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秦说秦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苏秦拘于魏,欲点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

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必也。

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

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

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材料二: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赢滕履跨,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经,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日:“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J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节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鸟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号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日: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酶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楼枢之土耳,伏轼搏街,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承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五国伐秦无功》(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

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齐弗欲。

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戈矣。

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

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

秦王贪,魏冉妒,则陶不可得已矣。

君无构,齐必攻宋。

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

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陶必得矣。

得陶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

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

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

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

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

复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

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疆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齐、赵应之,魏不待伐,抱安邑信秦,秦得安邑之饶,魏为上交,韩必入朝秦,过赵已安邑矣,而君必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坚三晋之交攻齐,国破曹屈,而兵东分于齐,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举也。

秦行是计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齐之已弊救与秦争战也;君不救也,韩、魏焉免西合? 国在谋之中,而君有终身不得陶。

天下争秦,秦按为义,存亡..继绝,固危扶弱,定无罪之君,必起中山与胜焉。

秦起中山与胜,而赵、宋同命,何暇.言陶?故曰君必无讲,则陶必得矣。

’奉阳君曰:善。

’乃绝和于秦,而收齐、魏以成取陶。

”(节选自《战国策·赵四》有删改) 【注】①奉阳君:战国时赵国的政治人物,是赵惠文王时期的相国,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联兵攻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史记 苏秦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史记 苏秦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渐,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从之。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

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待取食。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①,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威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燕易王卒,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

齐王使人求贼,不得。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①蒲服:同“匍匐”,爬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B.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C.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D.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是爵位中的一个等级,周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往往因时而异。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游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

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注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

合纵:战国时东方的齐,赵,燕等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连横:秦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逐个击破东方六国
(2)说(shuì):劝说,游说。

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翻译】
苏秦到了秦国游说秦国君,秦君终不任用他,苏秦离开秦国,一路上钱用光了,裘袍(衣服)又破又旧。

回到家中,妻子没有离开织机去迎接他,嫂子没有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后来苏秦到晚上就拿出书(太公阴符)苦苦钻研,到深夜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学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出游,于是后来就成为六国的宰相。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秦及夜出书读之。

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答案)苏秦连夜翻出书本苦读。

到了深夜(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意思正确1分,语句通顺1分,共2分)
12.你如何看待苏秦在学习方面“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的做法?(2分)
(答案)要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熬夜学习不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以锥刺股也是对身体的伤害,但苏秦奋发图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对即可,2分)。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属(zhǔ)文半晌(shǎnɡ)罪愆(qiān)繁文缛节(rǔ)B.罗绮(qǐ)连累(lěi)汗涔涔(cén)连辟公府(bì)C.纶巾(guān)廪食(lǐn)刽子手(kuài)风靡(mǐ)一时D.孱头(càn)旃毛(dān)揾泪(wèn)前合后偃(yǎ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烦燥精粹礼尚往来归根结蒂B.要挟辨认人才备出良辰美景C.暮霭仓皇乍暖还寒残羹冷炙D.自诩脉膊落拓不羁插科打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B.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许就是这种心态,能淡然面对一切得失,即便前途渺茫,理想陨落,也能安之若素。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B.相较于大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除了外部需求放缓,还面临着借贷成本升高、工资快速增长和投入成本增加。

C.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要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D.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

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①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二)史记原文: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译文: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

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

苏秦的统一战线工作

苏秦的统一战线工作

苏秦的统一战线工作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合纵家,与当时著名的连横家张仪齐名。

一、合纵拒秦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促成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权倾一时,如日中天。

苏秦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送纵约书给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

(《中国通史》节选)二、轻财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前倨后恭的典故)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苏秦深有感慨地叹息说:“同样对待我这,一个人,富贵了,亲戚就这么敬畏我;贫贱的时候,却轻视鄙薄我。

何况对其他一般境况悬殊的人呢?假如当初在洛阳有两顷良田,我现在又怎么能佩上六国相印呢?”于是他施散千金,以赐同族的人和朋友,普遍地报答了所有曾经给他好处的人。

(《史记苏秦列传》节选)三、苏秦与张仪相传张仪跟苏秦都事鬼谷子先生为师,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

胡注通鉴

胡注通鉴

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纪三(起重光赤奋若(辛丑),尽昭阳大渊献(癸亥),凡二十有三年。

