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若虚诗学理论及其形成

合集下载

金代文学;王若虚;诗文;情感内涵

金代文学;王若虚;诗文;情感内涵

作者: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唐宋文化转型背景下的韩愈诗文研究"(20ZWE241);
作者机构: 1
出版物刊名: 保定学院学报
页码: 6-刘丽华[1]页
年卷期: 2022年 第2期
主题词: 王若虚是金代学术的集大成者,在诗文创作上亦颇有造诣,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平淡真切的亲情、深挚隽永的友情、随和洒脱的旷达之情以及悲天悯物的仁者之情.重视诗文的情感抒发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同时也和王若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亦是王若虚本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
摘要:
I207.22the literature of Jin Dynasty;Wang
Ruoxu;poetry;emotional connotation。

试论王若虚的词学观

试论王若虚的词学观

试论王若虚的词学观摘要:王若虚是金源文坛领袖,于诗文有极深厚的修养,其《滹南诗话》有词论二十三则,表现了“是苏非黄”、诗词同一等词学观,在金代词论中既有代表性,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王若虚词词学观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自号慵夫。

他是继赵秉文之后,与元好问齐名的金朝文坛领袖。

王鄂在《滹南遗老集引》中说:“先生性聪敏,蚤岁力学,以明经中乙科。

自应奉文字,至为直学士,主文盟几三十年。

”[1]可见王若虚曾长期主盟金朝文坛。

王若虚于诗文有极深厚的修养,其《滹南遗老集》有诗话三卷,其中也间有词论二十三则,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苏轼、黄庭坚词和金朝词人蔡松年(萧闲老人)的评论上。

1 “是苏非黄”,推尊苏词张惠民《从金源文论看“苏学北行”》中说:“苏学北传,以文学为主。

”[2]苏轼对金源文学的影响深刻而全面,表现在他们对苏轼文学史地位、文学典范的推崇和认定,而且在诗、文、词的创作上均受到苏轼的影响。

王若虚亦是如此。

在他的词论中对宋人关于苏词与黄词的评论多作辩驳。

至于苏轼与黄庭坚,谁的词是当行,李清照《词论》有论述,其论苏轼云:“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其论黄庭坚云:“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3]可见李清照之论与陈师道同,均认为苏轼词非本色,是以诗为词,虽李清照认为黄庭坚词尚故实而多疵病,但仍是当行词家。

这和王若虚及他所赞同的晁补之意见相背。

从词作的实际和宋人的论述来看,黄庭坚词并无不协音律的现象,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庭坚词应比常常因打破音律而迁就词意的苏轼词要来得本色。

王若虚既认为苏轼词似诗,又引晁补之之论谓黄庭坚词著腔子唱如诗,非当行语,实非公论,不过是用非黄庭坚来抬高苏轼,此与王灼《碧鸡漫志》通过贬柳而崇苏之论相同。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王若虚,作为中国古代文坛的重要人物,其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作品不仅仅是在内容与表达方式上独具特色,更重要的是他的美学观点引领了一种时代审美趋势。

本文将深入研究王若虚的美学思想,试图通过对其思想进行全面解析与系统总结,探索其独特的艺术见解及其在时代中的价值与地位。

二、王若虚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王若虚生于乱世,正值封建社会的中后期。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文学艺术的创新成为了必然要求。

在与其他学派或理论的相互影响中,王若虚的美学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

他的思想既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与道家、佛家等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三、王若虚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1.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王若虚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他主张艺术家在创作中应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反映需要带有独特的艺术眼光与视角。

2. 审美情感的自由性:王若虚强调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应追求自由与自然的审美情感。

他提倡以真挚的情感去表达生活与自然之美,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创新与继承的平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王若虚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时代性,并保持其生命力。

四、王若虚美学思想在文学与艺术中的体现1.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中,王若虚主张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为宗旨,强调作品的情感表达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这种观念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2. 艺术形式:王若虚注重艺术的审美情感和自然表现力,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创新的元素。

