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画解析海派摩登女性服饰审美风尚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最新文档
从民国初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演变看审美观念的转型文献标识码:A梳理民国时期的审美观念,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值得关注: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
这两个关系贯穿并影响着整个民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看待事物与世界的态度与方式。
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解放与进步,刺激并促进了女性服饰艺术风格的演变。
女性服饰艺术的风格演变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种种变化。
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在审美关系上发生一种由“衣”到“人”的主客体转向,逐渐去除繁琐、矫饰,观照人体本身的自然美,追求简洁、实用女性形象也因此日益呈现出自然、新颖、雅致、清新的面貌。
透过民国初年女性服饰的演变来解读该时期审美观念的转型,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和探讨国人审美文化的过去与当下,梳理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审美观念大致的变迁脉络。
一、旧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审美碰撞与交融民国初年,随着社会变革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各种新气象与旧面貌交叠并存,这一复杂局面在人们的衣着装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新旧政治力量的角逐在人们生活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西学东渐”潮流下,国门敞开,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清王朝两百多年统治的文化交融,满汉两族在妇女服饰风格特点上的审美趣味也渐渐相近、相融,形成了旗装、汉装并存的格局。
当时的汉族女装沿袭了上衣下裳(或下裤)的形制,不穿袍,一般上着衫袄,下着裙或裤?彼此不连属,其典型特点即是宽大肥厚,不重曲线,将女性自然形体掩藏于其下,衣饰之于人。
则无个性可言。
而彼时满族女装则多穿长袍,亦称“旗装”,袖口平且宽大,线条平直硬朗,长及脚踝,满族女子天足,脚蹬比普通女鞋高出两三寸的花盆底鞋或马蹄底木质高底缎面绣花鞋,自上而下、一气呵成,视觉上似乎给人一种身材修长的感觉。
同时亦可掩盖女子形体上的缺陷。
而旗袍之于女性形体的这种潜在的凸显可能,也自后来的1920年代开始,经由在旧与新、中与西的“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创新,进而成为中国人一种新的审美方向与选择。
美色清华粉彩中的民国时尚
美色清华——粉彩中的民国时尚粉彩时装人物瓷器是中国瓷器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审美意识的标志,瓷画艺术家将目光瞄准时代最前沿,描绘了颇具时代气息的女性服饰装扮,记录了国门初开、新旧交替时期东方诗情和西式浪漫碰撞和融合下人物与时装的变迁史,时代意义突出。
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民国初年,西风东渐,追逐新潮的海派服饰成为新女性公认的时尚。
随之,在瓷都景德镇的彩绘瓷器上,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一批以“摩登女郎”及其生活为装饰题材的时装人物粉彩瓷,它一洗传统古装美人瓷绘的程式化形象,将现代新女性的现实生活予以理想化,通过夸张大胆的笔触手法,将时装形象融于瓷绘艺术之中。
同时,通过新粉彩技艺的运用,结合西洋水彩画技法,让人物面部勾线与服饰晕染能细微地表现明暗层次,色彩透明艳丽,极具现代绘画的气息。
与传统仕女瓷绘不同的是,民国时装粉彩瓷器上的女性,都一律身着文明新装,画中人物身份、服饰、器具及背景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以时装区别于古装,以摩登女郎取代传统仕女,以现代西式洋房取代传统台榭楼阁,这些特征几乎反映在每一件时尚女性瓷器上。
随着西式建筑与现代器具介入画面,时装人物瓷器便记录了浓郁的东方诗情与西式浪漫,将现实理想与古典想象熔于一炉。
在民国早期的景德镇,有很多著名画师(如“珠山八友”的王琦等)都参与了时装人物瓷绘的创作,在艺术创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时装人物瓷绘与月份牌堪称双峰并峙,代表性地塑造了民国初期时尚新女性的经典形象。
在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时装人物瓷绘作品前,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百年前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融合后给当时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到处可见的“洋”物无疑成了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
在这些瓷绘作品上,洋人、洋房、洋车、洋装、洋伞、洋犬、洋乐器、洋家具、洋摆设……连同呈现出这些艳丽色彩的瓷画颜料,也大都是刚刚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化工釉料——洋彩。
这些数不胜数的时髦“洋玩意”和画面上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完美搭配,创造了独具特色、气质迷人的新一类瓷画品种。
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
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牛犁;崔荣荣【摘要】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记录1912—1929年摩登女性的服饰时尚变迁,是民国时尚研究的重要载体.为了梳理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的变迁轨迹,文章通过对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实物的分析,从服装造型与装饰的角度研究发现这些服饰的主要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由直线向曲线过渡;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但并未成为主流;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这一方面来自于瓷器作者对时代生活的密切观察,同时也反映出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审美天性的解放.%The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 became fashionable for a tim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 record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clothes and fashion during 1912-1929.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tudy on fash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sort out the transformation track of women's clothing fashion on the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l objects of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found ou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lot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othing modeling and decoration,i.e. the coat and dress was the main form, supplemented by western style decorative elements; clothing style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ight to loose and from straight line to curve;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the cheongsam modeling was a flash in the pan;the integral style was given priority to Chinese style,supplemented by western sty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swas obvious. These conclusions are from the author's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life at that time, but also reflect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the liberation of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fema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期刊名称】《丝绸》【年(卷),期】2018(055)003【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粉彩瓷;瓷绘;民国;女性服饰;审美变迁【作者】牛犁;崔荣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12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做工精美,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青睐,是清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可用作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及五供和法器等,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瓜果、福寿、花鸟、走兽等。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并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试图理解民国上海时期摩登文化如何借助女性身体进行表达,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性别角色和文化价值观。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国上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特别是摩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然后,我们将关注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分析这些形象如何展现了女性身体的魅力与时尚感,以及她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性身体与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女性身体如何成为摩登文化的载体,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审美标准。
