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血液高凝状态与解读

合集下载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发表时间:2009-07-03T14:38:10.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3月第6卷第7期供稿作者:赵波[导读]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清雌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妊娠晚期达到高峰,这些性类固醇激素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临产孕妇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

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往往伴有大量出血,极易诱发DIC 等意外情况。

为了解临产孕妇血液凝血功能出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353 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为临床诊治产科意外提供一定的检验依据。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赵波 (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职工医院检验科 161400)【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7-0232-02【摘要】目的研究353 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 (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妊娠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血清雌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并于妊娠晚期达到高峰,这些性类固醇激素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临产孕妇体内凝血成分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并发症1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一般来说,机体存在纤溶、凝血两种状态,而这两种状态的发生过程对于侵入滋养细胞、胚胎着床以及形成胚胎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妊娠期引发血液高凝状态的主要因素有:①促凝因子水平提高;②纤维蛋白溶解下降;③自然形成的抗凝物质水平降低。

其中PS、PC、抗凝血酶Ⅲ以及其他抗凝因子的变化是不均衡的,其中PS会降低一半左右,而PC与AT-Ⅲ则处于稳定状态,凝血因子XI与高半胱氨酸则会出现增加的趋向,由于上述两种及两种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使得形成血液高凝状态。

大多数反复流产的患者会出现胎盘发育不良以及血管内微血栓,该类患者一般在未怀孕时就存在高凝趋向,在流产之前发生凝血因子障碍,等到孕周到达4-6w时,孕妇机体蕴含丰富的凝血素;等到8-11w时,机体前列环素减少,两项数值发生变化使得血小板积聚、血管痉挛,从而引发胎盘坏死、微血栓。

在流产发生前,纤维蛋白肽A与PC的下降水平表明已经激活了凝血状态。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表明,FIB分布异常与异常妊娠相关,理论依据充分。

纤维蛋白沉积在绒毛中,使得接触了母体异源性组织,其中存在许多凝血因子产物。

这些因子中的内皮细胞可能存在凝血酶,促使形成凝血倾向,而正常的绒毛便存在于该状态中。

有的细胞因子的存在会降低内皮细胞的抗凝活性,使得形成SFM和凝血酶,同时SFM容易使得D二聚体积聚,使得血液粘滞度提高,而纤维蛋白沉淀物质则会在内皮细胞表面生成,使得毛细血管床的营养输送与氧气输送受到阻碍,促成区域缺血。

在初期只能查看到覆盖的内皮细胞,等到病情逐渐发展才能查看到典型的血管梗死与血管阻塞。

2 诱发血栓的不良因素诱发血栓的不良因素包括遗传性、获得性两种。

其一:遗传性因素,如PS、PC、抗凝血酶Ⅲ等;基因突变引发的高凝状态:FVL基因突变、PAI-1的4G/4G 突变、PT-G20210A、MTHFR(C677T)等;其二:获得性因素,APS和APC-R,APS属于机体免疫性疾病,所有由于aPLa引发的临床体征均称为APS,临床表现为胚胎停育/流产、静脉血栓、动脉血栓、血小板减少。

孕妇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因

孕妇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因

孕妇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因孕妇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产妇和胎儿的健康风险。

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异常的血液凝结,其特点是在血液循环中引起大量的凝血并嵌入血管。

这会阻塞正常的血液流动,导致内脏和组织缺血,严重情况下可能引起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孕妇血管内凝血的常见原因如下:1. 孕妇血液高凝状态:孕妇在怀孕期间会发生血液高凝状态,这是为了防止过度出血,同时也为准备分娩做出准备。

然而,如果血液凝聚过度,可能导致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2. 孕妇体内凝血系统异常:某些孕妇可能天生存在凝血系统异常,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过度激活导致的凝血系统异常。

这些异常会增加血管内凝血风险。

3. 孕期疾病:某些孕期疾病如子痫前症和HELLP综合征可以导致血管内凝血。

子痫前症是一种妊娠高血压疾病,其症状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和肿胀。

HELLP 综合征是子痫前症的一种严重形式,其中“H”代表hemolysis(溶血),“EL”代表elevated liver enzymes(肝酶升高),“LP”代表low 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降低)。

