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课件(共92张PPT)
读 一读
pù bù
望庐山瀑布
[唐]王之涣
lú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yáo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朗读指导
日 照//香 炉//生/紫 烟, 遥 看//瀑 布//挂/前 川。 飞 流//直 下//三 千/尺, 疑 是//银 河//落/九 天。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拓展延伸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唐·施肩吾《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飞流”表现出了瀑布喷涌飞泻的情景。
“直下”写出了山之险,水之急。
“疑”字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诗句中描写的景物有: 白日依山尽, 景色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感想 更上一层楼。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再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思考
1.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山、黄河、海
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知识全解
《古诗二首》知识全解我会写的字我会认的字我会多音字(pù)瀑布 飞瀑瀑 (bào )瀑河【串句记忆】中国河北省的瀑(bào )河有没有瀑(pù)布呢?近义词落一一掉 遥看一一远望反义词落——升 遥看——近观课文结构课文中心《登鹳雀楼》描述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精神。
《望庐山瀑布》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
全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拔】这两首诗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朗读时节奏应明快、活泼,要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还要边读边回想书中的插图,同时注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感。
背诵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2.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参考答案】“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远望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的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人视野的广大的万里河山描绘了出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当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惊心动魄。
3.读一读,记一记。
穷尽山穷水尽层叠层林叠翠烟云烟消云散山川名山大川【点拨】每组词的前一个是一个二字词语,后一个是对其进行拓展的四字词语,意思更加明确。
如“山川”是指山和河流,“名山大川”则指著名的大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第一个词语包含了第二个词语,将其限定在自己的范围内。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精美课件(共145张PPT)
sù
sì
夜山
kǒng jīnɡ
sì
相
cānɡ
天苍
wēi
楼
lú
穹
mánɡ
野茫
chén
星
lǒng gài
第三步:趣识汉字
“宿”是会意字。 甲骨文、金文的“宿”字, 外面很像一座房子,屋内有一张席子,席子上面 躺着一个人在睡觉。会意为“住宿”的意思。
第四步:读课文
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
品读释疑
夜宿山寺
危楼:高楼,这里指 山顶寺庙的高楼。 (唐)李白
宿:住宿,过夜。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百尺:虚指,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星星的统称。
山顶寺庙的高楼真高啊,人站在楼上好像一伸手
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今四川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夜宿山寺》写作背景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 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 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 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 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代表作:《静夜思》《望庐山瀑 布》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李白在山间寺庙写的一首诗。 然后再到茫无天际的大草原看一看!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我会认
sù
sì
夜山
kǒng jīnɡ
sì
相
cān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诗二首》鲁迅《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课文讲解本课是一篇杂文,主要讲述北国的景色和历史文化。
文中描写的是冬天的北国,雪花纷飞,大河冰封,极尽寒冷之美。
同时,鲁迅还借用古人对于北国神话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英雄和文化的赞美。
其中,《鹅》一篇描写了北国风光和历史名人,其中最后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对于现代时代的期待。
而《风》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描绘了他游历吴地时窗外的景色,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感受和景色的美丽。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北国风光和历史文化2.认识古诗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3.学会欣赏诗歌,感受美的力量教学内容1.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3.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教学步骤1.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寒冷气息;–翻译一篇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学习《鹅》–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讲述历史名人,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3.学习《风》–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唐诗中的含义;–与《鹅》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古诗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
4.总结回顾–回顾整个课程,让学生再次体会北国的雪景和历史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结语《古诗二首》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北国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对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这种魔力。
《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诗句意义理解:部分诗句含义抽象,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比喻手法,学生难以理解其象征意义。
-情感与意境体会: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的意境,学生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难以深入体会。
举例说明:
-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瀑布”、“鹳雀楼”等生字词。
-运用生活实例、故事情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比喻手法,如将瀑布比作银河,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景象,从而理解诗句的意义。
本节课将围绕这两首古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朗读、理解、赏析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它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首具体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李白和王之涣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与背诵、词汇与句式理解、诗人情感与意境体会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夜宿山寺tánglǐ bái[唐]李白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优质课件(含课文视频)
