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中的高难度技巧
谈京剧武戏表演的艺术技巧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谈京剧武戏表演的艺术技巧付伟(江苏长荣京剧院,江苏淮安223001)摘要:京剧舞台上的把子功,也被称为“把子”或“打靶子”,也有称为“刀枪把子”。
“把子”这个词包含两三个方面,既包括徒手的对打,叫“徒手把子”;也包括器械的对打,这是通常意义的“打把子”;还包括武打道具本身,这是书本上指的“刀枪把子”。
前两者是对打,是动词。
后者是道具,是名词。
它是京剧武戏中最常见的一种武打,一般是对打,也有一人打几个。
两个人对打,无论是否用兵器,都称为“单对儿”。
把子都是从小五套这样比较基础的套路学起,打好基础,逐渐由浅入深,由慢到快,最终达到舞台上需要的效果。
关键词:京剧;武戏技巧;艺术技巧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15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070京剧四功“唱、念、做、打”的“打”字之中,包含的不仅仅是武打,在实际上还包括了翻、打、跌、扑等,也就是外行人经常说的“翻跟斗”,这些都是京剧武生演员应具备的基本功和平时所练习的。
一、徒手的把子徒手对打套路,称为手把子,把子都是上来先联系小五套,徒手把子也不例外,先练习徒手小五套,其中包括双拍腿、接鼻子、猴摘帽、魁星提斗、赶三拳这五套,主要是练习功架,为更难的徒手把子打好基础,之后可以根据剧目和行当学习斗虎扯、小六击、大六击、小五腿、小五锤、十二腿、车轴辘拳、金刚头子、拳头子、单鞭、五折、拿法、上巴掌、怀操、查拳、罗汉拳、大红拳、铁翅风、黄莺掐嗦等套路。
徒手把子很多剧目都有用,有些是上来就徒手对打,也有先持械,然后互相打掉对方兵器,变为徒手,由此表现战斗的激烈。
另外,一些流派不同,剧目所用的徒手把子也不尽相同,比如《一箭仇》史文恭和武松的对打,按照尚和玉的路子,就是打上面提到的“铁翅风”。
二、器械的把子首先,看京剧舞台上的兵器,京剧舞台上的兵器,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还有暗器。
京剧中旦角的金典指法
京剧中旦角的金典指法
京剧中旦角的金典指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莲花手:形如盛开的莲花,手指曲线优美,适用于表演温柔优美的角色。
2. 剑指:两手食指伸直,状如握剑,适用于表现英勇、豪壮的角色,多在武打场景中使用。
3. 蝶变:手指划过空中画出蝴蝶状,适用于表现灵巧、轻盈的角色,常在舞蹈场景中出现。
4. 团扇指:手握团扇,以手指尖部分出其间,扇面晃动,适用于表现婉约、细腻的角色。
5. 拨弦指:类似琴弦拨弦的动作,适用于表现悲愤、激烈的角色,多配合唱腔中的音律变化使用。
以上是京剧中旦角常见的金典指法,不同的指法演绎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
京剧旦角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以及整个身体的舞台表现力,将角色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京剧中花旦的经典指法
京剧中花旦的经典指法
京剧中花旦的经典指法是京剧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它不仅体现了角色
的特点,还能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经典的指法。
1. "排山倒海"指法:这种指法需要花旦将手臂高举过头顶,手指张开,仿佛要
将整个天地都压倒在手中。
这个手势象征着角色的凛然气势和力量,常用于表现威严的角色。
2. "抓鬼捉贼"指法:这种指法要求花旦将手掌张开,手指弯曲并且像抓东西一
样运动。
这个手势经常用于表现花旦正在追捕或战胜敌人的场景,展示了角色的果敢和勇敢。
3. "弹琴抚弦"指法:这种指法要求花旦像弹奏乐器一样运动手指。
这个手势通
常用于表达角色的柔美和内外兼修的境界,常出现在表演歌唱或侍奉主人的场景中。
4. "绕指柔情"指法:这种指法要求花旦将手指交织在一起,轻轻地旋转指尖。
这个手势用于表现角色的温柔和细腻,通常出现在表达感情或对恋人的思念中。
以上是京剧中花旦的几种经典的指法。
这些指法不仅要求花旦灵活的手指技巧,还需要与旋律和动作相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通过独特的指法,花旦们能够给观众带来美妙的视听享受,让人陶醉其中。
京剧演唱技巧大全
京剧演唱技巧大全京剧演唱技巧1、所谓“字清”,即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把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改变,然后把字清楚地送到观众的耳中。
为了到达“字清”的目的,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
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带腔,腔托字,字正腔圓”的艺诀,就着重讲出了在行腔过程中,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
原则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唱字不唱腔。
曲艺界有名艺人白凤鸣曾说:“清楚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
假如字轻腔重,字为音所包,听来便有声无字,腔不达意;字柔腔刚,则不能掌握抑扬顿挫,听来近乎吼喊,腔直无情。
因此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这样轻重相间,刚柔相济,才合行腔规律。
犹如梅花体格,老嫩刚柔,错纵有致,方能曲尽其妙。
综上述,强调指出了腔随字走的演唱原则。
演唱中应把字唱真、唱正、唱准。
这就是“腔生于字”的道理。
2、戏曲演唱要遵守“情”、“字”、“声”三者结合的原则。
唱腔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
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
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多种缘由或音韵、或因抒发感情、或因突出重点,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韵之外,也以湖广韵为基础等缘由。
