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祛痰剂简介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医方集解》)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因此,本章祛痰剂相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因此,治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祛痰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应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一、组成白芥子(克)、苏子(0克)、莱菔子(9克)。
二、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吸用,不宜煎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三、歌括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四、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五、主治痰壅气滞。
咳嗽喘逆,痰多胸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六、方解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
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病等症。
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
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律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
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
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
痰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
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一轮考点方剂25祛痰剂
一轮考点方剂25祛痰剂轮考点每日推送研习方青竹剂知识点祛痰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答:【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的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适应范围】:寒痰、热痰、湿痰、燥痰、风痰等。
【分类】: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生痰剂、温化寒痰剂和治风化痰剂五类。
祛痰剂的配伍规律答:a.痰由湿生,湿主要源于脾肾。
故祛痰剂中多配伍健脾祛湿之药,或益肾之品;b.多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c.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常配伍软坚散结之品,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祛痰剂的注意事项答:a.辨别痰证之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b.对痰嗽咳血者,则不宜应用辛温燥烈之品;c.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方剂01:二陈汤【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或腻,脉滑。
【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理气燥湿;*佐使: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化痰和胃,解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和中。
【注意事项】*本方性燥,故痰燥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配伍特点】*散收相合,标本兼顾。
*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方剂02:猪苓汤【方歌】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利胆胃,胆胃不和诸症除。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临床表现】*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等,苔腻微黄,脉弦滑。
【方解】*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使: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和中,调药。
经方除痰剂二陈汤
经方除痰剂二陈汤除痰剂二陈汤二陈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痰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歌诀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用量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义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29个清热化痰中药方剂
29个清热化痰中药方剂方剂一定喘汤规范名:千金定喘汤(《寿世保元》卷三)。
出处:《扶寿精方》处方: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炮制:上药锉碎。
主治:宜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
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备注:方中麻黄宜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一开一收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为臣;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宜肺平喘,化痰泄热之功。
方剂二猴枣散出处:方出《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名见《古今名方》处方:猴枣12g,羚羊角3g,月石3g,沉香3g,青礞石3g,川贝母6g,天竹黄6g,麝香1.2g。
炮制:上为末,混匀。
主治:清热化痰,镇痉开窍。
主治小儿急惊风,四肢抽搐,痰多气急,发热烦躁,喉间痰鸣。
用法用量:每服0.3-0.6g,开水送下。
方剂三涤痰丸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处方:大黄5斤,炒黑丑1斤8两,黄芩1斤8两。
炮制:上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斤丸药用百草霜1两,煅金礞石粉2两,桃胶2钱化水上衣。
主治:清热化痰,开瘀化痞。
主治痰火瘀结,气急疯痫,湿热咳嗽,喘满胸闷,痰涎壅盛,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每服2钱,开水送下。
方剂四宁神丹出处:《丹溪心法》卷四处方:天麻、人参、陈皮、白术、归身、茯神、荆芥、僵蚕(炒)、独活、远志(去心)、犀角、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半夏、南星、石膏各30克,甘草(炙)、白附子、川芎、郁金、牛黄、珍珠各9克,生地黄、黄连各15克,金箔30片。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面炒,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甘草一两,炙(3克)、茯苓一两半(6克)。
二、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三、歌括1.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2.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苓枳参,橘皮草味地枣仁;益气化痰姜半枣,远志宁心可安神。
四、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五、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虚烦不眠,或呕吐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
