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202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学计划
202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劳动与技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劳动和生活- 研究如何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研究- 了解劳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研究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第二单元:动手实践- 研究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制定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第三单元:科技与生活- 介绍一些科技产品和应用,如电脑、手机、家用电器等- 讲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科技产品,了解网络安全等知识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和技能- 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成绩考核:通过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成绩进行评估- 项目评估:对小组合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评估教学资源- 教材:《202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辅助教学- 手工材料:为学生准备一些手工制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计划安排本教学计划共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约占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
平时课堂时间安排为每周两节,每节课时为45分钟。
- 第一单元:劳动和生活(4周)- 第二单元:动手实践(4周)- 第三单元:科技与生活(4周)其他事项- 学生需要准备好书本和文具,并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需要及时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以上是202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劳动与技术能力。
苏教版一年级下劳动与技术计划与教案教学提纲
苏教版一年级下劳动与技术计划与教案一、情况分析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手工劳动,便于学生自学、讨论和理解,教材还注意渗透思想教育,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二、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将手工劳动列入课程计划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它同其它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爱劳动、爱人民、爱生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趣味性较强,并且小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多,这正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特征,这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玩一玩,做一做很接近,这样就能在玩中学到知识与制作技能,使小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而又愉快,在宽松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小学生的双手与大脑的思考变得协调起来。
手工劳动需要动手,手一动,就会引起大脑的积极思考,如手工制作的剪纸艺术,小学生先欣赏漂亮的剪纸,再自己动手剪一剪。
动手剪时,他们就要思考:如何折叠,如何画出合理漂亮的图案,怎样才能剪好,贴好。
一件作品的完成,使他们的小手变得更灵巧,脑的思考变得更敏捷。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
现在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并且他们的耐力和毅力都很差,依赖性较强。
在手工劳动课上,他们过的是群体生活,同龄人在一块,常常使小学生变得争强好胜,加上老师正确的指导和鼓励,一些难做的手工,他们靠着争强好胜的信念,也能独立完成。
这样,长此以往就使小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加强了。
四、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习惯。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学起,如:系红领巾,刨铅笔,系鞋带,整理文具盒,收拾书包,洗饭勺,穿衣服等等。
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
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目标本教学指南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单元一:认识劳动与技术- 研究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特征- 了解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2. 单元二:认识家庭日常劳动- 研究家庭日常劳动的种类和重要性- 掌握家庭日常劳动的基本技能和工具使用方法3. 单元三:认识环境保护与技术-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的- 研究环境保护与技术的关系和应用4. 单元四:认识手工与技术- 研究手工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5. 单元五:认识工程与技术- 了解工程与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研究工程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1. 观察与探究: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4.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成果和创作作品。
3.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和互动。
参考资源- 教材《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 学科辅导书和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上为2023苏教版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学指南的内容和主要教学方法,请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的设计。
小学劳动与技术纲要解读
例如:
对于汽车气囊,一个拥有技术素养的人应当知道, “气囊的使用比只系安全带可适度增加安全性”,知道 “关闭气囊开关与使用气囊系统同样有风险”,理解越 先进的气囊系统成本越高,并且知道随着气囊技术的改 进和复杂化,机电故障或其他故障发生的概率也可能增 加。(p.29)气囊的效果如何,不能只听汽车厂家的宣传。 报告特别指出,美国政府当年曾大大高估了气囊的作用, 从1986年到2001年4月,气囊在美国只使不到7000人免于 死亡,而同期有246人竟然是被气囊杀死的。与之形成对 比的是,安全带每年可使约11000人免于死亡。(p.29) 早先的气囊设计明显没有考虑女性的身体特点,因气囊 致死的驾车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女性。气囊无疑是有作用 的,但其作用的发挥依据许多因素,如驾车习惯、身高 与体重等。
一份报告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科技强国,但是美国科学界、工程界、 教育界一直保持着危机意识,最近几十年更是反复强调如何进 行初等教育改革,从培养后备人才角度考虑强化本国的国际竞 争优势。另一方面,农业文明过后,全球发展越来越进入高度 技术化的时代,人们(个人、团体、社会)被技术包围着,每 位公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必须面对和妥善应对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问题,“理解现代技术”变得十分 必要。在这两个背景下,经过十多年的准备,最后由美国科学 院系统牵头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技术素养委员会”,又用了 两年多研究、讨论,最后拿出了一份170页的权威报告 “Technically Speaking: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2002),直译就是《从技术角度讲: 为什么全体美国人需要更多地了解技术》。
“技术素养”的召唤:评介一份报告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
2024年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全册共4)x
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 技能,如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等;了解常见工 具的使用方法,如锤子、螺丝刀等;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手工 作品。
教材结构与内容
教材结构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时,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 标和任务。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02 03
教学内容
当前课程内容较为基础,对于一些有较高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来说,可能 需要更加深入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未来可以考虑开设更高级别的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资源配备
部分学校或地区可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工具、材料等的缺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未来应加大投入,改 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0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04
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改 善教学条件。如增加工具、材料 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加丰富的 实践机会。同时,鼓励学校与企 业、社区等合作,共享资源,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推广劳动与技术教 育
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宣传和 推广力度,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劳 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鼓励学校开展相关的课 外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
培养良好劳动习惯
热爱劳动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 动的重要性,养成热爱劳动的好
习惯。
认真负责
在劳动过程中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
团结协作
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培养团结协 作的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03
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Chapter
制定实践活动计划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学设计(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全一册,主要介绍了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与技术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术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他们对劳动有着天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