字与腔有时是有冲突的,有时字唱正了,腔不肯定圆,有时腔圆了,可又不肯定音正。
它只能是一个标准,一种要求。
3、说开口必开齿叩齐必来撮字音在颚唇啊合必谐“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称四呼诀。
“开口呼”:出音用力处在于喉,经上颚而出,口开而声宏。
如:丹、板、常、毛、破、骂……。
“齐齿呼:口角向两旁咧,微露齿,其音轻锐。
如:烟、天、象、谢、家。
“合口呼:两唇微闭,其音圆浑。
如:湾、向、黄、果、瓜、怪、为。
“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缩小微向前。
如:渊、泉、远、云、勇、鱼、靴。
“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
京剧的五种技术方法
京剧的五种技术方法包括“五法”。
“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
在表演时需要同时利用,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
1. 手:京剧中每一个角色的手势和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手的不同动作,观众可以理解角色的情感、性格和身份等信息。
2. 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京剧演员通过眼神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身: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也是京剧表演的重要部分。
通过身体的动作,演员可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4. 法:法指的是表演的节奏和韵律。
在京剧中,演员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好表演的韵律。
5. 步:步法是京剧表演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不同的步法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此外,念功也是京剧表演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唱功同样重要。
打功指的是武功,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戏曲演员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
信息。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
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京剧演唱的发声技巧,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发声技巧:利用共鸣, 使喉头自然放下把咽喉共鸣腔调整为一头粗一头细,这种共鸣位置,对声音有扩大作用。
因此,发声前要把口张大,使后颈部竖起来,使会厌软骨站起来,舌体向下挺起来,使软腭和悬雍垂放下来。
形成一根直的管子。
声音从声带发出后,向上直接冲到鼻咽顶部,在头顶回旋。
这种声音听起来非常洪亮、浑厚,有金属音质。
这就是“头声区的发声方法”。
检验这个方法是否运用正确,只要在说时摸一摸后脑部和头顶部有无振动感觉就可知道。
这里我选择了一个母音u, 作为大家发声共鸣的第一个练习.U(乌) 音能有效的放下喉头,给声音上下通畅奠定了基础, 再就是u 母音比较圆, 易集中, 是别的母音不可替代的。
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模范音, 其他母音要尽量在u 母音的感觉上发出, 那么您的声音就会统一而又圆润。
我们平时练习u 音时, 要特别注意: (1) 不压喉头, 使喉头自然放下, 可用深吸气来体会喉头放下; (2) 下巴、舌根都要放松, 使口咽腔不僵硬; (3) 发音时要感到鼻腔、口腔、胸腔是贯通的, 像一根通畅的管道。
正确的u 母音能感到头腔和胸腔都有共鸣的振动。
我们平时用一个单音, 找我上面所说的感觉。
有了u 母音的发音基础, 我们才能体会到歌唱的气息, 体会到发声不单靠喉咙(一般人认为的) , 它是由头腔(高音)、咽腔(中音)、胸腔(低音) 三个部位有机结合, 发出的通畅、圆润、有穿透力和持久力的声音。
说话前一定要吸足一口气,再平稳地运用气息慢慢讲。
有意识地头向前低,下颌内收,使颈部肌肉放松,后颈部自然伸直,使咽喉、鼻咽共鸣腔成一条直线。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的一个练说的字是“炮”练习“炮”前, 我们要做一点准备, 那就是气息要深、口腔要空, 好像含了一个圆球, 鼻腔要张开, 胸腔和头腔要感觉上下连起。
当这些已准备好, 我们就可发声, 发声的力量必须是在小腹的反弹力量作用下, 使口腔的共鸣得到爆发。
京剧的五种唱法
京剧的五种唱法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度复杂的唱腔而闻名于世。
京剧的唱腔,也被称为五种唱法,是京剧演员在表演中使用的重要技巧和表现手法。
这五种唱法分别是清唱、黄钟、小腔、大腔和咬字。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五种唱法的特点和应用。
首先,清唱是京剧演员在演唱京剧时最常用的一种唱法。
清唱以清晰、准确、声音自然为特点,主要用于叙述、旁白和小段描写等场景。
清唱要求演员声音平稳、节奏准确,以传达出剧情的基本信息和情感表达的基本内涵。
接下来是黄钟,黄钟是京剧最具特色的一种唱法之一。
黄钟有强劲、响亮、富有韵律感的特点,常用于表现剧中主要人物的威严、慷慨激昂的情绪。
黄钟是京剧中最具声乐性格的唱法,要求演员发声自然、有力,同时掌握好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第三种唱法是小腔,小腔以柔和、细腻、抑扬顿挫的唱腔为特点。
小腔常用于表现京剧中女性角色的柔情、婉转和内在的感情世界。
小腔要求演员声音婉转、柔和,能够准确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复杂心理。
大腔是京剧中最具豪放、激昂气势的一种唱法。
大腔通常用于表现男性角色的英勇、奋发、豪情壮志。
大腔要求演员声音洪亮、震撼、有力,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
最后一种唱法是咬字,咬字以尖锐、独特的发音方式为特点。
咬字常常用于表现京剧中的恶人角色,如奸臣、小人和反派角色等。