子痫前症和HELLP综合征都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增加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风险。

4. 孕妇感染:孕妇感染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可能导致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例如,感染乙型链球菌或E.coli可能增加血管内凝血风险。

5. 脐带脱垂和胎盘早期剥离:脐带脱垂和胎盘早期剥离是孕妇产科紧急情况。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胎儿氧供不足和组织缺血,同时也可能引起凝血的紊乱并导致血管内凝血。

6. 高龄孕妇:年龄大的孕妇患血管内凝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这可能是由于生理老化和凝血系统功能的减弱。

7. 孕妇其他慢性疾病:孕妇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可能增加血管内凝血的发生风险。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罕见的原因可能导致孕妇血管内凝血。

孕妇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以预防和处理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

孕妇凝血六项报告单解读孕妇的凝血六项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

以下是这些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1.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参考值为11~14秒。

超过对照值3秒以上则为异常。

PT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也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

PT延长可能意味着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

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为31~43秒。

超过对照值10秒以上则为异常。

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APT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因子Ⅷ、Ⅸ和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或者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等。

3.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0~0.55mg/L。

数值升高可导致血液凝固状态。

D2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的重要指标,也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4.国际标准化值(INR):正常参考值为0.8~1.2。

5.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参考值为2~4g/L。

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6.凝血酶时间(TT):正常参考值在14-21秒。

被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相比正常对照延长超过3秒即为异常,可能出现肝素增多或者类肝素凝血物质存在,例如肝病、肾病等,低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例如原发性纤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分析

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分析

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1T07:04:00.1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5期作者:侯强[导读]侯强(成都西区安琪儿妇产医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目的:分析晚期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

方法:选取从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52例晚期妊娠女性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接收健康体检的152例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凝血四项检查,观察包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查结果。

结果:构成为晚期妊娠女性的观察组包括PT、FIB以及APTT等指标均明显低于非妊娠健康女性的对照组,p均<0.05。

两组的TT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妊娠晚期女性的凝血四项会有明显变化,开展凝血四项检验助于评估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做好分娩准备。

【关键词】晚期妊娠;凝血四项;检验;分娩妊娠会导致女性的激素发生变化,孕周越长,所带来而变化就越明显,特别是进入到临近分娩的妊娠晚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将会到达一个高峰【1】。

雌激素过高会一定程度影响凝血功能,使血液粘度随之增加,达到一个高凝的水平,这就可能会影响血压、产生血栓,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建议妊娠晚期接受凝血四项检查,了解凝血功能情况,针对检验结果所反映的异常问题,需制定应对方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

为进一步探明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情况,本次研究就选取近年来我院接收的152例晚期妊娠女性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接收健康体检的152例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52例晚期妊娠女性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接收健康体检的152例非妊娠期女性作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年龄在24-38岁,平均(28.02±5.18)岁,均为孕周超过36周的妊娠晚期。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孕妇高凝状态是指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即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血液粘度增加,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凝血异常。

以下是孕妇高凝状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凝血指标、血压指标、血液指标和其他指标等方面。

1.凝血指标孕妇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

孕妇高凝状态的凝血指标通常会表现为PT、TT和APTT缩短,而FG水平升高。

正常情况下,孕妇的PT应该小于11秒,TT应该小于10秒,APTT应该小于24秒,FG应该大于2.5g/L。

2.血压指标孕妇高凝状态通常伴随着血压升高,因此血压指标也是诊断孕妇高凝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常情况下,孕妇的血压应该小于120/80mmHg。

如果孕妇血压持续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大于90mmHg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高凝状态。

3.血液指标血液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等。

孕妇高凝状态时,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可能会降低。

此外,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也会发生变化。

4.其他指标其他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的产物,高凝状态时D-二聚体含量会增加。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原降解过程中可产生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高凝状态时该复合物含量会增加。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当DIC的本质是微血管血栓形成,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D-二聚体、血浆中游离的D-二聚体、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故当DIC时上述指标增高。

