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MSA
MSA讲义(GRR)
稳定性分析
1)取一个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如果 该样品不可获得,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范围中间的生 产零件 ,指定其为稳定性分析的标准样本。具备预期 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和间位置的标准样本是较理想的。 建议对每个标准样本分别做测量与控制图。 2)定期(天,周)测量标准样本3~5次,样本容量和频率应该 基于对测量系统的了解。因素可以包括重新校准的频次、 要求的修理,测量系统的使用频率,作业条件的好坏。 应在不同的时间读数以代表测量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 以说明在一天中预热、周围环境和其他因素发生的变化。 3)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bar&R或Xbar&S控制图上。
i 1 10
值VT为0.8mm,零件之制程变异为0.70mm. 则Bias=VA-VT=0.75-0.80=-0.05 %Bias=100( Bias /制程变异) =100(0.05/0.70)=7.1%(标准是5%以下)
线性分析
MSA我的讲义
4
三、测量、量具和测量系统的定义
测量:定义为赋值(或数)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关于
特定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结果判定:
1)X图中失控表明测量系统不再正确的测量----偏倚已经改变. 2)R图中的失控状态表明不稳定的重复性----重复性已改变. 3)如果测量过程是稳定的,数据可以用于确定测量系统的偏倚. 4)测量过程的标准偏差可以用作测量系统重复性的近似值. 这可以与生产
过程的标准偏差进行比较以决定测量系统的重复性是否适于应用.
量系统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9
分 辨 力 (Discrimination)
分辨力: (1) 量规仪器上的最小刻度值,也称分辨率 。 (2) 通用的比例规则:1/10比例法则。
分辨力不足
分辨力良好
10
分 辨 力 (Discrimination)
不适当的分辨力,导致过度的去尾忽略
充分的 数据
可定操义作的设--计夹位确紧置认 -测量点
弹性特性
-测量传感器
坚固性 偏移
接触几何 变形影响
稳定性
敏感性 一致性
线性
重复性
均一性 测
维护 再现性 变异性
校准 预防性维护
量 系 统
标准
几何的兼容性
阳光 人工的
照明
空气污染
身体的 教育 限制
变
经验
异
培训
空气流
热膨胀 稳定- 系统部件
MSA讲义 -电子版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理解与实施目录一、基本概念~~~~~~~~~~~~~~~测量数据的质量测量糸统基本原理二、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测量系统的变差变差对测量系统的影响及对应的统计特性可接受的测量系统三、测量系统分析的实施~~~~~~~~测量系统分析的策划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偏倚的分析稳定性的分析线性的分析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分析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分析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的分析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理解与实施~~~基本概念测量系统分析(MSA)理解与实施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一. 测量数据的质量1.测量的定义:赋值给具体事物已表示特定特性关系。
●测量结果为测量值,●测量需借助工具,即量具/设备等监测装置。
2.获得测量值的目的:用于判断,决策。
3.测量数据的质量: 测量数据与被测特性真值的接近程度。
●越接近真值,则测量数据质量越高。
●由于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差,真值无法获得。
二测量系统1.测量系统的定义:用来对被测特性进行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假设的集合。
●测量包括获得数值(计量型特性)和定性评价(计数型特性)。
●标准:量具朔源的母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操作:实施测量的习惯动作。
2. 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的统计特性。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理解与实施~~~基本概念●确定影响测量系统的环境因素,并使其满足要求。
●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持续保持恰当的统计特性。
三.基本原理1.量具的分辩力(分辨率,可读性)●量具的最小读数单位,●由量具设计所决定的量具固有特性。
●在兼顾成本及可行性条件下,量具应能识别被测特性的微小变化。
2.真值●被测质量特性的实际数值。
●由于物理条件限制及环境影响,真值不可获得。
3.基准值●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代替真值。
●通过较高级别分辨率的测量系统进行测量,获得基准值。
4.MSA与测量溯源性的关系。
●测量溯源性:校准或检定。
MSA讲义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σ
所以(Cp) 观 = (Cp) 实 + (Cp) 测
23
-2
1.2.6 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CP观
10%GRR 30%GRR 50%GRR
70%GRR
90%GRR
例如:CP观1.33 CP实1.79 CP测2.0 1 1.33 2 = 0.564
=
CP实
1 1.792 = 0.3125
+
1 2.02 0.25 =
8
