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秉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合集下载

中国的海洋科学家

中国的海洋科学家

中国的海洋科学家
中国的海洋科学家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海洋科学家:
1. 陈崇成: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海洋化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2. 孙家广:中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沉积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3. 谢志鹏:中国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海洋化学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4. 佟业发:中国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5. 沈周:中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沉积学和古海洋学等方面的研究。

6. 高剑父:中国著名海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这只是中国海洋科学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海洋科学家在中国从事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

【开题报告】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

【开题报告】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

开题报告海洋科学东海上升流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探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上升流是指具有一定时空尺度的海水上升运动,并且伴随出现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分布重新调整的海洋现象。

上升流过程随着动力因素(风、向岸剩余梯度力、涡等)的变化经历三个阶段:起始加强、峰期和消衰阶段。

研究依据与意义:所研究的上升流现象对该海域的渔场形成有重要作用。

东海沿岸海域是我国近海最大的渔场以舟山渔场最为著名。

堪称中国的“天然鱼仓”。

而该渔场的形成,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该海域的上升流有密切关系。

上升流向近海海域表层输送营养盐,形成饵料中心,为产卵、索饵鱼群提供物质基础(曹欣中,1986)。

据的估算,当不考虑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时,浙江近海上升流少则11天,多则33天能使上升流区近表层营养盐翻一倍。

如此丰富的饵料,为浙江近海成为良好的产卵、索饵渔场提供了物质基础。

历年的水文资料均表明6~8月间浙江沿岸为上升流加强期,而渔业生产也表明5~8月在29°20′~30°30′N,122°E以东的近海区是带鱼产卵渔场,其汛期4 恰好与上升流强盛期对应。

上升流的研究工作与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关系。

将在渔场指挥和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以浙江近海上升流现象为例揭示该海域的上升流的运动规律。

研究动态:浙江近海上升流现象很早就引起了海洋学家的关注。

毛汉礼、管秉贤等人早在1964年就指出该海域存在上升流,随后一系列的海洋调查和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它的存在(胡敦欣等,1980;潘玉球等,1985;刘先炳等,1991;等等)。

对于该海域上升流的成因有多种说法,胡敦欣等(1980)认为风不是东海沿岸上升流的主要动力,而黑潮北上余脉沿东海陆架海底的抬升是主要的动力因素。

潘玉球等(1985)认为台湾暖流底层水经过浙江近海的海底等深线发散区引起深层海水涌升,并认为地形和风对浙江近海的沿岸上升流有几乎相同量级的贡献。

首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揭晓

首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揭晓

域 的院士及 资深专家 出席颁 奖会 , 并为 每 项 奖 金 3 0 元 。 00
获 奖 者 颁 发 了证 书 和 奖 杯 。 中 国 实 验 动 物 学 会 科 学 技 术 奖 是
本 届 中 国 实 验 动 物 学 会 科 学 技 术 我 国 首个 由社 会 力 量 设 立 的 、 验 动 物 实
首届曾 奎海 洋科技奖揭 晓
本刊 讯 ( 者 苏 阳 ) 0 日, 记 1 月8 奎海洋 科技奖青年科 技奖 。
第一 届 曾呈 奎 海洋 科 技 奖 在 典 大 0
会上揭晓。 中 国 科 学 院 海 洋 研 究 所 管 秉 贤
该 奖项 面向全 国海洋 科 技工作 者
以及 对 中国海 洋 科学 作 出突 出贡 献 的
外籍专 家。 奖旨在继 承、 拓 和发展 设 开
我 国卓 越科 学 家曾呈奎 先 生在 海洋 科 学 领 域 开 创 的事 业 , 扬 曾呈奎 先 生 弘
荣 获 第一 届曾呈奎 海洋 科 技 奖 突 出 成 就 奖 ;中国科 学 院海 洋 研 究 所 宋 林 生 、国家 海 洋 局 第二 海 洋研 究 所 陶 春 辉 和厦 门大 学戴 民汉 荣获 曾呈
鼓 奖 授 予 “ 染 病 动 物 模 型 实 验 研 究 技 行业领域 的科学技 术奖。 传 奖项 主要授予 目, 励并以此促进生命 科学和生物 医
术平 台的建 设 ”项 目一 等 奖 , 金3 奖 万 实验 动物 及 其相 关学 科 的优 秀科研 项 药产业 的发 展 。
本刊讯 ( 者 苏阳 ) 记 前不 久, 第三 连 铮 是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 科 学 研
伟 大 的科 学 精 神 , 励 广大 中青 年 科 鼓
技 工作 者 热 爱海 洋 科 学 事业 ,勇攀 科 学高峰。

