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模板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f8ef95727284b73f24250d4.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模板《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 辛晓明李庄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教学目标1.用看文字想画面的方式朗读课文。
积累有关字词,背诵第9自然段,习得积累方法。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教学过程环节一:扣月抓词,感受月景之美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月光曲》这篇课文。
从写作的角度看,文中可以缺少关于月光的描写吗?(不能)这叫篇中扣题,具体描写。
师:课前让大家找出描写月光的段落,抄写与月光有关的词语。
描写月光的段落是哪些段落?(第8、9自然段)师:现在咱们听写一组与月光有关的词语。
提笔即练字,请规范、工整、快速地书写。
(披上银纱、格外清幽;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越升越高、穿过微云;浪花雪亮、接连涌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听写?师:字写得怎样?生:我觉得他的笔画写得很有力,像毛笔字一样有提笔、有顿笔。
生:我觉得他的间架很合理,很好看。
师:间架决定汉字的整体感觉,甚至比笔画更重要!师:(课件出示语段)同学们,这都是与月光有关的词语,谁来读一读?师:渎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见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大海,海上银光闪闪。
师:这就叫微波粼粼、洒满——(银光)。
还有谁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见大海起风了,浪花老高老高、雪亮雪亮的。
师:这就叫浪花——(雪亮),接连——(涌来)。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感觉词语,这样原本枯燥的文字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魅力无穷的形象。
来,带着你的想象读。
评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并不是绝对局限于课后框定的几个字与词,积累的意识与态度决定积累的厚度与高度。
当然,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积累不是一个割裂的局部,而是课堂言语实践场里的有机部分。
本环节“扣月抓词”,其实与下一环节“对月品文”相接呼应。
26月光曲第二课时公开课
![26月光曲第二课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c82d6d7d5bbfd0a7956735d.png)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巩固旧知,复习导入:1.读词语:传说谱写清幽清秀恬静入场券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水天相接波涛汹涌(指出微波粼粼和波涛汹涌是一组反义词)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与一对善良纯朴、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相遇相识相知,并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首特别的曲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40页,快速默读7—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境1.生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课件出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三、展开想象,感受魅力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
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3. 课件出示:(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2)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单击一次课件中写实的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说明: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
(3个)(3)第一个画面。
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868a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f.png)
教学主题:《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1. 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钢琴学习中的经典曲目《月光曲》展开,通过对曲目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曲目的演奏要点。
2. 曲目分析与解读在第二课时中,老师首先对《月光曲》的曲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读。
从曲目的调性、节奏、音阶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曲目的内在含义和表达方式。
3. 演奏技巧讲解在分析完曲目的基本结构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演奏技巧的讲解。
通过对手指运动、力度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奏出《月光曲》中的细腻情感和音乐表达。
4. 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通过深入的曲目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月光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演奏时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曲目所要传达的情感。
学生们也在课堂上获得了实际的演奏指导,提升了他们的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5. 个人观点与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录与评析,我对《月光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首曲目不仅在音乐结构上富有内涵,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非常丰富。
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立意也为我在学习钢琴时指明了方向,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月光曲》(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这篇文章以从浅入深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首经典曲目的内涵和演奏要点。
希望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体会音乐的美妙与魅力。
文章总结本篇文章对《月光曲》(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与评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曲目分析和演奏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曲目的演奏要点。
文章还共享了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在第二课时中,老师还对《月光曲》的历史背景和曲目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这首曲目被视为古典音乐中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它成为了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e48b937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9.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者反思及评课交流[教学实录]一、总结引入,读文入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回想一下,月光下的莱茵河畔,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他为什么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又弹了一曲?生:贝多芬散步时,听见有人弹头自己的曲子,真的疑惑。
他走进茅屋,从盲姑娘和哥哥的谈话中,,晓得姑娘爱好音乐,很存有音乐天份,可是家里愁,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买得起。
贝多芬真的他们很心疼,很同情他们,他想要必须进来给他们弹头一曲。
(师板书:疑惑、同情)师:哦,仅仅就是自身利益同情吗?生:不是的,皮鞋匠因为家里穷,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很难过。
