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实施意见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宣政〔2012〕46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实施意见宣政〔2012〕46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主动适应示范区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意义(一)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省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事业规模持续扩大、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9市59县(市、区)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2009年末,示范区有中等职业学校284所、在校生50.4万,分别占全省的52.8%、58.4%。
有高职院校50所、在校生32.5万,分别占全省的78.1%、79.5%。
但是,示范区职业教育还存在基础能力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人才培养质量与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与示范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较,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有待快速提升。
(二)机遇和挑战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以来,宣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开放、合作、共赢、互补的主题,加强平台建设,注重产业招商,提高行政效能,鼓励创新创造,形成只争朝夕、抢抓发展的浓厚氛围,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四年来,宣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结构优化中总量迅速扩大。
宣城撤地建市较晚(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地级宣城市),发展基础相对较弱,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但示范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
2010~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15%、14.1%、12.6%和10.7%(见图1),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0.2%、40%、16%和14.6%(见图2),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8.1%、30.5%、26.7%和21.5%(见图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3.8%、18.8%、13.8%和11%(见图4),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8.1%、17.9%、15.2%和13.4%(见图5)。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0、2011、2012、2013年的比例分别为16.8∶47.2∶36.0、15.2∶52.1∶32.7、14.7∶52.2∶33.1和14.2∶52.6∶3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第三产业比重先降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重后升主要是因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取得了成效。
可见,宣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图1 宣城市2010~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图2 宣城市2010~2013年财政收入图3 宣城市2010~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图4 宣城市2010~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5 宣城市2010~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宣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活力(一)以活动增强活力,提高发展成效宣城始终将招商引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积极组织参加皖粤经贸对接会、中博会、广交会等多种形式招商活动,大力推进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实施计划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目录前言 (1)一、基本要求 (2)(一)总体思路 (2)(二)实施原则 (2)(三) 示任务 (4)(四)战略定位 (5)(五)主要目标 (6)二、承接转移发展的重点产业 (10)(一)原材料产业 (10)(二)机械装备工业 (XX)(三)轻纺化工 (13)(四)高技术产业 (15)(五)现代服务业 (17)(六)现代农业 (19)三、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和载体建设 (21)(一)总体布局 (21)(二)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24)(三)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25)四、强化基础设施支撑 (28)(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28)(二)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0)(三)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31)五、保障措施 (33)(一)加快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 (33)(二)创新体制机制 (33)(三)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 (35)(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6)(五)完善支持政策 (37)(六)加强区域合作 (39)(七)加强组织实施 (40)附件一 (42)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工作分解 (42)(一) 加强组织领导 (42)(二)科学规划布局 (42)(三)完善产业政策 (43)(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4)(六)加强财税扶持 (44)(七)加强金融支持 (46)(八)保障土地供给 (46)(九)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7)(十)强化科技支撑 (47)(十一)加快保税区建设 (48)(十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48)(十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49)(十四)引进高层次人才 (49)(十五)加强文化体系建设 (50)(十六)落实目标责任考核 (50)附件二 (51)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责任分解一览表 (51)前言为进一步拓展XX承接产业转移空间,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提高承接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主动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整合我市西江经济带核心区沿江产业发展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XX承接产业转移示区规划实施方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研究——基于宣城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先行区”的实证分析