痰热内阻,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
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虚烦不眠;蒙蔽清窍,则发为癫痫。
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对于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服之可使热清痰消,惊平痛定。
对于胆热胃逆之虚烦、呕吐,服之则胆清胃和,烦除呕止。
若痰热重者,可加黄连,癫痫可加胆南星等。
本方是从《备急干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
方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七、附方及方论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半夏汤洗、枳实、炒陈皮去白,各二钱(各6克)、白茯苓去皮,钱半(4.5克)、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各一钱(各3克)、粉草炙,半钱(1.5克)、生姜五片、红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减去清热化痰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而成。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一、组成半夏二两(60克)、茯苓一两(30克)、枳壳麸炒,半两(15克)、风化朴硝一分(7.5克)。
二、用法上为末,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疼,气行痰消诸症罢。
四、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五、主治痰停中脘。
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两臂疼痛与四肢浮肿,皆属痰停中院,流于四肢所致。
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
此时,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若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且伤其气。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
以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
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
风化硝软坚润下,使结癖停痰易消。
用姜汁糊为丸者,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而用其化痰散饮。
诸药合用,则燥湿涤痰之力较强,对于痰停中脘者,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推陈涤垢之效。
若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者,亦可服之。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
四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
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
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
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成方便读》)。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祛痰剂是指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饮病的方剂,兹就其配伍与选药略谈如下:1 祛痰剂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祛痰剂适应于治疗各种痰饮病,在治法上应首先消除病理产物,故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寒痰、湿痰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热痰、燥痰选用贝母、瓜蒌、桑白皮;风痰选用南星、前胡、竹沥。
然而众多的祛痰药当中,不论是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顽痰,当首选半夏。
《本草逢源》说“半夏同苍术、茯苓以治湿痰,同瓜蒌、黄芩以治热痰,同南星、前胡以治风痰,同白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诸能也。
”其实半夏并非燥痰不宜,例如麦门冬汤,治肺胃阴伤之肺痿证,方中佐以半夏开通胃气,化其痰证。
半夏性虽温燥,但用量只有君药麦冬的1/7,其温性即减,与麦冬起到相反相成的效果,此以辛燥之品的半夏,反佐麦冬润燥之功,使脾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津复而虚火平,逆气降而喘咳止。
喻嘉言说:“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
”说明半夏通过配伍同样可以治疗燥痰。
2 祛痰剂应配伍理气药为辅痰饮病的形成与水湿有关,水湿凝聚又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杂病广要》说:“人之一身无非气血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大抵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
”又说:“人之气通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宣,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说明痰可致气滞,气滞则津液运行不利又可致痰,痰与气互为因果,故在祛痰剂中应配伍理气药为辅。
《证治准绳》说:“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以及“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等名言是历代医家重视治痰先治气,以恢复津液正常运化的经验总结。
在临床应用中,常首选陈皮。
陈皮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调中,正如张洁古说:“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
”亦可选用枳壳、枳实、砂仁之类。
3 祛痰剂应配伍健脾渗湿药为佐痰饮病的形成虽然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但是痰饮病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方剂学第十六章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属"消法"的范 消法" 畴. 治证:痰证.
祛痰剂
常见的痰证
有 行 之 痰 痰 证 无 形 之 痰 湿痰——痰多色白,伴胸闷,苔腻; 寒痰——痰多清稀; 热痰——痰多黄稠,咯之难出; 燥痰——痰黏量少,或痰中带血; 顽痰——指顽固难愈的痰证; 风痰——指痰在杆经,表现为动风之象; 痰迷心窍——心悸,神昏,癫狂; 痰郁于胃——恶心,呕吐; 痰滞经络,肌肉——瘰疬,瘿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 眩晕,头痛,胸闷,口淡,舌苔白 滑,脉弦滑.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不得应用本 方.
思考题
1,分析二陈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谈谈如 何加减运用? 2,试比较二陈汤与温胆汤功用,主治之异 同. 3,试比较贝母瓜蒌散与百合固金汤功用, 主治之异同.
学习要点
【病机】痰湿内生,肝风内动. 病机】 【治法】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治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解】 方解】 君:半夏—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臣:白术,茯苓— 臣:白术,茯苓—健脾燥湿 橘红—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贝母瓜蒌散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辨证要点: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哽痛, 舌红苔干脉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咳 嗽证,不宜应用本方.
