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巴渝诗歌研究
浅析白居易巴渝诗歌
浅析白居易巴渝诗歌导语: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历代名人学士如、、苏轼、黄庭坚、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也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
这些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
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
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
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
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当诗人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
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
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
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诗意重庆 流传巴渝古韵之美
1巴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重庆留下众多传诵诗篇。
奉节、江津获评“中华诗词城市”,北碍、璧山、合川、棊江等地都留有大量经典诗词。
追寻这些诗篇,游诗意重庆。
Boasting time-honored Bayu culture,Chongqing has been acclaimed bytimeless poems of numerous literatisince ancient times.Fengjie and Jiangjindistricts were awarded the"ChinesePoetry City",and Beibei,Bishan,Hechuan,Qijiang and other places havekept a large number of classic poems.Travel around the poetic Chongqing inpursuit of these verses.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三千年江州府,八百年重庆城”,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悠久的历史,绮丽的风景,打动古今多少诗词巨匠,他们纷纷留下传世佳作。
无论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卢象的"树色接阳台”,还是李商隐的"却话巴山夜雨时”,王周的"巴江江水色”,都足以印证重庆诗词文化的丰厚底蕴。
川渝地区具有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享有"自古诗人皆入蜀”的美誉。
2020年11月,作为国家级文化活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重庆举办系列诗歌采风、交流、创作活动,重庆这座城市给嘉宾留下了深亥啲印象。
初唐诗人陈子昂途经江津,留下重庆最美十大古诗之《过巴龙门》;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等纷纷来此留下诗篇词赋;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江津留下诗词46首……江津享有"中华楹联文化城市”美誉,拥有钟云舫"天下第一长联”、四面山朝源观"天下第一奇联”等300余处诗联遗址遗迹,为江津塑造出婉约华美的诗词情怀。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白居易忠州诗述论
^匕 。
尹富博士的文章认为忠州时期 的创作成为 白居易诗风转变的关键时期 。虽然从江州到忠州自居易 的思想有短暂的振奋 , 但随着对这次量移失望的增加 , 国不惜献身的精神 已然冷却 , 为 建功立业 的愿望 也不再强烈 , 而随时俯仰 、 全身远祸 、 优游 自 适逐渐成了其生活 中的主导方面。8 【 ] 陈析先生同样认为 自居易在忠州时期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 。白居易面对忠州的“ 穷山恶水” 把江 , 州期间所形成的源于外物 的“ 转化为内心深处的彻悟后的“ , 适” 适” 最终获得 了心灵上 的解脱 。 】 [ 9 此外 , 另有一些关于 自居易的专著、 参考书及文章中也对其忠州诗歌 的内容 和艺术 特色有所涉及 ,
鲜于煌先生对 自居易在忠州时期 的创作进行了系统 的研究 , 并出版专著《 白居易在三峡 ・ 忠州》 。
在整理 了白居易忠州诗歌创作的基础上 , 认为自居易的忠州诗在 内容方面体现出四个特色 : 关心时政 , 同情人 民 , 映风土 , 化 环境 。在艺 术特 色上 , 反 美 自居 易 的忠州 诗 注意 情 与景 、 调 和色 彩 的紧密 结合 , 音 在创作中注意含蓄韵味和手法的运用 , 与前期“ 白” “ 直 、 浅露” 的风格不 同; 向民歌学习, 并 创作《 竹枝 词》 开文人拟作“ , 竹枝” 之风气。 熊宪光先生主编的《 巴渝诗词歌赋》 一书在“ 唐代 巴渝诗” 一章中对 自居易 的忠州贬谪诗有专门介 绍, 对于自居易笔下的忠州风物人情给予 了详细的关注 ; 而对于艺术评价较高的“ 花草诗” 则认为作者 , 这是在抒发贬谪忠州期间怀才不遇 , 报国无 门, 以实现“ 难 兼济之志” 的伤感和牢骚不平之情。 l 4
的处境 , 他一直满怀忧愤。擢为忠州刺史 , 虽为升迁 , 但是其地相对于江州而言更为偏远 , 况且忠州贬死
白居易艳诗研究
白居易艳诗研究摘要:一、引言二、白居易艳诗创作背景及特点1.创作背景2.诗歌主题3.艺术特点三、白居易艳诗中的情感表达1.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2.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反思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四、白居易艳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诗人的启示与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艳诗作为白居易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白居易艳诗的创作背景、特点、情感表达、地位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白居易艳诗创作背景及特点1.创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艳诗作为一种抒发情感、描绘生活的方式,自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诗歌主题白居易的艳诗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反思。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展示了真挚的情感。
3.艺术特点白居易的艳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白居易的艳诗用词简练,表达直接,让人易于理解。
(2)形象生动,细腻入微。
