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4点白居易的讽谕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有4点:白居易(一)选材典型,主题专一。

白居易善于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来进行讽谕,使他的讽谕诗具有“一吟悲一事“(《伤唐衢二首》)的专一主题,收到了鲜明、感人的讽谕效果。

如诗人为了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当时宦官在市场上强买掠夺的事件随时可见,受害的下层人民非常之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就足以达到目的。

由于这种一事一诗的特点白居易有的作品还采取了“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诗前加提示性小序的写法,这又使得他的讽谕诗水清见底,主题十分鲜明。

白居易(二)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白居易的讽谕诗,非常善于通过对人物外貌和生活细节的真切描写、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以及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各类人物的生动形象。

如《卖炭翁》只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年迈、劳累而又善良的炭工如在眼前,“系向牛头充炭值“一句即现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那种专横、轻狂与毫不讲理的动作、形态,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践愿天寒”又充分地表现了老炭工那种异乎常人的痛苦、辛酸的内心矛盾。

白居易诗人还非常善于借助人物语言使人物形象个性化。

如《母别子》中的被弃之“母”那种毫不顾忌、抢天呼地的语言,使人如目睹其哀痛欲绝之状,而末尾“新人新人听我语”四句,又仿佛听其那切齿诅咒之声。

白居易(三)鲜明的阶级对比。

在白居易《秦中吟》+首里,《重赋》、《伤宅》、《轻肥》、《歌舞》、《买花》等篇,都是把统治阶级靠残酷剥削而过的奢侈淫廓生活与被剥削被压迫的老百姓的悲惨生活相对比来写的。

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被剥削的贫民“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时候,官库里却“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一面是“穷贱”、“饥寒,另一面却是“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一面有因江南大早而被迫“人食人”的衢州之民,另一面也有酒酣九酝,食饱八珍而“心自苦”、“气益振”的内臣、大夫和将军。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讽喻诗的一位,他以其精湛的诗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善于运用类比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手法。

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类比,使其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通过类比,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赋得史解狐忠烈度》中写道:“欲叩羊门似解狐,人言两眼都没主;有八瓣儿屈钩钩,愿爲丝带明相结。

曲终一劒无鶻鹘,善使三尺见真覺;羊破解有钩不住,贪食反致纡方缺。

”通过将狐狸和解人进行类比,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对狐狸奸诈行为的讽刺和对解人忠诚行为的赞颂。

二、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白居易在讽喻诗中也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通过夸大和颠倒事物的特点,以达到讽刺或嘲笑的效果。

例如,在《咏雪》中,他写道:“不劳杨掩菡,岳句千峰压;正未半筠摇,江声万壑发。

”通过夸大雪的能力和威力,他既表现了雪的美丽和壮观,又以此讽刺了杨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善于运用插叙和借代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还常常运用插叙和借代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借用一些事物,来间接表达他对其中一种现象或情感的看法。

例如,在《红蕉篇》中,他用借代的方式,将一棵红蕉树比作立志自强的人,通过树的成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四、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效果。

他常常运用对仗、排比、转寄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易于领会他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咏雪》中,他借用了对仗的手法,将雪的美景与杨花的凄凉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五、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常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言辞来达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展示了其独
特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简练,文字流畅。

他善于用简短的诗句,
直接简洁地传递出深刻的思想,以极少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境。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以讽喻的语言形式,向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发出警示,并揭示出
其中的荒诞和虚伪。

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运用讽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其思想更
加深刻和生动。

此外,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手法。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
喜剧手法来夸大描绘社会中的荒诞和荒谬之处,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形式呈现。

他通过幽
默和诙谐的字句,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加深了诗歌的娱乐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以简练流畅的语言、批判现实的精准、深
刻的思想内涵、夸张喜剧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为主要特点。

他以
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使得他的
讽喻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
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愿得天子知”,出自白居易的讽谕诗《落梅》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凝聚着白
居易痛心疾首守诚信,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