这种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音乐与绘画: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王若虚的美学思想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强调音乐与绘画应追求自然、真实与自由的表现力,这种观念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五、王若虚美学思想的价值与影响王若虚的美学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一、两个阶段金代在北方和南宋对峙,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

以元好问的出现为转折点,而有大的改观。

二、金元文学思想的特色金代文学思想具有北方特色,比较注重内容的充实,虽亦取南方华丽,而颇杂“挟幽并之气”。

元代则主要是继承南宋的,但也吸取了金代文学思想的特色。

三、金元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进一步扩展了宋代从苏轼到严羽一派的文学思想,对其中某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如形神关系、情景关系、自然与法度关系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究,并对江西诗的弊病行了尖锐的批评。

同时这个时期戏曲和小说的理论批评也发展起来了。

四、王若虚及其理论1.王若虚王若虚,字从之,号滹南遗老,槁城(今河北保定)人。

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有《滹南诗话》三卷和《文辨》四卷。

2.王若虚的理论他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进行了相当尖锐的批评,其诗论中比较有新意的地方是提出了“与元气相侔”的“自得”说。

五、元好问及其理论1.元好问元好问,字格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

他的文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

2.元好问的理论(1)他和王若虚一样,认为诗歌乃是人的“元气”之自然流露,应当体现人真情实感。

(2)他比较喜欢有风云壮阔的英雄气概的作品,而对缠绵俳侧的儿女情长之作不太感兴趣,明显地表现了北方的文学风貌特色。

(3)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秀丽而无雕琢之弊。

(4)他对江西诗派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他们的作品丧失了清新自然之美,而陷入了在古人作品中求生计、闭门觅句的可怜境地。

六、方回及其理论1.方回,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安微歙县)人。

其文学批评著作主要是大型唐宋律诗评选本《瀛奎律髓》,还有《文选颜鲍谢诗评》,他的《桐江集》与《桐江续集》中也有一些诗文论著。

2.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新贡献(1)论“格高”。

格者,即诗格也,即指诗歌之立意。

立意直接影响到诗欧的情调、风味。

诗歌的立意,即是指审美意象的构想,包含着思想内容、精神品格和艺术风貌、意境特色诸方面。

王若虚诗文批评研究

王若虚诗文批评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若虚诗文批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8-06作为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王若虚以学术精博、见解独到著称于世。

他的文学批评理论,无论是宏观体系的力图建构,还是实际创作的具体指导,都对金末元初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关注王若虚的文学思想,既可以将金代文学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又能够理清金源文学批评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亦有助于更好地探析金代文学理论与宋、元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论。

将金代以来王若虚传记资料方面的记述、评论和研究成果搜集梳理,提出在王若虚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中须诗、文理论并重,以及王氏在特定历史时期致力于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论文主体,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从辽金时期北方文化、文学的特质;金代文学的繁荣;文学现状对文学理论的呼唤三个方面,说明了王若虚文学批评理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从立足经学、审视理学、借鉴史学等方面具体展开探讨,并试图说明王若虚文学思想中深层蕴涵着的经学、史学影子。

第三章,针对王若虚以“意”为主的诗、文批评,本章先按时间顺序纵向梳理了金代之前的为文之“意”,然后从文章的本色之美(真)、内在脉络(理)、外在风貌(健)等角度力求全面地展开对王若虚文“意”之论的横向探析。

第四章,先道出王若虚始终主张的由“自得”入手,再于不断努力中达到“浑成”的理想境界的整体表现。

然后以此为基点,反观王若虚文学思想中理想境界得以实现的正确途径。

第五章,与时人相比,王若虚所力图建构的新的文学观、批评观的特色便是破中有立。

本章结合时代背景、创作实践,指出王若虚诗、文评论的这一特色所表现出的鲜明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并力求予以历史、客观的价值定位。

第三部分:结语。

从“疑”的精神、“是非当否”、“实”等批评标准,和客观、通达、关注现实的批评态度等方面对王若虚给予切中肯綮的评价,并指出王若虚文学批评思想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谈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

