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及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及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及课内阅读(含答案)一、用“____”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出塞.(sāi sài)长征.(zhēng zēng)未还.(hái huán)龙城飞将.(jiāng jiàng)王翰.(hàn gàn)琵琶.(pā pá)人杰.(jié jéi)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 sài cháng zhēng hú mǎ pú taopí pa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guǐ xióng三、形近词组词。

塞()词()杰()亦()赛()司()羔()赤()秦()催()雄()征()春()摧()难()证()酿()硕()四、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欲—()莫—()不教—()人杰—()反义词笑—()古—()还—()生—()五、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答案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答案

译文
•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 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 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 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赏析听觉来写风雨。风
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及 答案
诗经·郑风·风雨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 云胡不夷③?
•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既见君子,云 胡不瘳⑤?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 不喜?
• 【注】①喈喈鸡叫的声音。②君子:丈 夫。③夷:通“怡”,喜悦。④胶胶:鸡叫 声。 ⑤瘦(ch6u):病愈。
• 1、诗歌描绘了风雨大作、天色阴沉、伴随着鸡鸣的 暗淡、悲凉的景象,运用起兴,对“风雨”“鸡鸣” 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渲染了风雨凄迷、 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 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 2、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 2、特点:重章叠唱。
• 作用: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 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 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 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表达作用?
• (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 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 变化的?
• (2)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 —“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 感情的变化。
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

古代诗歌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

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颁联运用对比手法。

“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

(8分)
11.(3分)D 【解析】夕阳满山,柴扉紧闭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12.(8分)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2分)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3分)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3分)。

古代诗歌《杭州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答案)

古代诗歌《杭州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答案)

广东省珠海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④,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

②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歌女。

③柿蒂:绫的花纹。

④湖寺西南路指西湖白堤。

15.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望”字开头,呼应标题,有笼住全篇之势,引出对杭州春日景色全面的描写。

B. 本诗摄自然之景兼记风物人情,如首联曙色、霞光“照”于望海楼,游人足踏长堤白沙。

C. “梨花”语意双关,兼指春花与春酒,“趁梨花”言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D. 此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江堤,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由近及远,错落有致。

16. 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杭州西湖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16. ①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用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营造了一种朦胧高洁的美学境界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夸饰连绵的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揭示蜀道之难。

(3)王羲之《兰享集序》中对“混同长寿与夭折”的“虚诞之谈”提出否定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①. 沧海月明珠有泪②. 蓝田日暖玉生烟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 齐彭殇为妄作、。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十一)(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十一)(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小升初古诗阅读专项训练十一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①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

②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③家童:童仆。

④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⑤犹眠:还在睡眠。

1.“朝”在诗中的读音是______。

2.本诗描写的季节是___,我是从“_____、柳绿、_____”这些词语中知道的。

3.诗的三、四句描绘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生活。

“莺啼”二字在诗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啼:_______犹:______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江上渔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代诗歌韦庄《早秋夜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韦庄《早秋夜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韦庄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螨蛸。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螨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

悲秋赋:宋玉所作,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簟初清,暑气半消,松风送爽,诗人感受着早秋的清凉,内心愉悦。

B.莎草满庭,露水侵庭,琴书湿润,这些景象营造了冷清、安静的意境。

C.明月在天,山村里月色清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秋月秋声秋意浓。

D.宋玉悲秋,王粲辞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思乡之情。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14.A
15.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荒凉;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高考现代诗歌吴秋山《雪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现代诗歌吴秋山《雪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现代诗歌吴秋山《雪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D. 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5.诗句中的“瘦损”一词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4.B 【“串缀的珠帘”说话有误,原诗中“垂下雪的珠帘”是指雪像珠帘一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非实写珠帘。


