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齿轮式差速器-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能够分析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了解差速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1.了解差速器的结构组成,包括壳体、齿轮、行星齿轮、半轴等主要部件。

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能够解释差速器如何实现轴间差速。

3.明白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功能,了解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4.能够使用专业工具对差速器进行拆装和检测。

5.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判断差速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零部件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汽车行业的认识。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

1.差速器的结构:介绍差速器的壳体、齿轮、行星齿轮、半轴等主要部件的结构和作用。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差速器如何实现轴间差速,包括齿轮的啮合原理和行星齿轮的传动方式。

3.差速器的功能:阐述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差速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点。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差速器的拆装和检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与差速器相关章节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汽车工程书籍,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PT,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4.实验设备:准备差速器实验装置,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差速器设计教程

差速器设计教程
为了克服普通差速器的缺点,改善汽车的通过性、牵引性和行 驶安全性一般采用强制锁止式差速器和防滑差速器;为了更好地提 高汽车动力性和行驶安全性能,发展了汽车防滑控制系统。
强制锁止式差速器-普通差速器+差速锁
√ 防滑差速器-差速器+自锁防滑结构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和驱动
防滑系统(ASR)的统称,有简称ABS/ASR。
(从转矩分配系数、附着系数利用率、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原理对比分析)
3、华中理工大,限滑差速器楔角的最优化设计
(摩擦片式防滑差速器楔角参数优化)
4、太原矿机厂研究所,No-spin防滑差速器技术分析
(强制锁止式差速器、牙嵌式防滑差速器结构分析)
4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递转矩有脉动?中、重型车用 接触应力大?越野车、轻型车用
变传动比式
1.3~1.5
P379
9
摩擦片(盘)式防滑差速器
利用主从摩擦片(盘)间 相对滑转产生大的内摩擦力矩
F1-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啮合轴向力 F1
10
摩擦片(盘)式防滑差速器
行星齿轮轴-差速器壳/压力盘V形槽
F1-行星齿轮-半轴齿轮啮合轴向力 F2-行星齿轮轴-差速器壳/压力盘V形槽压力
5
防滑差速器工作原理
慢速侧
快速侧
6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ABS/ASR)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驱动防滑系统(ASR)和制动防
抱死系统(ABS)的统称,有简称ABS/ASR。
驱动防滑系统
汽车驱动过程中防止驱动车轮发生滑转的控制系统称为驱动防 滑转系统(Acceleration Slip Regulation),简称ASR。它是通过调节 驱动车轮的牵引力实现驱动车轮滑转控制的,所以也被称为牵引力 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 System),简称TCS。ASR可以利用已有 的ABS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

差速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差速器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差速器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3)熟悉差速器的维护和故障诊断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绘制差速器的结构示意图;(2)能够分析差速器的工作过程;(3)能够进行差速器的维护和故障排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合作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车辆、安全驾驶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差速器的结构:介绍差速器的组成部分,如差速器壳、行星齿轮、半轴齿轮等,并阐述各部分的作用。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包括行星齿轮的旋转、半轴齿轮的转动等,使学生理解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3.差速器的维护方法:介绍差速器的维护方法,如定期检查、更换润滑油、调整间隙等,强调维护的重要性。

4.差速器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讲解差速器常见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诊断方法,如异响、抖动等,并提供故障排除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差速器故障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车辆中的差速器故障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4.实验法:安排差速器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汽车差速器维修技术》。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差速器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差速器课程设计轴的设计

差速器课程设计轴的设计

差速器课程设计轴的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轴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理解差速器的作用和结构,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差速器轴的设计和计算。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差速器轴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熟悉差速器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差速器轴的绘制,能够进行差速器轴的设计和计算,能够分析差速器轴的强度和刚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汽车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差速器轴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差速器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

具体来说,首先介绍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差速器的作用和组成,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点。

然后讲解差速器轴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差速器轴的设计和计算。

最后介绍差速器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使学生了解差速器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的要求,掌握差速器轴的制造过程和技术要点。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差速器轴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差速器轴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等理论知识。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提供差速器轴设计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资料将展示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验设备将用于学生的实验操作。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辅助,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差速器轴的设计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差速器 教案

差速器  教案

山东华宇工学院教案首页项目一驱动桥检修子项目2 差速器提要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附记新课导入由复习题问汽车驱动桥的组成和功用导入本讲内容:讲授新课重点介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差速器的结构类型及基本组成重点:掌握普通差速器的构造和差速原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主减速器(提问:主减速器的功用是什么?将输入的转矩增大、转速降低,并将动力传递的方向改变后(有些横向布置发动机的除外)传给差速器),那么差速器起什么作用?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就是请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一、差速器的功用和分类1.为什么汽车正常行驶需要差速器?车轮旋转的速度是不同的,尤其是转弯时。