咬字要求演员在发音时要有力度,同时还要准确表达出角色的狡诈、狰狞和阴险的特点。
除了这五种唱法,京剧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如刀马旦、杂技等。
这些唱法和表演技巧都要求演员具备深厚的功底和技巧,并能够与剧情、角色的特点相融合,使表演更加生动、传神。
京剧的五种唱法是京剧艺术的瑰宝,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彩的艺术享受。
每一种唱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都离不开演员对乐感、声乐技巧和角色理解的深入研究和全情投入。
通过对五种唱法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京剧演员能够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推向高潮,使观众得以深入理解和欣赏京剧的独特魅力。
学好京剧的四个关键技巧
学好京剧的四个关键技巧学好京剧的四个关键技巧要学好京剧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演唱技巧。
在学习京剧唱腔的过程中,要掌握四个要素:“字、气、劲、味”。
这里说的“字”就是咬字要准确清楚;“气”,就是要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好气息,科学、合理的用气以达到演唱自如的效果;“劲”,就是我们常说的“劲头”,也就是演唱当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味”,就是唱腔的味道,也就是特点、风格,学哪一派就要掌握哪一派的特点,这样学出来才会有他的“味”。
学好京剧的四个关键技巧(一)字:演唱京剧需要“字正腔圆”,当然,如果字不正腔也就圆不了,唱出来就不好听。
京剧中的“字”要求的格外严格,需要有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三部分的位置的运用要合理,咬字时嘴里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咬字太松了就会让人听不清楚,咬得太紧了就会把字咬死感觉很累,听起来也让人不舒服。
京剧中的“字”是要用汉语拼音拼出来的,在拼音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不能忽略,比如:“张”字是用(zhang)拼出来的,字头就是(zh),字腹是(ang),那么字尾在哪里呢?在京剧中这个字的字尾,也就是收音就要收到(eng)上,就是(鞥)的音。
再如:“见”字的拼音是(jian),它的字头是(ji),字腹是(an),它的字尾如果落到(安)音上就不够了,在京剧里它最后的尾音就应该落到(en)(嗯)音上。
这就是京剧的咬字不同于其他之处,也就是京剧独特的咬字特点。
(二)气:是说在演唱过程中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
其实,不光是演唱京剧,任何形式的演唱都是需要掌握好气息的,大家都知道演唱时需要用丹田气,但怎样用好丹田气却是一般人不好掌握的。
首先,要明白何为丹田气,丹田分为三部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而我们一般所说的丹田主要指下丹田,在脐下三分。
所谓“三分”,这里是中医的说法,而不是具体的尺寸。
由于每个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存在差异,为了消除这些差异,中医以人的自己身上的实际尺寸(如手指宽度)等作为近似测量的标准。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
京剧表演艺术手法分为唱、念、做、打四个方面,下面将分别
介绍。
唱:
1. 嗓音:京剧唱腔咬字清晰,压韵准确、音高稳定。
2. 发音:润腔、抖音、分明、磨嘴、尖嘴等是京剧的主要发音
技巧。
3. 声音来源:在唱腔的表演中,需要根据角色性格刻画和情感
表达来掌握好声音来源的感觉和妙趣。
念:
1. 快板念白:快板念白的特点是节奏明快,声音清晰,声调升
降处表现鲜明,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2. 慢板念白:慢板念白以节奏稳妥、语气娓娓动听为主,需要
在语音和语气的掌握上做到恰到好处,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混合念白:混合念白是把快板和慢板相互交错、混杂运用的
念白,同样需要合理运用节奏、语音、语气等因素,以表现人物
的情感抑扬顿挫。
做:
1. 望、听、闻、思、想、怨、忧、悲、恨、恼等表演形式:这
些表演形式需要结合角色性格和情感展现,以配合唱念打的演出,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形态。
2. 套路:套路指的是角色结合唱念打,表现其形态、动作和身
形等因素,凸显出其戏中人物形象。
打:
1. 武戏:武戏是京剧演员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表演技能,需要
在武器技能、轻重缓急、身法套路等方面进行完整的表演。
2. 常规动作:常规动作包括探头、摆手、踏步、转身、攀藤、
行走、奔跑、跳跃等,需要在动作的形态、力度、速度、配合唱
念等方面精细的把握。
总之,京剧表演艺术手法需要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进行
整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形态,突出角色的特点,表现其
性格和情感。
京剧的五种基本步
京剧的五种基本步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唱腔、激情四溢的表演和精致的化妆服饰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拥有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样的舞蹈步法。
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京剧中五种基本步。
一、站步京剧中,站步是演员表演时的基本姿势,也是展现角色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方式。
站步有正立、正立朮立、侧立、阔立、半阔立等多种形态,每个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二、行步行步是京剧中演员在舞台上移动时采用的基本步伐。
行步有前进、后退、跳跃、踏步等不同形式,每种步伐都有其特定的技巧和节奏。
