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居易

合集下载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

评价白居易的话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的风格闻名于世,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亲切的情感而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白居易进行评价。

从文学艺术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他的《琵琶行》一诗,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表现出琵琶的悲壮和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白居易的诗歌还富有音乐性,他善于运用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既有音乐之美,又有文学之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呼吁。

例如他的《长恨歌》一诗,以妲己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女性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白居易的诗歌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作多以自我表达为主,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亲切自然,富有亲和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情感。

他的诗作充满了人情味和温暖,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例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离别的痛苦,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白居易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他的诗歌将永远流传下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析《钱塘湖春行》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唐诗赏析:世间有一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

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

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

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寻觅。

一旦他们相遇合,碧水青山将成为激发诗人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绝好对象,而天才诗人也将以与世人不同的慧眼灵心和生花妙笔发现并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它的绝世风姿。

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

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间,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姻缘。

穆宗长庆二年(822),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又不被理睬,正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请求外任,被出为杭州刺史。

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与从容,从而有了更适宜的心情静观世事、领略山水、品味人生。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

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

三十多年过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还风景如旧否?这一切无疑一直在令他梦魂萦牵。

出刺杭州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

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

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系列描绘这里佳丽风光的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和白居易的另外一首感伤诗《井底引银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井底引银瓶》一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未经父母许可,就与男子私奔结成伴侣。婚后却饱受男方家庭歧视,“不堪主祀奉频繁”,终于陷于被遗弃又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毕竟在封建社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遵守习俗,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反思意义。
对主题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诗作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上,我们具体来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唐玄宗、杨贵妃都是作者生前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
诗歌前半部分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重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两句诗开门见山,是全诗的总纲。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总领全诗。接着写道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
同时作者也赋予了杨贵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性。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托道士寄去定情之物,又重申盟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深怀着同情,表达了对美的毁灭的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诗歌来看,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美化是很明显的。如隐去杨贵妃出于寿邸,整体上强化李、杨感情的力度等。特别是诗歌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君王与妃子的等级制度,升华为男女之间平等坚贞的爱情。试想如果李、杨之间本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又怎会有玄宗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呢?

对白居易的评价

对白居易的评价

对白居易的评价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子”,有着“诗仙”的美誉。

下面就对他进行个人评价:一、诗歌风格1.独特和创造性。

白居易擅长把古典诗歌中的句式和诗歌手法发挥到极致,融汇宋词的流畅和唐诗的气势,使他的诗歌可以独树一帜。

2.传统和典雅。

白居易诗歌深受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但他又变化着宋派的抒情特点,在其诗歌中夹杂着抒怀和忧国的情怀,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3.节奏跳跃有韵。

白居易的诗歌古典气息浓厚,他在诗歌中运用唐诗的强调和宋词诗歌的抒情节奏,使诗句韵律更加流畅细腻,令节奏更加跳跃有力。

二、文学潜力白居易的文学潜力非常惊人,他囊括诗词、文论、经义等多个领域,接地气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受到广大民间读者的喜爱。

1.深刻思想。

白居易在诗歌中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把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以及深刻的洞察力;2.朴素而精湛的话语风格。

白居易的话语风格朴素自然,细腻传神。

他用简单而自然的语言表现出同情心,抒发出精致的情怀;3.英雄豪爽的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中凝结着和谐、友爱、人道的情怀,也有英雄豪爽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他的诗歌永恒。

三、影响力1.社会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被普遍接受,他的文化思想对当时乃至至今的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

2.文学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他的诗词艺术完美炼成,也为中国以后的诸多诗人所参照。

3.宗教影响。

白居易是佛教徒,他把佛教思想融入诗词中,受到了众多佛教徒的拥戴。

总之,白居易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创作性,他文学潜力深不可测,影响了唐宋文学和宗教领域。

白居易的诗歌虽已走过千古流传,但依旧活跃着,他的诗词犹存在时空里,令我们还望着,称赞着,一代代的传唱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一、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 温婉细腻白居易的诗歌以温婉细腻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注重细节描写。

他的诗作中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够深入人心。

2. 情感真挚白居易在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上所把握,将自己情感投入其中,并通过语言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3. 描述现实生活白居易批判现实,关注人民生活,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社会百态,呈现出大唐盛世时期的繁荣和沧桑。

三、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1. 开创骈文诗流派白居易在骈文诗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运用富于律动感的韵律和行数,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对后世的骈文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后来文人雅士白居易以其温婉细腻、情感真挚的诗风深受后来文人雅士的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其他文化名流学习借鉴的对象,也激发了后世无数学者和艺术家对诗歌创作和人生观念的思考。

