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抗原抗体反应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体内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

简单来说,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等)或体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过程。

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它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其产物,也可以是体内自身产生的异常物质(如癌细胞)。

抗原具有特异性,即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结合。

抗体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这是一个快速而可逆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进一步处理,如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降解或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诊断疾病(如免疫检测、抗原检测等)、治疗疾病(如免疫治疗、疫苗接种等)和研究生物学问题(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

通过深入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从而为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课件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课件

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
原的现象。
➢带现象包前括带(prozone)抗体过量时称为。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学习交流PPT
27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 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学习交流PPT
28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注意: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仍然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
学习交流PPT
23
三、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3、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比例 关系绘制反应曲线。
学习交流PPT
24
学习交流PPT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学习交流PPT
4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学习交流PPT
5
一、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 亲和力(affinity):是抗体分 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相应的抗原决 定簇之间的相适应而结合的强度,是 抗原与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3、抗原抗体反应动态平衡式如下:
学习交流PPT
22
4、决定抗原抗体解离的因素
(1)抗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合力。 亲合力低的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
(2)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 PH过高或过低、增加离子强度均可破坏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比例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免疫学概论抗原课件

免疫学概论抗原课件
2.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10KD为免疫原 分子量>100KD为强抗原
3.结构的复杂性: 芳香族氨基酸 4.物理状态: 聚合状态的蛋白质>单体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5.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抗原性 + + + 多聚赖氨酸
± 多聚丙氨酸
酪氨酸
+++ 谷氨酸
氨基酸残基在合成多肽骨架侧链上的位置和间距与免疫原性的关系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免疫的后果及类型 免疫学发展简史
Day 3
Day 5
Day 7
天花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数千年来,难以计数的人因天花而丧生,无数 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无数的城市和 乡村尸陈遍野,白骨如山。
今天,由天花造成的那个“千村薜荔人 遗尸,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了。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防御功能, 是机体防御病原体侵袭 的第一道防线。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 即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是指能够特异性识别
抗原的免疫细胞( T、B 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 功能。
免疫的类型与特点 (一)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及其特点 1.概念: 2.特点: 1)有遗传性 2)无特异性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 MHC控制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剂量、途径、免疫接种次数、免疫佐剂的选择。
第三节 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由B表位和T表位组成
本章小结
• 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 掌握半抗原、免疫原和表位的定义 • 掌握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 掌握TD-Ag和TI-Ag的概念与区别 • 掌握T、B细胞抗原表位的差异以及与TD抗原的关系 • 熟悉交叉反应和异嗜性抗原及其在临床的意义 • 了解抗原的分类 • 了解超抗原的概念及其分类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梳理抗原抗体是生物学中的常见概念,涉及到免疫学、医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作为八年级学生,了解抗原抗体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免疫系统以及相应的医学治疗方法。

下面将对抗原抗体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你更好的掌握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

1. 什么是抗原抗原是指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或者分子。

抗原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与病原体有关,例如,细菌、病毒、螨虫等。

内源性抗原是机体产生的,例如,组织器官、自身蛋白等。

其中,外源性抗原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对象。

2. 什么是抗体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与抗原结合并中和其作用。

抗体由B淋巴细胞分泌而来,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亲和力。

抗体分子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重链和轻链共同形成一个高度特异的抗原结合部位,称为抗体的可变区域。

3.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原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是免疫应答的重要过程。

当机体感染外源性抗原后,这些抗原会与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克隆,产生刺激因子(淋巴因子)。

刺激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B淋巴细胞,激活该淋巴细胞,并且促使该淋巴细胞分裂增殖,进而分泌出具有特异性的抗体。

这些抗体会与抗原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中和抗原的作用。

4. 免疫记忆当机体首次感染某种病原体时,由于初始免疫反应的响应速度和强度较慢,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较弱,直到感染被有效控制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滞留在体内的记忆淋巴细胞增加,使机体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逐渐增强。

在机体再次遇见同一种病原体时,由于记忆淋巴细胞的存在,响应速度和强度会更快更强,从而使机体获得更好的保护。

5. 抗体类别抗体分为五种类别:IgG、IgM、IgA、IgD、IgE。

其中,IgG是最主要的抗体,可在血清和组织液中发现。

IgM含有五个免疫球蛋白单体,属于第一次免疫反应所生成的抗体。

IgA存在于各种分泌物中,例如乳汁、泪液、唾液等,是人体外分泌免疫的主要抗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第一章:免疫学简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反应的科学。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细胞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细胞免疫是机体通过T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脾细胞、抗原物质、细胞培养基等。