诗人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抒情真挚,感情饱满。
艳诗中表现出的情感真挚,充满激情,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火热。
三、白居易艳诗中的情感表达1.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白居易的艳诗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在《长恨歌》、《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中。
这些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传颂千古的佳作。
2.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反思在艳诗中,白居易还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感慨与反思。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诗人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生活的无奈。
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面对人生的起伏,白居易在艳诗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研究报告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痛和离别的悲伤之情。
本研究报告将探讨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主题以及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其诗歌语言和写作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居易以及唐代诗歌的发展。
1. 引言白居易以其感伤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常常描述离别、孤独和失意等主题,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本报告将细致研究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和意义,为读者提供对唐代诗歌以及白居易个人创作风格的更深入的了解。
2. 白居易的感伤诗特点白居易的感伤诗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2.1 深切的情感白居易的感伤诗流露出他深沉的情感,宛如漫长的夜晚。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人生的苦难。
2.2 对离别的描写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主题。
他通过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将离别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诗句使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奈和悲伤,进一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对的离别困扰。
2.3 对生活的热爱与失望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常常聚焦于人生的苦痛,然而,他的诗歌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以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对大自然、花草树木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中也表现出对人生的失望,对社会不正义的愤怒。
3. 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白居易的感伤诗主题多种多样,其中一些重要的主题包括:3.1 离别之痛离别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他描述了亲人、朋友以及爱人之间的离别,通过细腻而感人的诗句,描绘出离别的痛苦感受。
3.2 孤独和失意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出对孤独和失意的感受。
他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辛酸经历,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感。
这些诗句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心灵世界的悲伤和困惑。
3.3 生活的美好与失望白居易的感伤诗中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美好和对现实的失望。
他用细腻的诗句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愉悦,同时也表现出对人们不公正行为的不满。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摘要:一、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阶段性1.青年时期的诗歌特点2.中年时期的诗歌特点3.老年时期的诗歌特点二、各阶段诗歌主题与风格分析1.青年时期诗歌主题与风格2.中年时期诗歌主题与风格3.老年时期诗歌主题与风格三、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成就与影响1.对后世诗人的启示2.社会评价与历史地位正文: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的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特点、主题变化以及影响。
在白居易的青年时期,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热情洋溢为特点。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多关注个人理想、抱负以及壮志豪情,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展示了青年白居易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态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也呈现出浪漫主义色彩,以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为主,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进入中年以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如《卖炭翁》中的“心忧炭贱愿天寒”,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中年白居易的诗歌也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追求和领悟,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传达了佛教的生死观和无常观念。