3. 启发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白居易通过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引领了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新境界。

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四、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温婉细腻、情感真挚和对现实生活描写为主要特点。

他对骈文诗的创新以及其独特的诗风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对人们情感与美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成为了文人雅士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同时也启发了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方面更广泛的思考。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的简要介绍。

白居易以其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文化名流和艺术家们在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探索。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态度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态度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态度白居易是唐朝的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凝聚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观察。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深思熟虑、充满智慧和人生经验的思想家。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

鉴赏白居易的诗词,我们不难发现他对于人生的态度以乐观和豁达为主要特点。

他以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态度来面对世俗的荣辱。

例如,在他的《琵琶行》里,他描写了一个女子在战乱中痛苦地弹唱着琵琶,却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岂上朝无门,终日苦为君”表达了他对苦难的坚忍与乐观,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的诗词常常渗透着对人生矛盾的思考,他坚信“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珍视上。

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于爱情的深沉思考和渴望。

他的《长恨歌》以宏大的叙事诗风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白居易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他的诗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于深情的珍视与推崇,他知道爱情的珍贵和有限,因此珍重每段美好的情感。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亦表现在他对于人性和世情的洞察力。

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枯荣的生命之律勉励人们理解生死的无常。

他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激发读者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

他的诗词揉合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众生的相通之处。

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凸显了他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权的关切。

在他的《书情对卢纶》一诗中,他批判了当时官员枉法乱纪的行为,旨在呼吁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实现。

他对于人类尊严和公平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之,白居易的诗词创作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包含了乐观和豁达、对爱情的追求与珍视、对人性和世情的洞察力,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通过赏析他的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丰富的思想和世界观,同时也得到对于人生态度的启示和思考。

对白居易的看法

对白居易的看法

对白居易的看法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章、诗词和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深受后人的推崇和敬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善于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被誉为“诗史”。

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诗歌创作,白居易还积极参与政治改革。

他曾担任宰相,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措施。

他还积极倡导书法,被誉为“书圣”。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被誉为“白氏思想”。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应该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提倡“慈孝”、“仁爱”等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创作、政治改革和思想贡献都对他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白居易《琵琶行》

浅析白居易《琵琶行》

浅析白居易《琵琶行》浅析白居易《琵琶行》《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璧。

即使没有其他作品,只凭这两首诗,白居易就足以不朽。

与早年的《长恨歌》写历史题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转到了现实题材。

诗人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特别哀婉苍凉。

《琵琶行》一出,不仅当即风宫廷里巷,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乐天》)之赞,清代张维屏有“一曲琵琶说到今”(《琵琶亭》)之叹。

这首长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可分为四部分。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部分,通过秋夜浔阳江头景色与送客场面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冷落的氛围。

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音乐效果,并为她自叙身世作了有力的铺垫。

这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序奏,饱含深情,低缓哀婉;第二层是弹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三层是转折,琴音由疾速强劲转入舒缓。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介绍琵琶女由少年欢乐到老年伤悲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束,把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简洁,却又极有表现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尤其是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正如《傅雷家书》所说:“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

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

《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众所周知,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

苏轼《祭柳子玉文》中提到过“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

“白俗”即在指白居易的浅俗。

然而我认为白居易的浅俗,做到了“妇孺皆能看懂”“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已经不是一个俗字能评价得了的。

他的俗并不是肤浅庸俗,而是语言平易近人,人人能够领略其意。

正如每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追本溯源一样,白居易平易通俗的诗风也有其独特的形成来源。

本文就其诗风引发出对白居易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信仰与思想的初步探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平易通俗诗风成因的一大主要因素编是他的爱民之心和大众意识。

在《寄唐生》中,白居易明确表示他写诗的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因此就决定了他诗歌的受众面必须是广阔的,不能只有王公大臣或文人骚客看得懂。

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每个平民百姓都要看的懂,他以平民的视角所写的平民之事,所道的平民之情才能起到作用。

正因为他“为民而作”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所以他的诗或以人民为描写对象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际遇,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写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抒发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貌似旷达却充满抑郁心情。

白居易的目的似乎要在天子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天子乃至天下乃至后人真正了解当时的民生疾苦。

所以,如此庞大的抱负,如此广阔的受众面,如此伟大的目标,诗风如不浅显易懂、平易通俗又怎么能流传的开呢?如果诗作流传不广,受苦受难的人民理解不了,便无从谈让天子知,让人民知,让天下知了。

