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3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举办现场会,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
这是中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试采,创造了连续产气时长和产气总量两项世界纪录。
这次试采,整合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内的两家海洋地质调查单位,并联合系统内勘探技术所、油气调查中心、水环中心,探矿工程所和测试中心等直属单位优势专业力量,构建起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核心层,以中石油、北京大学为紧密层,以其他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服务商为协作层的体系,创新制定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试采工程实施方案,优化形成了四种防砂方案和两种人工举升方式,选定全球最先进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连续奋战18个月,终于实现我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摘编自于德福、陈惠玲《南海深处的冰与火》)材料二: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目前公认最佳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主要存在于冻土地区和海洋环境。
就其储量而言,约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28倍,其有机碳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碳含量的2倍,仅海底探查到的分布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 年。
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难度巨大:一是其赋存于尚未石化的海底砂层中,赋存空间犹如用砂构筑的蜂巢,开采时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后,“蜂巢壁”极可能坍塌并被带走,进而堵塞采气管道;二是只要温度、压力条件一变,天然气水合物即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瞬间变成环境杀手。
2021年威海市城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威海市城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
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意义。
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
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于当代读者无疑是--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
重读鲁迅文本,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诚与爱”。
这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
因为如果缺少了“诚”与“爱”,市场经济就必须导致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三点:一、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这其实就指明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受工作的重负。
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
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
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
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
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
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
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
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
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
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
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
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
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
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
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
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6题;共15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颈项(jǐng)掠过(lüè)抉择(jué)美轮美奂(huàn)B . 战栗(lì)粗糙(zào)菽粟(shū)生死攸关(yōu)C . 回溯(shòu)裸露(luǒ)黯然(àn)相濡以沫(rú)D . 微蹙(cù)揿住(qìn)打搅(jué)万劫不复(jié)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大雨还没完全停下来,我们几个人就迫不及待地背上背包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B . 自去年末至今年初,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令众多消费者叹为观止。
C . 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的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D . 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3. (2分) (2019高一下·中山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助不能只顾解决眼前之困,更需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 . 越南人学习中文的势头近年来蓬勃发展,双方虽然因南海紧张局势而关系恶化,但是越南的“中文热”没有降温。
C .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D .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面临困境,已有单车公司退出了市场,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着人员离职、资金短缺、生存困难等诸多问题。
4. (2分)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连接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①(忽然起立)你是谁?②哦,侍萍?(低声)是你?③你——你贵姓?④谁指使你来的?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A . ③①②⑤④B . ①③⑤②④C . ③②⑤④①D . ⑤④①②③5. (5分) (2017高一下·成都月考) 小说的第五十五章“暴风”,重在刻画发生于亚茅斯海滨的船难。
语文丨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2023.0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现当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关系的密切程度明显要高于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关系。
在这一事实前提下解决现当代文论“失语”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现当代文论的产生背景,客观审视其与西方文论的关系。
尽管多数学者都认同中国现当代文论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整理国故的内在驱动,一方面来自西方文学经验的异域激荡。
但平心而论,在近现代文学变革之际,西方文论对中国文论的影响是压倒性的。
而其后的半个世纪里,苏联的文学理论又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的诸种文学理论纷至沓来。
一时间,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俨然成为这些理论的试验场。
实际上,每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适用的范围以及存在的局限,不可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包打一切。
因此,这期间的新潮迭起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建设而言,却是丧失了一段自主发展和民族化转型的宝贵时间。
学界常言的中国文论“失语症”,原意是指中国现当代文论至今没有一套自主自足的理论体系,并非指称古代文论在当下的失语状态。
毕竟,古代文论的批评对象终究是古典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白话文作品,其中“虚实”等具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或命题自然会存活在当下的文论话语之中,而那些伴随时代变迁已经走入历史的理论和概念也没有激活的必要。
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含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吟哦.(é)胡诌.(zōu)鸡毛掸.(dǎn)不屑.一顾(xiè)B.矗.立(chù)着.落(zhuó)扎.辫子(zā)苍劲.有力(jìng)C.肋.骨(lèi)炽.热(chì)柏.油路(bǎi)便.宜行事(pián)D.纤.弱(qiān)媲.美(pì)酵.母菌(jiào)翩跹.起舞(x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甬道炫目佼佼者变幻无穷B.寂寥雀跃暴发力纹丝不动C.杀青纽带贴标签为人不耻D.栽脏慧眼程式化情投意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开赖账者的信息,将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晒一晒”,让赖账者好像如芒在背....,颜面尽失。
