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四字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指鹿为马的故事简写20字
摘要:
1.故事背景及主角介绍
2.主角所作所为及原因
3.故事高潮及结果
4.故事寓意及启示
正文:
千古流传的成语“指鹿为马”出自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时任宰相的赵高因为掌握了大权,变得骄横跋扈,对其他官员施加压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赵高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计策。

有一天,赵高带着一只鹿来到秦始皇面前,向秦始皇说这是一匹马。

秦始皇感到很奇怪,他认为这明明就是一只鹿。

然而,赵高坚持说这是一匹马。

其他大臣们出于对赵高的恐惧,也纷纷附和说这是一匹马。

这让秦始皇感到很困惑,他不知道究竟是谁在欺骗他。

故事的高潮在于,赵高借此机会陷害那些不屈从于他的官员。

他将这些官员的名字记下,并以“指鹿为马”的罪名对他们进行惩罚。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忠诚正直的官员被冤枉,而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则得到了晋升。

最后,秦始皇发现了赵高的阴谋,他将赵高处死,并恢复了一些被冤枉的官员的名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邪恶终究会被揭露,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有敢于说真话的勇气,不要屈服于权势,做一个忠诚正直
的人。

这个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因为它揭示了权谋家的狡诈和险恶,还因为它传达了正义和勇敢的价值观念。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乐此不疲【汉语注音】:lè cǐ bù pí【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每旦视朝,日仄(zè)乃罢。

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

’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成语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乐此不疲的意思】:乐此:乐于此;不疲:不觉疲劳。

形容对某事特别专心爱好而沉浸其中,从而做起事情来不觉得疲劳。

【乐此不疲的近义词】:乐而忘返、乐此不彼、沉迷不醒、乐不思蜀、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的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乐此不疲的故事】汉朝时期,刘秀带着部队南征北战,始终保持着勤勉的作风。

在战场上刘秀跟将士们同心协力,冲锋陷阵,在战略上跟谋士们通宵达旦的研究战术,运筹帷幄,常常是废寝忘食。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更是日理万机,每天都在忙着治理国家的大事,对于战争则放在一旁。

有一回皇太子向他请教打仗的策略,刘秀对皇太子说:“卫灵公曾经向孔子请教攻战的问题,孔子对卫灵公说:我常常能听到人们谈到祭祀礼仪的东西,对于带兵作战那我真是个门外汉。

孔子专注于治理国家方面的事情,你应该向他学习,尽量少研究战争的东西。

”东汉建立以后,刘秀对朝政都要亲自过问,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皇太子见刘秀这么辛苦对他的健康十分担忧,他借着刘秀休息的.时侯劝谏刘秀道:“您这样辛苦操劳,有了贤明的品格,却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您还是应该多一些娱乐,少一些工作,爱护好自已的身体呀。

”刘秀听后笑着说:“我自已早就习惯了,一点儿都不感觉到疲劳,并且乐于这么做。

”皇太子听后觉得很感动,也在刘秀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乐此不疲例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其中不乏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故事。

一、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故事卧薪尝胆,是一种用心竭力的意志表达,这出处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故事。

当时,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大业,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战,不断的败北,元气大伤,不得不放弃原本的计划。

面对崩溃的军队和垂危的大业,诸葛亮知道这个时候只有逆境才能激发人的胆识,于是他决定采用破釜沉舟的策略。

他在蹲下时,故意挤压自己的肠子,让自己呕吐腹泻,然后睡在一级梯旁边,不断地啃食野草,露天过夜,让士兵领导们都惊讶和心疼的行为,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为了抵挡敌人的军队而继续战斗的痛苦。

在最后的争战中,刘备成功地夺取了益州。

二、空城计——愚弄敌人的计策空城计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其故事来源于现再著名的电影《赤壁》。

不过这个故事最初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指的是诸葛亮在汉中而放空成城的一个计策。

当时,诸葛亮在汉中,面对前来进攻的敌人,他决定采用空城计,也就是让城中的官兵伪装成平民,关门闭户,不与敌军交战,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这样一来敌人就会认为城中有伏兵,从而放弃进攻。

