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

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

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

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

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

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

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

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

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

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四点,在理清我们人具备的先验要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人如何对自身的表象进行加工以获得概念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这就是先验分析论。

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人从事物对自身的杂多的刺激中获得一个统觉,经由统觉我们意识到表象,然后由知性能力获得概念,再由经由先验感性和先验逻辑能力的图式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由此获得了判断,一切经验知识得以可能,而这些知识本身也将会是逻辑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质《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81年所著的一部哲学巨著,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对欧洲哲学、思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挑战和哲学启示。

康德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极限,揭示了真理、自由和道德的哲学基础。

他对于人类思维的深入探究和探讨也让我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康德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统一,而非单纯的主观性或客观性。

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源于人类对于经验事实的理解和解释。

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自身思维方式的检验,才能有一种能够涵盖真实对象的理性知识。

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新的感悟和思考空间,让我深刻理解自己思考的局限性和思考的方向。

此外,对于我来说,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念与思考方式。

康德不仅探索了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局限性,也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剖析。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阅读《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深入探讨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最后,对于我来说,创新的思考和观点是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康德的哲学理念和思考方式为后来的哲学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很多思维方式和启示。

此外,他的理论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与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哲学终极目标。

这些思考方式和方法不仅可以在哲学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剖析复杂的现象和问题。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哲学巨著,它深刻而独特的探讨了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式、道德方式等领域的问题。

通读此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哲学理解与认识,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自身思维与认识的局限性。

此外,在康德的理论思考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具,拓展我们的思考领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1《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的一座丰碑,它宛如一座深邃的思想迷宫,每一次深入其中都能感受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知识边界的严谨探索,为我们理解认识的本质、理性的能力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首要探讨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

他提出知识是由感性、知性和理性共同构成的。

感性为我们提供直观材料,这是知识的起始点。

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到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这些直观的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仅有感性是不够的,知性则是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的能力,它通过范畴来整理和统一感性杂多。

就像我们看到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感性材料),知性的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构成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知识不是简单的经验堆积,而是有其内在的结构和形成机制。

在对理性的批判方面,康德指出了理性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限度。

理性有一种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无条件者的倾向,比如对宇宙整体的思考、对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等问题的探讨。

然而,当理性超出经验范围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

例如,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推理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这使我们明白,人类理性虽然强大,但不是无所不能的,它在形而上学领域有其无法突破的局限。

这一观点对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它告诫我们不能盲目地运用理性去探究那些超越我们经验的事物,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思辨。

先验要素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

康德提出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知性论为我们理解知识的先天条件提供了重要视角。

先验感性论中,他指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内进行的,它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感知经验的前提条件。

先验知性论中,知性的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它们使我们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统一。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阅读了《纯粹理性批判》,感触颇多。

康德在书中提出的理性的局限性和边界问题让我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给我的思维打开了新的视野。

书中对于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使我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判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的逻辑思维和严密推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于哲学思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理性去解决问题。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兴趣,也让我对于人类认知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其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这一部分内容尤其令我着迷。

它探讨了范畴如何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以及先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先验演绎包含双重目的。

其一在于追问范畴运用的合法性,其二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以及它的可能性和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

虽然第二版演绎删去了主观演绎,对知性立足其上的认识能力的讨论篇幅也有所缩减,但这一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因为对范畴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不能缺少其可能性环节。

康德将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视为范畴能够先天运用的根源。

一切表象都是一个统一的先验自我——纯粹统觉——的表象,因此,直观与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

主体需要运用自发性功能去沟通感性与知性的界限,而纯粹知性概念作为一切思维对象的先天条件而运用于感性表象之上的合法性也就得到了演绎。

由此,康德说明了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然而,范畴被康德规定为“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这一规定包含了两重含义。

一方面,知性范畴可以被视为思维对象的概念,因为感性不能思维;另一方面,知性范畴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对象的概念。