行步在京剧中起到了连接场景的作用,使得演员能够自由流动地表现角色情感和戏剧发展。
三、坐步坐步是京剧中演员站立姿势的一种变形,用于表现角色在休息、歇脚或进行对话的场景。
坐步有正坐、阔坐、半阔坐、斜坐等多种形式,每种坐姿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四、栽步栽步是京剧中一种特殊的舞蹈步法,用于表现角色情感的高潮或戏剧冲突的瞬间。
栽步有前栽、后栽、侧栽、连栽等多种形式,每种步伐都需要演员有着出色的舞蹈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五、提步提步是京剧中表演高潮或戏剧冲突时的一种高难度动作,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身体控制能力。
提步有前提、后提、侧提、连提等多种形式,每种步法都需要演员通过用力的方式特别突显角色情感,给观众带来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
总结在京剧中,五种基本步法构成了舞台表演的基础,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步法,演员能够表现出角色性格、情感变化和戏剧发展,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京剧的表演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称为“大戏金戏”,而今天仍然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希望通过了解这五种基本步法,大家可以更好地欣赏京剧,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京剧绝活
腰腿功——演员的基本功夫。
亦是练习翻筋斗的必修课程。
戏曲舞蹈、武打都要运用腰腿的功夫。
没有腰腿功夫就无法灵活自如地掌握身体重心的转移腾跃,腰腿功还能使演员的身段动作优美协调。
像鹞子翻身、涮腰、飞脚、旋子、探海、铁门槛、朝天蹬都属于腰腿功。
毯子功——就是练习翻各种筋斗,即身体各部位相继扑、跌、翻、滚、腾、跃等动作技巧。
由于在毯子上练功,故名。
筋斗样式繁多,动作大多以手撑地,或用脚在地面蹬跳,向前,向后,向左右两侧翻腾,俗称"四面筋斗"。
把子功——"把子"是戏曲舞台上武器道具的统称,也叫刀枪把子。
如刀、枪、剑、戟、斧、钩、叉、棍等。
把子亦引申为武打的同义语,所以用各种器械训练武打技术的基本功也都叫把子功。
扇子功——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种。
扇子在戏曲舞台上不仅是扇凉工具,更是特殊的舞蹈道具。
演员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各种动作、姿态,用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各行脚色都有此功,但使用最多的是小生、花旦,技巧也更为丰富。
手绢功——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种。
源于二人转,吉剧又有所发展。
手绢是舞蹈道剧,有四角和八角两种。
耍法有里外翻花、里外挽花、抖花、转绢、托绢、踢绢、抛绢、弹绢、指转绢、顶转绢等。
髯口功——表演身段特技,也是基本功的一种。
演员借助舞弄髯口(胡须)的动作来展示人物心情。
髯口功有楼、撩、挑、推、托、摊、捋、抄、撕、捻、甩、绕、抖、吹等多种技巧。
有些是单项动作,有的可以组合连贯起来,要求与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
帽翅功——表演身段特技,又叫耍纱帽翅。
以颈部为轴心,带动头上的纱帽翅或上、下摆动,或左、右旋转,或前、后绕圆圈。
有时耍单翼,有时双翼同时旋转搅动。
耍时帽翅欲停则停,欲动则动;或停或动,灵活自如。
甩发功——多为男性角色甩动头顶扎束的一绺长发,表现惊慌失措、悲愤交加、疼痛欲绝以及仓皇逃命、垂死挣扎等激烈异常的情绪和情境的一种表演特技。
戏曲中空翻的名称
戏曲中空翻的名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戏曲中的空翻是一种技巧高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舞蹈动作,常常在戏曲表演中出现。
空翻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华丽和节奏感,让观众看到更加精彩的视觉效果。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空翻的名称有很多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打根面打根面是京剧中的一种空翻动作,通常由男性演员表演。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在空中做出一个完美的翻转动作,飞起的时候双腿向后跟头,接着双腿向前翻滚,最后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
打根面的动作要求动作流畅、连贯,并且要符合角色的性格和气质。
2. 夜叉跃夜叉跃是京剧中一种比较高难度的空翻动作,通常由女性演员表演。
夜叉跃要求演员在空中做出一个高高的翻转动作,落地时姿势要优美、舒展。
这个动作在表演中常常用来展示角色的柔美和灵动,突出角色的个性特点。
4. 蟾蜍腾蟾蜍腾是歌仔戏中的一种空翻动作,通常由男性演员表演。
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在空中做出一个矫健而有力的翻转动作,飞起时身体要保持笔直,翻转的时候要有一种力量感。
蟾蜍腾的动作要求稳健、有力,展现出角色的英雄气概和战斗力量。
戏曲中的空翻动作在舞台上非常引人注目,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这些空翻动作,演员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戏剧性,给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视觉享受。
希望大家在观赏戏曲表演时能够留意这些精彩的空翻动作,感受其中的魅力与魄力。
第二篇示例:戏曲中的空翻,又称为「白鹤亮翅」,是一项体操技巧,被许多戏曲演员所掌握并运用在表演中。
空翻在戏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既能为表演增添视觉艺术感,又能展示演员身手的灵活和技艺的高超。