力、 辐射力和带 动力?示范先行 区如何先行先试 , 为安徽乃至中西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效应? 等等 。 这些是迫切需要解决 的现实 问题 。 就
目前而言 , 安徽九个示范区都在探索阶段 。 本文基 于宣城示 范区有选择地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 实证研究 ,以期为安徽乃至 中西部大规模产业转
0.8 5 0. 0.2 56 5 0. 0. 5O 49
专 用 设 备 制造 业 交 通 运 输 设 备制 造 业 仪 器 仪 表 及 文 化 办 公用 机械 制 造 业
纺 织业
农副食品加 1 : 业
成熟 型 成 熟 型 成 熟 型
衰 退 型
衰 退 型 பைடு நூலகம்
印 刷 业 和 记 录媒 介 的
深远 的现实意义。宣城作 为《 规划》 中的九个示 范 区之一 , 唯一与江浙六个县直接接壤 的示范区 , 是 具有 承东启 西 “ 桥头堡 ” 排头兵 ” 和“ 的战略地位 ;
国家赋予先行先试 的权力 ,这无疑给宣城承接产 业转移带来千载难逢 的历史机遇。 而, 然 宣城如何 抢抓机遇 、突破体制机制约束 ,进一步提升原创
农 副 食 品加 工 业
J7 17 1 4 17 17 .4 .6 . .1 3 .2
食 品制 造 业
纺 织 业
O8 08 O 3 0 0 07 . 8 .1 . . .1 7 7
89 88 84 79 73 .2 .3 .】 .4 .6
纺织服装 、 、 鞋 帽制 造 业 30 33 32 31 29 .8 .0 .9 .0 .3 木材 加 工 及 木 竹 藤 棕 草 制 品业
数据来源 于 2 0 年 至 2 1 06 0 0年长三 角 、 上海 市、 江苏省 、 江省统 计年鉴 。为统一 口径 , 浙 我们 选择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进行计算 。 考虑到数
宣州区梅溪路与水阳江大道东北角规划
宣州区梅溪路与水阳江大道东北角规划为优化城市结构、塑造地区风貌、彰显地区特色,提升城市品质,现依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宣城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编制本次城市设计。
一、规划范围北至奇秀路、梅溪路与水阳江大道,西至长桥路,南至500kV 高压线,东至薰化路、昭亭南路与中央绿轴,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沪渝高速以内片区、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和彩金湖生态新城。
二、规划目标尊重宣城自然特色,保护和利用山水资源,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构建城市系统,力求塑造望山见水有机协调的“山、水、城”格局;精细策划新城空间和功能,以人的体验为出发点,塑造精致雅趣的活力空间和充满魅力的都市形象;把握区域产业转型机遇,构筑开放、互联、绿色、创新的产业高地;传承宣城文风昌盛诗人地的底蕴,呼应清新婉约的气质,通过对新城格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的特色塑造彰显地区的人文底蕴。
三、设计方案1、功能结构:一廊两轴、三心三片一廊——指“敬亭山—彩金湖”生态走廊;两轴——指宝城路城市发展轴和清流路产业发展轴;三心——指商务休闲中心、彩金湖文体生态中心和示范区产业服务中心;三片——指沪渝高速东片区、沪渝高速以西片区以及彩金湖生态新城片区。
2、功能策划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形成吴皖、生态、运动、科技和创意等五类主题文化区,结合不同的文化主题引入节庆活动。
通过旅游活动系统的打造以及对城市风貌、色彩、夜景等特色要素的控制引导,塑造凸显人文底蕴的皖韵新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为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现对该规划设计方案予以公示,2018年3月21日至2018年4月20日,为期30天。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背景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提出了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而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对于具体的建设和推进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过程、目标、任务、步骤、措施等进行规划和部署。
二、总体目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加强供需对接,提高转移效益。
2.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
4.增加就业机会:通过产业转移,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减少就业压力。
三、实施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1.制定规划:制定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2.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参与投资。
3.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服务的便利化、高效化和智能化。
4.引进人才:加大引进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力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5.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6.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8.加强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水平。
四、措施和政策为了确保实施方案的落地和推进,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如下:1.鼓励企业参与:向参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企业提供土地、办公空间等资源的优惠,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发展目标、性质1.规划期限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至2030年2.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⑴市域范围:包括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绩溪县、泾县、旌德县一区一市五县在内的宣城市行政管辖地域范围,面积12340平方公里。
