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风格一.通俗性。

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

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

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

写实和抒情兼用。

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

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

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

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表现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表现

白居易忧国忧民的表现
摘要:
1.白居易的背景和生平
2.白居易的诗歌创作
3.白居易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4.白居易的政治主张和行动
5.白居易的影响和遗产
正文:
白居易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被誉为唐代诗歌的高峰之一。

白居易的诗歌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贡献被后人广为传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的政治主张和行动也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主张政治改革,反对贪污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治主张。

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白居易的影响和遗产也是他忧国忧民的表现之一。

他的诗歌和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一,他的政治主张也被后世政治家们所继承和发扬。

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

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

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流传至今,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观点,他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借诗的形式对社会现象、人类命运和个人情感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理念与特点为了更好地理解白居易诗中的现实主义观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现实主义的基本理念和特点。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以现实为基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呈现出人类的真实面貌。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反映社会现象和人类生活的广泛性、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等。

白居易诗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白居易的诗作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著称。

他以真实、客观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现实生活进行悲喜交加地描写。

在他的诗作中,人物形象和情感体验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使读者能够获得直观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白居易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唐朝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他关注农民悲苦、官吏奢靡、社会动乱等问题,并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展示了唐朝时期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他不回避现实,而是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中的问题,直面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达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白居易诗中的广泛反映白居易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

他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民生活白居易的诗作中经常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辛酸和苦难。

他描绘了农民勤劳耕种的场景,以及他们面临的天灾和社会不公。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种田、收获、灌溉等与农业相关的景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艰难。

官场现象白居易的诗中还揭示了唐朝官场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他直言不讳地讽刺了官吏的奢靡和无能,批评了官吏的虚伪和贪婪。

通过对官吏日常行为的揭露,他展示了官场中的悲剧和矛盾。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一、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

二、诗歌理论—对通俗性、写实性的强调和表现。

(一)《与元九书》:“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在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最受重视,其诗歌主张主要就早期讽谕诗创作而发。

(二)理论:1、《策林》中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反对离开内容单纯追求“宫律高”、“文字奇”,及齐梁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2、《新乐府序》指出作诗的标准:“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分别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歌谣色彩。

即诗歌必须写得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

(三)目的是补察时政:“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为时为事而作,首先“为君”而作。

2、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指向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休明。

(四)意义及实质。

1、上述理论以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近社会现实、干预政治。

2、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写时事道路的发展。

从写时事说,白与杜相同;但杜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情怀融为一体,虽时含讽谕意,却非以讽谕为出发点,而出之以情;白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主要目的,极度突出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窄路。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

白居易诗歌主张再认识摘要: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强调发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作用,主张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力求语言浅显易懂。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他的诗歌理论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片面之处。

本文试图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理论;现实主义引言白居易是继杜甫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共创作了近三千首诗,他不但是个多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总结了陈子昂、杜甫等人关于诗歌的进步理论,结合时代需要,写下了《与元九书》、《新乐府序》、《寄唐生》、《读张籍古乐府》、《策林》、《伤唐衢》、《采诗官》等诗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形成了一种批判现实、揭露现实的,用诗歌反映现实的新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他的诗歌主张在新乐府运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高敏和李淑蓉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评述》一文,这篇文章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来评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它不仅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也指出了白居易诗歌主张存在的片面性,但是文章对白居易诗歌主张进步性的评价不全面。

马瑞在《文学研究》期刊中发表了《白居易诗歌理论之再认识》,这篇论文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歌创作目的、诗歌语言三个视角研究白居易诗歌理论。

作者没有从诗歌内容与形式这个角度来探讨白居易进步的诗歌主张,使得这篇论文缺乏完整性。

这篇文章也谈到了白居易诗歌主张的缺陷,但是该论文的作者只是分析了白居易诗歌主张不足之处的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涉及到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缺乏含蓄性和朦胧美。

他们对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认识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07第四编  第六章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秦中吟》10首,这组诗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作于长安。
▪白居易《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 间,有足悲者。因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和对劳 苦民众的多重欺压。如《重赋》、《买花》、《轻肥》等。
趋避党争,远任杭州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任忠州刺史。采取明哲保身、随遇 而安的处世态度,从此心向佛、道。 ▪元和十五年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苏州刺史、 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诗酒晚年,退隐香山
▪七十一岁,乃因病以刑部尚书致仕。 ▪病愈后与香山僧侣结香火社,白衣鸠杖,往来香山,自号香 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终于罹病不起,享年七十五。遗体葬于香山 如满师塔之侧,四方过客都奠以酒,冢前方丈常成泥泞。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谈谈白居易讽喻诗创作的得与失答案解析答: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主要内容有:(1)描写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百姓的疾苦。