在戏曲表演中,通过空翻的优美动作,传递出了气势磅礴、英姿飒爽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空翻在戏曲中的名称有着多种不同的称呼,例如「栽跟头」、「空翻」、「倒栽葱」等等。
这些名称都是因地域、流派或表演习惯而产生的,但无论怎样称呼,空翻在戏曲表演中都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在京剧中,空翻被称为「白鹤亮翅」,这个名称来源于传说中的白鹤翩翩起舞的形象。
京剧花旦的表演技巧
京剧花旦的表演技巧京剧花旦的表演技巧花旦按照表演的不同人物类型分为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
闺门旦扮演的主要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京剧花旦的表演技巧,一起来看看吧!(一)表演不能脱离剧情。
演员在表演时为了追求舞台效果,或是为了更深地打动观众,或是为了更明白清楚地告诉观众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在表演中夸大动作,或夸张唱腔,而背道而驰,画蛇添足,使表演虚假过火,破坏了人物的真实感,反而使观众脱离剧情。
(二)讲究口型的审美。
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是在演唱中,为了感染观众或是感情过于投入或是为了声音更加悦耳,而使面部表情夸张或僵化,口型张得过大失去了欣赏性。
在此要强调一下花旦的口型问题,它既要悦目,又要悦耳。
(三)注重角色的语言特色。
闺门旦,扮演的大多数是一些活泼、天真、纯洁的少女。
这些少女是一些“小家碧玉”。
她们不受封建礼教的`沾薰,敢于大胆地爱,她们富有同情心,怜悯那些落魄或落难的青年男子,甚至以身相许。
比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柜中缘》中的刘玉兰,《金玉奴》中的金玉奴,均属闺门旦行当。
闺门旦的表演舞蹈性强,身段活泼。
唱腔以高亢、活泼、明快的西皮或以表达幽怨、纤细情感的南梆子为主,不唱二黄。
念白以京白为主,有的也念韵白。
玩笑旦,是扮演一些性格爽快、好说好笑的青壮年妇女。
这类人物不同于闺门旦。
闺门旦多数为少女,而玩笑旦则多为少妇;她们不同于泼辣旦,身上没有那种风风火火,说打就打的泼辣劲儿。
她们是饱受风霜的底层人物,比如像《打面缸》中的失足妇女周腊梅,《小上坟》中的贞妇萧素贞,《卖饽饽》中的小商贩王三姐等。
小旦,扮演少女角色。
小旦是主要旦角的配角。
比如《白蛇传》中的小青,《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姑,《翠屏山》中的丫环迎儿等。
但是,为了突现身份地位卑微的使女、丫环的聪慧,有些单折戏也作为主角,比如《春香闹学》中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便是突出的一例。
总之,京剧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伫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因为她不仅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舞台美学,还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表演手段,节奏强烈的器乐、唱腔等。
京剧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分析
京剧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分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京剧中,发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京剧演员能够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个性,使观众产生共鸣。
下面将对京剧的发声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
首先,京剧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深拱发声和悬腔发声两种形式。
深拱发声是指利用气息通过声带发出声音,这种发声方法主要用于演唱性段腔和方言腔。
“有劲”、“有力”的声音特点是通过深拱发声实现的。
悬腔发声则是通过咽喉发声,声音的特征是高亢、尖锐,常常用于展示角色的愤怒、哭喊等情绪。
这两种发声方法的运用需要演员对气息控制、喉咙发声等方面的技能进行熟练掌握。
其次,京剧演员在发声过程中需要注意呼吸的控制。
呼吸是声音产生的基础,也是声音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演唱时,演员需要充分吸气,将气息送至腹部,保持稳定的呼吸频率和强度,从而实现充实饱满的声音效果。
同时,在演唱高音时,要注意将气息逐渐放松,使声带充分振动,以产生高亢的声音效果。
这需要演员通过反复练习和体验不同的发声方式,逐渐掌握呼吸的控制技巧。
此外,京剧的发声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咬字和发音。
京剧具有独特的音韵特点,演员需要准确地咬字、发音,使观众听清每个字的含义和情感。
咬字是指准确划分每个字的音节和重音,使字音韵清晰。
发音则是指发出各个音节的准确发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京剧的发音方式注重舌腭共鸣和空气共振,通过合理的发音技巧使声音富有穿透力和共鸣感。
最后,京剧的发声还需要注意声音的变化和调音。
京剧中的角色往往有不同的性格、身份和情感,因此声音的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声音的不同调音,演员能够刻画角色的特点和心理状态。
例如,平稳柔和的声音可以表现出温柔、柔弱的女性形象;尖锐刺耳的声音可以表现出愤怒、激动的情感;低沉有力的声音则可以表现出威严、刚毅的性格特点。
这些声音的变化需要演员在表演中灵活运用,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综上所述,京剧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对于演员来说非常重要。
在京剧表演中还会使用哪些道具来解决表演中的尴尬
在京剧表演中还会使用哪些道具来解决表演中的尴尬
演员在京剧表演过程中使用道具解决尴尬列举如下:
1、以前京剧是无法在台上表演骑马的,但之后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的无比漂亮。