1.1.7 基本设备
• •
• •
分辨力(解析度):即最小可读单位,是由设计所确定的固 有特征(刻度单位),10:1法则 有效分辨力: 测量系统对过程变差的敏感度 可以测量有用输出信号的最小输入 描述为测量单元 参考值:常被用来替代真值使用的一个可接受的值 真值:某一物品的真实数值,但不可知且无法知道
建立公差
设计变差 -夹持 -测量点 维护 -位置 -探测头
稳定性 线性
热扩散系数 弹性特性
标准 空气 几何的相容性 流通 阳光 人员 光线 热的 人工的 系数
零件 平等化系统构 成要素 温度 周期 标准与环境 的关系
身体 的
空气污染 振动 照明 压力 人机工程 限 制
·
再现性
教育 培训 经验
测量系 统变差
18
1.2.3 基本统计特性
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仪器分辨率:公差(或过程变差) 为10:1 测量系统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变差只能是由普通原因 造成的,并用控制图法进行评价 为了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小于规范限值, 以产品特性公差来评价测量系统 为了过程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差应能证明具有有效的 解析度,并且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6σ制造过程变差 和MSA 总变差可用来评估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随不同测量项目会发生变化,但 是测量系统最大的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差或规范限值
MSA讲义
•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把普通原因报成特殊原因;
-把特殊原因报成普通原因。
实际的过程变差
测量系 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 在正常仪器维护条件下,测量仪器误差很大 • 测量仪器进行了改装,如更换了重要零部件 • 对测量仪器进行了大修 • 进行工序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能力 • 测量系统不稳定
快速GR&R(极差法/短期模式)
Á ¼ ã þ 1 2 3 4 5
允差Tolerance = 20
Ù ÷Ô ² ×±1 4 3 6 5 9
R
Ù ÷Ô ² ×±2 2 4 7 7 8 ¶ §Ö Í ·Î ® º ½ ¾ ·Î Æ ù ¶ §
¶ § ·Î (R) 2 1 1 2 1 7 1.4
= 最大值-最小值
偏倚分析的做法
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 抽取样本,取值参考值
请现场测量人员测量15次
输入数据到EXCEL表格中
计算t值,并判定
是否合格,是否要加补正值 保留记录
确定偏倚指南—独立样本法
• 1) 进行研究 获取一个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得不到,选择一个落在生产测量的中程数的生 产零件,指定其为偏倚分析的标准样本。在工具室 测量这个零件n≥10次,并计算这n个读数的均值。把 均值作为“基准”值。 可能需要具备预期测量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 程数的标准样本是理想的。完成此步后,用线性研 究分析数据。
Regression 95% CI
-1 2 3 4 5 6 7 8 9 10
Master
• 划出”偏倚=0”线,评审该图指出特殊原因和线 性的可接受性。 – 为使测量系统线性可被接受,”偏倚=0”线必 须完全在拟合线置信带以内。
讲义MSA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程内容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1、概述2、术语3、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第二章分析/评定测量系统的方法●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零件间变差●线性第三章测量系统研究程序1.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2.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附件案例练习(附应用表单)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一、概述1、QS-9000与MSAQS-9000第一部分4.11.4:为分析在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中表现的变差,必须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
此要求必须用于在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所有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相一致(如: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研究)。
如经顾客批准,也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
2、MSA目的: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被检产品特性数据/测量结果输入输出受控:量具、仪器、检测人员、程序、软件活动:测量、分析、校正3、适用范围: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二、术语測量以确定量值為目的的一組操作.–那些用預設的標准比較實物有多少單位的過程.–測量結果由一個數位和一個標準的測量單位構成。
–測量結果是測量過程的輸出。
测量和测量过程: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3)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測量數據的品質測量數據的品質與在穩定的作業狀況下,由一個測量系統獲得的多個測量值的統計特性有關。