在以下动画中可以看到转弯时每个车轮行驶不同的距离,并且内侧车轮比外侧车轮行驶的距离短。

由于速度等于行驶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花费的时间,因此行进路程较短的车轮行驶的速度就较低。

同时请注意,前轮与后轮的行驶距离也不同。

对于汽车上的非驱动轮(后轮驱动汽车的前轮或前轮驱动汽车的后轮),这并不是问题。

因为在前轮和后轮之间没有连接,所以它们独立旋转。

但是驱动轮被连接到一起,以便单个发动机和变速器可以同时使两个车轮转动。

如果汽车没有差速器,车轮必须锁止在一起,以便以相同的速度旋转。

这样汽车将不便于转弯——为了使汽车能够转弯,一个轮胎必须滑动。

对于现代轮胎和混凝土路面,轮胎需要很大的动力才会滑动。

此动力必须由轴从一个车轮传输到另一个车轮,这会在轴组件上形成很大的压力。

2.差速器功用(1)差速器使左右车轮能以不同的转速,进行纯滚动转向或直线行驶,称为差速特性(即N特性)。

(2)把主减速器传来的扭矩平分给两半轴,使两侧车轮驱动力尽量相等,此称为扭矩等分特性(即M特性)。

3.差速器分类(1)差速器按其用途分为轮间差速器(装在驱动桥内)和轴间差速器(装在各个驱动桥之间)。

(2)按工作特性分为普通差速器和防滑差速器。

二、普通差速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普通差速器的构造主要由四个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轴、二个半轴齿轮和差速器壳等组成。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精品文档]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精品文档]

机械与车辆学院《汽车设计》结课大作业(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设计题目差速器的设计姓名吴少韩学号110403031001班级2011级车辆工程X班任课教师王思卓成绩目录一.传动方案的拟定.............................................................. - 2 -三、总体设计............................................................................ - 3 -(一)传动比的分配 ........................................................................(二)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 4 -(一)主减速器齿轮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差速器齿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差速器的基本参数选择、设计与计算 (12)六、半轴的设计 (18)七、滚动轴承的选择 (21)八、差速器壳体的设计 (21)九、本次课程设计的感受 (22)十、参考资料 (24)二.传动方案的拟定普通的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1,12-轴承;2-螺母;3,14-锁止垫片;4-差速器左壳;5,13-螺栓;6-半轴齿轮垫片;7-半轴齿轮;8-行星齿轮轴;9-行星齿轮;10-行星齿轮垫片;11-差速器右壳三、总体设计 (1)传动比的分配一档变比64.31=i :主传动比:55.30=i总传动比:922.1255.364.3i i 01=⨯=⨯=i总(2)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所传递的扭矩m .216.48996.064.314010M N M i =⨯⨯==η 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所传递的扭矩:m .717.173696.0922.12140MN M i =⨯⨯==η总差速器转矩比为24.1=S24.1==S M M SB(1) m N M M M S B .717.17360==+(2)联立两式得m N M s .32.775=,m N M B .40.961= 取m N M B .40.961=为半轴齿轮所接收的转矩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转速min /26.123664.34500/1r i n n ===主 半轴齿轮转速rmp i n n 24.348922.12/4500/0===总 由差速器原理知0212n n n =+当车辆转向时其极限情况为内侧车轮不转,则另一侧车轮转速为rmp n 48.69620= 则当车辆转向时,半轴齿轮最大转速rmp n 48.696max =,最大转矩m N M .40.961max =表1 传动装置和动力参数 名称转速n/(1min r -⋅)扭距/m N ⋅传动比/i发动机最大扭矩/转速 M.max4500 1401I 挡4500 1403.64主减速器主动锥齿轮 1236.26 489.2163.55主减速器从动锥齿轮 348.24 1736.717半轴齿轮696.48 961.40四、传动零件的设计注: 注:本计算采用西北工业大学编《机械设计》(第八版)讲述的计算方法。

差速器课程设计讲解稿

差速器课程设计讲解稿

差速器课程设计讲解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能够分析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差速器在汽车维修中的重要性。

1.了解差速器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能够解释差速器是如何实现车辆转弯时内外轮的差速的。

3.明白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了解其在汽车维修中的重要性。

4.能够使用专业工具对差速器进行检查和维护。

5.能够根据差速器的工作状态判断其是否存在故障。

6.能够根据差速器的损坏情况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差速器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意识到差速器维修对于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对汽车维修技术的兴趣,培养其对汽车行业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以及差速器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

1.差速器的结构:差速器的各部分名称、作用和相互关系。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差速器是如何实现车辆转弯时内外轮的差速的。

