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三味方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这句话出自于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撰写的《本草纲目》。
在这部医学经典著作中,李时珍系统地论述了各种中药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法用量,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也被称为“天地药理”,意味着中药的组方应当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保持平衡与和谐。
在中医药中,药物组方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药治疗疾病,讲究药物的搭配,通常由【药王】、【臣】、【使】三味药组成,以起到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药王】一般是主药,【臣】则是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使】则是调节整体方剂的药物。
这样的组方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并且也避免了中药材之间的相互抵消。
继承和发展《本草纲目》的思想,在当代中医学领域也有着极大的意义。
近年来,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探索出了更多的中药配伍规律和天地药理。
针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研究者发现了一些中药组方的天地药理,为一些难治疗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医学界广泛开展的《一医一药》模式中,通过中药有效组方挑选,制定涉及病例的中药新方,更好地提升治疗效果。
及时开展中医药治疗研究,深入挖掘中药的潜能,着实是一种新的尝试,也为中医药的世界性传承和发扬增添了新的动力。
在药物的配伍中,也有一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方法被称为【五味】,也就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基本味道。
通过中药配伍的五味哲学,可谓是对中医天地药理的一种延伸和诠释。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医药的五味配伍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味对不同的器官、组织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中医药的配伍组方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五味。
根据“君臣佐使”的用药原则,虽然各种药物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合理搭配,但是其中也有一定的限制原则。
在中医治疗肾脏疾病时,有一些治疗方法是相对比较保守的,此时应该根据肾脏病情,选择相应的【君臣佐使】药物。
由于肾脏是五脏六腑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而且肾脏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对于药物的搭配也需要慎重考虑,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君臣佐使”详解中药方剂的配伍要点!
方剂配伍原则出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写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 李杲在《 脾胃论 》中也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
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中药搭配的注意事项李时珍说:“相须、相使同用的,此为用药的帝道;而相畏同用者,为用药的王道;相恶、相反同用者,是用药的霸道。
”因此,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只有配伍得当,才会出现积极的疗效。
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所谓 方剂 ,就是指治病的药方,其实质就是将几种药物组合起来,再经过一定的方法制成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
说到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一般由君药、臣药、佐使药等三种类型的药物组成,它们之间属于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副 方剂 的配置:君药一味,臣药二味;或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也可以是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佐药九味。
何为 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医在药物学上的传统分类方法。
所谓君,是指上药,共120种,这种药主养命以顺应上天,无毒,长期服用不伤人。
要想轻身益气、延年益寿者,就该以服用上药为主。
所谓臣,是指中药,也是120种,这种药主养性以顺应人事,有的无毒,有的有毒,须斟酌服用。
要想遏病、滋补虚弱者,就该以中药为主。
所谓佐使药,是指下药,共125种,这种药主治病以顺应土地,大多有毒,不能长期服用。
想要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疗疾病者就该以下药为主。
方剂配伍的六种方法单行: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独参汤,只用人参一味药就能治疗元气大脱症。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这样疗效可以增强。
如石膏配知母,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会更好。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具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并形成主辅关系,这样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合使用时,利水健脾的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畏生姜,即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中医基础:临证用药之君、臣、佐、使、七方
中医基础:临证用药之君、臣、佐、使、七方想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对中药知识的了解,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方剂的记忆与运用,也是令很多人感觉头疼的事情,所为何?方剂众多,记不住呀!其实,要想临证用药轻松自如,掌握方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小编今天就分享一篇方药基本知识,好好看哟~01、君臣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
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
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
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
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
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
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
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
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臣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
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 (2)
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方剂君臣佐使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药方中药材的不同种类和作用。