如《红线毯》、《杜陵叟》、《卖炭翁》、《重赋》等。

《卖炭翁》,写的是百姓遭宫市欺压之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老汉,虽然“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想卖个好价钱,结果被宫中的宦官强行索买,只给了很少的钱,让老翁哭诉无门。

(2)反映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和骄奢无能。

如《黑潭龙》、《轻肥》、《宿紫阁山北村》等。

《轻肥》写宦官在宴席上骄奢专横,饱食醉酒的情形,“罇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

贪饱心自若,酒醉气益振。

”而当时人民的生活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3)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如《上阳白发人》、《井底引银瓶》、《太行路》等。

《上阳白发人》和《陵园妾》写老年宫女的不幸身世。

《井底引银瓶》写遭遗弃妇女的不幸。

(4)反映战争和边患的危害。

如《新丰折臂翁》、《西凉伎》、《蛮子朝》等。

在《新丰折臂翁》中诗人描写了一个老翁在青年时代因不愿参加战争,用石椎折断手臂的故事,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的怨愤情绪。

由于诗歌极强的讽喻性加以广泛流传,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在反映百姓疾苦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引起广泛关注良好的效果。

局限性: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评诗标准过于狭窄过于严格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优秀诗篇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成就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大诗人及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文学主张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着重介绍白居易的文学主张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在《文学领袖论》中曾提出“以正直凝藏情思,以辞赋排遣忧思,用诗招展性灵,以散文随事少为”,即诗予情,赋解怨,散记事,游仙。

他强调诗歌要有表达情感的功用,应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为基础,借助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来;赋则强调排遣心中的愁苦,必须传达出深刻唤起人们共鸣的感觉,尽可能抒发人们的怨恨、痛苦与愿望;散文则强调叙述事情真实、简明、生动,并将主旨情感贯穿其中,以求感人、发人思考;而游仙则是他对诗人的要求,即要保持灵敏的思想触觉,时刻保持对于众生万物的感悟。

二、白居易的成就1.白居易曾被称为“长安最有名的诗人”,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以富有哲理的诗歌为代表,诗歌表现出了唐代的思想和文化特征。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诠释了白居易深刻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操。

2.白居易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除了在诗歌方面有卓越的表现外,他的散文亦受到了广泛的群体的欢迎。

他的散文有三大特点:一是语言简练生动,二是写作为人民服务,三是高度关注社会问题。

他的《琵琶行》、《长恨歌》等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成为了唐代和后人宝贵的文学遗产。

3.白居易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也取得了成功。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曾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社会和人民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行动。

他的《新乐府》也是他的政治成就之一,以此宣扬君主缺点与社会丑恶现象,呼吁改进治理。

可谓是在为民解忧,为国担当。

4.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将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并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从他的传世的大量诗文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学风气的特点和诗人对于唐朝的观察和思考,他的诗歌也为后人所采纳和传颂。

总的来说,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文学的伟大人物,也是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探究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引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哲学被誉为唐代“诗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究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观和艺术追求,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白居易的人生哲学观1.1 自然主义思想白居易秉持着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是最随遇而安、无欲无私地存在的,而人类应该效仿这种态度来达到心灵平静和内心宁静。

1.2 忧患意识与虚无感在百忧图、摸鱼儿等作品中,白居易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世事虚无感情。

他通过揭示尘世间短暂幸福背后的不稳定性和无可避免的痛苦,呼吁人们超越物欲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满足。

1.3 崇尚真实与自由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给人以坦诚直言、真实自然的感受。

他反对虚浮做作的修辞手法,倡导以平实、真实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受,追求真诚与自由。

二、白居易的艺术追求2.1 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琴棋书画”四艺并列于诗歌之上的文人。

他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能够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情感,并且可以相互补充和启迪。

2.2 散文化诗歌及音乐韵律白居易致力于发展散文化诗歌,使诗歌更加接近日常语言和生活经验。

他强调韵律的运用,通过控制音节、字数和押韵来创造动听优美的韵律效果。

2.3 文学与社会责任白居易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以诗歌表达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他在《琵琶行》中运用音乐形象表达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批评,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弊端。