5.“瘦损”有“消瘦”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

(1分)残夜梦回,书页犹如人一般变得消瘦,暗写孤馆中旅人的憔悴与孤寂,诗人的惆怅、自怜之情溢于言表。

(2分)。

古代诗歌张九龄《感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张九龄《感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一(注)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张九龄因做《千秋金镜录》规劝唐玄宗励精图治,遭到玄宗不悦,加之李林浦谗言,被贬为荆州长史。

本诗作于被贬荆州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互文手法写兰草迎春勃发,秋桂皎洁明净,它们的叶子茂盛花儿皎洁清雅。

B.世间草木能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出它们的生命的特点,自然是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C.兰桂散发的芳香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因而满怀喜悦,“谁知”有出人意料之意。

D.整首诗以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但只有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作者。

15.试分析本诗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4.D1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照应了前四句,兰桂也是顺应美好的季节而散发芬芳。

②这句以草木本心自比,表现了自身有美好德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

③“何求”二字表现出作者孤芳自赏从容超脱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D.“但只有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作者”错误。

作者借兰桂自况,用其芳香比喻自己有高尚的美德,兰桂顺应季节就能展现自己的美得到高人爱慕,作者认为自己有美德也一定能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不止隐逸的高人才赏识爱慕他。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诗人以草木本心自比,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而诗人有美好德行也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

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古诗三首》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在五年级上册部编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三首经典的古诗,它们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将进酒》。

通过阅读这几首古诗,并进行相应的同步练习,我们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人们热爱自然风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的借景抒情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特点,又充满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学会了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也让我们对于诗歌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步练习题一:请根据诗意填写下列诗句中所缺的词语。

1. 江 __ __ 无行 __ __ 处, __ __ 飞(身处何地,身临其境)。

2. 白日 __ __ 千 __ __ , __ __ 尽无穷(昼夜交替,不停地)。

3. 登临 __ __ 雀 __ __ ,欣见万 __ 千 __ __(鹳雀楼的名字,众多的人)。

4. __ __ 胡得 __ __ 心, __ __ 当时 __ __ __。

(怎么又能安心,所以当时怎么样)。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月光和梧桐树,营造出一种安静、思索的氛围。

诗人以他独特的笔触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了解到了如何通过简练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步练习题二:请根据诗意填写下列诗句中所缺的词语。

1. __ __ 夜 __ __ 疑 __ __ , __ __ 直 __ __ __ __(寒冷的夜晚,远看像)。

古代诗歌苏轼《雨晴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苏轼《雨晴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②木芍药:牡丹花。

③殿:在最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通过“浮萍”“蛙声”“梅子”等意象来写季节变换,景如画,景有情。

B. 首联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C. 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D. 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但从“拄杖”“挑菜”“不见人”可看出实则孤寂落寞。

15. 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拟人。

“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自己惜春而不得的感伤。

②对比。

通过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善解人意的木芍药的喜爱和赞美。

③借物抒情。

借对木芍药的赞扬,表达自己虽被贬谪,孤寂感伤,依然要坚守自我的心志。

古诗词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15.《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总4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1.感遇(其七)①(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②,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①此诗借用屈原《橘颂》为意,喻已贞操。

②岂伊:岂唯。

③荐:进献。

[思考与练习]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

一个“”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语。

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诗人在月夜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

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④机:世俗的心机。

[思考与练习]⑴解释词语:及:荆扉:憩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写出两句)”。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3.再经胡城县①(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注释]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微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

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白居易《燕诗》《慈乌夜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燕诗》《慈乌夜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居易诗两首《燕诗》《慈乌夜啼》阅读练习及答案之一:燕诗1 试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译文。

题注: 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

译文: 刘老头有个很疼爱的孩子,离家出走背弃了他,刘老头很悲哀,很想念他的孩子。

题注: 叟少年时,亦尝如是。

译文: 刘老头年轻时,也曾经做过这种背离父母的事。

题注: 故作《燕诗》以谕之矣。

译文: 所以写了这首《燕诗》给刘老头,以让他明白自己过去的行为。

原诗: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译文: 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原诗: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译文: 它们把泥土衔到两条椽的中间筑窝,并在窝里生下了四只小燕。

