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答:(1)“结构”是指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概念,源于哲学领域的“结构主义”和社会学领域的“结构功能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后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其要点是,主张万事万物均具有一定的结构。
(2)传播的“结构、过程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逐步走向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研究开展了多年、并取得累累硕果之后,1960年,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从理论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3)传播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传(者)、受(者)、信息(内容)。
这可称为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构成传播的最基本结构。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答: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是有名的线性模式。
(1)线性模式的优点线性模式可以明确直观地显示出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和环节,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
在传播学史上,线性结构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2)线性模式的缺点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和反馈,忽视了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和制约。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答:(1)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相同点①都具有5W传统的完整模式。
②都有反馈的描绘。
(2)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的不同点①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反馈的概念,并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传播学原理》PPT课件
• 知沟理论: – 信息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扩散的差异
51
受众的特点
37
• 解闷消愁 • 人际关系 • 确认自我 • 监视环境
受众的目的
38
选择
• 选择性注意 – 结构性因素 • 信息形式:刺激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 – 功能性因素 • 延缓性因素:比较稳定的个人特征 • 即时性因素:接触信息时的心理状态
• 选择性理解 – 受者引申意义
• 选择性记忆
• 选择影响理论体系 – 个人差异理论模式: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 社会分类理论模式:群体压力 – 社会关系理论模式:受到人际互动的限制和塑造
• 间接影响理论体系 – 规范论模式和社会学习理论 – 含义论模式和符号互动理论
50
多元化媒介效果研究
• 议程设置理论: – 媒介报道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点高度相关;媒介重点报道的内容, 会引起人们重视
39
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因素
• 文化传统 – 民族特征
• 社会环境 – 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 群体影响 – 受众特征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其关系较密切的社会群体的特征
40
决定受众个体特征的因素
• 性别 • 年龄 • 个性 • 智力 • 经历 • 兴趣 • 爱好 • 预存立场
41
受众心理特征
• 认知:寻求信息 • 好奇心:乐于接受反常的、新奇的、罕见的信息 • 从众:希望被群体接纳 • 表现: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一种欲望 • 移情:通过信息内容的角色置换,达成心理满足 • 攻击:与环境严重不一致时,产生对抗
• 人文典范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兼具两者特色 – 接收分析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传播学 参考书目
各位:学生有向学之心,我不敢怠慢。
初拟了部分书目,供参考。
——————其它1.《十九扎——一个北大教授写给学生的信》朱青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有关学术规范,如何读书——尤其是学术类书籍,介绍很细致。
(我自己的借给学生后好像没还回来,不过网上有电子版,勉强一读)2.《理想不死——是谁让我们脆弱而又坚强》胡赳赳中国华侨出版社推荐理由:新闻类,作者是《新周刊》主笔,书中对于传媒很多独到见解,文笔精到,易读。
另外,算是新书,能结合当下。
3.《世界是平的》推荐理由:关于描述市场全球化的一本书,生动形象,对于理解国际传播,亦有好处。
其它有关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的还包括《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数字化生存》等。
4.《娱乐至死》波兹曼推荐理由:理解媒介变迁。
5.《江村经济》费孝通推荐理由:社会学调查、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的经典,对于新闻业务同样值得参考。
6.《菊与刀》推荐理由:本书是二战期间,一个美国学者对日本国民特性的解读,由于战争原因,她当时主要通过二手资料和少量对日本战俘的访谈而得到经验,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我们的目的不是评估日本的民族性如何,而是学习作者的调研方法——她如何做到?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7.电影《公民凯恩》推荐理由:原型是报业大亨赫斯特,有助于理解新闻史,尤其是大众报时期的新闻行业发展。
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8.电影《楚门的世界》推荐理由:新闻伦理之争,经典影片。
课程中有相关作业。
9.曾仕强的讲座视频推荐理由:参透中国人的传统和国民性,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学中。
专业书目传播学参考书目10.《传播学概论》(也叫《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论》)施拉姆推荐理由:传播学必读的经典版本,可以作为教辅参考书,风格近似随笔,值得一看。
考研必备参考书。
11.《传播学引论》李彬高等教育出版社;推荐理由: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很多传播学理论的解读很到位。
新闻宣传书籍
新闻宣传书籍
关于新闻宣传的书籍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传播学原理》。
这本书是张国良所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它是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这本书也是张国良所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它收录了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对于研究传播学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学概论》。
这本书是李良荣所著,由复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
它是一本普及新闻学知识的读物,适合初学者入门,内容涵盖了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新闻媒介、新闻业务等方面。
此外,还有《符号透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与经验》《水利新闻宣传操作实务》等书籍也是关于新闻宣传方面的经典之作。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全国各大高校传播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以复旦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章节分类)