–參考值(Reference Value)—一個作為比較參考的被認同的值–如果某一特性的測量值[接近]它的標準值,則稱此一數據的品質為[高]。
–如果某一特性的測量值[遠離]它的標準值,則稱此一數據品質為[低]。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MSA培训讲义
1.MSA简介
1.5 MSA开展的时机 a. 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b. 新产品开发;
c. 测量设备维修后; d. 测量人员改变;
e. 因设计记录、规范和工程更改所引起的产品更改;
f. 组织在控制计划中所提及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监视和测量装置; g. 产品特殊特性所使用到的监视和测量装置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1.MSA简介
均一性
均一性是量具整个工作量程内变差的差值。它可以看成是在不同尺寸值下重复性 的同质性(相同性)。 影响均一性的因素包括: ● 由于位置不同,夹具能允许更小/更大的尺寸 ● 刻度的可读性不够 ● 读数的视差
1.MSA简介
位置变差 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值(或参考值)接近程度。 偏倚:测量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值。测量系统的系统 误差构成
2.变差
对变差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消除变差的特殊原因,大约可纠正15%的过程问题。通常由 与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实施。
通过消除变差的普通原因,大约可纠正85%的过程问题。几乎总
是要求管理措施,以便纠正。 对于一些成熟的过程,顾客可能给予特许让一贯出现特殊原因的 过程进行下去,这样的特许通常要求过程控制计划能确保满足顾 客的要求并且保证过程不受别的特殊原因的影响。
1.MSA简介
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能产生一个可检测到(有用的)输出信号的最小输入,一个仪器应 灵敏度由量具设计(分辨力)、固有质量(OEM)、使用中保养,以及仪器 操作条件和标准来确定。它通常被描述为测量的一个测量单位。 影响敏感度的因素包括: ◦ 一个仪器的衰减能力 ◦ 操作者的技能 ◦ 测量装置的重复性 ◦ 对于电子或气动量具,提供无漂移操作的能力
1.MSA简介
MSA培训讲义(PPT 53页)
– 测量系统的变异须小于产品变异。
– 为要能对过程做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应小于过 程变异。
变异的区分
σ2总变异(TV) = σ2部品变异(PV) + σ2量测变异(GRR)
2.5稳定性:
同一人使用同一量具对同一零件于不同时间量 测所得之变异。
稳定性
时间1
时间2
不稳定的可能原因
仪器校准频率需增加 仪器、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 正常老化或退化 缺乏维护(通风、液压、过滤器、腐蚀、锈蚀、清洁) 因磨损或损坏,使基准出现误差 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 仪器质量差(设计或一致性不好) 仪器设计或方法缺乏稳健性 不同的测量方法(装置、安装、夹紧、技术) 量具或零件变形 环境变化─温度、湿度、振动、清洁度 应用─零件尺寸、位置、操作者技能、疲劳、观察错误
本、维修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 –超过30%,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应该做出各种努 力来改进测量系统。 –此外,过程能被测量系统区分开的分级数(ndc) 应该大于或等于5。
零件全距:3.25作业者全距:0.72 R:0.11
MSA图形解说分析
LSL
总变异
TV=PV+GRR
USL % GRR=(GRR/TV) < 30%
由前二页之定义可知: ˙再生性包含了再现性,故真实之再生性须
扣除再现性:即
再现性 a
再生性
c b = c2 - a2
b
调整后之再生性
˙因
σ2量测变异(GRR) = σ2再生性(AV) + σ2再现性
MSA培训讲义(PPT5)
结果解释和报告编写规范
01
报告编写规范
02
03
04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描述分 析结果,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
术语。
报告中应包含必要的图表和统 计数据,以直观地展示分析结
果。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测量系统, 应提出改进建议。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和实施跟踪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 根据测量结果和分析,识别测量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明确改进措施、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和实施跟踪
• 对改进计划进行资源分配和优先级排序,确保计 划的可行性。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和实施跟踪
实施跟踪
定期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 性。
MSA假设测量误差是可重复且可预测的, 以便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来评估测量系 统的性能。
CHAPTER 02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与方法
分析流程介绍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适当的统 计方法和技术,如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 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明确分析目的
按照改进计划实施改进措施,并记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 信息和数据。