最后,敌人果然不攻而退,空城计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计。

三、三顾茅庐——感化大贤的故事三顾茅庐是指诸葛亮三次拜访全真教主黄庭坚,表示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黄庭坚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大家,才华横溢,但他得意忘形,一心追求文学,不肯躺下尘事。

诸葛亮了解了黄庭坚的背景后,向他请教政治军事,以期感化纵滑的黄庭坚。

但每到黄庭坚处,他都是三顾茅庐,最终获得了黄庭坚破门而出,追随他的意愿,助他辅佐刘备成为威震华夏的英雄。

四、隔岸观火——居安思危的故事隔岸观火的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出自诸葛亮在下邳战役中的故事。

在战役中,对于袁绍与曹操的军队隔岸观火,诸葛亮发现其中有许多人弓箭过肩,显然是准备要一举大搏的。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刻⾈求剑 从前,有个⼈带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声,他的剑落到⽔⾥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个办法,他⽤⼩⼑在船上刻了⼀个印记,便悠然⾃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条线,剑是从这⼉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下去找就⾏啦!” 划船的⼈说:“你的剑掉进了⽔⾥,剑⼜不会跟着船⾛,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脱掉⾐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现在船⾛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是“船”,“求”是“寻找”。

有的⼈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求剑。

2.中国四字成语故事精选 ⼩时了了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出了⼀个很博学的⼈,名叫孔融,宇⽂举,是孔⼦的⼆⼗世孙。

他从⼩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岁时,跟他⽗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

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

如果不是名⼈去访,守门的⼈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岁的孔融,却⼤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

他到府门前,对守门⼈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下。

” 守门⼈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姓李名⽿,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曾向⽼⼦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番话都很惊奇。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

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阅读【鞠躬尽瘁】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鞠躬尽瘁,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

尽瘁:竭尽劳苦。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

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所称蜀汉的“先主”。

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

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

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

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

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

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竭尽全力】这句成语原作“竭尽心力”,见于《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杨沛的人,字孔渠,当过新郑长。

曹操路过新郑的时候,部队缺粮,杨沛帮助过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爱。

曹操辅政以后,杨沛升为长社令。

他不畏豪强,不管谁犯了法,都依法惩办,得到曹操的称许。

当时,曹操出征在外,听说国都邺城治安太乱,便发诏选一个邺城令,其入选标准是要有杨沛那样的胆略和水平。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

经典成语故事2020最新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成语故事1夜郎自大“夜郎自大”是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一个成语,该成语出自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绛妃》,其中写到“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

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

”发展到了现在,夜郎自大几乎成为了地域黑的词语,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对于贵州人来说,夜郎自大被按在头上实在是冤枉。

那么夜郎国是哪里?夜郎自大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战国时期,西南地区有着许多的少数民族国家,比较著名的有四川盆地的古蜀国、重庆一带的巴国、贵州一带的夜郎国、川西的邛都国、云南的滇国、滇西的哀牢国等。

人们将这些国家统称为“西南夷”。

蜀国和巴蜀在战国早期就被秦惠文所灭,设置了蜀郡和巴郡,而云贵高原一带因为地理环境比较封闭,所以和中原长期处于隔离状态。

西南夷地图直到西汉时期,人们才了解到了这些国家的存在。

司马迁在《西南夷列传中》介绍西南夷各国的情况,其中写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可见夜郎国是当时西南夷中面积最大的国家。

夜郎国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汉朝还试图联合夜郎一起进攻南越国。

《史记》中记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

”夜郎国有10万军队,可能有些夸张,不过在西南地区也算首屈一指了。

那么夜郎到底多少人口呢?后来夜郎国灭亡后,其地区设置了牂牁郡,户籍人口只有15万,总人口可能20多万。

那么夜郎国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汉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

其中写到西汉后期,夜郎王胁迫22个小国反叛,最终被平定。

可见,夜郎的国家形态类似于商朝的“方国联盟”,并未形成中央集权。

后来在夜郎国版图上形成的牂牁郡管辖了17个县,可能就是主要的方国设置的,分别是且兰(福泉、黄平)、鄨(遵义或者黔西)、平夷(毕节)、毋敛(独山)、谈指(贞丰)、出丹、夜郎(普宁)、同并、谈焒、漏江(卢西)、毋单(弥勒)、宛温(丘北)、镡封(开远)、漏卧(罗平)、句町(广南)、进乘、西随(金平)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出处|释义
有很多的人都有听过霸王别姬这首歌,那么你们知道霸王别姬这个成语的由来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霸王别姬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霸王别姬释义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霸王别姬造句
1 项羽四面楚歌,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2 今天晚上老王客串霸王别姬,粉墨登场了。