但在劳动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劳动工具的使用不熟练,劳动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劳动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劳动技能的培养。
2.教学难点:劳动工具的巧妙运用,劳动技能的提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随模仿,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劳动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携带教材,准备相应的劳动工具。
3.教学场地准备:保证教学场地安全、整洁,布置好劳动实践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劳动工具,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劳动工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本文旨在探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技术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做好未来的准备。
一、教材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十八讲,每讲一个话题。
内容包括做面食、制作玩具、使用简单机械等主题。
教学过程中将着重强化学生的实践感受,通过动手制作和实地体验,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生活、科技、劳动等,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劳动的价值、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便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示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并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流程1、预览教学计划。
学生浏览教学计划,认真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教学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
2、讲解重点内容。
教师讲解本讲的重点内容,重点强调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心理准备,认真掌握学习内容。
3、小组合作。
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创新、竞争的积极性。
4、实践操作。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实现课堂知识的应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5、总结归纳。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并对问题进行回答。
在小组内进行分享,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高。
五、教学评估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表达和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教案1 认识劳动与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
2.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和意义,介绍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工具使用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
第二章:教案2 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掌握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劳动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2. 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介绍劳动安全的基本技能和应对方法。
3. 实践: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演练,如紧急疏散、急救操作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劳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劳动安全演练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3. 学生对劳动安全意识的重视程度。
第三章:教案3 手工制作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
2. 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手工制作的合作和沟通。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手工制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讲解: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工艺,介绍手工制作的设计和创意。
3. 实践: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陶艺等。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劳动与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定义。
2. 劳动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劳动与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劳动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劳动与技术的认识和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劳动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劳动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3. 学生应遵守的劳动安全规定。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安全的基本常识。
2.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劳动安全事故。
3. 演示如何处理劳动安全事故。
4. 学生分享自己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经验。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的表现。
第三章: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介绍。
2.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活动。
3.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评价方式:1. 学生对劳动与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劳动与技术的社会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 社会中的劳动与技术项目案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1. 讲解劳动与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小学劳动与技术纲要解读
《报告》摘录
• 创造一种新技术,仅仅运用科学知识是不够的。 • 许多人认为技术的发展只能归功于科学,……人们的这种观念混乱值得注意。因为它
表明许多人不理解科学、工程与技术在塑造现代化生活上的综合角色。 • 在一项技术开发出来之前,对技术的可能利弊进行深入考察是极其必要的。 •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完全明智、谨慎地应用某种技术,有时也可能产生
纲要 教材 与 教学
主要内容
《
纲
教学思考
要
》
教材解析
解
读
一、《纲要》解读
2003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 与技术课程纲要 》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 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它是在国 家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下,由省教育部门和 各地方、各学校共同开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 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
1
上、下学期各一册教材, 附部分手工制作材料
修订前后内容上的变化
年
级
家政
各年级内容
技术初步
修订前
3
修订后
修订前 纸工
修订后 纸工
4 手缝、洗 手缝、洗
涤
涤
纸工、泥工
体验与尝试技术活动 (用纸、泥、塑料等材料制作)
5 烹饪、编 烹饪、编 手工(用木、塑料、
设计与制作
织
织
金属等材料制作) (用纸、木、塑料、金属等材料制
发布日期:二○○三年三月八日)
技术社会中 人的角色
技术活动的参与者 技术成果的消费者
技术活动的决策者
技术素养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技术教育提供给学生获得技术素养的机会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一些以劳动为基础、与生活相联系的当代新技术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成为教育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为了适应我省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切实加强和有效指导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为指导,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为基本依据,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它是在国家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下,由省教育部门和各地方、各学校共同开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动手与动脑结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
2024年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
01 02 03 04
作品评价
对学生的手工作品、绘画等成果 进行评价,注重创意、美观和实 用性。
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技能 掌握程度、作品质量、课堂表现 等多个方面。
29
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
01
02
03
04
作品展示
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示活动, 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创作心
得。
分享经验
引导学生每天观察自己饲养的动 物,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制作动物保护宣传海报 或宣传册,向身边的人宣传动物 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24/2/3
饲养小动物 动物观察日记 动物知识竞赛 动物保护宣传
让学生亲自选择并饲养一种小动 物,如金鱼、小乌龟等,观察并 记录动物的生长变化和行为表现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过程 中的经验和技巧,促进同学间
的互相学习。
互动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和交流能力。
反馈意见
认真听取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和 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024/2/3
30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
老师对每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 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
