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诗词创作技巧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诗词创作技巧概述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宛转动人的诗句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白居易在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一些技巧,并探讨其对后世影响。
1. 天衣无缝的叙述白居易善于利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察融入到诗中。
他能够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和场景,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写法使得他的诗歌更加真实生动,并增加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2. 思辨深邃与抒发情感并重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思辨性质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等问题的见解。
同时,他也能够用简洁而准确地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纷繁的情感。
这样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3. 厚积薄发的创作态度白居易是一个极为勤奋的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作品。
尽管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流传下来,但这种积累对于他后期作品的创作起到了重要影响。
他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日积月累地提升自己的诗词水平,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方式。
4. 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白居易在诗歌中善于利用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景物、情感和思想相互交织、相互烘托,形成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
这种情景交融不仅让作品具有鲜明而生动的意象,还增强了读者对于诗歌中所表达主题与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5. 简约优美与自然之美并重白居易喜欢运用简洁而优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他的作品往往富有韵味和节奏感。
同时,他追求自然之美,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美好。
这种简约优美与自然之美并存的创作风格使得白居易的诗词更富有魅力。
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通过运用独特的技巧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善于利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思辨深邃而抒发情感并重、厚积薄发的创作态度、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以及简约优美与自然之美并重等技巧,使其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白居易对于后世诗人们在创作上带来了重要启示和引导,并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
1.朴实无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朴实、平易,没有过于雕琢的修辞,其言辞朴素,直接,
易于理解。
这使得他的诗歌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白居易在诗词中反映了他关爱民生、同情百姓的真切情感,用深入心扉的语言反映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2.社会主义: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性。
他的诗歌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民俗等方方面面,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观察和批判——直言不讳、发人深省,对不公正现象提出抨击与诘问。
3.幽默诙谐:白居易的诗歌在表达沉重、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常常寓意难忘的幽默。
他善
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出寓教于乐的创作方法。
这种幽默诙谐表达形式,使得白居易的诗歌更具吸引力,成为民间流传的佳作。
4.情感真挚: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诗中的自叙、自述,使得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句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他的感情流露自然、诚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真实的描绘打动读者的心。
5.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白居易在创作诗歌时,善于在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中寻
找灵感。
他的诗歌既有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他的诗歌增色不少,也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表现为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富于幽默诙谐,情感真挚的品质,以及自然与人文并重的视角。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所传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艺术极具独特魅力。
白居易不仅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望,他的作品也给人以深入人心的艺术享受。
以下将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主题和意境等方面来探讨他的诗歌创作艺术。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既继承了古人的传统风貌,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以清丽婉约、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展现出一种雅致与忧伤并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对于语言的运用极其熟练,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琵琶行》中,他运用细腻的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而悲哀的琵琶师,使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白居易的诗作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富有韵味。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既涉及日常生活琐事,又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思考。
他的诗作既有描绘美景、赞美美人的作品,又有反映官场风云、抒发政治抱负的诗篇。
白居易的诗歌以社会人事为中心,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回避自身的困惑与痛苦,而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卓越的意境构建能力。
他以极富想象力的表现方式,将动静交融、音韵和谐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时而描绘出细腻温婉的意境,时而展示出磅礴壮丽的景象,以鲜明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感吸引读者。
例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通过描写草原的壮丽景色和对离别的感慨,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恢弘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和读者的感受融为一体。