妹妹很善解人意,能体谅哥哥,忙反过来安慰哥哥,这种亲情是多么可贵。
贝多芬被他们深深感动了,所以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生:我真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头第一首曲子时,就是自身利益个人同情心;弹头第二首曲子,就是自身利益对存有波波姑娘这样一个特定的音乐知音万分兴奋,而且看见了那清幽的月光,才存有了再弹头一曲的冲动。
(师板书:兴奋)师:说得好!这些同学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读书就该这样。
是什么样的话语,什么样的情境,让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
(师孙玉,生串念课文第一部分。
)二、念中体悟体会感情师:遇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的知音,贝多芬激动万分。
他为盲姑娘弹的第二首曲子就是――生:《月光曲》。
师:当时,茅屋里就是怎样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给愁兄妹俩增添了什么?恳请1同学们深入细致听听传说的第二部分,边念边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画面;记住了什么,动笔在书上写下一写下。
(学生自由读文、想象、作批注;师巡视,关注读书情况)师:同学们通过认真读书,存有了自己的思索,把你想象至的、体会至的说道出,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存有不认知的,也明确提出去一起探讨。
(小组合作自学:学生交流自己的自学税金,师巡查,参予)师:(点击,出示画面)此时,茅屋里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愿意来描述一下?生: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000b761eaeaad1f347933fcd.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前播放名人名言,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其中加入贝多芬的名言。
一、直扑重点,感悟画面美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读到了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感人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也读到了描绘皮鞋匠兄妹听《月光曲》时美丽联想的文字。
下面,我们再次聆听,同时,试着画出不同状态时的“海上月照图”(教师出示图例:云;海:月:。
播放配乐朗读课件),好吗? 师:同学们画得真好,你喜欢关于它们的描写吗?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随着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重点出示“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等句子。
)师:你能让老师和同学们听出你的重点词吗?师:你听到了哪些重点词,他把握得怎样?你能试试吗? 师:请按照刚才的方法,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找出你觉得应该重点突出的词语,恰当的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二、品味言行,体验情感美师:月洒银光、月穿微云、月下浪涌,大海在美丽地变化着。
看着课文,你觉得变化的仅仅的是大海吗?师:屋内的故事还在继续,发生了什么事呢?请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师:听完音乐大师的琴曲,盲姑娘的心情如何?(激动,课件出示该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谁能表达她的激动?师:同学们再轻轻品读品读这个句子,从字里行间,你能看出盲姑娘还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会怎样?(感慨;感动;亲切等。
)板书:感慨感动亲切师:多么不容易啊,命运给了盲姑娘黑暗的世界,她却想在琴声里寻找光明。
面对这样命运坎坷,却自强不息的好姑娘,贝多芬把万千情感化成了一句话。
课件出示:他(感慨地)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生读。
师:贝多芬也没有想到,在这个穷苦的家庭里,他能遇到这么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他(感动地)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第二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bdfd13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d.png)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dì èr)课时第二部分第二课时第二部分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生:没有。
师:没学过。
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yīn wèi)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
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zhèyàng)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生:不是。
{这个环节(huánjié)太好了,强力顶、顶!}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
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yīnyu è),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
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
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
(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4bc7f4c960590c69fc37686.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课方案谢芳教课目的:1、认识《月光曲》的来历,感觉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擅长聆听、易感的心灵。
2、有感情朗诵,读出月光曲的优美,并能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融入朗诵。
要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主假如由于贝多芬被盲姑娘和善、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灵深深地感人了。
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爆发的作用。
对“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一句的理解。
b5E2RGbCAP 教课过程设计:1、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月光曲的来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让我们持续走近贝多芬,走近兄妹俩,走近月光曲,感觉人物的心灵,感觉乐曲的魅力。
p1EanqFDPw 2、感悟乐曲的优美。
(1)找到描绘《月光曲》的段落。
(第 9 自然段)(2)高声读一读,感觉一下:这是如何的一首乐曲?沟通。
(3)把自己的感觉融入进去,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齐读3、理解乐曲的来历之一——为盲姑娘感人。
(1)《月光曲》而作?(盲姑娘)盲姑娘是怎一个人?一的部分,划一划,圈一圈。
(2)学生自学。
(3)沟通(抓住要点、短理解)。
要点:a兄妹的。
(文略)理解:妹妹音,心地和善。
朗:的学生好 +。
b⋯⋯很俊秀,但是眼睛瞎了。
理解:眼睛瞎了,看不到琴,在地曲子,那么音,十分可。
朗:。
DXDiTa9E3dc一曲完了,她激地:“ 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多芬先生吧?”理解:“ 熟”可盲姑娘很懂音,“感情多深” 明盲姑娘懂得音的内涵,“您,您就是多芬先生吧?”既明盲姑娘音精晓,又写出了盲姑娘的激。
RTCrpUDGiT系句意,用“不⋯⋯ ⋯⋯甚至⋯⋯”造句。
朗:指名 +。
其他:(略)小:盲姑娘是那么地音,那么地懂音,多芬深深地感了。
他完一曲后不由自主地又了一曲。
首曲就是——《月光曲》。
5PCzVD7HxA 4、理解曲的来之二——幽静的境。
( 1)多芬作月光曲,道是受盲姑娘的感?有什么也激了他的创作灵感?(幽静的环境)(2)朗诵。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六年级语教.doc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六年级语教.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791900312b3169a551a40b.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1教学实录与评析_六年级语文教案评析:虚实结合描写的好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只要学生感受到了,体验过了,让结论融入了一段积极投入过的生命成长历程,结论才会有生机,才会从文本走进心灵。
环节四:换月移情,写出个性之思师:倾听着这动人的钢琴曲,有人联想到的是一马平川的稻海,绵延起伏的梯田;有人联想到时而平缓、时而绵延、时而汹涌如潮的沙丘;有人联想到的却是一场潇潇秋雨。