我们还将关注这种关系对女性自身的影响,包括她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体,以及她们如何在摩登文化的塑造下追求时尚和美丽。
我们将总结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这种关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国上海时期的文化现象,以及女性身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月份牌,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历法的纸质产品,在民国时期随着商业和广告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月份牌上的摩登女性形象,则是这一文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摩登,这一词汇在民国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代表了新颖、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
随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开始大量涌入,对传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身体形象在月份牌上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转变。
在月份牌上,摩登女性形象往往以时髦的装束、优雅的姿态出现。
周国生:谈民国陶瓷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及影响
谈民国陶瓷粉彩人物画的发展及影响作者:周国生摘要:粉彩瓷从诞生起就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一直发展到今天,依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画具有很高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在粉彩人物画艺术创作中,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瓷上粉彩人物画的历史与绘画形式语言等作出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代粉彩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陶瓷艺术粉彩珠山八友人物画所谓粉彩,顾名思义,即具有粉润之感的色彩。
粉彩这个词出现于清光绪时期,《陶雅》中:“康窑御制饭碗,为淡红作粉色者,非客货所能有也,厂夥皆知康熙无粉彩,焉知康熙之粉彩,绝无暴裂退落之虞……”,《饮流斋说瓷》对粉彩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描述:“清代彩瓷变化繁颐,几乎不可方物……”。
粉彩作为我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陶瓷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它具有粉润清秀,俊雅秀美的工艺特色,深受陶瓷艺人与收藏者们的喜爱。
粉彩瓷创于康熙晚年,成熟于雍正时期,兴旺于乾隆年代。
民国粉彩与之前的粉彩相比较而言,继承了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与浅绛彩瓷的审美眼光,摒弃了传统粉彩绘画风格的拘谨和单板,绘画内容不再是图案彩绘,而是采用中国画的形式,强调诗、书、画、印在陶瓷绘画上的契合,提高了陶瓷绘画的文化品位。
传统的粉彩人物画,用色统一,题材大多是神话戏曲人物,又或者是高官武将、仕女婴戏等。
民国陶瓷粉彩人物绘画艺术整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民国的粉彩人物画介入了文人画因素,重视表达瓷画的意趣,把传统诗词注入画中,提升了瓷画的艺术水平;把书法艺术融入到画中,增添了瓷画的艺术魅力。
民国粉彩人物画的精品作品,其笔法、色彩、韵味极为精湛,加上题诗、作词、书法,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品。
最能够证明的就是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民国的粉彩瓷大受追捧,其价格一路飙升。
民国粉彩瓷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深扎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以陶瓷材质为载体,表达了我国儒道禅三大思想体系,通过“淡泊”“宁静”的审美思想,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中国特有的人文情怀。
论粉彩仕女人物
论粉彩仕女人物陶瓷粉彩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艺术与技巧另一品种。
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窑经摄氏700℃〜800C温度烘烤而成。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跌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一、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粉彩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碎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
由于硅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被称之为“粉彩”。
粉彩瓷的装饰形式多种多样。
有折枝式、图案式、开光式等。
每种形式都是结合造型特点来确定的。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来表现。
采用的画法既有精细严谨、刻画入微的工笔;也有潇洒奔放、简洁明快的意笔,还可广泛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精细处毫发毕现,奔放处雄浑强健。
可做到大件作品,构思严谨、工艺复杂;小件瓷画,绘制精妙、灵秀细巧。
所描绘对象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都能做到画面工整、色彩逼真、明暗清晰、层次分明、质感强烈。
因而深受艺术家的推崇不断发展至今,成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粉彩的问世并发展至今,与中国画有着难解之缘。
因为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还是国画风格的。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或者说是以陶瓷材质为载体,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国画的技法来表现国画的一种神韵,说白了,就是陶瓷国画艺术。
瓷器上的时尚民国——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瓷器漫谈
瓷器上的时尚民国——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瓷器漫谈河北马景政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今天,历史的脚步已经跨越了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前,伴随着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迈进的强劲步伐,一种画面色彩鲜艳、题材贴近现实、风格洋味十足的瓷器品种——时装人物瓷器应运而生。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瓷画品种,从出现、兴盛,到衰落、消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
沧桑百年,至今天存世的时装人物精品瓷器,市面上已难得一见,画面精美的残器也已成为许多收藏者追逐的目标,时装人物瓷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藏家和学者所关注。
感受“西风东渐”在一幅幅绘画特色鲜明、时代气息强烈的时装人物瓷画前,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百年前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交融,感受到这种文化交融给当时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全面影响,感受到这种影响的深远和持久,以致于到今天依然随处可见。
那个时候,“洋”无疑就是时尚的代名词,瓷画作品上,洋人、洋房、洋车、洋犬、洋家具、洋摆设、洋装、洋伞、洋包……连同呈现出这些艳丽色彩的瓷画彩料,也大都是刚刚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化工釉料——洋彩。
这些数不胜数的时髦“洋玩意”,和画面上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完美搭配,创造了这类独具特色、气质迷人的瓷画品种。
画面之外的题款诗句,既有传统书画作品中常用的古典诗词,又有与画面的现实生活主题相符的带有舶来文化元素的题句,画意与题句珠联壁合,相映成趣。
民国初年,洋货广告也出现在了制作精美的瓷器上。
晚清民初瓷画名家钱仙槎,为亚细亚火油公司绘制的广告壶(图1),构图新颖独特,设色艳丽典雅。
画面上一时装美女端坐在船头,美女身旁高高扬起的白帆上,绘着亚细亚公司四个品牌的煤油商标图案(鱼牌、僧帽牌、铁锚牌、十字牌)。
执壶的另一面,是用清秀的书法题写的广告词——“鱼牌油为上等社会最为适宜;僧帽牌与铁锚牌两种,原质优美公道并驾齐驱;十字油价廉经点,点本牌灯内并无冒烟之虞。
”这把执壶的制作时间应在1912到1916年之间,不知可否算得卜存世品中最早的洋货广告瓷器,但起码称得上是瓷器卜最早的白话文广告词了。
从月份牌时装画看海派服饰的审美
从月份牌时装画看海派服饰的审美廖江波江西服装学院【摘要】始于民国初期的月份牌多以时装美女的形象流行于民间,女性的着装形态多以海派服饰为原型。