这种意境的构建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艺术独具匠心,他的诗作不仅凭借其清丽婉约的风格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而且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
白居易与他的诗中之美
白居易与他的诗中之美导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盛极一时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唐人中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以多产而著称,留下了数千首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的篇章。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主题选择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探讨他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美。
1.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白居易的诗作富于情感和思想性,以其真实、自然、直观和亲近普通人的特点而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真实性: 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真实性,他笔下的景物和人物生动真切,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所描述的情景。
•自然性: 他对自然界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准确地捕捉到了大自然万物的美丽与变化,从而唤起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直观性: 他运用简练明了的语言,使诗歌表达更加清晰直接,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亲近性: 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平实自然、质朴真挚的语言来表达,让普通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2. 白居易诗歌中的主题选择白居易诗歌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主题,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以下列举几个经典主题:自然景观白居易喜欢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抒发内心情感,并与自然界相互融合。
他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花开花落;秋天稻谷飘金、落叶纷飞;冬天严寒无情、白雪皑皑等诗句。
这些描写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的共鸣。
感恩父母白居易的诗中经常表达对父母的深深感激之情。
他感动于父母年事已高,把无私的关怀与爱给予自己,因此写下了许多富有感恩之意的诗作。
这些诗作以真实、质朴和温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亲情深厚的思念和珍视。
社会现实白居易也用他独特的方式揭示和探讨社会现实的问题,如贫困、战乱等。
他通过诗歌直击社会弊病,关注民众疾苦,并呼吁改革和正义。
3. 白居易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了表现诗歌中所描述的主题,白居易还采用了一系列巧妙而精湛的艺术手法。
•比喻: 白居易善于使用比喻手法来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或人物。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分析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白居易是其中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他的诗作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体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唐代诗坛中的独特地位。
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在深入讨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之前,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官和政治家。
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家中有着深厚的学问底蕴。
白居易自小聪慧好学,有着良好的文学天赋。
他曾经任过官职,奉命出使边疆,游历过很多地方,对社会风俗、人情事故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些经历不仅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他的诗作更具生活化和现实主义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分析1. 自然主义的倾向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可以说是自然主义的倾向。
他善于观察自然万物,善于描绘景物的细微之处。
他以自然为基础,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
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对自然界中万物的赞美。
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使得他的诗作更加真实、朴素和生动。
例如,《北山行》一诗中,白居易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送君远去各西东。
月明松下房栊静,只有回雁哀飞杨。
”这首诗以秋风和迁徙的雁鸟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离别之情。
这种自然主义的描写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生动感和鲜活感。
2. 白描的笔触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善于运用白描的笔触。
白描是一种描写事物的手法,以纤毫入骨的细腻之笔描绘事物的形象和细节。
白描的笔触使得他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致,读者常常可以在脑海中清晰地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例如,在他的《琵琶行》一诗中,他写道:“夜上古城回照动,瞿唐若耶溪水流。
山下尽带山才子,山头只有山僧求。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社会等等。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细节的关注。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草原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哲理。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常常以情感为中心,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抒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善于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绪。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例如,在他的《赋得双峰插云》中,他写道:“山中两点翠,云里一枝红。
此地山水好,愿得一人同。
”这两句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和真挚感情的向往。
白居易的诗歌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抒发,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还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他以平民的身份,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民,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和遭遇。
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怀和思考。
例如,在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遭遇。
白居易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诗歌更具有深度和社会意义。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还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论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他在长期的创作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并分析其与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
