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合集下载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 炼,分类整合。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 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 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 要点交叉重复。
题型二:概括文本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 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 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李万华《雨水》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即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 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 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 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 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 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
考情分析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 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 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 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 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一、段(层)意概括题(1)摘取法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

尤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归纳概括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特定内容概括题(1)原因概括①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

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

②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

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

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③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

“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2) 特点概括①直接摘录词句法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②拼接改写法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③综合句(3)(层)意法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

高考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高考散文阅读之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干设问
题干要求多有 “情感”“如 何”等关键词, 如 2014 年高考四 川卷第 16 题“作 者认为应该如何 欣赏山水及自然 景物?请结合全 文简要概括”
题型 判定
情感 认定类
解题技巧
可采用语境感悟法。就是根据题干 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 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 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 最后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 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 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 理解和体悟,涉及面小,感悟点集 中,尤其是对某个句子的情感认定, 这种方法最为恰当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 散文大多是作者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 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 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 尽量把“因”找全。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三,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 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 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因果探寻 类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有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而“隐性要点”的 寻找需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 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来读一 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 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栏目 导引
第四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二 整体概括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
梳理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概括内容要点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概括内容要点

01【考情分析】本考点对应考纲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着重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理解整篇中心的能力。

本考点涉及的题型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同时也是考查热点,常与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结合在起考查。

归纳概括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

在复习中要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掌握住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组织答案的技巧。

02【概念阐述】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三大题型:层(段)意概括、特定信息概括、主旨概括。

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点。

对于内容要点概括而言,要有立足全局的意识,作答时应做到“点要全、语要精”,条理简明。

1.层(段)意概括层(段)意概括就是对文章某几段或某段的段意进行概括。

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概括某段段意;二是概括多段落的层意。

2.特定信息概括特定信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3.主旨概括主旨,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题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03【设问方式】1.层(段)意概括(湖北卷)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

(《才子赵树理》)2.特定信息概括(1)(2021北京)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心灵的呼吸》(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2)(2018天津)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虹关何处落徽墨》)3.主旨概括(2017全国卷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窗子以外》)04【解题思路】一、层(段)意概括解题技法1.提取词句法。

高考语文复习 第3板块 专题4 散文阅读 考点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 第3板块 专题4 散文阅读 考点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考点二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概括”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概括中心意思往往直指散文的主旨。

散文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情的,对散文形象的概括分析,是散文的常考点。

设题角度一概括内容要点|相关知识|“内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指向特定信息的概括。

|方法思路|1.归纳概括常用的三种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题干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3)合并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合并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可采用“要点①+要点②+要点③”的答题模式。

|解题示例|【例1】局部概括(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任务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任务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 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 物,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 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栏目导航
8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 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 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 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 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 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 的镰刀锤头图案。
栏目导航
9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 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 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 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 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 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 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栏目导航
11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 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 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 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 的特殊感情。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散文阅读真题讲评(结合近四年命题规律)