3.差速器的功能: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以及其在汽车维修中的重要性。

4.差速器维修:差速器的检查方法,维修工具的使用,以及维修方法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践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实践教学法:学生分组进行差速器的检查和维护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车差速器实物、检查和维护工具,以及多媒体课件。

1.教材:提供差速器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提供理论支持。

2.实车差速器实物: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差速器的结构,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检查和维护工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4.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差速器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滑动齿轮式差速器的动力学分析与运动仿真

滑动齿轮式差速器的动力学分析与运动仿真
1.2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及数字化功能样机
1.2.1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机械系统是指由运动副连接多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系统内部物体之间往往还有弹簧、阻尼器、致动器等力元的作用,系统外部对系统内物体施加有外力或外力矩,以及驱动约束。如果组成系统的物体全部假定为刚体,这样的机械系统称之为多刚体系统;如果考虑物体的弹性变形,全部物体为柔性体,这样的机械系统称之为多柔体系统;实际中的系统往往是部分物体作为柔性体考虑,其余可以不计其弹性变形的物体假定为刚体,这样的系统称为刚柔混合多体系统。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刚柔混合多体系统和多柔体系统统称为多柔体系统。
3 数据建模…………………………………………………………………………17
3.1主要系统功能分析……………………………………………………………17
3.2ADAMS建模……………………………………………………………………20
3.2.1UG建模(以中心齿轮为例)………………………………………………20
3.2.2 模型导入ADAMS…………………………………………………………22
关键词:差速器;虚拟样机;动力学分析
SlidingGearDifferentialKineticAnalysisAndMotionSimulation
Abstract:The prototypeof thesimulation topicisan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with differential, and particularly relates to a sliding gear differential.Afterfamiliarwith theoperation’sprincipleof the rear differential,baseon theUG operating platform,researchthe general method for modeling,proposedthe method of virtual assembly when the mechanismdrives.Importinggeometric data model into ADAMSby using theUG and ADAMS data exchange interface,then builddifferential system dynamics model.Through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s of drag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through the two conditions that straight running and cornering driving conditions are simulated, verified the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system model and the modeling process is reasonable.However, for complex mechanical systems,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movement, rely solely on ADAMS software is difficult to d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UG existing modeling,thensliding teeth do differential model is importedtoADAMS / Viewfrom the UG software , andadds a corresponding constraintoneach of the connecting points, thensimulateafter repeated correction parameter.Get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acceleratedvelocity curve、velocity curve of the differentialthen draw speed differencecurve.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iven conditions,the differential basically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齿轮传动设计课程设计

齿轮传动设计课程设计

齿轮传动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大作业三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设计题目:齿轮传动设计院系:机电学院班级: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21年6月5日XX大学一、设计题目如图所示,一个机械传动系统,运动由电动机1输入,经过机械传动系统变速后由圆锥齿轮16输出三种不同的速度。

用表中第21组数据对该机构进行设计。

1.1机构运动简图1.电动机2,4.皮带轮3.皮带5,6,7,8,9,10,11,12,13,14.圆柱齿轮、15,16.圆锥齿轮1.2机械传动系统原始参数序号电机转速(r/min)输出轴转速(r/min)带传动最大传动比滑移齿轮传动定轴齿轮传动最大传动比模数圆柱齿轮圆锥齿轮一对齿轮最大传动比模数一对齿轮最大传动比模数21745303540≤2.5≤42≤43≤43二、传动比的分配计算电动机转速n=745r/min,输出转速n1=40r/min,n2=35r/min,n3=30r/min,带传动的最大传动比ipmax=2.5,滑移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ivmax=4,定轴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idmax=4。

根据传动系统的原始参数可知,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i1=nn1=745/40=18.625i2=nn2=745/35=21.286i3=nn3=745/30=24.833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由带传动、滑移齿轮传动和定轴齿轮传动三部分实现。

设带传动的传动比为ipmax=2.5,滑移齿轮的传动比为iv1、iv2和iv3,定轴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if,则总传动比i1=ipmaxiv1ifi2=ipmaxiv2ifi3=ipmaxiv3if令iv3=ivmax=4则可得定轴齿轮传动部分的传动比为if=i3ipmax×ivmax=24.8332.5×4=2.4833滑移齿轮传动的传动比iv1=i1ipmax×if=18.6252.5×2.4833=3.0000iv2=i2ipmax×if=21.2862.5×2.4833=3.4287定轴齿轮传动由3对齿轮传动组成,则每对齿轮的传动比为id=3if=32.4833=1.3542≤idmax=4三、齿轮齿数的确定3.1滑移齿轮传动齿数的确定根据传动比符合ivi=3的要求,以及中心距必须和后两个齿轮对相同,齿数最好互质,不能产生根切以及尺寸尽可能小等一系列原则,初步确定滑移齿轮5,6为高度变位齿数分别为:z5=18,z6=53。