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更为凝练、深沉,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到了老年时期,白居易的诗歌主题趋于多样化,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也有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如《赋得暮雨送杜叟》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展示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慨。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更为平淡、含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在各个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题丰富多样,风格独具匠心。
从《全唐诗》看唐代巴渝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
窄, 江湖 万 里 开 。竹 枝 词 未 好 , 画舸 莫 迟 回。 _2 ” 1 ] 云安 县 即今 重 庆 云 阳县 , 腹 浦 即今 重 庆 奉 节 县 。 鱼 从诗 中的地 名变 化我 们可 以清楚地 看 出竹枝 词 在 巴
由此 可 推 断 , 枝 词 在 巴 渝地 区 的传 唱极 为普 竹 遍 , 女 皆可 吟 唱 。 白居 易 《 竹 枝 赠 李 侍 御 》 : 男 听 云 “ 巴童 巫 女 竹 枝 词 …… 暂 听遣 君 犹 怅 望 , 闻 教 我 长 复如何 。 … ” 不仅成年男女喜好 唱竹枝词 , 甚 至十 几岁 的 巴童也 用竹 枝词 表 达思 乡之 苦 。刘 商作
21 0 1年 1月
向东南人 不会 , 弟兄俱 在 梦江 湄 。 ”
竹 枝词在 三峡地 区的广泛 流传 。
这 也说 明了
生离 别恨 多 。楚 管 能 吹 柳 花怨 , 姬 争 唱竹 枝 词 。 吴 金钗 横处 绿云 堕 , 箸凝 时 红 粉 和 。待得 枚 皋 相 见 玉
在唐 人 所 写 的 竹枝 词 中 , 可见 竹 枝 词 与 巴渝 即
之地 有 紧 密 的 关 联 。 如 刘 禹 锡 《 曲 歌 辞 ・竹 杂
从《 录异 记 》 的记 载 来 看 , 巴渝 人 民不 仅用 竹 枝
词表 达他 们 的悲 苦 和 离 愁 , 且 也 把 竹枝 词 用 于大 而 型 的龙舟 竞赛 和 驱逐 疾病 的赛 神仪 式 中 。其 文 日 : “ 赵燕 奴 者 , 州 石 镜 人 也 , 大 云 寺 地 中 … … 合 居
一
浩 的 《巴 女 谣 》 , 地 的 女 子 也 擅 长 当 地 的 竹 称 巴
有关长江重庆段的古诗文
唐人孙宏(疑为魏晋孙楚之父)在《渝州梅雨》一诗中这样描写重庆:梅子金黄杏子丹,孤舟犹系海棠滩。
江声带雨远来急,山气映入夏日寒。
渔网参差罗水婢,乌樯历乱弄风竿。
明朝又近端阳节,为觅长丝系合欢。
这首《渝州梅雨》罗列出了巴城的几个重要景象,先点出梅杏的色彩,然后是看见南岸的海棠溪流入长江,形成滩涂,接着是听到江声,抬头看见山气,“映入夏日寒”也说明了即便在夏天,因为山雾水汽大,显得寒冷。
然后诗人看见渔网,想到打鱼人,也引出乌樯和城墙上的风竿。
最后还是无奈的认为明天又到了端午节,觅长丝以合欢。
在关于渝州的诗歌中,很多都是过路客留下,入川可翻秦岭,出蜀江流而下,清代的川人何明礼怀着才情,从“朝天门”码头登船,写下了《重庆府》: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烟火参差家百万,波涛上下浪三千。
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
其中城郭依循造化,舟楫挨着崖边,“巴字书”和“巨然画”点出了蜿蜒的嘉陵江和“淡墨轻岚”的山色。
烟火人家,但是此地并未出过什么大的“贤良”,可是江涛拍岸,浪击三千,显出了川人的志气。
末句更是说明了出川的志气,李白、苏轼……哦,重庆——我曾是过客(2012-03-07 12:12:00)转载▼分类:旅游视野标签:重庆巴渝过客雾气杂谈哦,重庆——我曾是过客缪朴在《传统的本质》一文中说:“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受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
这种分隔通常是由墙、房屋、大面积的水面、远山等造成的。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国维的“隔”之说)很多朋友去重庆,都说很喜欢那个城市,觉得有层次。
可是,我一直觉得重庆太“重重”,缺少阳光,大山延绵,甚至路随山转,让人分不清南北,不知“乡关何方?”清代方象瑛经过重庆府时,写下“皆石山,城市庐舍依坡□为高下,三面距水,陆路达佛图关。
东鱼复,西僰道,北汉中,南夜郎,形胜要地也。
石高水疾。
漏二鼓,始抵岸。
”可见渝中半岛因“石高水疾”他们的小舟很难登岸,在那种传统交通工具之下,也让这个巴子国很难演绎成大都会。
白居易三峡诗初探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6古典文学新探宦书亮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是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
元和十三年冬,他接到朝廷的调令,由江州司马擢升三峡地区的忠州刺史。
次年三月,诗人携其家眷赴忠州任职,至元和十五年夏天离开三峡地区返京任职,共计一年零三个月。
白居易这次被“晋升”至忠州,不仅改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不再是以往那般以讽喻诗为主,而是以一些格律诗文和闲适诗文为主要创作路线。
在这段时间里,白居易共写下诗106首,序文2篇,奏状3篇,碑碣1篇,以及在他离开后还写下9首诗来回忆他在忠州的生活。
而我们也可以从诗人所留下的这些作品里清楚感知到他在这段时间里的心路历程,以及事后对忠州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一白居易三峡诗的题材特点白居易诗歌的题材向来都是以丰富多彩而著称,他自接到调令来三峡忠州赴任直至他离开后怀念三峡的诗歌,从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来看,其诗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揭露社会现实及弊端。
白居易很多早期的作品都是以讽刺喻义为主,主要意义在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批判朝廷的腐败,而自从白居易被贬谪之后,其表现手法也不再是以之前那种锋芒毕露的讽喻为主,虽然在那之后也有揭露与批判,但其表现手法也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借助一些东西来进行暗喻。
如他在元和十五年正月忽闻唐宪宗被宦官下毒杀害,便写下“碧油幢下捧新诗,荣贱虽殊共一悲。
涕泪满襟君莫怪,甘泉侍从最多时”。
(《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叙述的就是他对当时宦官专政、黑暗腐朽的社会感到万分的痛惜。
因为宦官虽为皇帝身边的侍从,但是他们的存在不仅危害了老百姓,就连一朝天子的皇帝也难逃其毒害。
全诗清晰地表达了他心中的那份愤慨之情。
第二,记录地方治理情况。
古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探究