联系时代背景管窥月份牌时装画。
可以一瞥多重文化的冲突下,海派服饰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月份牌时装画民国初期海派服饰自开埠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
一方面,资本主义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的垄断局面,资本家的商品也吞噬着民族工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另一方面却促进了沿海通商口岸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为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甲午战争以后,上海海派服饰奢华、繁杂、精致、时尚的特点,已被上流的社会和有海外背景的新兴资产阶级所认可,其声势似乎预示着中国服饰文化变革的到来。
至民国初期,海派服饰的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这点可以从大家喜闻乐见的月份牌中管窥到一些端倪。
在没有媒体广告和时装发布会的民国初期,服饰艺术的推广显得捉襟见肘。
兴起的月份牌虽然不是由服装设计师来创作,但从表现主题和视觉形象上看,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时装画,也是最早的服饰推广策略(虽其主旨并不在此)。
时装画一开始就是肩负着时代服饰流行信息的媒介,同时也从侧面表现时尚的审美理念。
人们对服饰审美的诉求急需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视觉形象载体,时装画也应运而生,因势利导人们对服饰审美的诉求,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外也起着书籍的装帧和广告宣传的作用。
时装美女月份牌起源于中华民国初期的上海,当时上海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城市,随着大批欧美资本的输入,批量的商品生产,怎样进入百姓的手中从而获得利润呢?在商品的推广上,外国商人借鉴和运用中国传统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融入商品广告制作的商品宣传画,称为月份牌。
月份牌画面的主体多是年轻、性感、时尚和新鲜的女性为主体,它引领当时人们对新式女性形象追求和服饰审美的诉求。
这种女性着装反映的是新兴商业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扩张欲望,是女性服饰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浅谈粉彩仕女瓷画的审美价值
14 2019.5期/美术论丛浅谈粉彩仕女瓷画的审美价值粉彩瓷艺术在众多优秀的陶瓷品种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它的“成功”,不仅仅是清代工匠们的技术变革,也是中华人民的一次审美升华。
不同时代的画家都以其当时对于“美”的理解来进行创作,那么粉彩仕女瓷画都有哪些“美”呢?本文从形式美与色彩美的角度加以论述。
一、粉彩仕女瓷画粉彩瓷是釉上彩的一种,何为釉上彩?釉上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其制作方法大致是先烧成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
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其实粉彩瓷的烧制方法和其他釉上彩差不多,但是它的层次感和独特之处就来源于“玻璃白”。
玻璃白又名玻白,为不透明的纯白色,主要成分为砷,是粉彩基本的填色颜料,是区别五彩与粉彩的主要条件,充填在轮廓线内,如表面覆盖色需洗染,玻白要求填得薄和匀,行业内叫“打玻白”,以区别于一般的填法。
得益于这门工艺的加持,以及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得粉彩瓷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此外,粉彩瓷还有深厚的“背景”,它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
其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
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
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
粉彩瓷柔和淡雅的色彩和层次分明的形式也是它在宫廷和民间都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
在题材选择上,粉彩瓷主要还是以国画为基准,人物、山水、花鸟都是常见的题材。
今天主要说说人物画中的仕女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要早。
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浅析民国粉彩瓷绘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
浅析民国粉彩瓷绘的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作者:邓美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民国时期,传统粉彩瓷器依然继续烧制,但新兴的粉彩瓷绘艺术逐渐成为主流,是中国传统粉彩艺术向近代粉彩艺术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研究该时期的粉彩瓷绘审美取向与文化内涵对于粉彩艺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该时期的作品实物为基础,探究粉彩作品下所蕴含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为民国粉彩瓷绘艺术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民国;审美取向;粉彩瓷绘;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139-02一、粉彩艺术的生活化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观念中,艺术和生活是有区分的,而美和生活也是有差距的。
文人画家所绘的山水画大都是经移花接木,创作构图而成,那是他们的理想国度,而并非现实中的倒影。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注重神韵,而非形似。
受此影响,传统的粉彩瓷绘艺术也是高高在上的,所绘题材往往是山水花鸟、吉祥瑞兽,而且也大都作为陈设器。
民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文化观念受到当时的社会影响较大,陶瓷艺术领域开始思索如何振兴瓷业,拯救中华。
1912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王琦和王大凡等人的作品获得了陶瓷绘画作品的金奖。
使得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行业深受鼓舞,于是又有了之后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所以“热心实业,力图改良俾工业,竞美全球”为己任。
可以看出那一代的粉彩艺人一方面将绘画性极大融入瓷绘中,另一方面希望将这些艺术化了的粉彩瓷绘融入到生活用器中,以提高景德镇瓷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从而挽救日渐衰弱的景德镇瓷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的粉彩艺术不可避免的被生活化。
更多的高档粉彩艺术融入到生活中去,被更广泛的人所接受和认同,美和生活便紧密地来联系在一起。
这种艺术观念是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笼统的、宽泛的理念。
另一方面民国的粉彩瓷绘艺术受当时的“海派”绘画影响较大。
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
历史与文化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18.03.015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牛㊀犁aꎬbꎬ崔荣荣b(江南大学a.纺织服装学院ꎻb.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ꎬ江苏无锡214122)摘要: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ꎬ记录1912 1929年摩登女性的服饰时尚变迁ꎬ是民国时尚研究的重要载体ꎮ为了梳理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的变迁轨迹ꎬ文章通过对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实物的分析ꎬ从服装造型与装饰的角度研究发现这些服饰的主要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ꎬ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ꎻ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㊁由直线向曲线过渡ꎻ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ꎬ但并未成为主流ꎻ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㊁西式为辅㊁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ꎮ这一方面来自于瓷器作者对时代生活的密切观察ꎬ同时也反映出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审美天性的解放ꎮ关键词:粉彩瓷ꎻ瓷绘ꎻ民国ꎻ女性服饰ꎻ审美变迁中图分类号:TS941.1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7003(2018)03 ̄0085 ̄06㊀㊀㊀引用页码:031303Women sclothingfashiononthe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intheearlyRepublicofChinaNIULiaꎬbꎬCUIRongrongb(a.CollegeofTextilesandClothingꎻb.ResearchBaseforIntangibleCultureHeritageofJiangsuProvinceꎬJiangnanUniversityꎬWuxi214122ꎬChina)Abstract:The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becamefashionableforatimeintheearlyRepublicofChinaꎬanditrecordedthetransformationofwomen sclothesandfashionduring1912 ̄1929.ItisanimportantcarrierforstudyonfashionintheRepublicofChina.Inordertosortoutthetransformationtrackofwomen