3 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非常有艺术价值,诠释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变换和人物命运。

4 他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霸王别姬一样的结局。

5 流传千古的“霸王别姬”故事,就发生在这座霸王城里。

6 本餐馆看家菜“霸王别姬”堪称天下第一。

7 王:我开始注意京剧和昆曲是始于第一次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8 他主演过的电影有霸王别姬,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等。

9 庄惠濠梁观鱼,鱼乐、人乐?西楚霸王别姬,姬悲、羽悲。

10 霸王别姬,贵妃投缳,染尽多少君王泪。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8篇历史成语典故篇一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

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

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

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

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

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

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

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

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

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

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一、背水一战【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故事】: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关于】四字成语有名的历史典故

【关于】四字成语有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的敌人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5.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个叫季步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仗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他同族的一个长辈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把竹席要走了,王恭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回答,我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赵柔卖犁赵柔是北魏人,一次他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赵柔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那个人。

8.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处肉刑,并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9.杨震拒金东汉时有一名大臣名叫杨震,为官清廉,常向朝廷举荐人才。

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曾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10.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商人住在一起。

后来商人得了重病去世,去世前送给他一颗价值万贯的宝珠。

崔枢埋葬了商人,却没有收下宝珠,而是将其一同葬进坟墓。

他的不贪财后来传为美谈。

11.荀巨佰舍身救友荀巨佰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他不肯扔下朋友自己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都得救。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1.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

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2.凿壁偷光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

后来,他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也称“凿壁借光”。

3.以荻画地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文章。

年龄大一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他便到读书人家借书读,发现好的文章,他还抄下来。

就因为刻苦读书,他从小写的诗、赋就有很高的水平。

4.铁杵成针传说李白小时候很淘气,不爱学习。

有一次见到一位老妇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很奇怪,就上前问老妇磨它干什么?老妇说在磨针。

李白说:“这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妇说:“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把铁棒磨成针的。

”李白听后深受启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是阿!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和决心,要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成功。

5.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书。

同时,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6.纪昌学射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

飞卫说:“你要先练习不眨眼的本领。

” 纪昌回家,仰面躺在织布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篇一】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大器晚成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

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

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曹操想立曹植为嗣[sì]子(继承人的意思),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

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篇二】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兔死狐悲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他们为了对付有共同的敌人——山里的猎人,结成联盟并且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一群山里的猎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兔子和狐狸正要逃跑的时候,有个猎人一箭射到了兔子身上,狐狸拼命逃跑,侥幸逃过了一劫。

猎人们走后,狐狸回到了原地,它非常悲伤,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长者正好经过,看见狐狸正在哭泣,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狐狸,你为什么不停地哭泣啊?”狐狸非常悲哀地说:“你有所不知,我和免子同样弱小的动物,都是猎人捕猎的对手象,本来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可是现在我的同伴被猎人射死了,它今天的死亡,预示着我也活不了多久,我真正的朋友死了,我哪能不伤心呢?”长者听了狐狸的话,叹着气说:“你为同伴的死而伤心,是因为你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啊!”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如因同类的不幸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成语故事】未雨绸缪

【成语故事】未雨绸缪

【成语故事】未雨绸缪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叫做秦国,国王非常聪明,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一直在寻找能够保护自己国家免受战争和灾害侵害的方法。

有一天,秦国的国王听说了一个关于未雨绸缪的故事,他觉得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能够帮助他更好地治国。

据说,在秦国的北方有一个叫做魏国的大国,魏国国王非常重视自己的国家安全。

一年,魏国的国王听说了即将来临的大旱,他非常担心国家的农田会因为缺水而无法正常耕种。

于是,魏国的国王立即下令将河流引到农田,保证农田有足够的水源。

果然,在北方其他国家饱受旱灾之时,魏国的农田依然长满了丰收的庄稼。

听完这个故事后,秦国的国王非常感动并深感启发,他决定学习魏国国王的做法,充分做好国家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以应对可能降临的战争和灾害。