白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岁种薄田一顷馀”的农民,“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织缭绫女工,“荷簟食,携壶浆”到田里送饭的妇女和儿童,带着孩子挎着敝筐拾麦穗的贫妇,“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贫苦村民,沦落天涯嫁给商人妇的琵琶女……这些活生生的人物都是贫苦大众的代表,白居易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同情心,他常因他们而热泪青衫盈眶湿,他的同情心让他一生耕耘不缀,为民而歌。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其讽喻诗的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疾苦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的生活以及他们欺压百姓的恶行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尖锐揭露和对社会不良时事的鞭挞讽谏皇帝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从而使政治清廉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文艺探究 WEN YI TAN JIU
浅析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晓雪
白 居 易 作 为 中 唐 时 期 的 著 名 诗 人, 存 诗 两
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 行径。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描
褒贬、炯戒讽喻。这作为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写对象,述说卖炭翁心中之事,细致入微地刻画和描
在其讽喻诗的创作中,被不断运用和实践。
写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境遇和凄苦的心理环境,一字一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少时为避战乱而颠沛 句,发人深省。
流离,后为应制举,与元稹撰写《策林》七十五篇,
(二)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为其之后讽喻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元和三年至五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质朴、通
年这一时期内,白居易秉持着“有阙必规,有违必 俗,写实性强。对于这一点,早在《诗经》中就有明
谏”的原则,屡次上书言政,并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确体现。在《诗经》中的“风”这一部分,以及汉魏
质相近,其文学思想具有继承性。然而,在后人眼里, 居易的《长恨歌》以及杜甫的《哀江头》进行对比,
白居易的诗却没有超越杜甫诗歌。针对这一情况,下 同样是对杨贵妃的描写,白居易多用“玉容”“梨花”
面从时代、个人以及诗歌创作思想手法等几个方面进 等直接比喻来形容其样貌,而杜甫则避开这些词语,
行简要论述和说明。
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在《与 为十分突出的一篇,在后世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
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诗人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析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白居易,唐代豪放派诗人之一,以清新细腻的诗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大量涉及现实社会,反映了自己对时事的关注和对个人处境的思考。

而在其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所倡导的一种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创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

首先,白居易提倡诗歌的功利主义主张。

他认为诗歌应当与社会和现实相结合,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在他看来,诗歌如果远离现实,追求某种高远的理想,那就是一种浪费。

他曾在《诗品》中写道:“创作诗歌要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诗人要传达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引导社会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白居易倡导的这种诗歌主张与当时的文学创作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当时的文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白居易的创作风格自然质朴、感慨万千。

他善于利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质朴、简洁的风格而著称,这种风格正是他对功利主义诗歌主张的诠释。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功利主义理念的呼唤。

例如,在《浣溪沙·游蕲元池》中,他以淡雅的语言描绘出蕲元池的美景,同时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样的作品既能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又能在感叹世事无常之余,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击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种真实感和冷静的思考方式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来说尤为重要。

白居易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审视个人命运,思考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

他的作品中浸透着关怀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主张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一、注重实际
白居易诗的内容紧接实际,将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

他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总是用现实生活中易见的季节景色或物品来表达,将现实和情感紧密结合,既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情绪,也彰显了人物性格的丰富鲜活。

二、留白节奏
白居易的诗歌多以留白的节奏表达,不论是在意象的运用上,还是在情意的发泄上,都表现出留白的节奏,充满了节制与抒情的诗性,营造出较强的韵律效果,非常凝练怡人。

三、风格简练
白居易诗歌写作风格简练,加之凝练而精炼的语言,增加了白氏诗歌表达无比浓厚的抒情意境,使读者倍感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他把从文学句式到诗句的表现形式都精简到极致,使诗歌简洁而又能够表达自己最深沉的情意。

四、抒发忧愁
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忧愁的哀怨情绪,这种抒发的情绪带有负面的色彩,带着十分的忧伤、抑郁和无奈。

诗歌中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不禁让人倍感心酸,但却
也表达了生活的细微景象,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内心。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诗的特点和风格
白居易的诗,非常贴近生活,意境自然,景物入微,气韵悠远,文思清新,文字细腻,境界神奇,巧妙自如,工笔细雅,气象恢弘。

