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两则优秀实用课件:45页
优秀课件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课件-24寓言四则 (共51张PPT)
精析:“家无井”,必须“出溉汲”,因而“常一人居
外”,生活多有不便,故“穿井”后有“得一人”之说。 交代故事的起因。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 一人。” 翻译:有人听了就传给其他人:“丁家打井时从井里发
现了一个人。”
精析: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丁家打井时挖出了一个 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
全文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话
外,大部分文字都着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最后用
雕像者的“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的答
话,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点出了自命不凡的实际价 值,而作者讽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错落有致,构思 精巧。 蚊子和狮子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寓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 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
9.如何理解“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 “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含义不同。“杞人 大喜”,喜的是再也不用担心天地崩坠,“晓之者亦舍然 大喜”,喜的是终于让杞人放下包袱,为开导成功而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
像店自取其辱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联系《杞人忧天》全文,说说“晓之者”是如何开导
杞人的。 面对杞人毫无理由的担忧,“晓之者”联系杞人的 生活,如“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来劝说杞人, 不但如此,他还采用假设的方法,退一万步讲,“只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让杞人放宽心,不必忧虑。另
外,反问句式的运用,也让开导显得委婉含蓄,拉近了 与被开导者的距离,增强了开导者的说服力。
原文精解析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优质课件(共143张PPT)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寓言四则》感受一下“寓言”的魅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理 解寓言的寓意。(重点)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 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整体感知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寓言四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是什么吗?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 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也有人说寓言是一种魔法,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 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 肃认真;
写作特色
❷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这则寓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 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生动形象。 如把蚊子的叫声比作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 十分新鲜贴切。
板书设计
蚊子 和
狮子
知己知彼
挑战狮子 —— 胜利
扬长避短
骄兵 必败
误撞蛛网 得—意—忘形 死亡
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
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
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
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二十二课 寓言四则(共44张PPT)
教学目标
1.把握寓言的寓意。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 文言词语。 3.分析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寓言的寓意。 2.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 力。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提示: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实真相,强调 “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应用诚恳、 严肃的语气。
合作探究
1.译读,疏通文意: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1)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闻之于 君。使听到。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以故东迁。因 为。于:闻之于宋君。向。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合作探究
1.译读,疏通文意: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词语小结 ①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②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自主预习
本文初读,整体感知。
《 穿 井 得 一 人 》
节奏,读出情味,读出 语气。
【交流点拨】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提示:用轻松喜悦的 语调来告诉别人打井的好处。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提示: 此处是告诉别人一件奇闻,应用神秘的语调读出,挖井竟 然挖出一个人可不是怪事?
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讽刺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因而忽视自己的短处, 最终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课文小结
蚊子能够打败狮子,说明弱小的力量有时也能够战胜强大 的力量,这可以给我们良好的启示,就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敢 于用智慧出招。
面对庞大的困难,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
但是蚊子后来死于小小的蜘蛛之手,也从反面告诫我们, 不要忽视自己的缺点,不要得意忘形,以致使我们遭受失败。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 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 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 自尽。
原文翻译
打水浇田
停留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 到了……的时候
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 打 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
寓言是用假托的精短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 文学作品。具有讽刺性(劝诫性)或哲理性。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十七世纪法国的拉·封丹寓 言,十八世纪德国的莱辛寓言和十九世纪俄国的克雷 洛夫寓言,作为世界寓言的四大经典在我国流传广泛, 而且有多种译本。
伊索,古希腊作家。 据传,他是一个 会讲故事的丑八怪 被幸运之神垂青的哑巴 聪明机智的奴隶 被权贵杀害而死不瞑目之人
他所编的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 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 事,经后人整理,统归在伊索名下)。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 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其内容大多与为人处世有关。
a、《乌龟和老鹰》 d、《骆驼和宙斯》
b、《农夫与蛇》 e、《蚂蚁和蝉》
c、《两只口袋》 f、《猫与鸡》
重点字词 寄:依托;依附 因:于是
寓言四则ppt课件下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寓言四则上传者:haohao007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您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目标~~本课件可以满足你课上的任何需要。
)下载课件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短小精悍的语言,寓意深刻,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外寓言的不同风采!. 上传者:罗方方222 「下载次数:94」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一则选自《韩非子》,一则选自《淮南子》。
寓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点明寓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一文不值;《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的蚊子因骄傲自满而被蜘蛛消灭。
《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 上传者:azheng 「下载次数:9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设计精美,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有效,便于教学指导,使用有效,不妨一用。
. 上传者:hzhx1969 「下载次数:408」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 上传者:AZHENG 「下载次数:301」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课件都是我认真精心制作而成的,是参考了很多课件综合而成的,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希望大家资源共享。
. 上传者:zengyanmei2014 「下载次数:34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这是第30课寓言四则的课件,条理清晰,详略得当,非常适合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上传者:zhoufangping 「下载次数:20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第30课寓言四则,共24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寓言四则》ppt教学课件
第二则:1、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
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2、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 …
思考: 请大家比较这两则寓
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点: 1.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 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 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 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 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嘴和眼睛的对话;
感知课文
问
如何得到一文不值 白送
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什么道理?