古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探究古代文学名家研究教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探究古代文人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的喜爱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主题,并分析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传统的影响,他兼收并蓄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风格脱颖而出。
1.1 境界优美白居易的诗歌以其境界优美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婉转的语言,描绘出独特的美感和情感。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细腻触感,使读者进入一种恍若隔世的境界。
◆例句:白日侍坐琼霞地,昼眠长宛绮罗被。
1.2 艺术表现力强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比喻、意象和押韵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和美感。
他的诗作往往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手法,寄托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例句:忍看春花转御沟,皇恩未报长愧留。
西陵妆台正倚楼,金粟堆中似短秋。
1.3 深情厚意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表现出深情厚意。
他关注人民生活,关心社会现实,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社会百态和人的喜怒哀乐。
同时,他的诗作中也充满了对友情、爱情和亲情的表达,传递出温暖与人文关怀。
◆例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白居易诗歌的主题白居易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揭示。
他的作品细腻地展现了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
2.1 感叹人生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了人生的痛苦与快乐,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有着深刻的认识。
◆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不应垂怨到天涯。
2.2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也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并坚持为民请命,关注民生疾苦。
◆例句:朝庭罢笔吏难得,不辞奔走上天涯。
2.3 对友情和爱情的表达白居易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友情和爱情的表达。
贬谪:作家人品的一块试金石——以中唐贬谪诗人为例
96 ・
作 的主 要 内容 , 把哀叹 、 痛 苦 和 彷 徨 变 成 创 作 的 主
题 。这 些负 面情 绪是 贬 谪 诗 人 共有 的 , 但 如 何 去 化
学者以其文也 , 咸嗜悦焉, 伏膺呻吟者 , 至比六经 , 则
溺其 文 必信其 实 , 是圣 人 之 道翳 也 。 ” 吕温 贬 后 的 一 些诗 , 仍 然 流 露 他 忧 国忧 民之 心 : “ 守道 穷 非 过 , 先 时动是 灾 。寄言 徐孺子 , 宾 榻且 徘 徊 。 ” ( 《 道州 夏 日 郡 内北 桥新 亭 书 怀 赠 何 元 二 处 士》 ) “ 文 字 已久 废 , 循 良非所任 。期 君碧 云上 , 千 里一 扬 音 。 ” ( 《 衡 州 送 李十 一兵 曹赴 浙 东 》 ) “ 布 帛精 粗 任 土 宜 , 疲 人识 信
第3 4卷 第 7期
2 0 1 5年 7月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M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Vo 1 . 3 4 No . 7
J u 1 . 2 0 1 5
贬谪 : 作家 人品的一 块试 金石
解 却 因人而 异 , 大相径 庭 , 大致可 分 为 以下 截然 不 同
的两类 。 第 一类 是刘 长 卿 、 柳宗元 、 刘 禹锡 和韩 愈 等 人 , 表 面上失 意徘徊 于 山水 , 而心 系念 于 国家 , 把个 人失
州 。遣 中人刘 忠谅 追 杀 元 素 于 武 昌 , 承 和 次公 安 赐
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创作 出《 竹枝词》 等一大批优 美的诗篇。贺裳 《 载酒 园诗 话》 : “ 梦得 佳诗 , 多在
《白居易诗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白居易诗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摘要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作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歌作品既展示了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融合了传统儒家观念,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儒家经典在其作品中的影响、对礼制和社会秩序的关注等。
1. 白居易诗歌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内容。
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通过亲民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论述义理之道,引导读者行善修德;同时他也提到了尊重传统礼制的重要性,秉持智慧和诚信的原则。
2. 儒家经典在白居易作品中的影响白居易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一些作品中引用了《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中的名句,并借用其中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通过借鉴儒家经典,他加深了作品内涵,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
3. 白居易对礼制和社会秩序的关注作为一个真正的儒者,白居易非常重视礼制和社会秩序。
他通过描写宴会礼仪、官场风貌等细节,传达出对社会秩序和礼治道德精神的追求。
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朝政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呼吁恢复以礼治国。
结论白居易诗歌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是其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类进步而奋发努力的精神。
这些儒家思想与人生观为我们理解白居易的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仍然在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所述并非基于具体研究成果,而是根据对白居易诗歌的普遍认识加以总结和归纳。