他诗歌所表达的风情,信手拈来,不拘一格,自然随心所欲,气象旷县,形如暮色笼罩,令人着迷不已。

白居易的社会背景仅凭一句话不能勾勒出其特别的形象,但却可以看出其失意般的态度——他给予了中国古代学圣及官僚文人们的叛逆。

他不仅六朝悬滞的文风而思想,更主
张风行激进,追求心安理得。

由此表达出了白居易抛弃平凡,勇于追求心中理想和灵魂价
值之行路。

当然,这一理解藏于他诗歌之中,隐藏于他吊闻悲伤的语言之中,以及体现于
他失意的情怀之中。

白居易的诗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文章细腻清新、自然含蓄,特点清新淡雅、风情明
媚丽丽,题材乱而又清,有关乡愁,有关情怀,有关惆怅,具有所著作的自叙性抒情,亦
可贴近文风韵味的表现,离题而又入禁,多有新见象,抒发思想之见解,将自己身处学术
文化交汇时期的见闻,其有以赋诗品读,无一大而不当,而纵任放之四洲,仍不失一箇乡
情深厚,且任意言辞,入微化细,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将其描摹的完全无遗,可见其特点明显。

白居易的诗风柔和又清新,主要表现在简洁自然、具有哲理性,探及文化层次深入、
朴言钧论含蓄细腻,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极其巧妙地诠释出来,让人看出大智大略,特
有的虚实结合。

白居易有多种别样的诗风,有令人难忘的美感,他把诗带给人们大江南北
的闲庭信步,给读者以梦@ dreams中国,回到现代,助读者看到古思想的新功用,让大家用心拥有绅士的情怀,走入自然之中的尊贵,向前迈进。

白居易的诗人形象

白居易的诗人形象

白居易的诗人形象白居易,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后世人心目中,白居易的诗人形象也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作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人生哲学以及其塑造的诗人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

白居易的诗歌才华展露无遗,他饱含深情的作品感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倾慕之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笔下的山水之中。

例如,他的《琵琶行》一诗,用音乐和音律描绘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他以琵琶婉转悠扬的音乐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直触读者的内心深处。

白居易的诗作以婉约细腻为主,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充满了情感。

他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使人们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使得白居易的诗人形象在后世流传至今。

白居易的人生哲学也是他诗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家国情怀贯穿于他的诗作之中,表达出了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切。

白居易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表达出了对社会不公、人民苦难的强烈不满。

例如,他的《南陌行》一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社会不公的现象,提出了改善农民状况的呼吁。

白居易的作品与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同情之心紧密相连,塑造了他真实、坚韧又充满力量的诗人形象。

此外,白居易的诗人形象还体现在他对爱情的表达上。

他的爱情诗作充满柔情脉脉,细致入微,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白居易的爱情诗作以独到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描绘出了爱情的美好与悲伤。

他用一句句富有磁性的诗句,表达出了对爱人的深情款款。

例如,他的《长恨歌》一诗,将杨贵妃与盛唐王朝的兴衰荣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在感叹杨贵妃的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对盛唐王朝的兴衰变迁产生了思考。

白居易的爱情诗作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追求和思考,使人们对真爱充满了希望。

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

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

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人物形象及评价,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哲学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描述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认为应当坚守自己的理想,以等待适当时机到来。

当时机来临时,就要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反映在诗文上,就是“讽谕诗”的创作;时机没有来临,就好好修养自己,反映在诗文上,就是知足保和的“闲适诗”的创作。

白居易的个人修养,可用“知足”二字概括。

陈寅恪认为白居易的“知足”思想,是源于老子“知足不辱”的想法。

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也常表现在诗文之中,例如当他担任校书郎时“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其后官职调动而调整俸禄时,白居易也多有诗文记载,大多也都能反映其知足常乐之情,例如:任左拾遗“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任太子宾客分司“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任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退休(致仕)后领取半俸“全家遁此曾无闷,半俸资身亦有余”“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从最初的月俸一万六千钱,至最高的月俸十万钱,以及退休后的月俸五万钱,白居易大多都表现出知足的心态。

即使是被贬谪至江州司马,处于极不得志的时期,他仍能说出“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以此自我宽解。

交友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两人对于诗文的功能有相似的认识,故而成为新乐府运动的战友;同时两人作诗才能相匹敌,因而常以唱和为戏。

白居易曾用“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来形容两人的交情。

白居易晚年常居洛阳,与刘禹锡时常唱和往来。

风流韵事唐时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宴饮之时以歌妓陪伴的风气兴盛,当时政令风气与后世大不相同。