sclothingfashiononthe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ꎬthispaperanalyzedtherealobjectsof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intheRepublicofChinaandfoundoutthemainfeaturesoftheclothingfromtheperspectivesofclothingmodelinganddecorationꎬi.e.thecoatanddresswasthemainformꎬsupplementedbywesternstyledecorativeelementsꎻclothingstylesgraduallychangedfromtighttolooseandfromstraightlinetocurveꎻbecause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timesꎬthecheongsammodelingwasaflashinthepanꎻtheintegralstylewasgivenprioritytoChinesestyleꎬsupplementedbywesternstyleꎬandthe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characteristicswasobvious.Theseconclusionsarefromtheauthor scarefulobservationofthelifeatthattimeꎬbutalsoreflectstheself ̄consciousnessawakeningandtheliberationofaestheticnatureofthefemaleintheearlyyearsoftheRepublicofChina.Keywords:roseporcelainꎻporcelainpaintingꎻRepublicofChinaꎻwomen sclothingꎻaesthetictransformation收稿日期:2017 ̄07 ̄02ꎻ修回日期:2017 ̄12 ̄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4)ꎻ江苏省社科项目(16YSB007)作者简介:牛犁(1986)ꎬ女ꎬ讲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理论与服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ꎮ㊀㊀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ꎬ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ꎬ色调淡雅柔和ꎬ做工精美ꎬ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青睐ꎬ是清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ꎬ可用作陈设器㊁文房用具㊁日用器皿及五供和法器等ꎬ常见纹饰有山水㊁人物㊁瓜果㊁福寿㊁花鸟㊁走兽等ꎮ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ꎬ自1912年发端ꎬ1929年停产ꎬ大多具有题跋㊁署名及创作年款ꎬ画意与题句珠联璧合ꎬ相映成趣ꎬ也为具体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ꎮ同时ꎬ由于其装饰视角皆来自于当时的摩登女性生活ꎬ体现了当时女性服饰时尚变迁ꎮ可以说ꎬ是与月份牌堪称 双峰并峙 的民国时尚研究载体ꎬ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女性时装提供了大量的佐证ꎮ本文以南京博物院 美色清华 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 展中展出的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及张朋川㊁刘勇两位先生珍藏的传世民国人物彩瓷为研究对象ꎬ旨在通过民国人物彩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ꎬ探究民国早期的服饰时尚变迁ꎮ1㊀民国早期人物彩瓷的整体特征民国初年ꎬ景德镇制瓷业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ꎬ一改瓷器装饰中的古装人物构图ꎬ在瓷器上开始出现了青年女性的时尚妆容与服饰的绘图ꎮ这些粉彩瓷器记录了民国初期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生活的潮流ꎬ再现了时装的华贵和绚丽多彩ꎬ开创了中国的写实主义瓷绘[1]ꎮ这些瓷器主要由以洪步余㊁夏鼎臣㊁余钊㊁潘肇唐㊁毛子荣等为代表的一批时装人物瓷绘大师创作ꎬ器形主要有传统风格的双耳瓶㊁盖罐㊁帽筒㊁茶壶㊁口杯ꎻ新式的彩画瓷片㊁肥皂盒㊁粉盒㊁瓷花插等ꎬ被称为中国瓷器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审美意识的标志[2]ꎮ民国时装人物瓷画家同当时的广告画家一样ꎬ敏感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中的新事物㊁新现象 [3]ꎮ瓷器上的形象以摩登女性和孩童为主ꎬ女性轻盈端庄ꎬ童子拙朴可爱ꎬ作品清秀典雅ꎬ富有装饰情趣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东方审美特征ꎬ一洗传统古装美人瓷绘之程式化形象[4]ꎮ虽然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仅盛行了18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ꎬ然而其表现形式的高度写实化ꎬ可以说是对当时生活的直接反应ꎻ主题内容的广泛化ꎬ涉及到当时女性日常生活的各方面ꎻ发展脉络的时代感ꎬ直观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时尚变迁ꎮ2㊀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女性服饰的造型变迁㊀㊀根据对南京博物院 美色清华 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 展中展出的81件/套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的分析ꎬ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ꎮ表1㊀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中女性人物服饰统计Tab.1㊀Statisticsonwomen sclothingfashiononthe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inRepublicofChina1912 1919传统时期37茶壶㊁罐㊁帽筒㊁碗㊁双耳瓶㊁肥皂盒㊁渣斗㊁碗等上衣下裳延续清末的风格ꎬ长款大襟窄袄配马面长裙或长裤ꎬ下配三寸金莲绣鞋ꎬ服装装饰以中式为主偶有西式的服饰配件1920 1923过渡时期33双耳瓶㊁罐㊁尊㊁茶壶㊁缸㊁粉盒等上衣下裳新旧时尚的交替风格ꎬ初期大襟袄配马面裙或九分长裤ꎬ后期衣㊁裙逐渐缩短ꎬ衣服渐有收腰ꎬ衣袖㊁下摆出现弧度ꎬ裤子逐渐变肥大并短至七分甚至更短ꎬ下配放足或天足鞋1924 1929摩登时期11双耳瓶㊁将军罐㊁帽筒等上衣下裳为主ꎬ出现了旗袍造型服饰时尚定型时期的摩登风格ꎬ 倒大袖 上衣成为主流ꎬ搭配五至七分西式风格筒裙或大筒裤ꎬ传统的镶滚等装饰消失ꎬ增加了荷叶边㊁蕾丝等西式元素ꎻ旗袍初露端倪ꎬ衣身筒式ꎬ倒大袖ꎬ下配天足鞋㊀㊀由表1可见ꎬ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瓷绘内容完全是受到当时时尚风气的影响ꎬ1912 1919年处于民国早期ꎬ服饰风格也延续着清朝的传统ꎻ19201923年是粉彩时装人物瓷器创作的黄金期ꎬ不仅瓷器的数量多ꎬ而且人物的服饰风格也非常多样ꎬ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ꎬ经过 五四运动 国人的审美和生活也发生了巨变ꎬ这一点在瓷器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ꎻ1924 1929年是粉彩人物瓷器的衰落期ꎬ而瓷器上的女性也正式进入了摩登时代ꎬ这一时期的瓷器数量虽然不多ꎬ但却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当时女性的多彩生活ꎬ服饰风格也更加西化ꎮ整体而言ꎬ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ꎬ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ꎻ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㊁由直线向曲线过渡ꎻ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ꎬ但并未成为主流ꎻ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㊁西式为辅㊁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ꎮ笔者根据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特征绘制ꎬ主要造型如图1(笔者绘)所示ꎮ图1㊀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造型Fig.1㊀Women sclothingmodelingonthe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oftheearlyRepublicofChina2.1㊀上衣下裳 由长至短的时尚变迁上衣下裳的服装造型是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主流ꎮ这些服装造型由最初的清末风格开始ꎬ随之上衣变短ꎬ衣袖㊁下摆出现弧线造型ꎬ下身的裙装开始突破原先的围式造型ꎬ向现代的筒状裙过渡ꎬ同时裤装也向现代的裤形发展ꎮ最终构建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上衣下裳时尚观ꎮ2.1.1㊀窄衣窄裤的传统造型1919年为界ꎬ在此之前瓷器上的女装几乎都保留着清末的传统样式ꎬ窄衣窄裤ꎬ或是窄衣长裙ꎮ图2是1915年洪步余绘制的横扫千军图笔筒ꎬ画面中共三人ꎬ两名妇女ꎬ一名儿童ꎮ左边的女性前留 满天星 式刘海ꎬ身着高领素色大花朵纹湖绿色长衫ꎬ九分窄袖ꎬ下着棕色底黑花百褶马面长裙ꎬ微露金莲ꎻ右手执蒲扇ꎬ左手拿阳伞ꎮ中间女性ꎬ身着八分袖高领窄袖碎花蓝色长衫ꎬ下配草绿色碎花长裤ꎬ同样露出金莲ꎮ两名女性的装束皆是当时的流行打扮ꎮ图2㊀横扫千军图笔筒Fig.2㊀Pencontainerwiththepatternofsweepingawaythemillionsofenemytroops在政治不安定社会骚动的年代ꎬ通常会盛行一种便于行动的紧身衣服ꎮ17世纪的意大利式短衣ꎬ紧小得衣上的长缝ꎬ须贴在身上缀合ꎮ中国衣服在革命鼎沸的时候ꎬ就没有再放大ꎮ当时的上袄像鞘一样的紧贴手臀和身体 [5]ꎮ民国初期的女性服装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ꎬ在政体变革中保持着紧窄的衣着风格ꎮ2.1.2㊀衣裳缩短的过渡风格五四运动的爆发ꎬ自由主义思想遍及全国ꎬ人们在着装观念上也是解放思想ꎮ女性的上衣下裳吸纳了西式服装中的曲线之美ꎬ逐渐形成曲线弧度造型并开始逐渐缩短ꎬ上衣有了更加明显的腰身ꎬ衣摆也逐渐由直摆变为圆摆ꎻ裙子由围裹式的百褶马面裙逐渐向A字筒裙发展ꎻ裤子也由小脚裤发展为宽大的九分㊁七分甚至是五分裤ꎮ可以说ꎬ此时女性的曲线美已经开始显现ꎮ图3是1920年潘肇唐绘制的芳晖献瑞图大掸瓶ꎬ正面椭圆开光中两位女性ꎬ一位手执鲜花ꎬ穿着紫色镶明黄色边圆摆小衫ꎬ左右开衩ꎬ袖口收紧ꎬ袖长八分ꎬ有明显的腰身ꎬ下配黑色绣花大摆筒裙ꎬ内穿绿色丝袜ꎬ脚着红色天足鞋ꎻ另一位手拿花篮挎于肩上ꎬ上身穿橙黄色镶绿色花边圆摆小衫ꎬ同样左右开衩㊁收腰ꎬ袖口收紧ꎬ袖长八分ꎬ下配枚红色碎花镶绿边九分裤ꎬ内穿明黄色丝袜ꎬ脚着紫色天足鞋ꎮ两个女子正值妙龄ꎬ穿着摩登㊁妆容大方ꎬ谈天欢笑㊁迎风慢步之姿跃然瓶上ꎮ图3㊀芳晖献瑞图大掸瓶Fig.3㊀Figure ̄paintingroseporcelain2.1.3㊀文明新装的时尚定型五四运动后ꎬ激进的知识分子群体呼吁在服装上返璞归真ꎬ追求服装朴素㊁淡雅㊁清纯之风ꎮ至1924年ꎬ这种新式的服饰风格已被广泛的采纳和穿着ꎮ因为此装束被当时社会视为代表着接受新文明㊁新知识的象征ꎬ所以谓之 文明新装 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ꎬ摆长不过臀ꎬ袖短露肘或露腕呈喇叭状ꎬ袖口一般为七寸ꎬ称之为倒大袖 [6]ꎬ搭配筒裙后称为 倒大袖套装 ꎮ随着思想的解放ꎬ与倒大袖相配的长裙逐渐变成礼仪服饰ꎬ年轻女子居家通常下装只穿一条到膝盖的短裤ꎬ并搭配长筒或中筒丝袜ꎮ整体而言ꎬ基本已摆脱清代宽大㊁艳丽㊁装饰繁复的特点ꎮ图4是1925年洪步余绘制的仕女携童图帽筒ꎬ右上侧题: 美人如玉ꎬ乙丑春洪步余书于西轩ꎮ 帽简画面左右对称ꎬ正中绘执扇女子ꎬ上身着墨绿色黑花立领大襟㊁收腰㊁圆摆倒大袖上衣ꎻ下着灰色及膝A字筒裙ꎬ式样呈不对称式ꎬ侧打褶ꎬ并以团花装饰ꎬ具有明显的西式风格ꎬ脚穿黑色天足鞋ꎮ另一女子执绢帕掩口ꎬ身穿紫色立领斜襟马甲ꎬ两侧开衩ꎬ内露胭脂色薄衫ꎬ也是倒大袖ꎬ袖长七分ꎬ下着蓝绿底色黑色条纹宽管过膝中裤ꎬ脚穿黑色天足鞋ꎮ整体而言ꎬ较图3的女性服饰更加简洁利落ꎮ而图5中站着的两位女性上衣袖缘的荷叶边ꎬ以及胸花㊁围巾等装饰则都体现了西式的装饰风格对中国女性的影响ꎮ图4㊀仕女携童图帽筒Fig.4㊀Hatwiththepatternofamaidcarryingthechild这些瓷器上的上衣下裳是当时服饰流行的直观反映ꎬ其从长到短ꎬ从繁到简逐渐发展的过程也可视作本土传统服饰与外来衣装文化渐变融合的产物ꎮ2.2㊀旗袍出现 两截穿衣到一截穿衣的服装变革从20世纪20年代中晚开始ꎬ中国(以城市为主)开始流行以传统袍服为基础的改良服饰的女服 旗袍ꎮ对于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不同说法ꎬ有说是20年代国家基本统一ꎬ传统中华文化开始复兴ꎬ整个社会怀念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ꎻ另一说法是图5㊀侍女携童将军罐Fig.5㊀Hat ̄coveredjarwiththepatternofamaidcarryingthechild20世纪中国女性服装对男性服装的模仿和争取女权主义㊁人本主义在着装上的集中体现[7]ꎮ从形式上看ꎬ男女地位平等ꎬ可自由博爱ꎬ侧面诠释中国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民族㊁民俗文化开始重大变革ꎮ直到1929年4月民国政府制定«民国服制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位国服ꎬ旗袍的装扮被越来越多的女性选用以至于达到流行的趋势ꎮ而此时正是民国粉彩人物瓷器的没落时期ꎬ因此旗袍在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较为少见ꎬ但作为民国服饰风尚的风向标ꎬ这些瓷器仍然展示了当时旗袍的风采ꎮ图5是一人物将军罐ꎬ出自粉彩人物瓷器生产的末期ꎬ罐后书: 生成美色画难成ꎬ秋波辗转动人心ꎮ声同莺舌抽簧韵ꎬ艳似蛾眉月澄清ꎮ天津德庆仁出品ꎮ 罐上正中端坐的女性正是穿着一件紫色缠枝纹旗袍ꎬ并有西式胸花装饰ꎮ袍身平面㊁略收腰身ꎬ立领大襟ꎬ倒大袖ꎬ袖长七分ꎬ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满族旗袍的基本样式ꎮ通过与图6中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传世照片中的旗袍和图7中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20世纪20年代末期旗袍对比可知ꎬ此瓷器中人物穿着的旗袍正是当时流行的样式ꎮ图6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旗袍Fig.6㊀Cheongsaminlate1920s图7㊀传世旗袍Fig.7㊀Cheongsam旗袍与兼收并蓄的多元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ꎮ它吸收了西式裁剪技术和审美标准ꎬ以其简洁的造型㊁舒展的线条㊁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式女装的经典ꎮ可以说ꎬ旗袍的出现打破了民国人物粉彩瓷的女性服装上一味的上衣下裳形态ꎬ而形成的一股女性服饰审美的清流ꎬ更好地体现出了东方女性婉约柔和的曲线美和线条美ꎬ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短暂寿命下未能全面展现民国女子服饰时尚全貌的遗憾ꎮ3㊀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变化与审美解放㊀㊀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ꎬ女性始终处于附属的地位ꎬ中国历代统治者和卫道士通过封建伦理纲常这一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ꎬ不断消磨女性的自身价值取向ꎮ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ꎬ西方列强通过野蛮的战争打开了掠夺中国丰富资源的大门ꎬ与此同时清政府自身为挽救封建统治而做出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也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ꎬ到了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便迅速蔓延开来ꎮ 妇女们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ꎬ服装作为意识的载体ꎬ此时期的女装也随着思想的变化在造型上也有异于传统造型 [8]ꎮ她们穿摩登服饰㊁化时样妆ꎬ相互比美ꎬ展现中华女性魅力ꎬ已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ꎮ民国粉彩人物瓷器 作为一种固化的㊁成熟的文化载体ꎬ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女性从封建社会繁琐的礼法与宗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ꎬ甚至传播了以 海派 为新潮的社会审美时尚ꎬ令我们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启迪 [9]ꎮ瓷器上的时装美女们ꎬ俨然成为都市女性的时髦代表ꎬ她们不仅穿着越来越摩登ꎬ还受用着最新潮流的物品:手执阳伞㊁头戴礼帽㊁脚踩皮鞋ꎮ通过这些瓷器ꎬ可以见证1912 1929年中国年轻女性服饰的变化及生活的状况ꎬ这是女性日益自信㊁生活方式日益多元的体现ꎮ传统妇女在 三从四德 等儒家礼教的规范下ꎬ深居闺阁之内ꎬ社会交往活动是封闭而狭隘的ꎬ但是随着人人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ꎬ妇女地位的明显提升ꎬ女性不仅有了自己的学业㊁事业也逐渐参加宴会㊁茶会㊁舞会等社交活动ꎮ当时刊载于«玲珑»杂志上的一篇社评中称: 在昔妇运未发达时代ꎬ妇女皆深居闺阁之内ꎬ初无交际可言ꎮ及世界文明ꎬ女子解放ꎬ于是国中有识女子亦多有从事社会活动ꎮ 社交活动形式使女性不再禁锢于家庭ꎬ她们放眼大千世界ꎬ亦希望通过着装和造型成为社会的焦点ꎮ随着西方服装文化的进入ꎬ民国服装在种类㊁形制㊁技术等各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0]ꎬ时代赋予了女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权利ꎬ也为多元化的审美产生可能ꎮ这种自由的㊁活泼的服饰思想在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也展示得淋漓尽致ꎮ图8为仕女聚会游春双耳瓶(毛子荣绘)ꎬ瓶后有诗云 姊妹新装时样品ꎬ共邻女子各风流 ꎬ瓶上绘制的九个女子神态各异ꎬ或说笑㊁或赏玩ꎬ有的手执阳伞ꎬ有的佩戴大花朵项链ꎬ而中间一着粉色上衣的女子ꎬ下配格子中国ꎬ内搭淡粉色条纹丝袜ꎬ脚穿黑色高跟皮鞋ꎬ更是当时的时髦样式ꎮ图9亦是女子集会场景(洪步余绘)ꎬ图中六名成年女性和四名小孩ꎬ正中间的少妇正倚靠在藤榻之上弹奏手风琴ꎮ图8㊀仕女聚会游春双耳瓶Fig.8㊀Double ̄earvasewiththepatternofladiesgoingonaspringoutingears图9㊀旗下奏琴仕女图双耳瓶Fig.9㊀Double ̄earvasewiththepatternofaladyplayingthemusicalinstrument随着身体与审美的解放ꎬ民国的女性开始学习和模仿西式的生活方式ꎬ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的传统生活状态逐渐被自由㊁多元的生活方式所取代ꎬ从而也促使她们服饰风格的改变ꎮ而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女性服饰的变化正是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与审美解放的折射ꎮ4㊀结㊀语从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变化主要表现在服装形制上由平面到立体的变化ꎻ服装的装饰上由繁复到简约㊁由中式到西式的变化ꎻ服装穿着风气上由中式到中西结合的转变ꎮ这些瓷器上的服饰造型可谓是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直观反映ꎬ同时也是女性追求个性解放ꎬ打破原有生活方式及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达ꎮ这不仅是中国瓷器艺术装饰内容的一次重大的突破ꎬ同时也为民国女性服饰研究提供了又一大佐证ꎮ参考文献:[1]刘勇.民国时尚注:彩瓷珍赏[M].中国书店ꎬ2011:1.LIUYong.RepublicofChinaFashionNote:ColorPorcelainAppreciation[M].ChinaBookstoreꎬ2011:1.[2]李安源.美色清华: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绘研究(19121929)[J].美术学报ꎬ2015(2):10 ̄17.LIAnyuan.Beautyoftsinghua:introductiontofashioncharacteroftheroseporcelainpaintingoftheRepublicofChina(1912 ̄1929)[J].ArtJournalꎬ2015(2):10 ̄17.[3]王丽.民国时装人物瓷画出现的背景分析[J].景德镇陶瓷ꎬ2006ꎬ16(4):16 ̄17.WANGLi.FashionfigureporcelainpaintinginthebackgroundanalysisoftherepublicofChina[J].Jingdezhen sCeramicsꎬ2006ꎬ16(4):16 ̄17.[4]张朋川ꎬ张晶.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画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ꎬ2002.ZHANGPengchuanꎬZHANGJing.PorcelainPaintedSkirt:theEarlyRepublicofChinaFashionFigurines[M].Beijing:CulturalRelicsPressꎬ2002.[5]张宝权.