1.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概述白居易以其简洁明快、自然流畅的语言著称。
他注重表达情感和人生哲理,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的观察。
以下是几个突出的特点:1.1 自然真实白居易追求真实而自然的写作风格,倾向于用通俗语言表达复杂思想。
他善于运用平实朴素的文字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笔下世界的美丽与深情。
1.2 深邃感情白居易常常通过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在诗中表达对爱情、友谊、家庭和生活的思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追求。
1.3 社会关怀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的关注。
他用平实而深入的文字描绘社会百态,表达对贫苦农民和下层社会的同情与呼吁。
2. 白居易的诗歌与当时时代背景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后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和开放的阶段之一。
以下是探讨白居易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几个方面:2.1 文化氛围唐朝是一个以文化兴盛著称的时期,汇聚了众多才子佳人和文学家。
白居易身处这个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和创作格调的影响。
2.2 社会变革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农民起义、政权更替等重大社会变革。
白居易通过描写社会现象与人民生活,折射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社会问题。
2.3 政治思想唐朝中后期盛行儒家思想,白居易也受到其影响。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对人类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与反思。
结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他的作品体现了真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深邃感情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他在唐朝兴盛文化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展示出独具魅力的艺术成果。
白居易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个窥见时代风貌的观察者和启迪者。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
浅析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作者:陈鑫来源:《活力》2012年第08期[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体现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元和九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后期诗作表现出“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综观其所作诗作,不难看出,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迥异,但都是受明确的诗歌理论的指导。
本文就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包括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前后期不同诗风的诗作中的体现。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反映现实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艺作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写出了“离乱失故乡,骨肉多分散”,“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
忆归复愁狂,归无一囊钱。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的南北奔走,愁于衣食的早期状态。
这些诗句蕴藏诗人无限辛酸,也表现着诗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
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
这“时”指社会现实,这“事”指社会生活,这句话是说:文章歌诗应为政治时事而作,也就是说:诗歌应该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实现“兼济之志”的任务,这与白居易前期诗风是一致的。
在前期,他刚从民间登上政治舞台,政治热情很高,“有翎必规,有违必谏”。
屡次上书,为民请命,指陈时政,奋不顾身地实现他的“兼济之志”。
元和二年,因宪宗喜欢他的诗,授官翰林学士;同年四月,任左拾遗,这段经历使他感到了改革现实的希望和“为民请命”的可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写了《秦中吟》、《新乐府》和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讽喻诗。
如《重赋》揭露“羡余”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轻肥》痛骂那些吃的脑满肠肥的达官显贵,不顾江南奇旱。
还有《议婚》、《伤友》、《不致仕》、《立碑》、《歌舞》、《五弦》,都是贴近社会生活,针砭时弊之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以达到诗歌为实现“仁政”服务的目的,使“上之诚明,何忧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上知”,实现“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境地。
浅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风格和生世
浅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风格和生世众所周知,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李白不仅七绝的成就卓越,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
如乐府诗《蜀道难》,《行路难》等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入乐府,使古题乐府诗歌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诗歌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而李白的歌行创作成就比乐府高。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
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我们对他的创作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化人物在这个时期出现,其中白居易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杰出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深受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通常以自然景物、爱情以及社会现象为主题,以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称赞。
本文将就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进行探讨。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1.1 白居易的语言简洁明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以语言简洁明快著称。
他注重语言的凝练,凭借着简短而有力的表达,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景物。
例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别家园处,草木有离披。
怀古欢心怯,落花愁肠儿。
”这四句诗中不仅意境深远,而且字字珠玑,表达了诗人离别家园的心情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另外,白居易的诗歌中还常用到双关和谐的修辞手法,让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琵琶行》中,他用“但令心似金银”来形容琵琶音声中的悲怆之情,既抓住了琵琶声的特点,又加入了比喻,使诗句更富有表现力。