国王首先下令加强了国家的边防建设,修建高墙和城堡,增加军队的战备力量,以保护国家不受外敌的侵略。

他还委派专门的官员负责情报收集和内外情况的报告,确保随时了解国家的动态,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秦国国王还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排灌工程,确保丰收。

他下令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到干旱的农田,保证农民能够正常耕种。

他还实行了改革政策,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确保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除了加强边防和发展农业,国王还鼓励人民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国家和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幸福,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于是,秦国的水库、渠道和水利设施越来越多,国家的水利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秦国国王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国王将这些成就看作是未雨绸缪的结果,他深信未雨绸缪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也是保护国家安全的有效途径。

秦国国王继续发扬未雨绸缪的精神,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最终,秦国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强大国家,令周边各国望风而逃,也使得国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从此以后,未雨绸缪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用来形容事先做好准备和预防,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或危机。

最新28个经典成语故事资料

最新28个经典成语故事资料

28个经典成语故事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精品文档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成语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成语

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成语摘要:一、引言二、成语典故介绍1.头悬梁,锥刺股2.凿壁偷光3.囊萤夜读4.韦编三绝5.孙子兵法三、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启示四、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勤奋读书。

这些故事传颂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刻苦学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勤奋读书的成语典故,以期给大家带来启示。

二、成语典故介绍1.头悬梁,锥刺股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孟尝君,为了鼓励门下食客努力学习,讲述了头悬梁、锥刺股的两个典故。

头悬梁,是指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以免打瞌睡;锥刺股,是指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这两个典故体现了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

2.凿壁偷光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出自《汉书·卷六十七》。

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学者匡衡,家境贫寒,无法买得起蜡烛。

他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借邻居家的光线来读书。

这个典故传达了勤奋好学的精神。

3.囊萤夜读囊萤夜读这个成语出自《晋书·卷五十二》。

故事讲述了晋代文学家车胤,家境贫寒,没钱买蜡烛。

夏天晚上,他捉住萤火虫,把它们装在丝袋里,用来照亮读书。

这个典故展示了古人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精神。

4.韦编三绝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故事讲述了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古籍,编撰《春秋》。

因为孔子视力不佳,他把文字编成三卷,让弟子们轮流朗读。

孔子听后进行校对,反复修订。

这个典故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精神。

5.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为了写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兵书,他勤奋研究战争史,总结实战经验。

最终完成了《孙子兵法》。

这个典故展示了勤奋研究和实践的精神。

三、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启示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例如:珍惜时光、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等。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有关成语故事精选15篇有关成语故事1【水中捞月】传说曾有五百只猕猴,一天,猴群在树林间玩耍时,无意间走到一深井边。

为首的猕猴见到水中月亮的倒影,大惊失色,立即召集同伴说道:“今天月亮死了,掉在井里。

我们应该把它捞出来,不然这世界上一到晚上就是漫长的黑夜了!”众位猕猴觉得很有道理,纷纷表示赞同。

但大家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捞。

这时,为首的猕猴见到井边有一棵树,顿时心生一计,说道:“我抓着树枝,你们抓着我的尾巴,这样大家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月亮捞出来了。

”于是猴群立即照做。

只见为首的猕猴牢牢地抱住树枝,一只老猴在下面抓着它的尾巴,其他猴子也这样一只一只地抓着上面一只猴子的尾巴,组成一个猕猴的链条。

随着猴子越来越多、链条越来越长,树也晃动地越来越厉害。

终于,最下面的猕猴到了水面,它使劲拨动了几下水,却怎么也捞不起月亮。

说时迟,那时快,树枝因为承受不住猴群的重量,突然折断了,这五百只猕猴也全都掉进了井里。

这是一个记载在佛教典籍《僧祇律》中的故事,佛陀用这个故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辨是非、害人害己的人。

如今,水中捞月已被用来表示徒劳而无功。

有关成语故事2初出茅庐【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南阳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命令关羽、张飞各带一千人马,埋伏到博望城左右的山谷里,命令关平、刘封领五百人,在博望坡后等候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