(完整word版)差速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完整word版)差速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摘要本次设计主要是对安装在驱动桥的两个半轴之间的差速器进行设计,主要涉及到了差速器非标准零件如齿轮结构和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同时也对整车的参数、结构做了简单的选择计算。

在设计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因此对差速器的结构和作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通过利用CAD软件对差速器进行作图,也让我在学习方面得到了提高。

关键字:差速器半轴设计校核目录1.1差速器的功用和分类 (3)1.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3)1.2.1原始数据 (3)1.2.2设计要求 (3)2.总布置设计 (4)2.1轴数确定 (4)2.2驱动形式 (4)2.3布置形式 (4)3确定汽车主要参数 (4)3.1主要尺寸 (4)3.2轴荷分配 (5)4.选定发动机参数 (5)5.离合器选择与计算 (5)5.1离合器的选择 (5)5.2离合器主要参数计算 (6)6.确定传动系最小传动比 (6)7.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7)8.驱动桥结构形式 (7)9.对称式行星齿轮差速器的设计计算 (7)9.1.1行星齿轮数目n的确定 (7)9.1.2行星齿轮球面半径R的确定以及节锥距的计算 (7)b9.2行星齿轮的设计和选择 (9)9.2.1行星齿轮和半轴齿轮齿数的确定 (9)9.2.2差速器圆锥齿轮模数及半轴齿轮节圆直径的初步确定109.2.4行星齿轮安装孔的孔径d和孔长度L的确定 (11)9.2.5差速器齿轮的几何计算图表 (12)9.2.6差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 (13)9.3差速器齿轮材料的选择 (14)9.4差速器行星齿轮轴的设计计算 (15)9.4.1行星齿轮轴的分类及选用 (15)9.4.2行星齿轮轴的尺寸设计 (15)9.4.3行星齿轮轴材料的选择 (15)9.5差速器标准零件的选用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1.引言1.1差速器的功用和分类差速器的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驱动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滚动,以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与地面间作纯滚动运动。

差速器课程设计摘要

差速器课程设计摘要

差速器课程设计摘要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原理和功能,能够运用差速器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差速器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掌握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

3.理解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能够分析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和性能。

5.能够使用专业工具对差速器进行检测和维护。

6.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优化差速器控制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和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差速器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2.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

3.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差速器的检测和维护方法。

5.差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第一课时:差速器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第二课时: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

第三课时: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四课时:差速器的检测和维护方法。

第五课时:差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差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检测和维护差速器,提高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汽车差速器原理与维修》。

2.参考书:差速器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差速器工作原理动画、实际操作视频等。

4.实验设备:差速器实验台、检测仪器、工具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差速器结构课程设计

差速器结构课程设计

差速器结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汽车机械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差速器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差速器的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3.理解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其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

4.能够识别差速器的各个组成部分。

5.能够解释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6.能够分析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汽车机械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技和机械原理的热爱。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介绍差速器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差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第二课时:详细讲解差速器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第三课时:阐述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作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差速器的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汽车机械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实验设备:准备差速器实物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课中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

差速器课程设计1.8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差速器的定义、作用及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差速器在1.8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3. 学生能够描述差速器与汽车性能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差速器知识,分析1.8吨汽车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性能;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差速器的检查与维护方法;3. 学生能够运用差速器知识,解决简单的汽车行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差速器在汽车行驶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对汽车工程技术的尊重和热爱;2. 学生通过学习差速器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学生能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树立环保、节能的驾驶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为中职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差速器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差速器的定义、作用及工作原理;- 差速器在1.8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差速器与汽车性能之间的关系;- 差速器类型及结构特点。

2. 实践操作:- 差速器的检查与维护方法;- 差速器故障诊断与排除;- 差速器零部件的识别与更换。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差速器的定义、作用及工作原理;- 第二课时:差速器在1.8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第三课时:差速器类型及结构特点;- 第四课时:差速器的检查与维护方法;- 第五课时:差速器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六课时:差速器零部件的识别与更换。

4. 教材章节:- 教材第三章:汽车传动系统;- 教材第三章第四节:差速器。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差速器相关知识。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

课程设计:差速器的设计

学号******** 成绩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名称差速器的设计设计时间 2009年4-6月系别机电工程系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班级 07级14班姓名罗毅鉴指导教师宋玉林2010 年4 月 20日目录一、设计任务书........................................................................ - 2 -二. 传动方案的拟定................................................................ - 3 -三、总体设计............................................................................ - 4 -(一)传动比的分配 ........................................................................(二)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四、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 5 -(一)主减速器齿轮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差速器齿轮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半轴的计算与校核.......................................................... - 19 -(一)半轴计算转矩T及杆部直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全浮式半轴强度校核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齿轮式减速器课程设计