君药是药方中主要起到治疗作用的药材,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药材,佐药是调节方剂性质或加强疗效的药材,而使药则是调节方剂并促使各种药材之间相互配合的药材。
在中医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材的配伍关系十分重要,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和增强疗效的效果。
下面是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方剂君臣佐使分类•君臣佐使类方剂:–四君子汤(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四逆散(君:干姜,臣:甘草,佐:附子,使:炙甘草)–六味地黄丸(君:山药,臣:山茱萸,佐:熟地,使:泽泻)–六君子丸(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四宝丸(君:人参,臣:茯苓,佐:甘草,使:川芎)•君臣佐使同味类方剂:–开复汤(君:杏仁,臣:炙甘草,佐:生甘草,使:桑白皮)–天王补心丹(君:炒龙眼肉,臣:补骨脂,佐:首乌藤,使:巴戟天)–大补阴丸(君:熟地,臣:首乌藤,佐:补骨脂,使:炒龙眼肉)–益智五子丸(君:白术,臣:杏仁,佐:五味子,使:甘草)•君臣佐使重要组成类方剂:–双黄连口服液(君:黄连,臣:黄芩,佐:黄柏,使:黄连素)–清热解毒口服液(君:黄连,臣:连翘,佐:金银花,使:布洛芬)各类方剂具体介绍君臣佐使类方剂1.四君子汤–君:人参,臣:白术,佐:茯苓,使:甘草–主要适用于气虚的病症,如气虚无力,食欲不振等。
人参作为君药,能够补充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白术作为臣药,能够增加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茯苓作为佐药,能够利尿,消肿;甘草作为使药,能够调节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增强其他药材的功效。
2.四逆散–君:干姜,臣:甘草,佐:附子,使:炙甘草–主要适用于寒邪入侵的病症,如寒性呕吐,寒性腹泻等。
干姜作为君药,能够温中散寒,帮助消化;甘草作为臣药,能够调和各种药材,增强疗效;附子作为佐药,能够温阳散寒,缓解寒邪;炙甘草作为使药,能够调节药材配伍。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
中医方剂配伍按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临证处方是中医临床医生经过辨证之后,出具方药的最后环节。
医生处方的来源,一般包括选择前人成方、化裁变化成方和因证遣药组方三种基本形式。
三种形式虽有区别,但更有联系,且多以运用古方为基础。
当今在临床上,不经任何变化的直接使用成方的机会不多,但无任何方药背景经验、完全意义上的自己选药组方也较为少见,较多的是化裁变化运用成方。
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所陈列之症皆合,更验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医学源流论》)因为古方是前人经验的结晶,往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可重复性强,疗效比较好,所以很多中医医生应用前人的方药,往往会“得心应手”,遇有病情变化,只要加减原方的药味就可以了。
这个加减变化,也是有原则的,不能随心所欲。
复方中药配伍之后的互相作用,被前人概括为药物的“七情”。
也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除“单行”是指单味药物的应用外,其余六方面都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说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中药配伍理论,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药物配伍的“七情”说起来复杂,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组合一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组合起来,有的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是相加的协同作用;也有的组合是“不共戴天”、“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互相制约的关系。
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前人总结出来“七情”,可以供我们参考。
这不是不变的,人们的认识将会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相须”是指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配伍在一起应用可以加强治疗的作用。
“相使”的意义有两项: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使整个方剂治疗作用包容的范围更全面;二是使药有的时候可以抵消、减轻君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方剂的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草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众多中草药中,有一味名为“一片天地心”的药材,其功效颇为神奇,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而与之配伍的几味君臣药更是对其疗效的加强和补充,使得其使用范围更为广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款药物的特点和作用。
要发挥蛇床子的最佳功效,需要与一些其他的中草药进行配伍,以达到疗效的最大化。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通常会将它与川芎、归尾、当归等几味中草药进行配伍,共同使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几味草药被称为“君臣佐使”,其各自的功效和作用相互配合,可以起到辅助和加强的作用。
川芎、归尾、当归均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经的作用;川芎是一味疏通经脉的良药,对于舒筋活血,缓解疼痛有相当好的效果;归尾和当归则是两味活血化瘀的好药,对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症和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化配伍,来搭配有关的中草药,并且控制用药的剂量和治疗的时间。
这种多味草药配伍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疗效,而且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多味中药配伍不仅在治疗疾病上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片天地心”及其所配伍的几味君臣药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中药材,其药效独特,用途广泛。
在我国的临床医学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骨质关节炎、外伤性关节疼痛等疾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与其他几味君臣药配伍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治疗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不要随意使用,还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希望大家都能够健健康康,生活愉快。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中华医学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在中医药中,有一味名为“君臣药一片天地心”的药物,其药性温和,功效广泛,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是指由主药、辅药和调和药三味药物组成,彼此相辅相成,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在中医药理论中,主药类似于将军,有着主导作用,是药方的核心;辅药类似于副将,能够增强主药的功效,同时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调和药类似于军师,起到协调主辅药的作用,使药方的作用更加全面和均衡。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的配伍关系既体现了中医药的辩证论治思想,同时也注重了药物的整体作用和效果。
