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任大学士(中堂)

合集下载

中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中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中堂大人相当于现在的常委官职。

中堂大人是大学士,古代的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平时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就被称为“和中堂”,晚清时期的李鸿章,也叫做“李中堂”。

“中堂”的称呼最早起源于唐代。

当时皇宫里宰相的办事机构被称为政事堂,它是中书省的一个常设机构,有时候也被称为中书门下,根据这个称谓也把宰相叫做“中堂”。

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之职,而是让内阁来处理政务,而在内阁中的大学士一职,代替了原来的宰相。

大学士办公的地点还是在中间,东西两边是中书,所以此时的大学士被称为“中堂”。

明清时流行中堂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又称内阁大学士(明及以后)、殿阁大学士等,此外,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

清朝官职最全——九品十八级展开全文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清朝的中堂是什么官?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清朝的中堂是什么官?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清朝的中堂是什么官?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学士”原是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唐代开始设置,当时由宰相兼管“学士”,就把宰相称为“大学士”。

到了宋代,大学士的含义有所变化,“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被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参议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还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唐宋时期把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内,是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来把宰相也称为中堂。

元代继续沿用这个称呼,没有多少变化。

明朝时候,统治者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他们的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所以称大学士为中堂。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大学士成了宰相的别称。

清朝共设置六部,每部有尚书二人,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如果某个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就坐在大堂中间,称为“中堂”。

不过这只是虚名,并不代表实际权力,实权由军机处掌握。

清朝官阶

清朝官阶

清朝官阶篇一: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清朝官职与现代官职对应表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篇二: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最新-清朝官职 精品

最新-清朝官职 精品

清朝官职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清代官制概述

清代官制概述

清代官制概述一、中央官制清代的职官制度,基本上是沿袭明朝,只是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才逐渐有所调整,作了一些改变。

清朝的中央政府,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的部门:第一是中枢部门,如内阁、军机处和六部等;第二是一般中央机构,如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等;第三是专门为宫廷、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如内务府、宗人府、太医院等。

甲、中枢部门内阁内阁是中枢部门首要机构,是皇帝以下的政权中心,它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

清初建国于东北,设立内三院,即秘书院、弘文院和国史院,其职权大体与内阁相同。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裁撤内三院,设立殿阁大学士,是为清代内阁设立之始。

内阁就是内廷殿阁的意思。

进入内阁办事的官员,通常有大学士4人,协办大学士2人,其下还有内阁学士(照例兼礼部侍郎衔)、侍读学士、侍读、侍讲、中书、笔帖式(文书)等官。

内阁是个大机关,但内阁中书却是个小官吏,负责起草一般文诰及缮写,犹如后世的秘书。

清朝的内阁有三殿三阁。

三殿是保和殿(乾隆以后未再使用)、文华殿和武英殿;三阁是文渊阁、体仁阁和东阁。

凡内阁大学士照例要冠以殿阁的名称,如保和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这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协办大学士则不加殿阁衔,他们大多是六部中某一部的尚书,径直称为某部尚书。

内阁大学士也被尊称为“阁老”或“中堂”。

阁老就是内阁的老者、长者的意思。

中堂是唐代于中书省设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地方,后世因称宰相为中堂。

军机处内阁大学士的任务,是代皇帝起草诏书,批答奏章,参与军国大事。

内阁虽然是最高衙门,但并非政务的真正中心,内阁大学士虽然官居一品,但职权并非很大,这是因为还有一个权力机构压在内阁的上头。

这个权力机构,在清初(公元1645—1722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凡军政大事都由诸王大臣签议,皇帝可以说是这个会议的主席。

后来此机构大权旁落,仅存名义。

雍正年间,另一个权力机构代之而起,它初称“军机房”,后称“军机处”,军机处原为当时用兵西北,征伐准噶尔部而设的一个暂时性的军事行政机构,类似现代的总参谋部。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下表列出清朝历任大学士:目录[隐藏]• 1 殿阁大学士o 1.1 顺治朝o 1.2 康熙朝o 1.3 雍正朝o 1.4 乾隆朝o 1.5 嘉庆朝o 1.6 道光朝o 1.7 咸丰朝o 1.8 同治朝o 1.9 光绪朝o 1.10 宣统朝• 2 协办大学士• 3 内阁学士• 4 参考文献殿阁大学士[编辑]顺治朝[编辑]顺治元年(1644年),仍用关外制度,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大学士无定员,兼各部尚书衔。

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

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设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

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复改为内三院。

康熙朝[编辑]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内三院设殿阁大学士。

中和殿系衔,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即未再授。

雍正朝[编辑]乾隆朝[编辑]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系衔,共四员,满汉各二员。

保和殿系衔,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恒死后,即未再授。

五十八年(1793年),罢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虚衔。

嘉庆朝[编辑]道光朝[编辑]咸丰朝[编辑]同治朝[编辑]光绪朝[编辑]宣统朝[编辑]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废殿阁大学士,改设近代式内阁。