对白居易的评价

对白居易的评价

对白居易的评价
白居易(772-846),又名“太宗”或“温文尔雅的先生”,是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

一、才思深远
白居易对文学的谱写深入多样,他习惯于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体悟。

他被公认为具有卓越的诗歌才能和文学思想,他探索了诗歌本身的可能,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

二、意境雅致
白居易的诗歌有着清新脱俗、古典经典的意境。

他擅长将自己重大的
感受以清新优雅的语言加以抒发,展现出自然张力,表现出温润的情调,
拥有着动人的力量。

三、格调高雅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高雅,多元清新,饱含深奥的沉思,彰显出唐朝文
学的繁华精致,可谓实力惊人。

他的诗篇多以类比的形式来表达内容、表现情感,把丰富的情感融入进他的作品中,使出自唐朝有著特殊的
风格。

四、经典不朽
白居易的诗歌在唐宋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仍被把他
看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审美观念中他也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的文学作品被熟知,被誉为“古今文学宝库”,具有不朽的经典地位。

总结:
白居易是中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他以其卓越的诗歌才能和文学思想,以及清新脱俗、古典经典的意境和高雅的格调,赢得了古今文学宝库被叱咤风云的声誉,彰显出了唐朝诗人的实力,也启发了经典不朽的文学诗篇。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其时代背景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其时代背景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其时代背景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朝中晚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以其多产且多样化的诗风而闻名,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爱情、友谊、自然景物、政治和社会观察等。

与其他当时的文人相比,白居易的诗歌更加亲民、通俗易懂,使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一、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抒写真实感受:白居易追求真实感受,他善于通过细腻描绘来表达内心情感。

他不局限于文人雅致或华丽辞藻,而是关注生活中的琐事和小事,并将之与读者共鸣。

2.情感细腻而质朴:白居易诗中常常流露出真挚而深刻的情感。

无论是对友情、爱情还是人生境遇的描写,都显得质朴而发人深思。

3.平实生动的语言:白居易用直白且生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了过于华丽的修辞和繁杂的文辞。

4.社会观察与讽刺批评:在一些作品中,白居易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评,展示了他对时代风貌的敏锐洞察力。

二、白居易的时代背景1.唐朝盛世: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盛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风气开放。

这种宏伟而鼓舞人心的时代背景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安史之乱:尽管他生活在唐朝盛世,但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带来的动荡局势。

这使得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局变迁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3.文化蓬勃发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期之一。

白居易活动在当时最美好隆盛的文学氛围中,与其他文人、政治家、官员等有着广泛的交往和影响,继承了前人文化传统并在其中脱颖而出。

4.忧国忧民:白居易一生积极参与政治,并多次担任重要职务。

他对国家兴衰和社会动荡非常关心,不仅在诗歌作品中表现出来,还通过公开信、奏章等途径为当时的政策发声。

总结起来,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其真实感受和情感细腻见长,语言平实生动。

这些风格特点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与个人经历的交融。

同时,唐朝盛世、安史之乱和文化繁荣等时代背景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白居易诗风特点

白居易诗风特点

白居易诗风特点白居易诗风特点一、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 白居易的诗作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了山水田园、历史人物、社会风俗、宴会宫廷等各个方面。

- 他的诗作内容丰富,既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私人诗,也有抒发社会时事的政治诗,涵盖了各个层面的主题。

二、抒写感情,婉约而柔情 - 在白居易的诗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表达。

- 他善于运用柔美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给人以温婉之感。

三、语言简练,行云流水 - 白居易的诗作语言简练,字少而意深,极富表现力。

- 他善于运用形象、比喻,让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四、艺术手法多样,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 在写景描写方面,白居易擅长用鲜明的形象描绘美丽的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同时,他也善于巧妙融入自身情感,将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使诗作更富情感色彩。

五、以压倒性的数量创作,作品庞大而丰富 - 白居易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数量庞大,据估计大约有约九千多首诗。

-他的创作速度惊人,无论在官场还是在乡野,他都坚持创作,使得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六、倾听百姓心声,关注社会现实 - 白居易创作的诗中,不乏关注时事的政治诗。

- 他有时候抒发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与忧虑,有时候表达对人民生活的思考与关切。

七、人物形象鲜活,性格各异 -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经常能够看到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

- 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将他们的性格与情感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八、反映个人情感,表达哲理思考 - 白居易的诗作既抒写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他对人生、哲学、人情的思考。