1.2 白居易的写景手法独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写景描写,且手法独特。
他通常善于以景入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例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对古原的描写非常生动:“离别家园处,草木有离披。
怀古欢心怯,落花愁肠儿。
”这里的古原草木有离披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情。
此外,白居易还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通过对花鸟虫鱼等常见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并配以人物的情感体验,使诗句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例如他在《长恨歌》中写道:“五陵年少争缠绵,那得清如许。
”以芳草为比喻,抒发思念之情。
1.3 白居易的讽刺与幽默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讽刺与幽默之笔。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嘲讽揭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例如他在《琵琶行》中,对农民起义进行讽刺:“工师织网恶,机怨雁行稀。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
白居易则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白居易的生活遭遇起,个人的经历使他的作品的风格先由讽喻再到后来的闲适。
无论从个人的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或是关注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现实。
反映人民的苦难,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
他的诗作只要分四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侓诗。
其中著名的就属讽喻诗和闲适诗,这两类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因此他的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影响正文:“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这是白居易在写给东华帝君的《与元九书》中写到的,也因此他的一生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1. 导言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官员,被誉为诗坛奇才。
他的诗歌以充满人情味和丰富的意象闻名,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评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探讨其独特之处。
2. 白居易的生平与背景介绍白居易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地、著名作品等,了解他的受教育程度、职位以及与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等相关背景。
3. 白居易诗歌创作风格描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常用的手法和表达方式。
如: - 叙事性强:白居易擅长通过故事叙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 明快俊雅:他善于运用流利明快而又细腻优美的语言。
- 赋予生活情趣:他将平凡生活赋予新鲜感和诗意,描绘出生动独特的画面。
- 借景抒怀:白居易常借由田园景色、草木花鸟等自然元素来表达内心情感。
4. 白居易的艺术成就探讨白居易在诗歌领域取得的艺术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深入人心的主题:白居易关注社会民生,他的诗作常以人民生活为中心,直击人心,引起共鸣。
- 独特视角与思考:他对时事政治有敏锐触觉,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病的深刻思考。
- 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从抒发个人感受到反映社会现实,从爱情到友情,从咏史到山水田园等各种题材都能有出色表现。
5. 影响与价值分析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阐述其对后世文坛产生的启示和贡献。
如: - 对后代文人启迪:白居易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们受到启示和崇敬。
- 文化遗产: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艺术遗产,对中原文学传统造成了积极影响。
6. 结论总结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并展望其在后世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详细阐述,本文评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深入人心的主题以及丰富多样的题材与风格使得他在唐代文坛上脱颖而出。
同时,白居易也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启发,并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与艺术魅力
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与艺术魅力白居易,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自然流畅,情感真挚,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以自然流畅的风格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表达直接,没有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简单明了的文字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和景物。
例如,在他的《琵琶行》中,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弹琵琶的女子,使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悲伤和忧愁。
这种自然流畅的风格使得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情感真挚,能够打动人心。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他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对生命变迁的描绘,以及对人世间无常的思考,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还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愤慨。
例如,在他的《长恨歌》中,他以宏大的视野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最后,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使得他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又具备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上富有变化,既有五言绝句,又有七言绝句,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他的作品还注重音韵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音乐感。
这些艺术魅力使得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白居易的诗词艺术
白居易的诗词艺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官员,也是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词艺术以情感真实、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而著称,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白居易的诗词艺术,探究他在唐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特点白居易的诗歌追求真实感情的表达,他关注生活的点滴,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繁华、苦闷的思考。