从竹枝词看巴蜀地域特征
2012.No13摘 要 巴渝诗词是巴渝大地孕育、生长的文学奇葩。
巴渝诗歌主要反映巴渝山川风貌、风土人情、民风习俗的诗歌。
从地域上讲,竹枝词起源于巴渝,作为一种民歌,它的产生同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它的形成和传播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巴渝诗词 竹枝词 唐代文学 地域特征1 “竹枝词”释名竹枝词,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
原为我国古代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情韵悠长的民歌。
因“竹枝词本出于巴渝”(郭茂倩《乐府诗集》)。
故亦称其为“巴渝曲”,“巴渝辞”。
从本来意义上说,“竹枝”和“竹枝词”并非一回事,二者是有区别的。
大致说来,竹枝,本为巴渝一带的民间清唱,它和“竹枝歌”、“竹枝曲”是一个概念;竹枝词,则是指后世文人仿效民间竹枝所创作的新词,后来渐渐成为一种叙述风土人情,即景抒情的特殊诗体,类似于固定调名的词牌。
“竹枝词”中的“词”并不是指有别于诗歌的长短句,而是唐代可歌的新声的总称。
“‘里巷之曲’亦是‘词’的来历之一。
如《竹枝词》、《柳枝词》……(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对此,刘禹锡《竹枝词序》中说得很清楚:“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
此外,在许多诗句中,提及巴渝民歌,亦只称竹枝,而无竹枝词之说。
如“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张籍《送枝江刘明府》);“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停江时”(于鹄《巴女谣》);“夜听竹枝愁,秋看艳堆没”(白居易《曲江感秋》)等。
由于文人最初模仿竹枝乐曲进行创作,即“依声填词”,与民间竹枝相比,在语言上明显雅化,在格律上也趋于成熟,在抒情风格上,则俗艳与风雅并存。
但同乐府的创作一样,由于乐声难以久传,最后遂离乐而为徒诗。
2 竹枝词的起源与发展从地域上讲,竹枝词起源于巴渝,即相当于今天的重庆地区,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
唐代的夔州(今奉节)、万州、忠州(今忠县)以及通州(今四川达县市)等地都是竹枝词的发祥地。
古籍对此多有明确的记述: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云:“竹枝词本出于巴渝。
白居易忠州诗
白居易忠州诗1.《种桃杏》1.原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2.解释:无论身处天涯海角的什么地方,只要内心平静就能把所在地当做家乡。
忠州离家路远,谁还能唱得出家乡的小曲儿?随着时间流逝、年岁渐长,我渐渐忘记了京城的繁华。
还是想开点儿得好,在忠州我打算花三年时间种杏树、桃树,期待它们开花结果。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在忠州时的一种达观思想。
2.《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1.原文: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2.解释:“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描述了行程中经过白狗峡接着到黄牛峡,那里的滩险如同竹节般密集。
路途穿越了天地间的险要之处,让人感受到古往今来人们在此行旅的忧愁。
忽然看到千花塔,于是停下了小船。
艰险的路途常常让人感到急迫,而这安静的地方暂时让人停留歇息。
巴地的春色已完全消逝,巫阳的雨也下了一半。
虽然想着向北归回,但还是会向南回望。
过去离开时为不同的风俗而悲伤,如今回来思念过去的游历。
与山北寺的僧人告别,在水西楼抛弃了竹子(可能是一种行为或场景的描写)。
忠州郡的树花如同雪花般洁白,军中厨房的酒好似油般醇厚。
时常开怀大笑,自己笑着回忆起在忠州的时光。
此诗既写出了路途的艰险、景色的变化,也流露出诗人对忠州的复杂情感。
3.《初到忠州赠李六》1.原文: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
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
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
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2.解释:幸运的是在天涯之地遇到了李六使君,在江头相见时已是黄昏。
这里的官吏生硬不灵活如同鹿一般(可能是一种比喻,形容官吏的不通情达理或行为不自然),市井街道稀疏荒芜,差不多就像个村子。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的意义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1.青年时期2.中年时期3.晚年时期三、白居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四、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正文一、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的意义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而丰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对白居易不同年龄段的诗歌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还可以通过他的诗歌窥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1.青年时期:白居易的青年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展现出了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才华。
2.中年时期:白居易的中年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深沉而厚重,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深度反思。
他的诗歌主题更加深入,艺术风格更加成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代表。
3.晚年时期:白居易的晚年时期是他诗歌创作的晚期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宁静而淡泊,充满了对生活的淡然和对人生的超脱。
他的诗歌主题更加宽广,艺术风格更加独特,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三、白居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白居易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也体现在他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的贡献中。