谈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

谈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作者:胡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金末王若虚立足于“以意为主”,尚平实自然,贵自得天全,不盲目崇拜古人,主张师心,从黄庭坚的宗社师承、作诗的根本原则方法、诗意诗味到遣词造句,对宋代诗学进行批判,激愤之词溢于言表。

关键词:金代文学;《滹南诗话》;苏黄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82-01作为金末最有根基的理论家,王若虚立足于“以意为主”,尚平实自然,贵自得天全,不盲目崇拜古人,主张师心。

对于黄庭坚,王若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从他的宗社师承、作诗的根本原则方法、诗意诗味到遣词造句,整个《滹南诗话》都充满了对黄庭坚的批判,激愤之词溢于言表。

这些言词所带有的情绪化倾向,更多的是出于对金代文坛形式主义文风的愤慨。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耳。

鲁直好胜,而耻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

(卷三)他斥责黄庭坚做诗出自前人且又耻于承认,美其名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种做诗方法的实质是剽窃。

正是因为黄庭坚追求奇险、生新,忽视生活客体对诗歌的巨大影响力,而不是如苏轼那样取自生活发自肺腑,所以黄庭坚的诗无法具有苏轼纵横豪迈的神韵,生机勃勃的奇妙境界。

他认为黄庭坚根本无法和苏轼相提并论: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如肺腑中流出者,不足也。

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卷二)在王若虚看来,黄庭坚作诗求新求奇是为了与苏轼相抗衡,却败于苏轼之下。

如果没有苏轼这座高峰,黄的成就还不如现在:鲁直欲为东坡之迈往而不能,于是高谈句律,旁出样度,务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彼其劳亦甚哉,向使无坡压之,其措意未必至是。

(卷三)黄庭坚自以为得法于杜甫,而王若虚则不以为然,且运用比喻形象为黄庭坚定位,把黄定位于杜甫、苏轼之下,这是比较公允的:山谷自谓得法于少陵,而不许于东坡。

浅析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

浅析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

浅析王若虚的诗文批评思想靳丽维【摘要】Wang Ruo-xu,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lars in the late Jin Dynasty, has distinctive views and ideas on literary content and form. He advocated the creation of poetry should be based on ide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exquisite poetry writing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form, but alsothe pursuit of full content and the appreciation be focused on the beautyin poetry, which still has great reference for us today.%王若虚是金末的重要学者之一。

他在文学写作内容和文学创作形式上都形成了自我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

如他提倡诗文内容要“以意为主”,要“与元气相侔”,诗文形式要“巧拙相济、一文一质”,诗歌鉴赏要重在体会其妙处,而不是吹毛求疵等。

这些观点对于扭转当时金代诗坛弥漫的务奇争险的不良诗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若虚的诗学理论在金源诗学中独具特色,甚至某些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10【总页数】3页(P1059-1061)【关键词】王若虚;诗文批评;诗文内容【作者】靳丽维【作者单位】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1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

以经学、史学和文学批评显名于世,是金末重要学者之一。

元好问曾感叹“自从之没,经学史学文章人物,公论遂绝。

论王若虚诗学理论的批判性

论王若虚诗学理论的批判性

作要 求 ,形似与神似 统一 ” 艺术境界 ,尊苏抑黄 ” “ 的 “ 的品评 态度 , 往纲举 目张 , 往 谨细务 实, 折射 出智 慧的光 芒 , 有很 强的批 具
判性 。 关 键 词 : 若 虚 诗 学 理 论 批 判 性 王
王 若 虚 ( 元 17 一 l4 年 ) 金 代 文 学 家 , 北 藁 城 公 17 2 6 , 河 人, 字从之 , 号慵夫 , 入元 后 自称滹南 遗老 。金章宗承安 二年

“ 实” 典
王若虚 的《 文辨》 《 、滹南诗 话》 门论 文论 诗 , 专 虽未形 成
完备 的体系 , 从始至终 , 却 观点鲜 明 , 有不少独 到见解 。论文
主 张 典 实 , 倡 辞 达 理 顺 , 诗 提 倡 晓 畅 自然 的 风 格 , 张 提 论 主
始 为知本末 。 ( 文辨》 但是 , ”《 四) 形式主义 的影 响在王若 虚身