齿轮式减速器课程设计

齿轮式减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齿轮减速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掌握齿轮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物理知识,分析齿轮减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力学性能。

3. 学生掌握齿轮减速器的分类、特点及其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设计简单的齿轮减速器模型,并进行模拟分析。

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齿轮减速器的组装与调试技巧,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评价齿轮减速器的性能优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热爱,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兴趣。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齿轮减速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结合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性强,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齿轮减速器相关知识,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齿轮减速器原理及其结构组成- 齿轮传动比的计算与齿轮设计基础- 齿轮减速器的分类、性能参数及应用领域- 相关物理知识(力学、摩擦学)在齿轮减速器中的应用2. 实践技能:- 齿轮减速器模型的CAD设计及模拟分析- 齿轮减速器的组装与调试方法- 齿轮减速器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技巧3.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节课:齿轮减速器原理与结构组成学习,了解齿轮传动比计算方法- 第二节课:齿轮减速器分类、性能参数及应用领域学习,动手实践CAD设计- 第三节课:齿轮减速器组装与调试,学习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节课: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总结齿轮减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材参考《机械设计基础》相关章节,结合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从动齿轮的课程设计

从动齿轮的课程设计

从动齿轮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齿轮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构造、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描述动齿轮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和作用。

3. 学生了解动齿轮的传动特性,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动齿轮的传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动齿轮传动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机械学科产生兴趣,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学生了解动齿轮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学科基础知识课程,以实践性、应用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动齿轮的基本概念:介绍动齿轮的定义、构造和原理,包括齿轮的齿形、模数、压力角等基本参数。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齿轮传动》。

2. 动齿轮的分类及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动齿轮(如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圆锥齿轮等)及其传动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齿轮传动的分类与特点》。

3. 动齿轮的应用与作用:探讨动齿轮在各类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如汽车、机床、风力发电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齿轮传动的应用》。

4. 动齿轮的传动特性及计算:讲解动齿轮的传动比、效率、齿面磨损等特性,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七节《齿轮传动的传动特性及计算》。

5. 动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动齿轮传动系统。

【设计】差速器参考示例

【设计】差速器参考示例

【关键字】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任务安排:已知条件:(1)假设地面的附着系数足够大;(2)发动机到主传动主动齿轮的传动系数;(3)车速度允许误差为±3%;(4)工作情况:每天工作16小时,连续运转,载荷较平稳;(5)工作环境:湿度和粉尘含量设为正常状况,环境最高温度为30度;(6)要求齿轮使用寿命为17年(每年按300天计);(7)生产批量:中等;(8)半轴齿轮,行星齿轮齿数,可参考同类车型选定,也可自己设计;(9)差速器转矩比------1.4之间选取;(10)安全系数为n=1.2-----1.35之间选取;(11)其余参数查相关手册;第一章主减速器齿轮设计1.1齿轮的材料汽车主减速器齿轮目前常用渗碳合金钢制造,主要有20CrMnTi、20MnVB、20MnTiB、22CrNiMo 和l 6SiMn2WMoV等。

1.2主减速器齿轮主要参数的选择主减速器齿轮的主要参数有主、从动齿轮齿数和、从动锥齿轮大端分度圆直径和端面模数主、从动锥齿轮齿面宽等。

1)类型: 根据题目要求选用单级主减速器从动齿轮选用标准斜齿圆柱齿轮,有较大的冲击载荷故加工成齿面。

2) 精度等级:家用轿车属于轻型轿车,故选用7级精度。

综上所述主减速器主动齿轮选用渗碳合金钢制造。

在此,齿轮所采用的钢为20CrMnTi,查表机械设计根底(第五版)表11-1有:热处理方式:渗碳淬火,其洛式硬度为56 ~62HRC,接触疲劳极限1500MPa,弯曲疲劳极限850MPa。

主、从动锥齿轮齿数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对于单级主减速器,当较大时,则应尽量使主动齿轮的齿数取值小些,以得到满意的驱动桥离地间隙。

当≥6时,的最小值可取为5,但为了啮合平稳及提高疲劳强度,最好大于5。

当较小(如=3.5~5)时,引可取为7~12,但这时常常会因主、从动齿轮齿数太多、尺寸太大而不能保证所要求的桥下离地间隙。

为了磨合均匀,主、从动齿轮的齿数,之间应避免有公约数;为了得到理想的齿面重叠系数,其齿数之和对于载货汽车应不少于40,对于轿车应不少于50。

差速齿轮的运用教案

差速齿轮的运用教案

差速齿轮的运用教案教案标题:差速齿轮的运用教案目标:1. 了解差速齿轮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差速齿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差速齿轮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2. 差速齿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差速齿轮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学生能否将差速齿轮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1. 差速齿轮的模型或实物。