四、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而且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他的诗歌给后人的启示,不仅在于他的诗歌艺术,更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年1期古代方志文存的内容及价值——以重庆地区古代方志为中心段庸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摘要:古代方志文文是指古代方志中中文学书写,是方志的“文学存在”。
从內容角度而言,包括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中故事性性写;从文献角度而言,具有发现新材料、形成学术术增长的文献价值;从文学角度而言,具有地域文学识别、凸显地域文化的价值。
整理研究古化方志文存可以唤醒文学地域记忆,寻根民族文化基因&关键词:古代方志;文在;价值;重庆地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21)01-0070-08doi:10.19742/j..nki.50-1164//.210107所谓古代方志,是指民国(包括民国)以前的地方志。
所谓文存,从文献角度说,方志的所有内容都是文存。
从文学角度说,则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即黑格尔所说的具有“艺术美”的作品。
具体而言,包括方志中的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的故事性描写。
但作为志书文献,文存拥后者为主,也会兼及前者。
近年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后,从全国到地方,更加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2018年10月,国家图书馆在《广州大典》中心召开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学术会,大力提倡对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古代方志是其中重要内容。
目前,就方志文献整理研究而言,一是对方志编目和提要,比如《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二是对方志文献的利用,如广州大典中心编写的《广州大典》对志书文献的利用,以及各省市编写的地方文丛,多注意对志书文献的利用;三是整理出版,主要是地方政府对某一部志书的整理出版,采用校勘、句读,让馆藏志书与读者见面,比如重庆江津区对乾隆版《江津县志》的校勘整理出版等。
另有文人个案研究涉及到志书查阅和征引,比如王士祯研究,因王士祯曾经两次入蜀,其相关事迹在所历地方有志书文献可征,于是查阅相关志书来丰富和深入研究,其他文人个案多类此。
研究报告白居易
研究报告白居易研究报告:白居易1. 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世称“诗仙”。
他以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创作了大量卓越的诗作,并且在政治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表现。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生平、诗歌创作以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生平白居易于唐代宪宗元和四年(772年)生于陕州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
年少时,他就展现了出众的文学才华,并通过举荐考中了进士。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位,包括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成为当时的重要政治家之一。
3. 诗歌创作白居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巨大的成就。
他的诗歌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婉约派的风格为特点,讲述了许多生动、真实的故事。
他的诗作主题广泛,包括爱情、自然、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使得他的作品既深刻又多样化。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细腻的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而著称。
他善于通过文字描绘出生活的琐碎和细节,展现人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感受。
他的诗作以情真意切、含蓄而深沉,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4. 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创新了唐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他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大胆地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使得唐代诗歌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崇,被后代文人争相模仿和赞颂。
他的作品不仅开创了婉约诗派,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化思潮。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5. 结论白居易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作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使得唐代诗歌的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他的作品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后世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
关于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研究结语摘要:一、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的意义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1.青年时期:豪放、激情2.中年时期:沉郁、理性3.晚年时期:闲适、恬淡三、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化1.主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2.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四、结论:白居易诗歌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诗歌的意义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研究白居易不同年龄段的诗歌,对于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以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白居易的诗歌,我们还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一步发掘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1.青年时期:豪放、激情白居易青年时期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和激情,这一阶段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理想抱负为主题。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激情四溢的表达,充分展现了青年时代的热血和追求。