【开题报告】黄海冬季锋面形成机制探讨

【开题报告】黄海冬季锋面形成机制探讨

开题报告海洋科学黄海冬季锋面形成机制探讨一、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1 选题意义与依据海洋锋面,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这样定义:“特显征明不同一种或几种水体之间的狭窄过渡带。

它们可用温度,盐度,密度,颜色,叶绿素等要素的水平梯度,或他们的更高阶微商来描述:即一个峰带的位置可用一个或几个上数要素的特征量的强度来确定它。

”海洋锋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现象,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水团(或水体)的分界面,是特殊的物理过程,那里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非常特殊,如温盐等理化性质的水平梯度大,海水垂直运动强烈,水平流速切变大,常形成急流等。

海洋锋是物理海洋学中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不仅因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例如对于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海洋倾废,军事海洋学等问题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前人对于黄海冬季锋面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调查及分析,但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有:1.关于锋面的划分标准;2.锋面形成机制的探讨;3.锋面观测技术有待提高。

本文将对黄海冬季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利用NOAA的SST数据,讨论黄海冬季海洋温度锋面的种类,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

重点讨论中国黄海的三大海洋温度锋面:黄海暖流温度锋,山东半岛沿岸锋,苏北沿岸锋,以及影响温度锋形成的影响因素。

2 世界海洋锋面的研究现况对海洋锋的成因及效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中期。

在1858年美国海洋学家M.F.莫里,曾把“锋”描述为一种奇异的海洋现象。

1938年,宇田道隆在不同流系交汇处,即亲潮和黑潮交接地方,用水听器清楚地听到了水下的噪音。

1959年,宇田道隆对锋的概况和物理学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并描述了日本沿海所观测到的生物现象。

Cromwen和Reid(1965年),定义海洋锋为:“海洋表面海水密度骤然变化的带域”;Бчрков,定义海洋锋面为“高度图上动力等高线的密集区,并为相邻循环之分界区域”;Cheney(Cheney et al,1976),定义海洋锋为任意水文要素的不连续面,它对水声的发射和传播产生值得注意的影响。

2006年夏季粤东至闽南近岸海域上升流的特征

2006年夏季粤东至闽南近岸海域上升流的特征





3 0卷
上升 流 的 强 度 在 8月 初 至 8月 中旬 期 间 较 大 ¨ . T n (04 、 og等 (09 研 究 了该 海 域 上 升 ag等 20 ) H n 20 ) 流 的强 度 、 响 范 围 的 年 际差 异 。 并 指 出该 年 影 , 际差 异 与 西 南 季 风 的 年 际 差 异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关
在 各 地 沿海底 地 形爬 升所 致 . 究海 域上 升 流 区的 水体 属 同一 来源 , 来 自汕 头 西 南外 海. 头 以 研 均 汕 东近 岸 海域 的上 升流 强度 大于 汕 头 以 西 , 温 低 于 2 .℃ 、 水 30 盐度 高 于 3 .0的 外 海 水仅 爬 升 至 汕 40 头 以西近 岸海 表 以下 2 左 右 , 可 出现在 汕 头以 东近岸 1 以浅海域 . 5m 但 0m 以研 究海域 海表 温度低 于 2 . 的沿岸低 温 区的 面积 来反 映上 升 流的 强度 , 75 通过 对 海表 温度 遥感数 据 的分析 可 知 : 7月初 至 7月 中 旬和 7月 2 8日至 8月上 旬 , 温 区域 面积较 大且较 为稳 定 , 低 上升 流 强度 较 大 ; 7月 1 9—2 7 日期 间和 8月 中 旬以后 , 温 区域 面积较 小或短 暂 消失 , 升 流 强度较 弱. 上 升 流在 20 低 上 该 0 6年 7—
第3 0卷
第 4期