协办大学士[编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1722年12月24日),初授“协理大学士事务”,其后或称“署大学士事”,或称“额外大学士”,即协办大学士前身。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

•白潢,康熙六十一年以兵部尚书协理大学士事务,十二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徐元梦,雍正元年五月以工部尚书署大学士事,四年八月革。

•田从典,雍正二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协理大学士事务,三年四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共3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清朝大学士列表[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下表列出清朝历任大学士:目录[隐藏]1 殿阁大学士o顺治朝o康熙朝o雍正朝o乾隆朝o嘉庆朝o道光朝o咸丰朝o同治朝o光绪朝o宣统朝2 协办大学士3 内阁学士4 参考文献殿阁大学士[编辑]顺治朝[编辑]顺治元年(1644年),仍用关外制度,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大学士无定员,兼各部尚书衔。

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

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设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

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复改为内三院。

纪年内国史院大学士内秘书院大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元年刚林范文程希福(八月革)谢升(八月授)康熙朝[编辑]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内三院设殿阁大学士。

中和殿系衔,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即未再授。

雍正朝[编辑]乾隆朝[编辑]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系衔,共四员,满汉各二员。

保和殿系衔,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恒死后,即未再授。

五十八年(1793年),罢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虚衔。

嘉庆朝[编辑]道光朝[编辑]咸丰朝[编辑]同治朝[编辑]光绪朝[编辑]宣统朝[编辑]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废殿阁大学士,改设近代式内阁。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元年世续(十一月改)孙家鼐(十月死)世续(改文华殿)那桐(十一月改)那桐(改文渊阁)鹿传霖(十一月改)张之洞(八月死)鹿传霖(九月授,后改东阁)陆润庠(十一月授)二年世续那桐鹿传霖(七月死)陆润庠(八月改)陆润庠(改东阁)徐世昌(八月授)三年世续(九月休)那桐(授内阁协理大臣)陆润庠(授弼德院院长)徐世昌(授内阁协理大臣)协办大学士[编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1722年12月24日),初授“协理大学士事务”,其后或称“署大学士事”,或称“额外大学士”,即协办大学士前身。

房山与耆英的生前身后

房山与耆英的生前身后

房山与耆英的生前身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房山区委员会耆英,是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

他自十一岁步入官场,历嘉、道、咸三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显赫一时的宗亲硕辅。

早年,耆英曾在良乡县西置庄产一区,为之打理农活的庄户依土而居,形成一个小村,当年叫“庄户”,即今青龙湖镇的西庄户。

庄产东边有清溪一道,名叫柳叶河,耆英曾在柳叶西岸建别墅一座,称为“耆宅”,现在这里是阎村镇小马村地界。

咸丰元年(1851)以后,耆英官场失落,一度在耆宅中闭门隐居。

咸丰八年(1858),耆英惨遭杀身之祸,悬绵而终,最终葬身于自家庄园的松林坡。

如今,知道耆英与房山这段渊缘的人并不多。

崇墓无踪,耆宅荒草,而一些耆族后裔至今还守在这片乡土。

xx帝胄父子拜相清耆英为清东阁大学士禄康之子,乃清显祖宣皇帝塔克世七世孙。

始祖塔克世为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塔克世生年不详,明万历十一年(1583),同其父觉昌安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内弟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塔克世与觉昌安均死难。

清顺治五年(1648),追尊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

塔克世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穆尔哈齐,另外还有第三子舒尔哈齐,第四子雅尔哈奇,第五子巴雅拉。

二世祖穆尔哈齐,塔克世第二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异母弟。

出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努尔哈赤以十三幅遗甲起兵,穆尔哈齐随同征伐“骁勇善战,每先登陷阵”,战功卓著,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卒于清天命五年(1620)九月十日,终年六十岁。

太祖努尔哈赤亲奠。

葬于虎栏哈达之郝图阿喇(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老城村)。

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一日迁葬于辽阳城东北阳鲁山岗。

穆尔哈齐有子十一人,有封有爵者、有嗣者六人,分别是:第二子达尔察,奉恩辅国刚毅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七族。