三、白居易的影响3.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白居易开拓了散文化诗歌的道路,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创作思路,并对宋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情感与真实性重视的倾向,启发了后世诗人更加深入地探讨个体内心世界。

3.2 社会价值观的引领白居易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思想、忧患意识以及崇尚真实与自由等价值观念,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搜狗百科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搜狗百科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搜狗百科白居易画像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及其反映的思想主张。

写作风格白居易的写作风格鲜明独特,以平易近人、自然流畅为特点,常在情感表达和生活描绘上取得突出成就。

1.语言简练:白居易善于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其作品通俗易懂。

他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深奥的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生动描绘:白居易能够以细腻准确的描写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他经常通过详实而有情感色彩的描写,将景色、人物、事件等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或悲伤。

3.情感抒发: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情感,表达出他对人生、爱情、友谊等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他通过真挚感人的情感描写,引起读者共鸣并引发共鸣。

思想主张白居易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主张,以下点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1.唯美主义:白居易崇尚美好和自然之美。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而诗歌是表达这些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等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

2.人生哲理:白居易关注人生意义与价值,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探索。

他常常提及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等主题,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于珍惜时光、把握机遇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问题的思考。

3.爱情与友谊:白居易对爱情与友谊也有着极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失恋的痛苦和友谊的珍视等情感,呈现出人类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4.社会批判:白居易生活在唐代混乱动荡的时期,他通过作品也不时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对权贵之风、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评,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公正与道德良知的思想。

总之,白居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通过对他作品细致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与艺术享受。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题目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白居易新乐府的创作主张及其艺术得失。

答案解析答:(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其诗歌创作主张如下:①.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②.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

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③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即内容,为最重要。

④作诗的标准,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但自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

白居易的写诗风格

白居易的写诗风格

白居易的写诗风格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白居易的写诗风格,希望能帮到你!白居易的写诗风格“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拓展资料: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诗风变化及特点

白居易诗风变化及特点

白居易(772年至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丽,思想主张丰富多彩,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的主题、题材集中,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

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风格:叙事直切,描绘真实,明白晓畅,平易浅显。

用语流便,平常事、口头语、眼前景,意到笔随“称心而出,随笔抒写”,意深而词浅,很少使用典故。

这种语言风格使他的诗歌具有广泛的受众性,深受大众喜爱。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写实生动为特点,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形式新颖独特,语言表达自然流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文章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应该反映生活。

针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他特别强调以诗歌反映民生,这是他的安人治国,惊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合贡献。

2, 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唤起诗人的现实责任感。

3, 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首先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明确的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对新乐府运动形成“为匹夫匹妇”代言的特色,起了规范的作用,对开创以俗为奇的元白诗派,并使其拥有广泛读者群体起了指导的作用。

4, 其不足也有以下几个: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他美感作用,致使他们创作的有些乐府诗成了理念先行,抽象说教的谏章。

忽视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唐代诗人创造意境理论及实践成果吸取和借鉴的不够,导致他们的部分乐府诗歌议论未能和形象很好的结合,直白详尽而缺乏意蕴和回味。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下面小编是了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说:“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此所谓“诗道”,是指儒家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要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二脉相承的。

儒家论诗,从孔子开始便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主旨是强调诗歌为封建的政治、教化服务。

这就成为儒家诗论的出发点。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也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上面一段话,《毛诗序》又阐述了诗的“六义”。

“六义”是儒家对于《诗经》体制和表现手法的概括,也常被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毛诗序》对“六义”的解释看来,不外是说诗歌创作应该通过美刺来维护王政⑴ 。

而刺必须有个限度,这就是“止乎礼义”。

超乎礼义的讽刺,是有损于王政的。

总之:诗歌要维护封建政教,要讽谕美刺,要止乎礼义,这是儒家诗论的主要精神,也就是白居易忽忽愤发所欲扶起的“诗道”。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是这样阐述这“诗道”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白居易,唐代豪放派诗人之一,以清新细腻的诗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大量涉及现实社会,反映了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处境的思考。

而在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倡导的一种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首先,白居易提倡诗歌的功利主义主张。

他认为诗歌应当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在他看来,诗歌如果远离现实,追求某种高远的理想,那就是一种浪费。