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
京剧演员手上也会拿东西,比如骑马就会拿一个马鞭代表一下骑马的动作,不同颜色的马鞭代表不同毛色的马,旗子舞动代表千军万马。
2、男演员用扇子,女演员用手绢来弥补自己表演当中的“手”无处放在问题。
男演员用扇子。
可以做出很多技巧。
女演员用手绢遮挡自己面部,偷窥对方,等等。
代表人物形象的,会拿各种刀、枪、剑、斧、锤、鞭、棍、棒等,京剧界称道具为“砌末”。
3、桌椅、沙发、柜子、屏风等,小道具,有电话、花瓶、茶杯、食物、门帘、屏风、吊灯、挎包、皮箱、手枪、扇子、食物、香烟、碗、盘等。
京剧演唱发声技巧
京剧演唱发声技巧
导语:一些戏迷朋友们总觉得京剧的高音难唱,其实京剧有发声技巧和方法的,下面是京剧演唱发声技巧,掌握了这几招,包你唱高音不再困难。
1、唱戏的姿势很重要。
要站直,要平均站在两腿的支持力量上。
头的位置比身体的位置更重要。
有人唱高音时把头抬起来,似乎唱上去省些劲,事实并非如此。
头抬起来高音紧了。
喉咙也会发紧,不松。
正确的是:头应稍低,但别太低。
头部有很多共鸣,声音在头部产生共鸣,声音就大。
头的动作要与旋律相反,越高头略低,声音好象下到胸腔里去。
2、唱戏时,尽量避免用那些与唱无关的肌肉。
控制呼吸用横隔膜时尽量不牵扯到其它肌肉,不要象搬东西那样使劲,那样会将所有的腔体关闭起来,把声音也关紧了。
唱的时候不要紧张,自然的唱,肩部要放松,不要有小动作,唱时只用横隔膜。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很简单,当你困时,一面讲话一面打呵欠,这时候喉咙就打开了。
打开喉咙比打开嘴巴更重要!这样唱起来的声音比只张嘴不打开喉咙的声音更亮些。
所以,嘴要与喉咙一起张开,最好后面张得更大些!如同用一个倒立的漏斗,大口一方在颈部喉咙处,漏斗尖在面罩处。
如果声音位置已全部进入面罩,声音就能从最轻逐渐唱到最强。
注解:只张嘴不开喉咙:前嘴后嘴
嘴不大,但开喉咙:前嘴后嘴(倒立的漏斗)
4、焦点。
唱戏时声音好象放电影一样,声音要有共鸣,焦点要集中,集中在面罩。
太远、太近都不行。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好的发声焦点,焦点集中了,声音会越来越大;没有焦点的声音就散了。
要求声音。
北京京剧的演唱与表演技巧
北京京剧的演唱与表演技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作为中国的国粹,北京京剧的演唱和表演技巧是其核心魅力所在。
本文将分析北京京剧的演唱和表演技巧,探讨其独特之处和演绎方法。
演唱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唱腔,也包括演唱技巧。
京剧的唱腔有四种基本音调,分别是平、仄、上、去,通过不同调子的运用,演员能够展示出丰富的情感。
在演唱技巧方面,北京京剧注重喉咙和怀才不遭喉咙痛("Huaicai")的协调。
这可以帮助演员创造高亢激昂或者温柔婉约的表演效果。
此外,在演唱的时候,演员还要根据剧中角色的不同特点和情感要求,运用不同的发声方式和语调来诠释角色的个性。
例如,表现一个悲伤的角色时,演员常常使用悲切而哀婉的音调,使观众产生共鸣。
而在表演喜剧角色时,演员则使用欢快、活泼的唱腔表达角色的喜悦和幽默。
表演技巧是京剧独特之处,其运用多种表演元素和技巧,旨在将观众带入戏剧世界,增强戏剧的艺术效果。
其中之一便是“四功”-“唱、念、做、打”,即唱腔、对白、动作和武打。
演员必须精通这四种表演技巧,才能完成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京剧演出。
唱腔是表演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
京剧的唱腔特点是声音高亢、咽腔清激、音域宽广。
演员通过喉咙的发声和气息的控制,使声音在舞台上回荡,给观众以视听双重享受。
此外,京剧的唱腔还注重音韵的韵律变化,如音调上的折、扬、上落等方式,给予角色的表达更加细腻、深情。
念白是京剧表演中的对白部分,与唱腔形成鲜明对比。
念白一般用于表达角色的喜怒哀乐、感情变化等。
演员在念白时需要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突出角色的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京剧的动作表演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走路、跳跃、旋转、滑行、翻身等。
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各种动作的组合和变化,展示角色的身份、性格和情感。
这些动作不仅需要准确、流畅,还要富有力度感和美感,以打动观众。
武打是京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角色的英勇和战斗能力。
我与京剧变脸的故事
我与京剧变脸的故事历史角度:京剧变脸起源于四川的川剧,最早出现在明代。
它的发展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四川的川剧演员李宝善创造了变脸的技巧,并将其引入戏曲表演中。
后来,随着川剧的流传和发展,变脸逐渐成为川剧的代表性特色之一。
表演角度:京剧变脸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技巧,演员通过迅速更换面具来展示不同的情绪和角色。
这些面具通常由纸板制成,轻便易于操作。
演员利用巧妙的手法,将面具迅速脱下或者覆盖,使得观众无法察觉到变化的痕迹。
变脸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戏剧效果。
技术角度:京剧变脸的技术要求非常高,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首先,演员需要熟悉各种面具的特点和用法,掌握不同面具的切换方式和顺序。
其次,演员需要具备精准的动作和手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面具的变换。
还需要配合音乐和舞蹈动作,使变脸与整个表演相互呼应,形成一体化的艺术效果。
文化角度:京剧变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变脸通过面具的变换,表达了角色内心世界的转变和情感的起伏。
同时,变脸也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与变幻,展示了中国人对于神秘力量的崇拜和追求。
艺术角度:京剧变脸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京剧的独特魅力。