白居易的诗歌,体现着他特有的讽谕诗创作思想,也为后世探索古典讽谕诗创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围绕诚信审慎、有志者事竟成等为主旨,他深刻地把握
了改变民生的关键之处。

据记载,当时的唐朝无疑是一个腐败的政权,获得的奸臣贪官猖獗,百姓即使痛苦依然无可奈何,这使得百姓处境窘迫、落魄,故白居易将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他把不足之处放大化,纠正反对贪婪暴敛的不正之风,真诚地呼唤天子重视民生,更痛心疾首改变现状。

而这也成为了古代讽谕诗的重要创作思想——表现诚信改良的期望。

多年后,读白居易的讽谕诗,更是从中体会到他思想的仁爱和文学情趣,他发
现腐败现象,不离不弃;他体恤民生,不怨恨朝廷;他以哀求为语言,把衷心宣示出来——“愿得天子知”,使人心湿润,令人得以安心,在表现天子回应民生愿望时,更能发挥出深且暖的尊崇之情。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使用的讽谕诗具有重要的创作思想,即表达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也滋养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改善的向往。

它具有号召性和鼓舞性,从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在古代是一种精神家园,也丰富了随后的诗歌文化,堪称艺术经典。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王全民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上承《诗经》,汉乐府、杜甫诗歌的优良传统,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艺术上也自树一格,被誉为“唐代《诗经》”。

一、白居易讽喻诗出现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白居易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黎映军[内容提要]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讽喻诗是他诗歌中的精华,他的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的表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意激而言直新乐府白居易是唐朝诗家中创作最多最杰出的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

“意激而言直”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的具体实践。

白居易的讽喻诗数量虽不多,仅有一百七十首左右。

其中《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大都作于贬滴之前,在写实和通俗一点上,与张籍、王建等人一脉相通,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浓度和广漠上及尖锐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新乐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体改定。

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到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①。

如果将这些诗作与元稹的“新题乐府”作一对比,则其成就显然高出许多。

首先,—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

如《上阳白发人》②,“愍怨旷也”飞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秦吉了》,“哀冤民也”;《卖炭翁》,“苦宫市也”……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

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多以三字句起首,后接以七字句,富有民歌咏叹情调;在语言运用上,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如《秦吉了》开篇这样写道:“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颈红。

耳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浅显流利,读来琅琅上口。

诗的后半以秦吉了喻谏官,以鸡燕喻百姓,以凤凰喻君主:“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用寓言形式进行讽刺批判,含蓄而切当。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引言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千余首,其中讽刺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喜爱。

白居易的讽刺诗以其明快的语言、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而脍炙人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入手,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讽刺诗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众多。

然而,封建社会中政治官僚的腐败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白居易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创作了讽刺诗,用尖锐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现实。

白居易讽刺诗的特点白居易的讽刺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鲜明的形象描绘白居易善于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突出讽刺的对象。

他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讽刺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幽默的表达方式白居易的讽刺诗常常带有幽默的色彩,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夸张手法,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又能增加作品的娱乐性。

3. 形式多样化白居易的讽刺诗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抑或是五言绝句。

他擅长运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变。

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草原、马群等自然景观的描写,暗喻了唐代社会中官员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不公。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第一段:描绘自然景观牧人驱犊入归山,背炉烟销日渐残。

此时四围生烟火,人间万种如蝼蚁。

这一段描绘了草原上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的景象,以及夕阳西下时,炉火渐渐熄灭的场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白居易为后文揭示社会现实打下了基础。

第二段:官僚腐败的暗示不尔江湖更桑田,路人观送犯时颜。

深宫怼怼炉烟里,万事煎煎苦不堪。

本段暗示了唐代社会中的官僚腐败现象。

江湖桑田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动荡。

路人纷纷观送犯时颜,则暗示了朝廷官僚们因犯罪活动而受到的惩罚。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谈谈白居易讽喻诗创作的得与失答案解析答: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主要内容有:(1)描写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百姓的疾苦。

