract : Cultural tourism is the key component of tourism product s as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are rich and of high quali ty in Suzhou . However , the studies on how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tourism in a competitive and sustainable w ay are rarely seen . Based on t he literat ure review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ences from European cult 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 t 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eff ective and sustainable cult ural tourism can be only g ained w hen local culture is grow n in such a w ay as three layers are fully considered and integ rated . T he first layer of cult ural tourism has to be maintained in order to enhance t he image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 ty to at tract invest ment and business . Secondly , the cult ure t ourism has to be developed to at tract specialized group w ho are true cultural tourists . T he tourism products are mainly composed by trails of local famous people in history , art perf orm ance , museums and the Su embroideries in China . All these products are for the seg mented cultural sophisticated and norm ally rich tourist s . T hirdly , mass cultural t ourism product s have to be developed to bring t he economic benef its to the urban t ourism destination like Suzhou . T he mature and the dominant mass tourist products are gardens , amusement parks , old w ater tow ns , such as Z houzhuang . T he authors als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ree layers of t ourism products . The development of t he first and secondary layers of tourism product s ex pose t he cult ural diversity and present attractions to the layer of mass cult ural tourism . M ass cult ural tourist s are t herefore educated and can appreciate the mo re sophisticated and diversified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 s . In t his w ay , the f ormerly specialized cult ural tourism products are developed to be a mass product . M ore economic benefit s can be obtained . On the o ther hand ,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tourism and t he expanding of cultural exchange , local culture w ill be enriched and become more colo rf ul and diversified t han ever . Theref ore , an intergratedly developed of t he t hree kinds of cultural product s can produce a benig n feedback structure to maintain a proper pipeline of tourism new products . Key words : cul tural tourism ; cultural t ourism product ; product structure ; Suzhou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蒋艳【摘要】This paper concluded and sorted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Xu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with 16 indicators cover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resource values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onditions and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s also made according to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在调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分类标准对其进行汇总和梳理,并运用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从资源价值、保护现状、旅游开发条件及潜力三个方面,筛选出16个指标,构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得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权重。

运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作者】蒋艳【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科研处,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临黄海,西襟中原,北依齐鲁,南屏江淮,是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陇兰新经济带双向开放的重要中转地区,也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_基于RMP的分析_贾鸿雁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_基于RMP的分析_贾鸿雁
表 1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分布
类型( 数量) 民间文学类( 6)
表演艺术类( 17)
传统技艺类( 52)
节庆民俗类( 15) 知识实践类( 4)
数量总计
亚类
民间故事与传说 歌谣 音乐 舞蹈 戏剧 曲艺
杂技和竞技 民间美术
传统手工技艺 节庆聚会
信仰民俗( 祭祀、宗教) 社会民俗( 礼仪、习俗) 生活民俗( 服饰、婚嫁)
自 2001 年源于苏州的昆 曲名列联 合国教 科文组 织第一 批 /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0 以来, 非物 质文化遗产 开 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并且随着旅游 业发展从 传统观光型 向 休闲体验型的转变, 成为旅游业的新 宠。近年对 非物质文化 遗 产资源进行旅游 开发 的 研究 日渐 增 多, 主要 是 一些 概念 化 研 究,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 发的 模式、原则[ 1, 2] , 以及 区域 非 物质文化遗产或具体/ 非遗0 项目的 旅游开发 对策研究[ 3- 5] , 通 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 量方 法主要 应用 于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资源价值的 评价, 如孙 青、张捷 在第一 批国 家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名录公布不久所做的5中国首批国家非 物质文化 遗产的旅游 资 源价值评价6 [ 6] ; 石美玉、孙孟 阳的5 非 物质 遗产 旅游利 用中 的 三大环节探论 ) ) ) 以北京为节点的实证研究6 则 首次较系统 地 在/ 非遗0 旅游产品需求研究中运用了定量方法[ 7] 。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RMP 分析; 苏州 中图分类号: F590. 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8141( 2013) 01- 0102- 04
RMP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Suzhou JIA Hong- yan, XU Hong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共3篇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共3篇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共3篇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1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江苏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江苏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参观游览、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帮助旅游者了解文化、历史、人文、科技等领域的旅游模式。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了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在江苏旅游市场中,研学旅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可贵资源。