B.当我们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向前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多久没有细读一篇美文,细品一杯香茗,细赏一曲那娓娓动听....的音乐了?C.人生短暂,转眼白头。
总有人在回忆过往的时候,追悔岁月蹉跎..。
其实,与其在老去时感慨一生碌碌,莫若在年少时惜时有为!D.如果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那就继续寻找突破口,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2023年山东专卷博雅闻道语文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3年山东专卷博雅闻道语文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唐时期,书画家给作品强势注入自己的“意”“态”。
标志着书画从此走上以媚妍为特征的漫漫长途。
作为“意”“态”反叛之前奏,书画家开始追寻媚妍以外审美元素匡救其弊。
缘此,“南北之画“应运而生,进而在后代产生了“南北之论”。
明朝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提出“画分南北二宗”,强调“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他虽没有在地域上给绘画强加分类,但从禅宗教义上认为南派重“顿悟”常“寄乐于画”,北派重“渐悟”而绘画“精工之极”。
在书法上,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以正史、《金石略》以及南北朝《水经注》《公颜氏家训》为据,在地域上将书法鲜明地分为南北两派。
认为南派属江左风流。
疏放妍妙,北派尊中原古法,拘谨拙陋;南派适宜于启牍,北派适用于碑榜。
“南北之论”出发点都是为了避免媚妍,双方归结点却迥然有别。
董其昌推崇南派绘画,认为南派充盈自我隐逸、淡然林泉生命意识,不为物役、不为世俗、无不融洽才是画派“正宗嫡传”。
而阮元则一味尊崇北派书法,呼请“振拔流俗,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
可见,董其昌和阮元为艺术新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线路图。
当然,这种线路图的提出与时代际会与个人境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时代际会来看,媚妍被书画家嗤之以鼻。
董其昌所处时代盛行以商养画,模仿之风泛滥,绘画品质充斥流俗之风,虽然也有不少画家如石涛、八大山人等创作了不少闪耀历史光泽的优秀作品。
为此,董其昌提出“集其大成,自出机籽”,执意追求“淡远”求其耳目一新。
他认为,造成媚妍的根本原因是缺少笔墨风趣,与山川自然太过真实,愈真而愈加媚妍;只有用笔“空灵”才能走出媚妍的陷阱,才能使绘画具有生机无穷和气贯势满之可能。
2025届山东省威海市示范名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5届山东省威海市示范名校语文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
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④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班级:姓名:考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城市书写中,北京的形象具有相对统一的美感。
这种美感往往指北京虽然在空间上属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在时间上却往往朝向传统,在文化经验上则生长出乡土记忆。
在中国文学的情感经验中,“北京”往往作为“古都”呈现出沉静、优雅的古典美学特征。
在欧洲现代文学中,“城市”替代“远方”“孤岛”成为流浪探险故事的目的地,是浪漫古典的乡村生活的对立物。
中国现代文学师法欧洲,共享着现代性叙事中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创造了一系列喧嚣、繁华的城市形象,与沉静质朴、停滞传统的乡村相互映照,共同建构了20世纪中国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空间经验。
而在这样的普遍叙事中,北京作为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却成为传统中国的文化标签,这确实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与文学的特别之处。
不管北京经历了多少新的变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古都”几乎是北京统一的美学标签。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作家们面对列强纷至、战乱频仍的现实,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与客居异国的寂寞中,他们频频回首,创造了一个可以抚慰灵魂、寄托乡思的“古都”北京。
深邃天幕下悠远的鸽哨、街头缓慢细碎的驼铃、红墙古刹的千年记忆与细碎温厚的老北京市民的人间烟火……浙江才子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诗意盎然、岁月静好的故都,让北京而不是江南来承载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向往。
老舍在40年代写作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在20世纪最不堪、最狼狈的一段历史。
威海市20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民俗包罗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
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
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
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
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
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她蝴、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
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
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
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
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
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
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
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
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
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
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
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
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
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
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
”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
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
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
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
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三)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微善,真性情。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威海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威海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2题;共89分)1. (2分)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渲泄不惮拷问斜门歪道B . 敷衍慰籍无遐不遗余力C . 绰号耽搁厮杀专心致志D . 鲁莽憋曲慷慨震聋发聩2.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___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___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里约奥运会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__________,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B . 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C . 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D . 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语文1.B【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错误。
从原文第二至三段“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所谓‘慢变量’,主要指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与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看,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提出了中国正在快速走向老龄化的问题”错误。
从原文第一段“近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站向有意向的岗位投递简历,招聘企业也可以通过人才库招聘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借此实现‘双向奔赴’”来看,文章以“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为引,提出的是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结构”“‘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错误。
从原文第二段“可以明确,当前,促进‘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
