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情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一、基本情况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
“东依太行山,西依吕梁山、南依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一)行政区划
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二)人口
2014年,山西省常住人口为3647.96万人。
常住人口中,城镇居住人口占53.79%;乡村居住人口占46.21%。
(三)民族
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5%。
全省共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仅缺塔塔尔族);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全省11市118个县(市、区)有少数民族;有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50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和100多个相对聚居的居民社区。
二、历史沿革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
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
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
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
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时期,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的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
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三、地区文化
综述: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
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一)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
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
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
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二)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
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后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
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
1980年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三)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
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1.添仓节:添仓就是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
添仓节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到了添仓节,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2.六月六节: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
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遂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
六月初六日,在山西许多地方演化成了庙会。
(四)庙会
山西人通过庙会上的商贸交易,将多余的农产品出售,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农器之类,同时也参与锣鼓、秧歌、车船轿、阁跷、灯火等各种民间社火文艺表演。
山西民间古庙会代表:太原动物园庙会;晋祠古庙会;乡宁县四月初八“油糕会”;洪洞广胜三月十八古庙会;芮城县三月三古庙会。
(五)艺术
1.山西锣鼓:山西的鼓品种达数十种,代表为山西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2.剪纸:“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著称。
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
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制出成品。
3.面塑:山西民间面塑主要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生活理想的体现。
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
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5.炕围画: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
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
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六)宗教
山西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教群众160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
山西省现有省级宗教团体7个:省佛教协会,省道教协会,省伊斯兰教协会,省天主教爱国会和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省基督教协会。
佛教: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山西境内。
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盛行,唐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佛教的各个宗派如纷纷来到山西建立基地,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道教: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数地方修建了道教庙观。
南北朝是山西道教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北魏王朝统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师道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山西道教进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期。
唐朝统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巩固统治地位,山西道教进入又一个历史兴盛时期。
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滞。
(七)文化村镇
截至2016年3月,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先后公布了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西省共有8个镇、32个村上榜。
(八)旅游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全国的70%以上。
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的人文景观。
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武庙。
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四、自然地理
(一)位置境域
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
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
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
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
(二)地形地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境内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
山西境内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晋城、阳泉、寿阳、襄垣、黎城等盆地。
(三)气候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全境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昼夜温差较大。
(四)水文
山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
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
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条,流域面积97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
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
(五)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120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0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中国前十位的有36种。
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产有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白云岩、耐火粘土、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
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花岗岩、沸石等10种矿产资源储量也较丰富。
2.动物资源:山西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
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
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包括鸟类42种,两栖类1种,兽类11种。
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有苍鹭、星头啄木鸟等27种。
3.植物资源:山西植物资源丰富,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
山西南部和东南部是以落叶阔叶林和次生落叶灌丛为主的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中部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北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森林植被较少,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旱生蒿类和柠条、沙棘等。
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4.水资源: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主要水资源量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
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五、经济社会
铁路:山西省是华北重要交通枢纽,为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神黄等重要干线交会处。
公路:“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交通“两通一硬化”,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通客车和街巷硬化“全覆盖”;太原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城市。
2013年,太原、大同两市分别被确定为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come to meet a differen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