对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改进措施,应进行调整和优化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总结回顾
对本次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和改进计划进行总结 回顾,概括主要发现和结论。
分析本次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和教训,为今后的工 作提供借鉴。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假设检验
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判断假 设是否成立。
MSA讲义
五大手册系列讲义之一--------M S A编写者:课题名称: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授课目的:在已有的MSA知识基础上,加深对其的理解,以便于企业相关人员对MSA运用的时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授课日期:年月日讲师:讲义正文:1测量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1.1测量系统的概念:在测量过程中,有五个方面会产生测量误差:人、机、料、法、环;而构成测量误差的五个方面就被称为“测量系统”;(举例说明)1.2测量系统分析目的:1)确信测量系统处于统计控制中,处于受控状态;2)确信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异。
制造过程以测量系统为其组织基础之一;3)确信产生的变异应小于公差带,(当然了!);即:分析测量系统在工作时产生的测量误差与测量任务之间的差异是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注意:测量仪器的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之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讲,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1.3注:12、MSA统(做1.4测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构成测量系统的五个方面任一方面发生了变化,称为测量系统发生了变化。
1.5测量系统分析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白测量过程并确定测量系统是否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这类试验在组织实际使用该测量系统之前进行,试验可能包括几个不同水平的环境因素,表明受影响的程度;第二阶段: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通常:我们只做第二阶段即可。
2、测量系统的分类:2.1测量系统可分为计量型测量系统和计数型测量系统两大类2.1.1计量型测量系统:量具/检具测量的结果是可以量化的,测量任务也是确切的量化数值(举例说明:10±0.5等)。
分析方法常见有: 偏倚法、线性法、稳定性法、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法。
2.1.2计数型测量系统:量具/检具测量的结论是不须用量化的数据来表示的(举例说明:NG/G, 好/不好等)。
MSA讲义资料PPT课件
•电压表
•容器
•卷尺
•千分尺
计数型测量系统,其中常用测
是的
不
量仪器有:
•Go/No-Go工具
A
B
C
•通过与不通过的目视检查
测量系统(MS)举例说明
测量热轧钢板终轧温度,测量系统 包括:
测量项目 辐射高温计、线性化器、信号转换、传 输、软件处理、显示单元 人员 测量环境条件 使用方法等。
测量系统分析 (MSA)
一、为什么要做测量系统分析
• ISO/TS16949中7.6.1要素“测量
系统分析”的要求。
为了分析出现在各种测量和试验设 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必须进行适当 的统计研究。此要求必须适用于在控制 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所有的分析方 法及接受准则必须符合顾客有关测量系 统分析的参考手册。如果顾客批准,其 他分析方法和接受标准可被采用。
一、为什么要做测量系统分析
• ISO/TS16949中五大重要的专项技术工 具(SPC、MSA、FMEA、APQP、PPAP)之 一。
• 测量系统分析是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环 节。
• 测量系统分析是对测量设备传统检校溯 源的有益延伸和补充,符合ISO100122003中实现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二、测量系统变差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正态分布基本概念
如果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f(x)是:
f ( x)
1
2
x u 2
2 2
x (,)
y
如果随机变量X服从以上分布,则记为 X N (u, 2 )
正态分布的特点
曲线以 x= 直线为轴,左右对称 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等于1
其中在±范围内的面积占68.26 % 在±2范围内的面积占95.45 % 在±3范围内的面积占99.73 %
讲义_MSA
8
计量值 - Gage R&R研究指导(续)
13. 每个作业者的平均值计算:
a. b. 将11项a之各别量测次数的平均值加总除以量测次数,即得作业者A/B/C之平均 值 X a、 X b 、 X c,记入第4/9/14行。 或;将11项b之各别零件的平均值加总零除件数,亦可得到相同结果 。
a. b. c. d. %GRR<10%,则量测系统是OK可接受的。 10﹪≦%GRR≦30﹪,则量测系统可能被接受,但须视其应用的重要性、量测 费用或修理费而定。 %GRR>30%,则量测系统须加以改进。 ndc ≧ 5,则量测系统鉴别力足够,反之则不足。(ndc, the number of distinct categories区别分类数)。 若再现性(EV)>再生性(AV),可能是:
R
9.