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抗凝血系统包括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纤溶酶原等;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因子Ⅰ、Ⅶ、Ⅸ、ⅩⅢ;抗凝血系统和凝血系统在动态平衡中共同完成凝血过程;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时,其血栓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D-二聚体、血浆中游离的D-二聚体、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增高提示存在高凝状态;故对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的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孕妇妊娠晚期血凝状态研究分析论文

孕妇妊娠晚期血凝状态研究分析论文

孕妇妊娠晚期血凝状态研究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28~40周)孕妇pt、fib、aptt、tt、dd等凝血指标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的区别。

方法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160例正常育龄未孕女性和160例妊娠晚期女性pt、fib、aptt、tt、dd。

结果:两组人群血凝指标中pt、fib、aptt、dd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相比,晚期妊娠孕妇处于动态平衡的高凝状态,联合检测血凝指标pt、fib、aptt、tt、dd,可及时了解孕妇凝血功能,提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1]。

【关键词】妊娠晚期;血凝;pt;fib;aptt;tt;dd;【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022-01【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ate pregnancy (28~40 weeks pregnant ) of pregnant women with pt, fib, aptt, tt, dd and other coagulation index and normal fertile nonpregnant female difference. method:using sysmex1500 automatic blood coagulation analyzer were used to detect 160cases of normal fertile non-pregnant women and 160 cases of late pregnancy women with pt, fib, aptt, tt, dd. results:of the two groups of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in pt, fib, aptt, dd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1).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normal fertile non-pregnant women, pregnantwomen in a dynamic equilibrium with the hypercoagulable state, combined detec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in pt, fib, aptt, tt, dd, timely understanding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pregnant women, prompt clinical in time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treatment measures [1].【key words】late pregnancy; blood coagulation; pt; fib; aptt; tt; dd;前几年,我院妇产科陆续收治了一些下肢动脉栓塞的孕妇,这些人一般孕周均大于28周,后作血凝指标检查,发现纤维蛋白原(fib)和d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2],缩短;此后我们作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旨在探讨凝血指标的改变对于评价孕妇的凝血功能。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血液高凝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常常表现出疲乏、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意识丧失等症状。

这些临床症状往往是血液高凝状态的早期表现,对于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实验室检查。

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3. 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的存在。

因此,D-二聚体检测也是诊断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影像学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患者体内的血栓情况,从而进行准确诊断。

5. 病史调查。

最后,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调查也是诊断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步骤。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用药史、疾病史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诊断血液高凝状态时,医生需要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做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及分析

临床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及分析

病及 肝炎病史 ,产前无并发症 。
11 2 健康 非妊娠妇 女 ( 照组 ) .. 对 :本 院体检 健康 非孕妇 5 O例 ,年龄 2 3 1— 5岁 ,平 均 2 . 6 6岁 ,全 部经 查体 、血 常
规 、肝功 能 等 检 查正 常 者 ,无 凝 血 机 制 障 碍及 血 液 系统
采 用 日本 Ss e T一10 i 自动 分 五 类 血 细 胞 分 析 ym xX 80 全
仪 ,德 国 D s gP u 全 自动 血凝 分析仪 。所 用试 剂为 原 et n L s i
装配套试剂及 质控 物 ,定期用 配套 校准 品进行 校准 。抗 凝
管分别为江西 三鑫 医疗 科技 股份 有 限公 司生产 的 E T K DA2 和 19 mo L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管 。 0m l / 13 方法采集静脉血 ,一管准确 采集静 脉血置 于 E T K . DA 2 的抗 凝管刻度 2 l ,充分颠 倒混 匀 ,使用 五分 类血 细胞 m 处 分析仪测 定 血 小 板 ;同样 的 方 法 ,准 确 采 集 静 脉 血置 于 19 m lL枸 橼 酸 钠 的抗 凝 管刻 度处 ( :9 ,立 即 颠 倒 混 0m o / 1 ) 匀 ,以 30 rmi 0 0/ n离心 1 钟 ,使用 全 自动血凝 分析仪 测 5分 定凝血五项指标 。 采血过程要顺利 ,且立 即颠倒 混匀 ,先采 血常规标本 , 以避免组织 因子混入 ,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严格按 照 19 : 采血 ,采集后 的血 液尽 快离心 并检 测。检测 过程在 2小 时 内完成。 检测前 ,先按规定 做室 内质控 ,质控合 格后 再做 标本
疾病 。 12 仪 器 与 试 剂 .
14 统计学方法 检测结果采 用 i4S表示 ,以 P <00 . - . 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间 比较采用 t 检验 。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或者抗凝血因子减少,导致血液容易凝结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对于预防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液高凝状态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症状。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头晕、头痛、胸痛、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血液高凝状态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常常表现为PT、APTT延长,INR增高。