2. 差速齿轮的原理图和示意图。

3. 差速齿轮的应用案例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差速齿轮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差速齿轮的作用和应用。

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来展示差速齿轮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差速齿轮的原理图和示意图,向学生详细解释差速齿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重点讲解差速齿轮的两个输出轴的转速关系,以及在不同输入转速下的输出情况。

Step 3:实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差速齿轮的应用案例,例如汽车的差速器、机器人的行走机构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差速齿轮的作用和原理,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使用差速齿轮来解决问题。

Step 4:动手实践(20分钟)将差速齿轮的模型或实物分发给学生,让他们亲自操作差速齿轮,观察和记录不同输入转速下的输出情况。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使两个输出轴的转速相等等。

Step 5:总结(5分钟)回顾差速齿轮的定义、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布置拓展练习,让学生应用差速齿轮的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自行设计一个差速齿轮机构来实现两个轮子的同步转动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差速齿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差速齿轮的理解,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设计算法竞赛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差速器

程序设计算法竞赛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差速器

程序设计算法竞赛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差速器差速器是程序设计算法竞赛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的一个特色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差速器算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差速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中。

在差速器课程设计中,学生将学习差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并通过编程实现差速器的算法。

该课程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机械原理、数学模型、算法设计、编程实现等。

首先,学生将学习差速器的工作原理。

差速器是一种用于驱动两个不同速度的轮子的装置。

当车辆行驶时,内外轮胎因接触地面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速度。

差速器通过齿轮和差速器壳的设计,使得两个轮子能够以不同的速度旋转,从而确保车辆的平稳行驶。

学生将学习差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数学建模。

然后,学生将研究差速器的数学模型。

差速器的运动是由齿轮的旋转和齿轮与地面的接触以及摩擦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学生将学习如何建立差速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特性和行为。

他们将研究差速器的运动方程和相应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接下来,学生将着手设计差速器的算法。

差速器算法的设计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差速器的数学模型和要求,设计出高效的算法来解决具体问题。

他们将学习和应用一些基本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如动态规划、图算法、贪心算法等,来优化差速器的运动控制和性能。

学生还将研究一些经典的差速器算法,如PID控制,以及一些新颖的算法,如强化学习算法等,来进一步提升差速器的性能和适应性。

最后,学生将通过编程实现差速器算法。

差速器算法的实现是差速器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

学生将使用编程语言,如C++、Python等,来实现差速器的算法,并通过仿真的方式来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和效果。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调试和优化程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通过实际的编程实践,学生将提升他们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摘要一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包括滑动齿轮、滚轮、滚轮轴、滚轮架、弹簧、滚轮轴卡箍、支撑轴、动力输出轴,支撑轴通过动力输出轴内端的圆孔定位和支撑,滑动齿轮安装在支撑轴上,滚轮通过滚轮轴安装在滚轮架上组成滚轮传动组件,滚轮传动组件相对滑动齿轮对称布置;所述的滑动齿轮两端圆周方向均布凸台,滚轮安装在凸台的凹槽一半位置处,当动力输出轴两端阻力矩相同时,滑动齿轮位于两滚轮架的中间,动力输出轴同向等速旋转,当动力输出轴两端助力矩不同时,滑动齿轮向力矩小的一端移动,小力矩端驱动转速加快,大力矩断转速降低,当两端助力矩相差在一定程度时,大力矩端动力中断,小力矩端保持动力传递,实现差速。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变速器用差速器,具体涉及一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

背景技术汽车行驶时左右车轮在同一时间内所滚过的路程通常不等,如果驱动桥的左右车轮刚性连接,则行驶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驱动轮在路面上滑移或滑转,不仅会加剧轮胎磨损与功率和燃料的消耗,而且可能导致转向和操作性能恶化,所以为防止这些现象发生,汽车左右轮间都装有轮间差速器。

但是当汽车越野行驶或在泥泞、冰雪路面上行驶,一侧驱动车轮与地面的附着系数很小时,尽管另一侧车轮与地面有良好的附着,其驱动转矩也随之减小,无法发挥潜在的牵引力,以致使得汽车停驶。

为了保证汽车行驶,越野汽车通常采用差速锁和防滑差速器,这些结构通常比较复杂,不适合用于农业机械做差速使用。

在农业机械驱动系统中,通常不安装差速器,所以在转向时比较困难,对于轮距窄的开沟机、田园管理机等,转向时利用人力强行扭转机械使得机械的左右轮在地面出现相对滑动基本可以实现转向,但对于轮距相对较宽的移栽机、插秧机等,靠人力扭转机械基本不能转向。