2. 仪器:细胞培养箱、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脾细胞。

2. 将小鼠脾细胞与抗原物质共同培养。

3. 观察和记录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细胞培养后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章:体液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体液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体液免疫是机体通过B细胞产生抗体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体液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甲状腺球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精子等。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9
• 三、机体的反应性
• 受基因控制,与年龄和健康状态也 有关。
• 四、其它
• 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剂量及是否 应用佐剂等有关。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 表现在免疫原性上:指某一抗原只能诱
•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 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 发生反应。
•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4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5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1、异种抗原 • 2、同种异型抗原 • 3、自身抗原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0
6、机体对异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功 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1
7、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 亡细胞的能力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 B、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 • C、父母的HLA与子女的HLA • D、化脓性链球菌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
及心肌 • E、外毒素与类毒素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

八年级抗原抗体知识点抗原抗体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生物学中一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在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关于抗原抗体的知识。

一、什么是抗原抗体?抗原(antigen)是指一种物质,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抗体(antibody)是身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可以特异性和抗原结合,从而协助身体消灭抗原。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当外来抗原进入机体,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从而消灭抗原。

这种与抗原结合的反应就叫做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中和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失去原来的功能或病原性,消灭了抗原。

2. 沉淀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从而清除抗原。

3. 凝集型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起来形成凝集物。

4. 细胞毒型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刺激吞噬细胞将其摧毁。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1. 诊断:抗原抗体反应可以用于很多疾病的诊断,例如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

2. 治疗: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抗体来治疗某些疾病。

3. 研究:抗原抗体反应被广泛应用在研究领域,例如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注意事项1. 执行实验室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同时注意个人防护;2. 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也有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因此要排除其他可能性;3. 要严格控制抗原和抗体的性能和质量,避免出现误差。

总之,抗原抗体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机体免疫、疾病诊断等方面都非常有帮助。

八年级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原理,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领域的知识。

第一章 抗原

第一章 抗原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异物性、理化性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理化性状
包括: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与结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立体构象与 易接近性、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聚合状态 >单体)。
宿主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宿主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某一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或效应 T细胞 , 并 只能与这种特定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 乙肝疫苗(抗原) 抗乙肝病毒抗体 肝病毒结合) A 抗原
结合
刺激机体产生抗乙肝病毒抗体 与乙肝病毒结合(而不与丙肝或甲 抗A抗体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
免疫原性: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的能力。 即:刺激T细胞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一般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组成。 抗原以决定簇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决定簇的数 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
二、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由于两种抗原分子中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基) 引起的,带有这种决定簇的抗原称共同抗原。
1.红细胞血型抗原 2.人类白细胞抗原
三、异嗜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 的共同抗原。 四、自身抗原 五、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 物质的总称。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 ①甲胎蛋白(AFP):对临床原发性肝癌的
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②癌胚抗原(CEA):有助于结肠癌 的早期诊断。 六、超抗原 七、变应原
医学免疫学的发展: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
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凝集反应
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 (减毒的病毒或细菌疫苗株)基因组中制 成疫苗。接种后,在体内增殖,表达抗原
新型疫苗
• 亚单位疫苗: 指提取病原体中的有效免疫原成分制成的疫苗。 如:流感、霍乱亚单位疫苗 • 结合疫苗:将细菌的荚膜多糖和白喉类毒素等蛋白载体相联 结制成的疫苗。 如:B型流感杆菌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 合成肽疫苗: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免疫 原性多肽。 如: HbsAg多肽疫苗
4.细胞因子或单克隆抗体: 用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病治疗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人工主动免疫
产生免疫力的物质 接种次数 发挥作用的潜伏期 免疫力维持时间 主要用途
人工被动免疫
抗原(疫苗、类毒素、瘤苗等) 抗体、细胞因子等 1~3次 较长,约1~4周 较长,约半年~数年 1次 短,无诱导期,立即发挥作用 较短,数周~数月 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预防传染性疾病,治疗肿瘤
三、免疫治疗
• 免疫增强 • 免疫抑制 • 免疫重建
免疫增强
• 通过微生物制剂、化学合成制剂、重组细胞因 子、中药等增强免疫功能
分 化学制剂 微生物制剂 类 举 例
左旋咪唑、西咪替丁、异丙肌苷 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磷壁酸
细胞因子制剂
过继免疫制剂 中药制剂
TNF、 IL-2、CSF
第十一章
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学习目标 • 熟悉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其原理;
• 了解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原理 • 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概念、 常用生物制剂及应用;
• 熟悉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死疫苗与活免疫的特点。
第一节 免疫诊断