V 13 o . 0.N . o4
NO .,2 1 V 01
21 0 1年 1 月 1
J URNAL 0 OF OC AN0GR HY N I AN T AI E AP I TA W S R T

利用粘土治理藻华的装置及使用方法[发明专利]

利用粘土治理藻华的装置及使用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利用粘土治理藻华的装置及使用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曹西华,俞志明,宋秀贤
申请号:CN200710115326.9
申请日:20071208
公开号:CN101229933A
公开日:
200807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粘土治理藻华的装置及使用方法,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有效均匀地喷洒粘土在爆发藻华水体上,以及治理效果有限等问题。

在利用改性粘土去除藻华配套装置内,以水为分散剂,借助高压水流的冲刷、混合改性粘土形成均匀分散的悬浊液;通过高压喷洒装置以“雾化式”或“潵雨式”分批次喷洒改性粘土材料到发生藻华的水体表面,以达到有效治理藻华的目的。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崔滨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海洋浮游动物的同化率

海洋浮游动物的同化率

虽然被吸收的比例很小 , 有时
14C 标记营养物质 ,生源硅作为示踪 可以忽略 , 但是矿物质确实能被浮
物来研究浮游动物摄食硅藻的同 游动物吸收 , 从而导致粪便中灰分
化率 。生源硅是硅藻细胞壁中的水 比例降低 。
合 SiO2 ( hydrated SiO2) , 所以这种方
研究表明 , 部分叶绿素 a 在浮
(1 - NSfeces/ NSfood) ×100 % = [ 1 - 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上述两个 F 的
( I T/ NSfood) / ( I T/ NSfeces) ] ×100 % 一致性 。
= ( 1 - Ffood/ Ffeces) ×100 %
( 2) 影响 Ffeces测定的因素
这种方法只需测定饵料和粪
国自然资源从书 ———水资源卷 。北
化 。北京 :科技出版社 ,1978。
Energy ,2000 ,37( 1~4) :247~252
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220~233
11 Gowin peter J . . Nuclear seawater de2
352~379
8 国家海洋局技术研究所编 。1987 海
AE = ( NS food - NS ) feces / NS food ×100 %。
研究浮游动物同化率的重要 性体现在两点 : (1) 同化是物质从 初级生产者进入消费者体内的过 程 , 同化率表明摄入的食物中真正 用于代谢和生长的那一部分 , 所以 是估计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 的关键 ; (2) 同化率决定了浮游动 物粪便的营养价值和化学组成 , 对 底栖生物的营养和真光层中输出 物质的估计有重要作用 。
SCIENCE SCO PE 科学视野

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

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

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第二轮通知中国〃青岛,2009年10月22—24日为纪念中俄(苏)建交60周年,促进中俄海洋领域的合作,加强两国海洋科学家的交流,依据2008年中俄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中国国家海洋局和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拟于2009年在中国青岛举办“第一届中俄海洋科学研讨会”。

届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基金委员会联合资助的“2009年中俄海洋沉积与大洋矿产资源研讨会”也作为本次会议的一部分同时举行。

会议预期三天(第一、二天报告,第三天讨论参观)。

预计参会代表100人,其中俄方代表40人。

现诚邀有关单位科学家积极参与。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时间:2009年10月22—24日地点:中国青岛。

二、会议主题21世纪的海洋环境与资源三、会议议题(初步):(1)海洋地质过程及其效应(2)大洋矿产资源及其成矿作用(3)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

四、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国家海洋局、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支持单位:中国科技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会俄罗斯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单位: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秦蕴珊中国科学院院士Victor A. Akulichev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成员: 苏纪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巢纪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业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国洪中国工程院院士杨作升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周庆海中国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金建才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孙洪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韩建国中国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局长柴育成中国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陈越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曲探宙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杨惠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蒋兴伟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徐胜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罗续业中国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张海生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吴德兴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彭轩明中国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偲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所长人员待定俄罗斯基础科学研究会Robert I.Nigmatulin 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所长Andreev Sergey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Victor Ivanovich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Galimov Erik M 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斯基分析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所Mikhal Meinikov 俄罗斯海洋地质作业南方科研与生产协会教授Georgy A.Cherkashov 全俄大洋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组织委员会名单主任:马德毅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委员:刘保华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任建国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处长陈雄科技部国际交流中心副处长Vlad Polnikov 俄罗斯科学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副所长Asavin Alex M 俄罗斯科学院维尔纳斯基分析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TOROKHOV M.P. 俄罗斯科学院Kola科学中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秘书长:刘保华(兼)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成员:谭攻克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石学法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卫东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魏泽勋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安涛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项目官员杨耀民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燕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际合作办公室秘书五、会议语言英文六、会议资助会议将对部分参会人员提供资助,申请资助人员请在注册表中注明。