2024年高考(新高考1卷、2卷、全国甲卷)散文阅读真题讲评(结合近四年命题规律)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以及灯下的笑脸,火中明亮的瞳仁,以及 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一个接地气的话题指向——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 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 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 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 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 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 的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 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雪,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 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 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 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 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能闻 到。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 乡的理由。
9否.做文到观末了点画这二线一认的点句为?子文请表简章明要没,说有作明做者。不到(愿不6在分为回)放忆牛往赋事时予为意放义牛。“赋这予可意以义是”。从你《认为放本牛文是
【观参点记鲁观考一》 迅答:点案做所 的一】到属 《了认散 朝。文 花为①类夕文文型拾章章以即》少回,做年忆教到视性材角了散中来不文也写,出引为紧发导放贴讨来少牛论思年过考赋的《的心予理朝。意,花同写义夕学放拾们。牛》都的从中学快本乐“习写,过文作也写放 牛的的时烦书的恼,回写都忆内写”与得容真“童来实年而看的生感,动;受的②”的确文“章交都就错是事转论从换事”少,。只年掌记握的录了当视年这角的一悲“、朝欢花心忧乐夕理,拾出拒式绝”拔高 放观牛点发阅写的二,读 作意:义没方 时记,做法 被录也到, 回不。了就 忆对①可筛当当文以选年中年生的将、的活放那过刻牛些滤放意生隐的牛美活藏少化虽生的年。然活真“往意切事,义,,”有但从不仍文快正然本是乐经中过“,意读了义也回出”忆的来有的。 表烦过那 达滤恼些 吗甚在 ?;至重塑, 已经从书被作写赋予回者了忆流意这义露种;行的②为其写中,作对不“正态放是度松被”来““意看自义由,””所他“驱野使“孩就的子事吗”?等论的在事强文化”中,,,读放作武牛者侠而就感叹 虚实是已有放经无等或牛,隐,其或实放显已地牛经说渗的入明悲了了当回欢下忆忧经中验乐“和放是现牛实单的感意纯受。义的”,属就于是孩“规子整”的生活悲中欢 【生题解不是忧““非无拔旁析仅一乐都 拘逸高】 要 道是 无,斜理 开意文“束规出是解 放章地义的整这 型“结进意””机种 题的那尾入会义心目生的自种”态,活,”句己之写,鼓上子的还励外作只学表自要考有、露的模在据生放干出“悲式小此对农牛作宇欢的对文,活者宙文学、才忧警不”章作成是 ;无乐惕做品为从 再矛。,出有规套结盾相自这包整合车的应己生全驾写一含的的辕活文作观着判阅里的中心点一断读暂多“态老与理时次,种,把赏解逃出试式是写析,离现题”对作,。做,的要无本出的求试能考 够体自“现现省在个意”人“就识思算考。现的在拒回”“绝答当。强然参后行考来升答我华案就给知、出道寻的了找是”等两“表意种述义不,同”我,的们这观其点一实,点可考以即生读便还可 以有对出其于来他,不观作从点者,事的只叙写要述作言始之的终成围同理绕学,着们便一可来个得核说分心,。在也转:很放能牛共往情事之。于“今日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一.读懂散文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

“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

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

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
⑪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1942年2月在桂林(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叙写寒夜的黝黑,以及“我”在黑夜里慢慢分辨清楚各种物象的感觉, 经验真实,笔触细致,并为下文铺垫,引出“灯”这一写作对象。 B.文章选材丰富,而且角度各异,分别写了平房灯、雪夜灯、姐姐灯、穷人灯、 恩人灯等五种灯光,现实与回忆交错,联想广远,跨度极大。 C.文章写于抗日战争艰巨时期,“灯”除有想象中的普遍意义,也应有时代意义, 文章不仅启发人们思考人生问题,也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 D.引用朋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一语,意在强调我们不仅要靠“灯光” 指引心灵,更要激励自己成为“灯光”,为人燃着,予人恩泽。
这个窟窿是我和三弟挖的,当时只有锨头大,半墙深。为找一把小斧头我 们在刚打好的墙上挖了一个洞。墙打到一XXX高,再填一层土就可以封顶时,那 把小斧头不见了。
“会不会打到墙里去了。”我望着三弟。 “刚才不是你拿着吗,快想想放到哪了。”三弟瞪着四弟。 四弟坐在土堆上,已经累得没劲说话。眼睛望着墙,愣望了一阵,站起来,捡 个木棍踮起脚尖在墙中间画了一个斧头形状。我和三弟你一锨我一锨,挖到墙 中间时,看见那把小斧头平躺在墙体里,像是睡着了似的。
⑥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 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 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 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励。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 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或许已经有人,从黄沙梁抽走了他们给予它的那部分。有的房子倒了,有 的路不再通向一个地方,田野重新荒芜,树消失或死掉。有的墙上出现豁口和洞, 说明有人将他们垒筑的那部分抽走了。其他人的劳动残立在风雨中。更多的 人,没有来得及从黄沙梁收回他们的劳动。或许他们忘记了,或许黄沙梁忘记了 他们。

考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结构(讲义)(解析版)

考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结构(讲义)(解析版)

考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结构(讲)一、必备知识结构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

高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分析散文的结构:一是从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某个局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散文结构形式】(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

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

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

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题型1]分析行文思路或线索分析行文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梳理行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12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各类题型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12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各类题型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准突破一熟记典例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人类与机器的和谐共存,创造了奇迹。

第三步:看结构——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与作者情感◆题目呈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答案】C。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曲解文意。

由第10段“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

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可知,原文只是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得诗”,并没有说其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6分)【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