)慎靓王〔讳定,显王之子也。

此复谥也。

以谥法言之,谥法:敏以敬曰慎;柔德安众曰靖。

靓,疾正翻。

〕元年(辛丑,公元前三二零年)①卫更贬号曰君。

〔显王二十三年,卫已贬号曰侯;介于秦、魏之间,国日以削弱,因更贬其号曰君。

更,居孟翻。

贬,悲检翻。

〕二年(壬寅,公元前三一九年)①秦伐韩,取鄢。

〔春秋"晋败楚师于鄢陵",既此鄢也。

班志作"傿陵",属颍川郡。

鄢,音谒晚翻,又于建翻,师古音偃。

史记正义曰: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有鄢陵古城。

〕②魏惠王薨,子襄王立。

〔索隐曰:系本曰:襄王,名嗣。

今按系本即世本,司马贞避唐讳,改"世"为"系"。

考异曰;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

襄王十六年卒,子哀王立。

哀王二十三年卒,子昭王立。

六国表,惠王元辛亥,终丙戌;襄王元丁亥,终壬寅;哀王元癸卯,终乙丑。

按杜预春秋后序云:太康初,汲县有发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惟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皆用夏正,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

哀王于史记,襄王之子,惠王之孙也。

古书纪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记误分惠成之世以为后王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諡,谓之"今王"。

裴駰魏世家注引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

按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

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

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

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

战国策

战国策

深受蒙蔽

家蔽 妻之美我者私我 国蔽 客之美我者求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广开言路
三等奖赏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议于市朝者,受下赏
三个阶段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纵横策士
高才秀士 朝秦暮楚 奇策异智 唯利是图
多元价值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呈多元价值观: ①儒家孟子: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②道家庄子:顺应自然,逍遥无为。 ③法家韩非:事因于世,备适于事。 ④杨朱为我,墨翟兼爱,无君无父。
三类士人
《战国策》描述和欣赏的三类士人: ①纵横策士:屈首受书,以取尊荣。 ②高行义士:排难解纷,不求回报。 ③刺客勇士: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②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隐于屠间,是为母姊而隐。
③严遂欲得聂政以死相报,故先敬重聂母,以感其心。
④聂政不贪其利,但感其诚,而母亲健在,绝不许人。
⑤无须车骑壮士羽翼,独行仗剑至韩,上阶直刺韩傀。 ⑥聂政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毁容灭名,皆为其姊。 ⑦不为仇怨,不为金钱,不为扬名,只为严遂敬其母。
大牌刺客荆轲
游说诸侯
说周显王(左右少之)→秦惠王(方诛商鞅) →赵肃侯(奉阳君阻)→燕文侯(安乐无事) →赵肃侯(安民无事)→韩宣王(鸡口牛后) →魏襄王(事秦则奸)→齐宣王(甚富而实) →楚威王(横秦纵楚)→赵肃侯(封武安君)
苏秦得志
苏秦依凭赵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拟于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使人除道郊劳。 昆弟妻嫂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 千金赐宗族朋友,贷百钱偿百金。 使有负郭田二顷,岂佩六国相印?
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以赤裸裸的利害关 系取代仁义道德说教。主观上追求富贵,客观 上安定社稷。如苏秦、张仪、苏代、苏厉、陈 轸、范睢、蔡泽等,具有政治、经济、军事、 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能言善辩,忍辱 负重,追求富贵,化解战争,促进社会安定。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

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

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

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

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

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

”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B.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C.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D.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是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策略,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燕王哙既立,子之相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燕王哙既立,子之相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战国策•燕王哙既立,子之相燕》(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

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

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

子之有燕,贵重主断。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对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对日:“不信其臣J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

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王收三百石以上吏印,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履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齐相谓齐宣王:“因而攻之,破燕必矣。

“宣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日:“零4闻太子之议,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国小不足为辅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

将军市被死以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⅛o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自、立多即,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寡人之A国小B不足C为辅D虽然E则唯太子F所以G令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担任相国;这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饭”用法相同。

B.顾,意为反而,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中“顾”的意思相同。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史记·贾生传》原文及翻译(二)史记原文: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

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史记·列传》节选)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车裂之刑”不仅仅是车裂,所有分尸的刑都归属于车裂!

“车裂之刑”不仅仅是车裂,所有分尸的刑都归属于车裂!