⑵城市规划区范围: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界定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65.5平方公里。
⑶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及敬亭山风景区、扬子鳄湖、周边部分相邻的农田、水域的用地范围,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
包括65 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以及周边 85平方公里左右的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
3.城市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逐步形成“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 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以自然生态和宣城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皖苏浙边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努力成为安徽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
4.城市性质皖苏浙毗邻地区新兴工贸城市、宜居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5.产业发展方向(1)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优质粮油、特经作物、畜牧养殖、特种水产,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禽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大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水泥生产基地、耐磨材料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基地和农用化工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努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发展以“文房四宝”、“江南诗山”等为特色的文化欣赏游;发展以皖南事变发生地、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为特色的红色教育游;发展以胡适、胡雪岩、胡开文、胡宗宪等故居为特色的名人故里游;发展以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太极洞、嶂山大峡谷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游;发展以徽菜、山核桃、灵芝、蜜枣等为特色的品尝美味游,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思考——以宣城市开发区为例
具 潜 力 的产 业 基础 , 托 苏 浙 皖 三 省 交 界 的 区位 优 势 , 依 以开 发
区 为平 台 , 择 具 有 比 较优 势 的 机 电装 备 制 造 业 、 材 原 材 料 选 建
产业 、 医药化 工 产业 、 纺 产 业 、 新 技 术 产 业 和 现代 服 务 业 等 轻 高 行 业 作 为 承 接 东部 地 区产 业 转 移 的重 点 , 既是 安徽 发 展 的 需 要 , 是贯 彻 实 施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战 略 的 重 要 举 措 , 过 示 也 通
亿 元用 于 交通 、 讯 、 通 电力 、 水 、 污等 基 础 设施 建 设 。 供 排 郎溪 开 发 区完 成 基础 设 施 投 入 4 3亿 元 。 宣 州开 发 区投 入 1 3 元 . 3 . 亿 4 用于交通、 水、 供 电力 、 讯 等 基 础 设 施 建设 。2 0 年 , 通 08 全市 开 发 区共 实 现 第 二产 业 增 加 值 5 . 元 , 8 4亿 占全 市 的 比 重 为 3 % , 3
范 区 建设 , 中西 部 地 区承 接 大 规模 产 业 转 移 提 供 先行 经验 。 为
一
、
宣城 市 开 发 区承 接产 业转 移 现 状
宣城 市 共 有 8个 开发 区 , 中 : 级 开 发 区 4个 , 别 是 宣 其 省 分
城 开 发 区、 州开 发 区 、 德开 发 区和 宁 国开 发 区 政 府 批准 宣 广 省 筹 建开 发 区 4个 , 别是 郎溪 开 发 区、 县 开 发 区 、 溪 生 态工 分 泾 绩
业转移的重点 。
关 键 词 :皖 江城 市 带 ;宣 城 市 开 发 区 ;产 业 转 移 ;现 状 ;建 设 中 图分类 号 : 17 F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7 2 1 ) 4 0 4 — 3 6 2 0 4 (0 0 0 — 0 1 0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的通知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4.28•【字号】宣政秘〔2018〕25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其他规定正文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业经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宣城市人民政府2018年4月28日宣城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皖政〔2017〕70号)精神,突出招大引强工作导向,结合我市招商工作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适用范围1.本政策所指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是指: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美元(外资项目)或5亿元人民币以上、增资扩产3亿元以上,符合宣城市主导产业规划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美元(外资项目)或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文化、旅游、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2.轻资产化的省级科创团队、高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优质上市公司(市值100亿以上或上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5亿元以上)直接投资项目,可以不受固定资产投资额限制。
3.符合“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导向,人工智能、3D打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平台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类别,且承诺正式运营后年税收不低于1000万元的项目。
二、优惠政策1.用地支持。
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土地优先供给。