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

【解析】文章由新宁铁路上车过潭江的见闻出发,从不同角度写“机械的诗”。

文章不仅写了轮船过江时的机械美,还分析了机械为何是有诗意的。

文章写“机械的诗”时,不是只写机械,还写工人的神态、精神等。

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工人劳作时的神情、精神状态与“机械的诗”是相互映衬的,这是根据文章的三处内容归纳而来的,第一处是“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考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讲义)(解析版)

考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讲义)(解析版)

考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讲)一、必备知识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

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概括要点包括两方面的题型:一是局部概括,二是整体概括。

局部概括包括层段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等特点为中心)和因果探寻题。

整体概括大多指概括全文主旨题。

[题型1]局部概括[解题指津]1.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方法(1)特点概括题“三步走”(2)特点概括类试题的解答方法2.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步骤:摘取→合并→舍取→整合。

3.因果探寻题答题思路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

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题型2]整体概括主要包括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和主旨概括两类。

“观点、情感、特点的梳理”题与“主旨概括”题不同,不是对全文主旨的总体概括,而是侧重于梳理全文内容,分门别类地列陈出文本(作者)有哪些观点、情感、特点。

而散文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最主要的信息,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概括散文的主旨,就是对全文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作总体的把握。

[解题指津]整体概括题的答题方法:1.抓形悟神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写作目的等,同时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从散文的“情、志、理”入手。

概括表述时一般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主要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考点二内容要点概括类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
考点阐释
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1。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概括内容要点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7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概括内容要点
[2016·天津卷]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 全文加以概括。
命题分析
题干中含有具体指 向的词语或句子、 段落之类的概括、 理解信息。要求考 生按照要求进行解 读。
◎答题技巧学习
一、解答局部文章概括题目应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筛选的范围
2.注意内容的层次
3.注意整合、概括 的方法
4.要有“因分赋点 ”意识
考点五 概括内容要点
特定信息概括
文章主旨概括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 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 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主要有两大题型:主旨概括题,特定信息概括题。其中,特定信息概括是考查重点。
题型一 特定信息概括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内容要
点。内容涵盖层意概括、原因概括、特点概括等。“特定信息”是指“原 因”“结果”“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
◎近年考向调研
考题一览 [2018·天津卷]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 徽墨。 [2017·天津卷]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
第二,注意思维模式 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说到底,散

原 因 概 括 题
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
要尽量把“因”找全。
显性和隐 第三,遵循 性相结合
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密集的区域,所以一定要 “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 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型解析内容要点概括类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概括。

题型1 主旨概括考点阐释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解题方略内容主旨概括“5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4.段意串联法——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来。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1)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2)写景状物散文。

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3)议论哲理散文。

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答题模板: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典例剖析[例1] (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祖屋农人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噢,原来也是在变的。

那时候,无论上学还是上班,在外面游荡累了,总要回祖屋住上几天。

每到清晨,爷爷奶奶便会在院子里说起话来。

有时是催我们起床,有时则是云彩啦天气啦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原来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话头来打破这农家院的寂静罢了。

早上飘荡在祖屋院里或高或低的说话声,或许是我所有关于故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情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3日,有删改)文中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要求简要说明借“燕子窝”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第二步,纵观全文,抓关键词句解答本题,抓住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

该段以“老成持重”与“一成不变”来形容祖屋与燕子窝,以“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来写北归的燕子,并称燕子为“这家伙”,把自己看成燕子的“老朋友”,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祖屋及相关人与物的情感倾向。

【答案】①对祖屋的依恋,对祖屋及其中人与事物的怀念,②对祖屋始终如一的挚爱。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题型2 特定指向概括×××原因(意义、理由、影响等)体现在①……,②……,③……,④……[例2]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堡雕版冯骥才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察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⑫那么,谁救四堡呢?(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刷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要求本题考查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属于局部概括文章内容。

第二步:纵观全文,锁定区间解答本题,首先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

本题答题区域在⑤~⑩段。

第三步:摘取关键,归纳整合摘取关键句子,概括原因。

第⑤段,从“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可概括出民间的漠视;第⑥段,从“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可概括出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第⑨段,从“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可概括出西方技术的冲击;第⑩段,从“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可概括出政府不重视(经费拮据),专家很少来。

【答案】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每点1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西方技术、现代化、当地民间的漠视、政府和专家不重视”等关键词语即可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