为了将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针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研学旅行产品的创新开发,推出更加丰富、多样化的研学旅行产品,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研学体验。

首先,我们可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研学旅行产品。

比如说可以从苏绣、苏州月湖、扬州江南黄梅戏、南京夫子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开发以文化艺术、工艺制作、讲述历史和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行产品。

在旅行中,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或者欣赏、学习相关文化艺术知识,从而全面了解江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走近非遗名家”的方式,开发研学旅行产品。

多数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者。

我们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名家作为研学旅行产品的导师,展开一次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行。

游客可以跟随名家的脚步,实地拜访名家工作室、品尝名家餐点、参与名家指导的文化体验等,深入了解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现状。

最后,我们还可以推出“戏剧教育研学旅行产品”。

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以苏州为例

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以苏州为例

2019年12月下半月刊全域旅游背景下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措施研究——以苏州为例臧其林苏州是一座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对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的意义非同寻常,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发展是苏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工程。

系统化挖掘和梳理苏州具有旅游经济属性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苏州古城以及众多的古镇、古村落等整体呈现出吴地文化的案例,规划和构建苏州文旅高度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重点突破,形成苏州文化融合发展的品牌项目。

引言在“全域旅游”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实践性政策的今天,旅游业由过去单一的景点旅游向“旅游+”的全域化旅游转变,旅游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有着2 500多年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城市——苏州的旅游产业也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整合,加速与相关产业高度融合,推动苏州经济发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201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若干意见》,为推进苏州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一体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苏州需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深度体验的旅游新模式,重点是挖掘和整理极具旅游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

2 500多年的不间断性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为苏州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影响力极强的吴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化中七大区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相对完好、传承创新相对突出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

现有的33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08处市级控保建筑以及海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部分都是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经济价值的资源,为全域化建设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一、聚居文化资源彰显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始风貌聚居文化资源很多,但只有那些保存完好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古城、古镇、古村落等原真性聚居文化资源才具有旅游价值。

苏州古城及其周边诸多古镇、古村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资源形态具有或潜在具有旅游经济价值,特别具备全域化、高品质化旅游开发的条件。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江苏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研究,通过对江苏非遗资源的梳理和分析,结合研学旅行的特点,提出开发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策略与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期望能够为江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研学旅行市场的拓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江苏非遗资源进行概述,分析其在研学旅行中的价值与作用。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当前江苏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开发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原则与策略,包括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市场定位等方面。

文章将展望江苏非遗研学旅行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的是对文化传统和活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江苏这样的文化大省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江苏人民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是江苏文化的独特标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保护和传承,可以让后人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江苏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等方式,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对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了学习和旅游的新型教育方式,它将传统课堂知识与实地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视野,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通常包括参观历史文化遗址、手工艺制作、民间艺术表演、民俗体验等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作者:陈亚萍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31期[摘要]苏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

文章分析了苏州“非遗”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开发建议与对策,以期在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下充分挖掘“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

[关键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DOI]1013939/jcnkizgsc201731244随着大众审美和艺术鉴赏水平的提升,游客日益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景点旅游逐渐兴起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生存困境,提高生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

1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势1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众多苏州非遗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禀赋条件,拥有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6项世界级“非遗”项目,苏绣、吴歌、苏州评弹等3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藏书澄泥石雕、苏州碑刻技艺等124项省级“非遗”项目,金属凿刻、发绣等159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205项县区级“非遗”项目,资源优势明显(见下表)。