重大制造业类项目运营前五年内(不含建设期,建设期在投资合同中另行约定),累计亩均税收达到50万元/亩,即可享受2万元/亩的奖励,累计亩均税收每增加5万元/亩,奖励增加1万元/亩,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投资方实际购地成本。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宣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界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和区域性综合枢纽)、带动皖南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的示范区。
一是加快集中区建设。
规划建设皖东南集中区(以宣城经济开发区和宣州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设立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皖东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物流园区(5平方公里)、高教园区(10平方公里)、铁路站场及站前新区(10平方公里)。
二是进行组团发展,主要是宣郎广宁工业组团和泾旌宁宣生态经济和旅游文化组团。
三是进行带状开发,主要是环状旅游带、沿边经济带和承东启西综合开发带。
在建设集中区、组团发展、带状开发的格局下,重点承接十大产业,即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包括铜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综合能源、旅游文化休闲、物流和以光电、光气、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为主的部分高新技术。
目前该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要措施是八项:一是定于26日召开动员大会,出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细化示范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跑省跑部,密切与长三角等地政府、开发区、企业的联系,加强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横向对接。
四是编制专项规划。
修改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集中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区详规、重点产业规划。
五是研究配套政策。
在融资平台、土地改革、商务成本、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六是加快项目建设。
七是加强宣传推介。
八是建立考核机制。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11年3月15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合发〔2011〕4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结合县情实际,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培育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肥东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步骤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承接产业转移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数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6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170亿元。
三年见成效。
产业承载空间进一步拓展,推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有效对接,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打造对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承接平台,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08亿元,引进县外资金达274亿元。
五年大发展。
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度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与合肥市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镇承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宣城市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马 英俊
( 辽 宁大学经济 学院
【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其
研 究的两 大重要课 题 。本 文 以宣城地 区承接 产业转 移的 能力为研 究对 象, 结 合 宣城 地 区的 实际环境 , 从 经济社 会综合 发展 水平 , 科 研能 力 , 市
2 、 产 业 结 构 趋 于 合 理
自《 规划》 颁布 以来 , 皖江经 济带 的产 业结 构 有 了较 大 的调 整, 其非农业 经 济 的 比重上 升 到 了 8 9 . 2 7 %, 农 业 经济 下 降 为 l 0 . 7 3 %, 低于省 1 4 . 8 6 % 的平均水 平 。合肥——马 鞍山—— 芜湖是 安 徽 的经济发达地 区 , 也是物 流 、 钢铁 、 商 贸服务业 的核心地 区。在 金融危机之后 , 这 三 个 城 市 的 产 业 扩散 效 应 , 使 整个 皖 江经 济带 非
l 1 0 0 3 6 )
低, 其 在技 术 和 管理 能 力 上 很 难 实 现 进 口~ 加 工一 出 口 的 生 产 模
式。
场 需求和政 府政 策等方 面进行 具体 阐释 分析 , 并提 出改 善 和提 高承 接
产业 转移 能力 的建议和措 施 。
在土地利用上 , 一方面 , 企业 面临烦琐 的申请 、 审批土 地制度 ; 另一方面 , 政府在 土地 占用和置换方面未能 出台相关的政 策 , 补偿 机制具有随意性 , 从 而加 大了失地农 民与企业 、 政府之 间的矛盾 。
3 、 机 会 分析
【 关 键词 】 皖 江城 市 带; 产业 转移 ; 战 略定位 2 0 1 0年 国 务 院 批 复 的 《 皖江 城市 带 承接 产业 转 移示 范 区规 划》 , 将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建设纳入 了国家发展 战略规划之 中。宣城作 为皖江城市带 一员 , 将 会迎来经 济发展 的 新 契机 。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的现 状 ’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融合文化“六力” 提升区域竞争力——安徽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之文化策略研究
片 “ 海 ” 即以 “ 化 ” 蓝 。 文 提升 为 突破 口. 强软 实 增 力 , 强承接产业转 移 的竞争 力和承 载力 。 增
从历 史演 变来 看 , 宣城文 化 的发展 是 不断 吸取 多种 文化 的结果 , 是典 型 的多元 文化 、 合文 化 。 混 一 是吴 越文化 。表 现 为粗 犷 中蕴 涵 秀慧 、 细腻 、 雅 ; 精
重 视教育 和教 化工 作 , 推动 宣城 形成 良好 的学 风并 培 养 大批 人 才 ; 外 , 民文 化 和 商埠 文化 也是 重 此 市
要 的 表 现 形 式
22 宣城 文 化 对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影 响 .