变脸通过面具的变化,与唱腔、动作、服饰等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观众对于戏曲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起来,京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它源于四川川剧,经过演员的高超技艺和长期的发展,成为京剧的代表性特色之一。
从历史、表演、技术、文化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来看,京剧变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京剧 反背花枪简介50字
京剧反背花枪简介
京剧反背花枪,是京剧表演艺术中极具特色的技巧之一,也是京剧武生的重要表演手段之一。
反背花枪,顾名思义,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将枪杆反背在身后,利用身体的柔韧性和力度,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反背花枪的表演形式多样,动作变化丰富,既有高难度的旋转、翻转、跳跃等动作,也有柔美的身段和细腻的手势。
在表演中,演员需要将枪杆紧紧地夹在腋下,利用腰、肩、臂、腕等部位的协调配合,使枪杆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灵活转动,展现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和动态。
反背花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京剧的早期发展阶段。
在当时,京剧表演艺术中存在着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反背花枪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种技巧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京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也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
反背花枪的技巧难度非常高,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同时,这种技巧的表演也需要演员具备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才能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京剧反背花枪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技巧,它不仅展示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了演员们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修养。
京剧的表演功法和特技表演
京剧的表演功法和特技表演表演功法1、毯子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翻打跌扑功夫,如“抢背”、“吊毛”、“虎跳”、“跟头”等。
2、腰腿功:指戏曲演员所要掌握的腰腿功夫,如“下腰”、“涮腰”、“踢腿”、“耗腿”等。
3、甩发功:指戏曲生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头上所戴的“甩发”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当遇到悲愤、惊恐情境时使用。
4、翎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利用头上所戴的翎子表达即定情绪的功夫,一般包括“涮翎”、“掏翎”等。
5、髯口功:指戏曲老生行演员利用所戴髯口(胡子)表达即定情绪的技巧,如“理髯”、“抖髯”、“挑髯”等。
6、水袖功:指戏曲旦行演员所要求掌握的利用“水袖”表达情感的技巧,如“抖袖”、“翻袖”、“扬袖”等。
7、扇子功:指戏曲小生演员所要求掌握的运用手中扇子的技巧。
特技表演1、变脸:指戏曲演员通过快速改变面部化妆或变换面具的手法表达一定情感或情境的手法,其中包括抹暴眼(在眉心、鼻眼间抹黑)、吹粉(向脸上吹色粉以改变脸上颜色)和扯脸(以快速手法扯下装于头顶的薄面具),其中“扯脸”是川剧常用的变脸手法。
2、喷火:有两种手法,一为戏曲演员预先在口中衔一圆管,内装燃着的火纸灰,演员用气徐徐将火花吹出;另一种为将口中圆管内所装之松香末吹到火把,引起长达数尺的火焰,颇为壮观。
此技巧多用于神鬼角色。
3、打出手:指戏曲表演中以一个演员为中心,其他演员配合他(她)做刀枪等器械的抛接动作,再加上锣鼓,制造一种战斗气氛。
“打出手”者多为旦行中的武旦,多用于神话戏中,表现神仙运用法宝斗法。
4、椅子功:指戏曲演员利用椅子所做的各种高难度的技巧。
5、耍大旗:指由一个演员舞动手中的大旗,其他演员随大旗的舞动做翻滚动作,用于表现战斗场面。
6、耍素珠:指饰演和尚的丑角演员利用脖子上挂的佛珠(素珠)进行的高难技巧表演。
7、耍帽翅:指饰演官员的老生演员利用头上纱帽的帽翅进行的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表演。
8、走矮子:指丑行演员表现矮小人物时所运用的一种技巧,一般身体呈下蹲状态,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身体成直角,以前脚掌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表演中的高难度技巧。
因技术性强,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多用于某类特定剧目或特定情境,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交流人物之间的特定思想感情,烘托戏剧气氛,加强艺术效果的特殊艺术手段。
有的借助于服饰装扮,如耍帽翅、耍翎子、耍水袖、耍大带、耍髯口、耍甩发、矫功等,有的利用道具砌末,如扇子功、手帕功、椅子功、耍素珠、耍旗、耍盘子等,有的夸张表情、动作,如变脸、喷火;吃火、耍牙等。
武打中的“打出手”以及宝剑入鞘、三锤叠立等,亦属特技范围。
专用霸
有些武戏,根据剧情需要,把剧中主要角色伪起霸动作予似丰富和发展,使之更加细腻地刻画人物伪思想感情,例如《挑华车》中的高宠,《铁笼山》中的姜维等都有一些与普通起霸,不同的地方。
走边
京剧武功表演程式。
用于夜行、巡营、秘密侦察等行动。
走边的特点是要求身手轻捷矫健,突出在曲折小径上疾走,夜行时脚下崎岖不平,以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严密注意周围环境的感觉。
