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合集下载

中国大事年历表

中国大事年历表

文学常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夏(前2070—前1600),商(—前1046),西周(—前771),春秋(—前476),战国(—前221),秦(—前202),西汉(—9),东汉(25—220),隋(581—589),唐(618—906),五代十国(—979),北宋(960—1127),南宋(—1276),元(—1368),明(—1644),清(—1912),中华民国(—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西周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世官制④刀耕火种⑤井田制(土地国有制)⑥官营手工业(主导)⑦青铜铸造业繁荣二.春秋①世官制②铁犁牛耕③私田,井田制遭破坏,鲁国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④小农经济⑤老子(道家),孔子(儒家)《诗经》三.战国①世官制②铁犁牛耕③商鞅变法,废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④庄子(道家),荀子和孟子(儒家),墨子(墨家),商鞅和韩非子(法家),楚辞《离骚》屈原,⑤发明“司南”四.秦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世官制(先秦)⑤小篆,隶书⑥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五.汉①郡国并行制②推恩令③察举制④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⑤东汉杜诗,冶铁工具,水排。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⑥青瓷⑦素纱禅衣(丝织技术高超);陆上丝绸之路,被称“丝国”⑧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⑨汉武帝,太学⑩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1汉末,楷书○12汉赋,西汉华丽恢弘,东汉清新活泼。

○13商品买卖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魏晋①九品中正制②草书,行书③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七.隋①科举制②白瓷③江东地区,曲辕犁(标志耕犁技术的成熟)④雕版印刷八.唐①三省六部制②筒车③南青北白,唐三彩,秘色瓷④草市遍布,夜市繁荣⑤唐诗⑥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造纸术外传九.宋①分割相权: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②髙转筒车③五大名窑,海上丝绸之路④商业繁荣,打破了市坊界限,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⑤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创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陆九渊(心学开创者)⑥毕昇,活字印刷术。

高中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丨考纲考点分析

高中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丨考纲考点分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丨考纲考点分析考情分析考点解析宽广的开放之路—改革开放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1)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3)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改革: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概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概览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成立苏维埃政府,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遵义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35年12月延安
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概览
会议名称
时间地点
内容
影响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
八届是十一中全会
1966年8月北京
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革进行再发动。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成为文革的指导方针。
中共九大
1969年4月北京
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时间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阶段测验五(第9-10章)

中国近代史阶段测验五(第9-10章)
B、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
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同年(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参见教材P153。
12、邓小平南方讲话先后视察的地区不包括( )。
A、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
B、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
C、英国伦敦金融城
D、联合国大会上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2005年11月,他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发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参见教材P161。
17、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
A、深圳
B、珠海
C、武昌
D、南京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南方谈话)参见教材P154。
13、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是在( )。
【答案解析】: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准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修改宪法,还建议不设国家主席。参见教材P137。
6、江青等人在1974年年初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把矛头指向(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江青等人在1974年年初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参见教材P138。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总结归纳(整理后)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总结归纳(整理后)
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
3.总结概括了十条基本经验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我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中国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
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最重要,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组织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中共八大
1956年9月
北京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大会同时强调,在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得出了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把中国加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④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导学案

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
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合作探究】——我自信,我参与,展示点评我最行
1、“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任意挑选”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
分别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经济体制引入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专题三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3

专题三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3

(
)
[解析]
“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
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 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 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 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4)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 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
本目标。
•为什么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作 为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标志? •提示:(1)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 场经济,从而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 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 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 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
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工业改造” 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 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记“一化三改造”,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3、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内容:三大改造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1992年,某某证券交易所15支上市股票价格三天之内暴涨570%……第二年初,全国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增加到2 700多个,是一年前的20多倍……全国消费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3%,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上涨50%以上。

对于这种经济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A.改革开放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B.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后,经济发展出现过猛、过热情况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以后,经济建设出现了新高潮D.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涌入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异常发展解析:股市暴涨、物价上涨都是经济过热的典型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2.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 )①南方谈话②中共十三大召开③中共十四大召开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十三大召开于1987年,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所以②④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②④。

1992年春南方谈话和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故①③正确。

答案:B3.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④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 D.①②③④解析:1992年,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项。

④错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答案:A4.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作者:王莹来源:《商情》2013年第03期【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的经济,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信用的经济,法制的经济。

这些基本要求所表达的自主、自由、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所以,着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说明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写入宪法,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根本大法中确定下来。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一次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处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因为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也面临着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形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许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借助市场机制的功能走向高度发展之路的。

实践证明,我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也有一个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间题。

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社会主义也可以选择和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市场经济体制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本身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社会制度而存在。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所采取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社会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生产关系。

历史上的各大会议

历史上的各大会议

中共一大(必修一P55)时间:1921年7月地点:前期上海,后浙江嘉兴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意义①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③中国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中共二大(必修一P55)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内容: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房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八七(汉口)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背景):①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革命政变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失败②党内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处于危急时刻内容: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为日后当党内“左”倾思想的蔓延埋下伏笔。