全距之总平均值计算:R c
a. a.
Ra R b Rc 10. R Chart 的管制界限计算:
将 转记入第19、20行,并乘以D4求其管制界限UCLR 。若重复量测次数为三 次时 R D4 =2.58;二次时D4 =3.27 。重复量测次数少于七次时, LCLR=0 。
11. 若有全距值超过管制界限UCLR者,则可依原方法请同一作业 者将同一零件再量测一次,或删除其值,再重新计算及管制 界限。 12. 每个量测次数及每个零件的平均值计算:
漏失率的参考标准如下:
< 0.05 0.05 ~ 0.1 > 0.1 - 接受 - 可接受,但有改善空间 - 应立即改善
MSA讲义
Width Error 寬度变差
i.e. Spread of measurement - Precision
測量的分佈 - 精密度
17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
Guideline for determining Stability 确定稳定性的指南
1. 2. 3. 4. 5. 6. 取样品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最理想可取預期測量的最低值, 最理想可取預期測量的最低值, 最高值和中程数的标准样品 定期測量标准样品( 等等) 定期測量标准样品(天,周,等等) 应在不同时间记录读数 將数据按时順序画在Xbar&R X&S控制图上 Xbar&R或 將数据按时順序画在Xbar&R或X&S控制图上 建立控制限并用标准控制图分析评价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作图法) (作图法)
若我们要知道制程输出是否达到要求及在控制之內, 所用的测量系统必須具备足够能力 去量度制程的变差, 原因是測量过程本身亦存在一定的变差, 所以我们必須对所选用的 测量系统/仪器先作一些统计分析,才可决定这測量统/仪器是否适用.
4
为什的变差
5
Guideline for determining Bias 确定偏倚的指南
1. 取样品 (最好n≥10); 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最好n 用同一价人,以正常方法測量样品10 10次以上 2. 用同一价人,以正常方法測量样品10次以上 相对于基准值將数据画在直方图, 3. 相对于基准值將数据画在直方图, 并确定是否存在特殊原因或 出現异常
13
作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续
样品的选择 - 能否获得代表生产过程的样品, 样品必須是选自于过程 能否获得代表生产过程的样品, 并且代表整个生产的范围 编号 - 必須对一个零件编号以便于识別 分辨力 - 仪器的分辨力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預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 仪器的分辨力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預期过程变差 例如,如果特性的变差 仪器应能读取0.0001 一, 例如,如果特性的变差为0.001, 仪器应能读取0.0001 的变化确保測量方法
MSA讲义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一、MSA目的: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活动:测量、分析、校正二、适用范围: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三、测量和测量过程: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3)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四、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五、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六、测量变差:1)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表示;2)常用σm3)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b.R&R=5.15σm七、测量系统质量特性:测量成本;●测量的容易程度;●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八、常用统计特性:●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况)●再现性(针对不同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况)●稳定性●线性(针对不同尺寸的研究)注: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对于顾客的要求)。
九、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基本要求:●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变异应小于公差带;●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十、评价测量系统的三个问题:●有足够的分辨力;(根据产品特性的需要)●一定时间内统计上保持一致(稳定性);●在预期范围(被测项目)内一致可用于过程分析或过程控制。
(线性)十一、评价测量系统的试验:●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满足要求的统计特性;●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验证统计特性持续满足要求(R&R)。