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联想到什么呢?师:请静心细听,安神默想,并动笔写一写。
生: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油菜花地,特别平坦;有小风的时候,油菜花地就有了波浪;吹大风的时候,油菜花地就有大波浪。
师:我想借你的文章读读。
我静静地听着,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油菜花地,远远望去,像是给大地铺上了厚厚的黄地毯,又像是一片无垠的金色的湖;起风了,湖里微波荡漾,你摇我曳,你挨我挤,浓浓的香味也在柔柔地流动着;风大了,花涛起伏,连绵不断,汹涌如潮……师:同学们,听出有什么不同?生:您的文字更具体更美了。
生:您用了不少比喻句、四字词语。
师:好文章是读出来的,你读着读着,觉得画面感不强了,就会情不自禁地添一添,改一改。
评析:本环节里,教者假借他人听曲的不同联想启思,借诵读点拨强化“画面感”对于写好联想的意义。
读与写始终互融、互促、互补,这是高段语文应有的语文意识。
环节五:借月拓思,开启实践之门师:《月光曲》会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回去以后不妨再听听,也可以听听中国的民族音乐《百鸟朝凤》,也许,你又会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评析:学生体会到了联想的本质特征,才可能写出千姿百态、灵动韵味的联想。
但是,联想作为一种写作技能,又非可以一蹴而就的。
因此,走进生活,走进音乐大世界,继续倾听与联想,是十分必要的。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45785bd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5.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市公开课)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回顾创作的经过老师介绍了德国著名音乐家XXX和他创作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学生们分享了这首曲子的创作传说,即XXX在散步时听到XXX弹奏钢琴,受到月光和XXX对音乐的热爱的启发,创作了这首曲子。
二、体悟旋律的优美老师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和小组讨论来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
学生们通过讨论,认为曲子开始时应该是舒缓柔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奏逐渐加快,力度加强,有反复的小节,进入部分。
学生们通过朗读和解释,更好地理解了曲子的情感和表现方式。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研究了音乐和文字的结合,以及如何使用联想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通过欣赏XXX的《月光曲》,我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同时也能够从XXX想出各种美好的景象和情感。
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联想,让文章更加生动、深刻、感人。
荷叶翠绿欲滴,像是一片片宝石镶嵌在水面上。
白色的荷花像是天使的羽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红色的荷花像是火焰,熊熊燃烧着。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白蛇传》中的XXX,她就像是从荷花中走出来的仙女。
一只蜻蜓停在荷花上,仿佛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荷塘里的美景荷塘里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各种颜色的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婀娜多姿,竞相开放。
微风吹来,花儿轻轻摇曳,仿佛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们的绿裙子,在湖面上翩翩起舞。
我注意到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的背后,像一个怕羞的小姑娘。
一只蜻蜓在花儿上方飞来飞去,有时停留在花瓣上,有时停留在荷叶上。
这让我想起了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XXX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学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
)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XXX,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XXX的好处。
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XXX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
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
《月光曲》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月光曲》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271ec2ca76e58fafab003be.png)
《月光曲》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众笑)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
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生:曲。
师: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
谁能按“曲”(q ū)来组词。
生:弯弯曲曲。
师:弯弯曲曲,对不对?生:对。
生:曲水流觞。
师:对,曲水流觞。
这是咱们绍兴的一个名胜。
讲王羲之《兰亭序》的事,是不是?生:是。
师:还有吗?生:曲折。
师:对,还有吗?我再组一个吧。
行不行?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
(生有说对,有说不对)师:那是哪个“曲”呀?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对,咱们绍兴的同学不愧是历史名城的人,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
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生:贝多芬。
师:贝多芬是什么人?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
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生:《月光曲》。
师: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一学生读第一段)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都讲了没有?生:都讲了。
师: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谱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优秀6篇)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c2e6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1.png)
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优秀6篇)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篇一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
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
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
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
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
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
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
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833a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2.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一、引言在音乐教学中,“月光曲”作为一首经典的钢琴曲目,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将探讨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析。
二、技术评析1. 演奏技巧的培养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指法灵活性和手部协调能力。
通过练习音阶和琶音等基本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驾驭曲目中的琶音和转位和弦,使得演奏更加流畅和自然。