祛痰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组成】 【主治】风痰上扰证. 主治】
痰阻气滞,脾湿生痰— 痰阻气滞,脾湿生痰— 胸脘痞闷,呕恶,时吐痰涎,苔白 腻,脉弦滑. 引动肝风,风痰上扰:眩晕头痛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祛痰剂(4页)
方剂学——第十七单元祛痰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一)祛痰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因痰所致的各种病证。
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故有“百病多有痰作祟”之说。
(二)祛痰剂的配伍规律脾失健运,可以聚湿生痰;肾虚不能制水,水泛可以为痰。
因此,祛痰剂中常配伍健脾、益肾药,以图标本同治。
其次,治痰应注意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
因为痰随气机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要点二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选择相应类别的祛痰剂。
2.祛痰剂用药多属行消之品,易伤正气,不宜久服。
3.对有咳血倾向或痰黏难咯者,不宜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
4.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细目二燥湿化痰要点一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组方原理】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生痰,上犯于肺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于痰湿犯肺,故咳嗽痰多,色白易咯;痰阻气机,胃失和降,故胸膈满闷,恶心呕吐;湿困脾阳,则肢体困倦;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药。
君臣相配,体现了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为佐药。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时加生姜降逆止呕,又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使散中有收。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治痰的通用方剂。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方以“二陈”名之。
【加减化裁】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用于多种痰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方剂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祛痰剂)【圣才出品】
第18章祛痰剂18.1 考纲要求一、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二、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萎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三、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四、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18.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1.概念祛痰剂是指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2.适应范围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化痰息风剂适用于风痰证。
3.配伍规律(1)痰由湿生,湿主要源于脾肾,故祛痰剂中多配伍健脾祛湿之药,或益肾之品。
(2)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又常配伍理气药。
(3)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常结合软坚散结之品。
4.分类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息风五类。
5.应用注意事项(1)应辨别痰证之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2)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对痰嗽咳血者,不宜应用辛温燥烈之剂。
(3)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二、燥湿化痰剂1.二陈汤(1)组成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
(2)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枚,水煎服。
(3)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5)方解表18-1 二陈汤方解(6)配伍特点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寓收于散。
(7)加减应用①若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②若治热痰,可加浙贝母、黄芩、瓜蒌以清热化痰。
③若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④若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息风。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定痫丸(《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定痫丸(《医学心悟》)一、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克) 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嘴,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克) 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克) 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克)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克)。
二、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克熬膏,加竹沥100毫升、姜汁50毫升,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克,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四、功用涤痰息风。
五、主治痰热内扰。
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掣,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声。
亦可用于癫狂。
六、方解痫证之由,每由痰涎内结,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劳力过度,肝风挟痰上逆,壅闭经络,阻塞清窍,以致突然发作。
常以涤痰息风之法治之。