01
本册教材建议按照学校 的课程安排进行,一般 一个学期内完成。
2024/2/3
02
课时分配应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 行适当调整。
03
建议在劳动实践活动中 ,注重学生的安全卫生 教育,避免意外事故的 发生。
7
04
建议教师在课前做好充 分的准备,保证课堂教 学的顺利进行。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苏教版)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手工制作技能学习使用剪刀、胶水、尺子等工具;学习制作纸飞机、剪纸、泥塑等简单手工作品。
2. 第二章:简单家政知识学习整理房间、洗衣服、烹饪简单的菜肴等家务劳动;了解家庭日常开支的计算和管理。
3. 第三章:农业知识学习了解农作物的种植、生长过程;学习认识不同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2.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家务劳动的基本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3. 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知识,增强对农业劳动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手工制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剪、折、粘等基本手工艺技巧;2. 教学重点:家务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农业知识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PPT、手工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等);2. 学具:学生自带剪刀、胶水、彩纸等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手工作品和家务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劳动和技术产生兴趣;2.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PPT展示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手工制作和家务劳动的实际操作;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标、关键词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张手工作品,展示你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
2. 作业答案:学生完成手工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家中尝试进行更多的手工制作和家务劳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节课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材为基础,内容涵盖手工制作技能、简单家政知识和农业知识三个部分。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对农业劳动的认识和尊重。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提纲「篇一」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劳动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劳动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定性学习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全日制小学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的教学要求1.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
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3.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
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4.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鼓励并支持学生发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
采用弹性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三、教材分析要求:第一单元家政——烹饪1、引导学生了解烹饪,初步认识并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烹饪技能2、通过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从事家政劳动的能力。
第二单元小木工1、了解木制品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发用途,学习木工技术的一般性知识。
2、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和常用的木质材料,并尝试使用部分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小木工制品。
3、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思和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通过三、四年级的劳技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纸工的剪、折、刻、划、贴等一系列技能,已经非常熟悉,也能够完全的看懂一些纸工的符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推崇之情。
2、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勤于整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一、引入(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劳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提问:你们平时参与过哪些劳动活动?对劳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二、新课内容(30分钟)1、劳动基础知识介绍:讲解劳动的概念、分类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劳动安全知识教育:教授学生劳动安全知识和防护方法,强调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3、动手操作实践:带领学生实际操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如纸盒包装、手工折纸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自我管理能力训练:通过整理学习用品、打扫卫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好习惯。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劳动经验和感受,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
2、提问:你们认为劳动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如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回家后,帮助家人完成一项家务劳动,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三、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设立优秀作品展示区,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及展示材料:用于展示劳动场景和案例等。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9课时)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
苏科版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全一册教案共有9课时,内容包括:手工制作、烹饪、家庭理财、环保意识、交通安全、健康生活、社交礼仪、团队合作和科技创新。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但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流、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劳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劳动技能,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技能。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按时完成预习任务,准备相关材料。
3.教室准备:调整桌椅布局,布置教学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团队合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例如:介绍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 2017年)
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符合江苏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江苏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江苏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切实加强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和提升劳动与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劳动与技术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总目标,是重视设计、强调操作、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综合、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与知行合一,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劳技)教案的教学目标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劳技)
教案的教学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劳技)教案
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意义,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2. 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例如折纸、剪纸、画简单图案等。
3. 培养良好的劳动惯和技能,包括动作协调、专注和认真的态
度等。
4. 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内容
1. 劳动与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2. 基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
3. 劳动惯和技能的培养。
4. 动手动脑的练和创造性任务。
5. 团队合作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研究劳动与技术知识和技能。
2. 示范教学:老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研究和模仿。
3. 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提升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练,巩固学生的劳动技能。
5.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价
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技能运用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
2. 作品展示: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进行评价和分享。
3. 互评和自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研究进步。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倡导: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依托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