2. 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是血栓溶解产物,其水平升高可以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存在血栓形成。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增高也是血液高凝状态的表现之一。

三、特殊检查。

1.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观察心脏内血栓形成的情况,对于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患者尤为重要。

2. 血管造影,对于怀疑存在血栓形成的部位,可以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直观地观察血管腔内是否存在血栓。

四、遗传检测。

部分患者患有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因此遗传检测对于家族性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包括抗凝血酶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等。

综上所述,血液高凝状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遗传检测相结合。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血液高凝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等,更应加强对血液高凝状态的监测和预防工作,以降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时间(TT),它们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

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血凝四项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于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正常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凝血系统会发生生理性改变,以适应胎盘的形成和妊娠过程中的凝血需要。

正常情况下,妊娠期的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会缩短,而血小板计数会略有降低,而凝血酶时间保持不变或轻度延长。

这些变化主要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液稀释的影响。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上升可以促进凝血酶原的合成,从而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血浆及红细胞体积的增加也会导致血液稀释,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略有降低。

1. 对妊娠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孕妇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从而预测妊娠并发症的风险。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缩短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

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和HELLP 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2. 指导妊娠期的管理:血凝四项的变化可以指导孕妇的管理策略。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子痫前期的管理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的响应。

3. 指导产科手术:在妊娠期需要进行产科手术的情况下,了解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术前准备和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凝血四项指标可以帮助评估产科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处理术中和术后的出血。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孕妇的激素水平变化和血液稀释有关,对于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状态以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在妊娠期的管理和产科手术中,了解孕妇的凝血状态可以对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内科高凝状态与血栓

临床医学内科高凝状态与血栓

(二)动脉血栓形成 常见为心肌缺血、梗塞,脑动脉栓塞、肠 系膜动脉栓塞及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心 绞痛、偏瘫、意识障碍、肢体疼痛及肢体 缺血坏死等。血栓脱落也可随血流进入较 小的动脉内引起栓塞,常见为脑、脾、肾 等器官。若栓塞发生在冠状动脉或脑动脉 分枝,常可危及生命。
(三) 微循环血栓形成 常见为DIC、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血栓病机制
生理性的高凝状态多见于妊娠后期,绝大 多数高凝状态都为异常病理状态。 其主要机制为:(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
①血管内皮受损或受刺激; ②血小板与白细胞被激活或功能亢进; ③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被活化;
高凝状态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
④抗凝因子或系统含量减低或结构异常;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
3.凝血象检查 CT(试管法)、APTT、 PT、纤维蛋白肽A和肽B。 4.抗凝系统 ATⅢ、蛋白C和蛋白S,优 球蛋白溶解试验、FDP。 5.血流变 全血及血浆粘度、血球压积、 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红细胞变形性。
(二)物理学检查 1.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是诊断 血栓或栓塞的可靠方法之一,可了解血栓 的部位、大小、形状,常用于肢体动脉静 脉、肺血管、脑血管检查。 2. 125碘-纤维蛋白原扫描,对急性血栓形 成诊断率高,但无法诊断陈旧性血栓,可 作为筛选试验。
3.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用于四肢静脉血 栓病的诊断,但不能鉴别是血栓或是非血 栓所致的阻塞,为初筛试验。 4.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低, 可作为初筛检查。 5.CT和MR:对微小血栓的诊断率高, 准确性良好,可作为确定诊断项目。
五、内科疾病中的高凝状态和血栓 形成
(一) 恶性肿瘤 胰腺、胃、肺、结肠、胆囊、卵巢恶性 肿瘤易并发血栓,与化疗、激素治疗、感 染、手术、创伤性探查等诱发因素有关。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目的:观察正常妊娠妇女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探讨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样本来源于健康非孕组(A组)、孕中期(B组)及孕晚期(C 组)的妇女,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三组妇女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的水平变化。

