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省情介绍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内陆边境近海省份。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公里,占全国的1.95%;人口2729万人,占全国的2.07%;2007年GDP达到5226亿元,占全国的1.91%。辖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情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优势”。
“一个中心”——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地理中心位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
“两个基地”——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汽车、石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是支柱产业。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世界500强企业,现已形成重、中、轻、轿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2007年汽车产量达到146万辆。北车集团长春客车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
“三个优势”——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全省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11.5人、在校大学生235人,居全国第6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拥有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吉林大学(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等一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吉林省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2.5%,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吉林省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96种,其中油页、硅藻土、硅灰石、矿泉水等储量居全国前列。吉林是“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的故乡,人参产量占全国的85%、世界的70%。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省紧紧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和结构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投资拉动、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工业提速增效、民营经济腾飞和服务业跨越发展等,全面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重大步伐。2006年和2007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5%、16.1%,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第2位。去年地方级财政收入比2003年增长1.1倍。吉林已经成为全国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活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农业基础更加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去年在严重旱灾情况下粮食生产仍然获得较好收成,总产量达到490.8亿斤。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战略产业优先发展,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48%。去年全省出栏生猪2200万头,其中活体和加工外销量达1200万头,为全国平抑市场猪肉价格做出贡献。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1%,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吉林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为我们发展粮食生产及相关产业带来机遇,将推动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大的台阶。重点实施“十大工程”、29个项目,建设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全程农机化和农业科技4个示范区。现在有些重点工程已经启动。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土地平整3万亩。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项目建设400万亩。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效益大幅度提升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开展提速增效和“工业项目年”活动,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3年的806.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3.9亿元,增长速度由全国后位进入前列。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净利润413亿元,比2003年增长1.6倍。狠抓重点大户、市场准入、技术改造和责任落实,坚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去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实现“双下降”。
全力实施投资拉动 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针对我省投资欠账大、投入水平低的问题,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力实施投资拉动,切实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3亿元,比2003年增长3倍。投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前两年第1位,去年第3位)。人均投资达到14480元,进入全国前十位。近三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大项目1318个。吉化70万吨乙烯改扩建、一气大众全新奥迪A6L轿车等项目建成投产,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吉林至延吉、通化至沈阳等高速公路于今年9月底建成。长双烟铁路竣工通车。长白山机场在北京奥运会前已建成通航。
国企改革取得突破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吉林省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

。我们紧紧抓住机遇,从2005年开始,集中实施国企改革攻坚,用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同时带动了粮食、流通、建筑等行业企业改革。改制后国有股本比重由80%下降到36%,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比重和布局更趋合理,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增强。坚持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振兴吉林的重要途径,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利用外资、引进内资成倍增长。各级各类开发区加快发展。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新成绩。正在推进建立长春—吉林—图们江地区(长吉图)开放合作区,一批省际、国际工业园或产业合作园启动建设。去年我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
科技教育实力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超级稻、大豆杂交种、混合动力汽车、激光彩色电视等一批科技成果。建成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达到304个,科技人员8.2万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44所,在校学生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成功举办第六届亚冬会。公共卫生体系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全部建成。开工建设长春综合科技文化中心综合馆。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揭牌,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被誉为“吉林电视剧现象”。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人民生活较大改善
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连续两年向省人民承诺办好“八件民生实事”,取得明显效果。深入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去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完成政府出资三年开发10万个公益性岗位任务。“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就业。通过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全省有130万下岗职工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所有县(市)和城区所辖乡镇居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5%。2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改造城市棚户区2670万平方米,136万城市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启动实施了煤矿和林业棚户区、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解决了15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
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务公开不断推进,省市县普遍建立政务大厅。省直39个部门实施了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进学校、医

院等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实行简政放权,改进检审方式,降低收费标准。在2005年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876项基础上,今年继续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305项,取消年审年检项目42项,分别占总数的51%和67%。实施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200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国际经济形式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不少突发性困难的环境下,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和同期最好水平。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2位。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46.6%,增速居全国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2%,居全国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1%,居全国第4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2%。
目前,吉林正处在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未来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翻,达到1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前移,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重民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