具体来说,“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在中医养生保健理念中,认为“针灸、按摩、气功、饮食、药物”是人体健康的保护五法。
而在药物调理中,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因其温和的特性,适用于调理气血、养护脾胃、调和阴阳等方面,能够使人体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对于感冒发热、咳嗽咳痰、消化不良、失眠健忘等疾病,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都有相应的调理作用,能够缓解相关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药物也在中医外治疗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选择不同的主药和辅药,结合外治疗法,能够对各种皮肤疾病、外伤、扭伤等病症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改进过程中,不少西药和中药的活性成分经过提取和纯化而用于治疗疾病。
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具有缓解疼痛、抗炎、杀菌等功效,并且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这些中药提取物成为医药生产企业研究和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
其治疗作用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中的一些主药、辅药和调和药的有效成分也被应用于现代医学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君臣药一片天地心”是中医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配伍搭配,以及适当的应用,这些药物可以对各种疾病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用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
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1.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1. 麻黄汤 4味麻黄汤麻:桂:杏:甘组成:(君)麻黄9(臣)桂枝6 - 透营达卫(佐)杏仁6 - 降利肺气(佐使)炙甘草3 辛温发汗之峻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4.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 香苏散 4味香苏散紫:香:皮:甘组成:(君)紫苏叶120(臣)香附子120(佐)陈皮 60(佐使)炙甘草30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病机:外感风寒,内兼气滞。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附: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6g 、炙甘草6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5.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5. 小青龙汤 8味小青龙汤桂麻:姜细辛:味芍半:草组成:(君)麻黄9、桂枝9(臣)干姜6、细辛6(佐)芍药9、半夏9、五味子6(佐使)炙甘草6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病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2.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2. 桂枝汤 5味桂枝汤桂:芍:枣姜:草组成:(君)桂枝9(臣)芍药9 辛温解表之和剂(佐)生姜9、大枣3枚(佐使)炙甘草6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6.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医学心悟6. 止嗽散 7味止嗽散百紫:梗白前:芥皮:草组成:(君)紫菀、百部各1kg(臣)桔梗、白前各1kg(佐)荆芥 1kg、陈皮 500(佐使)甘草 375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意为医学中的君臣佐使药物是天地万物之心。
这句话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理念,即药物之间有着明确的层级和配伍关系,各种药物的搭配应该符合“天地人和”的道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古代医学中,药物的搭配组合被视为一门艺术,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来操作,而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医学历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医学注重药物的搭配应用,提出了“君、臣、佐、使”四者的使用原则。
这种原则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的观念,正是古代医学在药物搭配上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古代医学中,“君药”是治疗病症的主药,具有最重要的疗效作用。
它通常是药方中数量最多、用量最大的药物,对病症起着主导作用。
而“臣药”则是协助君药的药物,它们可以在君药的作用下增强疗效,或者降低君药的毒副作用。
“佐药”是用来加强君、臣的药力,增强药物整体的功效;“使药”则是用来调节药性、引导各药向病所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疗效。
这四者药物的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当今的医学发展中,虽然西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中药的地位,但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传统中药的疗效依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中医药在患者中的口碑往往也要好于西医治疗,其中也正是因为中医药对于药物搭配的深刻研究和医治原则的严格要求。
如今,中国传统医学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和推崇,被视作一种重要的医学思想,值得世界范围内的医学研究者共同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中医药中,药物搭配不仅仅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方法,更是对于中医药理念和医学观念的体现。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则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方能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技艺。
治疗杂病的君臣三味方
治疗杂病的君臣三味方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是一种中药配方,流传于我国数千年历史中,被誉为“天地之心,人间仙药”。
这个名字虽然很长,但它所包含的医学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
它由多种中药精心组合而成,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功效。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的功效和作用。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对于调理人体气血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调会引起大量疾病。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的功效,能够改善人体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血液循环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症状,如贫血、心悸、头晕等。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还能够起到滋补身体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而出现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中的药材具有调和脾胃、补益气血、滋养精华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迅速恢复精力,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使人们更加健康、活力充沛。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对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也有显著的疗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所受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消除体内湿热毒素,改善湿热性疾病症状,如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疮疡等疾病。
