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女娲相关典故
女娲相关典故
摘要:
一、女娲简介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
三、女娲补天的故事
四、女娲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
正文:
女娲,又被称为娲皇、人祖奶奶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被尊奉为人类的创造者。
她在中国神话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本文将详细介绍女娲的相关典故。
首先,我们要了解女娲的形象。
据《山海经》记载,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祇。
她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同时也象征着神秘的创世力量。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教给了人们婚配、生育等知识,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其次,女娲最著名的传说当属女娲造人的故事。
传说中,女娲用五彩石炼出五千年的精华,抟土造人,赋予泥人生命。
她为了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繁衍发展,制定了婚姻制度,使人类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延续后代。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女娲典故是女娲补天。
传说中,天空曾经裂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导致洪水泛滥,生灵涂炭。
女娲见此情景,挺身而出,炼就了五色石,将天空的裂缝补好,从而拯救了人类和万物。
最后,女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
女娲的形象代表了生命、
创造和救赎的力量。
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勇敢面对困境的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因此,女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总之,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神祇。
她的形象和事迹代表了人类对生命、创造和救赎力量的崇拜,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人类学一班郜聪14333010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形象大量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甚至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伏羲和女娲的本始形象也是人首蛇身。
人首蛇身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影射了中国先民对蛇的崇拜及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我、自然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大多为各类神灵及人类始祖、英雄人物。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雷泽”、“大迹”乃雷神为之。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
”而伏羲与雷神确有血统渊源。
1《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身长千里。
在无綮之东。
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由此可见,蛇在中国远古先民的精神生活及信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么,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远古时代中蛇的形象。
图腾“是一种类的自然物,野蛮人以为其物的每一个都与他有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因而加以迷信的崇敬。
”(J·G·FRAZER)2蛇作为华夏民族龙图腾的原始形象,具有成为“集体表象”的潜在趋势。
蛇的本体形象为凶猛、灵活,行动迅速,又不避雨水,环境适应力强,生命力顽强。
根据原始人思维的具体性,原始人因而对它有恐惧感、神秘感,便敬之如神。
蛇的分布极为广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强,既能够在陆地上爬行、攀木,也能在水中游水、捕食,甚至有些蛇类(比如飞蛇)可以通过将身体各部向内凹,使得它得以从树顶滑翔下来。
女娲“人首蛇身”形象的结构分析
Research on Nuwa' s Figure ——"Human's Head
with Snake's Body"
作者: 韩鼎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研究
页码: 62-6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女娲;人首蛇身;半人半兽;大母神
摘要:本文通过古籍中对女娲记载的分析,确定大约汉代时人们对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已经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并从“野性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半人半兽”形象的由来,认
为“人首蛇身”是思维对“自然一文化”秩序进行调和的产物,并具体结合女娲神话分析
了“人首蛇身”的来源和内涵,以及“蛇身”在大母神形象中的意义、蛇多样的象征意义对女
娲神格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女仙、女妖1.女娲(nǚ wā),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以泥土造人,后熔彩石以补天,为人族圣母。
2.常羲,月神,帝俊之妻,生了十二个月亮,即为一年十二个月。
3.羲和,日神,与常羲同为帝俊之妻,生有十只金乌。
4.后土,又称后土娘娘,十二祖巫之一,后化身六道轮回,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
5.嫦娥(cháng é),大巫后羿的妻子,美貌非凡,因偷吃仙丹,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与月兔为伴,后被封为太阴真君。
6.西王母,住在昆仑仙岛,其摘种的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
相传为玉帝昊天之妻,七仙女之母。
7.精卫,炎帝之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
8.九天玄女,传说她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9.女魃,神话中的旱神,相传为黄帝之女。
据《山海经》描写,蚩尤起兵攻打黄帝,黄帝令应龙进攻冀州。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以狂风骤雨对付应龙部队。