如此‘议程设置’,背后是‘慢变量’与‘快变量’的交织影响”来看,本文分析了有关于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并没有体现出“论证了在‘促进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两种态度”;且“慢变量”与“快变量”是“‘银发族’再就业问题正式提上公共政策议程”的背景,说不上“对比论证”。
D.“是为了论证有关部门应主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错误。
从原文倒数第二段“对于备受关注的老年人口就业权益保障,如劳动风险、社会保障等,也亟须给予关注”来看,作者只是强调了对“劳动风险、社会保障”应给予关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D【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促进‘银发族’再就业是积极应对并解决由于深度老龄化带来的社会诸多问题的前提”错误。
从原文第六段“但却实现了‘社会时钟’概念上的‘延缓衰老’……对经济发展乃至文明涵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八段“在人口老龄化已成全球大趋势的当下,重视并开发老年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成为普遍共识,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开发利用该群体人力资源成为通选之一”来看,“促进‘银发族’再就业”只是缓解社会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先决条件,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册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 )。
1946年,程开甲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玻恩。
四年后,他婉拒了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 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漫长征程。
1960年,为了国家需要,程开甲 奔赴罗布泊,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自此程开甲在学术界 20多年。
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
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
这其中,程开甲 。
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斯人已逝,但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依然会感召后辈。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B .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人们因此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C .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D .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清二白 义无反顾 隐姓埋名 功德无量B .一穷二白 义不容辞 隐名埋名 功不可没C .一清二白 义不容辞 销声匿迹 功德无量D .一穷二白 义无反顾 销声匿迹 功不可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B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C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D .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第II 卷(非选择题)二、现代文阅读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山东省威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7 分)1.(3 分)B(“相反”一说有误。
)2.(3 分)D(无中生有。
材料中并未有“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信息。
)3.(3 分)B(材料一观点是“小说在内容上属于空间艺术”,B 是从小说叙事的时间角度进行分类的。
)4.(4 分)总分结构。
首先运用引证法,提出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核心问题和外围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法。
5.(4 分)①映射空间主人形象。
潇湘馆多竹、幽静,映射黛玉的孤傲清高。
②不同视点体现不同人物特点。
同样看潇湘馆,宝玉看到的是距离近,体现他对黛玉的亲近;探春看到的是洒泪成斑,体现她的直爽、有学识。
③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发展。
宝黛二人住得近、黛玉爱哭等都将推进宝黛爱情发展。
(每点2 分,答对两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8 分)6.(3 分)A(理由解释错误)7.(3 分)C(“意在”分析错误)8.(6 分)副乡长在第一时间冒死冲到抢险一线,坚决不肯休息,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心系灾民,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3 分)副乡长初到灾区“六神无主”的表现,侧面写出云中村灾情的严重,同时他的“乱了方寸”和甘愿受仁钦指挥,与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3 分)9.(6 分)不能删。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2 分)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2 分)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场面具体而细微,与下文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
(2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3 分)B11.(3 分)C(“直”同“值”,“当值”之意)12.(3 分)C(公孙戍还没有接受馈赠)13.(8 分)(1)(4 分)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骏马)就不如狐狸。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解析(新高考Ⅱ)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
材料二第二、三段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
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
故选B。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与天地间的规律,体现了“德性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含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
故选C。
4.①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②其次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③再次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④最后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五段。
①首先,作者在第一段从“天”的意义出发,如“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山东省重点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高三语文2023.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
《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
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
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
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
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威海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
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
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
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
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
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
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
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
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
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
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
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
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
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
”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
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
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
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
既然它所关注的对象无法离开空间,那么它也就无法抛弃空间。
并且,恰恰因为小说在形式上属于时间艺术,所以,空间问题反而在这里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了: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究竟如何看待空间,又如何处理空间?空间问题就成了小说家的一门大学问。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减)材料二: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