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

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

布是不均一的 ,海南岛东北和闽 、粤边界海域是上升流中心区 ;台湾浅滩周围的上升
流呈多元结构 ,各上升流区海水的理化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粤东 ,上升流的影响
可达沿海港湾内部 ,并支配着这些港湾的夏季水文条件. 南海除了在其北部陆架区存
在着夏季上升流外 ,夏季在越南东部沿岸和冬季在吕宋岛沿岸均存在着上升流.
活性磷酸盐含量 ( mmol/ m3) 0. 92 1. 29 1. 05 0. 24 0. 71 0. 45 0. 64 0. 39 1. 59 1. 10 0. 53 0. 81 0. 62
1 . 3 南海北部区陆架上升流系统的整体性 上述的研究多属局域性工作 ,作者因而常将所研究的上升流冠之予局地名称 ,如闽南2台
韩舞鹰等 (1990) 还利用 1984~1985 年琼东海岸带四季的调查资料 ,并参考 1984~1985 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调查资料 ,研究琼东沿岸上升流. 其指出琼东沿岸上升流中心位置紧 靠岸边 ,一般在 30m 以浅出现强烈的上升流. 该上升流使琼东沿岸成为夏季全国表层海水温 度最低的海区 ,水温呈半年周期变化 ,7 月份的低于 1 月份 ,形成独特的季节变化[9 ] . 1 . 2 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期 吴日升 ,李 立 :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 · 2 71 ·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沿岸上升流 ;综述 ;分布 ;南海
中图分类号 : P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160 (2003) 0220269209
上升流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现象 ,它通常指水体的一种上升运动. 这种上升运动将次表层水 体 (在某一最小时段和范围内) 带至表层并被水平流带出上升区域. 一般说来 ,上升流系表层辐 散所至 ,上升水体通常来自数百米深处 ,沿岸上升流是上升流中最为常见的一类[1 ] . 地球上主 要的沿岸上升流多存在于大洋的东边界 ,那里盛行风常年驱动上层水离岸运动 ,造成秘鲁 、北 美和非洲西海岸等著名的大尺度近岸上升流区[2 ] . 与上述海区不同 ,南海的盛行风向受东亚 季风控制 ,冬 、夏季有着很大差异 ,每年 10 月到次年 3 月盛行东北季风 ,6~8 月盛行西南季 风. 因此 ,南海沿岸上升流的发生大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属季节性上升流.

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徐振华【摘要】本文基于日本气象厅1956-2005年间在东海PN断面获得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风场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风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黑潮流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黑潮流量基本服从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9-33Sv范围内,其多年平均值为24.30 Sv(1 Sv=106m3/s);季平均、冬、夏季黑潮流量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海黑潮流量输送具有长期的线性增强趋势,在1956-2005年间它们分别增加了8.73Sv、9.86Sv和9.38Sv.相关与合成分析结果表明,黑潮源区和东海黑潮流域上空的经向风异常是黑潮流量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PDO则对黑潮流量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4(045)006【总页数】7页(P1141-1147)【关键词】东海;黑潮;经向风;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作者】齐继峰;尹宝树;杨德周;徐振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黑潮是北太平洋的西边界流, 也是世界著名的洋流之一。

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 沿台湾以东流向东北进入东海, 然后穿越吐噶喇海峡流出东海, 最终经日本以南海域汇入北太平洋。

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高温、高盐等特性, 将低纬度海域的高温、高盐水输送到中纬度区域, 从而成为影响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002年夏季广东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域的内潮现象及其局地反馈初探

