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总结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a040d2ba0d4a7302763a71.png)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解体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快苏联分裂,叶利钦控制全局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续表)
项目
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其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面临幕府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发展,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被认为是暂时“休战”,这是由帝国主义掠夺本性决定的,而推动“休战”结束的是经济大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启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正义力量加强联合,必定战胜邪恶势力;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成果用于战争会增加战争的残酷性,用于和平发展则能造福人类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全面!)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faa1f73de009581b6ad9ebbb.png)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1.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意思是(是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
2.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在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帝国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但是古埃及帝国的版图(只涵盖亚非,没有欧洲领地)。
3.古埃及帝国最终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灭亡。
后来又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占领,最终导致(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来)。
4.古埃及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成就。
古埃及天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太阳历);古埃及创作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象形文字主要刻在(石壁)上。
5.金字塔被称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只有(中国人)才称它为金字塔。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6.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
他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古代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2.两河流域产生文明的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和古埃及产生文明几乎同步。
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3.两河流域使用的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天文学上,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变化制定了(阴历)。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汉谟拉比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的历史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cbaa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1.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1.异域风情• 1.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1.2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 1.3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1.4 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影响2.文艺复兴• 2.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特点• 2.2 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2.3 文艺复兴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2.4 文艺复兴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2.5 文艺复兴与欧洲宗教改革第二章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1.封建社会的瓦解与新的社会阶级• 1.1 封建制度的瓦解• 1.2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1.3 乡村社会的变革• 1.4 城市社会的变革2.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2.1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2.2 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 2.3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2.4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旧中国与世界• 1.1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1.2 西方列强的侵略• 1.3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中国社会的变革• 2.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2.2 清朝政治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2.3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1.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2.一战后的中国• 2.1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2.2 五四运动的影响• 2.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第五章中国近代史的中期1.北洋政府的建立与军阀混战• 1.1 三民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1.2 军阀混战的原因和特点• 1.3 军阀混战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2.1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2.2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全民族抗战• 2.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败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推动•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1.新中国的诞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1.3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2.社会主义建设• 2.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策• 2.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中国近代史的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以及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等主要内容。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9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ce5de32cc58bd63186bdcb.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
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4.意义:①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结果)②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人:彼得一世。
3.时间:18世纪初。
4. 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生活方式上:提倡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
6.作用: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的,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7.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直接打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精编
![[直接打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必考知识点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dd9a4c35caaedd3383c4d371.png)
不同点: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人
彼得一世
1、废除农奴制原因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内部矛盾。
2、废除农奴制时间和领导人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改革的实施者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改革的前提:维护地主利益)
3、废除农奴制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2)作用: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而且调动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2)南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 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3)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民族大起义原因
(1)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导火线
涂油子弹事件
5、美国内战时间
1861--1865
6.美国内战领导人
林肯
7.美国内战战争初期
北方失利。(原因在:由于准备不足和缺乏优秀将领。)
8.美国内战转折点
林肯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
9.美国内战结果
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失败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ee52d8f8c75fbfc67db22d.png)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全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背景: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8ccd1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c.png)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中国近现代史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全民革命,并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
-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政治形势奠定了基础。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启蒙运动。
- 这个运动的目标是推翻封建礼教,倡导科学、民主和现代思想,提倡个人解放与自由。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反对旧秩序、争取民主与进步的爱国革命运动。
- 这个运动起源于1919年的北京,反对外国列强的干涉,呼唤民主和科学,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批判。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这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由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过渡,中国的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也得以奠定。
二、世界两次大战及中国的抗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
- 这场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员的伤亡,以及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9年至1945年,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 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
3. 中国的抗战- 中国抗战是指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 这场战争从193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日本在1945年投降为止。
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经济基础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过程。
- 这个过程从1949年开始,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并解放了生产力。
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下进行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直接打印]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直接打印]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5b4c1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e.png)
[直接打印]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提纲第一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杰出代表:XXX、XXX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XXX,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XXX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XXX(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XXX改革1、俄国同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XXX称“XXX”。
2、XXX一世改革(1)目的:向西方研究,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①政治:增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主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XXX,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筹办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增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开展的障碍。
2、农奴制改革(XXX)1、背景: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反动3、性子: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6b6e24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0.png)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为争夺世界霸权,他们之间矛盾不断,各国冲突也日益加剧。
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2)一战正式爆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史实: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一战正式开始。
意大利原先属于同盟国阵营,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至上”。
(3)一战主要战场:欧洲史实:一战主要战场在欧洲。
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后战争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
(4)一战中法德战场(西线)的残酷战役:凡尔登战役史实: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一场阵地战,德国惨遭失败。
因战役异常惨烈、死亡人数众多,凡尔登战役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1917年一战形势史实: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
接着中国、巴西等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
而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6)一战结束:德国投降史实: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一战规模空前:1914年—1918年,历史4年多。
参战国家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
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
(2)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①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③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也可以用来回答历史地位)②(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新出路。
部编人教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4134a5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2.png)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奉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开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开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心愿,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局部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局部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局部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奉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X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局部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局部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X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教
学
反
思
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时: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累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稳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X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言语的真实精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X的创造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局部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X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第—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X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奉献的人,于1901年第—次颁发。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acd76bc77da26924c5b045.png)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篇一】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1.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
4.列宁找到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确途径的标志: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5.苏联成立的:1922年底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7.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凡尔赛和约》内容:殖民地问题。
9.华盛顿会议的受益国:美国;的受害国:中国;受限制最厉害的国家:日本。
10.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新”的体现):国家增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实行调整。
(因为罗斯福新政仅仅在资本主义内部实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以并没有根除经济危机)12.绥靖政策的实质: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13.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8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5.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16.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或规模)的标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
1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8.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转折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
20.“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2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22.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
23.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的负债国:美国。
2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世界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7bda655a417866fb84a8eb4.png)
最新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4课【背诵提纲】【统编版】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背景: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2.拉丁美洲曾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
3.进程:(1)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2)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他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直至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最终结束。
4.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爆发: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封建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彼得一世改革:目标: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内容: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⑤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⑥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农奴制改革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1、背景: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5、意义:(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一、南北矛盾的加剧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棉花种植园经济)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二、内战爆发1、原因(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三、北方的胜利转折1、扭转战局:(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原因:(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王政复古政变。
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1、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一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的应用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冯如“中国航空之父”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四、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
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2、大众教育(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二、城市化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2、城市化的措施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
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三、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
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一、科学家1、牛顿(英)(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
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大战进程和结果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6、影响:(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
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背景:(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2、时间:1917年11月3、领导者:列宁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三、开辟新时代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一、《凡尔赛条约》1、巴黎和会(1)时间:1919年1月—6月(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3、内容(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
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4、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1)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2)实质: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2、主要内容(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4)按劳取酬工资制3、作用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