于是,黄帝另女魃助战,女魃阻止了大雨,最终助黄帝赢得战争。
10.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截教通天教主的弟子,与赵公明交好,并持有混元金斗与金蛟剪两大法宝。
封神大战中,云霄被老子用乾坤图裹去,镇压在麒麟崖下;琼霄被元始天尊用三宝玉如意击中天灵而亡,送上封神榜;碧霄被元始天尊用法宝(玉盒子)化为血水而亡,送上封神榜。
11.轩辕坟三妖,《封神演义》中在一次祭祀时纣王对女娲作出了无礼行动(作了首邪恶的诗),使女娲异常愤怒,命令轩辕坟三妖——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九头雉鸡精迷惑纣王使殷商毁灭。
三妖受女娲娘娘之命,分别化身唤作苏妲己、胡喜媚、王贵人,侍奉商纣王,祸乱朝纲。
12.。
历史上的伏羲是谁
历史上的伏羲是谁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神,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下面小编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伏羲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伏羲的简介伏羲(xi)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
据已故考古家王献唐先生考证,他出生在泗水县泉林、华村一带。
伏羲聪慧过人,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
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
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制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
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像中伏羲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范。
远古时期,人们以石器加工兽皮,再以骨针等工具进行缝制,用以御寒。
图中左下角画有八卦图形表明他创制八卦的功绩,而伏羲氏的目光显得深沉、睿智,无愧于古代智者的形象。
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
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
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右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
近年来,海内外越来越多的“龙的传人”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0年代初,江泽民来天水视察,为古成纪题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历史上的伏羲的贡献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
传说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称太昊。
神话中华夏民族的始祖。
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始画八卦,取火种、都陈。
在位15年。
人类始祖伏羲生于甘肃天水、长于河北新市(新乐)、殁于河南淮阳。
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与蛇图腾崇拜兼论《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之神的由来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影响 因素
旅游目的地品牌至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如个人经历、价 值观等)和外在因素(如目的地形象、服务质量等)。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探 讨了社交媒体、在线评价和虚拟社区等新型影响因素。例如,社交媒体可以通过 影响旅游者的信息获取和社交体验,进而影响其对目的地的品牌至爱。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目的地(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应探索适合其 特点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路径,以更有效地提升旅游者的品牌至爱。
四、实践启示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应注重提升目的地的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知识性 和经历性等方面的品质。例如,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 者的基本需求;通过营造独特的氛围和体验,激发旅游者的情感联结;通过举办 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旅游者之间的社交互动;通过提供全面的信息和专业的指 导,提升旅游者的知识水平和满意度;通过打造独特的经历和回忆,使旅游者对 目的地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伏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和文化中。在民间信仰中,蛇被视为伏羲和女娲的使者,可以带来好运和治愈疾 病。因此,许多民间习俗都与蛇有关,例如舞蛇、蛇神崇拜等。同时,在文学作 品、艺术作品中,伏羲、女娲和蛇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伏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的影响仍然可见。首先,它们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核。这种神话和崇拜是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们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伏 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在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等领域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艺术创作灵感。
在《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之神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延 续和扩展。该书广泛搜集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其中描述的人首蛇身形象 的神祇数目众多。这些形象可能源自不同地区或族群的文化融合,有些甚至可能 源自早期的宗教信仰。
古代对蛇的美称
古代对蛇的美称古代对蛇的美称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蛇在古代被视为神秘、神圣的象征,其形象与特性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