12苏州旅游发展环境优势苏州作为重点旅游城市,拥有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耦园、环秀山庄、艺圃、退思园)和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和7个景点)两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共计26个世界遗产点分布于苏州,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

苏州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融合发展和新业态培育,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游客满意度稳居全国前列,旅游营销成效明显,为“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圈圈
罔 阁 罔 同 同 阁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9 - 2 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 1 3 Y J A 7 9 0 1 4 8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 J U S R P 2 1 1 A 6 6 ) 作者简介 :蒋丽芹 ( 1 9 7 1 一) ,女 ,江苏姜堰人,剐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从事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
表1
审美性 独特性 完整度 传承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1 0 - 8 8 — 6 每_ 4 4— 2 2 — O
非 常美 非常独特 非常完整
美 独特 较完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较美 较独特 主体 尚存
一般 一般
差 差
位专 家 给 出的数 据进 行 一 致性 检 验 ,得 到最终 的判 断矩 阵 。 最后 将 该判 断 矩阵 进行 一 致性 检验后 ,计算得到各个评价因
蒋丽芹
( 江南大学 商学院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转化为品级较 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 以促进 遗产保护 ,遗
产保护反过来可以促进旅游开发 ,从 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 良性循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价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运用特 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蛄合 ,构 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
子 的权重 。
局部尚存 只剩遗址
1 0 0 0 年 以上 8 0 0 - 1 0 0 0 正 5 0 0 - 8 0 0 年 3 0 0 - 5 0 0 矩 3 0 0 年 以内 相关 较相关 一般 一般 无关 没有影响力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RMP的分析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RMP的分析
收稿 日期 :2012—11—20;修 订 日期 :2012—12—13 基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一 般 项 目“遗 产 旅 游 创 意 转 型研 究 — — 以长 三 角 为 例 ”(编 号 :10YJCZH057);东 南 大 学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预研 项 目“文 化 生 态 视 野 下 的遗 产 旅 游 资 源 管 理 战 略研 究 ”(编 号 : 9513009027)。 第一作者简介 :贾鸿雁 (1970一),女 ,河北省邯郸人 ,副教授 ,管理 学博 士 ,澳 大 利 亚 新 南 威 尔 士 大 学 访 问 学 者 ,研 究 方 向 为 文 化 遗 产 旅 游 。 · l02 ·
(Department of Tour ism,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 1 189)
Abstract:Suzhou had r ich intangible her itages.W hen evaluated by 5 factors,which were tour ism development value,her itage inf luence,devel· opment potential,ecology sensibility and tour ism development condit ions,a high va lue and potential for tour ism development was indicated.A survey on tourism market of Suzhou showed that the public recognition of intangible her itage Wf l8 quite high a n d intangible her ita g e tour ism products were at— tractive to visitor s .The tour ism development of inta n gible her itages could be impr o ved by enhancing creative exper ience,enriching product category a n d diver sifying products combin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模型梁圣蓉;阚耀平【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7)006【摘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又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通过专家访谈及在旅游者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特征,并以游客认知趋势这一客观信息为基础,借助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的量化模型。

随后,以南通市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风筝制作技艺、海安花鼓、童子戏、海门山歌、吕四渔民号子、浒潭花鼓、钟馗戏蝠、仿真绣这八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例,对该模型的普适性及科学性进行了检验。

通过检验得知,该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具体使用方面拥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7页(P96-102)【作者】梁圣蓉;阚耀平【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53【相关文献】1.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例 [J], 王忠;吴昊天2.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赋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测 [J], 许春晓;胡婷3.文化旅游品牌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J], 杨立新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下的旅游开发——以湖北"黄梅挑花"文化旅游为例 [J], 曹刚;李海燕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下的旅游开发——以湖北“黄梅挑花”文化旅游为例[J], 曹刚; 李海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叙事理论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策略——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为例

空间叙事理论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策略——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为例