“车裂之刑”不仅仅是车裂,所有分尸的刑都归属于车裂!本文导读:那么,到底车裂是一种怎样的酷刑?简单来说,就是将人处死之后进行肢解,然后曝尸示众。

至于受刑者具体的死法,那就有很多了,试举几例:吴起:据《史记·吴起列传》和《吕氏春秋·贵卒》,吴起是被楚国作乱的贵族乱箭射死的,《吕氏春秋·执一》、《淮南子》、《韩诗外传》均称其被“车裂”;《韩非子》、《史记·蔡泽列传》则称其被“枝解”。

李斯:《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被“腰斩”,《淮南子·人间训》、《盐铁论》称其被“车裂”。

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被韩谈“刺杀”,也就是被剑、矛、戈等利器刺死,该篇末尾所附班固评论中称赵高被“车裂”。

《后汉书·宦者传》称其被“轘(音同换)裂”,《说文解字》:“轘,车裂人也。

”谭世保先生在《“车裂”考》一文中指出,战国至汉代,人们常把车裂与斩、杀等词混用,因为先秦时代对于“被公开处死或打死的罪犯、敌人,不管用刀戈砍杀死,还是用箭射死,最后把他们的尸体肢解分散来悬挂示众,所以称砍、杀、斩、射固然可以,称肢解、轘或车裂亦不错”。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死后被肢解示众的人来说,“腰斩”、“刺杀”是他们具体的死法,“车裂”则是他们死后被进一步处以的刑罚,史籍中不同的说法只是作者们想要强调的内容不同罢了。

另外,“车裂”和“肢解”也有区别,“肢解”只是简单的分尸,而车裂含有明正典刑、曝尸示众的意思。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荣爱死后被“支解以棘埋之”,《后汉书·陈汤传》载匈奴郅支单于“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中”,这两则事例中只能用“支解”而不能用“车裂”,因为事例中的肢解只是为了方便处理尸首,并不涉及明正典刑、曝尸示众。

“肢解”不仅可以用在尸首身上,也可以直接用在活人身上。

《韩诗外传》载:齐有得罪于景公者,景公大怒,缚(捆绑)置之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过秦论(相关资料2)

过秦论(相关资料2)

过秦论(相关资料2)《过秦论》——选自《文选》卷五十一。

过:这里用如动词,过失:过秦:即讲论秦王朝的过失。

文章原为上、中、下三篇,载在《史记秦本纪》后,《史记陈涉世家》又引了上篇,《汉书》和《贾子新书》也都曾收录,文字互有异同。

这里只录上篇。

文章把秦朝亡国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以发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汉朝的统治提出借鉴。

文章根据史实,作出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

陈政事疏《陈政事疏》:(亦称《治安策》)论述当时形势,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抗击匈奴,注意民生,完善礼制,以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论积贮疏《论积贮疏》:针对汉朝建立多年以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状况,提出使民归农,注重积贮(粮食)的主张。

晁错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政论家。

颍川(今河南南禹县)人。

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后以通晓文献大典故任太常掌故。

文帝时,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处接受《尚书》的传授。

诏以为太子舍人,历任博士、太子家令。

深得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宠信,号为“智囊”。

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

晁错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仪削减诸侯封地,遭到诸侯王和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和嫉恨。

吴楚七国叛乱时,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于被杀。

晁错文三十一篇,今存者不到十篇,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为最有名,论述关于经济兵事、边防等问题,主张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广积粮食。

其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唯文采略逊于贾谊。

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卫人。

姓公孙名鞅。

以封于商,也称商鞅、商君。

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

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

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史记有传。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