古代蛇美称的来源与发展可追溯至神话传说。
在我国的诸多神话传说中,蛇形象屡见不鲜。
如伏羲女娲的形象,便是人首蛇身,象征着天地自然、阴阳和谐。
此外,古代神话中的蛇神,如白蛇、青蛇等,也被赋予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文化传统对蛇的赞美也体现在古代诗文中。
许多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蛇的美丽与神秘,如李白的《白蛇词》、苏轼的《咏蛇》等。
这些作品中的蛇形象,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又充满了诗意。
古代蛇美称可分为三类。
一是寓意吉祥的美称,如“小龙”、“仙蛇”等,这些美称将蛇与祥瑞、神仙相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描述蛇特性之美称,如“明珠”、“碧波”等,这些美称形象地描绘了蛇的色彩与动态,令人陶醉。
三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美称,如“青丝”、“柔肠”等,这些美称将诗人的感情投射到蛇身上,展现了蛇的魅力。
古代蛇美称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
在文学作品中,蛇美称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西游记》中的白蛇、青蛇,便是对古代蛇美称的继承与发展。
此外,民间传说与习俗中,蛇美称也得到了保留。
在一些地区,人们仍将蛇视为吉祥之物,赋予其诸多美好的寓意。
在现代文化中,蛇美称的创新也日益显现。
如网络文学、动漫作品中的蛇形象,既保留了古代蛇美称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
这使得古代蛇美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之,古代蛇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并创新蛇美称,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历史趣谈蛇年解蛇 远古图腾 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蛇年解蛇远古图腾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导语:《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
《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年就要到了。
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为了好听,被一些人称为“小龙”,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属蛇的孩子取名“小龙”“晓龙”,大概也是想给孩子沾点“龙气”吧。
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当然,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
跟其余十一生肖相比,蛇这个属相也说法很多,比如,它是唯一的冷血动物;比如,除了龙这种虚幻的形象外,它是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再比如,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腾标志之一……
它很能吃也很古老
蛇,看上去其貌不扬,浑身被鳞片包围,还喜欢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出没,但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诞生要比人类早得多。
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便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曾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
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影片中博士在公园里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龙,便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最煊赫最霸气的代表之一。
只不过,在后来的地球演变中,凶猛霸道的恐龙没能活过晚于它出现的蛇,永远地留在进化树的分支上,而各种蛇类则一直生活到今天。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外貌描写
关于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外貌描写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外貌描写:
1. 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始祖神,他的外貌被描述为龙首蛇身,身披鳞甲,手持开天斧,神威凛凛。
2. 女娲: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的外貌被描述为人首蛇身,柔美端庄,长发如丝,眼神温柔而坚定。
3. 伏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文始祖,他的外貌被描述为龙头蛇身,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气质威严。
4.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农业和医药之神,他的外貌被描述为牛头人身,体形魁梧,目光炯炯,充满智慧和力量。
5.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外貌被描述为身披黄袍,头戴冠冕,容貌英俊,气度非凡。
6. 蚩尤: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他的外貌被描述为牛头人身,铜头铁额,三头六臂,勇猛无比。
7. 嫦娥: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神,她的外貌被描述为美貌非凡,长发如瀑,身材婀娜,身着羽衣,飘然若仙。
8. 后羿: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他的外貌被描述为身材高大,英俊威武,手持神弓,目光坚定。
难解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
难解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从文化源流上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蛇通常是灵异魔力的象征。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诸神的手臂、耳朵或其他一些部位经常盘绕着某种蛇形,这恐怕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
例如,印度最高的创造神梵天的坐骑就是一条巨大的蟒蛇;此外,其他一些印度神也与蛇有关。