同时,康德似乎将“范畴是对象的先天条件”与“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视为一回事。

经验唯有在范畴的运用下才是可能的,而存在被表象为“一个”的对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直观只能获得感性杂多,其中并不包含一个对象的概念。

因此,需要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这就是先验想象力。

尽管两版演绎对先验想象力的功能和地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中介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第一版演绎中,先验想象力是使得范畴运用得以可能的认识能力的中心。

它的作用是将直观中的感性杂多包含在“一个表象中”,产生直观的统一性,同时将在时间中展开的诸多表象综合为“一个”,并着重于强调先验想象力对过去的表象的“保存能力”。

然而,这种综合为一的表象在认识论上只是构成思维对象的先验要素,它缺乏一种来自意识的“统一性”。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对理性和超自然存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不应该迷信“理性”和“正义”等超自然存在,而应该承认其局限,并从超自然存在中汲取养分,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人不能过分迷信超自然存在。

“理性”和“正义”等概念虽然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并非绝对的、完美的。

人在运用“理性”时,往往会受到自身认知和利益的影响,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过度相信“理性”的消费者可能会做出冲动的消费行为,而过分鼓吹“正义”的人可能会采取血腥的手段来实现所谓的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不要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神。

人需要深究超自然存在的渊源。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认知超自然存在,但可以通过对整体历史和个体经历的总结,来感知其范围和边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超自然存在并非无瑕的,而是人寄托了理想的失真表达。

超自然存在中由人总结的具有纲领性质的有利因素,才属于“理性”的范畴。

因此,我们不应该迷信超自然存在,而应该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这些因素,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

科学的逻辑起点是物质,而神学则将超自然存在拔高到超然于物质和意识的地位。

科学通过不断地实证和验证,来揭示自然规律和物质本质,从而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相比之下,神学则往往依赖于信仰和教义,缺乏实证和验证的基础。

因此,在当下,科学是最适合人类获得感知、发展认知、走向进步的理论体系。

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理性和超自然存在的关系。

我们应该承认理性的局限,从超自然存在中发现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并通过实践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贯彻它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超自然存在,摒弃对纯粹理性和绝对正义的狂热,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的认知和进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精选10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

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着。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着作。

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

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

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

每一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

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

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对表。

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

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

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洁理性批评读后感纯洁理性批评读后感(一):《纯洁理性批评》出自大哲学家康德。

该书是一部篇幅庞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

所谓“纯洁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体会的理性;而所谓“批评”,则是指对这种纯洁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

书中环绕着“先天综合肯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情势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洁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定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

康德的《纯洁理性批评》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期的着作。

它颠覆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

他1742年诞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

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储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态。

每一天清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

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漫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

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漫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漫步的情形对表。

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

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

康德的写作和讲课触及广泛的范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

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惧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酷爱自由。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评时期”和“批评时期”。

在“前批评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

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

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

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

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

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

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

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

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

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

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三、先验感性和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要讲述了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认知能力。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导语: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思想的深刻和严谨。

他对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物自体”与“现象”的概念、超验学的理念、道德自主性以及普遍意志等问题的阐述,都让我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可以分为两类: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

先验认识是人类先天具备的知识,它是独立于经验的普遍概念和判断。

而经验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具体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认识并非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通过我们的先天认知结构和经验积累来进行的。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要过分依赖经验和感觉,而应该运用理性进行思考和判断。

“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物自体),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现象来了解世界。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认识受到了感官和经验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真实知识。

这一观点对我思考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超验学的理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认识的对象是由我们的认识能力塑造的,我们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我们的认识能力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认识是具有主观性和建构性的。

我们通过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概念框架来理解和解释世界,因此我们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也提醒我们在认识世界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道德自主性是康德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提倡个体应该根据“合理的自律”来自主决定自己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受到外部压力或个人欲望的驱使。