2.中年时期:沉郁、理性进入中年时期,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逐渐变得沉郁和理性。
在这一阶段,他的诗歌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对社会矛盾和人生无奈的感慨。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展现出一种理性思考和人生哲理,使得这一阶段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晚年时期:闲适、恬淡晚年时期的白居易,诗歌风格更加闲适和恬淡。
这一阶段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闲适生活情趣为主题,展现了他晚年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通透。
在这一阶段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生活的满足和对人生的坦然。
三、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化1.主题: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始终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担当。
2.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为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表达直接,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探讨
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探讨1. 引言1.1 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真实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而闻名。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现实主义元素被广泛运用,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关注度。
本文旨在探讨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于他的作品中。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现实主义元素一:真实描写、现实主义元素二:反映社会现象与批判意识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并阐明相关目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对白居易诗歌简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表达形式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白居易作品中的第一个现实主义元素:真实描写,包括对生活场景、人物形象和情感以及社会问题与变化的描述。
随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论述白居易作品中的第二个现实主义元素:反映社会现象与批判意识,涵盖对社会不公、阶级困境以及官员腐败和弊政现象的揭示和批评。
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给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进行探讨,更好地理解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贡献以及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通过分析白居易作品中真实描写和反映社会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面貌,并发掘白居易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通过本文内容,读者还可更好地认识到现实主义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白居易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元素2.1 白居易诗歌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豪放、真实自然而闻名。
白居易是唐代文人官僚中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之一。
2.2 现实主义在白居易诗歌中的表现形式白居易的诗歌深受现实主义思潮影响,通过对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和真实描写,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性和命运等方面的深刻洞察力。
首先,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场景和环境进行详细描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巴渝诗歌研究
【摘要】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由被贬江州司马改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
他在忠州将近一年的贬谪生活,在这期间曾创作了120多首诗歌。
这些诗歌有很多反映了巴渝地区独特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也表达了他在任职期间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白居易;巴渝诗歌;内容;艺术特色
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巴,乃古巴国所在地,治所在江州(今重庆);渝,乃指渝水,为嘉陵江古称。
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1]p1忠州处于三峡腹地,虽然荒僻,但面对气势雄伟的长江,背靠崇山俊岭,不仅有三峡胜景,还有许多历史遗迹,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还有充满异域情调的民情风俗。
忠州文化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