1-2抗原

1-2抗原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与性质( 抗原的概念与性质(★) 抗原的类型及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佐剂(adjuvant) 佐剂(adjuvant)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Ag、表位、TD-Ag、TI-Ag、 名词解释:Ag、表位、TD-Ag、TI-Ag、 异嗜性抗原、HLA抗原 超抗原、佐剂。 抗原、 异嗜性抗原、HLA抗原、超抗原、佐剂。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如何理解Ag-Ab反应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如何理解Ag-Ab反应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反应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试列举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试列举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二、抗原的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影响因素复杂,主要分为抗原与宿主两个方面】 影响因素复杂,主要分为抗原 宿主两个方面 抗原与 两个方面】 异物性(相对的概念) 异物性(相对的概念)
——指抗原物质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间的差异性。 ——指抗原物质与机体正常组织成分间的差异性。
理化性状
有机物、分子量、结构复杂性、易接近性、物理状态。
HLAHLA-Ⅰ、Ⅱ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类分子的结构、
HLA 分子
HLA I类分子
分子 结构
α链(α1, α 2, α 3) +β2m
肽结合 结构域
α1+α2
组织 分布
所有有核 细胞表面
功 能
识别和提呈内源 性抗原肽, 性抗原肽,供 CD8+T细胞识别
HLA α链 II类分子 II类分子 (α1, α2 ) +β链 +β链 (β1, β2 )
一、抗原(antigen,Ag)的概念 抗原(antigen,Ag)
抗体 免疫系统
抗原
刺激机体
致敏T 致敏T细胞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在的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
力。
• 亲和力--是指反应系统中复杂抗原与相 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 • 亲和力越大,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
• 三、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 水化层变薄。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一、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任何一种抗原分子,只能与 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结合发生反应的专 一性能。
免疫学检验
抗原抗体反应
检验教研室
学习目标
掌握:血清学反应的概念。 熟悉: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亲和性。 了解: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掌握: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 熟悉:反应物自身因素、环境条件。 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抗原抗体反应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即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的
• 二异性蛋白质沉 淀,即盐析 2、酸碱度 • 当pH为3左右时,会出现非特异性酸凝 集。 •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 • • • •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中和反应 免疫标记
• 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不出现可见反应, 称为带现象。 • • 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 • 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 三、可逆性
• 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恢复抗原抗体 的游离状态。 • 常用于解离抗原抗体的物质有: • 3mol/L硫氢化钾、7mol/L尿素、pH2.4 0.1mol/L甘氨酸等。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 抗原
• • • • •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沉淀 颗粒性抗原+相应抗体→ 凝集 单价抗原与抗体--不凝 粗糙型细菌--生理盐水中自凝

抗原

抗原

(八)超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由某些细菌外毒素和逆转 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物质。该类抗原作用 不受 MHC限制,无严格抗原特异性,只需极 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 ,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故称超抗原。
五、免疫佐剂
概念: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 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的物质。 种类: 1. 无机佐剂:氢氧化铝,明矾。 2. 微生物及其产物:卡介苗,短小棒状杆 菌、百日咳杆菌等。 3. 合成佐剂:多聚核苷酸。 4. 油剂: 如弗氏佐剂、矿物油、植物油、免 疫佐剂作用的综合效应是增强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③抗体主要为 IgG, 亦可产生 IgM等