所以通常在驱动系统中采用牙嵌式转向离合器,转向时通过分离该侧的牙嵌式离合器,切断该侧的动力传递,而另外一侧的动力没有被切断而继续行驶,实现了大轮距农业机械转向。

牙嵌式离合器转向虽然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但该机构操作复杂,转向灵活性差,牙嵌齿轮有冲击。

发明内容本发明针对现有牙嵌式离合器转向机构操作复杂,转向灵活性差,牙嵌齿轮有冲击,汽车上用的非限滑差速器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差速后传递动力要求,限滑差速器又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不适合农业机械采用,提供了一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该差速器在差速的同时会保证至少有一只动力输出轴在运动,从而可以可靠的传递驱动力矩,该机构结构简单,无需单独操作,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滚轮架、端盖、轴承、箱体、支撑轴、弹簧、滑套和与动力输入轴的动力输入齿轮啮合的滑动齿轮,所述滑动齿轮空套在支撑轴的中部,所述滑动齿轮可以沿所述支撑轴的轴向移动,所述支撑轴的两侧分别固定有所述滚轮架,所述支撑轴的两端通过所述滑套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内孔中,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轴承定位在所述端盖上,所述端盖固定在箱体上,所述动力输出轴的一端为输出动力端,另一端与所述滚轮架相连,所述滑动齿轮的两侧面对称设置有绕所述滑动齿轮轴心均匀分布的多个凸台,所述滚轮架上安装有与所述滑动齿轮上的凸台对应的滚轮体组件,所述滑动齿轮通过所述滚轮体组件带动所述滚轮架旋转,所述支撑轴在所述滚轮架和滑动齿轮之间套装有弹簧,所述滚轮体组件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两端的阻力矩发生变化时,挤压所述滑动齿轮上的凸台,使得所述滑动齿轮向扭力小的方向滑动。

所述滚轮体组件包括滚轮轴、滚轮和滚轮轴卡箍,所述滚轮通过滚轮轴安装在滚轮架上,所述滚轮轴卡箍卡装在滚轮轴外,所述滚轮可绕所述滚轮轴旋转,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滑动齿轮的凸台工作面上。

所述动力输出轴在所述滑套位置处设有可以润滑滑套的导油孔。

油封安装在所述端盖上轴承的外端。

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滚轮架通过花键相连。

所述滚轮体组件在所述滚轮架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六处。

所述滑动齿轮上设有凹陷的弹簧座,所述弹簧安装在所述弹簧座内。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应用于低速车辆和农业机械动力上,采用滚轮体组件和滑动齿轮上的凸台配合,由于滑动齿轮的转速不高,因此利用滚轮体组件上的滚轮挤压凸台,当动力输出轴两端阻力矩相同时,滑动齿轮位于两滚轮架的中间,动力输出轴同向等速旋转,当动力输出轴两端助力矩不同时,滑动齿轮向力矩小的一端移动,小力矩端驱动转速加快,大力矩断转速降低,当两端助力矩相差在一定程度时,大力矩端动力中断,小力矩端保持动力传递,实现差速,这样使得转向机构操作简单,转向灵活,传递驱动力矩可靠,无需单独操作,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动力输出轴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组件示意图;图4为滑动齿轮上凸台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滚轮架与凸台的传力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左侧结构爆炸图;图7为本发明直线行驶时滑动齿轮的位置示意图;图8(a)为本发明左转行驶时滑动齿轮的位置示意和受力分析图;图8(b)为本发明左转行驶时滑动齿轮进一步的位置示意和受力分析图;图9(a)为本发明右转行驶时滑动齿轮的位置示意和受力分析图;图9(b)为本发明右转行驶时滑动齿轮进一步的位置示意和受力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出轴1、滚轮架2、滚轮轴卡箍3 、滚轮轴4、滚轮5、支撑轴6、螺栓7、端盖 8、油封 9、轴承 10、箱体11、动力输入轴 12、动力输入齿轮 13、滑动齿轮14、弹簧15、滑套16;参见图1和图2,所述端盖 8通过螺栓7固定在箱体11上,动力输出轴1通过轴承 10定位在端盖 8上,油封 9安装在端盖 8的外端;动力输出轴1上设计有台阶a-3和a-6,其宽度与端盖 8上的台阶a-4和a-5相等,轴承10一个安装在台阶a-3和台阶a-4,另一个安装在台阶a-5和台阶a-6处,此结构能将动力输出轴1在轴向上固定在一定的位置,而在圆周方向可以自由的转动;所述动力输出轴1设计有和滚轮架2外花键啮合的内花键a-1和为加工内花键a-1的退刀槽 a-2;所述动力输出轴1设计有导油孔a-7,其润滑安装在支撑孔a-8上的滑套16的作用;所述的动力输出轴1通过轴承 10定位在端盖 8上,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动力输出轴1一端做输出动力,另一端通过内花键与滚轮架2的外花键相连,做动力输入;油封9安装在端盖 8的外端,密封变速器中的润滑油;参见图1、2、3、5,所述支撑轴6两端通过滑套16安装在动力输出轴1的支撑孔a-8上,滑动齿轮14安装在支撑轴6上,弹簧15安装在滑动齿轮14的弹簧座b-4与滚轮架2之间,弹簧座b-4其固定弹簧周向位置和防止弹簧在工作跳动的作用;所述的支撑轴6通过两端的动力输出轴1定位,支撑轴6不能在轴向和径向方向移动,但在圆周方向可以自由转动,滑动齿轮14安装在支撑轴6上,在不需要差速时,在两端弹簧15的作用下,滑动齿轮14位于两滚轮架2中心位置处,在差速时滑动齿轮14可在两滚轮架2之间任意位置移动;所述滚轮5通过滚轮轴4安装在滚轮架2上,滚轮5和滚轮轴4组成滚轮体组件,在滚轮架2圆周方向均匀布置6处,滚轮轴卡箍3卡在滚轮架2与滚轮轴4中心位置处,防止滚轮轴4在重力或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滚轮架2中滑落;所述的滚轮架2一端由动力输出轴1定位,另一端被弹簧15压紧,不能轴向移动;所述的滚轮5 传递动力时压在滑动齿轮14的凸台b-3的一半位置处,凸台b-3给滚轮架2提供旋转动力;所述的滚轮架2上设计有和动力输出轴1内花键啮合的外花键b-1和为加工外花键b-1的退刀槽 b-2;参见图1至图6;所述的凸台b-3由内台面c-1、前进档工作面c-2、凸台顶面c-3、倒档工作面c-4、凸台底面c-5和外台面c-6组成。