如《红线毯》、《杜陵叟》、《卖炭翁》、《重赋》等。

《卖炭翁》,写的是百姓遭宫市欺压之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老汉,虽然“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想卖个好价钱,结果被宫中的宦官强行索买,只给了很少的钱,让老翁哭诉无门。

(2)反映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和骄奢无能。

如《黑潭龙》、《轻肥》、《宿紫阁山北村》等。

《轻肥》写宦官在宴席上骄奢专横,饱食醉酒的情形,“罇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

贪饱心自若,酒醉气益振。

”而当时人民的生活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3)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如《上阳白发人》、《井底引银瓶》、《太行路》等。

《上阳白发人》和《陵园妾》写老年宫女的不幸身世。

《井底引银瓶》写遭遗弃妇女的不幸。

(4)反映战争和边患的危害。

如《新丰折臂翁》、《西凉伎》、《蛮子朝》等。

在《新丰折臂翁》中诗人描写了一个老翁在青年时代因不愿参加战争,用石椎折断手臂的故事,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的怨愤情绪。

由于诗歌极强的讽喻性加以广泛流传,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在反映百姓疾苦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引起广泛关注良好的效果。

局限性: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评诗标准过于狭窄过于严格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优秀诗篇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所谓讽喻诗,据白居易自述,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与元九书》)这些诗篇广泛地揭示了中唐社会生活的各种重大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民生的疾苦。

白居易的讽喻诗实践了他在《新乐府序》中的主张,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他的大多数讽谏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井底引银瓶》《观刈麦》等,诗人直赋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

他运用外貌、服饰、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一些列劳动人民的形象,较之杜甫《三吏》、《三别》的类型化描写,更具有个性化特色。

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左臂凭肩右臂折”的新丰折臂翁;“左手秉遗穗,右臂悬敝筐”的贫妇人。

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外貌衣饰富有特征,而且他们的内心世界得到真实的披露。

如卖炭翁尽管“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种内心矛盾痛苦的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使他们的血泪控诉,更惊心动魄,也增强了揭露和批判的力量。

这是诗人在叙事诗中溶入了传奇小说表现手法的结果,是他对传统叙事诗的发展。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

其多数诗是“卒章显志”,即篇末议论。

其中有几类:一是诗人直接议论,宣泄感情,如“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二是将自己的优裕生活与百姓的贫苦相对比,如《观刈麦》、《村居苦寒》的结尾,表达诗人自责内疚的心情,并深化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哀悯。

三是将百姓的饥寒冻涙与豪贵的穷奢极欲进行对比,在大小、轻重、贫富、苦乐的对比中,深化主题,增强诗歌的战斗性。

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有的借自然物象以寄寓作者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见解和感慨。

如《黑龙潭》诗借祭龙祈福的民俗为言,形象地揭示出了贪官污吏狐假虎威,鱼肉百姓,而深居九重的皇帝却不闻不问的情形。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因其文学价值颇高而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除此之外,他的讽喻诗也被人们所推崇,他自己本人则认为所著讽喻诗的成就远高于他其他的诗歌的成就,其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其讽喻诗选材极其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丑恶,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其诗歌有反映百姓疾苦的,有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也有反映妇女悲苦命运的,其取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现实反映社会丑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艺术特色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老妪亦能懂也;其内容多因事起意,一诗反映一事;其讽喻诗多是叙事诗,在叙事中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外,诗人对比手法在讽喻诗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对比鲜明、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虽然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现实的思想内容,但其讽喻诗的文学性并没有《长恨歌》、《琵琶行》之类的感伤诗的社会评价高。

其原因在于讽喻诗直白易懂、批判社会,缺乏艺术想象的空间,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也不是出于自身情感,其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文学的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一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现状白居易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控诉官欺民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位冒着严寒进城卖炭的老人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抢走;有反映农民疾苦的《杜陵叟》,是“伤农夫之困”的代表作,批判了贪官污吏的罪恶;此外还有批判战争的罪恶、朝廷的腐败、妇女的不幸等诗歌。