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血浆FDP、Fbg、D-Di水平明显升高(P<0.05);B组的TT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正常妊娠妇女血液Fgb、FDP、D-Di水平明显升高,随着孕龄增长,升高趋势更加明显。

标签:妊娠;凝血;纤溶;参考区间凝血是一系列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各连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凝血系统,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及抗凝血系统、纤溶及抗纤溶系统[1]。

妇女怀孕之后,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激素和母体的神经内分泌的共同作用下,母体的凝血系统发生变化[2]。

特别是在妊娠的中晚期,机体的凝血系统成分和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均出现明显变化,而且有可能发生某些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3]。

近年来的很多研究表明,妊娠期凝血功能的异常导致孕妇血液处于病理性的高凝状态,而且具有血栓形成的趋势,与一些病理性妊娠的发病有关,如习惯性流产、死产、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等[4]。

因此,检测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拟检测健康非孕妇、正常妊娠中期及晚期妇女的凝血指标,以期探讨妊娠对妇女凝血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避免分娩期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2年9月本院妇产科门诊或住院的孕中期(20~24周)妇女225例、孕晚期(30~40周)妇女209例,以及来自体检中心的健康非妊娠妇女217例。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孕妇高凝状态诊断标准
孕妇高凝状态是指在妊娠期间,孕妇血液凝固能力异常增高的一种状况。

这种状态可能会增加孕妇患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并且对胎儿和孕妇都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准确诊断高凝状态对于孕妇的健康非常重要。

诊断高凝状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凝固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孕妇高凝状态往往伴随着血小板增多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改变。

2. 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以反映出血管内溶栓活化程度的指标。

在高凝状态中,D-二聚体水平通常升高。

3. 抗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是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一类抗体,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检测抗磷脂抗体可以作为高凝状态的判断指标。

4. 孕妇临床症状:高凝状态还会引起孕妇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血小板减少、肺栓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这些症状如果出现,也可以作为诊断高凝状态的重要参考。

此外,在诊断高凝状态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凝血异常。

外伤、内脏器官疾病、恶性肿瘤等都可以引起凝血功能的
改变,因此这些情况需要与孕妇高凝状态进行鉴别诊断。

总的来说,要准确诊断孕妇高凝状态,需要综合临床症状、血液凝固功能检查以及特殊抗体检测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样才能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同时,对于有高凝状态风险的孕妇,还需要加强产前保健工作,积极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孕妇安全。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关键指标。

在不同妊娠期的孕妇中,这些指标会发生一些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对于孕妇的健康状况和妊娠结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妊娠期间,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活性发生改变,凝血系统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

这些改变旨在避免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过度的出血,以维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在第一孕期,PT和APTT可能稍有延长,但仍在正常范围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孕妇体内凝血因子的增加,尤其是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

这些变化有助于满足孕妇和胎儿在分娩过程中的凝血需要。

如果PT和APTT超出正常范围,则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需要进一步评估。

在第二和第三孕期,由于凝血因子的进一步增加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上升,PT和APTT 进一步延长。

这种延长并不一定是异常的,但需要进行临床判断和经验判断。

由于血浆中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增加,血小板数量通常也会增加。

孕妇在妊娠期存在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虽然凝血的适应性改变可以降低出血风险,但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了解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预防和治疗妊娠相关血栓症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具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的高危孕妇,如孕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高龄孕妇等,必须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血凝四项可以用于评估孕妇在妊娠期间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原因。

如果PT和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因子抗体的存在。

如果PLT数量减少,则可能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减少症。

了解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对于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预防和治疗孕期相关的血栓事件以及有效处理孕期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和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

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

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

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标签:妊娠;孕妇;凝血四项凝血四项指标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其衍生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四项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还可以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以及各种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1];以及术前常规检查等。

妊娠妇女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增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

适度高凝状态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以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2]。