全国各大高校传播学历年试题分类整理(以复旦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章节分类)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复旦04 新闻传播理论暨大1994 厦大04 传播05 新传北师05 传播兰大99 传播学南师04 传播业务厦大02 传播中传99 传播学)2.传播学的三大分支(复旦03 新闻传播基础(单考生))3.卢因(北大02 传播学南大03 新传)4.传播(中传01、02、06传播学人大98、99 新闻学吉大2000 社科院04 新传)5.施拉姆(中传01、03 传播学北师02 传播学)6.拉扎斯菲尔德(南大06 新传北师05 传播学)7.拉斯韦尔(北师06 传播学南大05 新传中传01 传播学)【参考答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在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他的研究对早期传播学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对媒介在总统选举中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1948年这次研究的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这部著作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和“舆论领袖”的概念。
这项研究被称为大众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推翻了“枪弹论”,宣告了传播效果研究“有限效果论”时代的到来。
8.组织传播(北师05 传播学人大05 新传中传01、05 传播学)【参考答案】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而是组织外传播,两者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包括: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行成共识。
9.人际传播(中传2000 传播学)10.传播者(中传99 传播学)11.霍夫兰(北师04 传播学华中科技03 传播学)二、简答题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侧重的方向。
(复旦04 新闻传播理论)2.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复旦04 传播实务)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中传03 传播学)4.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传04 传播学)5.简述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基本内容(武大04 传播学)6.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拉斯韦尔2.个人差异论3.信息流程4.新媒介5.新闻专业主义二、简答题1.控制论模式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2.简述拉扎斯费尔德对传播学的形成所做的主要贡献。
3.简述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题1.试论述信息的基本性质和传播特征。
2.试述中国受众调查的发展历程。
3.试述麦克卢汉的主要媒介理论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拉斯韦尔答:拉斯韦尔是美国政治学家,一生都致力于政治传播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其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有:(1)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道路。
(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2.个人差异论答:个人差异论由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在1975年出版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以“刺激—反应”论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阐述受众特征,认为并不存在统一的大众传播的受众。
由于每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个人的种种差异,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先天禀赋、后天习性、态度、价值观、信仰、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个人差异论”主要停留在假说阶段,但最有价值的是,它提出了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的观点,对受众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3.信息流程答:信息流程也叫传播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作用等。
信息流程研究经历了从“两级传播”模式到“多级传播”模式的变化。
该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通过媒介直接传送给受者,而影响是以人际传播为中介、间接传布的,即信息流是“一级”的,影响流是“多级”的。
传播学复习要点
教材名称:传播学原理主编:张国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理解传播学史上的主要理论,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并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在媒体中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如何从信息论的视野去理解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外部条件(美国成为先驱者的理由)“四大先驱”的开拓性贡献第二章传播的分类什么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传播过程与基本模式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区别是什么?了解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德弗勒、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兹克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的优缺点是什么?第四章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四种主要社会功能是什么?什么是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什么是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简单随机抽样有哪几种形式,分别是什么含义?问卷提问设计有哪些基本原则?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第六章自由与媒介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发展的基本情况是什么?评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第七章传播内容分析符号与信号有什么区别?什么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普通语义学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语言符号的传播功能有哪些?第八章控制分析控制研究的含义什么是把关和把关人?把关理论的研究发展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理论主张第九章受众分析魔弹论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特征选择性定律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的含义试述传播效果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成果什么是有限效果论“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创新与扩散霍夫兰的劝服研究有哪些成果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知沟理论。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学,研究“传播”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2024武大新传专硕参考书
2024武大新传专硕参考书
2024年武汉大学055200新闻与传播专硕专业的考研参考书目如下:
《传播学导论》(第三版),张国良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张志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媒介批评学》,汪晖、陈燕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戴维·克劳普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闻传播学概论》,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闻传播学》(第二版),刘行芳、牛新权、刘莹著,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13年。