当然,这些取材广泛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是诗人细心观察生活所得,体现出诗人心系民生、心系国家的政治情怀。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现状,但反过来,中唐社会的社会形态也是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源泉。

而白居易讽喻诗取材涉及之广,正体现出中唐社会腐败之深,其社会腐败的因子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作者才能创作出题材广泛的讽喻诗。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影响甚大,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晰的寓意和意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通过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来表达讽刺的目的。

他以一种简练明了的方式将虚实相取、意象转化为文字来传递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比如他的《新婚别》一诗中,以婚姻为载体,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读来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

二、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以一种疏离的情感态度来嘲讽现实。

他以轻松的语气,以嘲讽的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际关系的想法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大梨栗谣》,通过嘲笑一个食量巨大而贪婪的人物,既表达了对社会贪欲的批判,同时也寓意了人心险恶以及生活的困境。

三、取材广泛、富有变化: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他的取材广泛、富有变化方面。

他的诗中涵盖了各个社会领域的人物和事物,如官场、民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他通过多样化的寓言和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他的观点相融合,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四、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凝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出具体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字就能点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寥寥数语,使形象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的能力上。

他的诗作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多为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他通过讽喻和比喻的手法,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取材广泛、富有变化、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等艺术特点。

略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略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略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内容提要】白居易的讽喻诗,其特点是直抒胸臆,形象鲜明。

以“讽喻”为中心的“讽喻体”是一种文学体裁,又叫譬喻、物、譬谕、讽喻等。

白居易在诗中运用形象,主要以直接抒情为主,但也使用间接抒情。

他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抓住生活的某些典型事物来作诗。

这些事物或可作人、或为物,或为事。

白居易的喻体大都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在内容上多是“牢骚”“怨恕”“'t尤愤”等情绪;在艺术上注重形象的鲜明,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艺术表现。

他常常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某种典型事物的直接摹写和比喻来反映自己内心深处的愤懑不平之气。

白居易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了对社会现实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他一方面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则以他自身所经历和感受至阱亲身参与到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去的事实为材料进行创作,从而写出了许多优秀讽喻诗,对我。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晓雪
白 居 易 作 为 中 唐 时 期 的 著 名 诗 人, 存 诗 两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 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
褒贬、炯戒讽喻。这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
在其讽喻诗的创作中,被不断运用和实践。
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少时为避战乱而颠沛 句,发人深省。
流离,后为应制举,与元稹撰写《策林》七十五篇,
(二)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为其之后讽喻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元和三年至五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
年这一时期内,白居易秉持着“有阙必规,有违必 俗,写实性强。对于这一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
谏”的原则,屡次上书言政,并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
质相近,其文学思想具有继承性。然而,在后人眼里, 居易的《长恨歌》以及杜甫的《哀江头》进行对比,
白居易的诗却没有超越杜甫诗歌。针对这一情况,下 同样是对杨贵妃的描写,白居易多用“玉容”“梨花”
面从时代、个人以及诗歌创作思想手法等几个方面进 等直接比喻来形容其样貌,而杜甫则避开这些词语,
行简要论述和说明。
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在《与 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
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诗人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

白居易的讽喻诗研究

白居易的讽喻诗研究

白居易的讽喻诗研究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讽喻诗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关键词讽喻诗;艺术特色;讽喻观1、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1.1诗人对农民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切《观刈麦》中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诗人描写了农民田间劳作的辛苦,他们头顶烈日收割庄稼,本来酷热难挨,但为利于麦收,反而希望太阳不要落下去。

其中一位妇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为缴纳租税,田产卖光,衣食无着,只得在别人田里拾麦穗来充饥。

诗人尖锐地指出赋税是造成农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在重赋、杜陵叟等诗中,诗人深刻揭露到,由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使得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重赋),农民生活在饥寒交迫的处境中。

诗人借一位老农杜陵叟之悲愤地控诉道:剥我身上帛,夺我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把掠夺剥削农民的各级官吏比作了害人的豺狼猛兽。