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变化情况,作者对45名孕妇整个妊娠期的早、中、晚期进行跟踪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45例标本来源2007年7-12月份到我院保健门诊或建卡的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5岁,同时检测正常对照组50例,也是来源于我院保健门诊非孕育龄妇女。

年龄19~42岁。

孕妇组:均按第六版《妇产科学》孕期标准分类,早期妊娠为:妊娠12周末以前;中期妊娠:妊娠13~27周末,晚期妊娠:妊娠28周后。

1.2标本采集用0.109mol/L枸盐酸钠抗凝管早上空腹静脉采血2ml摇均后立即送检。

1.3仪器和试剂仪器由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提供及时配套血凝试剂进行检测。

妊娠妇女凝血指标的变化

妊娠妇女凝血指标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 1 张敏 , 杨艳 , 吟. 许 妊娠期妇女三项指标实验室 检测的临床应用 [ ] 实用医技杂志 ,0 5 1 ( ) 29 . 13 J. 2 0 ,2 8 :12 29 .
正常对照组和 中、 晚孕妊娠组 的凝血 指标检测结果见表 1 。
结果 显 示 , 组 、 孕组 与对 照组 比较 ,T、P F和 11 显 缩 中孕 晚 P aT T明 I
成 血 小 板 的聚 集 。
13 统计学处理 .
据采用 t 验 。 检
测定结果用均值 ± 准差 ( s 表 示。数 标 ± )
2 结

总之 , 妊娠期妇女机体凝血与抗凝及纤溶功能发生改变, 表 现为凝血功能增强 , 抗凝 及纤溶功 能减弱 , 出现妊 娠期高凝 状 态 。这一妊娠期生理 变化为产后 快速有效 止血提供 了物质 基 础, 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 发生的重要原 因, 并可能与多种产 科疾患有关 。 J
注 : 中孕 组 和 晚孕 组 分 别 与 对 照 组 比较 P<0 O , 中孕 组 与 晚孕 . 1
组 比较 P<0 O .1
3 讨

1 资料 与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妊 娠 组 8 . 0例 , 龄 2 年 3~3 岁 , 均 年 龄 8 平
血 的重要底物 , 与血 液流动力学 及血小板 聚集有关 , 四项 并 这 检测基本能保证手术前凝血 因子 的筛查要求 。本研究显示 : 中晚期孕妇的 P a 、 F明显缩短 ,b T、m T F g水平明显升高 , 果 结 与徐成伟等 报道 基本 一致 。显示妊 娠期妇女从 中孕期开 始 其机体 已逐渐处于高凝 状态 , 并保持到临产前 。妊娠期绝大 多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分析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分析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分析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孕妇为临床探究对象,根据病人凝血状态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血液高凝组(n=30)与凝血正常组(n=30),对两组患者的妊高症、反复性流产、死胎、胎盘早剥、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产科疾病的发生情况。

结果:凝血功能正常的孕妇在妊娠期内发生妊高症、FGR、胎盘早剥、反复性流产、早产、死胎等产科疾病的几率均要明显低于妊娠期内血液高凝组孕妇的发生率(P<0.05),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与产科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临床有必要在妊娠期内对孕妇的血液高凝状态进行筛查,以利于胎儿的预后。

标签: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产科疾病;相关性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妊娠期内母体各个系统均做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变化[1]。

其中,母体凝血活性增高乃妊娠期内常见的生理现象,其为关系产后止血情况的重要维度,但是,高血凝状态是可以引发多种产科疾病的,如妊高症、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流产等严重后果,情节严重者可对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为此阶段产科疾病的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为了提高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筛查率,提升产科疾病的预见性,本文以本院临床案例为分析依据,就妊娠期凝血状态与产科疾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参与本次临床探究的60例病例均为2011年-2013年间我院产科住院部收治的临产妇,患者年龄23-39岁,妊娠期36.5-41周,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及体检时凝血状态的不同,将患者划分为血液高凝组(n=30)与凝血正常组(n=30),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均未合并血栓、心血管疾病、妊娠合并症及凝血病史。