力, 增加 了产 品的 附加值 ; 同时 , 域文 化有 利 于形 地
州予院
J u n l f h z o olg o r a o ih u C l e C e
21年 1 00 0月 第 2 4卷 第 5期
0e.2 0 t 01 Vo .4 No5 12 .
融合 文化 \ ” 提 升 区域 竞 争 力 “ 六力
— —
安 徽 宣城 市 承 接 产 业 转移 之 文 化 策 略研 究
1 文 化 对 区域 经 济 及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重 要
作 用
其一 ,文化 资源是 区域经 济增 长 的重要 资源 。 区域传 统文化 资 源为地 方 的经 济 贸易 、招 商 引资 、
产 品开 发 搭 建 了 良好 的平 台,带 动 了地 方 经 济发 展 ; 品的文 化 内涵提 升 了产 品的影 响力 力 和吸引 产
江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 机 遇 . 面 临 的 也
有 助 于提高产 业转 移 的效 率 , 强 承接产 业转 移 的 增 竞 争力 和承载 力 。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进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宣[2010]165号【发布部门】宣城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12.31【实施日期】2010.12.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宣〔2010〕165号)为深入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中部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宣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示范区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推进示范区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是搞好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障,是衡量示范区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定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文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生态建设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全市要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引导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更好的项目、企业和产业落户我市推进发展,真正实现科学承接、绿色承接。
以生态建设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以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生态创建的根本内容,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切实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构建扎实的环保工作群众基础。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努力把宣城建设成为一个投入低、产出高,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示范区,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幸福区,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要点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4月编制指导:殷君伯(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董磊(宣城市发改委主任)李曙光(宣城市发改委副主任)编制人员:闪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香(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周毅(宣城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徐振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娄径(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目录宣城市地处皖江城市带的东部,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是我省东向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市包括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国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市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探索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通过科学承接,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规划范围为全市五县一市一区,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背景及意义通过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外溢性。
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趋优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
长三角地区目前面临着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经济腹地的支撑。
在宣城市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共建区域经济板块,有利于毗邻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效地解决产业同构和内耗问题,进一步提升原创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宣城市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长三角地区西进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依托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既是安徽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示范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4月编制指导:殷君伯(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董磊(宣城市发改委主任)李曙光(宣城市发改委副主任)编制人员:闪辉(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香(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周毅(宣城市发改委地区科科长)徐振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娄径(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目录宣城市地处皖江城市带的东部,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是我省东向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我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全市包括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和宁国市,面积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
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市县,优化产业分工布局,探索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通过科学承接,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规划范围为全市五县一市一区,规划期为2009—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背景及意义通过近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外溢性。
设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趋优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
长三角地区目前面临着土地、人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制约,产业结构亟须升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经济腹地的支撑。
在宣城市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共建区域经济板块,有利于毗邻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有效地解决产业同构和内耗问题,进一步提升原创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是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为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宣城市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长三角地区西进的“桥头堡”,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极具潜力的产业基础,依托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设立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既是安徽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示范区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先行经验。
三是有利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带动皖南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区的结合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通过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我省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开发秩序,探索山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我省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制度,信息技术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调整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