分析情节、概括寓意
第一则: 1、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2、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地,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土 块罢了,四处都塞满了土块, 没有地方没有块.你行走跳 跃,整天都在地上动,为什么 要担心大地崩塌呢?”那人 听了,放下心来,高兴了,开导 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兴极了.
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杞人的做法完全是庸 人自扰,无根据地瞎担心.后 世用“杞人忧天”喻没有根 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穿井得人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概况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 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 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 为《吕氏春秋》.
•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 应该怎样去对待?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40张ppt)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待,等到
挖井 人力,劳动力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需要到外面去打水浇 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 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后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其人曰:“奈地坏何?”
sè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chú c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你 踩、踏 整天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 哪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 心地会陷下去呢?”
对比探究
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自然段讲故事,第二 自然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①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 以神喻人。《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 性格。②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 理描写,《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助词,的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
他
于是 告知,开导
罢了
wú
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地方
你 呼气吸气
还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 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 一吸,整天都在天空气体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6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其篇幅较简 短、结构较单一。
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是寓言的显著特征。 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借小喻大,借此喻彼,借 古喻今。“寓”,寄托;“言”,道理、哲理,“寓言”即(用简短的 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示。 寓言在写法上常常运用拟人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寓言的主人公可以 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其他动物或事物。 寓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在我国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 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后,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得意忘形。
4.如果寓言在“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这里就 结束,寓意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会发生了变化。 新的寓意:面对强大的对手,以己之长攻敌所短,就能取得胜利。 5.同一则寓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就能够得到不同的启示。试换一个 角度去看待《蚊子和狮子》,说说你得到的启示(寓意)。 ①面对强大的对手,必须知己知彼,以己之长攻敌所短; 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 ③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取得胜利时不要得意忘形。 ⑤胜利时要有危机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业2
• 8.改编寓言: • 在《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让雕像者成为故事的主要
人物,模仿本寓言的结构,自己设计故事情节,并揭示所 要讲述的道理。200字左右。
《吕氏春秋》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重点 文言词语。(重点)
2.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能顺畅地诵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 6.寓言生动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赫耳墨斯形象?课文的 寓意是什么?
• 生动刻画出一个妄自尊大、爱慕虚荣者的形象。寓 言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告诉人们要有 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两则优秀实用课件:45页
因为
瘸腿
缘故
保全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 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看图复述故事
《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一群胡人的 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 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 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 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 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 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 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
富:(形容词用动词)富有, 指很多 好:喜欢
堕而折其髀
死者十九
堕:掉、落、摔
十九:古:十分之九 今:十九
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 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 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 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1、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祸,而老头却认为 是福?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福,而那老头却 认为是祸呢? 2、当面对“好事”时,是否应担心它变 成“祸”,而面对“坏事”时,又置之不 理,等待它变成“福”? 3、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
归纳寓意
1 、这则寓言比喻好事与坏事可以互相 转化。 2、在不利的事情发生时,不能坐等它 朝有利的方面转变,我们应作出努力来 促成事情的转变,这才是更加正确的态 度。
寓言四则七年级上册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 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积累 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一
熟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自由诵读,思考: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这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 大的尊重。这表现了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学习任务一
2.分析赫耳墨斯的三问,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 一个怎样的形象。
【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语气要豪放、嚣张、 肆意一些,表现出赫耳墨斯的扬扬得意之感。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比较《蚊子和狮子》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异同。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习题。
板书设计
学习任务二
(一)学习寓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比自己强大许多的狮子?