将两组患者的产科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后显示P>0.05,两组资料具对比意义。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导语:分娩是十月怀孕正常的生理现象,目前分娩可自然分娩和手术分娩,即顺产和剖腹,此时就需要做孕妇凝血四项,这是孕妇必须做的一项检查,我们分娩是十月怀孕正常的生理现象,目前分娩可自然分娩和手术分娩,即顺产和剖腹,此时就需要做孕妇凝血四项,这是孕妇必须做的一项检查,我们要先了解孕妇凝血四项的意义,这样孕妇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检查,避免患者在检查时发出疑问,就会造成对医院产生不信任。

正常状态下,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促进和抑制凝固的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凝血机制的自我调节。

临产孕妇机体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这种状态有利于快速、有效止血,但同时又易形成血栓和产科并发症。

因此,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妊娠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机体的各项指标会有所变化。

临产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凝血四项指标也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特别是妊娠晚期,孕妇各种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尤其是纤维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PT主要反映血浆中外援性凝血因子I、Ⅱ、V、Ⅶ、X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选试验。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

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常用的筛选试验。

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实验,也可反映血液中FiB的质和量。

妊娠期间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最终导致临产孕妇血浆中的PT、APTT、TT时间缩短,FIB升高,可使细胞、血小板聚集增强,促使血黏度增高,增强止血功能。

但也容易引起血栓形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 】 3.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血浆纤维蛋白原↑50%(4-5g/L) 纤维蛋白溶酶原↑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纤溶活性↓
病理性的血栓形成倾向的危险因素
■先天性抗凝物缺乏 ■基因突变引起高凝状态 ■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
1.先天性抗凝物缺陷
■ ■
抗凝血酶III缺陷
蛋白C缺陷 ■蛋白S缺陷
抗磷脂抗体作用方式
aPLs也可间接通过以下抗原影响凝 血机制:
β2-醣蛋白I 蛋白复合物 激肽释放酶原 凝血酶原(PT) 高分子量激肽原(HK) 低分子量激肽原(LK) 蛋白C (PT) 蛋白S 胎盘抗凝蛋白-I(钙结合蛋白V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nnexinV) XI因子
抗磷脂抗体作用环节
血小板、内皮细胞、 抗 凝机制、纤溶途径,以及 局部影响到滋养层和绒毛 细胞,减少 annexin V 的产 生并抑制它的抗凝功能。
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的协同作用
抗磷脂综合征中有 3/4 有遗传性凝血 调节蛋白缺陷,特别是PC、PS、PAI-1、 Lp(a) 、 FV-Leiden 、 PT-G20210A 和 高 半 胱氨酸( Hhcy )。 aPL 患者没有凝血调 节缺陷,很少有症状和完全无症状,因而, 检测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对于区分有 抗磷脂抗体患者是否具有发展为APS的危 险性非常重要。
【妊娠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 】 1.促凝因子水平的增高——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 凝血因子Ⅺ、ⅩⅢ ↓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
【妊娠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 】 2.抗凝物水平降低—— 抗凝血酶Ⅲ、蛋白C 、蛋白S和 其他抗凝物因子的改变是不平衡的。 PS↓40-50%, AT-Ⅲ和PC 仍保持稳定。
妊娠血液高凝状态的病理生理机制

获得性+遗传性因素 →→血液动力 学改变→→血流阻力↑ 血液粘稠度↑ →→内皮细胞表面形成纤维蛋白沉淀物 →→子宫螺旋动脉血栓,胎盘血栓、梗 死形成,产生区域性缺血 →→阻碍毛细 血管床的氧气和营养运输,影响胎儿的 生长发育。
对机体的影响