它还能够减轻疼痛,缓解症状,是中药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良药。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对于调理情绪也有明显的作用。
现代人往往身处于高压、紧张的生活环境中,导致情绪波动大、易激动、易焦虑等症状。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中的药物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以帮助人们稳定情绪,提升心境,增强自信心,改善睡眠质量,使人们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几味君臣药一片天地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配方,它集中药之精华,承载了千年医疗智慧,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不仅可以调理人体气血、滋补身体,还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甚至是调理情绪。
它在我国中医药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地之心,人间仙药”。
中医“三味药组”方
中医“三味药组”方在日常学习及临证时,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剂都是由三味药物组成,如很经典的方剂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生脉饮、丹参饮、玉屏风散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即使是药味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剂,几乎在每一方剂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药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等。
仔细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组方意义及配伍规律,可得中医方剂之“三味”矣。
“三味药组”成方我们曾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伤寒论》所载112首方剂中,有17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5.2%;在《金匮要略》所载的205首方剂中,有34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6.6%。
其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陈小麦、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等。
还有后代的许多名方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黄酒或醋)、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玉壶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分析这些方剂可以发现:一是药味虽简,规矩存焉。
如调胃承气汤以大黄苦寒泄热为君药,芒硝润燥软坚、通利大便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燥热结实,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瓜蒌开胸涤痰为君药,薤白行气通阳为臣药,白酒通阳行痹、清扬善行以助药势为佐使药,功能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以治胸痹之病……君臣佐使,配合恰当。
擅用君臣三味方
擅用君臣三味方《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小前胡汤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前胡4,大黄 2,黄芩 1.5,人参 1.5,牡蛎 1.5,铅丹 1.5,大枣 6,茯苓 1.5,半夏 2,桂枝 1.5,生姜 1.5,龙骨1.5)我们先把这个方和小前胡汤对比一下:大家看,他在小前胡汤药量减半的基础上,去甘草,增加了铅丹、大黄、牡蛎、茯苓、桂枝和龙骨,并暗含了前胡桂枝汤。
总体来说,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的这个患者身上是热多于寒的情况,是属少阳病。
前面小前胡汤的加减,就是在示范药症加减,方子加减也是一个道理,原方主治的基础上,多了什么症,就加什么药,多了什么证,就合什么方。
同理,原方主治证少了什么症,就减去什么药,为什么加,为什么减,都要有理有据。
再看君臣佐使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君:前胡4 阴(主症)臣:黄芩1.5 人参1.5 铅丹1.5 大黄2 牡蛎1.5 阴(兼症)佐:茯苓1.5 甘淡大枣6枚甘滋(辅助君臣而护胃气)使:半夏2 生姜1.5 桂枝1.5 龙骨1.5 阳(沟通阴阳)分析一下这个方子的条文:34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宋10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半)大枣(擘,六枚)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348、“伤寒八九日,下之”,病人得了伤寒表证,过了八九日,大概出现了阳明证了,医生没顾及表证还在,用了下法,349、我们知道,有表证,要遵循先解表,后攻里的原则,这个医生没有去解表,用了下法,表证未解;350、大下伤里,造成太阴里虚水饮上逆;攻下又把表证引入了少阳,阳明证也没解。
出现了“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351、胸满,就是胸胁苦满。
烦惊,烦就是心烦,郁怒,甚至失眠;是上焦热造成的。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三)
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三)(四)祛痰湿剂【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主治】痰湿证。
(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方解】半夏燥痰为君。
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
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
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
茯苓利湿健脾为佐。
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
”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500g、黄柏(炒)500g。
【方解】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黄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药。
(五)祛暑剂【代表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苍术195g,厚朴195g,陈皮195g,生半夏195g,茯苓293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293g,大腹皮293g,甘草浸膏244g。
【主治】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症,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方解】思考之一。