方中以竹沥善能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痰迷大热,风痉癫狂。
”配姜汁,用其温开以助化痰利窍。
以胆星功专清火化痰,镇惊定痫,“主治一切中风、风痛、惊风。
”以半夏、陈皮、贝母、茯苓、麦冬祛痰降逆,兼防伤阴。
丹参、菖蒲开瘀利窍。
全蝎、僵蚕息风止痉,天麻化痰息风,辰砂、琥珀、远志、灯草、茯神镇惊宁神,以助解痉定痫之功。
甘草和调诸药,共奏豁痰宣窍,息风定痫之效。
痫证的发作有轻有重,来势有急有缓,病程有长有短。
一般初起较轻,反复发作则正气渐衰,痰结日深,愈发愈频,证情逐渐加重。
其发作期间,应着重涤痰息风,先治其标。
发作后,则健脾养心,补益肝肾,或调补气血,缓治其本。
定痫丸即属涤痰息风之剂,故适用于由痰热上扰而致痛证发作者。
一俟痫证缓解,则应化痰与培本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扶其正气,以收全效。
方剂学:祛痰剂
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 痰必先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 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 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 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组成
制半夏12g 橘红12g
茯苓9g
甘草6g 生姜
二陈汤
功用(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
湿痰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 胀满,恶心呕吐,或肢体倦怠,舌 苔白腻,脉滑。
方解
二陈汤
君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橘红:行气燥湿和胃
佐 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温胃散水,制半夏
祛痰剂
2023/11/26
方剂学
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除痰涎 治证:各种痰证。
分类、适应症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适用于湿痰证。 — 代表方:二陈汤
2、清热化痰 — 适用于热痰证。 —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适用寒痰证。 — 代表方:小青龙汤
4、润燥化痰— 适用于燥痰证。 — 代表方:贝母瓜蒌散
使 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特点 治痰和治气相结合,祛痰和健脾相
结合,标本兼顾。
二陈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各种痰证之基础 方。 临床应用以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二陈汤
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
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茯苓丸、温胆汤节选自《痰症论》痰是由中医风寒暑湿燥火这个湿邪,湿聚成痰。
痰、湿本属同类。
湿、痰,从病邪角度来讲,都是水湿壅滞产生病理产物所形成。
祛痰剂在中医学中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医对痰这个病理产物十分重视。
常有“怪病多痰”“百病皆有痰作祟”这种说法。
【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痰病概说】┌即是致病之因液有余便是痰┤└又是病理产物▲痰生百病,气为百病之始。
痰为有形之物,必阻气机,与气有关,故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饮无热,无热饮,与它因相合则另当别论。
【痰的类型及治法】痰证。
广义的痰证包括: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由痰引起的病证包括: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闷、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痰核、瘰疠等。
痰证的范围跟我们现代医学所讲咳出来这个痰不尽一样。
中医习惯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两类。
有形之痰就是通过肺气上逆咳嗽所排出来的病理产物,凝聚成痰,无形之痰是有很多,从中医辨证由痰所造成的一些症状,一些反应。
比如说,中医有瘰疠、痰核,这类也是无形之痰,不是咳出来的那个痰。
另外有些症状,比如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癫证、狂证这类也跟痰有关,也属于痰证。
应该说也是无形之痰。
又比如说像癫痫,癫痫很多用祛风痰方法治疗。
另外“无痰不作眩”,痰湿困扰清阳引起眩晕,这也是痰病。
对痰,辨证的分类方面,一般分为五类。
根据痰证的性质来分。
(1)燥湿化痰,(2)清热化痰,(3)润燥化痰,(4)温化寒痰,(5)化痰熄风。
首先,痰是由湿聚成痰的,所以湿邪是形成痰证的根本。
因此燥湿化痰是个最基本的治法。
按寒热、病因来分,因寒邪所造成的湿聚成痰,寒邪影响阳气不能温化,湿聚成痰的,那我们要温化寒痰,因热邪造成煎灼津液,聚而成痰的,要从清热的方法,清热化痰。
如果说由于燥邪影响,燥邪作用于津液,也可以造成出现这种咳嗽痰少,干咳无痰、咳痰起丝丝,甚至于痰中带血,这种燥痰的特点。
十六章祛痰剂
【方解】
·止嗽散·
君:紫菀 — 温而质润,善润肺下气,祛痰止咳。
百部 — 温润止咳。
紫菀配百部:润肺化痰,下气止咳。
臣:白前 — 降气化痰止嗽。 桔梗 — 开宣肺气,祛痰利膈。
白前配桔梗:宣降并施,疏利肺气,化痰止咳。
·止 嗽 散·
佐:橘红 — 理气行痰,使气顺而痰消。 荆芥 — 辛散疏风,透邪解表。 生姜 — 合荆芥以散风寒而祛邪,合陈皮则降逆和 中而化痰。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 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
贝母瓜蒌散
加减变化
⑴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 杏仁、蝉蜕、牛蒡子等以宣肺散邪;
⑵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 玄参、生石膏等以清燥润肺;
⑶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 参、阿胶、白及等以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医学心悟》)
·止 嗽 散·
【运用】 1、本方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 2、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恶寒发
热,脉浮。
3、临证加减: · 原书加减法:
• 风寒初起者,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 • 若暑气伤肺,黄连、黄芩、花粉 • 若湿气生痰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
大枣 • 若燥气焚金,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
祛痰剂
5、使用注意
⑴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⑵辨清标本缓急。 ⑶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引
起大量出血 。 ⑷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