2. 曲式结构的理解除了技术上的培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曲目的曲式结构进行深入理解。
通过分析“月光曲”整首曲子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掌握曲子的整体结构,使得演奏更具有连贯性和表现力。
三、情感表达的引导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和理解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使得演奏更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
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对曲子进行自由演绎,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四、总结与回顾在经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后,学生应当对“月光曲”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练习技巧、分析曲式结构和引导情感表达,学生已经在逐渐驾驭这首曲子,并开始在音乐表达方面展现个人特色。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月光曲”作为一首经典的曲目,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这首曲子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表达。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尾声通过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与评析,我们不仅对“月光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更为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兼具提供了有益的探讨与指导。
知识文章全球信息网:(文章内容仅为示例,实际撰写的文章内容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五、情感表达的加强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月光曲》教学实录
![《月光曲》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5349dc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0.png)
《月光曲》教学实录支玉恒教学实录:《月光曲》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第一部分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
(学生各自读文)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从这儿……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生:……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较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师:较后这点较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师:这儿我该怎么写?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月光曲第二课时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99c9b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5.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好的,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月光曲第二课时全国一等奖课堂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曲子怎么样?你们知道它是由谁创作的吗?学生:这首曲子很好听,是贝多芬创作的。
教师:非常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贝多芬的另一首著名钢琴曲——《月光曲》。
2. 教师介绍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与现实的关系。
教师: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而《月光曲》则是他为纪念一位姑娘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曲子与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们知道吗?学生:不知道。
教师:贝多芬曾经在一个晚上听到了穷苦的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了穷苦人的苦难和坚强。
他被他们的生活所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钢琴曲来纪念他们。
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现实中的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还要了解它的背景和与现实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1.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会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感动?他为盲姑娘弹完一曲后,为什么又再弹一曲?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很好。
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有没有答案吧。
2. 理解课文,把握重点。
教师:通过朗读和讨论,我们知道了贝多芬是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感动,而盲姑娘的处境也让他产生了同情和共鸣。
同时,他也想给兄妹俩留下美好的回忆。
所以,他为盲姑娘弹完一曲后,又再弹一曲。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有没有其他重点句子需要我们理解的呢?学生:有。
教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句子吧。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贝多芬的琴声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体现,更包含了他的情感和激情。
教师:没错。
这也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它能够感动人心,引发共鸣。
贝多芬的琴声之所以能够打动盲姑娘,也正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美妙,还要感受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a72f90aa04a1b0717ed5dd1d.png)
《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
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
(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评:对课题的朗读指导。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是,教师诗意的表述,仍然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
含蓄的为本课教学打上了一层极富诗情画意的底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准确地抓住了课文的主干,牵一发而动全身。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
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
有不同的看法吗?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
“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
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琴声弹奏同曲即兴成(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将思考结果用语言来表述出来。
教师很注重学生语言的锤炼。
发现三次弹琴的不同,为学生以后深入的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月光曲》教学实录2
![《月光曲》教学实录2](https://img.taocdn.com/s3/m/ec87621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7.png)
