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及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及课内阅读(含答案)一、用“____”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出塞.(sāi sài)长征.(zhēng zēng)未还.(hái huán)龙城飞将.(jiāng jiàng)王翰.(hàn gàn)琵琶.(pā pá)人杰.(jié jéi)二、看拼音写词语。
chū sài cháng zhēng hú mǎ pú taopí pa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guǐ xióng三、形近词组词。
塞()词()杰()亦()赛()司()羔()赤()秦()催()雄()征()春()摧()难()证()酿()硕()四、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欲—()莫—()不教—()人杰—()反义词笑—()古—()还—()生—()五、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9分)送杨山人归嵩阳高适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注]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答案

译文
• 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 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
• 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 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
• 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 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赏析听觉来写风雨。风
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
《诗经 郑风 风雨》阅读练习及 答案
诗经·郑风·风雨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 云胡不夷③?
•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既见君子,云 胡不瘳⑤?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 不喜?
• 【注】①喈喈鸡叫的声音。②君子:丈 夫。③夷:通“怡”,喜悦。④胶胶:鸡叫 声。 ⑤瘦(ch6u):病愈。
• 1、诗歌描绘了风雨大作、天色阴沉、伴随着鸡鸣的 暗淡、悲凉的景象,运用起兴,对“风雨”“鸡鸣” 的描写引出了后面人物的活动;渲染了风雨凄迷、 阴冷沉郁的氛围,从而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女子 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 2、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 2、特点:重章叠唱。
• 作用:在对风雨的反复描摹中,深化诗歌中暗淡、 凄凉的意境,渲染气氛,强化喜悦的感情,突出主 题。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 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表达作用?
• (1)主要运用赋、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 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相思、惆怅之情。
• (2)诗人在三章中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 变化的?
• (2)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 —“夷”“瘳”“喜”来表示思妇一霎那间 感情的变化。
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
古代诗歌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为五言咏怀诗,主要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和心态。
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颁联运用对比手法。
“遍”表松茂鹤多,“稀”表访者稀少,两者对照写山居环境的幽静。
C.尾联落在“归”字上,暗合其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意蕴相近。
D.夕照满山,柴扉紧闭,炊烟袅袅,人们采莲而归,无不流露出诗人闲适喜悦之情。
12.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结合颈联作简要赏析。
(8分)
11.(3分)D 【解析】夕阳满山,柴扉紧闭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12.(8分)颔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2分)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3分)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3分)。
古代诗歌《杭州春望》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答案)

广东省珠海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唐】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④,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胥,春秋楚人。
②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歌女。
③柿蒂:绫的花纹。
④湖寺西南路指西湖白堤。
15.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望”字开头,呼应标题,有笼住全篇之势,引出对杭州春日景色全面的描写。
B. 本诗摄自然之景兼记风物人情,如首联曙色、霞光“照”于望海楼,游人足踏长堤白沙。
C. “梨花”语意双关,兼指春花与春酒,“趁梨花”言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
D. 此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江堤,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由近及远,错落有致。
16. 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杭州西湖美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16. ①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用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营造了一种朦胧高洁的美学境界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夸饰连绵的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揭示蜀道之难。
(3)王羲之《兰享集序》中对“混同长寿与夭折”的“虚诞之谈”提出否定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①. 沧海月明珠有泪②. 蓝田日暖玉生烟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⑤.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 齐彭殇为妄作、。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十一)(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小升初古诗阅读专项训练十一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①宿雨:夜雨,头天晚上的雨。
②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③家童:童仆。
④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⑤犹眠:还在睡眠。
1.“朝”在诗中的读音是______。
2.本诗描写的季节是___,我是从“_____、柳绿、_____”这些词语中知道的。
3.诗的三、四句描绘了一种____、______、___的生活。
“莺啼”二字在诗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啼:_______犹:__________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江上渔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古代诗歌韦庄《早秋夜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韦庄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螨蛸。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螨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俗称蟢子。
悲秋赋:宋玉所作,开篇以万物逢秋而衰败,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后用为咏伤别离或咏伤秋寄悲怀之典。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依附曹操,一生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翠簟初清,暑气半消,松风送爽,诗人感受着早秋的清凉,内心愉悦。
B.莎草满庭,露水侵庭,琴书湿润,这些景象营造了冷清、安静的意境。
C.明月在天,山村里月色清明,远处传来阵阵捣衣声,秋月秋声秋意浓。
D.宋玉悲秋,王粲辞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和思乡之情。
15.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分)
14.A
15.颈联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静中有动的清幽秋夜图。
绿苔苍苍,红树绕檐,艳丽的色彩,衬托出庭院的荒凉;蟋蟀夜鸣,蜘蛛织网,以动衬静,突出夜的清幽。
高考现代诗歌吴秋山《雪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现代诗歌吴秋山《雪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投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寒意逼人。
B.第一小节,泛着青光的灯、纷扬的雪花和串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了一幅冬夜降雪图,饱含着诗人的惆怅。
C.第二小节,诗人用“蛇舌”比喻火焰,描写炉火在雪夜中跳跃的摇曳之态,形象地衬托出“室中的冷味”。
D. 诗歌整体短小凝练,借助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个寒冷孤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5.诗句中的“瘦损”一词很有表现力,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4.B 【“串缀的珠帘”说话有误,原诗中“垂下雪的珠帘”是指雪像珠帘一样,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非实写珠帘。
】
5.“瘦损”有“消瘦”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枕畔的书以人的形象。
(1分)残夜梦回,书页犹如人一般变得消瘦,暗写孤馆中旅人的憔悴与孤寂,诗人的惆怅、自怜之情溢于言表。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但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的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得“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样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深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
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歌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78.第1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
79.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80.第3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81.第4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答案】
78.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力。
(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79.①因为它们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80.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81.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深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