- 他通过衷情的方式,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

九、以诗词为媒介,弘扬传统文化 - 白居易尊崇传统文化,他的诗作中经常融入了古代的典故、传统的文化符号。

- 他通过诗词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上就是白居易诗风的一些特点和解读。

他广泛的主题,婉约而柔情的语言,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在唐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主题矛盾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中唐时期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一生诗作众多,其中有不乏佳作,加上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甚至达到“老妪能解”的程度,因此他的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但是,最能够代表白居易诗作的艺术巅峰的是他的两首长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

从唐宣宗李忱写给白居易的悼亡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中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有多么珍贵的文学价值。

长叙事诗《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

”,由此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就是”长恨“二字,这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长恨歌就是一篇歌“长恨”的诗篇。

我们都知道,在很多古代作品中,“恨”有“遗憾”的意思,在《长恨歌》中亦是如此,“长恨”就是“绵绵不绝的遗憾”,为什么会有这种遗憾呢?这究竟是诗中主人公的的遗憾还是作者本人的遗憾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白居易早年写了很多讽喻诗,加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古喻今,以之警醒当权者,避免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

《长恨歌》开篇就着力塑造唐玄宗风流君主的形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所载,明皇一次就“采择百余人”,一个好色的封建君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诗中“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又刻画出唐明皇得杨贵妃后是如何地沉迷于美色而荒废朝政的,又如,诗中描写杨家极尽权势,“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句更用了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幸之至,以致当时社会风气都为了君主一人的喜好为之一变。

诸如此类的例子,全诗中可谓俯拾即是,这样就能说明诗人对于唐玄宗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做法是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的。

唐玄宗的爱情悲剧完全是他个人咎由自取,正是他的耽于逸乐,荒淫无道,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最终结局。

文中的“恨”,是唐玄宗对于自己以前的种种无道之举及其导致的个人悲剧的“恨”,是这个国家人民对于统治者不作为导致的悲剧的“恨“,同时也是诗人对于这一件由于统治者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唐皇朝衰落的历史事件感到的“恨”。

总的来说,作者在诗中的态度也是比较明确的,他认为国家的灾难以及唐玄宗的个人爱情悲剧都是由于唐玄宗作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疏于理政导致的,诗人希望以此警醒现今的当权者,以免踏上他们老祖宗的旧路,导致新的“恨”的出现。

但是,《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多来源于其对李杨二人这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的表现上。

每个人第一次读这首诗,着眼点不会是唐玄宗有多么的昏庸,也不会是杨贵妃有多么的妖媚,而是他们两人的爱情是多么的纯洁美好,令人动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

从前文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白居易对于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的李杨二人是
抱有批判的态度的,但是对于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诗人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是以一种赞美和同情的态度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

诗中后半段着重描写唐玄宗经历国家动乱和与爱人生离死别后的心理变化,他对于杨贵妃的爱已经超越了一般帝王对于妃子的宠爱,而更贴近一种男女之间真挚执着,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

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

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而本诗就是诗人把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借这一段历史故事表达出来,诗人之所以会对李杨爱情悲剧感伤,其实就是诗人本人从这一出爱情悲剧中看到无数爱情悲剧,甚至有自己的爱情悲剧,因此才会在诗中处处留露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而诗中李杨二人“人鬼情未了”,长生殿相会的情节,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爱情的祝愿。

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已经脱离他们的历史原型,诗人在诗中重新塑造了一对痴情的恋人李隆基和杨玉环,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一种诗人理想中的爱情,所以他们两人的形象已经从历史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成为诗人笔下理想爱情的象征,诗人也希望读者能被他们这一段忠贞不二,至死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长恨歌》借古喻今与歌颂爱情这两个主题看似很矛盾,其实不然。

诗人在这首诗中跳出了自古以来视爱情为祸根的思想约束,一方面他认为李杨两人的爱情悲剧是他们生活奢华无道的恶果,一方面他对于两人的爱情本身,却不作为过错的源头来看,而是融入自己的感情加以歌颂和给予同情。

李杨两人之间的爱情很难单纯地看作帝妃之间的爱情,而是一种理想的爱情形象,而李杨两人更是一对能诠释这种爱情的经典艺术形象。

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一对描写爱情的经典艺术形象被很多后人认可和借鉴,写出了更多《梧桐雨》和《长生殿》等描写这一段经典爱情的名作。

能把这一段爱情故事的历史评价和艺术评价完美的糅合在这篇《长恨歌》之中,这正是这首诗的珍贵的艺术价值所在,也是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超的创作技巧结合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