母体表现——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的 功能障碍 胎盘表现——胎盘钙化、血栓形成、胎盘功 能低下、羊水代谢障碍 胎儿表现——胚胎停止发育、死胎、死产、 IUGR、早产、胎儿宫内窘迫、 末端肢体畸形 新生儿表现——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 血缺氧性脑病
实验室检查:
病例摘要
1.血常规:Hb 111g/L,RBC 4.3×1012/L,WBC 7×109/L, N 7%,L 18.6%,HCT 34%, PLT 327 ×109/L; 2.凝血全套:PT11.1s,APTT38.8s,Fib2.46g/L,TT14.8s; 3.糖耐量实验(OGTT):正常; 4.肝肾功能:ALT162,AST139.4,ALT/AST0.86,TP64.2, PAB186.1,ALB36.1,GLO28.1,A/G1.28,TBIL5.7, DBIL1.8, TBA4.5,5’-NT11.4, BUN2.83,Cr58.1,UA181.3; 6.ESR:47mm; 5.甲、乙、丙肝均阴性
2.基因突变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 凝血因子Leiden基因突变 (FVLeiden)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PT-G20210A) ■纯合子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 因子(PAI-1)的4G/4G突变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热不 稳定变体 MTHFR(C677T)
3.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
抗磷脂综合征(APS)——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抗 磷脂抗体(aPLa)引起的一组临 床征象的总称,表现为动静脉血 栓形成、胎儿丢失、血小板减少 等。

抗磷脂抗体(aPLs)包括
■抗心磷脂抗体(aCL) ■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 ■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 ■抗磷脂酸抗体(APA) ■狼疮抗凝固因子(LA) ——是一组异源性的自身抗体
抗磷脂抗体作用方式 aPLs 可直接与以下物质发生 反应 磷脂、 磷脂蛋白复合物、 核酸、 粘多糖,
病例摘要
患者1 住院号:472777。女,35岁,因停 经5月,咳嗽伴午后低热7天,于2003年2月12日9am 步行入院。既往月经规则,LMP:2002.9.1,EDC: 2003.6.8. 患者停经40天出现早孕反应轻,2个月 自行缓解,02.10.15.产前检查发现UU-Ab-IgG阳性, 经应用罗红霉素治疗转阴,余无特殊,1周前因受 凉出现咽痛、咳嗽、午后体温达37.8C,以“宫内妊 娠23+周、活胎、上感”收入院。
常用的检测和评估方法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血小板 凝血机制检测——PT、APTT、TT、 Fib 妊高征预测监测仪——血流阻力、血 液粘稠度、波形系数 B超——羊水、胎儿发育、子宫动脉血流、 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常用的检测和评估方法
凝血、纤溶、抗凝途径各成分活性的检 测 ——AT-III、PC、PS、APC-R、 PAI-1等 免疫检测——aCL、aPS、β2-GP 1、 LA、其他抗体 NST——宫内缺氧
血液高凝状态引起产科并发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ICP)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 胎盘早剥、胎盘梗死、羊水过少 反复流产、死胎、死产 新生儿颅内出血、甚至末端肢体畸形

因而有上述妊娠并发症, 即使无血栓史,或孕期高血压, 也应该建议进行代谢、凝血异 常的检测,对其血栓形成倾向 及其影响进行评估。
治疗原则
1.血栓形成的二级预防
2.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抗体活性 及滴度 3.以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疾病 的治疗 4.基础疾病的治疗
具体用药 1.扩容降低血液粘稠度——低分子 右旋糖苷、丹参、硫酸镁 2.抗凝疏通微循环——阿斯匹林、 肝素、潘生丁 3.控制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 4.溶栓治疗——尿激酶、链激酶
病例摘要
既往孕5引4产0,其中第一胎为无指标引产,其 它3胎分别为4、5、6月死胎引产,2001年初死胎引 产后,胎盘病检:胎盘血栓形成,梗塞,发现ACA阳 性,经应用阿司匹林、强的松治疗转阴。此次妊娠 ACA一直为阴性。父亲有糖尿病、高血压,母亲有冠 心病,外婆有脑梗塞病史。 体查:一般情况可,四测正常,咽无充血,心 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宫底平脐,胎心音:146 /分,无宫缩。
妊娠血液高凝状态与 产科并发症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 朱付凡
妊娠血液高凝状态是一常 见现象,引起妊娠血液高凝状 态的原因有先天遗传性血栓形 成倾向、后天获得性的危险因 子、免疫失调和多种缺陷的共 同参与。
【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

1.促凝因子水平↑ 2.自然产生的抗凝物水平↓ 3.纤维蛋白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