[本课件含课文朗读、生字、听写视频]
视频
新课导入
王之涣和李白都是非常有名 的大诗人,他们写过许多脍炙人
口的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课文,去学习他们的《登鹳雀楼》 和《望庐山8~742):
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性格豪放不 羁,为人慷慨,常击剑悲歌,常与高适、王 昌龄等相唱和。其诗用词朴实,意境深远, 令人回味无穷。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造句:我很喜欢这座大楼的设计风格。
笔顺: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横宜长,末笔捺宜舒展。 组词:依着 依靠 依偎 巧记:一人穿衣。 依靠
叫 依
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为命。
拆字记忆法:“楼”= “木”+“米”+“女”。
字词乐园—会写字
jì n
笔顺: 书写提示: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 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 尽力 尽心
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读出节奏和停顿, 语调要高昂。
重难点点拨 景色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夕阳傍着西山慢慢 沉没,滔滔黄河朝 着大海汹涌奔波。
重难点点拨 感想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点明登高与望远的关系:
站得高望得远。
课文早知道
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
课文早知道
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课文早知道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
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 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 鹤楼、鹳雀楼)之一。故址在 山西省永济市。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共28张PPT)
《登鹳雀楼》:登,攀登,登上的意
课 题 导
思。诗人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后所看之 景,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 生哲理。
入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
写下的风景诗。通过描写庐山的雄壮与
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王之涣(688—742),是
相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 关 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 链 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 接 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
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 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等。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件8古 诗二首 人教部 编版( 共28张P PT)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生 字 广 场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件8古 诗二首 人教部 编版( 共28张P PT)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更 上 一 层 楼。
就要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件8古 诗二首 人教部 编版( 共28张P PT)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再登上一层楼
调整顺序——“千里目” 就是“目千里”。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件8古 诗二首 人教部 编版( 共28张P PT)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二年级上册语文 课件8古 诗二首 人教部 编版( 共28张P PT)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 王_之__涣__ 登 上 了 _鹳_雀楼_ , 他 抬 头 远望,只见太阳_快_要_落_山__ ,黄 河_奔_流向_海__。看着眼前壮丽的 美景,他想:要想_看得_远_,就 得_站_得_高__。于是他吟诵道: _白_日_依_山尽__,_黄_河_入_海_流_。 _欲__穷_千_ 里__目__, 更上一层楼_。 这就是著名的古诗 《 _登__鹳__雀_楼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4、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夜宿山寺》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3、有感情的朗读《敕勒川》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
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
(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
(电脑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
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
(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近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
三、明诗意。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电脑出示:山、星、诗)
4、站在楼上,李白感受到什么了?
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
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高百尺”是什么意思?
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所以是“危楼”。
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分组读、自由读。
个别读,再评。
6、这时候,李白想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遍朗读。
7、李白还想到什么?(“不敢高声语”)
为什么呢?(“恐惊天上人”)
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高极了。
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教师指导小声读,个别读,齐读。
四、表演诵读古诗。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表演这首古诗。
3、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首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同学们之间合作完成。
教师巡堂参与。
五、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
夜宿山寺
()()高百尺,
手可()()()。
()()高声语,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辰寺诗尺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2、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
“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
“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3、描红(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
4、教师范写。
5、独立写一个。
6、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敕勒歌
一、歌曲导入:
1、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2、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教学反思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
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深刻地理解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呢?诗歌学习结束,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背诵诗歌,并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检查,扩大了检查面,同时也激发孩子的背诵兴趣,这一做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使用。
因为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篇章需要学生去背诵,如何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背诵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前阵子看高老师的教学反思中提到,可以采用多种背诵方式,小组竞赛背,开火车背,快背,慢背等等方法来激发孩子的背诵兴趣,这个给我一定的启示,让我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