《易经》曰:“尺蠖之屈,以求信(神)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对我们祖先来说,蛇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符咒。
古代文献《山海经》、《诗经》、《竹书纪年》、《周易》、《尚书》、《左传》、《楚辞》、《史记》等中,都有关于蛇的记述。
根据《山海经》的描绘:疆良口里叼蛇,蓐收左耳露蛇,雨师妾手中耍蛇,神于儿身缠两蛇,洞庭怪神头上顶蛇等等。
古代传说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天神还是人与蛇的混合体。
汉代艺术作品中,伏曦与女娲是人首蛇身,共工是赤发人面蛇身,其手下相柳也是九首人面蛇身。
此外,还有不少神同样是人首蛇身。
《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
”教化万民统一华夏的黄帝,就出于人面蛇身的轩辕之国。
神农伏羲和炼石补天搏土作人的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伪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后来人们还把伏羲和女娲氏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
”说明烛龙氏族的图腾是赤色的人面蛇身。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
“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
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
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
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
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
论中印古代文学中蛇形象的演变
论中印古代文学中蛇形象的演变中印古代文学中的蛇形象演变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深度的主题。
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在许多文化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文学背景下,蛇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蛇的形象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蛇往往被视为神或神的守护者。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都是与蛇有密切关联的神祇。
女娲被视为蛇身人首的女神,而伏羲则被视为人首蛇身的圣人。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于蛇的崇拜和敬畏。
随着时间的推移,蛇的形象逐渐从神祇转变为妖魔鬼怪。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蛇往往被描绘为具有强大魔力的妖魔,能够操纵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带来财富或灾难。
这种妖魔化的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蛇的恐惧和误解。
然而,随着文学的发展,蛇的形象也逐渐人性化。
在《白蛇传》等作品中,蛇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
这些作品中的蛇形象更加复杂和立体,既有凶残的一面,也有善良和温情的一面。
在印度古代文学中,蛇的形象也有类似的演变过程。
在印度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中,蛇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智慧、力量和长寿。
例如,在印度教中,毗湿奴神的象征之一就是一条大蛇。
而在佛教中,龙树菩萨的象征也是一条大蛇。
这些宗教文化中的蛇形象体现了印度人民对于蛇的崇拜和敬畏。
然而,在印度古代文学中,蛇的形象也有妖魔化的倾向。
在《摩诃婆罗多》等史诗中,蛇被描绘为具有强大魔力的妖魔,能够伤害人类和其他生物。
这种妖魔化的形象反映了印度古代人民对于蛇的恐惧和误解。
总的来说,中印古代文学中的蛇形象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从神祇到妖魔鬼怪再到人性化形象,这些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蛇的不同认知和理解。
同时,这些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文学背景下对于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解读的不同方式。
从河南博物院藏青玉人首蛇身饰看伏羲女娲的早期形象
从河南博物院藏青玉人首蛇身饰看伏羲女娲的早期形象伏羲和女娲是我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在先秦典籍中,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神话系统。
到了汉代,受到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影响,伏羲和女娲被逐渐固定成了对偶神,有关他们共同的神话也日趋丰富起来。
《风俗通》称:“女娲,伏希(羲)之妹。
”传说他们是两个信奉龙蛇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伏羲作八卦,并作绳而网罟,制嫁娶之礼仪;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置婚姻。
后世幻化出他们的形象是人首蛇身。
后则有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创造人类的传说,并出现了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双尾交合的多种图像。
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对偶神,他们的成婚神话在生殖方面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女娲被赋予了蛇的身躯,不仅是神话的神秘性,还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而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这种龙蛇图腾崇拜的图像,广泛流布于中华大地。
一、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在我国,蛇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龙)而存在,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神而备受崇拜。
由于古代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有着极大的迷惑与不解,他们观察到了蛇的外形与男性生殖器相似,对自身繁衍的不解、生殖的崇拜、对毒蛇的惧怕,于是他们给蛇赋予了性的象征意义,从而逐渐形成“蛇——性”文化,發展成对蛇的一种敬畏和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图腾崇拜,并认为自己是蛇的后代、蛇的部落,以求取蛇的庇佑。