同样,这些变化也彻底地改变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特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背景、条件,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衰落产业、弱势产业的转移。
(一)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调整和我国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国内外产业转移均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将对国内外产业转移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亚太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从国际范围来看,亚太地区成为国际资本、跨国公司移理想的投资场所。
而我国由于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国际产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等途径向中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世界各大经济实体、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中国。
长三角是产业吸纳的重点地区,我国每年约一半的外资流入这一地区,同时,长三角也正在成为世界性的总部经济地区。
国际服务业向中国的转移也明显加速,2003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吸纳和承接的外商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并出现许多突破性进展:合同外资金额大幅上升,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些跨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
2、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始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从国内范围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政策、区位与劳动力的相对优势,承接了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大规模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经十多年的成长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那些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已经趋于成熟,受资源、劳动成本和环境、市场等综合因素影响,部分产业开始逐步向其省内发展中地区和国内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地转移。
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上海因申博成功,2010年前就将有数千家企业外迁,一批传统产业将退出上海。
安徽省驻粤办提供的材料显示,家电龙头美的、科龙、华凌、格兰仕等都通过各种方式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我省,广东碧桂园已经确定将总投资逾180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入户安徽,一期20亿元在巢湖兴建度假村的项目已经启动。
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受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要素成本的影响,从20世纪末,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部分产业开始进行梯度转移,如广东的建材业、苏南的服装加工等。
目前,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皮革、制鞋等产业转移较为迫切,电子信息、家电等也在开始寻求出路。
如深圳的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
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如竹木加工、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
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
有关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安徽省承接来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明显提速,全省利用省外资金达到1557.2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来源地;省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中,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市到位资金占54.6%,其中,省外投资中居首位的浙江,目前已有40多万人在安徽从事商业活动,在安徽的浙商企业超过1300家,投资总额逾1000亿元,创造了25万多人次的就业机会。
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
从转移的条件看,安徽是最充分、最便捷、效益最高,也是最有前景的地方。
3、国际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产业转移由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形成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否对于由劳动分工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还难以判断,但至少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近一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型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非市场化因素逐渐市场化,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国民待遇的实施,国际比较优势不再具备,面临着产业转移或升级换代的抉择。
广东省正在实施的“双转移”战略,是应对这场风暴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发展中地区应审时度势,抓住订单转移历史性机遇,扩大这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为后续的产业转移提供保障。
(二)承接成效及主要问题目前,与宣城市毗邻的长三角地区主导产品大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极精细化工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等。
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宣城市要成为我省“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实现在中部崛起的先行区”的要求,全市上下深入推进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融入苏浙沪、接轨长三角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抢抓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推进交通、体制、政策、产业、市场、要素等方面的接轨与融合,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34亿元,投资超亿元的项目近百个,引进资金的70%以上来自于苏浙沪地区,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汽车零部件、机电、建材、制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
开发区建设明显加快。
围绕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全市8个开发区(4个筹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承载功能日趋完善。
宣城开发区“百日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征地拆迁全力推进,园区面积不断扩大,落户企业迅速增加;宣州开发区东区基本建成,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宁国、广德开发区发展势头良好,规模迅速扩张,主导产业逐步形成;郎溪、泾县、绩溪、旌德4个筹建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在不断加快。
承接产业的规模呈递增趋势。
全市投资额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大部分均落户于4个省级开发区。
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30多个,如: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宣州农用化工产业集群、广德广信农化光气生产基地、郎溪箱包产业集群、宁国机电产业集群等。
承接产业的层次有所提高。
部分承接转移的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安徽森泰集团研发的装点奥运“鸟巢”的环保地扳、安徽锦洋氟化铝采用国内最先进工艺生产的干法氟化铝、安徽先求药业生产的新型治疗糖尿病药品——格列奇特缓释片等。
宣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承接产业结构问题。
外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农业投资偏低,服务业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
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金融、社会中介等服务行业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不足。
二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等因素,导致产业空间布局缺乏统筹协调,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产业同构,企业之间不能形成上下游关系,导致行业整体效益偏低。
三是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金融创新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
四是承接载体建设相对滞后。
开发区规划缺乏前瞻性,重要功能区、专业园区的控制性规划和供电、给排水、环保等重大专项规划缺失。
落户项目的层次不高,区内产业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
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交、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承接转移的有利条件当前,宣城市要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在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着力增强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在互动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
1、宏观背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