滞留邪,病久不愈。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适用病证:湿痰证。 配伍用药:燥湿化痰药+健脾祛湿药 +理气药。
二陈汤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一、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40克)、礞石一两(30克),捣碎,用焰硝一两(30克),放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侯冷取出、沉香半两(1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9克,日1~2次,温开水送下)三、歌括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四、功用泻火逐痰。
五、主治实热老痰。
发为癫狂惊悸,怔忡昏迷或咳喘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六、方解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为病。
方中以硝煅酸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之性,善能攻逐陈积伏匿之老痰;以大黄之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为臣;佐以黄芩苦寒泻火,善清上焦气分之热;复以沉香速降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
四药相合,下行攻逐之力较猛,为攻坠实热老痰之峻剂。
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
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动心神,则发为怔忡惊悸,梦寐奇怪之状;内蕴于肺,则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则息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或绕颈结核等。
凡此种种病症,见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均可使用本方泻火逐痰,俾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
但本方药力较猛,非实热老痰,以及虚人、孕妇等,均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故虞云:“滚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谦等:“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
王隐君制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
以破石之燥焊,此治痰必须除湿也。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
3,加减法: 可加——枳实 心胸闷痛,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 咳嗽痰黄稠难咯,减半夏量,加——胆南星,
杏仁,贝母
方名 同
小陷胸汤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治痰热互结之咳嗽黄痰证
异 功效 病证 病位 主证
散结消痞 小结胸证 心下(胃脘) 心痞闷为突出
方。
第二节,清热化痰 适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1)
[组成] 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枳实,
橘红,茯苓,杏仁,制半夏
[功用] 清[方解]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 瓜蒌仁——清肺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臣:黄芩——清肺泻火 制半夏——燥湿化痰散结 佐: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4,使用注意:阴虚阳亢,气血不足者不宜 用。
定痫丸(3)
[组成]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
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
僵蚕,真琥珀,陈皮,远志,
丹参,麦冬,辰砂,
[功用] 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主治] 风痰蕴热之痫病。
本方为治疗风痰蕴热痫病发作的常用方。
[重点,难点] 1,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
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3,配伍特点: 不寒不燥, 理气化痰以和胃, 胃气和降舒胆郁。
4,加减法:
心内烦热,加——黄连,山栀,豆豉
口燥舌干,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枇杷叶,旋覆花 眩晕,加——天麻,钩藤 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祛痰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祛痰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茯苓12g,甘草9g,五味子5g,干姜9g,细辛5g。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
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 【加减】: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脾虚食少者,加人参、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
【方解】:方中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
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方剂】:三子养亲汤【组成】: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
【功效】:温肺化饮,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顽固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痰壅气逆食滞者。
]【加减】:常与二陈汤(半夏、陈皮)合用,有助于提高疗效;若兼有表寒,可再合用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下气祛痰。
三药相伍,各有所长,白芥子长于豁痰,苏子长于降气,莱菔子长于消食,临床当视痰壅、气逆、食滞三者之其中哪证重为君,其余为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陈汤·
【病 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胃失和降。
* 《医方集解》“脾虚不能健运,则生痰饮,稠者为痰, 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成痰,随气升降,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解】
·二陈汤·
君:半夏 — 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 — 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
橘皮 — 理气化痰; 白茯苓 — 健脾渗湿以消痰; 生姜 — 和胃止呕; 大枣 — 补中健脾。