它类别抗体
(二)TI-Ag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T细胞辅助。 抗原带有重复出现的同一抗原决定簇。 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荚膜多糖。 特点:①不需TH细胞辅助 ②只能诱导体液免疫 ③只能诱导产生IgM类抗体 ④不引起回忆反应
四、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
● 抗原性 :指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性,亦称反应原性。
抗原+抗体/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反应
3. 半抗原
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半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蛋白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半
抗原是能够作为表位的一部分被抗体或TCR识 别的物质。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比较 特 性 完全抗原 半抗原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1. 基本概念
抗原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 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 或效应 T 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 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体和大多数抗原同属蛋白质。在通常的 血清学反应条件下均带有负电荷,使极化 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 胶体,因此蛋白质不会自行凝集出现沉淀。 当Ag与Ab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 变薄;而且由于Ag-Ab复合物形成后,与水 接触的表面积减少,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 水胶体。此时在电解质(如NaCl)的作用下, 使各疏水胶体之间进一步靠拢、沉淀,形 成可见的Ag-Ab复合物。
抗原抗体结合力示意图
l. 静电引力
➢ 抗原和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 基基团之间相互的引力,称为静电引力, 又称库伦引力。
➢例如,抗体分子上带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的 游离氨基(-NH3+)和酸性氨基酸的游离羧基 (-COO-)可与抗原分子上带相反电荷的对应 基团相互吸引。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相 互作用基团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2.范德华引力
➢ 抗原和抗体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的极 化作用而出现的引力,称范德华引力。
➢结合力的大小与两个相互作用基团的极化 程度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 7 次方成反比,键能约为4.2-12.5kJ/moL。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
➢ 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 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羧基、氨基和 羟基是主要供氢体,而羧基氧、羧基碳 和肽键氧等原子是主要受氢体。
➢氢键结合力与供氢体和受氢体之间距离 的6次方成反比,键能约20.9kJ/mol。
4.疏水作用力
➢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 作用力,或称为疏水键。
➢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决定簇与抗体上 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极性消失, 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从而 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 的。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 50%。
越牢固,越不易解离
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pH、离子强度
三、比例性
❖ Ag与Ab的结合常需适当比例才出现可见反 应,在最适比例时反应最明显;
❖ 这种现象可以用“格子学说”来解释: Ab(IgG)为二价,Ag通常为多价,只有Ag,Ab 结合形成大的复合物,肉眼才可见。
Myoglobin: 肌红蛋白
二、抗原抗体的亲和力和亲合力
亲和力(affinity)
抗体分子上一个抗 原结合点与对应的 抗原决定簇之间相 适应而存在着的引 力,是抗原抗体间 固有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亲和力示意图
亲合力(avidity)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
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
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抗原抗体反应比例性示意图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不可见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反应慢,出现凝集、 沉淀和细胞溶解等现象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s)
两种不同的抗原 分子具有部分相 同或类似结构的 抗原表位,可与 彼此相应的抗血 清发生反应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示意图
二、可逆性
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影响因素: 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合力-亲合力越高,结合
第一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 外结合所表现的反应。由于抗体主要存在 于血清中,并且临床上多用血清做试验, 所以体外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曾称作血 清学反应(serological reaction)。但 是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血清学的含义已不 能概括目前的研究内容,现在多以抗原抗 体反应代替血清学反应一词。 Ag:Antigen Ab:Antibody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抗原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可逆性 比例性 阶段性
一、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与抗体 结合反应的专一性
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 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 构型的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示意图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 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物质基础:
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间的互补结合 抗原表位与抗体高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 的结合 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力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
静电引力 (electrostatic forces) 范德华引力:作用最小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s) 氢键:最具特异性 (hydrogen bond ) 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抗原、抗体反应物的自身因素 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性状、表位种类和数目 抗体:来源、特异性、亲和性、效价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1、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和种 类均可影响血清学反应结果 例如,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沉 淀,而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则出现凝 集;单价抗原与抗体结合不出现可见反应; 粗糙型细菌在生理盐水中易出现自凝;红细 胞与IgG类抗体结合不出现直接凝集等。
抗体结合部位 与抗原表位之 间结合的强度
Keq =
104
Avid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抗原抗体亲合力示意图
抗体与抗原结合是可逆的反应,在平衡时其
亲和常数
K=
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
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代表抗体结合抗原的亲和力。
K值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 称该抗体有高亲和力。
格子学说
• 只有当Ag与Ab比例适当时,才能形成大的 复合物,比例不适当,就只能形成小的复合 物而抑制反应现象的出现,此所谓带现象;
• 前带现象:Ab过剩,Ag过少; 稀释Ab,凝集反应常见;
• 后带现象:Ag过剩,Ab过少; 稀释Ag、沉淀反应常见。
前带现象
后带现象
三、比例性
比例性:抗原与抗体 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 一定的量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