首先,白居易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描绘物象和环境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其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的凋零和再生描写,传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时事的关切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例如,他的《长恨歌》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讲述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倾诉了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此外,白居易善于以幽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赋得古莲》中写道:“晚花惊落千般恨,指点南威摘一莲。
”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更使读者对其中的哲理产生共鸣。
二、白居易的词作特色白居易也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多以自然景色、爱情、离别为题材,兼具了骚体和雅体的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词作格律优美,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营造出旋律优美、抑扬顿挫的音韵辞章。
例如,他的《琵琶行》中写道:“萧萧几叶风兼雨,楚仪何事栖鸾镜。
云长魂梦秋涛万。
”这首词通过声音的韵律感,将琵琶的音乐和词人内心的多情融为一体,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
其次,白居易的词作情感真挚,他通过描绘爱情的甜蜜和离别的辛酸,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他的《长恨歌》中写道:“悲恸哀来长恨人,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词中的长恨叠加了对情人和时代的思念,使得读者对其中深情款款的情感共鸣。
此外,白居易的词作充满了哲理的思考,他善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思索。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深受影响于宋代文学形式,在魏晋
六朝诗歌创作时期,他自然继承了六朝诗人的遗风,但是他也有重要
的创新,使他的诗散发出殷实的温馨感。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有多种审美,他把跨度控制在五言八句,极
大地简化了宋代诗歌的格式,使诗歌更简练雅致。
他认为,诗歌思想
最重要,应当尽可能减少造语言的复杂性,把一个主题直接表达出来。
同时,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从古典的生活场景中看到很多
深刻的意义,如《期中梦》所描绘的景象:“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
里柔情。
”
此外,白居易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
千古以来的人们头脑激荡出许多绚烂的想法,如《登乐游原》中“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丰富而又抽象的诗句语言,制
造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氛围,使观众与他在不同时代间相互交流,感受
文学艺术的魅力。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不仅拓宽了宋人的诗歌形式,更
使古典文学内涵和艺术内容得以大大增加。
他的诗歌虽然延续了宋朝
古典的作品形式,但却非常有创意,使宋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
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白居易不仅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
他提出了一种批判现实、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理论。
下面小编是了有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的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说:“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辍哺、夜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此所谓“诗道”,是指儒家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要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是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二脉相承的。
儒家论诗,从孔子开始便强调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论语阳货》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其主旨是强调诗歌为封建的政治、教化服务。
这就成为儒家诗论的出发点。
《毛诗序》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其中心内容也是阐述诗歌与封建政教的关系。
它认为诗歌不仅是社会治乱、政教得失的反映,而且反过来可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因为诗歌具有感染的力量,所以是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护政教的有力工具。
紧接着上面一段话,《毛诗序》又阐述了诗的“六义”。
“六义”是儒家对于《诗经》体制和表现手法的概括,也常被看作是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从《毛诗序》对“六义”的解释看来,不外是说诗歌创作应该通过美刺来维护王政⑴ 。
而刺必须有个限度,这就是“止乎礼义”。
超乎礼义的讽刺,是有损于王政的。
总之:诗歌要维护封建政教,要讽谕美刺,要止乎礼义,这是儒家诗论的主要精神,也就是白居易忽忽愤发所欲扶起的“诗道”。
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是这样阐述这“诗道”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
他接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文学创作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
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
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
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
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他的浪漫主义诗歌
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其出类拔萃的诗歌而闻名于世。
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流派在这个时期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之一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对爱情、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主题以及对唐代诗歌的影响。
白居易的生平首先,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和诗人。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家,他的家庭背景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进入了官场。
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任过宰相和监察御史等职位。
然而,他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诗歌才华。
白居易的诗歌广泛流传于后世,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白居易的浪漫主义诗歌有许多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将探讨其中的一些。
个人情感的表达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他将自己的内心与自然、社会等进行了紧密的联系。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体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悲伤、忧郁、孤独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对爱情的独特见解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对爱情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善于通过浪漫的表达方式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给读者。