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J].新东方ꎬ1943(5):55 ̄90.ZHANGBaoquan.TheevolutionofChinesewomen scostumes[J].TheNewOrientꎬ1943(5):55 ̄90.[6]黄强.中国服饰画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ꎬ2007:179.HUANGQiang.ChineseClothingPaintingHistory[M].Tianjin:BaihuaLiteratureandArtꎬ2007:179.[7]崔荣荣ꎬ牛犁.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ꎬ2016:85.CUIRongrongꎬNIULi.SincetheMingDynastyHanFolkDressChangesandSocialChanges[M].Wuhan:WuhanPolytechnicsUniversityPressꎬ2016:85.[8]宋雪ꎬ崔荣荣.近代女性倒大袖上衣的衣身造型研究[J].丝绸ꎬ2017ꎬ54(1):70 ̄74.SONGXueꎬCUIRongrong.Reseachonthebodyshapeofthemodernwomen scoatwithinvertedbigsleeves[J].JournalofSilkꎬ2017ꎬ54(1):70 ̄74.[9]范滢.从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画解析海派摩登女性服饰审美风尚[J].装饰ꎬ2014(8):141 ̄142.FANYing.AnalyzingShanghai ̄stylemodernladies fashiontastefromtheroseporcelaininfiguresoftherepublicanperiod[J].ZHUANGSHIꎬ2014(8):141 ̄142.[10]张竞琼ꎬ许晓敏.民国服装史料与研究方向[J].服装学报ꎬ2016ꎬ1(1):94 ̄100.ZHANGJingqiongꎬXUXiaomin.HistoricalmaterialsandresearchdirectionsforclothingstudyoftheRepublicofChina[J].JournalofClothingResearchꎬ2016ꎬ1(1):94 ̄100.。
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
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上的女性服饰时尚作者:牛犁崔荣荣来源:《丝绸》2018年第03期摘要:民国早期人物粉彩瓷风靡一时,记录1912—1929年摩登女性的服饰时尚变迁,是民国时尚研究的重要载体。
为了梳理出民国粉彩人物瓷器上的女性服饰时尚的变迁轨迹,文章通过对传世民国人物粉彩瓷实物的分析,从服装造型与装饰的角度研究发现这些服饰的主要特征为:上衣下裳是主要服装形式,并辅以西式的装饰元素;服装款式逐渐由紧窄向宽肥、由直线向曲线过渡;由于时代特征关系旗袍的流行初现端倪,但并未成为主流;整体风格以中式为主、西式为辅、中西结合的特征较为明显。
这一方面来自于瓷器作者对时代生活的密切观察,同时也反映出民国初年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审美天性的解放。
关键词:粉彩瓷;瓷绘;民国;女性服饰;审美变迁中图分类号: TS941.12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8)03-0085-06引用页码: 031303Abstract: The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 became fashionable for a tim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 record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clothes and fashion during 1912-1929.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tudy on fash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order to sort out the transformation track of womens clothing fashion on the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l objects of figure-painting rose porcelai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found ou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lot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lothing modeling and decoration, i.e. the coat and dress was the main form, supplemented by western style decorative elements; clothing style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ight to loose and from straight line to curve;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cheongsam modeling was a flash in the pan; the integral style was given priority to Chinese style, supplemented by western sty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s was obvious. These conclusions are from the authors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life at that time, but also reflect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and the liberation of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fema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s: rose porcelain; porcelain painting; Republic of China; womens clothing;aesthetic transformation粉彩始创于康熙晚期,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做工精美,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的青睐,是清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可用作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及五供和法器等,常见纹饰有山水、人物、瓜果、福寿、花鸟、走兽等。
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的美学表现研究
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的美学表现研究作者:胡思琪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4期摘要:民国时期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成就,在粉彩瓷绘艺术史上,它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继承,也是对艺术的创新。
因此深入研究与分析不仅有利于厘清中国粉彩瓷绘艺术发展的线索脉络,也可以使得我们窥探到民国粉彩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全貌。
关键词:近代;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清末时已经呈衰退迹象的粉彩瓷,在民国初期悄然复兴。
这时候的粉彩瓷在浅绛彩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合近代绘画风格,形成所谓的“民国新粉彩”。
目前对于新粉彩艺术的研究很多,大多集中于当时的代表人物“珠山八友”,把他们称为现代陶瓷绘画形式的开端。
但是,其实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在此时,也已经悄然诞生,却鲜少有人关注。
实际上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在彩绘技法上并不输于珠山八友,而且题材更是民国早期女性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民国时期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邃的内涵,因此,深入研究与分析不仅有利于厘清中国粉彩瓷绘艺术发展的线索脉络,也可以使得我们窥探到民国粉彩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全貌。
一、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的缘起在近代初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当时社会的审美文化思潮,特别是瓷绘始终贯彻的中国画界的审美文化思潮的影响,开始兴起新粉彩瓷绘的风潮。
而又由于近代中国,这个非正常状况的时代的背景下,出现了性别角色的颠倒,社会文化地位的颠倒。
这样的非日常性的视觉空间存在是政权和政权交换的时间夹缝所引起的具有逆转的视觉。
因为各个政权要求的纪律和主导的权利性格不一样,平时被认为是禁忌的行为们,在这个时期也有了被容许的制度性空间。
又由于这个时期,西方画报、报纸大批进入中国,快速、即时的表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图像,逐渐出现在《申报》《点石斋画报》《北洋画报》等中。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诞生了这批能够即时性的反映近代初期真实女性生活的近代初期粉彩时装人物画瓷器。
在近代之前,传统的中国画很少有表现家庭生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形象的,更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在近代初期这一段时间才集中出现在陶瓷绘画中,这种画着现实生活中的时装人物的陶瓷可以说是近代初期新潮的产物,因此也最能体现近代陶瓷绘画题材的特色。
民国“摩登女”瓷画形象研究
占老 的封 闭的中华帝阁在西方坚船利炮 的轰击下被迫开放 自己身份地位的高贵,但对于广大的劳动妇女群体来说高髻不便 国门,五 口通向 。随之而来的除了洋枪洋炮更有西方 的文化观 于行动、劳作,民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清朝 的一些陈规
念 。随 着 时 『的 流 逝 , 困 人 受 西 方 文化 的影 响逐 渐 加 深 。人 们 陋习。民国服饰 以简便为主,当服饰简便时,繁杂的发型便与之 H j
第3 3期 总 5 1期 4
。
I
.