与百姓的贫困相对比,诗人自己的生活就优裕多了,正直的诗人不免常常自责。

在新制布裘中道: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希望天下人都不受贫寒,皆得饱暖,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人道主义胸怀和人本思想理念。

1.2 诗人还用较多的笔墨反映了妇女的不幸与悲惨命运母别子中诗人写了这样一件事:妻子因丈夫显贵而喜新厌旧抛弃了她,把自己与两个刚会走路的孩子活活拆散,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新人迎来旧人弃,使我母子生别离。

诗中女子声泪俱下的悲诉,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那位道德沦丧的将军的谴责与义愤。

对被葬送了青春和幸福的宫女,诗人更是将满腔同情诉诸笔端。

他写道: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民间女子一旦选入宫中,就如同进了牢笼,有的一生中甚至从未见过君王,也不能同家人会面,过着与世隔绝、孤独凄凉的生活。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讽喻诗浅说白居易的讽喻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三千余首是唐朝诗家中存诗最多的。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其中最有价值且他本人也最看重的是讽喻诗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

“意激而直言”的讽喻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政治抱负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新乐府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

他的讽喻诗数量并不太多仅有170首左右。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元和初至元和四年《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这些讽喻诗将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从多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

涉及了众多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反映了白居易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还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讽喻诗质朴平易雅俗共赏形成独具一格的浅切诗风代表着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歌中的不朽地位。

讽喻诗时代背景白居易注重讽喻诗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的。

白居易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业儒之家。

其祖父白锽、外祖父陈润都是诗人。

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做过多任地方官。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白居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当时唐王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

在唐王朝朝廷内部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专横贪暴无恶不作连皇帝的废立也多半出于其手。

而封建官僚之间的党争更加剧了政治的黑暗。

这时白居易一家也因战乱到徐州一带避难。

后又迁到越中。

年纪稍长其父白季庚去世家境衰落生活也更加贫困迫使他南北奔走愁于衣食常常“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

也正是这种贫穷的生活经历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这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白居易(约772年-约846年),唐代著名诗人,他是一位以讽喻诗著称的文学家。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均衡的结构:白居易的讽喻诗多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每首诗由四句组成,结构简洁清晰。

白居易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的技巧,使诗句通顺流畅,旋律和谐统一2.富有幽默感:白居易的讽喻诗以幽默风趣闻名,融入了大量的讽刺和嘲笑元素。

他善于通过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诗中的寓意。

例如,他在《白日依山尽》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通过将黄河之水与天上水相比,形成了夸张的对比,既凸显了黄河的浩大和奔腾澎湃,又渲染了水流的无穷无尽,以此讽刺地反映了人们的贪欲和野心。

3.剖析社会风貌:白居易的讽喻诗通常以众人皆知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通过对社会人情风貌的剖析,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批判。

他以犀利的语言和尖锐的观点,寓言式地揭露社会的弊端和不公,以此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思考。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批判了人们贪婪无度的行为,暗示人们应该明智而适度地享受生活,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4.表达哲理思想:尽管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但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

他通过寓言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人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例如他在《琴歌》中写道:“试问卦成时消息,况乃初心不可知。

”虽然表面上是在揭露朝廷的无能和腐败,但实际上也是在批判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争斗,呼吁人们回归内心的最初梦想和初心,寻找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白居易的讽喻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朵奇葩。

他通过讽喻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智慧。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的讽喻诗和闲适诗

白居易的讽喻诗和闲适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四类。

讽喻诗以《秦中吟》和《新乐府》为代表作,揭露社会弊端,直言不讳,思想内容深刻。

闲适诗则以《琵琶行》为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适惬意生活的向往。

讽喻诗是白居易最为重视的,它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与道德思想,写出当时政坛的弊端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体恤百姓生活之疾苦。

讽喻诗与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紧密结合,被誉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而他的闲适诗则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由、舒适生活的向往,是他在生活中寻求安逸的一种表达方式。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的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仙",其文风清新,语言洗练,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及以讽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准确的事物描绘白居易的讽喻诗以细腻准确的描写闻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使诗意更加贴近现实。