他的爱情诗既有对纯洁、忠诚、美丽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痛苦、挣扎和失望的揭示。
他通过描绘自己和他人的爱情经历,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深沉和伟大。
对自然的热爱与描绘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他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对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之处有着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他用他的诗歌将这些观察和感悟传达给读者。
他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季节变迁和自然现象等来展现自然的魅力和神秘性,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妙。
白居易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主题白居易的浪漫主义诗歌涵盖了多种主题,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一些。
白居易的爱情诗创作特点
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而闻名。
他的爱情诗描写了自己的爱情经历和对爱情的思考,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
白居易的爱情诗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婉约而真挚白居易的爱情诗深受婉约派诗歌的影响,以其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而闻名。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的悲苦和渴望,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在他的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眷恋之情。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花草树木等自然意象来描写他的爱人,表达自己的爱情之情。
比如在《长恨歌》中,他用柳叶垂丝勾勒出他与杨贵妃的深情厚意,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之间伤感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2.诗情画意白居易的爱情诗常常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他善于用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他对爱情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象征和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爱情的美好和复杂。
例如在《秋风词》中,他借助秋风抚过落叶的意象,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他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景色相融合,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对爱情的酸楚之情。
3.写实而细腻白居易的爱情诗作写实而细腻,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示他对爱情的体验和思考。
他的诗作中不仅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苦痛。
在他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诗中,他真实地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和皇帝对她的倾慕,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他的语言简练而贴切,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悲痛和对爱情的追求。
4.感情真实而深沉白居易的爱情诗作深受他个人爱情经历的影响,因此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深刻的情感。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他对爱情的真挚感情和对生活的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他的《长恨歌》中,他以自己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表达了对遗憾和悲伤的感慨。
他的语言直接而深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珍视。
5.思辨与哲理白居易的爱情诗作不仅仅是对个人感情的抒发,也融入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和哲理。
白居易写作风格
白居易写作风格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多样,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借鉴。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散文写作以及他的文学思想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写作风格。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豪放洒脱、自然质朴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通过描绘草原的生长与凋零,表达了白居易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其次,白居易的散文写作以细腻入微、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
他的散文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例如他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段描写琵琶声音的文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琵琶的声音,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此外,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也对他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认为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而散文则应该承载道德和人生哲理。
他注重诗歌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强调作品应该具有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这种文学思想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诗歌,又有细腻入微的散文。
他的作品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
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摘要: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转衰进入了中唐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诗人则如群星灿烂带着他们的诗进入了唐代的第二次高潮。
白居易则无疑是中唐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白居易的生活遭遇起,个人的经历使他的作品的风格先由讽喻再到后来的闲适。
无论从个人的遭遇抒发不平之鸣,或是关注社会反映人民的苦难,大都正视现实。
反映人民的苦难,其观察与体验更为深刻,题材内容更为广阔。
他的诗作只要分四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及杂侓诗。
其中著名的就属讽喻诗和闲适诗,这两类诗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因此他的诗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影响正文:“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这是白居易在写给东华帝君的《与元九书》中写到的,也因此他的一生都秉承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一、他的兼济之志白居易在为官期间由于不满官场的黑暗,创作了很多的讽喻诗。
如《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就是最具代表的作品。