这种以蛇为图腾的上古原始部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很多,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神话中的蛇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现象,而伏羲女娲及其形象的出现就是这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河南博物院,收藏着一对造型独特的青玉人首蛇身饰。
这对青玉人首蛇身饰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均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薄厚相同,玉饰呈青黄色,人首与蜷曲的蛇身构成环状。
盘古的简介 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
盘古的简介上古人物盘古的介绍盘古的简介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盘古神话流传时间下限至东汉时代,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
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
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
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迪: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盘古的起源学说时代探究众所周知,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
《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
对于盘古传说是否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
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印度说教材的上述论证是由吕思勉之说来“推断”,然而对吕思勉之说却是断引其文,实歪曲了吕氏的本意。
吕思勉《盘古考》的首段话是:“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者,叩以盘古事迹,则不能言,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而又甚荒矣。
”被教材省略掉的“甚荒”,即很荒怪、荒诞的意思。
因为盘古创世的神话很荒怪、荒诞,所以“其说甚旧”并不表明吕氏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很早的远古时期。
实际上,吕思勉《盘古考》在引用了《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和《述异记》的三段史料后,接着引用了传自印度的《厄泰梨雅优婆尼沙昙》、《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的史料,吕思勉认为,“《五运历年记》、《三五历记》之说,盖即象教东来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
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
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发表时间:2016-10-27T15:28:47.5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王瑞芳[导读]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中国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中国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于他们的神话也是中国神话的核心,其中“人首蛇身”是记载和流传最多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和流行与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
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形成,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
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崇拜伏羲和女娲二者同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风姓。
曾掌握群团或氏族的生产大权,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灾害,一次又一次做出了贡献,显赫一世,名传千古。
故后世文献曾尊称她为皇、为帝、为神。
伏羲又作庖牺、包牺、宓牺、炮牺、伏戏、伏牺等。
[1]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
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传世文献中的伏羲和女娲形象记载汉代以前,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已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从传世文献考查女娲的形象,大致经历了战国中后期楚国诗人屈原笔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疑问,从一个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确定的“女神”,经过秦及西汉时期的不断改塑,到东汉后期,确定了位居“三皇”之一的“圣王”形象。
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女蜗人首蛇身的五种传说
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女蜗人首蛇身的五种传说本文导读:关于女蜗为什么是人首蛇身有这几种说法:1.中国古代神话说,神是不可以到人间来的,要来得话必须先变身体的一部分为动物...2.在洪荒时期,有魔兽乱世,女蜗用自己的一条大腿和小腿铸了一把剑斩除魔兽,但却失血过多即将死去。
此时她的手下一只大蛇便咬住她的腰,化身为女蜗的下半身。
3.蛇象征着邪恶、诡异。
由于古代人的愚昧和恐惧就有了对蛇的原始崇拜。
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现象,好多图腾中都有蛇形象4.上身为人,代表了世间人类,下身为蛇,代表了世间兽类。
也就是说,女娲是万物之主。
5 、在古代,人们崇拜蛇,因为蛇有强大的繁衍能力,所以人们在创造和传颂女娲的时候也赋予了她蛇身,意味着繁衍人类的重任,因而女娲被称为“始祖母神”。
古人崇蛇,一是因为蛇滋生能力很强,古代对于女性的滋生能力是十分推崇的,因此古人对蛇崇敬;二是对因为古代生活环境很恶劣,人们对于蛇的能力的害怕。
蛇没有四肢,却能自由爬行,而且不论是水肿还是陆地,都能生存;蛇同时还具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每年春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并且蜕皮再生,让受自然力胁迫、生存条件极为艰苦的原始人对蛇产生了极大的崇敬。