例如,在他的诗《赠许敬宗使君》中写道:"良牧暖微波,执鞭踏翠华。

民望皆仰顾,壶浆满陈坳。

"通过描绘一位好的农牧人,比喻了许敬宗治理官员的优秀品质。

他巧妙地利用了农牧的形象,暗示了治理者应该像良好的农牧人一样关怀群众,细心调整政策。

二、剖析社会问题白居易的讽喻诗也常常以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问题。

他通过微妙的比喻,揭示出社会上各种弊端和丑恶,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社会的荒谬和不公,唤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诗《讽士贫》中写道:"贫贱之士,区区以食为恩。

把臂畏日,早暮忧新。

纳泽不已,轻车独行。

"通过描绘贫困士人的生活,他讽刺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不公和漠视,让人们思考为什么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如此辛苦而微不足道。

三、幽默诙谐白居易的讽喻诗富有幽默感和诙谐的色彩,他常常以俏皮的语言和巧妙的结构,展示他的机智和才华。

例如,在他的诗《赠梦得》中写道:"宁居古殿深,褐履霜浸痕。

瘦援方桂本,娇阁尽松根。

"通过描绘一座寂静深居的古殿,比喻了对方的孤独和辛苦。

他使用了古代建筑的比喻来描述对方的状况,通过反差和幽默感,表达了自己的感叹和思考。

四、擅长寓言故事白居易的讽喻诗也常常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他善于运用动物和自然景物来暗示或者象征人物和事件,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他的诗《闲游李长史山庄》中写道:"华灯锦簇,猕猴敲缠。

杂辞熨斗,钓丝找钱。

"他用杂耍猴子的形象来比喻时效官吏的貌似忙碌,揭露了官场的阴谋和利益之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作者:王悬济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思想艺术
正文:1444字
时间:2016/3/1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讽谕诗。

这些讽谕诗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以及对社会较深刻的了解,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

尤其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的对比、叙事和议论的结合、通俗化的语言是他讽谕诗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不但影响了同时代的诗人,而且影响了以后的诗人,流传千古。

他著名的讽喻诗,便是家喻户晓的《长恨歌》。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正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同游览马嵬的仙游寺游玩,谈到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之事。

王质夫认为这样的机会,应该用大手笔来记叙下来,于是白居易便起兴作了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再来看这首诗。

《长恨歌》可以算是七言歌行体中篇幅较长的一首诗,本人认为大致可以这样来看整首诗,这样理解“长恨”。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便写“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七个字看似只是统领全文,其实也是在揭示了祸乱的根源,交代了故事悲剧结局的因素,此后多局都紧扣这一主题,最后也表明唐玄宗的迷色误国,是悲剧的根本原因。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词汇,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幕喜剧,充斥着欢乐的气息,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发了政治上的悲剧,也引起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也终于受其害,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整个故事极其吸引人,引人深思的地方,也是男女主人公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

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处处都在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连花草树木都被看作她的存在。

整首诗又有乐又有恨,似难相容,实则用前者极力反衬出后者,让人读了,不禁心头一凉,眼眶竟也像唐玄宗失去杨玉环时那样湿润了,甚至为之落泪。

白居易在讽喻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为后人借鉴和模仿,《长恨歌》中,叙事和抒情结合地十分到位,可以说是“打动人心之佳作,警示国君之名篇”。

借鉴文章:诗人简介cr.百度文库
白居易的讽刺诗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息息相关的,随着唐朝的没落,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激烈,白居易的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诗篇很多,比如“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一语中的地揭露了当时两税法的弊端,再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来指责宫中黄衣使者盘剥掠夺百姓,不问青红皂白抢走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

其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为精譬。

但是,悬济在这篇议论文中引用的只是长恨歌一篇,虽然对这首诗歌分析的很到位但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没有提,显得论据不足,不能对白居易的讽刺诗有整体的把握,我认为悬济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多读一读白居易的诗篇,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你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有更高层次的认识。

加油!
王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