首肯 。”《 (文辨》 把思想 内容放在 突出 的地 位 , 调“ 达 四) 强 辞 理顺 ” 《 (诗话》 )“ 下 、浑然 天成 ” 诗 话》 , 于 “ ( 《 中)对 不求是 而求 奇 ”《 (诗话 》 、不 求 当而求新 ”《 中)“ (诗话 》 的倾 向提 出了 中 下)
肯 的批 评 , 出 :凡文章须是典 实过 于浮华 , 易多于奇 险 , 指 “ 平
上也偶 尔有所 流露 , 比如他 对 司马迁 的评价就 失之 偏颇 , 他 曾说 :司马迁之 法最疏 , “ 开卷令人不 乐 。”《 ( 文辨》 ) 说 : 一 又 “ 迁虽气质 近古 , 以绳 准律之 , 殆百孔 千疮 。 ( ” 同前 ) 而暴 露 从
无代 无之 ,唯于议论之 学 ,殆 为阙如 … …滹 南先 生学博 而

论艺术创作中的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

论艺术创作中的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

论艺术创作中的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内容提要】艺术创作的过程,不只是对自然真实的模拟,它既要突破自然地真实,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个性、感受抓住本质,并以虚构的守法“重构”艺术的真实,如此才能创作出没得艺术。

本文分四个大的部分对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进行分析论述,即:对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总括论述;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内涵及其关系;理解艺术真实、艺术虚构的内涵及其关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在文学创作中应怎样理艺术真实、艺术虚构。

通过分析论述,以期对促进文学创作向前发展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艺术真实艺术虚构关系艺术创作的过程,不只是对自然真实的模拟,它既要突破自然地真实,同时还要结合我们的个性、感受抓住本质,并以虚构的守法“重构”艺术的真实,如此才能创作出没得艺术。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大脑里的反映的产物,因此,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已经不是自然形态的社会生活。

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经过作家的分析、选择、集中、概括、虚构,塑造艺术形象,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

这时,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事实,而是已有艺术虚构成分的生活真实了。

准确全面地把握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对于促进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内涵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艺术真实是艺术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格,是艺术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条件。

它是艺术作品善和美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保障。

艺术真实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它是艺术家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真实辩证统一的结晶。

倡自然之风,写哀乐之真

倡自然之风,写哀乐之真

倡自然之风,写哀乐之真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论诗论家,为文作诗主张去除浮靡、书写自然,表哀乐之真,对当时文坛求诡求怪的风气起到了匡扶的作用,可以说对后世文论诗论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本文试图从文理、文体两部分来论述王若虚的文论成就。

标签:文论;自得;天成;写哀乐之真王若虚,与元好问并称为金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双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王若虚时说到:“金元之间,学有根抵者,实无人出若虚右,吴澄称其博学卓识,见之所到,不苟同于众,亦可谓不虚美矣。

”王若虚文论诗论作品集中收录在《滹南遗老集》中,其中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新唐书辨惑》、《君事实辨》、《臣事实辨》、《议论辨惑》、《著述辨惑》、《杂辨》、《谬误杂辨》、《文辨》、《诗话》等46卷本,其中《文辩》有三十四到三十七共计四卷,《诗话》有三十八到四十共计三卷,这两部分详细阐述了他的文论诗论思想。

(一)思想溯源王若虚生于1174年,猝于1243年,正值金末元初社会由昌盛走向动荡之际,时人论文作诗多粉饰太平,重虚浮,雕章琢句,实则空洞无蕴。

针对这种情形,王若虚提出“自得”、“天成”之说,主张文人骚客应当写“哀乐之真”。

在金占领北方地区后,作为汉族知识分子的王若虚思想上既受传统的儒道精神与程朱理学浸淫,又接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精神影响,反对浮假,推崇真实自然的诗风。