十二、程序文件要求:●示例;●选择待测项目和环境规范;●规定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详细说明;●关键术语和概念可操作的定义、相关标准说明、明确授权。
MSA 讲义
观测过程方差 实际过程方差 测量过程方差
23
通常我们用能力指数来评价 6σ 1 1 1 = + Cp² Cp² Cp² Cp Cp Cp
观测能 力指数 过程能 力指数 系统能 力指数
Cp
=
容差
如果测量系统的Cp 指数是2,为了计算(观测)指 数为1.33,实际过程需要Cp大于或等于1.79,如果测 量系统Cp 本身是1.33那么过程必须完全没有变差—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条件
41
常见的疏忽与失误
测量前仪器/量具未校零 忽略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要求 测量位置不正确
42
GR&R的研究方法
(1) 小样法 Short Method (2) 大样法 Long Method (3) 图 法 Graphical Analysis
43
GR&R研究中的主要因素
因 时 校 素 间 准 在同一实验室中的测量条件 相 同 不 同 同一时间测量 各次测量之间 未再校准 同一测量人 同一设备、同 次校准 在不同时间测量 各次测量之间重新 校准 不同测量人员 不同设备
3
测量系统的要素
测量方法
测量环境
仪器设备 测量系统
被测量对 象的特征
测量人员
计量基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测量系统的组成
传感器:感受被测物理量/特征量的变化(长度、
温度、重量、磁场、均匀性、舒适度等)
转换器:物理量/特征量的转换/放大(磁-电、
光-电、热-电等)
读
出:模拟显示、数字显示、磁记录、观测
记录等(显示器、记录器、观测人员等)
13
分辨力
控 制 分 析 只有下列条件下才可用于控制: 1、与规范相比过程变差较小 1个数据分级 2、预期过程变差上的损失函数 很平缓 3、过程变差的主要原因导致均 值偏移 1、对过程参数及指数估计不可 接受。 2、只能表明过程是否正在产生 合格零件
MSA讲义
MSA(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1.目的:1.1 保证用于测量数据和作出判断的仪器设备的准确1.2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研究对象:2.1 变异(种类和程度)3.研究MSA的规则:3.1 首先确定一个量规仪器的校量允收水准3.2 同一类量具进行量具间的比对3.3 对量具的量测能力的评估(精密度,量程,最小刻度)3.4 对所有量具进行管制和编号4.统计特性4.1 过程中特殊情形造成的变异会引起MSA的结果判定有误,一般要取消此类情况的发生。
比如:卡尺的甩落造成卡尺不准4.2 过程本身有变异(从5M1EDE的角度考虑)» MSA的变异4.3 SPEC,规格范围/公差带» MSA的变异4.4 MSA 变异的最小值 < Min [过程变异,规格范围]5.如何进行MSA分析5.1 对新购的仪器要编号(并编写保养规定和使用说明)的管制;5.2 进行校正并按允收标准进行判定;5.3 初始的MSA 判定仪器是否满足生产测量的精度要求。
a)第一次进行MSA时,要对所有的量规仪器进行初期的MSA分析;b)免校仪器无需做MSA5.4 根据测量工具的稳定性,确定MSA的周期;5.5进行定期的MSA,判定测试数据的可信度;5.6 MSA的判定标准:a) MSA的变异量 <10% 可接受b) 10% < MSA的变异量 < 30% 选择性接受b.1 如果这种仪器来之不易(很贵),则可接受b.2 如果这种仪器难于修理,则可接受b.3 如果这种仪器参与了某些重要特性的测量,停止使用重要特性参数将无法控制,则可接受c) MSA的变异量 > 30% 不能接受5.7 MSA的相关要求:5.7.1 MSA的人员:必须培训考核合格;5.7.2 MSA的样板:界于合格和不合格的临界样板5.7.3 MSA的方法:书面明确化(比如抽样量)5.7.4 MSA的判定:依判定标准6.测量系统分析6.1 变异种类:6.1.1 重复性量具变异;EV(Equipment variation)a)定义:由一个测量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指定特性时所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MSA目的: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受控:量具、仪器、检测人员、程序、软件活动:测量、分析、校正适用范围: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测量和测量过程: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3)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变差:●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常用σm表示;●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b.R&R=5.15σm测量系统质量特性:●测量成本;●测量的容易程度;●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常用统计特性:●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况)●再现性(针对不同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况)●稳定性●线性(针对不同尺寸的研究)注: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对于顾客的要求)。