学习任务二
(1)蚊子能知己知彼。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 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 避开攻击。
(2)蚊子能扬长避短。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最 适合的攻击点,也是对蚊子来说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 己之长,攻彼之短,加上勇敢进攻,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 狮子。
学习任务一
(1)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他下凡之行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一 上来就问众神之首的雕像,既有好奇试探,也有争锋主神的盲目 自信。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笑着问”,是轻慢的笑、窃喜的笑,众神之首和他的妻子 也不过如此,赫耳墨斯虚荣自负的形象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祸,而老头却认为 是福?为什么人们认为是福,而那老头却 认为是祸呢? 2、当面对“好事”时,是否应担心它变 成“祸”,而面对“坏事”时,又置之不 理,等待它变成“福”? 3、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
归纳寓意
1、这则寓言比喻好事与坏事可以互相 转化。 2、在不利的事情发生时,不能坐等它 朝有利的方面转变,我们应作出努力来 促成事情的转变,这才是更加正确的态 度。
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 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 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 之意便不存在了。
• 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 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 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 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 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 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 书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都未被采纳。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 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 所陷,下狱后被迫自杀,死时才47岁。他著有 《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 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 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智子疑邻》 就是其中的一篇。
其邻人之父亦云。
fǔ
也这样说
认为……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聪明 晚上 果然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而疑邻人之父。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 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看图复述故事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 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 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 人也这么说。(可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这家 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 那个老人干的。
生活启示录
寓言像一把钥匙,可以 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 让思维活跃。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 像者》、《蚊子和狮 子》。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①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盲赫耳墨斯目自高自大? ③赫耳墨斯在打听雕像的价钱时,最希望 听到怎样的答案?
你的感觉如何?
• 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 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 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 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 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sà i
jù
塞翁
bì
何遽
bǒ hà o
髀
跛
好骑
选择正确字音:
1、遽 A、suì
B、jǜ
C、jù D、zhú
(C) (B)
2、堕 A、 zhu ìB、duò
3、髀 A、 bì B、pí C、bēi
(A)Leabharlann (C)4、跛 A、 pǒB、pí
C、bǒ
选择正确节奏:
1、 A、马无/故/亡而入胡
(B)
B、马/无故/亡而入胡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 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 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下雨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毁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 修补 下来。 盗贼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 一定有盗贼进来。”
而:顺接连词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其:代词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代 儿子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代 父亲
实词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近:(形容词用动词) 靠近
善: (形容词用动词)擅长、善于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古、逃跑 今、死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这 问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居:经过 归:回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 入胡。 靠近
擅长、 精通
逃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 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 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为福乎?” 安慰 怎么
就
都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 怎么就不是福气吗?”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经过 带领
回来
疑问语气词, 吗、呢
是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 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 能为祸乎?” 代词,指塞翁,
译成“他”
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怎 么就不是祸害吗?”
有很多
喜欢 摔下来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 其髀。 大腿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 (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 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 么就不是福气吗?”
大举
壮年男子
拉开弓弦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 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分之九,意 思是绝大部分。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
《蚊子和狮子》
① ② ③
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
原因?
②请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 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 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 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 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 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 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 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 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 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 此分析。
在这则寓意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的 特点?有什么不同点? 道理深刻 故事简短 拟人、对比、夸张 手法运用
这就是寓言,你明白了吗?
拓展延伸
后悔
驴干活很辛苦。主人拿来一 盆豆饼作为奖赏。驴并不高兴: "就这点奖赏!"主人换来一小捆 青草。驴拉长脸:"早知如此, 不如高高兴兴地把豆饼吃了。"
《智子疑邻》的寓意。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 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淮南子· 人间训》
本文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淮 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 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后刘安因 被告谋反而自杀。《淮南子》以道家思想 为主,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 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 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 美。
此人
因为
瘸腿
缘故
保全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 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看图复述故事
《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一群胡人的 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 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 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 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 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 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 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 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对比改动情节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 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 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 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 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 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 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
亡:丢失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4.此何遽不为福乎
5.居数月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将:带领。
7.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乎:句末语气助词
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为祸乎?
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 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对比改动情节后的《蚊子和狮子 》
蚊子和狮子 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 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 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 有变化。
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 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 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 凯歌飞走了。
2、 A、此何/遽不/为福乎
B、此/何遽/不为福乎
(B)
1、近塞上 A、走近 2、无故 3、吊之
B、靠近
C、远近 C、原因
(B) (C)
A、旧的 B、故事
A、 他,代“善术者” B、马 C、其父
(A)
4、大入塞 A、大举(规模)B、大的 C、很大 5、以……之故 A、把 B、因为
(A)
(B)
朗读课文,翻译古文: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
富:(形容词用动词)富有, 指很多 好:喜欢
堕而折其髀
死者十九
堕:掉、落、摔
十九:古:十分之九 今:十九
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 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 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 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