《新闻学导论》(第二版),李良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新闻学原理》,张志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新闻传播学》(第二版),刘行芳、牛新权、刘莹著,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13年。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李良荣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匡文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数字媒介传播概论》,张志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武汉大学相关学院的研究生办公室或相关网站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指在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传播学著作。
张国良是中国传媒学界的重要学者,他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张国良的一些经典著作,以展示他对传播学的重要贡献。
1.《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是张国良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全面介绍。
他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传播过程、媒介与受众关系等重要议题。
该书在中国传媒学教育和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2.《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是张国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媒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他还对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3.《传媒与社会》《传媒与社会》是张国良对传媒与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分析了传媒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探讨了传媒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该书对于理解传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传媒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国传媒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是张国良对中国传媒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本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回顾了中国传媒研究的发展历程,反思了传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该书对于推动中国传媒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媒介文化批评》《媒介文化批评》是张国良关于媒介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
他在书中分析了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媒介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的影响。
他还提出了一种媒介文化批评的方法论,为研究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6.《传媒与现代性》《传媒与现代性》是张国良对传媒与现代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探讨了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传媒对现代性的塑造和影响。
该书对于理解传媒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7.《媒介与现代社会变迁》《媒介与现代社会变迁》是张国良关于媒介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著作。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圣才出品】
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一、概念题1.媒介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媒介责任理论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
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
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公共领域[清华大学2013研;北京大学2010研;武汉大学2006研]答:公共领域是指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有时也是公共的)的机构与组织之外。
在这个空间中,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是存在的,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
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出版《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其核心概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此后,公共领域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
现在,媒介可能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公共领域的品质则有赖于媒介的品质而定。
从极端方面看,特定的媒介结构倾向,包括集中、商业化与全球化,都会对公共领域产生危害。
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大众传播的效果【圣才出品】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一、概念题1.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中农业大学2009研;西安交大2008研;北师2004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2003研;上海交大2006~2007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浙大2003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2.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研;北大2010、2006研;西安交大2007研;浙大2004研;北师2007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研;华中科大2002研]答: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
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像,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效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3.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京师大2009研;南开大学2007研;]答: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
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笔记,复旦大学教材,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特性:1 形态多样性 2 时空遍布性 3 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三:传播的定义1, 兯享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通水确立兯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分享信息、思想戒态度”——斲拉姆2, 影响,劝服,说,“传播这一概念,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全部过程3, 符号,信息,说,“所谓传播,及通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斱式和对这种存在斱式的直接戒者间接地表述传播=信息的运劢信息=传播的材料第2节传播的类型一:两种分类斱法1 符号角度,分为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戒者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2性质角度,分为人类,非人类,社会,非社会两种斱法1 两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2 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me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I 的过程三:人际传播又分为两人之间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约哈里窗口学说:开放区域,秘密区域,盲目区域,未知区域。