原诗: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译文: 四只小燕一天一天地长大,不停地发出讨取食物的吱吱叫声。

原诗: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译文: 青虫不容易捕捉,但那些嫩黄的小口似乎总是吃不饱。

原诗: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译文: 双燕的嘴和爪都快要破损了,但仍不顾精神和肉体上的疲惫。

原诗: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译文: 不一会儿就来回十多次,还担心饿着了窝里的小燕。

原诗: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译文: 这样辛苦忙碌了三十天,母燕消瘦了,小燕们则一天天肥胖起来了。

原诗: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译文: 接着喃喃不断地教小燕们发音说话,又为它们逐一梳刷羽毛。

原诗: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译文: 等到小燕们羽毛丰满、翅膀强壮的一天,便引领它们学习飞上庭院的树枝。

原诗: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译文: 小燕们张开翅膀不回头地高飞,随着风儿四下飞散而去。

原诗: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译文: 任凭雌雄双燕在空中大声呼喊,叫至声音都哑了也唤不回它们。

原诗: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译文: 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整个晚上不停地悲伤鸣叫。

原诗: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译文: 老燕啊,你们不要悲伤,你们应当回头想想自己。

原诗: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译文: 回想你们还是小燕的时候,你们远走高飞,抛弃父母的那一刻。

古诗词陆游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陆游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3.“卜算子”是____________,词的别称有____________。

14.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傲然不屈的优秀品格。

B.两首词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顶真的手法,笔致细腻,意味深隽。

C.两首词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同时以梅喻人,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D.两首词都通过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来衬托梅花的坚毅高洁。

15.如何理解毛泽东在小序中写到的“反其义而用之”?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13.词牌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

14.B15.陆游眼里的梅花遗世独立、消极退缩、凄凉愁苦、孤芳自赏,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毛泽东词中的梅花则是威武不屈、积极乐观、努力报春又不与百花争艳,是英勇无畏、积极向上、谦虚无私的中华民族和共产党人的形象。

【分析】1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卜算子是词牌名,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一般来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牌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的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①。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②?但感别经时。

【注】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②贡:一作“贵”,珍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繁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两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两句写主人公折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亲人离得太远了,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最后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的痛苦:这枝美丽的花是何等珍贵呀,只是它让我想起跟亲人长时间分别以来的往事,内心更加伤感。

16.本学期,课本上也有一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你能写出它的诗名吗?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这两句,以雕刻为喻,正面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是:“,”。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千岩万转路不定”写自己迷失在“仙界”中,《蜀道难》中他用与之相似的句子“,”来表现蜀道山势迂回,让人迷惑的特点。

15.D;解读错误,正确的解释应是:“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与亲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来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16.诗名:《涉江采芙蓉》。

相同点:①都是通过采花的方式,抒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都抒发了因路远无法将花送给亲人的痛苦心情。

17.(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白居易《秋雨夜眠》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秋雨夜眠》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秋雨夜眠》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秋雨夜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秋雨夜眠的古诗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秋雨夜眠》原文唐代: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练习题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分)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6分)3.结合全诗分析老翁“安闲”的特点。

(4分)4.诗末“霜叶满阶红”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5.作者是如何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简要分析。

(3分)6.请简要赏析“霜叶满阶红”一句(4分)参考答案1. “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1分),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1分),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1分),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2分)。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

(每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3.①“卧迟”写老翁闲坐闭目养神,不希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具有闲淡的情怀;②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并不急于起床,体现老翁的闲散;③树叶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打落,令人深有感触,“老翁”却“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清静淡泊。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

)4.反衬、衬托的手法(1分),夜间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艳艳的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正是为了反衬老翁的“安闲”(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但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的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得“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样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深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
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歌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78.第1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
79.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80.第3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81.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答案】
78.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力。

(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79.①因为它们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80.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81.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深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