在《伤唐衢二首之二》中,白居易曾说:“忆昨元和初,忝备谏官位。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
遂作《秦中吟》,一吟悲一事。
”这表明了他作《秦中吟》的目的。
《秦中吟》10首,内容主要暴露官场的黑暗,权贵的骄纵、对百姓的欺压。
如《议婚》:约作于元和五年(810)。
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
《重赋》:当时皇帝除国库外,另设私库,储藏群臣进贡的财物,以供自己享乐之用。
地方官员借机巧立名目,大肆搜刮聚敛,以“羡余”(即赋税之盈余)的名义向皇帝进贡,从而得到加官晋爵的机会。
广大劳动人民则在重税压迫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困苦不堪。
作者对此现象大为不满,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没有或不敢把矛头指向皇帝,只得对贪官污吏作出强烈批评。
但诗的后半部分对重赋产生的后果的大力渲染,无形中强化了对“本意在忧人”而实“夺我身上暖”的最高统治者的仇恨。
评论者以之与杜甫《石壕吏》相比。
《伤宅》:唐代中叶,达官贵人奢侈成性,动辄大兴土木,营造园第。
这种行径对百姓造成了灾难。
作者对此进行了讽刺,认为兴建豪宅的钱最好用于救济贫民,宅地与荣耀的不朽是不可能的:“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伤友》:也作《伤苦节士》或《胶漆契》。
作者对朋友之道今不如古表现了一种感伤凄凉之情。
昔日洛阳社中,无论贫贱富贵,都能相互帮助;而今长安道上,两相面对却如“隔云泥”。
对比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道之不古的忧伤。
《不致仕》: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讥讽杜佑。
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
此诗的文字上颇有古风,后世评论者认为可与陶渊明诗乱真。
《立碑》,一作《古碑》。
讽刺了立碑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
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
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五弦》:此诗的描写手法相当高明。
运用烘托、比喻、反衬等丰富多变的手法描写了赵叟技艺,而末尾则说:俗人“不好古”,名贵的“绿窗琴”只能闲置一旁,落满尘土。
以音乐喻人,实为作者自况。
《歌舞》:本诗与《轻肥》略近,其中所说虽是阌乡一地,在当时却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了情况:一方面朱门车马穷奢极侈;另一方面无辜的囚犯冻死狱中。
对比之中,主题自然显现。
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似。
《买花》:这组诗中最出名的之一。
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
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前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就因此。
二、他的独善其身随着年岁的增长,并且写的讽喻诗受到排挤他对参政的热情也逐渐减退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他在《与兀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己下耳。
时之所重,之所轻。
至十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表明他自己对十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一分珍视。
自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
”他受这二种思潮影响都很深。
自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十香山“结香火社”。
自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建立草堂十庐山遗爱寺,“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宙之迹”,他死时遗命家人把他“葬十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可见他与佛门的因缘之深。
从自居易的闲适诗来看卞要体现了以下三种佛教境界。
1、“佛法在日用处”的生活境。
”(《大慧录》)自居易接受了洪州禅中的“平常心”,把平凡的生活转化为安详惬意、充满诗意、情趣盎然的闲适人生。
他的很多闲适诗铺叙诸如衣食傣禄等身边琐事,渲染着日常生活的安闲和身体的快适,借此寄托自己心灵的愉悦,以此达到心蔬夜南里的平衡和安适。
如:“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食,终年一布裘。
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酌醉即休。
”(《适意二首》):“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
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
锦袍拥双膝,竹几支双臂。
从旦直至昏,身心无一事。
”(《闲居》);“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
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
”(《食饱》)还有诸如《官舍内新凿小池》、《春寝》、《垂钓》、《栽杉》、《食笋》、《新栽竹》、《早梳头》、《沐浴》等等看起来都是有关吃穿子}行、微不足道血琐碎的日‘常世俗生活,白居易以自足自适的心理化解了现实的忧患,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正是体现了他随缘仟运、知足保和的佛教生活境。
2、“角虫目皆菩提”的审美境白居易爱好登临览胜。
为杭州太守时,“郡在六百日,入山}一二回。
”(《留题大竺灵隐两寺》)白居易有不少写景的“闲适”之作,“湛湛玉泉色,悠悠浮石身。
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
手把青竹杖,头戴白纶巾。
兴尽卜山去,知我是谁人。
”(《题玉泉寺》)真是心与境谐,其乐己极。
又如“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朋,君子在其中。
”(《旅次华州,赠袁右丛》);“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晚望》);“阳丛抽茗牙,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高高石岚积。
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
”(《春游二林寺》);“石门无旧径,披棒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石覆薄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游石门洞》)等等,展现了明朋如画、意味隽水的大自然。
他寄情山水,在山水的启迪卜得到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从血体察到大自然超然的意趣。
自然景物有时也成为自己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了人性和人格,一切莫不显露出活泼的禅的生命,物我交融,旱现出佛教“触目皆菩提”的审美境。
当然,这种美景也只为拥有禅的意识和眼光的人旱现。
白居易感叹过:“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
千车万马九街上,回首看山无一人。
”(《过大门街》)3、“心安是归处”的旷达境他在《少年问》诗中说:“号作乐大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他晚年过着“身闲当富真大爵,官散无忧即地仙”(《池上即事》)的中隐生活,却始终能保持心灵的安然适意。
他说“我生木无乡,心安是归处。
”《初出城留别》;“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重题》);“无论海角与大涯,大抵心是即是家”(《种桃杏》);“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木无系,亦与出门同。
”(《夏日》)皆具触境随缘,飘然无碍之神髓。
白居易的诗论和他的讽喻诗对新乐府运动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新乐府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继承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唐朝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光是讽喻诗还有闲适诗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结论:总之,对诗人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的思考以及现实意义看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是同一个是人在不同的经历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及对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