王若虚认为为文作诗应当反映性情之真,要直抒胸臆,突出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本篇论文试图从“为文之理”,“文体之辩”两个方面,浅探王若虚的文论风格。

(二)文论风格1.为文之理王若虚受其舅父周昂影响,主张“以意为主”,在《诗话(上)》卷二中,有记载:“吾舅尝论诗云:‘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

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

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投其主。

’”为文作诗主张以意为主,不必要“深文周纳”,语言服帖,表露意蕴即可,要务于思想,雕琢过甚反失其味。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择填空题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择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一、单选题,多选题,填空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没有什么体系,但历史的,综合的看,他们又是世代相承,彼此连贯,共成体系的。

2、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知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维等因素的影响。

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4、最早运用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翕。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评点。

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他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9、“文”泛指一切形诸蚊子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

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意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问理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

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

13、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14、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发于声音,形则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情尽是矣。

15、墨子提出的文论观是“非乐”论和“三表”论。

16、韩非论文论,“以共用为之的彀”,他还将文与质对立起来,重质而轻文,文为质饰者也。

17、《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此说概括了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点,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的纲领”。

18、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陆机“诗缘情”之说,正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9、《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等专题研究中,儒家文论之中站着主导的地位。

20、《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21、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毛诗序》。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王若虚,一位中国当代重要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见。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不断地吸收和融合现代美学的理论,使其在当代美学界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王若虚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其思想的深入分析,揭示其思想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二、王若虚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王若虚的美学思想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原则,强调在多元化的审美现象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他提出的美学理念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现代美学的理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体系。

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王若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出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

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气”、“韵”等概念,都是构成美学思想的重要元素。

在王若虚的美学体系中,这些概念都得到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 对现代美学的借鉴与创新王若虚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美学思想,他积极借鉴现代美学的理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观点。

他强调美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美学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他通过对现代美学的借鉴和创新,使自己的美学思想更加完善和丰富。

三、王若虚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王若虚的美学思想在具体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1. 重视审美体验王若虚认为,审美体验是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强调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个性,认为每个人在审美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他提倡通过审美体验来感受美的存在和价值,以此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 追求和谐与统一王若虚强调在多元化的审美现象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他认为,不同文化、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产生更加丰富的美学效果。

他通过对比和综合不同的审美现象,寻找其中的和谐与统一,以此来丰富美学思想的内涵。

3. 关注社会现实王若虚的美学思想并不是孤立的,他关注社会现实,认为美学思想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

以诗为词:诗学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论断评议

以诗为词:诗学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相关论断评议
心事 , 语娇声颤,字如贯珠。 老翁虽是解歌,无奈雪鬓 霜须。大家且道,是伊模样,怎如念奴。 _ (8’ ”4 p 所说 ].
逮 ” …‘姗 此为 “ 也。④ ・ 以诗为词”的最早出处, 是诗 词 之辨的重 要起点, 也是宋人对苏轼词的经典评价, 在 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反响。
WY 8 5 ) 0 2年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金项 目 “ 宋时期 各体韵 文之 间关 系研 究” ( M00 9 ;2 1 唐 编号 :1Y C 5 1 5 2 J7 10 )
研 究成果 。 ① 纪 昀等 《 四库全书总 目》 和郭绍虞先生 《 诗话考》 中均 认为 ,此则记 载并非 陈师道所言 ,但 均无确凿证 据 ,今依 旧说 。 宋
[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2— 5 0
沈德符回 顾了男子跳舞的历史,指出从唐末开始, 赏 舞已 偏重女子之舞, 而宋时益发如此, 至明代跳舞者
[ 基金项 目]本 文系 20 0 8年广 东高校优 秀青 年创 新人 才培 育项 目 “ 宋时期 诗词之 间的影 响与 对立 ” ( 号 : 唐 编
21 0 2年 第 5期 ( 第 2 5期 ) 总 3
疑才 论 怂
THE NORTHERN ORUM F
No 5, 201 . 2
T tlN . 3 oa o 2 5
【 典诗学 】 古
以诗 为词 :诗学 内涵 的 历史 演变及其 相关论 断评 议
张 巍
( 华南 师范 大学 文学 院 ,广东
“ 以诗为词”导致词风豪放 , 不适用于歌女演唱,而词
的产生原因和根本功能本来都是合乐而歌 ,“ 以诗为词” 则动摇了词的应用价值 ,影响到词的实用性。 其次 , 还表现出宋人对于文章规范和法度 的重视。