。
Vl5 i N o 4 O
民 国 “ 登 女 ” 鹭 画 形 象 研 究 摩
李 方 贤
(,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 7
中 图 分类 号 : 0 J 文献标识码 : A
河南
新乡
430 ) 5 0 7
文 章编 号 : 0 8 9 5 2 1) 9 0 8— 2 1 0— 2X(0 1 0 —0 0 0
中 的各 种 饰 物 及 背 景 都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国特 色 。
把 传统题材 中的 占装仕 女变 为穿着 时装 的民国新女性 ,且画面 到 “ 昭名 分 ,辨 等 威 ”的 功用 。 民围 “ 摩登女 ” 瓷画是特 定的历 史背景和人文背景的产物 。 会的这种 互动 关系证 明,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生活方式,改变 了 其存在 具有 一定 的历史价值, 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 究。民国“ 摩 人们的穿着观念 ,服装开始 向轻便化 、功能化的趋 势发展。服 登女 ”瓷画作为 一 个新的装饰画面,反映出了民国时期 的新事 饰受到社会变化 中各要素的影响, 极为敏感 的作出积 极的反映 ,
西 方 服饰 的人 量流 入 综 合作 用 八 同刺 激 了 民 国时 尚女 装 的 出现 。
瓷绘百美——民国“时装人物瓷绘”概念界定及粉本来源考
046 瓷绘百美——民国“时装人物瓷绘”概念界定及粉本来源考瓷绘百美——民国“时装人物瓷绘”概念界定及粉本来源考①刘秋兰(常州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李安源(南京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摘 要]从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瓷绘中,不难看到晚清仕女画的影响,但随着民初新兴百美图的流行,瓷绘中的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她们不再是传统瓷绘摹古思维下概念化的美人,而是对民初女性时尚生活的理想化描绘。
本文认为应该对“时装人物瓷绘”的概念进行重新厘定,将之归于“百美图”一类,视之为“瓷绘百美图”。
此外,晚清至民初的百美图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从名妓花谱到表现沪上时尚生活的女性群像、再到表现民初新女性独立自信之美的新兴百美图。
民初的瓷绘家在面临这一系列新旧庚续的百美图图像资源时,以何种标准进行遴选、是否受到瓷绘传统的影响、瓷绘中的女性空间有何特定性,这些问题都是本文亟待回答的。
[关键词]时装人物瓷绘;百美图;粉本;母题[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3-0046-05收稿日期:2020-03-23作者简介:刘秋兰(1981-),女,江苏张家港人,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
①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绘研究》(17AF004)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新兴百美图与近代新女性形象建构研究》(20YJC760060)阶段性成果;常州工学院 2016 年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清末民初新兴百美图画家群体研究》(YN1645)阶段性成果。
在瓷器上描绘女性人物的历史并不短暂,然而和仕女画的历史一样,瓷绘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神话、历史或戏曲人物,很少有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直到民国初年,时装人物粉彩瓷器的出现,才开启了瓷绘艺术描绘现实生活中女性人物的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器的重新发现、收藏和研究,学界基本上确立了这类瓷器开始流行和逐渐式微的时间段是在1912至1929年之间。
民国时装人物瓷绘母题及粉本考
作者: 李安源[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83-8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吴友如;女性人物;时尚生活;印刷媒体;晚清民初;花影;民国;图像比对
摘要: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器,是民国瓷器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其特色就在于以时装女性人物为中心。
这类瓷器生产于1912至1929年之间的景德镇,瓷绘中的女性形象却分明是上海滩摩登女性的写照。
值得追问的是,景德镇的瓷绘画家如何及时获得当时都市中摩登女性时尚生活的资讯,从而创造出如此生动写实的画面呢?本文通过对大量时装人物瓷绘的考察,认为其中很多图像与当时上海印刷媒体中流行的时装美人画颇有渊源,并经过进一步的图像比对,发现瓷绘中有许多粉本源于晚清民初流行的百美图画册,其中最早的粉本来自1887年花影楼主人所辑的《淞滨花影》,借鉴最多的粉本是清末吴友如所绘《海上百艳图》,而一些表现民初共和新气象的新母题所采粉本则多半来自以沈泊尘、丁悚为代表的画家所出版的新兴百美图。
时代的缩影 历史的见证——民国“摩登女、小脚人”时代风貌与绘画艺术鉴赏
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见证——民国“摩登女、小脚人”时代风
貌与绘画艺术鉴赏
肖兴义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腐朽大清王朝统治,没落的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随着宣统帝的退位被势不可挡的改革新潮流所替代,社会新世俗、新价值观和新的价值取向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社会民众接受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生活观念和价值观,推崇西洋人“摩登”扮相,并以此为时尚。
景德镇绘瓷人根据辛亥革命以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外来生活的进入,并融入东、西画技,绘制出一批反映当时社会风貌、贴近生活的各种民间日用新粉彩瓷,其画片的特点主要描绘新潮民国人,他们的衣饰装扮是高领、束腰、小脚,后人称这种扮相为“摩登人”或“民国小脚人”。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肖兴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推荐老电影:《摩登时代》看到自己的人生缩影 [J], 邓元鋇
2.民国“摩登女”瓷画形象研究 [J], 李方贤
3.女性时代风貌与“剩女”择偶模式——基于传统择偶模式的社会学分析 [J], 左雪松;夏道玉
4.巧抓文化人格把握文人时代风貌——以初盛唐文人的『才子』型文化人格探析为例 [J], 王丽霞
5.从小脚女人到华夏新女性:民国时期中国两江女篮的出访及其意义 [J], 周亚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的美学表现研究
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的美学表现研究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是中国传统绘画技艺与时尚文化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表现。
本文将从色彩运用、题材选择和绘画手法三方面进行研究。
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在色彩运用上追求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效果。
传统的粉彩瓷绘多以柔和的色调为主,而新粉彩则更加注重鲜明的色彩对比。
艺术家们运用鲜艳的红、绿、蓝等颜色,与白色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服饰和人物的形态。
色彩运用还表现出对时尚潮流的追求,一些瓷绘作品中的服饰和饰品,采用了时尚的色彩搭配,让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
题材选择上,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注重展现时尚和美丽。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是身着时装的女性,她们身姿婀娜、美丽动人,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优雅。
艺术家们描绘的时装注重细节和流线型,展示了时尚设计的风格和特点。
一些作品中还融入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如对典故和传统服饰的引用,使作品更具中国的风格和特色。
绘画手法上,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运用了传统和现代的技法。
艺术家们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渲染和点染技法,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们还融入了以画笔和颜料为主的绘画方式,创造出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纹理。
还有一些瓷绘作品采用了现代的绘画媒介,如素描和水彩等,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
近代中国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通过色彩运用、题材选择和绘画手法等方面的研究,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表现。
它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瓷绘的技艺和风格,又融入了时尚文化和现代绘画的元素,使作品更具现代性和艺术性。
这种新粉彩时装人物瓷绘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尚元素,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3 一、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画中的霓裳旧影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2013SJB760012); 江苏理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项 目(TDJX10007)。
民国初年(1915-1928),景德镇彩 绘瓷器上前所未有地集中出现了一批以 新女性形象为装饰题材的时装人物粉彩 瓷画,尤以勾画摩登女性的时尚生活为
代妇女自觉融入解放运动的洪流,大胆追 阈下的民国女学生”,《石家庄
求曲线美、张扬个性美的审美风尚。
学院学报》,2009.3,第 34 页。
[8] 同 [6]。
范 滢 江苏理工学院
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画在传统的瓷
器 人 物 画 的 基 础 上, 运 用 了 新 粉 彩 技
艺,而且还吸收了西洋水彩画技法,人
物面部的勾线与服饰晕染能细微地表现