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退,等到各路火起后,再回军冲杀。

夜半时分,曹军被刘备、赵云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路边树林茂密,庐苇丛生,夏侯惇迟疑之时已经晚了,火光之中,烧得曹军焦头烂额,死伤不计其数。

刘备回军冲杀,关羽、张飞率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就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功“火烧博望”。

有关成语故事3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歧路亡羊.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

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

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来了。

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

杨布很生气,拿了棒子要打狗。

杨朱劝他说:“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一条白的,回来时转成了一条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认出来呢?”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

邻居全家出动去找寻,又来找杨朱的学生帮忙。

杨朱说:“只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因为岔道太多。

”晚上大家空手回来了,杨朱问:“怎样去了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呢?”邻居说:“哎,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明白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

”杨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从容不迫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何去何从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

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

”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明白什么?”屈原问:“我就应刚正不阿持续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持续富贵?就应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就应何去何从?”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

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取。

大器晚成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来源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来源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来源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

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一饭千金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

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

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

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

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

”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

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

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乡里有一个恶少,在街上碰到了韩信,就大声对他说:“看你整天舞枪弄棒,像个有胆量的人。

来来来,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你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韩信心想:“如果我拿剑刺他,岂不犯了杀人罪?日后还有什么前途呢?不如宁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为好。

”于是,他伏在地上,从那个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

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

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

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曾经侮辱过韩信的那个恶少却吓得直打哆嗦,韩信用手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不必害怕,过去的事算了。

”又对左右的将士说:“这位将士从前羞辱过我,其实是激励我上进啊!让他做个中尉吧!”韩信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曾欺负过自己的人,也没有报。

相反,加以原谅和提拔。

他这种气度,是值得敬佩的礼贤下士李勉是唐朝人。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主人公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主人公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主⼈公如果汉语是浩瀚的⼤海,成语就是其中美丽的⻉壳,成语故事就是⻉壳⾥的珍珠。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全,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杀了太⼦申⽣,⼜派⼈捉拿申⽣的异⺟兄⻓重⽿。

重⽿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九年。

经过千⾟万苦,重⽿来到楚国。

楚成⺩认为重⽿⽇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天,楚⺩设宴招待重⽿,两⼈饮酒叙话,⽓氛⼗分融洽。

忽然楚⺩问重⽿:“你若有⼀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略⼀思索说:“美⼥侍从、珍宝丝绸,⼤⺩您有的是,珍禽⽻⽑,象⽛兽⽪,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呢?”楚⺩说:“公⼦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吧?”重⽿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天,晋楚国之间发⽣战争,我⼀定命令__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益强⼤。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__在作战时相遇。

晋⽂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下令__后退九⼗⾥,驻扎在城濮。

楚军⻅晋军后退,以为对⽅害怕了,⻢上追击。

晋军利⽤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左传僖公⼆⼗⼆年》退避三舍:舍:古时⾏军计程以三⼗⾥为⼀舍。

形容不与⼈相争或主动让步。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约法三章(刘邦)[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

订⽴法律三条。

原指订⽴法律;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简单的条款;⼤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迁《史记?⾼祖本纪》:“与⽗⽼约法三章⽿:杀⼈者死;伤⼈及盗抵罪。

”[正⾳]约;不能读作“yāo”。

[⽤法]⼀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为了减轻学⽣过重负担;校⻓与全校师⽣~;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不补课。

历史故事成语简介六则

历史故事成语简介六则

历史故事成语简介六则历史故事成语(一)塞翁失马【解释】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却因此得到了好处。

【成语故事】从前,在边塞有父子俩靠放牧马匹为生。

这天有匹骏马忽然逃跑了,儿子怎么追也没追回来。

父亲安慰儿子说:“我们养马人,失掉马匹是常有的事。

也许它还会回来呢!”过了一段日子,那匹失去的骏马竟带回来一大群马。

儿子高兴极了,父亲倒没有太大的惊喜。

他对儿子说:“这件事确实意外。

不过,世事祸福无常,很难预料。

你要小心乐极生悲啊!”有一天,儿子在驯马时,一个不小心,竟从马上掉了下来,把一条腿摔断了。

父亲又说:“驯马的人,难免会被摔着。

如果你能吸取教训,日后会有益处。

”正在这时,其他年轻人全被抓去打仗,全都战死在沙场。

儿子因腿骨折,免去了从军,因而保存了性命。

对他来说,可算是因祸而得福了。

在汉语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用得比较普遍。

风吹草动【解释】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而引起警觉。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平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