空间叙事理论下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与保护策略——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为例
许雯;刘韩昕;刘宁;赵屹男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4(40)5
【摘要】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以12处试点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叙事理论的在地性应用为目标导向,在构建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分级评估指标体系对遗产价值进行分级评估的基础上,从时空维度对遗产进行主题挖掘、主体适配和场景串联,进而从叙事场景体系的整体架构及总体风貌控制两个层级探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苏州段)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许雯;刘韩昕;刘宁;赵屹男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的聚落更新——以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为例
2.文化空间视角下大运河天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
3.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
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4.从文化遗产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大运河价值研究——以扬州段水工设施为例5.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
顾金孚;王显成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08(24)9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得到认可,政府和学界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原则人手,构建了评价体系,并结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实证研究.
【总页数】3页(P793-795)
【作者】顾金孚;王显成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5;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基于 AHP 法的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J], 吴娟;甘永萍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J], 张宏乔
3.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 [J], 康丹;刘敏;郝炜;董磊
4.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辽宁省为例 [J], 王明友;李
淼焱;王莹莹
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J], 张凤玲;岑磊;王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张希月1,2,3,虞虎1,3*,陈田1,3,王新歌1,2,3,王甫园1,2,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

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

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

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苏州1引言旅游开发能够使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

文化部普查表明,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约87万项,已颁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总数达到1372项,是名副其实的非遗资源大国。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是文化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单纯的保存和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并且对提高非遗的自身生命力见效甚微(雷蓉等,2012),所以固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和静态的展示并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孙九霞,2010)。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濒危的困境,实现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

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将给遗产带来市场需求,提升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程度,反向促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华春霞等,2007)。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估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否则旅游开发会存在认识的盲目性、定位的模糊性和开发的随意性,进而造成遗产价值流失和市场混乱(张博等,2008;贺小荣等,2013)。

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

文物价值、遗产价值、文化价值并不等同于旅游价值(孙九霞,2010),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是以旅游开发的视角去衡量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对资源的旅游产品可塑造收稿日期:2015-11;修订日期:2016-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63014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7B02)[Foundation: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No.14YJC630146;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of China,No.2014BAL07B02]。

作者简介:张希月(1989-),女,河北保定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zhangxiyue2013@ 。

通讯作者:虞虎(1986-),男,安徽太和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E-mail:yuhuashd@。

997-1007页第35卷第8期2016年8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5,No.8Aug.2016地理科学进展第35卷性进行评判。

旅游资源评价侧重资源本身禀赋条件评价,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侧重外部开发条件评价(沈惊宏等,2013),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则是针对资源内部属性和外部开发条件建立评判体系。

本文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以旅游开发的视角对非遗资源进行价值判断。

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刻画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对旅游开发价值高低进行等级划分,从而更好地判断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开发利用价值,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奠定基础。

2文献回顾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从着重研究遗产保护转向旅游开发与游客体验研究,已有成果表明:旅游展示与解说是影响文化遗产吸引力水平、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展示与解说本身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能够提升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游客体验的质量,引导游客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戴伦·J·蒂莫西等,2007)。

成功的展示和解说需要具有愉悦性、趣味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时间地吸引游客注意力(Weiler et al,2001)。

游客对展示方式偏好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展示方式具有不同的旅游吸引力,遗产静态展示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和提高大众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如博物馆展示(Yoshida,2004);动态的展示方式能够影响展示效果,如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等方式(Hwang et al,2005)。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和载体,依靠动态过程、技艺技法展示、游客体验参与活动、与手艺人的交流等多种动态方式综合而成,因而展示方式的选取和展示内容的组织编排更加重要。

因此,在非遗资源的评价过程中,以游客认可度高的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进行旅游产品衍生设计是资源可开发利用性的重要方面,应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强化国内非遗资源研究中资源可展示性和游客体验性的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国内属于新兴的研究方向,研究历程仅有10余年,资源评价方面多是借鉴《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与评价》(GB/ T1897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思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文化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与丰度等方面选取指标作为旅游开发价值的衡量标准。

