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②,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译文: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从“‘……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可知。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