他听信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的谗言,要把太子建废掉。

但又担心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不同意,于是把伍奢叫来,让他说太子建企图谋反。

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了监狱。

这时,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王一定要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亲的信,对哥哥伍尚说:“平王想加害我们啊,还是快些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平王一定要斩草除根,下令官兵四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丛林中,晚上出来赶路,来到了楚国的边境昭关。

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

伍子胥因为出不了关而愁得睡不着觉,几天以后满头黑发竟全部变成了灰白。

幸亏好心的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找个模样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过关。

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却混出关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条江边正在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传千古的四字成语故事●.厉兵秣马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

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

(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

”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

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后来人们引用“厉兵秣马”表示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准备作战,也常常用来比喻积极进行准备工作。

厉,磨刀;秣,喂牲口。

●.励精图治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

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

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

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

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

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

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

(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两败俱伤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的人。

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

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

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

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

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

”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

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

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

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芒刺在背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他是西汉中期有名的重臣。

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遗嘱,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执政,掌握着西汉的军政大权。

霍光虽然对汉皇室忠心耿耿,处理政事也很勤恳,但是,他对反对自己的人却一点儿都容不下。

【人物】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

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

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

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

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

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

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

后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

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

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

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

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后来,人们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芒刺,指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

●.莫须有宋代的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他幼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后来成为宋朝有名的大将。

宋高宗时期,金兀术入侵,岳飞用少数兵力,击败了金兵之后,决定渡过黄河继续向前追击,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大家喝个痛快!”金兀术看到形势对金国相当不利,就秘密写信给宋朝的奸臣秦桧(huì),要他设法害死岳飞。

于是,秦桧就利用宰相的职权,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兵回朝。

岳飞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收复失地的计划,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秦桧为了达到杀害岳飞的目的,竟然无中生有地诬陷岳飞阴谋造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关进了监狱。

这时,大将韩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父子造反,有什么证据吗?”秦桧拿不出任何证据来,只好无耻地回答:“这件事莫须有吧。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恐怕有、也许有的意思。

韩世忠指着他的鼻子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呢!”在秦桧的诬陷之下,岳飞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杀害,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

后来人们用“莫须有”作为成语,指无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来陷害他人。

●.墨守成规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

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

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

”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

”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

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

”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互相攻杀兼并,都想争当诸侯的霸主。

有一次,魏国国君准备去进攻赵国的国都邯郸,魏王的大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停止旅行,匆匆赶了回去。

他来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皱痕,也来不及擦掉头上的灰尘,就去劝说魏王。

他说:“我这次回来,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驾着车子驶向北方,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到楚国为什么要朝着北方走呢?’他说:‘我的马跑得很快。

’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告诉他:‘路费多,方向不对,也不能去楚国啊。

’他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很高明。

’唉,您看,方向错了,马跑得越快,路费越多,那样走下去,离楚国不是也越来越远了吗?”季梁讲完这个故事后,对楚王说:“现在大王要想成为一方霸主,一举一动都应该让人信服。

如果仗着自己国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郸,借以扩充土地,树立威望,那就离您想做诸侯领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国人却驾着车子往北走一样,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来比喻背道而驰,目的同实际行动相反。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难兄难弟东汉的时候,有个叫陈的人,办事公正,乡中邻里遇到什么纠纷,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请他裁决。

只要经过裁决的问题,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纠纷双方也都很服气。

因此,陈在家乡具有很高的威望。

陈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陈元方,小的叫陈季方。

兄弟二人受到父亲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尚。

陈元方的儿子叫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叫陈孝先。

有一天,长文和孝先在一起谈论父辈的人品修养谁高谁低,他们都极自豪地夸耀各自父亲的功德品行,觉得自己的父亲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争论得不可开交。

有专家反映,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

这方面,要加强论证,该统的可以统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以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

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民众都是有好处的。

这两个孩子争论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评理。

陈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

他觉得他的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于是就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法学习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效法学习他。

后来,这句感叹的话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的成语,意思是说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