(六)理气剂【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主治】肝郁证。
【方解】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
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
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
用不及者,体必不及。
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以白术、茯苓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
?【三味成方】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
【三味成方】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三味成方:由三味药组成的方剂1、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功效: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遂;功效:泄热逐水;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连、黄芩;功效:泻火消痞;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
13、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青黛;功效: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薄荷;功效: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功效: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臣三味方
□张文宗张海杰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名医工作室在选方用药方面,其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
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止圆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
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
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
此三味是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
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橘核仁、橘叶、橘络(通络散结散)
此三味均取之于橘,均以疏肝理气见长。
橘核仁理气的作用大于橘叶;而橘叶“散阳明、厥阴经滞气”为长,橘络作用缓和,善于舒理中焦气滞,有化痰湿之功。
三味合用,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胀为目的,常用于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或身体某处有囊肿及赘生物者。
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除风止痒剂)
常用于皮肤瘙痒症。
白鲜皮为清热燥湿止痒剂,地肤子为祛风除湿止痒剂,徐长卿为祛风止痛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三味协同,为治疗皮肤痘疹瘙痒之常用方。
熟地、生麻黄、白芥子(补肾通络饮)
熟地补肾增髓,生麻黄与白芥子辛温通络开窍,特别是搜细络之风痰。
治疗下肢寒滞细络,肾髓不充,如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风湿病、足跟痛等,以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症者,熟地用量可达30克,白芥子用量10~15克,生麻黄用量5克为宜。
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三藤汤)
皆可祛风湿、通经络。
青风藤善通一身之经络,络石藤善通一身之筋脉,海风藤善祛一身之风湿,三味合力,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除郁胀之效。
用于风寒湿痹,症见腰膝酸软,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还可煎煮外洗,以助药效。
绞股蓝、银杏叶、生山楂(化瘀降脂饮)
绞股蓝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炎,用来治疗痈疽肿毒,肺痨咳血等,近来发现有降脂、降压、调节心律、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银杏叶亦有降脂、降压作用;生山楂活血降脂功效明显。
三味合用,沸水冲泡,频频饮用,有降脂、降压、化瘀之功。
大枣、小麦、珍珠母(麦枣珍珠散)
此方取自经方“甘麦大枣汤”,以珍珠母代甘草,以增强镇静安神的功效。
用于抑
郁症、以及失眠、心悸等。
大枣与小麦甘平,养心安神,但取效较慢,珍珠母对于心神不宁、惊悸不安者,具有平肝镇静作用,起效较快。
如果说大枣、小麦以“养心”为主,那么珍珠母就是以“镇静”为主,两相配合,安神尤良。
大贝、玄参、生牡蛎(消瘰散)
此三味为清代程钟龄之消瘰散,原方用于瘰疬,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用其义,扩大用于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皮下囊肿、脂肪肝等。
常加入夏枯草清热散结,天门冬滋阴软坚,生麦芽疏肝散结。
桉树叶、瞿麦、半枝莲(泌尿三味饮)
桉树叶对于泌尿系感染有特殊效果,云“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配以瞿麦、半枝莲清热散结,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效果好。
玫瑰花、灵芝、岷当归(美容三味酒)
常用的美容三味酒,常用量为玫瑰花15克,灵芝15克,岷当归15克,或加入丹参15克,茯苓25克。
取黄酒500毫升,浸泡15天为宜。
每日50毫升,加热饮用。
有润肤活血、美容祛斑、淡化湿浊的作用。
用于多例面色黄褐者,一般在一月左右见效。
用红葡萄酒浸泡亦可,但不宜用白酒浸泡。
胎盘、贝母、地龙(胎盘贝龙粉)
此三味为治疗哮喘的经验方。
胎盘粉30克,贝母30克,地龙15克。
共研细末,每取3克,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
痰热者,用浙贝母;痰湿者,用川贝母。
痰盛者,可与鲜竹沥液同时服用。
但有对地龙过敏者,请注意观察修正。
柴胡、升麻、枳实(三味升压汤)
此三味为升发阳气之主药。
李东垣常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而枳实为宽中下气之药,“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但从辨证角度看,只有浊气下降,清气才能升举,这就是有些人不明白枳实能升压的缘故。
柴胡、升麻用量宜小,枳实量应大于升、柴。
白附子、白芥子、白僵蚕(三白解语散)
古代医家治疗中风之语言蹇涩常取此三味,用以祛风邪、解痰郁、通络脉。
如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的解语汤,白附子祛风通络,白芥子祛痰通络,白僵蚕散结通络,且三味均可通达细络,不但可以缓解语言蹇涩,还可以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头风痛、牙痛等。
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防过量伤气耗阴。
桃仁、红花、甘草(桃红甘草饮)
此三味是治疗慢性咽炎的常用方药,取自王清任会厌逐瘀汤。
以活血化瘀、清热利咽为组方之义。
指出,慢性咽炎必有“瘀”,不是一般清热解毒所能为,对于常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的慢性咽炎者,可加入麦冬、天冬、桔梗、射干等,或加牛膝、肉桂引火归源,其效更佳。
川椒目、瓜蒌皮、白芥子(椒目瓜芥散)
此方用于渗出性胸膜炎,以痰液白黏稀薄不成块,伴有胸痛者。
川椒目辛温通络逐痰,瓜蒌皮宽胸利气,研究认为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白芥子利皮里膜外之水。
三味合力,可以入于细络利气搜痰,非一般化痰药可比。
夏枯草、谷精草、川芎(清头散)
此三味以清头目,散结止痛为主功。
夏枯草以清肝火、散郁结为主,是治疗头痛目赤之要药;谷精草“谷田余气所生”,以疏散头部风热,通痹止痛见长;川芎“搜肝风,补肝血,润肝燥”,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要药。
三味配伍,具有清头目、散郁结、除风热之功效,常用于肝经风热之头痛、目赤肿痛,起效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