论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文学思想的审美接受

论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文学思想的审美接受

论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文学思想的审美接受作者:于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金朝代文坛上“苏学盛行”。

金代文人王若虚对苏轼理论的接受,既有吸纳、借鉴,同时也有批判。

王若虚对苏轼诗词尤为推崇,尊苏词为古今第一,在赞赏苏轼诗歌自然流畅、随物赋形的创作审美风格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苏轼作品中的诸多弊病。

王若虚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学习苏轼,其作品深具东坡风神。

关键词:王若虚;金代文坛;苏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29-03王若虚是金代著名诗人,其文学创作成就和文学批评思想引领一代社会风尚。

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一文称赞其文学才华“经解不善张九成,史例不取宋子京,诗不爱黄鲁直,著论评之,凡数百条。

世以刘子玄《史通》比之。

为人强记默识,诵古诗至万余首,他文称是。

文以欧苏为正脉,诗学白乐天。

作虽不多,而颇能似之”[1]。

元好问对比李纯甫、王若虚,认为:“李右司之纯以辨博名天下,杯酒淋漓,谈辞峰起,公能三数语窒之,唯有叹服而已。

”[2]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王若虚:“金、元间学有根底者,实无人出若虚右。

”[3]一、王若虚对苏轼诗学观点的审美接受王若虚的文学思想有独到见解,他反对尖新奇巧的文风,反对金末文坛像李之纯、雷希颜、李天英为代表的追求尖、险、新、奇的文章创作风格。

王若虚与雷希颜编修《宣宗实录》时,王好平淡纪实,雷尚奇峭造句。

王若虚认为:“实录止文其当时事,贵不失真。

若是作史,则又异也。

”[4]批评“希颜作文好用恶硬字,何以为奇”[5]?金代文坛盛行“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潮,文人纷纷效仿“江西”吟咏书斋,推敲文字。

以王若虚、元好问、赵秉文为代表的另类文人,则坚决反对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认为其束缚了文学本真的发展,并努力扭转文坛的这股不正之风。

王若虚推崇苏轼为代表的平易自然、简洁流畅,诗文出自真性情的诗风。

王若虚对金代诗学的贡献

王若虚对金代诗学的贡献

作者: 丁放;孟二冬
出版物刊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1-166页
主题词: 王若虚;诗学理论;赵秉文;诗歌创作;黄庭坚;李纯甫;归潜志;金代文学;苏轼;江西诗派
摘要: <正> 公元十二世纪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金源王国,在以武立国的同时,又特重文化,其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均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刘祁《归潜志》说: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故张翥仲扬,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诗大抵皆浮艳语。

……南渡后文风一变,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由赵闲闲、李屏山倡之。

屏山幼无师传,为文下笔,便喜左氏、庄周,故能一扫辽宋余习。

而雷希颜、宋飞卿诸人皆作古文,故复往往相效法,不作浅弱语。

赵闲闲晚年诗多法唐人李、杜诸公,然未尝语于人。

已。

金元理论批评

金元理论批评

金元理论批评金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学上没有什么成就,直到元好问出,才有比较大的改观。

金末元初有影响力比较大的理论家元好问和王若虚,到了元代,有南方的方回和张炎,这是在诗论领域内的重要人物。

而元代开始有比较成熟的叙事艺术,也就是话本和戏曲,但是其理论批评,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比如说毛宗岗点评金圣叹点评之类的,这种成熟的批评和理论还没有产生,只在当时部分文人的作品存有零零散散的意见,就不多提了。

|王若虚其著作为《滹(hu1)南诗话》和《文辩》三卷,他在思想和口味上推崇苏轼,尖锐批评江西诗派的观念。

其诗论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提出“与元气相侔”的自得说,还有就是进一步阐发苏轼的形神论。