孟尝君孟尝君:战国时齐贵族。

姓田名文,承继其父靖郭君田婴的封爵,为薛公。

资治通鉴人物列表

资治通鉴人物列表

资治通鉴人物列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 搜索这是一个未完成列表。

欢迎您积极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资治通鉴》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目录 [隐藏]1 周纪1.1 卷一1.2 卷二1.3 卷三1.4 卷四1.5 卷五2 秦纪2.1 卷六2.2 卷七2.3 卷八3 汉纪3.1 卷九3.2 卷十3.3 卷十一3.4 卷十二3.5 卷十三3.6 卷十四3.7 卷十五3.8 卷十六3.9 卷十七3.10 卷十八3.11 卷二十五3.12 卷二十六3.13 卷二十七3.14 卷二十八3.15 卷二十九3.16 卷三十一3.17 卷三十四3.18 卷四十3.19 卷四十一4 魏纪4.1 卷六十九4.2 卷七十4.3 卷七十一4.4 卷七十二4.5 卷七十三4.6 卷七十四4.7 卷七十五4.8 卷七十六4.9 卷七十七4.10 卷七十八5 晋纪5.1 卷七十九5.2 卷八十5.3 卷八十一5.4 卷八十二5.5 卷八十三5.6 卷八十四5.7 卷八十五5.8 卷八十六5.9 卷八十七5.10 卷八十八5.11 卷八十九5.12 卷九十5.13 卷九十一5.14 卷九十二5.15 卷九十三5.16 卷九十三5.17 卷第一百5.18 卷第一百一5.19 卷第一百二5.20 卷第一百三5.21 卷第一百四5.22 卷第一百五5.23 卷第一百六5.24 卷第一百七5.25 卷第一百一十一5.26 卷第一百一十二5.27 卷第一百一十三5.28 卷第一百一十八6 宋纪6.1 卷一百一十九6.2 卷一百二十6.3 卷一百二十一6.4 卷一百二十二6.5 卷一百二十三6.6 卷一百二十四6.7 卷一百二十五6.9 卷一百二十七6.10 卷一百二十八6.11 卷一百二十九6.12 卷一百三十6.13 卷一百三十一6.14 卷一百三十二6.15 卷一百三十三6.16 卷一百三十四7 齐纪7.1 卷一百三十五7.2 卷一百三十六7.3 卷一百三十七8 梁纪8.1 卷一百四十五8.2 卷一百四十六8.3 卷一百四十七8.4 卷一百四十八8.5 卷一百四十九8.6 卷一百五十9 陈纪9.1 卷一百六十七9.2 卷一百六十八9.3 卷一百六十九9.4 卷一百七十10 隋纪10.1 卷一百七十七10.2 卷一百七十八10.3 卷一百七十九10.4 卷一百八十11 唐纪11.1 卷一百八十五11.2 卷一百八十六12 后梁纪12.1 卷二百六十六12.2 卷二百六十七12.3 卷二百六十八12.4 卷二百六十九12.5 卷二百七十12.6 卷二百七十一13 后唐纪13.1 卷二百七十二13.2 卷二百七十三13.3 卷二百七十四13.5 卷二百七十六14 后晋纪14.1 卷二百八十14.2 卷二百八十一14.3 卷二百八十二14.4 卷二百八十三14.5 卷二百八十四14.6 卷二百八十五15 后汉纪15.1 卷二百八十六15.2 卷二百八十七15.3 卷二百八十八15.4 卷二百八十九16 后周纪16.1 卷二百九十16.2 卷二百九十一16.3 卷二百九十二16.4 卷二百九十三16.5 卷二百九十四17 附录[编辑] 周纪[编辑] 卷一魏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苏秦列传》(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秦列传》(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苏秦列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

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③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于是苏秦并相六国。

(注释)①说(shuì):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③说(yuè):同“悦”。

5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东.事师于齐()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③期年..,以出揣摩()④素.习知苏秦()(2)下列句中加点“而”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秦闻之而.惭A.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C.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52.请按照要求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赵相奉阳君弗说之(主谓间停顿)(2)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动宾间停顿)5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富贵不能淫》)5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秦最终“并相六国”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51.(1)①向东,到东方;②放下,丢弃;③满一年,一整年,一年;④一向,平时。

(2)B52.(1)赵相奉阳君/弗说之(2)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53.(1)(苏秦)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2)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改变(动摇)。

54.苏秦出游受到家人耻笑,游说各国,遭到拒绝,但他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

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苏秦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题目为命题者加的)译文: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史记-苏秦列传燕王知之》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苏秦列传燕王知之》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苏秦列传燕王知之》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苏秦列传燕王知之》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 阅读附答案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 阅读附答案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

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

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

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

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

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

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

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

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

(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3分)
译文: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

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

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

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

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

从“‘……且赐骸骨。

’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张仪归,复相秦”可知。

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

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

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

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

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

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

”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

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

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

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

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

”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

”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

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

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
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

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

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

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

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因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

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

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

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

”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

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

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