同时,蛇又是有毒的,常常对人们动员袭击,给人们带来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女娲是大地之母的原因: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古代传说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社稷福德之正神。
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七十化,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
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大母神和始先神。
其中后土与女娲一样被尊为大地之母。
除了上面五个原因,还有下面这一个说法!女娲,即女阴,是生育之神的化名。
女娲长啥模样
⼥娲长啥模样⼥娲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们其实都是⾮常好奇她到底长什么模样。
我们从各类信息渠道了解到的⼥娲形象,都是⼥娲⼈⾸蛇⾝。
课本上的形象已⼊⼼⼊脑郭璞为《⼭海经·⼤荒西经》作注:“⼥娲,古神⼥⽽帝者,⼈⾯蛇⾝,⼀⽇中七⼗变。
”这⼏乎就是对所有古籍中关于⼥娲记述的归纳和总结了,其余所有的关于⼥娲形象的描写,⼤抵都是如此。
关于⼥娲⼤神的描写⼤抵如此⼥娲⼥神在完成对⼈类的启智后,还带着⼈类进⾏了很长时间的⼯作。
所以对⼥娲的形象,见到过的⼈⼀定很多。
为什么都说⼥娲⼈⾸蛇⾝,且⼀⽇七⼗变呢,那是因为地球对于⼥娲来说,⾼氧的环境对地外⽣命来说⼀定显得⾮常恶劣,⼥娲要么是呼吸纯氧,要么就是⼤⽓中的某种微量⽓体对于她们来说是有毒的,必须要经过过滤之后⽅可呼吸。
再或者他们是靠呼吸某种毒⽓来⽣存。
也有可能地球的⽓压对于她们来说过⼤或者过⼩,必须要在⼀个封闭的减压容器内⽅可。
这个压⼒调节装置就是⼀个椭圆形容器带着⼀根蛇形软管。
⾮常可能是这样于是⼥娲在外出活动期间,必须佩戴防毒⾯具或者带有蛇形长管的某种呼吸⽤具,让先民误以为⼥娲形象本⾝如此。
我们想象⼀下,⼀个本⾝处于容器内的⽣命体,带着⼀根蛇形软管在⼤地上⾏动的画⾯。
因为古籍记载得很明⽩,⼈⾸蛇⾝,说明是没有四肢的。
运动只能依靠蛇形软管喷出⽓流的反作⽤⼒,这样的形象,和蛇类动物是很像的。
这就是⼥娲⾯对⼈类时的常规形象。
⾄于⼀⽇七⼗变,更加说明神在地⾯有各种不便。
或许是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退化了⾝体,或者地外⽣命已经进化得只剩⼀颗脑袋。
⽇常的⾏动靠指挥智能机器来完成。
要教⼈民耕地,⼥娲坐在耕地机器⼈的驾驶舱⾥,机器⼈喇叭⾥飙出上古汉语。
源源不断地⽣产⽣化⼈要教⼈民捕鱼,⼥娲换了⼀具会游泳的机器⼈,机器⼈⼝中传来⼥娲远程操控机器⼈发出的语⾳。
~~~~~~还要教⼈民伐⽊、纺织、冶炼、寻找矿物,⼥娲忙忙碌碌,⾯对不同的⼈群,每天的⾓⾊转换很快,以⾄于⼀天要转换七⼗次之多。
为什么女娲是人首蛇身_女娲是人首蛇身的由来
为什么女娲是人首蛇身_女娲是人首蛇身的由来女娲是中华上古之神,女娲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
传说女娲的身体是半人半蛇,这个传说的由来是什么让人好奇。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女娲为什么是蛇身的资料。
女娲是人首蛇身的原因其实就是对于蛇的繁殖生育能力的崇拜以及蛇图腾的崇拜。
女娲做为中国神话史上最为人歌功颂德的女神,她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
而作为女神的这一性别神祗,女娲的生殖能力是被特别所赋予的功能。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里的女娲被赋予了蛇的身躯,不仅是神话的神秘性,还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神话. 古人喜欢龙一类的东西,据说蛇修炼后飞升就是龙.所以经常有蛇身的说法.他们是神话中的神,传说他们在凡间时,因为凡世浊气太重太浓,下身化为蛇尾。
其实传说中,越古老的人,越会被神化。
他们未必是人类的始祖,正如~姬玄隐~所说“他们只是创造人并给予人类智慧,尊称始祖”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一条龙,一条女龙。
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
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
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为什么仙剑里的女娲的后人(例如赵灵儿、巫后、等)都是半人蛇身的呢?其实还是因为在古代很多民族都崇拜蛇,现在考古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蛇脱皮被认为是返老还童的象征。
因为根据仙剑传说女娲大神是盘古死后的神所化(盘古的精气神分别化为三个大神女娲是其中之一),因为神不耐人间浊气,所以女娲大神在神界要灭绝人类下凡维护人类时会不耐浊气而变为半人半蛇,至于为什么不变成其他形态可能是那时苗族也很崇拜蛇吧,也把蛇视为神灵,所以这个女娲本是母性社会时部落的首领,后被神化成半人半蛇形态的创世女神。
女娲是怎么来的
女娲是怎么来的
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和创世主神之一。
关于女娲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和传说。
根据《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记载,女娲被描述为人首蛇身的神祇。
有一种说法是,在混沌初开的时代,天地还未分离,人类尚未诞生。
女娲化身为一位妇女,她熔化神灵的五彩石,以修复天空和大地之间的阴阳差异,创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辰,并修补了天空的裂缝,让人们能够生活在稳定的环境中。
另一种说法是,女娲作为创世神,以自身的血、肉、骨等物质塑造了人类。
她捏土造型、吹灵体,逐一创造了人类的身体器官和形象。
女娲用巧手和智慧创造出了人类,给予了他们思想、感情和道德。
女娲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她被尊奉为万物之始和生命的创造者,同时也象征了智慧、创造力和慈悲。
女娲的形象与中国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对于理解中国神话传说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关于女娲的来历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和变体,但她作为人类起源和创世主神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引言我们从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人首蛇身”的形象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
例如:伏羲与女娲,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这些“人首蛇身”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或者标志,它具有及其丰富的内在含义,表现出了原始人类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的信仰。
1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在已知的古典文献中,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并不少见。