他认为诗歌要“与元气相侔”,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感情要真切,要如同流出自胸中,这是他之所以推崇白居易的原因,另一方面则要形式自然,如同天生化成,这是他推崇苏轼而贬低黄庭坚的原因。

他甚至批评黄庭坚所谓夺胎换骨不过就是剽窃而已。

能够满足这两方面要求的——显然,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苏轼所谓“无法之法”的另一种表达——就被他称为“自得”之作。

他在形神论上,承接了苏轼关于艺术描写和美术创作要神似的主张,并且加以补充:他认为形似也是必要的,传神虽然是最高准则,但却要以形似为出发点,以形似为基础。

|元好问代表作《论诗绝句》。

最初自觉地以绝句形式论诗,大约始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也有很多类似作品,但都影响不大,直到元好问这一组才有重大影响。

《论诗绝句》以绝句的形式评论了历代诗歌的发展,并对许多重要诗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其中阐释了他提倡元气自然,反对人为雕琢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诗歌要出自人元气的自然流露,是体现人真情实感的,在创作上他也主张自然天成。

而他所谓自然天成则不单单指清新自然这一种特定的风格类型,实际上元好问更为推崇的是慷慨豪迈的诗风,因此他将自然天成解释为“眼处心生”,也就是说诗歌出自直觉的亲身感受,出自亲身体会的诗歌作品不需要人为的雕琢,而自有天乐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2 6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5 7 2 l 0 l7 3 9( O 1) 3—01 3—0 2 4
的事情上 , 若 虚 面 对 翟奕 等 人 的 淫威 , 理 力 争 , 王 据