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基本要求:●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变异应小于公差带;●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评价测量系统的三个问题:●有足够的分辨力;(根据产品特性的需要)●一定时间内统计上保持一致(稳定性);●在预期范围(被测项目)内一致可用于过程分析或过程控制。
(线性)评价测量系统的试验:●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满足要求的统计特性;●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验证统计特性持续满足要求(R&R)。
程序文件要求:●示例;●选择待测项目和环境规范;●规定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详细说明;●关键术语和概念可操作的定义、相关标准说明、明确授权。
包括:a. 评定,b. 评定机构的职责,c. 对评定结果的处理方式及责任第二章分析/评定测量系统的方法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偏倚:●定义:值。
又称为“准确度”。
注:基准值可通过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确定方法:1)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2)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3)计算读数的平均值。
●偏倚原因:1)基准的误差;2)磨损的零件;3)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4)仪器测量非代表性的特性;5)仪器没有正确校准;6)评价人员使用仪器不正确。
●定义: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异是一致的。
●确定方法:1)采用极差图;2)如果极差图受控,则仪器变差及测量过程在研究期间是一致的;3)重复性标准偏差或仪器变差距(σe)的估计为R/d2*;4)仪器变差或重复性将为5.15R/d2*或4.65 R;注(假定为两次重复测量,评价人数乘以零件数量大于15)5)此时代表正态分布测量结果的99%。
●极差图失控:1)调查识别为失控不一致性原因加以纠正;2)例外:当测量系统分辨率不足时。
●定义: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确定方法:1)确定每一评价人所有平均值;2)从评价人最大平均值减去最小的得到极差(R0)来估计;3)再现性的标准偏差(σ0)估计为R0/d2*;4)再现性为5.15R0/d2*或3.65 R0;5)代表正态分布测量结果的99%。
定义:Array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零件间变差:●定义:――零件间固有的差异;――不包含测量的变差。
●确定方法:使用均值控制图:1)子组平均值反映出零件间的差异;2)零件平均值的控制限值以重复性误差为基础,而不是零件间的变差;3)没有一个子组平均值在这些限值之外,则零件间变差隐蔽在重复性中,测量变差支配着过程变差,如果这些零件用来代表过程变差,则此测量系统用于分析过程是不可接受的;4)如果越多的平均值落在限值之外,该测量越有用。
(注:非受控,50%以上为好;即:R图受控,X图大部分点在界外)●测量系统标准差:σm= (σe2+σ02)●零件之间标准偏差的确定:――可由测量系统研究的数据或由独立的过程能力研究决定。
1)确定每一零件平均值;2)找出样品平均值极差(R P);3)零件间标准偏差(σP)估计为R P/d2*;4)零件间变差PV为5.15R P/d2*或3.65 R P;代表正态分布的99%测量结果。
5)总过程变差标准偏差:σt= (σp2+σm2) ;则零件间标准偏差:σP=(σt2-σm2) ;6)与测量系统重复性及再现性相关的容差的百分比R&R为5.15*[σm/容差] 100;产品尺寸的数:[σp/σm]*1.41或1.41(PV/R&R)确定。
PV=5.15σp TV=5.15σT线性:●定义: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注:●在量程范围内,偏倚不是基准值的线性函数。
●不具备线性的测量系统不是合格的,需要校正。
●确定方法:1)在测量仪器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些零件;2)被选零件的偏倚由基准值与测量观察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确定;3)最佳拟合偏倚平均值与基准值的直线的斜率乘以零件的过程变差是代表量具线性的指数;4)将线性乘以100然后除以过程变差得到“%线性”。
●非线性原因:1)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2)最小或最大值校准量具的误差;3)磨损的仪器;4)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第三章 测量系统研究程序1. 准备工作:1) 先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2) 确定评价人的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 关键尺寸需要更多的零件和/或试验;● 大或重的零件可规定较少样品和较多试验;3) 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评价人;4) 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5) 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6) 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