此外,以往研究中也纳入了目的地条件和市场条件的评价内容,其中目的地条件是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相关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市场条件则从遗产资源进入旅游市场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

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可归结为3个方面:资源要素条件、目的地条件及市场条件。

已有研究结论中,资源要素条件包括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信仰价值等要素价值,资源可观赏性、独特性、稀缺性等资源品质,资源的完整性、原真性等保护与传承状况(孙青等, 2007;顾金孚等,2008;欧阳正宇,2012);目的地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利益相关者因素、旅游开发经济收效等方面(陈炜等,2011;陈珠芳,2013);市场条件包括遗产消费人群与规模、遗产地市场定位、市场准入难易程度等条件(代凌枝等,2011;尹乐等,2013)。

资源要素价值是对资源内部条件作出的评判,目的地条件和市场条件是对外部开发环境所作出的评判,但均缺少从产品衍生和游客体验的角度对资源属性的衡量。

其中,遗产等级、遗产规模、保护与传承情况、美感度、可参与性和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对旅游开发价值的影响为研究共识。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非遗资源的可展示性与游客体验性评价纳入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中,作为评价子系统之一。

提出可展示内容与形式多样性、产品衍生丰富性、吸引目标群体以及遗产资源本身的传承与影响范围等创新性评价指标,以适应游客追求深度体验的新形势,使指标体系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就研究方法而言,旅游资源评价包括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技术性的定量评价和综合性的定量建模评价(陶卓民等,2009),常用方法有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数学方法、指数综合法、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回归模型、加权求和或模糊矩阵运算等,其中层次分析法为最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

不同于物质实体型旅游资源易于获取测量数据,非遗资源类型多样、可测量性较差,迄今尚未出现针对资源本身的统计数据和测量数据,所以完全的定量评价较难实现。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专家打分为基础测算指标权重,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作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有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非遗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赋分标准。

998第8期张希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3.1评价指标确立3.1.1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1)资源禀赋条件是对资源属性中的内部基础性开发条件进行评判。

衡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旅游开发价值影响因素:①遗产价值。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以遗产自身蕴涵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所以遗产自身价值高低影响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②文化影响力。

指非遗所代表的文化被了解、认识、接受和使用的程度。

影响力大小既体现在非遗文化流行的范围,又体现在流行的程度。

流行范围指该项非遗被普遍接受和采用的地域界限,流行程度指非遗在流行区域内受到群众喜好的程度。

群众的喜好程度越高,参与的积极性越强烈,能够营造出在这一地域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强(张宏梅,2010);③传承集中度。

传承群体的分布越集中,越能形成规模效应,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越适宜进行旅游开发;④资源保护与传承情况。

非遗资源具有活态性,传承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具有较好的展示基础,否则应对濒危遗产进行抢救与保护,而非旅游开发;⑤产品衍生性。

指非遗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能力,即从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化能力,是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

(2)可展示与体验性的评价从市场吸引力和游客体验的角度对资源属性进行衡量,为非遗资源的旅游产品可塑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说,可展示与体验性是资源自身属性的一部分,不同于资源禀赋条件是对内部条件进行评价,而是以打造的旅游产品受欢迎程度衡量非遗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内容包括:①可展示性。

遗产可展示方式和可展示内容的多样性影响旅游体验。

展示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助于激发游客对遗产的兴趣(夏玢,2008)。

②游客体验性。

观赏的美观度、趣味性和是否能够亲身参与都是游客体验性的相关内容,体验性和参与性价值的挖掘能够延长旅游产品链条。

遗产的美观度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可参与性是非遗旅游资源不同于物质实体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所在,在观赏的同时开展可参与性活动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体验内容,加深体验深度(王文章,2013)。

③吸引的目标群体。

包括吸引大众游客群体和专门化游客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