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源于个体内心的自愿和意愿。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道德行为不仅仅是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更是一种基于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的自主选择。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其次,作品的情节和角色设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康德以一种极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展开论述,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引人入胜。康德的角色就是他自己的思想,他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索。这种独特的角色设定,让我感受到了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智慧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其主题、情节、角色以及作者意图的影响。这些元素不仅使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首先,作品的主题引发了我对人类认知能力和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而是基于先验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这种观点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启示,让我开始反思人类认知的边界和局限。
此外,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身”的区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身。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感知论相呼应,即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只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而不是现实的本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康德的道德哲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提出的“普遍性法则”和“人格尊严”原则,实际上是对人类道德判断心理的一种探讨。他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二篇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审视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哲学巨著,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心理的深刻揭示。康德在书中对先验理性的探讨,实际上是对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剖析。他用理性的框架,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局限。
康德的“先验理性”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可以被理解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基础。这种认知结构,是由人类大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例如,康德提到的“时空观念”,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大脑对世界进行分类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局部还是其前言局部的文字。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分成两大局部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根底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开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根底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那么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

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那么没有有效性。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作为一本在哲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书籍,《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于1781年首次出版的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它被认为是视觉容易懂,但深层思维含义丰富的哲学巨著之一。

我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在开始阅读《纯粹理性批判》之前,我知道这本书是康德学说的精华,同时也知道它会给我带来一些难以理解的哲学思想。

在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初,我很快就深深地被康德的直观性与哲学思想吸引了。

书中的诸多观点,将人的认识分为经验与思维。

其中经验是通过对感觉进行判断而产生的知识,思维则是基于理性而产生的知识。

康德强调,每个人的知识筑基于他自身的感觉,然后将其以一定的智力传递处理,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和理解这个世界。

另外,康德还提到了悖论、先后之思维等哲学问题,这些观点都让我非常有感悟。

我惊叹于康德所呈现的知识与思维的极端深入,我也对他语言清晰,思维跳跃,有着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深深地钦佩。

但是,这个书中处理的问题太过丰富,有很多时候我感到理解困难,甚至搞不清楚康德在阐述些什么。

文章的重要性了解《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康德学说的突出地位。

它基于他的哲学思想产生的,是欧洲哲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时作为德国哲学史中的重头戏部分,这本书不仅仅被德国和欧洲许多哲学家所致力深入理解,而且在二百多年前出版后就已经开始成为当今世界哲学研究的基础。

此书的重要性体现为:1. 它跨越了艺术、哲学和科学的界限,实现了这些领域之间的交叉互补,得以为现代性哲学以及各种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基础。

2. 本书揭示了认识论及其科学知识的特点和取得的本性,探讨了人的认识是如何基于自身经验和观察共同塑造目前生活。

3. 这本书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期望和渴望,成为对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历程的理论指引。

4. 《纯粹理性批判》赋予了现代哲学研究的基础,带动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课题的人性化和技术化方向的诞生,是当代哲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com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

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

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

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

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

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

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

()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

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

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

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

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写的,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其中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奠定了其在哲学史的地位。

他被后世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相对于康德其他的作品来说,其的流传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是最为突出的,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它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一共可分为序,导言,先验原理论,先验方法论。

对于里面的内容,我就不加概括了。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研究。

在整本书中,康德很少举例,目的在于不使论述显得通俗化,可以说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达到纯粹直观。

本书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来展开,该观念的提出弥补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不足之处。

康德的哲学是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就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

也就是说先天判断包含分析判断,它们的共性就是普遍性和必然性。

但是我们丰富知识又是依赖于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够扩充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验主义也是主流的。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不同于综合判断,并且,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判断叫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认为一切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一切先天判断都是分析的。

但康德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有些偏颇的,便有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观点,只有先天的,才有普遍必然性;只有综合的,才有经验性;只有二者相结合的,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康德之前,科学的方法论分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笛卡儿、沃尔夫是独断论方法的代表,休谟是怀疑论方法的代表,康德认为这二者都是片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