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8)》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
2. 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
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同学们,当你走进农村你会发现,许多地方的房子变高了,马路变宽了,
过去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不再是一首儿歌,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为什么二三十年前的儿歌在如今能成为现实呢?
一、农村的改革
1.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2. 试点:1978 年初,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开始对农村政策进行大胆调整。

3. 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影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出现巨大变化。

改革的背景
材料:
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营管理体制。

它过于集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长期停滞徘徊,到1978 年底,全国还有上亿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人民公社体制(农村改革的根本原因)
1978 年的安徽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
1978 年安徽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安
徽省委制定了什么措施渡过难关?
安徽省委制定的借地种粮的政策
小岗村开始改革尝试的直接原因
改革的历程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 岁。


一年后的小岗村
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2、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体验阶段: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决议:1984 年10 月《,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 内容
(1)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2) 所有制形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3)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推进:到1987 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取得
引人注目的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78 年-----94.8%
国家关于城市改革的总方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材料一:在沈阳市区的一条马路上
当时买铜是不能到对门生产铜的冶炼厂买的,而需要到几千公里以外的南方去买。

大概运费起码每吨增加四五百块钱.
我们归机械部管,他归冶金部管。

我们的原材料是机械部调拨给我们,当时是计划经济,国家给下任务,所以企业之间根本不存在直接对话。


材料二(1984 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时)
欢迎我的是53 份请调报告。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张瑞敏(海尔)材料一说明了计划经济下国家是怎样管理企业的?
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

材料二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职工缺乏积极性;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以致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
吃企业的“大锅饭”。

5. 阅读分析材料
材料1:安徽省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回答:(1)“大包干”实行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首先保证的是哪方面的利益?“大包干”的结果怎样?
答:首先保证国家的利益;
结果:以“大包干”为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
个体经济有什么不同?
①背景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经过土地改革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纠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所有制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后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仍是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本质仍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③经营方式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基本上是家庭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制则是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

④土地性质不同:
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下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家庭联产承包制下是土地公有,不能买卖。

导行阶段: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建立:1992 年10 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推进:1993 年11 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 意义: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探究:(1)当时,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农村改革是否成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关系到全国改革的总体成效。

(2) 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历来滞后于工业,这不但影响到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3) 我国长期以来在市场供给上属于短缺型经济。

例如,当时,粮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亿万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这些难题。

从农村抓起,从农业着手,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4) 农村地区受计划经济的束缚相对较小,便于突破。

【问题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

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课堂练习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是在()
A.“文革”结束之初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建立后
2.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A.国有企业
B.农村
C.城市
D.沿海地区
3.“它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上述材料评论的是()
A.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 年3 月,福建省55 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推行公司制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废除国有制
5.1993 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

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政策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改革有何关系?
探究: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提供了经验;城市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延续和发展。

两者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