第四子务达海,奉恩固山襄敏贝子,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九族。

真男人李鸿章

真男人李鸿章

总结
梁启超说: 吾敬李鸿章之材,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 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才识过人, 吾悲李鸿章之遇。” 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在外交上维护 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 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 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李鸿章 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 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称得上是 晚清杰出的大外交家。
洋务运动
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自此,李鸿 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学士。自此,李鸿 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 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 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 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 权利的上升,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 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 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 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 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 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 —自强——近代化运动。 自强——近代化运动。 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 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 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 必先富而后能强” 向“求富”。 求富”
李鸿章基本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刘广京认为, 李鸿章提出的革新方案是相当温和的,同西方及 日本的“国家建设” 日本的“国家建设”比较,显然缺乏近代化的总 体方案。但李不仅提倡近代军事工业,而且鼓励 中国商人同西方商行的竞争,戴逸认为,李鸿章 是近代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者之一,他所从事的 洋务运动,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马关条约签定 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 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 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 禧一伙。

近代史李鸿章简介

近代史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
职业: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 中文名:李鸿章
别名:李中堂、章桐、号少荃、仪叟
国籍:中国清朝 磨店
出生日期:1823年2月15日(癸未年) 逝世日期:1901年11月7日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1901年),世人多尊称李中 堂,亦称李合肥,汉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 子黻,号少荃(泉),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 俾斯麦”。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 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 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 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 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 富即贵。
洋务运动
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 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一度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 督吴棠被参案。他和吴棠是在皖办团练时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 禧对吴“圣眷颇隆”,因此曲意回护,以查无实据结案。回武昌后,于 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尚未成行, 复以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宗棠远在平凉不及兼顾,又改命援 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愿与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 西安。七天后,因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奉密谕“酌带 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后世评价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 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 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 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 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 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 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 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 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 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 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清朝最大的官职是什么

清朝最大的官职是什么

清朝最大的官职是什么清朝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那么清朝的最大的官职是什么呢?为此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一些有关中国清朝时期的官职制度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清朝最大的官职是什么?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清朝官制有九品十九个级别,分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类。

清朝中央官职分中枢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类。

例如内阁、军机处、六部等。

清朝地方官职分文官、武官等几类,例如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清初官制,大体承明之旧,只是对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厘革。

直到雍正、乾隆时候,才逐步调整,从而稳定下来。

详细分类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清朝官职一览表

清朝官职一览表

清朝官职一览表文官官职: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官官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清朝官职

清朝官职

清朝官职篇一:清代官职的称谓清代职官的称谓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

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

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

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

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

官名。

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

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

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

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

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

历史趣谈: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历史趣谈: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鸿章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
导语: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
李鸿章,晚清政府三朝重臣,以内阁大学士(中堂)闻名,世称李中堂。

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殷实的家庭,自幼通读经史,在成年后通过参加科举走上仕途。

相较于其他学子,李鸿章获得的人际关系远比官职更为重要,例如他的恩师曾国藩。

李鸿章照片
咸丰年间,李鸿章通过镇压太平军进入了军中,随后因清政府江南兵力的薄弱而受命组建淮军,以曾国藩的湘军为骨干,淮军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势力,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在湘军解散后,淮军仍旧是江南最精锐的部队。

这支地处江南的武装力量成为李鸿章拥有清政府话语权的根本。

同治年间,李鸿章与左宗棠等人试图在封建帝制下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了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建立清政府国有企业,改变晚清朝廷关于近代科学、军事和经济的态度。

洋务运动期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外交部门一度在列强国家面前获得主权。

光绪年间,李鸿章开始组建清政府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的成立代表洋务运动的巅峰,然而终因政治制度的腐朽,后勤补给极为落后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灭,同时也标志着李鸿章奋斗半生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晚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李被晚清逃亡政府逼迫,前往北京。

重病缠身的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身心俱丧,病逝于北京,谥号文忠。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兆惠十一月乙丑,卒。

阿里十一月乙丑,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刘纶
陈宏谋七月,为添设协办大学士。

阿里
庄有恭正月,革。


宏谋
陈宏谋三月辛巳,为东阁大学士,兼理工部尚书。

阿里
陈宏谋三月,迁。


纶三月,以吏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

阿里二月,授征缅甸副将军。

刘纶 阿里正月,协办征
缅事宜。

十一月,卒
于军。

官保正月,协办大学
士。

刘纶
保宁十二月,协办
大学士,仍留伊将
军。

和珅正月丁卯,科道列纠劾,下狱。

王杰
刘墉二月己亥,加太子少保。

苏凌阿正月乙亥,以原品致仕。

保宁正月戊辰,任武英殿大学士。

二月,加太子
太保。

庆桂三月己未,任文渊阁大学士,管刑部。

九月
庚申,加太子太傅。

董诰五月甲申,服阕,授文华殿大学士。

二月己
亥,加太子太保。

九月庚午,加太子太傅。

庆桂九月癸未,休。

董诰
刘权之九月癸未,休。

勒保
松筠九月甲申,任东阁大学士,仍兼伊将军。

曹振镛九月甲申,任体仁阁大学士,管工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