明 暗 层 次, 色 彩 艳 丽 而 透 明, 神 态 逼
真,透出现代绘画气息。画家为迎合民
国早期城市新文化青年的审美意趣,革
故图新,用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不同的
的重要步骤。从民国初年开始,背书包的 4.“推童车”帽筒,丁巳年,
1917
女学生和读书看报的知识女性形象开始出
5.“旗下奏琴仕女”瓶,己未
现在时装人物瓷画上。受过教育的女教师、 年,1919
女医生、女记者、女明星等由于职业关系, 6.“踏春”深腹盖罐,民国, 需要经常在公共场合露面。她们不仅要维 金陵庆
民国初年的时装人物画瓷器作为 “时髦”的新事物,伴随着新颖的海派 时装热而“热”起来。这些瓷画家的艺 术目光瞄准了时代进步的最前沿。那个 时期画家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作为时代 印记和审美品味留在了色彩斑斓的时装 人物画瓷器上,不仅开启了瓷器新风, 也鼓舞着新式女性通过社会的高尚娱乐 来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主,着意表现国门初开之时波澜壮阔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孕育的市民阶层的
审美趣味。此批瓷器虽在陶瓷史上只是
昙花一现,但它作为一种固化的、成熟
的文化载体,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女
性从封建社会烦琐的礼法与宗规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的仪态风貌,甚至传播了以
“海派”为新潮的社会审美时尚,令我们
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的启
注释: [1] 张朋川,张晶:《瓷绘霓裳: 民 国 早 期 时 装 人 物 画 瓷 器 》, 文 物 出 版 社, 北 京,2002, 第 24 页。 [2] 张朋川 :“民国时装人物画 瓷 器 ”,《 收 藏 家 》,2002.4,
结语
第 18 页。 [3] 卞向阳 :“论晚清上海服饰
民国初年时装画瓷器记载的这段霓 时尚”,《东华大学学报(自然
3
4
5
6
代的宠儿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先锋,是妇 女解放运动的有生力量,她们对服装的 独特审美意识,彰显了近代女性追求个 性解放的审美愿望 [8](图 6)。
“兴女学”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
1.“梳妆剪发”深腹盖罐,己 未年,1919
2.“初春仕女游园赏兔”瓶, 丙辰年,1916
3.“ 拈 花 携 童 ” 瓶, 壬 戌 年, 1922
142
总第256期 2014 08 院校风采 Colleges
三、人性的觉醒和曲线审美意识的强化 民国以前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身
着宽大旗袍,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 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当时女子的 服饰与“三从四德”相关,女性在着装 方面的审美标准屈从于男性的审美标准, 几乎完全丧失审美主体地位而处于审美 客体地位。当时追逐时尚和个性被认为 放荡,正如张爱玲《更衣记》里所说 : “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何况 奇装异服,那更是伤风败俗了。”[5] 随着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新 文化运动与女性思想观念的嬗变,等级 贵贱、性别尊卑等陈规俗见,开始消解, 女性长期被包裹泯灭了的人性觉醒了。 她们逐步由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过渡, 独立审美意识也逐渐从沉潜到觉醒。中 国女性服饰也从标榜礼仪、禁锢个体生 灵的封建包裹而演变成为张扬个性、倡 导平等的载体,服装从等级着装向自由 着装演变。首先,由于受日本女装的影响, 妇女装束改变了过去胸、肩、腰、臀部 完全呈平直状态的传统僵直造型,比较 注意“曲线”了。景德镇松林阁瓷绘名 师洪步余绘制的“初夏仕女游园赏兔” 长颈瓶中的古典新女性,头梳日式挽云 髻,手握绢帕和折扇,身穿右衽暗花紫 粉色遮颊“马鞍领”修长衫袄,两侧有 开衩,蓝色绣花马面裙下微露金莲,这 便是早期的“文明新装”。(图 2)随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女性形 象相应地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在“拈 花携童”长颈瓷瓶中呈现的妇女完全摆 脱了烦琐夸张的矫饰,衫袄“蜂腰”长 不过臀,喇叭形“倒大袖”及肘,下身 为黑色无褶长裙。这时期的“文明新装” 曲线优美流畅,造型更为简洁,服饰渐 趋合理化、人性化。(图 3“)推童车图帽筒” 描绘的是身穿窄腿格纹绿长裤、手推童 车胸襟别花的时尚女子。(图 4)这种装 扮在功能上便于运动,同时也使外形显 得干练。西方人文精神对人的价值的认 识是“既尊重人的肉体,也尊重人的思 想”。现代都市人文精神的兴起使摩登女 郎开始以“露”来凸显女性人体之美。 如“旗下奏琴仕女”瓶中,女性衫袄的 立领已经明显变矮,中裤露出脚踝,脚
裳时光,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那么短 科学版)》,2001.10,第 26 页。
暂,但却是处在传统与现代碰撞剧烈、思 [4] 张屏瑾 :“摩登女郎—上海
想变化深刻、各种思潮迭起的历史时期。 姑娘—上海宝贝”,《艺术广
艺术家通过粉彩时装画人物瓷器这个载体 角》2009.2,第 72 页。
重构了旧时上海的摩登生活,这不仅是历 史服饰的记载,更是对当时服饰时尚理念 的传播和推动。这些瓷器以它艳丽的色彩
二、摩登女郎演绎高度风格化的昔日海 派时尚
19 世纪末到民初,上海达到了自开 埠以来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高峰,得 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繁荣的商业环境和
现代市民社会的浮华风景,吸引了各方 乡土及都市移民。上海作为一个日趋物 化的商业性都市构建的“只重衣衫不重 人”的世故习俗,使原本在中国历朝中 最为严格的清代服饰等级制度在这里最 先松绑。[3] 民国初期得西风东渐之先的 “海派”服饰逐步以一种海纳百川的积 极姿态,融合西式服饰流行元素,形成 了一种以崇洋趋新、标新立异、中西交 融、满汉交融为特点的高度风格化的海 派风尚。正是从那时起,追逐“时髦” 的海派服饰成为中国公认的时尚,新潮 装扮的“摩登女郎”也成为 20 世纪对 上海女性形象最著名的“命名”。“摩登 女郎”的含义伴随着消费主义话语和城 市现代性的开展逐渐固定化 [4]。无可比 拟的主客观条件,使上海女性在经受了 欧风美雨的熏陶和“五四”思想解放运 动的洗礼之后,以足够的勇气和较强的 叛逆精神,率先在全国剪去了长发,开 创了衣短裙长、袖宽领高等新潮服饰和 改良旗袍,掀起了国内一波又一波的时 尚浪潮。
迪。目前对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收藏步余、夏鼎臣、余钊、潘肇唐、毛
子荣等景德镇瓷画家的众多作品,呈现
了那个时期多姿多彩的时装人物初生乍
起时的众生相,犹如集中保存了一种特
殊形态的历史文化 [1],为后人研究民国
初年女性服饰的整体风韵和审美风尚提
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形象资料。
四、新思潮启蒙与个性美审美意识的唤起 民国初期,新思潮的启蒙,使女性
崇尚自由和个性的审美意识开始萌发。 近代部分知识女性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先行者,她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开始脱离传统闺阁女子的人生路线和思 维模式,去找寻自我的真正价值。这一 时期的女性在服饰装扮上的我行我素、 自我实践的勇气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6]
[5] 张爱玲:《更衣记》,张晓春、 龚建新 :《闲情逸致》,上海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5。 [6] 杜 乐 秀 :“ 民 初 女 装 审 美
和美妙的质感,在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趋 势 分 析 ”,《 理 论 观 察 》,
和享受的同时,也呈现了在社会政治的变 2009.1,第 139 页。
革、经济的推动、西风东渐的引导下,近 [7] 王秀田 :“《妇女杂志》视
院校风采 Colleges 总第256期 2014 08
141
从民国时装人物粉彩瓷画解析 海派摩登女性服饰审美风尚
Analyzing Shanghai-style Modern Ladies’ Fashion Taste from the Rose Porcelain Painting in Figures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护自己的形象,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知名
度。因此,她们的服饰装扮有自己的审美
标准并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趣味,自然成为
广大普通女性效仿的对象。
其实民国初年妇女服饰的革新者,
并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名门望族的贵 妇名媛,而是流落红尘的青楼女子。她 们在服装上的新奇艳丽,往往是其他阶 层妇女效仿的最好模型,并且在一定程 度上成了民国初年最早引领上海滩新潮 时装的大众模特。民国时装人物画瓷器 中此类题材也有体现。
范 滢 Fan Ying
内容摘要:民国初期的二三十年,景德镇彩绘瓷器上前所未有地集中出现了一批以 新女性形象为装饰题材的时装人物粉彩瓷画。画面忠实地描绘了当时海派摩登女性 颇具时代气息的服饰装扮,清晰地记录了新旧交替时期民国时装人物与时装变迁的 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在社会政治的变革、经济的推动、西风东渐的引导下,近代 妇女自觉融入解放运动的洪流,大胆追求曲线美、张扬个性美的服饰审美风尚。 关键词:景德镇、时装、粉彩瓷画、海派、摩登女性
角度,共同塑造民国初期走出深闺、走
向社会、自由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生动 地记载了时称“文明新装”的时髦服饰 装扮与民国近二十年女性时尚生活方式 的变迁,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西方近代文 明的向往,体现了“崇洋”“崇新”的 审美追求和社会审美风尚。纵观时装人 物瓷画,题材广泛,着重刻画了庭院洋 房的理想生活方式以及花园聚会、读书 学习、运动娱乐、结伴出游等社会活动 场 景, 画 家 用 简 练 的 笔 触 形 象 地 勾 勒 出对镜剪短发、争相赶潮流的闺秀(图 1),崇尚清新朴素的女学生,演奏手风 琴、手持望远镜的知性女子,以及兴穿 洋装和改良旗袍等形形色色的海派摩登 女郎。她们的新潮装扮迥然别于旧式妇 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显现在 头戴蝴蝶结,胸佩鲜花,臂挎坤包,腕 戴手表,手执洋伞,脚穿玻璃丝袜和高 跟皮鞋。画面中女性的活动空间也已经 不再囿于家庭,而是身着各种最时髦的 服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甚至在杯觥交 错、舞步轻移中尽显妩媚。这批时装人 物画瓷器对新潮女性的描绘,完全是一 个崭新的开始,它不仅折射出时代的风 云变幻,也预示了时尚潮流中社会观念 的转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