王 若 虚 的 儒 者 情 怀
宁 死 不 从 , 现 了过 人 的胆 识 和 气 节 。对 朋 友 , 晚 表 对
从 当时 的名士 刘正 甫 。王若 虚 承 安 二 年 中进 士 , 历 任鄢 州 录事 、 城 和 门 山两 县 县 令 、 史 院 编修 官 、 管 国 翰林 文字 同治制 诰 、 使 夏 国的 大使 、 州 军 州 事 、 出 泗
者, 陷于功 名利 欲之 私 。 他 很 赞 赏“ 儒 ” 儒 学 资 ” 宋 对
惟 有 叹 服 而 已 ” “ u 。
虚, 为王若 虚 授 业 , 尽 传 所 学 ” 。 “ u 。据 《 史 》 金 记
载 , 昂 字 德 卿 , 定 人 。 父 伯 禄 , 天 赐 , 定 进 周 真 字 大
士 , 十 四岁及第 , 至通知 沁南 军节 度使 。周 昂为 二 仕
纷纷弃 城逃 跑 , 周 昂誓 死 忠 于职 守 , 池 陷 落 后 , 独 城
周 昂 与 其 侄 子 周 嗣 明 遇 难 。 周 昂在 学 术 上 也 有 很 深
注重儒 学资源 的现实再 利用 , 以儒学 经典约束 自己的
为 人 行 事 , 实 重 质 。 文 艺 思 想 层 面 上 的“ 意 为 主 ” 务 以 与现 实 层 面 上 的务 实 重 质 , 儒 家 世 界 观 在 不 同 层 面 是 的表 现 , 同 一 事 物 的两 个 侧 面 , 谐 统 一 。 是 和 王 若 虚 对 于 儒 家 的 经 典 有 着 广 泛 的 涉 猎 , 深 在
理 论 形 成 的基 础 , 若 虚 在此 基 础 上 , 诗 歌 的 本 质 、 作 、 评 、 赏等 角度 对 “ 王 从 创 批 鉴 以意 为 主 ” 诗 学 理 论 进 行 了全 面 的 建 构 , 这 一 的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贡献 。
关 键 词 : 以意 为 主 ” 王若 虚 ; 滹 南 诗 话 》 儒 者 情 怀 ; “ ; 《 ; 自然 天 成
第 9卷第 3期 21 0 1年 3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 S u h s rc t r lUni e s t S c a c e c iin) o r a o t we t Ag iulu a o vri y( o ilS in e Ed to
辈 , 若 虚 和 蔼 可 亲 , 默 风 趣 , 生 半 天 下 , 不 王 幽 “门 而
王 若 虚 字 从 之 , 城 人 。其 父 王 靖 , 直 尚 义 , 藁 正
立 崖 岸 , 小 生 登 其 门 , 殷 重 之 。 滑 稽 无 穷 , 笑 虽 亦 谈
急 人之所 急 , 乡亲们 如有 纠 纷 , 找 他 调解 , 常 后被 命
源 的 整 合 再 利 用 , 度 评 价 了 理 学 思 想 对 现 实 的 指 高
导 作 用 , 理 学 比 作 灯 塔 指 南 。他 在 《 语 辨 惑 》 将 论 中
坐 。 使 人 爱 之 而 不 能 忘 也 ”l L 。王 若 虚 擅 长 辩 论 , 谓 金 代 的第 一 大 辩 手 , 代 文 坛 上 李 纯 甫 以雄 可 金 辩 著 称 , 在 王 面 前 却 甘 拜 下 风 , 李 右 司 之 纯 以辩 而 “ 博名 天 下 , 酒 淋 漓 , 辞锋 起 。公 能 三数 语 窒之 , 杯 谈
名 为“ 散 大 夫 ” 朝 。其 母 石 氏 , 太 原 县 太 君 。 王 若 是 虚是 第二 子 , 自幼 就 聪 颖 过 人 , 舅 周 昂 慧 眼 识 才 , 其 “ 自龆 龀 间 识 公 为 伟 器 ” 。 教 导 督 促 幼 小 的 王 若 H ,
尤有 昧 , 以雅 重 自持 。朋 友见 , 风 和气 , 而 春 周浃 四
的造诣 , “ 术纯 正 , 笔高 雅 , 儒 皆师尊 之” 。 他 学 文 诸
诗 风如人 品 , 醇厚 、 实 的 治学 风 格 一 如他 忠诚 、 扎 坚
毅 的 品 格 , 自肺 腑 , 无 造 作 、 饰 。王 若 虚 从 师 发 毫 矫
人研 究 的基础上 , 他强 调 对 儒 学 资源 的 创新 和再 利 用 , 望儒 学思 想成 为指 导现实 的工具 , 希 反对 只局 限
于 字 句 训 诂 或 空 谈 , 把 儒 学 架 空 。 他 在 《 语 辨 而 论 惑 》 斥 责 秦 汉 以 来 儒 学 流 于 空 谈 而 没 有 任 何 指 导 中 现实 的作 用 : 治 经 者 , 于章 句训 诂 之 末 , 立 行 “ 拘 而
周 昂 , 受其影 响 。在周 昂 出游为官 期 间 , 深 王若 虚师
人 正 直 , 术 纯 正 。在 任 监 察 御 史 期 间 , 写 诗 送 给 学 他
王 若 虚 是 一 位 儒 学 大 师 , 的 儒 者 情 怀 在 文 艺 思 他 想层 面表现为“ 以意 为 主 ” 思 想 ; 现 实 层 面 表 现 为 的 在
被贬斥 的路 铎 , 中“ 涉 谤 讪 ” 被停 职 , 被 起 用 诗 语 , 后 任隆州督 军 、 司官等 职 。元 军攻 打上 谷 , 他官 员 三 其
Vo . N o 1 9, .3
M a 2011 r.
论 王 若 虚 诗 学 理 论 及 其 形 成
胡 蓉
( 台学 院 中文 系 , 北 邢 台 邢 河

0 40 ) 5 0 1
要 : 以意 为 主 ” 儒 家 文论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代 王 若 虚 在 他 的《 南诗 话 》 “ 是 金 滹 中充 分 体 现 了这 一 思 想 。儒 家 思 想 是 王 若 虚 诗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