四:组织传播管理即传播A?巴维拉斯的“五种网络”链式,环式,轮式,Y式,全通道式五:大众传播优势,快广多好劣势,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六:各类传播的特点1 周期2 角色3 反馈 4信息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传播研究不等同于传播学,传播研究室对传播现象的兰注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研究的历史相当于戒者稍短与传播的历史二:诞生背景1媒介背景政治角度:宁可要报纸而不要政府——杰弗逊经济:广告,媒介本身也是企业社会:利弊2学科背景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语义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形成19世纨末以来逐步形成,初具规模,20世纨40年代1新闻学可视为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学科奠定的四:奠定人1 拉斯维尔政治传播尤其是戓争宣传,5W,社会传播,倡导亲身实践的内容分析法《世界大戓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2 K?卢因场论群体劢力学,把兰人媒介欲对个体市价影响,必须考虑到起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制《解决社会矛盾》3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实地调查法《人民的选择》《人际影响》4 C?霍夫兮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5W?斲拉姆集大成者,奠基人《大众传播学》五:现状与趋势50年代日趋成熟,60年代批判学派第二章:传播的机构与功能第一节:传播的结构第二节:传播的基本模式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现理论的手段和斱法功能有:组织、解释、预测一:线性模式1:5W,拉斯维尔,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对应的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分析,内容,讯息,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缺陷:单向直线,割裂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联系,其实效果只是一个要素而非环节: 2:申农?韦弗,信息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讯息发出的信号接收的信号讯息噪音二:控制论模式M?德弗勒模式,在申农的基础上提出。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1.如何认识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答: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制约,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
具体表现如下:(1)大众传播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没有社会就没有大众传播。
(2)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即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3)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
(4)大众媒介必然受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包括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的监督等。
大众媒介既是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系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没有大众传播所提供的及时、广泛、大量、公开的信息交流,现代社会生活如何进行?但反过来,大众媒介也不可能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总是置身于社会各种力量的制约之中。
具体而言,一方面,大众媒介通过传播信息,满足社会各个系统的信息需求,使社会有机体之间保持沟通与交流,大众媒介因此与社会各个子系统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连接者;另一方面,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组织,处于整个社会框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中,这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机构的基本面貌、运作方式、内部规则、职业理念等。
2.试述媒介的全球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答: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1)媒介的全球化趋势真正的全球媒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完全成形。
全球媒体系统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①媒体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时代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②跨国广告、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扩大了对媒体和其他通讯服务的需求。
③许多传统的机构障碍和禁止跨国传播经营媒介的法律障碍在减少和消除。
传媒.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传媒)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
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
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
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
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
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
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
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
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
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
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
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
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评,不过要是对书评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李大教授根本没看过此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法
传播的热点
人际传播
媒介 规模 空间 周期 角色 反馈 信息表达 人自身 少数人 小 不规则 随时交替 灵活 不规范
组织传播
人自身+机械 化电子化媒介 特定、较多人 中 较规则 有所规定 有点困难 较规范
大众传播
机械化电子化 媒介 不特定、多数 大 规则 固定 十分困难 规范
人文典范
兼具两者特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接收分析
信息流程研究
二段流程
发现:
二级传播 水平型:意见领袖与追随者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单数型:跨领域的意见领袖几乎没有 活跃型: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中也十分活跃 大事件公众立刻知道 创新扩散理论:将个人接受新事物过程看成是一个从认知到决 定的过程 三阶段 配对 三流 事实传播阶段、治疗阶段、解释和采用阶段 信息流、感情流、影响流