使:炙甘草 — 和中,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半夏 + 竹茹
[方论选录]
·温胆汤·
·温胆汤·
【运用】 1、本方为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的主方。 2、辨证要点:虚烦不眠,胸闷多痰,苔微黄腻,脉弦滑。 3、临证加减: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白茯苓三两
·二陈汤·
橘红各五两 甘草炙,一两半
【用法】
· 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主治】
1、湿痰咳嗽证。 2、痰湿眩晕、瘿瘤。
·二陈汤·
痰湿滞肺,肺失宣降:咳嗽痰多色白; 痰阻气滞:胸膈痞满; 脾失健运, 痰湿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湿聚成痰 痰湿上凌于心:心悸; 阻滞清阳:眩晕。
若痰热者,加黄连; 若肝阳偏亢者,加白芍、代赭石、石决明、天麻、钩藤 若痰热内扰者,加酸枣仁、龙齿;
·温胆汤·
3、现代运用: 精神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颅脑损伤后遗症、
神经官能症、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冠心病、 心肌缺血、室性早搏、心脏低电压、心脏神经综合征、 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肺炎、小儿哮喘、 糖尿病、有机磷中毒后遗症、多发性硬化、颈椎病等 属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者。
6、类方比较:二陈汤—杏苏散
温 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温胆汤·
竹茹 陈皮三两 茯苓一两半
【用法】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半盏,姜五片,枣
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上扰心神:虚烦不眠,惊悸不宁。 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4、附方:
·温胆汤·
· 本方(去竹茹)+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 远志 —— 十味温胆汤 功用 :理气化痰,养心安神 主治:心胆气虚痰扰证。
5、类方比较:二陈汤—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清气化痰丸·
【组成】
瓜蒌仁去油
陈皮去白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茯苓各一两
胆南星
半夏各一两半
【用法】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
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
因伤于 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2)常见的痰证
一般之痰证
痰证
流注于脏腑、 经络之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祛痰剂·
中风、癫痫、 痰核、瘰疬、 肿瘤、表方。
使:炙甘草 — 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二陈汤·
1、半夏+橘红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 “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
以利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世补斋 医》
·二陈汤·
【运用】 1、本方为治湿痰证的主方。《成方便读》 2、辨证要点: ·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3、临证加减: · 若寒痰者, 加干姜、细辛 · 若热痰者,加栝楼、黄芩、浙贝母 · 若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天麻、僵蚕 · 若食痰者, 加莱菔子、枳实、神曲
三、使用注意:
·祛痰剂·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痰必 先
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多者, 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 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证治准绳》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配 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清热 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 用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下。
— 燥湿化痰; • 半夏配橘红:即为“二陈”,燥湿化痰, 理
气和中。
·二陈汤·
佐:茯苓 — 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 绝生痰之源)。
生姜 — 和胃降逆止呕。 ·生姜配半夏:即小半夏汤①助二陈以化痰降
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方论选录]
乌梅 — 敛肺止咳。
半夏配乌梅: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二陈汤·
痰热内阻 上蒙清窍:癫痫。 痰热之征:苔腻微黄,脉弦滑。
·温胆汤·
【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治法】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解】 君: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竹茹 — 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温胆汤·
半夏配竹茹: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 无扰心之患。
佐:枳实 — 行气导滞,顺气消痰;
·二陈汤·
3、现代运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型毛细支气管炎、癫痫、糖 尿病、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神经官能症等属于 湿痰所致者。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祛痰止咳、 灭菌、抗炎、 抗肿瘤作用。
5、衍化方:
本方(去乌梅)+ 南星、枳实 -—— 导痰汤 功用: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阻气滞证
本方 + 当归、熟地黄 —— 金水六君煎 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夹痰证。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类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祛痰剂
方剂学教研室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痰证。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祛痰剂·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