“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
进入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空间“生产”出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思想观念,这些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进程。
如《孔乙己》这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作为舞台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精心设计。
小说一开始就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咸亨酒店进行了介绍,着重突出其等级特征。
孔乙己沦落为社会等级的底层却不自知(还穿着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此,森严的等级和忘记自己的社会位置必然要发生猛烈的碰撞。
其结果是,在公众汇聚的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成了这一公众场所人们嘲笑的对象。
庸众的笑对孔乙己来说是一种把他从咸亨酒店这一等级空间里排除出去的力量,而孔乙己却想竭力维持自尊以进入这一空间。
所以,咸亨酒店就成了一个排除与谋求进入的战场。
在来回的搏斗中,庸众的冷酷、麻木、愚昧,孔乙己的中毒(科举制度之毒)之深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就都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咸亨酒店这一空间形象,既是被等级观念、冷酷的人际关系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关键。
这一转化过程制造了孔乙己的悲剧,也达到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创作目的。
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
空间叙事的形态指空间在完成叙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通常以小说里所有的空间作为考察的对象。
小说空间叙事从形态上可以划分成两类:将在一个固定的具体地点、场所完成的空间叙事称为静态空间叙事,如鲁迅《孔乙己》《风波》《示众》等,它可以刻画一个场景,也可以刻画多个场景;将地点、场所有移动变化的空间叙事称为动态空间叙事,如《药》《阿Q正传》等,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叙事的逐步展开,当然,空间场景肯定是多个。
对空间叙事形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空间叙事的特点和作用。
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是通过处在这一空间的最底层的小伙计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他也可以“附和着笑”,参加对孔乙己的集体狂欢,他似乎也与其他庸众取同一价值立场,但这只是一个伪视点;真正的视点是二十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而这一视点则是对前一视点的否定,包含了对狂欢场景的批判和对当年参加这一集体狂欢的自我反省。
伪视点显出空间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感性,真正的视点显出否定性和批判性,《孔乙己》就在这两个视点的对立撕扯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选自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故事的发生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空间产生故事,也推进故事的发展。
B.绘画、雕塑能呈现物质在空间中的瞬间动作,不能描绘持续性动作。
小说正好相反。
C.咸亨酒店见证了孔乙己的悲剧,其蕴含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悲剧产生的关键。
D.深入分析动态空间叙事下的不同场景特点,有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特点及叙事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小说研究中的空间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小说描述的对象既不能离开时间也无法脱离空间,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空艺术性。
C.《阿Q正传》通过描述阿Q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展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多元特点。
D.小说对某一具体空间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观察,可以在多维比较中营造艺术效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浦安迪认为: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
B.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其中顺叙的使用最为普遍。
C.《边城》中那条渡河,是翠翠和爷爷生存的必要空间,与人物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
D.《蝇王》将一群少年置于孤岛,然后静心观察他们在异境中的表现,考验真实人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分析潇湘馆这一空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
(4分)当贾宝玉问黛玉选哪儿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
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第二十三回)诗社成立,众姐妹商讨命名雅号时,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
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第三十七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云中记(节选)阿来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
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的日子——5月15日。
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
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
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
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
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
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
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
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
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
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
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
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
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
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
他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
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
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
速度果真加快了一些。
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
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
当年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就敢指挥我堂堂副乡长!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
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
仁钦让他休息一下。
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
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
县里来的干部,还从背包里拿出酒精、消炎药粉、绷带,好歹把伤员们的伤简单处理一下。
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抚。
那天,大家吃了一顿饱饭。
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
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近乎幸福的表情。
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
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急急地散开,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
阳光重新照亮大地。
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
没有人看见重现的蓝天,没有人看见阳光把整个世界重新照亮。
是直升机声把云中村的人惊醒的。
直升机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有人惊呼:余震来了!直升机声那么响,人的惊叫声那么撕心裂肺。
直升机降落了。
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
两个干部流着泪水,奔向从飞机上下来的解放军:云中村有救了!乡亲们,云中村得救了!直升机运来了解放军,运走了伤势最重的伤员。
直升机运来了药品、罐头、方便面、瓶装水,运来了衣服和毯子,运来了帐篷。
那么多东西,用都用不完。
直升机运来了装殓口袋和消毒液,运来了医生,运来了拿着喷雾器到处喷洒药水的防疫人员。
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
悲伤夹着欣喜,欣喜中夹缠着悲伤。
直到直升机来时,阿巴才认出,那个县里来的干部是自己外甥仁钦。
解放军到来,仁钦又带解放军寻找一个个被废墟掩埋的人,直到晕倒。
因为疲惫,因为悲伤,因为在从县城奔赴云中村的路上被飞石击伤头部,伤口发炎化脓而在废墟上昏倒,他才被人抬进了帐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