文家市决策(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湖南文家市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②否定了打长沙的计划,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③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修一P55)时间:1931年11月地点:江西瑞金内容: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意义):推动抗日反蒋斗争更快发展,为解决土地问题做出了重要保障遵义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直接原因:企业没有自主权 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案例分析之二 材料一:河北省邯郸钢铁总厂是1958年建设的老厂。
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 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 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
材料二:(1991-1995)5年来,邯钢坚持走集约化经营 的道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了低投入、高产出的 良性循环。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 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实 现利润由0.5亿元增加到7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93.4%。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条票
80年代的布票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2.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 化。 “具体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 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目标,必须 坚持……的方针,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特点
资源配 置方式
积极 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
基础性调节作用
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克服市场盲目性
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 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 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何方?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新 体制正在建立之中,而旧体制仍在运行。早在1990年初, 江苏宜兴一个名叫蒋锡培的年轻人成立了一家生产电线的 小作坊,当年实现销售500万元,第二年达到1 800多万元, 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却遇到了问题。 “要想更好发展确实是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比如我要贷 款就贷不上,我的税收肯定就比人家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这是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者的共识,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后的六年间,即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中国的改革进入了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战场是在农村。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为发端,在整个农村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农村体制改革的浪潮,也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里的工商企业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即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在这一阶段整个体制还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而市场调节的部分刚刚开始萌生”,常修泽长期从事体制转轨研究,他认为,这一阶段的改革特点在于正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索一种全新的体制模式。

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十二届三中全会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全国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知识竞赛题(有答案)

全国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知识竞赛题(有答案)

全国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知识竞赛题全国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知识竞赛题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A)。

A.《论语》、《孟子》、《中庸》B. 《老子》、《庄子》、《孟子》、《墨子》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D。

《周易》、《论语》、《孟子》、《大学》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出自( B )。

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3、《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部集,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许多名篇佳句传唱千古。

其中,首篇《关睢》就有一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D)。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4、“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 A )。

A.孔子讲学的地方 B.老子讲学的地方C.庄子讲学的地方D.墨子讲学的地方5、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是( B )。

A.《灵宪》B.《甘石星经》C.《授时历》D.《大衍历》6、石代军事家( B )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至今仍深受国内外军事专家的重视。

A.孙膑 B.孙武 C.孙策 D.孙权7、四川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目前还在发挥着作用,是由( A )主持修筑的。

A.李冰B.西门豹C.大禹D.徐霞客8、西汉时期,我国的数学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时的( C )一书中,就出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有关“勾股定理”的描述,比西方早了大约500年。

A.《国语》B.《韩非子》C.《周髀算经》D.《左传》9、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的著作(C)中记载有“人工呼吸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A.《景岳全书》B.《脉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10、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描写的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C )和( C )。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江苏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17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轻巧识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②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③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轻巧识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史论术语——填后背诵]1.(2019·海门一模)中共中央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B.农民获得了土地买卖的自主权C.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取代D.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A 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

2.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观察下面图表,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社会主义改造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92年之后,A项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B项正确;我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D项是2001年。

3.《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 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解析:选C 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

改革:前15年和后15年

改革:前15年和后15年

改革:前15年和后15年作者:宋养琰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2期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在这30年中,大体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即前15年(1978—1992年)和后15年(1992—2008年)。

前15年中,起决定作用的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并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到来,它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在此后的6年里,即从1978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起动阶段,并把改革的主战场在农村,废弃了“人民公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有了生机,他们可在或多或少的几亩土地上种植自己认为有利可图的庄稼,解决了多少年未能解决的吃饭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里对工商业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改革,即通常讲的进入了“乔厂长”时代,即厂长负责制代替党委负责制,强化科学管理与经济核算,追求计划平衡与最优化,因而工业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不可否认,在这个时期,就整个经济而言,还是以计划经济为指导,但从中已经可以清楚看出,市场调节优越于计划调节的显著特征。

但是,“乔厂长”的寿命很短,很快出现了局限性。

加上这时在苏联以及东欧的一些计划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都开始出现了计划经济的“末世”,计划经济不灵了。

在这种国内和国际因素综合推动下,市场经济很快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以及工业等领域发酵、传导和推进,市场交换在扩大,大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

会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建设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四次影响中国的三中全会

四次影响中国的三中全会

四次影响中国的三中全会
从中国重大改革决策和部署看,先后有四次“三中全会”决策,与之相对应的是形成了彼此区别又彼此相联系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随后启动了农村改革,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动阶段。

第二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有系统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目标。

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阶段,即在农村改革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开启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次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50条。

这是在确立了创建新体制的目标之后的“建立新体制”阶段,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在原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改革。

第四次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共计42条。

这是在初步建立了新体制的基础上的“完善新体制”阶段。

1993年11月党的第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

1993年11月党的第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

1993年11月党的第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什么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2013年10月10日 21:00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分享到:
1人参与00条评论0
本文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
十四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既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落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国务院调整经济发展计划,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各项部署。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九十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

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户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的先进典型。

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大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相继放开;中央银行的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

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中国大地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

在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理解不够全面,认识上发偏差,同时由于旧的调控机制逐渐失效,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善,致使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主要是房地产热、开发区热以及乱集资、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等,投资规模过度扩大,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

党中央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果断作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

从1992年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一再提醒全党,要防止发生经济过热现象,把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1993年3月,党中央着手解决乱集资、乱拆借和经济过热问题。

6月,中央决定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突出抓金融工作,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

这主要包括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和流通环节,控制投资规模,加强价格监督等。

这次宏观调控,除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外,主要着眼于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运用经济办法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