2. 测量顺序:1)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2)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号;3) 研究人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号,并相应记下数据;即:评价人A ,零件1,第一次试验;评价人B ,零件2,第二次试验等;4) 读数就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5) 研究工作应由知其重要性且仔细认真的人员进行;6) 每一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包括所有步骤)来获得读数。
3.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A. 确定稳定性用指南:1) 获得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2) 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5次;3) 或控制图中标绘数据;4)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断失控或不稳定状态;5) 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确定测量系统稳定性是否适于应用。
B.确定偏倚用指南:独立样本法:1)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2)让一位评价人以通常的方法测量该零件10次;3)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4)通过该平均值减去基准值来计算偏倚:偏倚=观测平均值-基准值过程变差=6δ极差偏倚%=偏倚过程变差C.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用指南:常用方法:极差法、均值和极差法.方差分析法等。
极差法:极差法是一种改进的计量型量具研究方法,可迅速提供一个测量变异的近似值。
使用两名评价人和五个零件进行分析:例:零件评价人A 评价人B 极差(A-B)1 0.85 0.80 0.052 0.75 0.70 0.053 1.00 0.95 0.054 0.45 0.55 0.105 0.50 0.60 0.10平均极差(R)=∑Ri/5=0.35/5=0.07GR&R=5.15( R)/d2*=5.15(0.07)/1.19=0.303过程变差=0.40%GR&G=100[GR&G/过程变差]=100[0.303/0.40]=75.5%均值和极差法:均值和极差法是一种提供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估计的数学方法。
重复性比再现性大的原因:➢仪器需要维护;➢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存在过大的零件变差。
再现性比重复性大的原因:➢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和读数;➢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研究程序:I.取等得包含10个零件的一个样本,代表过程变差的实际或预期范围;II.指定评价人A、B和C,并按1至10给零件编号(评价人不能看到数字);III.如果校准是正常程序中的一部分,则对量具进行校准;IV.让评价人A随机测量10个零件,由观测人记录结果填入第1行,让评价人B和C随机测量这10个零件,由观测人记录结果填入第6、11行,三人测量时应互相不看对方的数据;V.使用不同的随机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VI.数值计算:VII.从第1、2、3行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把结果记入第5行。
在第6、7和8行,11、12和13行重复这一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和15行;VIII.把填入第5、10和15行的数据变为正数;IX.将第5行的数据相加并除以零件数量,得到第一个评价人的测量平均极差Ra。
同样对第10和15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Rb和Rc;X.将第5、10和15行的数据(Ra、Rb、Rc)转记到第17行,将它们相加并除以评价人数,将结果记为R(所有极差的平均值);XI.将R(平均值)记入第19和20行并与D3和D4相乘得到控制下限和上限。
注意:如果进行2次试验则,D3为零,D4为3.27。
单个极差的上限值(UCL R)填入第19行。
小于7次测量的控制下限极差值(LCL R)等于0;XII.使用原来的评价人和零件重复读取任何极差大于计算的UCL R的读数,或剔除那些值并重新计算平均值;XIII.将行(第1、2、3、6、7、8、11、12和13行)中的值相加。
把每行的和除以零件数并将结果填入表中最右边标有“平均值“的列内;XIV.将第1、2第3行的平均值相加除以试验次数。
结果填入第4行的Xa格内。
对第6,7和8;第11,12和13行重复这个过程,将结果分别填入第9和14行的Xb,Xc格内;XV.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确定它们的差值,填入第18行X Diff处的空格内;XVI.将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填入第16行零件平均值的栏中;XVII.从最大的零件平均值减去最小的零件平均值,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内;XVIII.将R,Xdiff 和Rp的计算值转填入报告表格的栏中;XIX.在表格左边标有“测量系统分析”的栏下进行计算;XX.在表格右边标有“总变差%”的栏下进行计算;XXI.检查结果确认没有产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