像我们所熟悉女娲伏羲的形象,以及在被称为巫觋之书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当多除女娲伏羲外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1.1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形象——女娲、伏羲女娲与伏羲是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的神人,他们不管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出土的壁画文物上的形象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
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①在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所做的解释是,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交尾的伏羲、女娲。
王逸《楚辞问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这里的二皇指的就是伏羲,女娲。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②除了文献典籍里记载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各地出土的壁画,锦帛等也发现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
在山东地区出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的画像,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个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应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应当为伏羲。
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举规,伏①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261②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P17羲持矩,后石室第五石第二层右边刻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人身蛇尾相交的画像。
①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如图以及合川县东汉画像石墓,在后室右门柱正面刻一人首人身蛇尾像,双手托内有阳乌的日轮,当为伏羲。
人首蛇身形象的女娲伏羲存在不仅仅只有以上列举的文献以及出土文物上,在此仅仅是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
1.2其他人首蛇身形象相较于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普遍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大量的具有人首蛇身这一形象神人。
1,烛龙,关于烛龙的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烛龙。
2,贰负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3,共工,《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
4,窳,《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当然这个统计只个大概,不能穷尽。
在这里就大略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
从上述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出现的文献出土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年下至魏晋之间。
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带有蛇图腾的出现则是在更早的上古中国。
①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P562神话中“人首蛇身”形象的代表意义2.1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意向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体现了上古人们用图腾符号来表现他们对美的感受。
先民对美的感受起源于先民对于生活的解读,和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①人首蛇身的原始意向是先民们对蛇的崇拜,蛇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蛇的形象逐渐成为图腾,它既是崇拜的对象,又被视为民族部落的标志或名称。
实际上它是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揉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
②他的影响相当的广泛而深远,甚至现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着。
蛇作为图腾的存在是一个家族为了能保证生命的安全和不断繁衍生息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而言图腾的形象都是一种来自于他们周围熟悉环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蛇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氏族的标志,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是我们的先人想象出来的。
在原始装饰中具有很普遍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最早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装饰,体现了原始宗教的崇拜,这些图腾或纹刺于身体上或刻在器皿与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图案。
先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同时也是先民的“自然哲学”,虽然这种“哲学”显得幼稚而简陋,但是却朴实的反应了先民的审美意向。
从另一个角度:甲骨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中大凡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形态的摹拟。
首先,甲骨文蛇字象一条在路上蜿蜒爬行的长虫,实际上这就是个自然形式的蛇。
现在人们看到蛇图腾的这个符号,很难再对它产生崇敬的心情,最多也不过是从书法的角度纯欣赏。
而先民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禁不住受到它的魔力的召唤,激起情感的冲动,甚至于为了他顶礼膜拜,赴汤蹈火也不为过。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蛇是比较早的被视为民族的始祖而受到供奉的。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一对人面蛇身交尾状的蛇,可以考证这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