所谓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用教材。
在教材上,编者引进了许多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项目,并对这些项目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明确项目的整体制作方法和步骤;二是要改进教材。
教材中给出的各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不一定是最快捷的,或者说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如《水晶笔简》的筒身的制作过程,教材给出的步骤是先将胶片做成圆筒,然后再粘贴上下、内外固定的纸片,这样学生在粘贴纸片的时候比较困难。
为此,教师可以做改进:先粘贴纸片,再圈圆筒,学生做起来就简单多了,这样一变,学生剪纸时还可以少剪一张,学生的制作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是要拓展教材。
教材给出项目对学生来讲是模仿制作,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停留在模仿上,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创新。
如水晶笔筒模仿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四方体、三角体、六边体筒身的水晶笔筒。
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制作能力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怎样把握教师引导的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即便是自主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但怎样把握引导的度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项目制作步骤和方法的归纳引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究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项目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归纳,而不是教师直接将其灌输给学生。
一旦学生初步明白了具体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教师就应该马上放手让学生进入动手制作环节,有关细节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予以解决;二是对重点难点的指导。
这一个环节到底是放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还是放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后,要看教师是否对教材进行了改进。
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制作步骤或者是方法进行了改进,这一环节就可以放在动手制作之前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要点、少走弯路,提高制作效率。
如水晶笔筒中筒身的制作改进就应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作指导。
如果是沿用教材,这一环节放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全面精细的指导,就会大量地占用学生的制作时间,致使课堂教学结构失衡,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
在平常的教学调研和优秀课的评比中,有些教师就是因为大量的、重复的(录像加示范)的指导而出问题。
三是评价过程中的引导。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环节。
评价的主体要具有多元性: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参与评价等;评价的对象要具有针对性:既要评价已完成的作品,又要评价未完成的作品,往往未完成的作品更具有评价的意义;要评价作品,更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
其实,教师的智慧在评价过程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三、怎样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较好地养成学生对话、协作的习惯,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
但是在小组全作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一个问题,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制作任务后,无所事事,总是处于观望、坐等的状态。
教师应该根据分层教学的思想进行相应的设计,让这部分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一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帮助其他同学;二是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环节。
如在水晶笔筒的分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完成了水晶笔筒的筒底或筒身的剪贴任务,同组同学仍在模仿制作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其开展水晶笔筒子创新性制作。
这些创新作品是否能够完全制作出来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维与制作。
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够渗透这一点,就可以较好地培养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积极思维和创新的习惯。
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出版的《小学生学电脑》第7册(四年级上)、第九册(五年级上)、第11册(六年级上)教材中,分别安排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园区的各小学四、五、六年级均进入此内容的学习阶段。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觉得这些内容不太好上,主要是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好把握。
对此,我提出了我的四点意见。
一、研究性学习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各个学科正在尝试使用的学习方式。
为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适当安排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但无论是那一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
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通过对某一主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四年级的《水果》的研究性学习,其教学目标可设定为:认识水果的作用和特点;能用主题网站和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培养信息的搜集、鉴别和加工能力,初步养成好的上网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认识水果并不是本课的真正目标,而只是通过水果这一研究主题,引导学生的研究活动,使学习达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
否则,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会上成一节科学课,而不是信息技术课了。
当然不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四年级是采取书面与口头的表达形式,对于五年级建议用电子小报的形式表达,对于六年级建议用网页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不可死搬硬套。
在《小学生学电脑》第7册教材中研究性学习内容有《水果》、《电脑游戏的利与弊》;第9册的内容有《轿车的发展》和《人和动物》;第11册的内容有《家乡的传统文化》和《水资源的保护》等。
教材对每一个研究活动的具体环节都作了明确的提示,教师可以参考。
但有些环节是不适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或者说有很多内容不是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找到结果的,而是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才能得出的结论。
比如,你的家乡水果的出产情况、特点、家乡的传统习俗等,就必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来搜集相关信息,有些研究性环节就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了,教师可以灵活地改变主题或环节,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探究,教师也可以建立专题网络引导学生研究。
当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果能够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师应先体验探究过程。
教师事先体验探究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探究的主题是否合适、各个环节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设计的探究主题自己都无法通过网络探究得出结论,那学生如何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何以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先利用相关的主题网络或搜索引擎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明确那些主题网络是可靠的、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能否通过相关网络探究的活动得出一些合理的、正确的结论等。
也只有这样的预设才能应对课堂教学的具体造成。
有些教师由于没有认真的去体验,想当然去设计,以至提供给学生的网站打不开、打开了网络也没有相关的信息可用,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探究活动,教师从此也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四、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因需而定。
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但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需要小组协作的,如果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较好的完成研究任务,就没有必要去安排小组协作了。
其实,小组协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其要追求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因此,探究任务有必要设计小组协作学习时,就必须对小组协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小组长的选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协作的内容、时间与方法等都要作比较具体的安排,也只有这样小组协作学习才可能有实效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
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
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基因工程、农业新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生活科技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理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
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
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
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
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