他曾在《诗品》中写道:“创作诗歌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诗人要传达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引导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白居易倡导的这种诗歌主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的文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白居易的创作风格自然质朴、感慨万千。

他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质朴、简洁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正是他对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诠释。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功利主义理念的呼唤。

例如,在《浣溪沙·游蕲元池》中,他以淡雅的语言描绘出蕲元池的美景,同时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样的作品既能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又能在感叹世事无常之余,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击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真实感和冷静的思考方式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来说尤为重要。

白居易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审视个人命运,思考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他的作品中浸透着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诗歌观点,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为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一些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
1.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社会功能,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

他主张诗歌要关注民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仅仅追求文辞华丽和艺术美感。

2. 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具有讽喻作用,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绘,讽刺时弊,针砭社会弊端。

他主张诗歌要有思想深度和内涵,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引导人们思考和反思。

3. 倡导通俗易懂的语言:白居易主张诗歌应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字和晦涩难懂的词汇。

他认为诗歌的语言应该简练明快,易于理解和传播,以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4. 重视诗歌的音乐性: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主张诗歌要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认为诗歌的音乐性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更具有艺术美感。

5. 提倡“以文为诗”:白居易提倡“以文为诗”,主张将散文的写作手法融入到诗歌中,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这种写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限制,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总之,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诗歌观点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讽喻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音乐性和“以文为诗”的写作手法。

这些观点为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各种问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其中不少条目与白居易日后的政治态度和诗歌见解都有关联。

是年,制科入等,授盩厔尉,次年为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

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

元和六年四月至九年冬,因母丧而回乡守制。

生活环境的改变,使白居易有馀暇对往昔的作为和整个人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他早就存在着的佛、道思想逐渐占了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

所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

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适意二首》其二)。

正可看作他心理变化的佐证。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回朝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因宰相武元衡被盗杀而第一个上书请急捕贼,结果被加上越职言事以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

这次被贬,对白居易内心的震动是不可言喻的。

他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避祸远害,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这一年,他写下了著名的《与元九书》,明确、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诗歌主张。

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先后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长庆二年(822),出刺杭州,此后又历任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会昌六年(846),年七十五卒。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
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

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

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他的《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便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创作的。

这一理论以其突出的现实针对性和通俗化倾向,有可能使诗歌更接近于社会现实,以至于干预政治。

这一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从写时事这一点说,白居易与杜甫是相同的;但杜甫唯写所见所感,生民疾苦与一己遭遇之悲怆情怀融为一体,虽于写实中时时夹以议论,含讽谕之意,却并非以讽谕为出发点。

杜诗出之以情,白居易与杜甫之不同处,正在于他出之以理念,将“为君”而作视为诗歌的主要目的,从而极度突出了诗歌的现实功利色彩,将诗歌导入了狭窄的路途。

因过分重视诗的讽刺功用,从而将诗等同于谏书、奏章,使不少诗的形象性为讽刺性的说理、议论所取代。

因评诗标准过狭过严,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此一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被排斥在外。

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一百七十馀首,这些诗大都作于贬谪之前,在写实和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观刈麦》是元和元年诗人为盩厔尉时写下的一篇较早的作品,诗从“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起,中段细述农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哀痛,最后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结束,于真切自然的描写中见出“田家”的巨大不幸,作者的反躬自责也显得分外深刻。

他如《村民苦寒》前
半写“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的贫民,后半写“褐裘复絁被,坐卧有馀温”的自己,两相对照,发为“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的感慨,真情挚意出自肺腑之间;《宿紫阁山北村》通过自己的亲身见闻,真实地表现了神策军“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的蛮横强暴,最后以“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的讽刺之语结束,笔锋直指作为神策军统领的宦官。

上述作品只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一小部分,但却大体展示了此类诗作的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这种反映和揭露,是有名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其二),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如《重赋》直斥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夺:“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伤宅》揭露达官贵人为富不仁,“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却“忍不救饥寒”。

《歌舞》写“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的游乐,尾句出之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激愤之语;《买花》通过一位“田舍翁”偶来买花处的所见所感,发为“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痛切针砭;《轻肥》则将矛头指向宦官集团的那些内臣、大夫、将军: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
旱,衢州人食人。

这是两个宛如天壤之别的阶层:一方脑满肠肥,花天酒地,另一方则天灾人祸,竞至“人食人”!这鲜明的对比,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