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以下将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简单论述: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
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
峰峦耸峙,草长莺飞。
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
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
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
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
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当诗人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
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
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
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
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
鸟得辞笼不择林。
”他认江州为“鸟笼”,可见在那里的生活是多么郁闷。
在他看来,将要去的忠州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解脱烦闷的地方。
但是当白居易真正到了忠州,面对如此荒凉之境,不得不让他心里有所落差,更多的是失落之感。
所以,在他刚上任时期,他写下了很多关于忠州城面貌的诗歌,并且还反映出当地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当然,这些诗歌中也夹杂着白居易复杂的情感在里面,但更多的一种厌恶之情。
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西楼夜》和《东楼晓》等。
(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诗歌
唐代的忠州是以巴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积聚区,巴人的风俗文化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都喜欢歌舞。
《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
竹枝歌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竹枝》本处于巴渝”,故又称之为“巴渝曲”,“巴渝辞”,“巴渝歌”。
白居易在忠州从政之余还开始对竹枝歌舞这一风俗感兴趣,并且还注意收集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四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如《竹枝词》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和《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
”这两首诗歌的内容都明显带有巴渝地区文化的特色,既写出了巴人善唱竹枝歌的风俗,同时诗人也
将自己作为其中的角色之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二、白居易巴渝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诗风俗众,老妪能解,儿童能歌”的俗白而著称,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流畅自然。
他还善于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显得自然得体。
他在忠州期间,善于学习民歌,使诗歌的特点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
从整体上来说,白居易在巴渝地区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比拟手法,语言有含蓄美
白居易在忠州的不少诗歌很善于运用比拟手法,从而更好地借物抒情。
如他写的《鹦鹉》:“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诗人以鹦鹉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白居易的语言一向被认为比较浅显易懂,缺乏意境,但是他写的忠州诗的语言风格中却带有含蓄之美。
比如他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就对荔枝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
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
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
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诗中还以“面白似潘郎”比喻杨使君,暗示自己与杨使君均有荔枝一样的禀赋,而却被贬在遥远的南方,远离京都。
全诗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
(二)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中有很对诗歌都是在描写外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时候,他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夜入瞿塘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
逆风惊浪起,拔(竹念)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瞿塘峡的奇险。
由这样的艰难险境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命运的多见多难,因此,由景生情,最后一句,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
同时本诗还能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
前人喻愁,多用水。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这样使得抒情效果更佳贴切。
总之,白居易在巴渝期间写下的诗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诗歌艺术具有特色,值得深一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宪光,王广福,宁登国.巴渝诗词歌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宋)乐史撰,王文楚校点.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
局,2007.
[5]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朱金城.白居易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