在机械前进行驶不差速时滚轮5压紧前进档工作面c-2的凸台顶面c-3至凸台底面c-5一半位置处,由于左右两侧驱动轮的阻力矩相同,在两端弹簧15的作用下,滑动齿轮14位于两滚轮架2中心位置处;在机械前进行驶差速时,转向内侧滚轮5从前进档工作面c-2的凸台顶面c-3至凸台底面c-5一半位置处移动到凸台顶面c-3并继续沿着倒档工作面c-4滑到凸台底面c-5,内侧驱动轮转速略有下降或打滑现象,转向外侧滚轮5从前进档工作面c-2的凸台顶面c-3至凸台底面c-5一半位置处向前移动到凸台底面c-3,外侧驱动轮出现转速略有上升并持续传递该侧动力,机械完成前进档位的差速驱动并转向;同理当汽车倒车行驶不差速时和差速时与上述原理相同,动力传递面由前进档工作面c-2转移到倒档工作面c-4。

参见图1至图9,以机械差速前进为例详细介绍滑动齿轮式差速器的工作过程。

设滑动齿轮14的轴向中心线距滚轮5边界的距离为L。

在初始安装时滑动齿轮14被两端的弹簧15定位在最中心位置,此时滚轮5的边界距凸台底面c-5为x/2,在直线非差速行驶时,在滚轮5在前进档工作面c-2的轴向分力和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上述位置。

在左转向时,根据汽车转向理论,转向内轮走过的距离比外轮短。

在左转向时,如驾驶员小扭矩扭转机械,相当于在滑动齿轮14中心作用一个扭矩M1。

由于扭矩M1的作用左侧滚轮5-a作用在前进档工作面c-2的轴向分力大于右侧滚轮5-b作用在前进档工作面c-2的轴向分力,设此分力为F1,当F1的分力小于右侧弹簧在x/2位置变相的胡克力F2时,在F1的作用下滑动齿轮14开始向左侧滑动一个小于x/2的位置t,同时使得左侧滚轮5-a向后移动一段距离b,右侧滚轮5-b向前移动一段相同距离b,从而出现了两轮的走过的路程差,实现了小幅度转向差速;当驾驶员大扭矩扭转机械,扭矩M1增大,分力F1增加。

当分力F1大于右侧弹簧在x/2位置变相的胡克力F2时,滑动齿轮14滑动到右侧极限位置,同时使得左侧滚轮5-a 向后移动了距离b1到凸台顶面c-3并向下继续移动至下一个凸台的前进档工作面c-2,左侧滚轮5-a向后移动,左侧驱动力在此位置打滑,直至分力F1小于右侧弹簧在x/2位置变相的胡克力F2时,停止打滑,同时右侧滚轮5-b向前移动了距离b2,右侧滚轮5-b继续保持直线行驶,两侧动力轮的走过的路程差加大,实现了大幅度转向差速或原地掉头,F2即为该差速器的锁紧力。

同理可实现向右转向。

说明书附图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a)图8(b)图9(a)图9(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