《月光曲》教学实录2课前预备: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课前预备: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明白吗?生:月光曲师:月光曲,我能够专门确信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然而我觉得他专门聪慧啊,他是想因此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确实是月光曲嘛,有人明白吗?生:献给爱丽斯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确实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明白吗?生:贝多芬师:想因此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确实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明白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专门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生:李白师:那叫诗仙,诗圣是生:杜甫师:还有哪些了解?生:确实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如此的,事实上贝多芬从小本来就专门喜爱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生:刻苦了,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明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专门严密,贝多芬是德国闻名的音乐家之一,然而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生:我明白他终年57岁,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如何明白的?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利的。
生:我还明白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专门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明白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如何明白的生:我是上网查的师:恩,事实上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
同学们,关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然而,有人明白我想说什么吗?然而生:然而贝多芬用他自己的坚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因此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专门重要的一点缘故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师:上课生:老师好老师:请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回顾创作的经过
师: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大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它的谱成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师:谁来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生: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贝多芬来来到莱茵河边散步,他走近一间茅屋,听出姑娘很爱音乐,可是,入场券太贵买不起,就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为弹奏刚才那首曲子,贝多芬认为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是激动,于是又弹奏了一首曲子,然后回店把它记录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谱成了。
师: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月光曲》
生:清幽的月光
生: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
二、体悟旋律的优美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
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
(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我觉得这时
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
(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
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三、辨清事物与联想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
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比作银纱。
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
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板书:联想)联想
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
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
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
)师:找的很对。
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
师:对。
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不信请看——
课件出示: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
生:不美了。
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大公鸡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
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
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
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
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
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
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
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
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
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划联想的句子。
)
师:谁能把划下来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读,互相补充,略。
)
师: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
生:如果去掉了“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
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
生:如果去掉了“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
四、学以致用添“联想”
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
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
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发短文,内容如下。
)
(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
)
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
谁来读一读?
(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
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与下。
)
荷花
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
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
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
(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
)
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联想,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联想的好处。
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
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
短文如下。
)
又是一个“优秀”
作文发下来了。
我打开一看,又是一个“优秀”!“优秀”二字后面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张老师批改作文可细了,连一个用错的标点都不放过。
我在写人物对话时,由于粗心,少点了一个引号,张老师在旁边用红笔写道:“后边的引号怎么不见了?是谁偷走了?”看了这句话,我顿时觉得脸发烧。
张老师从来不吝啬红墨水,总是在好词好句上画上波浪线和圆圆。
看着那红色的波浪线,我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