2002年夏季广东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域的内潮现象及其局地反馈初探
季 在粤 东 外 海 开 展 的 “ 国 近 海 环 流 形 成 变 异 机 中 理、 数值 预报方 法及 对环境 影 响的研究 ” 目, 关 项 有
致 , 明它可 能是 由陆坡 海流所 导致 的. 表
进一 步分析 发现 , 段在 10—201左 右深 A航 0 0 I T 度存 在剧 烈 的等温 线垂 向起 伏现 象 ( 1 2  ̄等 以 6— 0C 温线 为例 )其 中 1。 等 温线 的垂 向起 伏 尤 为 突 出 , 7( = ( 2 )与 背景 温度 场 相 比 , 幅度 可 达 4 与 图 a, 其 0m, 亚 洲声 学实验 ( s E 0 1 ¨ A i x20 ) 的观 测 结 果基 本 一 a 致. 其次 ,9~ 2C 温线 在近 陆坡海 域 的向上拱 起 1 2  ̄等
潘爱 军, 李 立 , 郭小钢 , 许金 电
( 国家 海 洋 局 第 三 海 洋 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 10 ) 福 60 5
摘要: 于 20 基 02年夏季 开展 的“ 中国近 海环 流形成 变异 机理 、 值 预测 方 法及 对 环境 的影响 ” 测 项 数 观 目获得 的往复走航 温盐流 资料 , 结合 同期 的卫 星观测 ( 、S 、 风 S T 海表 动力 高度 ) 据 , 步探 讨 了粤 东 数 初 陆 架边缘上升 流 区的 内潮现 象及 其局地 反馈 特征 . 究结果表 明: 东陆架边缘 海域 存在 显著 的 、 研 粤 间 歇 性的相对低 温海水的沿 陆坡 涌升现 象, 中 A航 段 的低 温 (8—2℃ ) 其 1 3 海水 涌升发 生在 约 5 0—10 5
内, 、 温 盐垂 向分布 发生 了显 著 的变 异 . 往 复走 航 从
A、 段 给 出 的 温 度 平 均 场 ( 2 ) 见 , 大 致 B航 图 g可 在 7 以浅 的上 层 海 洋 存 在较 为显 著 的海 洋 涡旋 活 5m 动 迹象 ,3~ 9 2 2 %等 温 线 在 对应 c 上 凸 , 侧 下 9站 两 凹, 上述 温度场 垂 向分 布 特 征 大致 反 映 了该 海 域 的

中国加快引进海外人才 海归人才数量年增逾30%

中国加快引进海外人才 海归人才数量年增逾30%

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的中坚力量。据初步统计 留学 回国人 员已 占国家重点项 目学科带头人 的 7 % , 2 两院院 士的8 .% 。20 年 05 06 自然科学奖的 6 % 、科学技术发 明奖的 4 % 科技进步奖 的 3 % 的第一完成人均为 留学 回国人 员。同时 .中国政府重视外国 留 7 O O
中国加快 引进 海外8 由 中 华 海 外 联 谊 会 与 欧 美 同学 会 ・ 国 留 学 人 员联 谊 会 举 办 的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与 国家 发 展 战略 研 讨 会 在 北 京 召 开 , 中 10多 位 海 内外 知 名人 士 、 专 家 学 者 踊 跃 发 言 .为 加 快 引 进 海 外 高 层 次 人 才 、 吸 引 留 学 人 员 归 国 参 与 祖 国建 设 ,建 言 献 策 。 5 数 据 显 示 , 5 来 , 国 出 国 留 学 人 员总 数 超 过 1 0 人 ,回 国人 员 总数 已达 4 .4 人 .许 多 人 学 成 归 国 .成 为 我 国经 近 0年 我 万 6 97 万
的战略角度而立项的 。
白 春礼 说 .中科 院 ” 二 五 ”期 间 将 重 点 抓 好 以下 五 点 :1 科 学 原 创 和 前 沿 交 叉 布局 。2 创 新 前 瞻 ,进 一 步 加 强 以基 础 性 、 十 . 前 瞻 性 、战 略 性 和 创 新 突破 为核 心 的 能 力 建 设 。 加 强 技 术 支 撑 体 系 和转 移 转 化 体 系 的 建 设 。 加 强 战 略 研 究 和 科 学 思 想 库 的建 3 4 设 。5 加 强 素 质 一 流 、结 构 合理 .勇 于 创 新 的人 才 队伍 建 设 。据 介 绍 .中 科 院 围 绕 组 织 战 略 性 先 导 科 技 专 项 ,还 要 形 成 - : 前 沿 t i : l ; 科 学 中心 、 一 批 战 略 高 技 术 研 发 中心 、 一 批 重 大 公 益 性 科 技 综 合研 究 中 心 。