走边常用云手、蹋腿、飞脚、旋子、蹦子及各种“小排头”穿插组合而成,以配合行动以前的整袖,勒胸、结带、系鞋等一套准备动作。
走边大多应用于短打武生,如《恶虎村》中的黄天霸,武丑如《连环套》中的朱光祖,武旦如《八蜡庙》中的张桂兰等。
走边可分为单人走边、双人走边、多人走边,哑边、响边、水边等。
髯口功
京剧表演特技之下,京剧表演中常借助舞弄辑口的动作来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称耍髯口。
耍髯口的技巧有搂、撩、挑、推、托、摊、捋、抄、撕、捻、甩、绕、抖、吹等多种,其中有些是单项动作,有些可以组合起来联贯使用。
必须与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达人物的特定思想情绪,如:搂髯多用于昂首高瞻或低头俯视,撩髯多表现思忖、自叹,挑髯多表现瞭望或下决心,推髯多表现沉思、观望、犹豫,托髯、摊髯多表现深思、感叹,捋髯多表现安闲、自得,抄髯、撕髯多表现气忿、喜悦或观看,捻髯多表现思考,甩髯多表现忿慨、激怒、焦躁,绕髯多表现喜悦、得意,抖髯多表现惊怕、畏惧、气恼或病弱,吹髯多表
现气恼等。
蝴蝶霸
演员上场后先起一遍正霸,然后归到下场门再起一遍反霸,这种由单人连续完成正霸和反霸两套程式的,称为蝴蝶霸。
例如《九龙山》中的杨再兴,即起蝴蝶霸。
宫中霸
通用霸,内行俗称宫中霸。
即不分角色的行当,也不分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可以使用的程式动作,
叫通用霸。
鼓边
不用其他乐器伴奏,只用堂鼓轻轻敲击的声音来配合走边表演,称为哑边,或称鼓边。
过家伙
京剧表演特技之一。
又称“踢出手”,俗称“过家伙”,简称“出手”。
常和武打“档于”相互穿插连接,但又是自成格局的武打套数。
以一个角色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者为下把,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
如拍枪、挑枪;踢枪、虎跳踢枪、前桥踢枪、后桥踢枪,乌龙绞柱踢枪,以及连续起跳踢枪等,形成种种丰富繁难的舞蹈性的惊险场面。
根据剧情需要和演员的技术水平,可由三人、五人、七人、九人表演,所用枪也可由二杆直至十余杆不等。
打出手有专用的出手锣鼓伴奏,以烘托气氛。
常用于以武旦、刀马且为主角的神怪斗法的剧目,如《青石山》、《泗州城》、《百草山》、《金山寺》、《盗仙草》、《无底洞》、《摇钱树》等。
有时也用以表现武将力拒众敌,或乱军中抢夺兵器的情节,如《取金陵》(《风吉公主》)、《夺太仓》、《杨排风》、《铁笼山》、《贾家楼》等剧中也有打出手的表演。
近年打出手的技艺又有新的发展,如关肃霜在《破洪州》、《铁弓缘》等剧中,创造了用靠旗杆挑枪和传枪的技巧。
同时,在出手伴奏中又增加了管弦乐器,丰富了打出手的艺术感染力。
反霸
由下场门登台表演的角色,起霸称为反霸,例如《战长沙》中的魏延。
反霸的程式和正霸相同,只是姿势相反。
因为黄忠从上场门出台用正霸,所以从下场门出台的魏延即用反霸,与正霸动作一反一正,形成
对称。
多人走边
多人集体走边的表演,称为多人走边。
例如《四杰村》中的鲍赐安等人的走边,《艳阳楼》中花逢春、秦仁、呼延豹、青面虎等夜入高府的走边,都是多人走边。
多人起霸
四人霸、八人霸等属于多人起霸。
第一个上场的武将是单人起霸,而且多是全霸,第二个武将也是单人起霸,但多起半霸,都属主要角色。
以后的角色上场起双霸,也是半霸,多属次要角色。
四将起霸中的前两人分别上场起单霸,后两人则同时登场起双霸。
八将起霸,由于前两人是较主要的角色,先后登场起单霸,以强调其重要性,三、四两将分从上下场门出场起双霸,五、六两将也分上下场门出场起双霸。
七、八两将的动作;姿势更简单,只是亮相、报名,不再起霸了。
多人趟马
两人以上的演员集体趟马,称为多人趟马。
例如:《嘉兴府》中鲍赐安等人劫法场时的趟马,《溪皇庄》中蔡金花等乔妆卖艺人混入花德雷府中救出彭朋的趟马,以及《昭君出塞》中番邦兵将的集体趟马等都是。
倒霸
演员面向后台,背向观众,倒退着出场的起霸动作,称为倒霸。
例如《铁笼山》中的司马师,即用倒霸。
单走边
表现单人独自夜行的走边,叫作单人走边。
如《夜奔》中的林冲(挎宝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挑柴担),《蜈蚣岭》中的武松(执拂尘,挎腰刀)等都是单人走边。
但这些人手执道具,动作姿势,造型亮相,均各有独特的设计。
比起《恶虎村》中黄天霸和《武文华》中的万君兆等徒手单人走边难度更大。
单人走
边又称单走边。
单起霸
由一位剧中主要角色单独登台表演起霸,称为单人起霸,或单起霸,用以显示剧中人的重要性。
单人走边
表现单人独自夜行的走边,叫作单人走边。
如《夜奔》中的林冲(挎宝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挑柴担),《蜈蚣岭》中的武松(执拂尘,挎腰刀)等都是单人走边。
但这些人手执道具,动作姿势,造型亮相,均各有独特的设计。
比起《恶虎村》中黄天霸和《武文华》中的万君兆等徒手单人走边难度更大。
单人走边又称单走边。
单人起霸
由一位剧中主要角色单独登台表演起霸,称为单人起霸,或单起霸,用以显示剧中人的重要性。
单人趟马
只有一个角色在舞台上策马驰骋,谓之单人趟马。
如《昭君出塞》中马童在刷马之后试马的马趟子,《铁公鸡》中的向荣,《洗浮山》中贺天保的马趟子等,都属于单人趟马。
《十三妹》中何玉凤追赶拯救安骥
时的马趟子,属于女演员的单人趟马。
打出手
京剧表演特技之一。
又称“踢出手”,俗称“过家伙”,简称“出手”。
常和武打“档于”相互穿插连接,但又是自成格局的武打套数。
以一个角色为中心,称上把,另有几个抛扔武器者为下把,相互配合,作抛、掷、
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
如拍枪、挑枪;踢枪、虎跳踢枪、前桥踢枪、后桥踢枪,乌龙绞柱踢枪,以及连续起跳踢枪等,形成种种丰富繁难的舞蹈性的惊险场面。
根据剧情需要和演员的技术水平,可由三人、五人、七人、九人表演,所用枪也可由二杆直至十余杆不等。
打出手有专用的出手锣鼓伴奏,以烘托气氛。
常用于以武旦、刀马且为主角的神怪斗法的剧目,如《青石山》、《泗州城》、《百草山》、《金山寺》、《盗仙草》、《无底洞》、《摇钱树》等。
有时也用以表现武将力拒众敌,或乱军中抢夺兵器的情节,如《取金陵》(《风吉公主》)、《夺太仓》、《杨排风》、《铁笼山》、《贾家楼》等剧中也有打出手的表演。
近年打出手的技艺又有新的发展,如关肃霜在《破洪州》、《铁弓缘》等剧中,创造了用靠旗杆挑枪和传枪的技巧。
同时,在出手伴奏中又增加了管弦乐器,丰富了打出手的艺术感染力。
大霸
综合全部起霸的程式动作,一气呵成,称为整霸。
或称全霸、大霸。
多为剧中主要角色所用。
例如《红鬃烈马》中的薛平贵,《回荆州》中的赵云等,上场时都起整霸。
唱念做打
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