在《山海经》里,也有“共工氏蛇身朱发”的说法。
福建古称东越那里曾居住有“四夷、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九貉”等少数民①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 P97②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 第6卷第4期 P54族。
①其中七闽是指七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闽族。
而这个闽族的闽是什么意思呢?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是东南粤蛇神。
”这是因为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亚热带东海之滨,境内山岭连绵而且蛇多,因此闽族人畏蛇,便以蛇作图腾崇拜。
诗经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馗维蛇”。
译成现代诗就是:“吉祥的梦是什么呢?梦中见到熊和黑,梦中见到毯和蛇”。
古人甚至把梦见蛇视为一种吉祥的先兆。
在《小雅·斯干》里:“维脸维蛇,女子之祥。
”意思说梦见脸和蛇,是生千金小姐的好兆头。
蛇还寓意夫妻爱情永笃。
《诗经·庸风》中:“君子偕老,副算六咖,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就是说:“恩爱夫妻白头到老,爱情像蛇一样温存绵长,像山河一样永恒。
”②现在台湾地区的台湾派花族,对蛇崇拜仍十分盛行,生活用具上皆精雕蛇纹。
蛇还是我国十二生肖宠物,这跟蛇崇拜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者‘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的,《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公共之臣’等等)也是这样。
包括出现很晚的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依然沿袭这样‘人首蛇身’说,《山海经》中虽然还有好些‘人首马身’,‘豚神人面’,‘鸟身人面’,但更突出的仍然是这个‘人首蛇身’。
”③从上述的对蛇崇拜无一不反应着原始人的我们民族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2.2被向往的顽强生命力在上古的东夷部族落中,他们将蛇视为图腾,应为在他们的眼中,蛇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应为蛇死而不僵,僵却不死,于是他被视为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那么为什么东夷部落会对蛇生命力的崇拜如此之深呢?这就要从上古东夷部族独特的生活环境的来分析。
上古东夷部落活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海岱地区,在这片地区,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森林密布、河网纵横、而且极容易有洪水泛滥,而蛇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动物,同时也是当时最为可怕的生灵之一,它神出鬼没,而且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
东夷部族想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就要与大自然角力,同时也少不了要与蛇进行较量。
在不断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以及在于①闻一多. 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 P22②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1991,(5) P147.③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P19蛇的斗争中必然相当多的人畜死于蛇口,有的蛇能口吞巨物,有的蛇能一击致人死地,于是这种蛇的这种在上古东夷部族人们看来很神奇的能量以及其庞大的数量是东夷人感到震惊。
于是东夷人开始猜测自己能不能拥有想敌人身上那样强大而神秘的能量呢?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格为神灵了。
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
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
这与历史上记载的《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以及《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相符的。
太白皋,即伏羲,“太昊伏羲氏”。
①回顾人类早期历史,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第四纪冰期。
在冰河时期,严寒使曾在低山、丘陵地带从事采集的人类集群不得不向高原、中高山区有森林、洞穴的地带转移。
这时际一度在大河中下游地区繁衍、栖息的动植物因遭冰河的侵害,濒于灭绝;而高山区的耐寒的泰加森林与冷血动物蛇等,却得以幸存。
对于蛇的这种抵御严寒的能力上古部族的人们也是感到相当不可思议的,期望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能力,以抵御外在来自自然界的对生命的威胁。
于是蛇在不知不觉中被神化。
对于蛇的这种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那种对生命的崇拜。
正如何星亮先生说的:“蛇在许多方面都远超过人,自然会引起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羡慕。
”②2.3旺盛生殖力的崇拜纵观有关女娲神话的材料,最能说明蛇身为女性生殖器官象征的,应算是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图中交尾的文化意义,绝非图腾崇拜或其他宏博①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P376②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P45的神秘的哲学认识。
①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如果剥去后人为其包裹的人间化面纱,他们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却是巨大的蛇。
“女娲,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隧人之世……生伏羲·一人首蛇身”。
②蛇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他是具有冬眠的习惯的。
蛇出洞穴活动的季节,正是春暖花开寻偶的时节。
这时候原始人们见到的蛇又多为正在寻偶的或正在交尾的蛇,而见到这种蛇,被视为吉祥的预兆。
因此,交尾蛇就被人们当作人类自己兴旺发达的标志,自然而然地将它作为生殖的图腾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