科学技术部关于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54号

科学技术部关于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54号

科学技术部关于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的通知正文:----------------------------------------------------------------------------------------------------------------------------------------------------科技部关于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的通知国科发基〔2015〕54号各有关单位: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自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创新机制推进相关工作。

为促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科技部决定成立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

经研究,聘请陈宜瑜等31人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陈宜瑜为理事长。

理事会成员聘期自本文发布之日起算,聘期3年。

特此通知。

附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科技部2015年2月16日附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理事长: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副理事长:侯建国科技部副部长XXX 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常务理事:王晓方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管华诗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唐启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袁业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XXX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孙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金显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彭轩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马燕合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霍步刚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刘为民山东省科技厅厅长理事:于洪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韩圣浩山东大学副校长元英进天津大学副校长罗季燕中船重工集团科技部部长郭志伟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雷朝滋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曹钢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姜建军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刘艳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鸿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巡视员许瑞明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高中琪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柴育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常务副主任雷波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司长姜波青岛市科技局局长秘书长:王晓方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副秘书长:霍步刚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兼)马燕合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兼)——结束——。

台湾与菲律宾以东海域冬季的环流结构及其变异

台湾与菲律宾以东海域冬季的环流结构及其变异

台湾与菲律宾以东海域冬季的环流结构及其变异
管秉贤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1989(020)005
【摘要】本文主要根据CSK水文资料及图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台湾和菲律宾以东海域1965~1968年冬季的海流结构及其变异。

指出副热带流涡的西端部分在1965~1966及1967年冬季其基本结构只含二脊一槽,而与吉田及城所(1967)的模式更为相似。

本文还引用信风场应力资料,得出了本海域主要平均纬向海流的带状结构与海面上风应力的作用相一致的结果。

这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一个好例。

【总页数】8页(P393-400)
【作者】管秉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1
【相关文献】
1.基于Argo网格产品资料的台湾以东海域海温场结构与温跃层特征分析 [J], 高飞;张韧;李璨;侯太平;刘宸钊;王涌
2.东海南部与台湾以东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结构 [J], 林景宏;陈瑞祥
3.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变异与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J], 温娜;刘秦玉
4.1991年冬季菲律宾以东海流特征和盐度结构 [J], 刘赞沛;蒋松年
5.埃尔尼诺现象与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域水文结构和环流的变异──东海黑潮区及其邻近海区ENSO渔场学问题之一 [J], 何发祥;洪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候选人管秉贤通知情况介绍
管秉贤是我国海洋环流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迄今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一部译著2部。

他长期致力于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

他的专著《中国东南近海冬季逆风海流》系统地阐述了他所发现的南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合作者陈上及,1964,下同)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中国东南近海冬季存在逆风北上海流的创新思想。

他的“南海暖流的发现”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

他是我国提出渤黄东海和南海北部海流结构框架和流系模式图的第一人,他的“渤黄东海逐月表层海流图”给出了我国浅海环流的分布特征。

他的“中国海海流结构的研究”获山东省首届科学大会奖(1978年)。

他发现了我国琼东沿岸、广州湾、汕头沿岸和浙东沿岸等处夏季存在上升流的现象。

他发现了我国近海若干著名的中尺度涡旋等。

他不仅是我国学者对东海黑潮研究的开创者,也是在黑潮国际讨论会(东京,1979)上宣读论文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

他的“黑潮及其邻域海流结构和变异的研究”获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8年)。

他在西北太平洋环流的研究中也取得诸多成果,其中“黑潮源地及赤道区海流结构及其与中国近海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奠定了我国近海环流的研究基础,而且也对西北太平洋环流和海气相互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的开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