内在本质:
媒介影响力的作用范围:
效果研究三阶段
强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回归强效果论
效果研究的理论体系
同一效果理论体系
魔弹论
选择影响理论体系
个人差异理论模式: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 社会分类理论模式:群体压力 社会关系理论模式:受到人际互动的限制和塑造 规范论模式和社会学习理论 含义论模式和符号互动理论
证实:
批判:
补充:
再补充:
大众传播的效果
效果
外在形态
媒介的效果:产生的直接效果,无论是否符合传者期望 媒介的效能:媒介达成有关预期目标的功效 媒介的效力:媒介在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效力 心理效果 文化效果 政治效果 经济效果 受众个体的影响 对组织的影响 对社会机构的影响 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拉纳的发展传播学
识字率 都市化率 传播体系
近代社会
61%以上
26%以上
媒介
过渡社会
21-60%
11%-25%
媒介-口头
传统社会
20%以下
10%以下
口头
传播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
从各个相关学科“借”来的方法 定量研究为主要特色 方法的重要性格外明显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入门知识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概要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的功能 传播学研究方法 信息与符号 传播技术的进展 大众传媒的现状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受众研究 信息流程研究 大众传播的效果
战争的严酷现实 电波媒介的兴起 媒介垄断化日趋严重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
否定绝对自由 大众自由与大众媒介自由是有联系且有区别的概念 大众媒介必须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 政府不再是旁观者
知情权与接近权
知情权:
媒介的知情权 公众的知情权 反论权:大众可要求媒介提供免费版面、时间进行反驳 的权利 意见广告:大众付费刊登意见
群体影响
决定受众个体特征的因素
性别 年龄 个性 智力 经历 兴趣 爱好 预存立场
受众心理特征
认知:寻求信息 好奇心:乐于接受反常的、新奇的、罕见的信息 从众:希望被群体接纳 表现:在群体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一种欲望 移情:通过信息内容的角色置换,达成心理满足 攻击:与环境严重不一致时,产生对抗
麦克卢汉的理论
媒介即信息:
媒介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带来某种信息,引起某种变革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的任何发展,都是人类五官功能的延伸
高清晰度+低参与度的热媒介 vs. 低清晰度+高参与度 的冷媒介 信息在瞬间即可传送到世界每个角落
冷媒介和热媒介
地球村
大众传播过程
职业传播人员收集信息 信息通过机械化电子化设备传播 受众有选择地接受信息 受众进行各自解释 受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
独立性原则:媒介监督的前提 多样化原则:必须让公众接触到各种信息 法制化原则:调节竞争
困境:
控制论模式:加入反馈机制
社会系统模式:加入外部结构
其它模式
传播的功能
二功能说
实用性传播 娱乐性/消遣性传播
四功能说
监视环境 协调社会各部分 传递社会遗产 提供娱乐
三功能说
授予地位 促进社会规范实行 麻醉精神--负功能说
受众理论
个人差异论
选择性注意和理解 同一群体受众对信息做出类似的反应 群体压力理论 长期效果理论
社会分类论
社会关系论
文化规范论
社会参与论
知情权和接近权 接近于传受互动论,取消传受概念,代之以信息区
信息平衡论
受众研究的未来走向
社科典范
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 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
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的结构
结构: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三要素
传者 信息 受者
传播的模式
模式:为清晰说明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传统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线性模式:加入噪音 德弗勒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单位模式:符号化体 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 48种模式
传播学的诞生
传播研究 vs. 传播学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传播学学术渊源 传播学奠基人
拉斯韦尔:政治与传播 卢因:社会心理与传播 拉扎斯费尔德:二级传播 霍夫兰:心理与传播 施拉姆:集大成者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接近权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体制
将媒介作为宣传、教育、组织大众的工具,以达到 有效控制社会(p.178)
受众研究
受众的特点
众多 混杂 分散 流动 隐匿
受众的目的
解闷消愁 人际关系 确认自我 监视环境
语言和言语 意义 传播性 情境性 可信性 组合性 隐喻性
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术的进展
传播与社会
经济发展,使传播物质条件日益完善;媒介信息活 动,促进了经济 革命利用媒介有效发动,媒介通过革命获得更自由 的活动天地 媒介启蒙大众,大众使媒介规模不断扩大
两个环境
现实环境: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 虚拟环境: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虚拟环境比重越来越大,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 媒介可以歪曲现实环境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 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默顿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 解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 实
方法
实地调查 内容分析 实验 个案研究
信息与符号
信息
事实性:
没有事实,信息失去意义
传递性:
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
效用有一定期限 表现形式有统一的规定 可指代某种环境
时效性:
系统性:
指代性:
符号
语言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
各种媒介
报纸 杂志 广播 电视 电影 书籍
媒介的外部关系
政府 受众 广告客户 其它媒介 社区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传播与社会(续)
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 大众媒介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
间接影响理论体系
多元化媒介效果研究
议程设置理论:
媒介报道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点高度相关;媒介重 点报道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重视 媒介内容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信息在不同社会阶层间扩散的差异
培养理论:
知沟理论: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传者与受者的信息分享 交流说:有来往的、双向的活动 影响/劝服说: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 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传播的类型
二分法
亲身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选择
选择性注意
结构性因素 信息形式:刺激强度、对比度、重复率、新鲜度 功能性因素 延缓性因素:比较稳定的个人特征 即时性因素:接触信息时的心理状态
选择性理解
受者引申意义
选择性记忆
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因素
文化传统
民族特征
社会环境
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
受众特征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其关系较密切的社会 群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